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郵票的故事──細菌學之父柯霍
回扶輪月刊 2023-11月號   作者 潮州社 丁天降PP Austin 分享至
羅伯特‧柯霍(Robert Koch,1843-1910年),出生於德國的漢諾威鎮上的一個貧苦家庭,父親是礦工,平日總是默默地工作,不喜歡爭逐物質的享受。柯霍承襲了父親的優點,也很能刻苦耐勞,不但自力完成了哥汀根大學醫學院的學業,而且還安貧樂道的留在伍爾史汀小鎮,做一名本本分分的小醫生。
柯霍生長在一切都飛快進步的十九世紀,他忠於工作,在細菌學上具有革命性的偉大貢獻,所以被世人尊為「細菌學之父」。十九世紀是人類歷史上的,百家爭鳴的輝煌時代。在政治上,南美洲和歐洲的國家,紛紛為民族獨立而不惜發生戰爭;在藝術上,寫實主義達到巔峰之後,印象派興起,成為歐洲藝術的主流;其他如社會改革、勞工運動、自由民主思想等,也都在蓬勃的發展。而一連串的發明,例如瓦特的蒸汽機、富爾頓的汽船、史蒂文生的火車頭、貝爾的電話、馬可尼的無線電等等,更是大大改變了過去生活。化學、物理的進步一日千里,這些都促成了現代醫學的進步。
當英國逐漸取代法國在臨床醫學上的領導地位時,細菌學卻由一位法國的化學家路易士‧巴斯德奠定了基礎,他確立了「接觸感染」的理倫,並強調主要是因為微生物而傳染。我們可以這樣說,巴斯德使「細菌學」成為一門專門的科學,他是在前面拉,而本文的主角柯霍,則是在後面推,他們將醫學進展的列車向前推動,加速邁進十九世紀末期的進步。他們兩位在細菌學上的卓越成就,實在是相輔相成,無分軒輊的。
柯霍在伍爾史汀鎮上行醫濟世,但工作之餘仍然喜歡躲在簡陋的實驗室裡,埋首於各種實驗。1873年,柯霍30歲,過生日那天,他嫻淑的妻子用辛苦存下來的錢,買了一架顯微鏡送給他,他當然高興極了,從此以後,他就可以在顯微鏡底下做許多的觀察,於是,他開始檢查一些死於癰疾的牛羊的血液,癰疾是當時十分流行的一種傳染病,患病的牛、羊家畜,嚴重的會在一夜之間吐血而死,那些跟牛羊經常接觸的商人或農人,身上也會長出一粒粒的腫瘡,有的甚至因此併發肺病而慘死。柯霍決定利用他的顯微鏡先找出致病的原因。他觀察那些牛羊的血液中有許多棒狀的東西,而健康的牛羊血液裡,就完全沒有這種桿狀菌。由於缺乏供他做實驗的動物,柯霍只好抓來幾隻鼦鼠,把在「培養菌」中培養出來的細菌,注射到鼦鼠身上,不久,鼦鼠感染上癰疾而紛紛死亡,柯霍終證明出「癰」,正是這種桿狀的微生物引起的傳染病。
1876年4月29日,病理學家柯思漢興奮過度的衝進布里斯大學的實驗室,那時學生們一個個低著頭專心在做實驗,實驗室沐浴在初夏薄薄的驕陽中,顯得格外沉靜與凝重。而柯思漢完全無視這些。他揮著手大吼道:「快呀,把手邊的工作放下,趕快到柯霍那兒去。他正在做細菌學上最偉大的貢獻哩,快呀,快跟我來!」
充滿自信的柯霍,此刻正在布里斯勞大學的一群權威科學家面前,實地示範他發現癰疾是一種桿狀微生物引起的實驗。這項實驗馬上贏得了在場的學者專家們,一致的激賞,而他自創的培養細菌的一套方法,也讓那些權威科學家們,看得目瞪口呆,心服不已。
1880年,柯霍獲得了一個大好機會,經柯思漢引介,轉入柏林的「德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柯霍在這裡如魚得水,順利的追查出許多致病的微生物,包括淋病、白喉、班疹傷寒、壞疽。柯霍四準則:1.任何一種傳染病必然有一種導致發病的微生物。2.這種微生物可作細菌培養。3.由培養得來的微生物,可以使實驗動物感染。4.從感染的實驗動物體中,可以再度採得該微生物。他在細菌的分類上,有十分突出的表現,1884年柯霍到印度從事霍亂的實驗,研究出傳染是由患者的衣物或飲食傳染並研究控制、消滅霍亂方法。在歐洲的統計,有七分之一人口是死於肺結核病。柯霍實驗出那是一種結核菌在作崇。病菌在空氣中飛散,透過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吸入肺裡面去,窮人沒有錢醫治「富貴病」而活活折磨而死。1891年,柯霍擔任「德國傳染病研究所」所長,一直到1904年,14年間,各國研究學者都到研究所,得到成果。1896年,柯霍去南非研究當地流行的牛瘟、熱帶病。接著到印尼爪哇研究瘧疾。1905年,柯霍以結核病研究的優異表現,榮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他被世人尊為「細菌學之父」。1910年,柯霍因心臟病蒙主恩召於德國巴登,享年66歲。這位偉大細菌學家,也成了國際郵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