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
蘇荷美術國際教學體系創辦人
|
|
從一個曾經離經叛道的叛徒,成為當今的「現代水墨藝術之父」,劉國松在國際間的一片認可聲中,登上了今日領先藝術思潮的高位,這是台灣藝壇的傳奇,而我們也就在自己眼見的年代,見證了這個傳奇。但是也不得不承認,所有的變革都是驚世駭俗,讓人難以吞嚥,從叛徒到英雄的路程,總是要經歷一大段的崎嶇轉折。
幾十年來有一股見怪不怪的風尚,東方國家的藝術人渴望進修與突破,不惜傾盡所有飄過大洋大海到西方各國留學取經;卻也不曾聽聞有幾個西方人到東方習藝,這一個失衡現象,呈顯東方繪畫幾千年固守傳統的大問題。面對西方現代藝術一波波的變革,傳統水墨不僅平靜無波毫無創新之意,甚至還在學院美術課堂裡繼續反覆臨摹名師畫作。水墨畫的疲弱又無力,不僅不能在世界藝壇站上一席之位,連我們自己都覺得輕忽無趣。
劉國松帶來的藝術革命是劃時代的,水墨畫「現代化」,不只是國人的期盼,也是整個社會、整個時代的渴望。回首這五十年的歷歷軌跡,劉國松為現代水墨闖蕩世界奔波各地,正如國際藝評家的評論:「劉國松個人的追求探索,變成了整個中國畫的現代追求;他個人的發展,即變成了台灣現代繪畫運動的發展。」美國堪薩斯大學李鑄晉教授半世紀以來見證,並肯定劉國松的繪畫革命,他說:「我一直覺得中國畫應該改革,但怎麼改我不知道,今天劉國松作的畫,正是我想要看到的。」
抗戰遺族,踏上基隆碼頭
劉國松自稱是東西南北人,童年因戰亂而漂泊流離嘗盡生活的艱辛。1932年他在山東青州出生,6歲時父親犧牲在抗日的沙場,隨母親與妹妹為謀生浪跡在各省市間。大陸度過的中、小學時期,他的藝術才華已經很得到師長的讚許,也常流連於裱畫店間觀摩別人的畫作,得到裱畫店主人的賞識,不僅贈送紙筆畫具,也特別指導他臨摹學習。
17歲揮別母親,隨著遺族學校撤退到台灣,就讀師大附中住在宿舍裡。無親無依,只有同學和學校,孤獨在亂世中只能仰賴繪畫寄託離情。但這一年命運有了大轉折,他的藝術才華被大大開啟,高二就以同等學力考上師範大學美術系。當時師大黃君璧、溥心畬等名師濟濟,但他從朱德群第一次吸取了西方繪畫的精神與精華,瘋狂投入鑽研相關理論與技法。
1956年從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第一名畢業後,為了推廣水墨繪畫的革新,他不僅勤於創作、也投注撰寫批判性理論文章,更組織「五月」畫會,不論是從理念、風格或技法,發動各向度顛覆藝術守舊陳規的種種作為,引起當時傳統派人士的撻伐,他也毫不退縮,與徐復觀等一些名教授大打筆戰,挑戰主流文人繪畫的權威。
雖然劉國松在藝事上表現傑出,但也因為是第一個揭起革命的吹哨人,想必是不能見容於主流的守舊人士,畢業後只能在中原、成大建築系教基礎繪畫,無緣到美術院校教授專業藝術課程,1970年就直接應聘到香港中文大學美術系接任系主任。二十年後退休,再次回到台灣擔任台南造型藝術研究所所長、也接受母校師大講座教授之聘,一生國內外獎項無數,如今他的作品獲得世界70多國重要美術館的典藏,也得到兩岸國家文藝獎,2016年獲頒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是第一位華人畫家的外籍院士。
千年臨摹,該停了
傳統水墨畫比之世界各國,應該是獨樹一幟,有我們自己優美深厚的文化內涵與底蘊,千年綿延流長,是西方繪畫所沒有的。而應用黑色的點和線畫山水,不論是理論、風格與技法在幾百年前的宋代發展已經非常成熟,正因為成就太高太美,以致後來文人習畫必須從「臨摹」入手,從來沒人敢跨越前人的法則,幾百年來固守中鋒用筆,講究線條力道,以致畫來畫去陷入一個固定的模式,跳不出既定的範疇。
劉國松大膽問:為何不能嘗試新的方法? 他認為,模仿就是模仿,「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舊的,抄襲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襲中國的」。要創新,就要完全撤銷傳統臨摹學習法的宰制,大刀闊斧另外闢出一條新徑來。
他把畫室當實驗室,不讓它成為複製傳統的工廠。他要革筆的命、革中鋒的命,突破只能用毛筆以「書法性筆墨」作畫的古老規範。他也主張除了傳統墨分五色的黑灰層次以外,白色元素也應該加進來。(圖6)
為此,他又製作劉國松紙,開創「抽筋剝皮皴」顛覆傳統的皴法,也首次嘗試在紙面、紙背都作畫,增加墨韻的獨特技法,如噴霧、轉印、水拓…製造出許多獨特的肌理、獨特的墨韻、獨特的意境。林林總總這些,掀起一股水墨多元手法、多元媒材創新實驗的風潮。(圖7、8)
他對藝術教育也有一套獨特的觀點,胡適提倡「為學如同金字塔」,學生必須臨摹熟知百家精妙的技法,打好打廣根基才開始自己創作;但劉國松認為「為藝應如同摩天大樓」根基應該精、專、深,並非廣就是好,先求異,再求好。
水墨的抽象化
一般人的觀念中,都認為沒有寫實能力才會畫抽象,抽象畫不是藝術…。西方傳統過去的兩千年,也是講求要忠實於自然,所以要寫實具象,只重視描寫眼睛所捕捉的自然外在形貌,忽視個人性格與心靈的表達。自從18世紀康德提出美需藉著心靈才能感受到,黑格爾認為美的特質是無限和自由。美的觀念才真正開始改變,相信最高的美,都是心靈的表現,只模仿自然無法達到美的至高意境。
劉國松伸延西方美學理念,他認為不管是在東方或西方、在理論上或表現上,藝術發展走向都是由寫實走向寫意。所以從傳統文人描繪的山水走入他自己的抽象,正也是感受到複製大自然的局限,必須承受它的框架,也必須受到必然率的支配,而心靈的想像卻是無邊無際,最是自由與無限。
國畫中古人畫了再畫的崇山峻嶺、參天舉目、雪雨紛飛、泉瀑奔流的意境,他嘗試用抽象的方法來表達,他自己從不刻意的要去描繪山水或自然,但人們仍然認為他畫的是「抽象」山水,他也覺得無仿。這富有水墨意象的抽象繪畫,意境是中國的傳統山水,工具與技法卻是西方的(圖9、10)。
他在畫布上加上了砂石、木屑鐵砂、石膏,讓畫面肌理呈現豐富的變化,這種巧妙地融合東西方繪畫特質的手法,不緊增強了筆墨的意趣,也強調了畫中生動的氣韻。即使初期的嘗試,引來很多批評與嘲訕,但畫面從未見過的清新、奇妙、神秘、迷惑的空靈與美感,讓有識之士早早發覺他筆下的畫境,已經把熟悉的傳統遠遠拋入歷史中,大步跨開創了屬於自己的新紀元。
一變再變,反傳統是為更新的傳統
1959年,不到30歲劉國松獲獎巴黎青年雙年展,費加洛日報讚他是一位天才,自此他在國際上初露鋒芒。1963年一張「雲深不知處」被香港美術館典藏(圖11)。1966年獲得洛克菲勒基金的贊助遊歷世界各國,與西方當代藝術家交流創作心得,研習版畫,融合新知,並且呼應時事潮流,畫出人類登陸的記事,有人因此稱他是太空畫家(圖12)。
1970年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時,劉國松對水拓山水實驗探鑽與發現,造成畫面出塵的美感情境(圖7),但每當一個技法到達成熟之際,他又會再度突破自己的風格,求再翻轉再創新,他從不駐足在同一種風格中。從觀念技巧手法工具,打散藩籬,融合東方與西方、傳統及現代,他所開創出的各型特類手法媒材理念的創新,幾乎是達到水墨畫教科書一般的典範。
劉國松為古老的水墨畫找到了當代的座標,我們不得不佩服他的孤勇,也因為他堅持不棄的精神,一路披荊斬棘獲得國內外兩岸的認可。這些都是其次,最重要的,這是台灣藝術傳統教育栽培出來的藝術才子,即便可能是他天生東西南北飄浪人的不拘性格使然,但我們這些同輩的當代人,依然以他強韌生命力與開創性所帶來的水墨革新面貌,引以為榮為傲。
本文圖片僅提供教學使用,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