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輪思索── 扶輪造人學校的教與學

目錄 CONTENTS

顯示更多內容
回扶輪月刊 2022-05月號   作者 桃園東南社 林千鈴PDG Soho 分享至
創立扶輪22年後,在比利時奧斯坦國際年會中,保羅‧哈里斯語重心長作了這一段致詞:「讓我們除去破壞瞭解的敵人吧!猜疑心、嫉妒心、恐懼心,是破壞友誼的三大最高指揮。」
第一次讀到這一段直白的表達,受到不小的震撼,原來人同此心,扶輪關於人的問題,百年來一直就還是個「問題」。有關扶輪的論述,向來大半是歌功頌德、闡說世界理想的文章,創始人用這段真率的文字,把這種彷彿大家都知道,卻不願明說的問題直接披露,還真是前所未見。當時我正經歷一些人際關係困擾,心境非常低落,還掙扎在進與退兩難中,讀起來特別有感。
加入扶輪之初,我並不認為自己要來交朋友學習的,反而是想來大大展現自己的才華,讓人們見識一下女性的力量。當時自認在紐約有六年的社團經驗,一定可以勝任桃竹苗第一女社桃園東南社的CP角色,沒想到幾年下來,沒展現到什麼領導長才,倒是大大曝露自己的性格矛盾。
很多人也曾經都像創始人當年一樣,真心想要交朋友才進扶輪的。雖然大家都是張揚著友誼的旗幟,但橫亙在友誼之前的猜疑心、嫉妒心、恐懼心這三大破壞性的敵人,的確處處可見,這是顯見的事實。很讓人感慨的,幾年下來,朋友不見得交到幾個,倒是結了不少仇怨。這問題也呈現出,我們對加入扶輪的初衷需要再檢視,再修正。
破壞友誼這一段文字也直接點出,多年來社友不增反減的主要癥結之一。扶輪群體人際關係交纏繁複,每個人性格上的特點,會毫無掩飾的在長期緊密的互動中彼此衝撞摩擦,如果缺乏清晰的扶輪精神,以及成熟的扶輪性格,會促使一個人帶著誤解失望,甚是傷痕黯然離開。當年為了開創第二個舊金山扶輪社,保羅與芝加哥扶輪社社友所產生的分裂衝突只是個開端,扶輪30多年間在他推動下,一路拓展成世界性組織的歷歷過程,可以想見在黃袍加身的創始人光環下,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挫折與艱辛。寫出這些文字的背後,他必然是身經百戰,艱苦備嘗,深刻體悟出破壞友誼的三害瀰漫在友誼之間,而且無所不在。
但保羅‧哈里斯不只挑出問題,他也提出解藥,他說:「只有忠誠、愛心、勇氣,是鼓勵與建設友誼的最大力量。」
其實人性相通。你要的我也要,你不要的我也不要,你給的是友善或敵對,決定了別人還報回來的心意。每個人內在幽微的心思角力,彼此都能會意解讀,所以創始人毫不避諱的在國際年會中大聲疾呼,希望社友能看見心中猜疑、嫉妒、恐懼的心念,先從自己開始,去除敵對立場所造成的誤解糾結,先給出建設性的力量,才能看見扶輪溫暖的情誼。看見自己,才能看見別人;想要改變世界,就必須先改變自己。
經驗本身,就是最大的回饋
在生命最後的兩年,保羅成了個扶輪哲學家。1945年他寫下:「扶輪基本上是一個『造人的教育課程』,扶輪是一個教育成人『社會生活的學校』。」
扶輪的確是一所造人學校,要造就的是卓越的領導人才。著名管理學大師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說,優秀是卓越的敵人,社會上優秀的人比比皆是,但多數人自滿於優秀就好,正因為如此,所以能稱上卓越的,寥寥無幾。但是扶輪學校教與學的強大效能,目的是讓一個願意謙卑在扶輪潛心再學習的優秀者,踏上從優秀躍升到卓越的階梯,成就卓越的自己。
想提升自己的卓越學習者,才會在扶輪學校裡終生學習。扶輪學校裡,有教也有學,教育── 是別人對你做的事,學習── 是自己去做的事。教是被動,學是主動。每年幾萬個扶輪職務於上任之先,我們在各種研習會中被教育,但如果能在被動的百年例行訓練會之外,加上自身強烈的主動學習者意志,透過扶輪實境演練的機會,處處觀摩時時吸收,閱歷多元豐富的種種經驗,人生境界必然大不相同。正如汽車大王亨利‧福特說:「任何人,只要做些有用的事,總會有所報酬,這報酬就是──『經驗』,這是世界上最有價值之物。」
經驗,帶來無價的回饋。但經驗有好有壞,需要有獨到的眼光解讀。我的學習經驗是透過很多的不好,才變好的。過去我常有隨便說話的習慣,1996年創社第一年一次辦完「古蹟巡禮」幾百人的盛大活動,主委來報告,有一位社友沒有素食午餐不開心的離開了。那剛好是記者訪問完,我正意氣風發之時,當下覺得掃興,衝口就說「別理她!」之後可想而知,沒多久她就退社了。我的驕傲不近人情也讓人印象鮮明。往後幾年任我怎麼道歉,她都不再回頭。
很多學習的大功課,隱藏在表面的失敗中,提供無價的省思修正功課。事件從表象解讀,一定有毀譽、有成敗,但把每一次的經驗都當作一場考試,考不好下次再努力,也認清「學習」必然有進有退。理解了扶輪學習的奧妙,於是所有的是非對錯、榮辱成敗的爭辯,都化成考驗的課題。扶輪的對與錯,從來都沒有絕對的答案,因為人各有立場觀點,莫衷一是。而且有些美妙的「經驗」,不一定從正向走來,它有時是以反面的向度呈現。
依據創造學導師羅勃‧弗利慈(Robert Fritz)分析,因對人生認知的不同,世界上分成兩種人,一種是學習者,一是表演者。表演者知道自己的天賦,只尋找能發揮所長、能安全自在的經驗,只渴望掌聲與鎂光燈,從不做可能會失敗的事。生命對他而言就是一場表演,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甚至要求永遠的完美無缺。他們明哲保身,不去碰觸任何挑戰,如此,就只能做原本就會的事,卻永遠無法超越,能力固定在一個不變的水準上。
如果不洞悉「表演者」心態,我們就不可能從挫敗中吸取可貴的負面經驗,會被失落頹喪的情緒控制,錯失了利用這個精彩絕倫的場域,磨練砥礪自己的好機會。所以,不論面對什麼處境,都自問「究竟在這件事上我要學到什麼?」要讓學習的意念取代是非榮辱的評斷。

而一個扶輪終生學習者,瞭解學習過程必然會充滿挫敗、失望或難堪,可是當他瞭解── 失敗成為學習的基礎,會讓每一次的失敗都能加強自己的能力,讓自己更上層樓。舉凡有見地的領導者,都能懂得用學習的心態看待每一個扶輪經驗,也都擁有穿透性的獨到眼光,看見別人看不見的奧妙,能夠破解扶輪經驗隱藏的深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