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是臺灣文化日
回扶輪月刊 2023-11月號   作者 台中大屯社 黃信彰Culture 分享至
臺灣也有文化日
在文化部官網上,關於「臺灣文化日」有著以下紀載:為紀念臺灣文化協會當年推動文化啟蒙的貢獻,以理性民主的公民意識,抵抗殖民統治,迎向新世界。為緬懷先賢的播種與實踐,再現當年前輩們宣揚新思潮,鼓吹新文藝,提倡新生活的鬥志與用心,為保存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期待能重現與傳承文協精神,記取前輩熱情投入斯土斯民的理念,並繼起創新,提升文化的涵養,以共助共榮的方式,展現臺灣多元風貌。…1921年10月17日,臺灣青年林獻堂、蔡惠如、林幼春、蔣渭水、吳海水、蔡培火、賴和等人,在臺北市大稻埕靜修女中創立「臺灣文化協會」,推動臺灣的文化啟蒙;為傳承文協精神,文化部持續推廣10月17日為「臺灣文化日」,引領民眾認識臺灣文化…。
其實,「臺灣文化日」是在2001年間,由斯時的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依據法令規畫「具特殊意義,有慶祝或舉辦活動必要之日」核准後總統府公布明訂,以每年的10月17日為「臺灣國民文化日」;該政策除落實了陳水扁總統的政治承諾外,同時也希望藉此宣導,讓今後臺灣人有系統地認同本土文明與推動臺灣文化。
為什麼是10月17日?
臺灣文化日為什麼會訂立在10月17日呢?目前文化界與學界人士大多只知導因於蔣渭水等人於1921年10月17日,在臺北大稻埕的靜修女學校創立臺灣有史以來第一個全島性的文化組織「臺灣文化協會」,逐次推動具有現代性意涵的新文化運動,並成為1920年代反殖民活動的大本營,以其創立日為「臺灣文化日」實至名歸。
但是,譽為「臺灣新文化運動之父」的蔣渭水為什麼要挑選10月17日為文協的創立日呢?實則有其特殊意義也。
飛上天空  日本能  臺灣也能
臺灣史上第一位飛行家謝文達先生,於1920年8月在日本「第一回懸賞飛行競技大會」中,擊敗包括日本「殖民母國」在內世界各國飛行好手獲獎後凱旋歸臺,成為當時媒體追逐的「臺灣之光」。此後,謝文達並於1920年10月17日在臺中練兵場舉行臺灣史上首度「鄉土訪問飛行」,這是臺灣人第一次在自己的土地上起飛,就民族意義來說,等於是向殖民政府宣告「日本能,臺灣也能」。
1920年底謝氏在臺北也舉行了兩次的飛行表演,其盛況可謂萬人空巷,臺人更組成了「稻江應援團」及「北本島人學生聯合應援團」等後援會,並由蔣渭水等人發起全臺首度募款購機活動;在該期間內,全臺各界人士踴躍響應,募款金額超過預期25,000元之目標,一共募得了26,522.7元。
隨後,該款項遂撥款12,000元購置一架命名為「臺北號」的「伊藤29型」全新飛機;其餘留存款項,便留作為謝文達日後持續推展飛行活動的「飛行基金」。就在這全島性的募款、聯誼、講演和各式聚會中,臺灣人逐漸串連起新一波廿世紀殖民統治下的在地民族情誼,亦成功結合了臺灣議會請願等活動,發展出日治中期風起雲湧的國際級反殖民運動。
臺灣文化協會在這天成立
於是,在該舉鄉土訪問飛行活動整整1年之後,身膺稻江應援團發起人的蔣渭水乃擇訂此日為臺灣文化協會創立日。甚且,1921年即加入會員並大力鼓吹反殖民運動,甚至在東京遊行時飛行市區,撒下20萬張傳單的謝文達,也因此被臺灣總督府稱為創會「有力會員」。又一整年後,蔣氏與石煥長等人再次以1922年10月17日成立了臺灣政治結社之嚆矢 ──  「新臺灣聯盟」;而1934年時的環島飛行英雄楊清溪,仍然延續此間「紀念慣例」。而以10月17日為駕駛飛機進行「環島鄉土訪問飛行」之首航日。
從歷史上來看,蔣渭水在發起謝文達的應援活動之前,相較於其他臺籍反殖民人士而言並不活躍;然而在與謝文達的飛行演出串聯之後,又於1921年春天結識了林獻堂且加入臺灣議會請願運動,才逐漸有其創立臺灣文化協會之舉。如此說來,1920年10月17日的謝文達的「鄉土訪問飛行」,果是蔣渭水踏入反殖民運動的催化劑,遂以該日為臺灣文化協會創立日來凝結全臺人心,自屬合理之謀。
自2001年「臺灣文化日」訂立以來,過去黨國時代所謂的「光輝燦爛的十月」終於有了新的意義與願景。先前數十年間所謂的十月紀念日,主要是以辛亥革命的「中華民國國慶日」、日本向中國歸還臺灣的「臺灣光復節」,以及蔣中正總統生日的「蔣公誕辰紀念日」為主。而今,就因為「臺灣文化日」,我們有了來自臺灣本土創建事業的主體意義,同時,還是以「文化建設」為紀念主軸的特殊日子,誠然更具國家與國民發展之高瞻願景價值。
文化啟動未來  扶輪創造希望
環觀這22年來之「臺灣文化日」紀念活動,可說是一年比一年精采;不論是陳水扁總統、馬英九總統或是當前的蔡英文總統時代,每年是日全臺政府與民間各界均有所仝慶。尤其在2021年的廿週年紀念期間,正逢臺灣文化協會創建一百週年,透過「文協百年」的世紀桂冠加持下,讓相關活動從年初熱鬧到年尾;不但大幅度地引起社會注目,同時也為整個國家留下豐厚地歷史文化資產。
回首百年歷史,臺灣已從島嶼殖民地身分躍升為東亞文化大國,甚至成就了傲視國際的經濟奇蹟;這都是千百年來臺灣社會融合了原住民歷史、殖民地進步與在地認同意識等等無形資產,因而大量累積的豐厚文化。這是臺灣人所創建的文明驕傲,更是演繹未來願景的最大基礎。所以我說:
文明開始  就不會結束
文化啟動  就預見未來
2023-24國際扶輪的年度主題是「為世界創造希望(CREATE HOPE in the WORLD)」,具體地說,「文化與未來」正是人類總體希望的所在。因此,歡迎臺灣扶輪也加入每年「臺灣文化日」盛舉,為日後積累更加豐厚與深邃的臺灣扶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