施耐庵與水滸傳

目錄 CONTENTS

顯示更多內容
回扶輪月刊 2022-05月號   作者 ‧ 編輯部 ‧ 分享至
施耐庵,名彥端,字子安,又字肇瑞、號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施之常的後裔,出生於元末,祖籍泰州海陵縣,後遷居江蘇興化縣白駒場,並落籍於此。他根據民間流傳的宋江起義故事,寫了長篇古典小說《水滸傳》而成名,是元末明初的文學家、小說家。
施耐庵自幼聰穎好學,元延祐元年(1314年)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考中舉人,至順二年(1331年)登進士榜。不久即任錢塘縣尹,後因目睹當時的朝綱不振,民不聊生,又不慣官場習俗而辭官返鄉,隱居於常熟河陽山擔任教書先生。三年後,劉伯溫向朱元璋舉薦施耐庵,但是他堅辭不就,回到蘇州施家橋閉門著書。施耐庵最初是在河陽山隱居時就開始寫書,並與門生羅貫中(註一)研究《三國演義》等名著。
後來他搬到白駒場居住。在這期間他搜集民間流傳的宋江起義及梁山泊、宋江等英雄豪傑的故事,在羅貫中之協助下,經過整編之後完成了其曠世鉅作《水滸傳》。因此他在書中的許多景物描述,也大都取材自他隱居處周圍的自然景色。其中對於梁山泊的描述,則被推測是以張士誠起義的得勝湖、小陽山為背景。而書中的英雄好漢等人物的造型,則大都模擬自張士誠的手下。
《水滸傳》不但是金聖歎所評的六才子書之一,也是名列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因為書中的出場人物有很多忠義之士,因此又名《忠義水滸傳》,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以白話文撰寫的章回小說。
《水滸傳》是以北宋末年為背景的俠義故事,主要在反應宋徽宗時代已經顯露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跡象,當時的朝廷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卻充斥了政治腐敗、吏治腐敗、司法腐敗、獄政腐敗、社會腐敗等等頹廢的現象,而埋下了民間的反抗意識,也導致綠林好漢藉機蠢蠢欲動。
《水滸傳》全書巧妙的塑造了宋江、武松、林沖、魯智深、李逵等虛擬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因為作者善於將人物配置在真實的歷史環境中,因此透過身歷其境的感覺,刻劃出每個人物的身分、性格和閱歷;作者也善於將出場人物透過激烈的鬥爭,在生死存亡的關頭表現每個人物的個性。

綜觀全書透過描寫梁山好漢為了反抗暴政而揭竿起義、水泊梁山的壯大和接受朝廷的招撫,轉而為大宋征戰,直到最終壯烈的消亡。整個故事很細膩的描述了宋江起義的源起及發展的過程,以及潰敗的歷史因由,很深入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
《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之一,因此問世之後,在市面上流傳甚廣,也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迴響,成為後來中國小說創作的典範,同時也是漢語文學中具備史詩特色的創作之一,對中國以及東亞文學都有深遠的影響。
協助施耐庵完成著作的不僅幾位親戚和門人羅貫中,還有好友魯淵、劉亮、陸謙等人,都協助蒐集資料,才完成了這本鉅著。

註一:羅貫中,號湖海散人,是《三國演義》、《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水滸全傳》的作者,對後世的文學創作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