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世界遺產候選地系列之十六── 台灣舊山線── 龍騰斷橋

目錄 CONTENTS

顯示更多內容
回扶輪月刊 2022-05月號   作者 ‧ 編輯部 ‧ 分享至


幾年前一位協助台灣爭取世界遺產登錄的日本作家來台訪問,當他與筆者餐敘的時候,曾經提到台灣18個世界遺產候選地之中,以台鐵舊山線── 龍騰斷橋雀屏中選的機率最高,因此就讓我們遊覽一趟「龍騰斷橋」。

舊台灣縱貫鐵路山線從苗栗三義開始,一路以S型蜿蜒往南至台中后里站,橫跨大安溪南北兩岸之苗栗縣與台中市境內,全長約15.9公里,鐵路兩側腹地之總面積約128.29平方公里,沿途的千分之廿六是爬坡。穿過一號隧道就是台鐵路線的最高點勝興。再經過167號誌站、龍騰臨時站、連續隧道、內社川鐵橋再經過大安溪鐵橋後,就到達舊山線南端的(舊)泰安站。沿線除了經過勝興與泰安舊站二個車站之外,還會經過龍騰斷橋、鯉魚潭橋、大安溪橋三座橋梁與八個隧道,由於沿途都是山區,因此景觀幽美多變。而其中最讓人驚豔的就是「龍騰斷橋」遺址。
龍騰橋因位於三義鄉「龍騰村」而得名,原名「魚藤坪」,相傳先民在此開墾時,附近鯉魚潭的魚精經常作怪,於是農民們就在山區種植魚藤,並將附近的高山命名為「關刀山」,以鎮壓鯉魚精,後來此地就稱為「魚藤坪」。
日治初期為方便居民的交通需要,總督府乃指定中小型工程包商久米組負責興建跨越小溪谷的「魚藤坪橋」,由三叉河出張所所長稻垣兵太郎設計,因為河床沒有落墩,非屬大型橋梁工程,因此於1906年4月30日開工興建,很快地於1907年6月1日就完工。
這座橋梁是屬於鋼鈑梁橋及桁架橋混合型式之拱橋式橋梁,中央桁架梁則由美國技師Coopper Schneider所設計。拱橋橋體之紅磚採丁順法疊砌,圓拱圈以六層紅磚砌成,拱橋上端原軌道面之兩旁設有仿女兒牆之矮牆,以防止石碴掉落橋下。至於南北端之橋台翼牆,則採用灰色石塊砌築,與整座橋梁的紅磚結構不同。由於「魚藤坪橋」外型雄偉俊秀,是縱貫鐵路沿線最大的拱橋,而被譽為山線永遠的地標。
1935年4月21日清晨6時,台灣中部發生芮氏規模7.1的大地震,其中又以新竹州、台中州受災最嚴重,這一帶的隧道、橋梁、鐵軌等損毀至鉅,「魚藤坪橋」亦無法逃過災難而被震毀不堪使用。又因橋梁之南北兩端均為急彎道路,因此負責善後的總督府震災復興事務所決定放棄修復原橋,而在原橋西側80公尺處另建第二代魚藤坪橋,並於1938年竣工通車。損毀的第一代魚藤坪斷橋則原貌保留至今。
迄太平洋戰爭結束之後,當地居民認為「魚藤坪」名稱不雅,而將地名改為「龍騰」,因此「魚藤坪斷橋」也被改稱為「龍騰斷橋」。
第二代龍騰橋使用至1998年,新山線完成後亦被廢棄,於是兩條舊山線都前後走入歷史。1999年的「921大地震」,龍騰斷橋由北端算起第五橋墩的半殘拱口又遭二次斷裂。
屈指一算,這座斷橋遺址已經見證了前後70-80年間的兩次大地震。目前碩果僅存的四根巨大的紅磚橋墩及斷裂的拱橋殘跡,仍然聳立於翠巒之間,供後人憑弔。

龍騰斷橋除了具有古樸之美外,也是台灣鐵路橋梁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