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TARY WORLD NEWS
通往和平的道路
這個月,扶輪朝向支持中東及北非的和平邁進一步。
11月,扶輪及2420地區將為我們與伊斯坦堡巴赫塞希爾大學(Bahçeşehir University)合作設立之最新的和平中心,舉辦簽約儀式。
這場儀式是慶祝巴赫塞希爾大學新和平中心及扶輪促進和平工作之系列活動的第一場。5月的2024年國際扶輪年會將慶祝第一個扶輪和平中心設立25週年,恰逢1999年新加坡國際扶輪年會距今25週年。巴赫塞希爾大學第一批和平生力軍的招生工作也從2024年開始,獲選的申請人將從2025年年初開學。
和平中心計畫自開辦以來已經在140多個國家培養超過1,700人,努力建立更和平的世界。這當然值得慶祝,但是扶輪和平獎學金學生不只是紙上的統計數字而已。他們的行動已協助為世界創造希望,並將持續下去。
舉例來說,珍妮佛‧蒙哥馬利(Jennifer Montgomery)及葛瑞特‧寇姆瑞比(Gorett Komurembe)── 來自烏干達馬克里爾大學(Makerere University)的和平獎學金學生 ── 乃是「紅紫女孩提案」(Magenta Girls Initiative)的共同創辦人。這個國際非營利組織給予烏干達女孩及年輕女性支持及工具,以克服不當性別規範、跨世代貧窮、性別暴力、人口走私,及創傷。
另一位在馬克里爾大學就讀的和平獎學金學生恩德茲‧恩賈西(Ndzi Divine Njamsi)修讀了「積極和平」的課程,正將其與他自己在喀麥隆的學生分享。他在親眼目睹喀麥隆的極端主義、網路仇恨言論,及暴力之後,對「扶輪積極和平啟動者」(Rotary Positive Peace Activator)訓練計畫很感興趣。自從完成學業之後,他已經把他所學到的和平課程傳授給雅溫德國際商業學校(Yaoundé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及這個中非國家其他機構的學生。
世界需要更多像馬克里爾和平中心的畢業生及其他和平獎學金學生這樣的人。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可以鼓勵我們當地的和平締造者更加認識扶輪,申請這項獎學金,以利增進和平。扶輪社員也可以輔導獎學金申請人。或是你們可以與畢業的和平獎學金學生合作。他們很可能已經有一、兩個提案可受益於各位的協助。
我們在北美洲、歐洲、非洲、澳洲,及亞洲的和平中心也仰賴財務支持。馬克里爾大學的中心得以設立便是拜沃爾特基金會(Otto and Fran Walter Foundation)慷慨捐贈1,550萬美元給扶輪基金會之賜。
這間新的扶輪和平中心將提供一年期的和平及發展研究專業進修證書,給研究中東及北非區域和平議題的學生。
和平必須持續推進;它是希望扎根的土壤。可是就像任何旅程一樣,我們一次只能走一步。讓我們一起攜手跨步前進。
我們弘遠的影響力
這個月在我們禮讚扶輪基金會之際,讓我們瞭解它的成就及地位:全世界最佳人道救援組織之一。
許多慈善機構、救災團體,及非營利組織都做同樣的工作,一般人往往把組織與他們的工作連結在一起。可是我在想有多少人知道扶輪也支持這些目標 ── 其實是其中7個 ── 我們稱之為焦點領域。
如果他們想要乾淨飲水、健康,及我們地球永續的未來,就會支持我們基金會所做的事。如果他們想像一個和平、人人識字、各社區有充足的經濟機會可以支持其生存的世界,他們也會相信扶輪的使命。如果他們想要看到母親及她們的嬰孩健康茁壯,他們的願景也符合我們的工作。
透過基金會,我們推動許多事。根除小兒麻痺正在改變世界,一次靠一滴疫苗。扶輪和平中心正在訓練和平締造者來減少暴力,化解衝突。而透過基金會的全球獎助金及地區獎助金,我們在真正改變生命。
我們努力的方式也讓我們與眾不同。我們遍及全球,有超過4萬8,000個扶輪社及扶青社可作為在地辦事處。我們強調妥善監管各位的資金及充分執行各位的計畫。我們總是以永續的解決方案為目標。
在2022-23扶輪年度,基金會總計核發1,098筆全球獎助金。如果你想像單一筆獎助金能夠做的事,便可開始瞭解我們工作的規模之大,我們的影響力之弘遠 ── 一種人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感覺到的影響力。
我們的地區支持的一個全球獎助金計畫把重點放在馬拉威的基礎教育及識字,我們在當地協助訓練了負責教導4,000名學生的38位教師。我們也興建了兩間廁所,安裝了一套抽水幫浦,讓他們有水可以飲用及洗手。
我將永難忘記和Esther造訪該校時,一個小男孩指著我的扶輪徽章,他會認得是因為計畫期間他看過其他義工佩戴過。他說:「我知道你幫助過我。我無法親自去感謝其他幫助過我的人,所以請為我謝謝他們。」
因此,扶輪,謝謝你們,謹代表馬拉威一個未來因你而更光明的小孩,謹代表其他數千名因你們支持扶輪基金會而幫助過的孩子。
有些社員說他們對國際扶輪年會記憶最深刻的時刻,來自於他們感覺到被扶輪全球規模的偉大所包圍時所感受到的興奮。各國國旗列隊進場(1996年卡加立年會還是溜冰者當旗手),你四周數千名採取行動的夥伴擠滿會場,你走過友誼之家時可能聽到10幾種語言。
參加過3場年會的傑瑞‧考夫特(Jerry Coughter)── 美國北卡萊那州夏洛特(Charlotte)扶輪社社員 ── 表示,他一直參加是為了與數千個努力實踐超我服務的人在一起時所獲得的振奮感。他說:「那就是會讓你覺得身為其中一分子真好。」
其他人體驗到「年會時刻」 ── 你感覺到扶輪的廣度,感覺到自己在一個全球運動中的位置的那個瞬間 ── 是講者十分激勵人心,所聽到的故事及構想一直留在心裡,延續到之後多年的扶輪服務。那種精神恰好突顯出5月25-29日新加坡年會的主題:與世界分享希望。
或許你在新加坡的年會時刻會發生與之前在年會結識的朋友重聚,或者如果這是你的第一場年會,會發生在你瞭解到有數千個懷抱相同服務志業的人都可能成為你的朋友。埃及塔里爾(El Tahrir)扶輪社的艾梅兒‧西西(Amal El-Sisi)說在2023年墨爾本年會中,她跟只通過電子郵件的人親切招呼,像兄弟姊妹一樣。她說:「就是那種感覺:扶輪社員是一家人。」
作者 撰文:Neil Steinberg 攝影:Liz Moskowitz
隨著美國自殺人數攀升,曾經失去所愛的扶輪社員決心防止更多死亡。
他們的第一步 ── 交談。
18歲自殺身亡的路克‧安東尼‧湯普森的家人在位於德州洛克沃爾(Rockwall)的自宅,拿著他的照片。
蘿莉‧柯萊德(Lori Crider)所戴著的6條懺悔節風格的串珠項鍊透露出她的掙扎及希望,如果你瞭解這些項鍊的顏色所代表的意義。紫色是悼念自殺身亡的友人或親戚。柯萊德戴了4條,包括為她侄子傑西‧賽迪羅(Jesse Cedillo)戴的。
她在2022年秋天一場防止自殺的健走中說:「很不幸,我失去3位親屬。」該場健走從達拉斯市郊一處大聯盟舊球場出發,附近六旗樂園(Six Flags Over Texas)雲霄飛車背後的天空都是積雨雲。「我有個姑姑是在90年代(自殺),然後住在西維吉尼亞州的表弟是在傑西之後。我為他們每個人戴一條紫色,也為在2005年自殺的朋友戴一條。」
藍色是防止自殺,這個議題已經成為柯萊德、2021年創立扶輪社來致力此目標的社員,以及許多親友自殺而來參加健走的人的共同使命。
柯萊德住在阿拉巴馬州鄉下的侄子 ── 據她描述是一位說話輕聲細語、夢想成為警察的年輕男子 ── 在2015年,用隔壁親戚家的一把槍自殺,得年20歲。家人說那家人為了防身及參加四健會的射擊運動,家裡隨時都有槍。
美國每年有近5萬人自殺身亡,超過半數是使用槍枝。每年自殺的人數可以坐滿達拉斯健走舉辦地點 ── 一座大聯盟舊球場的所有座位。2022年,初步的數字顯示當年度美國的自殺率是美國疾病管制中心開始收集資料的50年來最高的。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一份報告,新冠疫情的負面影響可能拉高這個數字。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以全球來說,每年有超過70萬人自殺身亡。
雖然要防止自殺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法,一個證實有效的預防方法是限制高風險的人無法接近可以傷害自我的物品或地點。瑪麗安‧貝茲(Marian Betz) ── 急診室醫師,同時也是柯羅拉多大學研究預防自殺及槍枝死亡的教授 ── 說:「把人與自殺的方法隔出時間與空間便可拯救生命。」
這就是藥物用泡殼包裝以及在橋梁加蓋欄杆背後的想法。貝茲在為美國防止自殺基金會(American Foundation for Suicide Prevention)所拍攝的影片中指出,以槍枝來說,有取得槍枝的管道可以讓自殺的風險增加3倍,部分是因為槍枝比其他自殺方式更容易致命。在美國以槍枝自殺的成功率近90%,而蓄意服藥自殺的死亡率僅有2%。有些研究顯示許多試圖終結生命的人都是貿然行動,沒有規劃。
貝茲說,槍枝奪走許多人活下去的第二機會。她說:「當我們談論防止自殺及預防槍枝自殺,我們不是說要沒收槍枝。我們是說如何在高危險時期把它鎖得更安全。」
在侄子身故後,在2010年加入扶輪的柯萊德投入幫助他人,並與雪莉‧魏朵(Shirley Weddle) ── 也體會過這種切身之痛,積極倡導心理健康 ── 一起創立扶輪防止自殺及腦部健康(Suicide Prevention and Brain Health)網路扶輪社。該社社員鼓勵他人說出來,思考如何讓每個人把心理健康當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協助減少美國及世界各地的自殺人數。該社社員經常參與宣導、消除汙名、支持遺族的活動,包括由美國防止自殺基金會所舉辦、類似達拉斯市郊那場的「走出黑暗健走」。
這個創社時約有50名社員 ── 多數都不曾接觸扶輪 ── 的網路扶輪社服務重點,證明扶輪如何站在最前線,鼓勵人們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抱持開放關懷的心,注意周遭他人的感覺。國際扶輪社長葛登‧麥金納利因為弟弟自殺身亡後個人對這個議題的關注,鼓勵全球社員強化他們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努力。
雖然處理自殺的計畫可能因文化而異,世界各地的扶輪社目前正支持自己所在區域的心理健康照護者的工作並採取其他行動。黎巴嫩的薩赫爾-麥騰(Sahel Metn)扶青社及阿姆斯特丹-夜巡國際(Amserdam Nachtwacht International)扶青社募款來支持黎巴嫩唯一的自殺防止專線電話。尼泊爾的扶輪社員為教師辦理校園防止自殺及心理健康管理的研習,包括如何減少汙名及歧視的方法。
菲律賓馬尼拉市郊的一個扶輪社為長者辦理免費諮商。美國的扶輪社也針對防止自殺及如何降低有高風險自我傷害的人接近可能致險的物品或地點等主題辦理教育研習。
當該網路扶輪社社員與各組織合作並與扶輪社或社區團體討論防止自殺及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時,他們報告的主題包括風險因素、警訊、介入,及把致命物品和考慮自殺者隔開的方法。
貝茲建議醫師教導周圍有槍枝的病患面對自己或親近的人,在置身有自我傷害的危險時所擁有的選擇。公共衛生專家建議大家存放槍枝時不要上膛,套上鋼纜槍鎖或放在保險箱裡,並且不要與子彈放在一起。或者是有人身處高風險時,把槍枝改放至自家以外的地方;有些販售槍枝的商店或執法單位可以暫時保管。貝茲指出,有些人在面對自殺風險時,會選擇不要擁有槍枝。
柯萊德呼應這個想法,暫時降低取得致命物品的便利性來為有自殺傾向者建立一個越安全的環境,這個人安然渡過危險期的機會就越高。在對扶輪社的名為「談話可救命」(Talk Saves Lives)的演講中說:「我們給他們時間,讓強烈的自殺衝動緩和下來,也給他人時間介入,提供心理健康支援。」她和魏朵 ── 上述網路扶輪社的創社社長 ── 以及社員泰莉‧哈特曼(Terri Hartman)成為這個由美國防止自殺基金會所製作的演講的主講人,從她們地區內的扶輪社開始,目標是把這種意識及健康觀念傳播到世界各地。她們三個人是在一個哀悼者支援團體結識,現在主持自殺者遺族支援團體。
這些演講、募款活動,及宣導運動的一個重點就是精神健康倡議者及公共衛生專家有構想可以協助。他們想要每個人聽聽他們說 ── 無論是一個考慮自殺的人、知道有人有自殺念頭的人,或只是想要盡一己之力讓世界更加支持身陷憂鬱、創傷壓力、寂寞、物質濫用,或其他生命壓力而需要協助的人。
首先,心理健康專家希望人們在懷疑朋友、父母、手足,或子女有死亡或自我傷害的念頭時,能拋除任何想要跟他們談談的猶豫。全國心理健康聯盟(National Alliance on Mental Illness)指出,許多研究顯示討論這個議題不會增加自殺的機率。
專家強調你不必知道所有的答案。沮喪的人往往不是在尋求具體的建議,國際防止自殺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uicide Prevention)表示,光是簡單聊聊,展現同理心都可以解救性命。該團體建議要多留意警訊,包括無助、憤怒,及衝動的行動,並掌握可用的資源。
柯萊德建議在美國的人可以把「988自殺及危機生命線」設為電話連絡人。她主張:「你自己或他人都可能用得到。求援不是示弱;它反而是堅強。」諮商師及醫師建議有自殺或自我傷害想法的人可以擬定書面的安全計畫,詳細列舉他們可怎麼做,可以連絡誰,甚至那些念頭浮現或當他們感覺失控時,可以告訴自己什麼。那些計畫的其中一個步驟就是確保妥善放置或移除任何可以用來自我傷害的
物品。
也不可忽視與人連結的價值。柯萊德分享的一個建議是:「讓他們知道他們並不孤單。我們家決定我們的做法就是把話說出來,因為沒人可預見何時會發生。」
在達拉斯市郊辦理的健走會場,人們持續在下雨的清晨走出戶外,人行道上長長蜿蜒的人龍與一群群朋友及家人交錯,有些人拿著往生者的相片集,或穿著相關的紀念T恤,上頭印著“Team Jake”(與Jake站在一起)、“#For James”(支持James),及紀念一名11歲兒童的“#TeamJulian”。他們的故事都呼應一個不斷重複的主題:槍枝的存在會讓一時衝動變成永遠的遺憾。
柯萊德希望這場健走可以讓各家庭開始談論自殺及防止的方法 ── 就像參加這場健走的凱西(Kathy)及東尼‧湯普森(Tony Thompson)家一樣。2018年他們18歲的兒子路克(Luke)自殺。凱西在她兒子的悼念儀式中幾乎說不出話來。可是現在她與她丈夫以一對一的方式與他人談論這件事,並看到了成果。
在路克身故後數個月,東尼‧湯普森忍不住跟一名同事分享他家的故事,後者轉述給自己的家人。湯普森回憶說:「他女兒隔天去學校跟輔導老師說:『我兩天沒睡覺了。我本來打算…』,後來引發許多介入的行動。」
凱西‧湯普森說:「她媽媽打電話給我說:『我想你們救了我女兒一命。』」他們後來知道那個女孩本來打算自殺,因為不想讓父母擔心,一直沒有跟他們分享她的感覺。湯普森夫婦與那對夫妻變得親近,後者說他們女兒聽到他們的故事才願意打開心扉。東尼‧湯普森說:「後來,她在她高中畢業慶祝派對上哭著說:『我本來撐不到這時候的。』」
其他參加健走的人戴著紅色珠鍊是為了往生的配偶或夥伴,金色是父母。大家彼此招呼,在體育館的資訊站拿文宣及點心。該網路扶輪社是這場健走的贊助者之一,活動目標是教育大眾,讓與此議題有關的人串連在一起。這場活動募款來支持研究、倡議,及教育。
柯萊德也戴一條藍綠色的項鍊表示支持自殺未遂者。她投入防止自殺,來克服自己侄子往生的傷痛,並防止更多人死亡。她說:「我希望我可以協助其他人不要失去他們的傑西。」
在體育館,魏朵為所屬扶輪社擺了一張桌子,上頭放幾個碗裝著宣導護腕及紅白色相間的薄荷糖,還有描述該社社員及他們所屬心理衛生組織所提供之服務及訓練的傳單。她戴的白色珠鍊是在紀念一個孩子。她兒子馬修(Matthew)在就讀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時自殺,當時22歲。她的網路扶輪社已經在該校辦理過防止自殺宣導健走。
對魏朵來說,這些健走的一個重點是公開揭示自殺不是禁忌的話題。她說:「你不僅可以談論自殺,還必須談。」魏朵表示,當人們把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同等看待,瞭解睡眠、飲食、運動,及壓力如何影響體內的化學變化及人們的行動及反應 ── 包括自殺的念頭 ── 大家的觀點便會開始改變,汙名也可以減少。
該網路扶輪社的展覽周圍有參與這場健走的各種團體的攤位。其中一個是「士兵的守護天使」(Soldiers’ Angels),該組織提供支持及資源給服役者、退伍軍人,以及他們的家人。
每天約有17名美國退伍軍人自殺身亡,這個比例即使在調整年齡及性別的因素後,還是比其他美國成年人高出近60%。退伍軍人的危險因素包括因服役產生的身體及心理狀況、轉型為平民生活的困難,以及自家可取得槍枝。
在「聰明點」(BeSmart)倡議團體所設立宣傳槍枝儲存方法的攤位,義工朵娜‧史密德(Donna Schmidt)說該組織用SMART這個縮寫,來提醒人們可以採取的5個步驟:妥善放置家裡及車上的所有槍枝(secure)、負責的模範行為(model)、詢問其他人家是否有未妥善存放的槍枝(ask)、瞭解槍枝在自殺所扮演的角色(recognize)、以及告訴他人這些訣竅(tell)。該組織的義工已經到世界各地的扶輪社例會演說。史密德說他們的訊息是「如果你有槍,就請注意安全。」活動中還提供免費的鋼纜槍鎖。
健走的距離不長,比1英里長一點,可是足以募得22萬7,532美元。它的非金錢價值對參加者來說十分明顯:集合、走路、談話、擁抱、哭泣。照顧高風險者或是仍在克服自殺後續影響的人,也學會要照顧自己的健康及心理健全。對柯萊德來說,她照顧自己的其中一個方法便是保持行動。她看著天空,甚至把這場「走出黑暗健走」的雨水都看成恩賜。
她說:「這是個重大的議題,它真的需要更多關注。我們必須談論這些事,把知識傳播給更多人。我們必須把它從黑暗中帶出來,談談要到何處取得協助。」
作者:尼爾‧史坦柏格(Neil Steinberg)是《芝加哥太陽時報》(Chicago Sun-Times)的社內新聞專欄作家。他的著作《每個天殺的日子:超挑剔、超主觀、另類幽默、令人心碎的芝加哥歷史》(Every Goddamn Day: A Highly Selective, Definitely Opinionated, and Alternatively Humorous and Heartbreaking Historical Tour of Chicago)在2022年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
那是7月一個星期六早上5時半。我在天色昏暗時抵達新加坡樟宜機場,從紐約出發的長途飛行讓我有點四肢無力,所以看到一名男子拿著螢幕上閃亮顯示我姓名的平板時,頓時讓我寬心不少。
他姓Goh,我下榻的飯店派他到出境大廳門口來接我。我蹣跚走向他的車子,問了個簡單的問題:「什麼可以算是道地的新加坡體驗?」
這只是不傷大雅的閒聊,因此他熱情的回答讓我嚇了一跳。他回答:「先生,是食物。吃是我國的休閒方式。有句有趣的格言是我們人口有550萬人,也有550萬個講究的吃貨。」
Goh完全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他推薦我的美食之旅是先從一個熟食中心小試身手 ── 我飯店附近一處開放的餐飲市集。他補充說:「街頭美食是我們文化的核心。」然後就連珠炮說出我應該試試的知名新加坡菜餚。「我們的東西這麼好吃是因為它從亞洲許多區域及國家汲取風味。」
兩小時後,預計5月25日於新加坡開幕的國際扶輪年會地主籌備委員會副主委甘惠娟(Joanne Kam)來接我。她立刻附議Goh跟我說的話。她說:「新加坡是扶輪美食愛好者的完美目的地。」
甘惠娟解釋說,新加坡豐富的飲食文化── 從街頭美食到民族特色餐館到米其林星級餐廳── 在在反映出該國的多元文化認同。新加坡發跡於19世紀,當時英國體認新加坡位居亞洲繁忙貿易路線十字路口的策略位置,便於此處建立貿易據點。這個貿易站吸引中國、馬來群島、印度,及歐洲的商人及工人。這些族群都把自身的飲食傳統帶到這座小島。數十年期間,這些不同的飲食方式慣壞了新加坡人的味蕾,建立了一種讓傳統菜色融合各種文化差異、不斷演變的嶄新飲食風貌。因此,新加坡成為融合各種風味的獨特地方。
甘惠娟及新加坡旅遊局的年輕職員Megan Feng答應要給我一個深入的美食體驗,陪同的還有好幾位扶輪社員,每個人都向我介紹他們最喜愛的菜餚。等到我吃完時,我瞭解到新加坡的飲食是地域及文化風味的和諧碰撞── 每一口都陳述關於這個島國豐富歷史及傳承的迷人故事。
我迫不及待要開始。
茶湯會
在位於新加坡牛車水(Chinatown)中心地帶的餐廳「飲茶」(Yum Cha),我見到地主籌備委員會的成員。其中一位是國際扶輪理事周錦木(Ghim Bok Chew)。我們聚會的主人是Jack Tan,他是Changi扶輪社前社長,同時也是這間餐廳的老闆。
在我得以向作陪的扶輪社員表達感謝之前,Feng就低聲說:「我們把你的接風宴當作周理事驚喜生日宴的煙霧彈。」
我開玩笑說:「一石二鳥。再次證明新加坡的高效率。」
「飲茶」這個詞就是「喝茶」的意思,可是實際上是茶搭配小盤點心,例如餃子、包子、蛋塔,及糯米點心。搭配的食物本身稱為「點心」,這是起源於中國南方廣東省的傳統,那裡的茶館提供茶搭配兩三道小菜當作簡易早餐。後來這個傳統傳播遍及該區域各地,尤其是香港。
|
Tan的餐館提供經典的港式菜色,例如美味的豬肉餃及蝦餃(燒賣)、內餡是烤豬肉的包子(叉燒包),以及在美味醬汁裡滷過的雞爪(鳳爪)。Tan的餐廳擴大菜單範圍,納入許多當地的特色菜,例如鹹蛋明蝦,可是因為我對甲殼類過敏,他為我準備先以醬油及米酒醃過、裹粉後油炸的無骨炸雞。 這場飯吃了一小時後,一個小小的蹲式機器人唱著「生日快樂」歌,慢慢進入房間。身為壽星的周錦木似乎為這個數位曲子感到又驚又喜。當我們一起跟著唱時,一名服務生拿著一盤壽桃走進來。這是一種蓬鬆的蒸糕,形狀像桃子,內餡是紅豆泥或是蓮子醬。傳說仙桃樹每三千年才結一次果,任何吃到仙桃的人都可以長生不死。撇開其象徵意義不談,在這個瞬間即逝的時刻,唯一重要的事情是這些壽桃好好吃 此味只有天上有 Marina City扶輪社前社長Lye-Wah Lee宣稱她為扶輪社友所做的海南雞飯勝過任何餐廳煮的。畢竟,她與她夫婿Edward Quek── 同屬一個扶輪社── 都是華裔,家族遠祖來自 |
|
|
大約在20世紀初,海南許多農民── 像是Lee及Quek的曾祖父母── 移民到新加坡及馬來西亞。那些早期移民引進這道簡單的雞肉料理,並用當地食材加以改良。此外,勤儉的家庭充分發揮雞肉的用途,用肉汁來煮飯,增添營養及滋味。
現在,這道菜被認為是新加坡的國民美食,每次我造訪,我都刻意找機會吃 ── 例如在麥士威熟食中心(Maxwell Food Centre)的天天海南雞飯(Tian Tian Hainanese Chicken Rice)攤位或是文東記(Boon Tong Kee)品嚐,後者在新加坡各地有許多分店。
這一次,甘惠娟帶我到她最喜愛的甘榜山雞飯(Chicken House)── 位於湯申路上段(Upper Thomson Road)的一家餐廳。與我們一起的還有周錦木、Quek、還有自詡是海南雞飯專家的Lee。當我們抵達時,正下著傾盆大雨,可是外帶櫃台卻排著長長的人龍。Lee提醒我不要被這道知名菜色簡單的外貌所騙,它需要精心準
備。在把整隻雞放在加薑、蒜頭,及青蔥的肉汁裡小火燉煮後,短暫泡過冰水來保持雞皮的口感── 許多人還會添加雞油來讓米飯的味道更豐富。 一位美國社群媒體網紅曾經驚嘆這道菜的單純,把品嚐海南雞飯的喜悅描述成詩意的體驗。可是在我一口咬下溼潤有嚼勁的雞肉後,我頂多只能發出不合詩歌音律「喔!真讚」的驚呼。 大飽眼福 清真自助餐廳「Permata」位於繁忙的甘榜格南區(Kampong Gelam)一棟有粉彩外牆的宏偉大樓裡。隔壁就是馬來傳統文化中心(Malay Heritage Centre),前身是馬來蘇丹在新加坡的皇宮。跟我一起到那家餐廳的扶輪社員潭古‧印德拉(Tengku Indra)是新加坡第一位蘇丹的嫡系子孫,他成長時期住過那棟宮殿。 這家餐廳的專長是所謂的努山達拉菜 ── 以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及該區域其他國家菜餚為主。 (努山達拉一詞源自於爪哇 語,表示「外島」或「群島」。)在 |
|
Permata餐廳涼爽的挑高大廳,潭古‧印德拉介紹我認識他最喜歡的一些菜色。有羊骨燉湯(sup tulang merah),一種鮮美的骨髓湯,還有椰漿飯(nasi lemak) ── 椰子飯淋上鯷魚及熱辣椒醬,上頭擺著炸鯷魚、炸花生、小黃瓜切片,及白煮蛋。拉吻肉湯(Rawon)燉飯是把加入帶顆粒的印尼黑果(buah keluak)醬的濃郁燉牛肉,淋在奶香燉飯上,而小金杯(kuih pie te)是一種裝著煸炒涼薯、炒蛋、生小黃瓜片的薄脆糕點。 我興奮地在擺滿食物的大理石檯面繞來繞去。像個闖入藏寶洞穴的孩子,我欣賞鮮明的色彩,吸入咖哩及其他香料的濃郁香氣,並品嚐網餅(roti jala) ── 一種搭配咖哩雞的薄餅。那是一種 ── 好吧,可以這麼說 ── 配得上蘇丹的感官體驗。 越夜越熱鬧 在南亞,夜市是社交中心:狹窄擁擠的攤位、遮陽傘,及垂掛花朵裝飾的 |
|
遮陽篷,穿插著燒著大火的湯鍋及油鍋。在新加坡,以飲食為主的市集叫做熟食中心(hawker centers,前者意為小販),因為多年前,肩挑扁擔的攤販會走過一條條街道兜售裝在籃子裡的食物。其中之一的紐頓熟食中心(Newton Food Centre)因為出現在2018年的電影《瘋狂亞洲富豪》(Crazy Rich Asians)而一夕成名,而今年,它有4家美食攤位登上2023年米其林指南的新加坡必比登名單。
該中心殖民風格的主要入口有紅色的斜屋頂,通往一個寬敞的方形廣場,四周都是飲食攤。霓虹招牌展示各式菜餚,從沙嗲到炒麵,多到令人目眩神迷。我走到一張空的桌子前,雖然桌面上放著幾包面紙。甘惠娟
說:「這張桌子已經有人坐了。大家去點菜 |
|
|
我從另一家高人氣的攤位「大家好燒烤雞翼」(TKR Chicken Wing & Satay)點了牛肉沙嗲。牛肉套在烤肉串並放在混合羅旺子及南薑等香料的醬汁醃過,再放到炭火上烤;濃郁的花生及辣椒沾醬更凸顯它隱含的味道。
|
一道可以象徵新加坡多文化社會的菜餚是一道名為羅惹(rojak)的沙拉,這個馬來文字表示「混合」。每個族群對於這道菜都有自己的版本。舉例來說,華人會混合小黃瓜、萵苣、鳳梨、涼薯及炸豆腐,加上由鹹蝦泥、花生粉、糖、米醋製成的特殊沙拉醬。印度人使用水煮馬鈴薯及炸扁豆與蝦排,再加上辣沾醬。無論端上桌的是哪一個版本你都可以說它是道地的新加坡菜。 分別的禮物 在我離開新加坡的前一晚,我透過飯店預定前往機場的交通工具。隔天早上,當車子抵達時,我打開車門 ── 很訝異看到Goh對著我微笑。他說:「我在任務單上看到你的名字,我告訴我老闆,我要載你。」 等到我坐到車裡,Goh轉身拿給我一個小盒 |
|
|
Goh說:「我今天早上去市場買來送你的。那是娘惹糕,娘惹文化的一部分。」
傳說是這樣的,數百年前,中國商人在馬來半島及群島定居,許多人娶了原住民女性。他們的孩子就稱為「土生」(peranakan),意為「在當地出生」,前一天甘惠娟帶我去加東(Katong)及如切(Joo Chiat)社區 ── 新加坡娘惹文化的發源地 ── 我才瞭解到這點。
最能代表過去幾天來我所享受的多元、充滿各種風味的飲食,莫過於七彩的娘惹糕了。Goh說:「吃了這個甜點,你的新加坡美食饗宴就完整了。」
我又咬了一口。此味只有天上有。
美國
2021年,肯塔基州鮑靈格林(Bowling Green)的非裔美國人博物館因龍捲風和隨後的電氣火災而受損之後,該市的一個扶輪社從6710地區獲得了10,000美元的災害救援獎助金,以幫助修復博物館。但「我們不想只是給支票而已。」鮑靈格林扶輪社前社長維琪‧埃爾羅德(Vickie Elrod)說。「我們希望親自參與這些文物的保護工作。」大約有十幾名扶輪社員參加了文物建檔研討會,該扶輪社正在協助博物館將文件數位化。其中包括薛克雷格(Shake Rag)的記錄,以前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地區,曾經居住著內戰中為聯邦而戰的前奴隸和士兵。這筆資助使該博物館能夠與管理員合作保存該館收藏的制服和其他衣服。這座博物館於8月重新開放,但扶輪社員們繼續協助清理受損的文物、圖片和設備。 |
|
牙買加 牙買加的倡議者們強調要解決住房短缺問題以滿足行動不便者的需求。金斯頓(Kingston)扶輪社資助近23,000美元來翻修柴郡村,這是一個與康復中心有關連的過渡性住房設施。「扶輪社員們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參與了我們與居民們在市政廳舉行的三個活動。」該社甫卸任社長卡斯滕‧約翰遜(Karsten Johnson)說。「我們的計畫是根據他們的優先事項來制定的。」金斯頓扶輪社在佛羅裡達州那不勒斯北區(Naples North)扶輪社捐款的支持下,加高了廁所的高度,並在廁所牆上增加了支撐桿和扶手。該社在廚房安裝了新的櫥櫃、水槽和水龍頭,以方便坐輪椅的人使用。第一階段安裝了6盞太陽能路燈,於2月完成,整個改造於6月完成。 |
葡萄牙 阿爾曼西爾國際(Almancil International)扶輪社積極努力達成為兒童服務的使命,尤其對於患有自閉症或唐氏症的兒童。社員們贊助的活動包括衝浪課程和動物治療。6月,該社在一所學校開設了一個感官室,為5至16歲的學生提供服務。「這個感官室現已完工,配備了最先進的設備,包括舒緩身體的水床、音樂以及許多感官燈光和觸覺物體。」負責協調該專案的扶輪社員彼得‧辛茲(Peter Hinze)說。 「 『這個感官室』 可以提供一種平靜的感覺,有助於提高 『學生的』 視覺和聽覺技能,並有助於規範他們的行為。」該專案耗資超過16,000美元。該社提供了大約5,000美元,其餘由企業界和友人捐贈。 |
|
|
比利時 高姆地區維爾通(Virton en Gaume)扶輪社舉辦了為期兩天的音樂會,慶祝卡拉賓斯關麥斯(Coralpins Gaumais)阿爾卑斯長號三重奏樂團成立10週年,這是一個演奏傳統阿爾卑斯長號的三重奏,阿爾卑斯長號是阿爾卑斯山牧羊人曾經使用過的一種木製長號。140多名身著民族服裝的登山者、擲旗手和敲鐘人參加了5月的活動。這項活動為該社的慈善工作籌集了資金。該社前社長讓-馬裡‧海寧(Jean-Marie Henin)表示,阿爾卑斯長號是將大自然與該地區居民和諧地融為一體的理想樂器。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該社舉辦卡拉賓斯關麥斯阿爾卑斯長號三重奏樂團參觀療養院和其他護理機構後,受到啟發,舉辦了一系列音樂會。 |
|
斯里蘭卡
一些專家稱,雖然海龜可以活到100多歲,但每10,000隻海龜中只有1隻能活到成年。世界七種海龜中有五種會游到斯里蘭卡,但為了捕捉海龜作為食用和採集其貝殼而進行的偷獵活動,以及娛樂活動所造成的傷害,使這些生物面臨危險。位於馬拉貝(Malabe)的可倫坡國際航海與工程學院(CINEC)的扶青社舉辦了一次公共網路研討會,以提高人們對海龜、珊瑚和其他海洋生物脆弱性的認識。接著在4月分,該社為海洋爬行動物提供了幫助,一夜之間將海龜蛋轉移到沒有危險的地方。20多名扶青社員在坦加勒(Tangalle)附近的雷卡瓦(Rekawa)海灘聚集,協助將約350個海龜蛋運送到保護中心安全孵化。在進行這項工作時,他們用玻璃紙燈罩來照明,以避免打擾對光敏感的海龜。「專家向我們展示了如何在巢穴周圍仔細挖掘,以找出和收集海龜蛋。」專案主持人莫納利‧迪薩納亞克(Monalee Dissanayake)說。 |
在日本期間,我也被日本舞踊(一種日本傳統舞蹈)所吸引。我學了10年,才獲頒最高教學頭銜。我跳這種舞已經27年了。
任何年齡的女性和男性都可以跳日本舞踊。其動作精準、優美。神奇之處在於扇子的使用,扇子可以象徵月亮、船帆或櫻花。我的老師使用雙扇,可以創造不同的氣氛和情緒。就像太極拳或瑜珈一樣,舞蹈也是一種心靈修養的運動。人必須先定下來。溫柔優雅的舞蹈動作體現了你內在的力和美。由於表演者穿著美麗的和服,對於舞者和觀眾來說都是一場視覺饗宴。
2018年,我協助成立了台北牡丹扶輪社。我們的社員都會跳或喜愛日本舞踊、花道或茶道。我們在扶輪社和社區活動中以及為療養院居民表演。
有一位收藏了大量新娘和服的女士在2011 年日本東北部發生地震和海嘯後和我聯繫。海嘯摧毀了她在山形縣的家,她決定賣掉她的收藏,全部都是用銀線和金線繡成的和服。由於我在教日本舞蹈,她知道我會珍惜她的傳家寶並善用它們。我購買了整個收藏。我們在地區年會的時裝秀上展示了美麗的和服,並將在 2026 年台北國際扶輪年會期間為來賓舉辦日本舞踊表演。
當一位年輕的加拿大人作為扶輪交換學生在日本讀了一年書後,他開啟了他傑出的職業生涯
伊恩‧麥凱的職業道路就像一條高速公路,穿越了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些城市:紐約、倫敦、東京。這條路引領他進入金融、政治和全球外交的最高領域,最終擔任了加拿大駐日本大使。
當被問及成功的秘訣時,麥凱歸功於他學習日語的遠見、對金融的濃厚興趣以及他理解高層談判通常在遠離董事會和峰會的情況下收穫最大。但底層的答案更簡單。「這一切都是從扶輪開始的」他說,後來又補充道:「扶輪是整個生涯的關鍵,我這麼說絕不為過。」
那是8月底的一個晚上,麥凱坐在他東京官邸的書房裡,思考著扶輪對他的影響有多大 ── 以及兩年多前的一系列事件導致加拿大總理賈斯汀‧杜魯道(Justin Trudeau)選擇他擔任大使。
麥凱的人生軌跡與他童年生活的地方有很大關係。1963年,他出生於英屬哥倫比亞省坎盧普斯(Kamloops),在其東南約90英里的彭蒂克頓(Penticton)長大。1975年,彭蒂克頓官員為了尋找商機,前往日本四大主島最北端的北海道池田(Ikeda)。兩年後,一個池田代表團訪問彭蒂克頓,兩市結為姊妹市。直到今天,彭蒂克頓和池田的居民仍然每年進行一次互訪。
麥凱在彭蒂克頓中學就讀時聽說這個姐妹市計畫,因此他對日本的語言、文化和傳統著迷起來。「這有點神奇」他說。「我確實對日本著迷。」1980 年夏天,他參加了學校第一個學生交換計畫,到池田參訪三週。回國後,他立即開始尋找再度訪問日本的機會。
當他被選去日本當扶輪青少年交換學生一年時,這個機會來了。(麥凱的父親是彭蒂克頓扶輪社的社員)他高中最後一年是在日本山口縣的下關第一高等學校學唸的。「到年底」麥凱說,「我對於日語的書面和口語運用自如。」
他也對扶輪有了更多的瞭解。在日本,他受到下關西區扶輪社的接待,定期參加週三的例會 ── 儘管最初他對自己這個日語還不太流利的18歲年輕人,會受到日本扶輪社員怎樣的對待,感到有些不安。「我被擁抱了」他說。「我感受到一種社區意識。」
回到加拿大後,麥凱在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獲得了學士學位,他在那裡讀了政治學和日語。(他後來獲得了安大略省金斯頓的女王大學的MBA學位)正如麥凱所解釋的那樣,隨著日本經濟的蓬勃發展,華爾街「正在尋找會說日語的年輕員工」,他被總部位於紐約的歐洲經紀投資(Eurobrokers Investment)公司招募為衍生性商品經紀人。於是他前往東京上任,並在那裡晉升為該公司日本區董事總經理,後來在倫敦擔任英國區聯合董事總經理。
但即便麥凱在高級金融服務領域過著成功的職業生涯,他還是不禁回憶起他從扶輪學到的東西。「每週三」他說,「我會看到這群商人從繁忙的企業生活中抽出時間來討論社區服務和友誼等想法。它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天我醒來,知道我必須做一些不同的事情。」
回到祖國後,麥凱於2000 年作為加拿大自由黨候選人競選下議院席位。他沒有達成預期目標,但已經開始為自己贏得聲譽。2001年,他移居渥太華,擔任加拿大總理姜‧克雷蒂安(Jean Chrétien)和保羅‧馬丁(Paul Martin)領導下的三名內閣成員的高級政策顧問。2010 年,麥凱被任命為加拿大自由黨全國幹事長,在這個職位上他逐漸與冉冉升起的國家政治明星建立密切關係,其中包括於2015年開始擔任總理的杜魯道。
宣誓就職兩年後,杜魯道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個國際危機。在他未能出席預定在越南舉行的世界領導人會議後,加拿大是否繼續參與跨太平洋夥伴關係似乎受到質疑。杜魯道在此之前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會面,他對提議的貿易協定某些方面表達了保留意見。但他的缺席造成加拿大和日本之間的關係出現裂痕。
接下來麥凱就登場了。為了恢復貿易談判,他於2018年1月飛往東京,與日本大臣就該協定進行了磋商。兩人曾多次會面,他們幾乎完全用日語交談。幾天之內,日本和加拿大之間就重新建立了和睦關係,貿易協定也重回正軌。加拿大國際貿易部長弗朗索瓦‧菲利普‧桑鵬菲(François-Philippe Champagne) 在2018年1月23日發布的一份聲明說,「加拿大成功締結了一項協定…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敬業且辛勤工作的談判團隊和加拿大特使伊恩‧麥凱(Ian McKay)。」
杜魯道並沒有忘記麥凱的獨特才華:今年春天,加拿大總理任命麥凱為加拿大的印太特使,麥凱曾於2021年被任命為加拿大駐日本大使。
麥凱也沒有忘記扶輪。今年1月,他打算到山口的Sea Mall Palace向他大約40年前第一次參加例會的扶輪社發表演講 ── 當然,完全是用日語 ── 他認為這個扶輪社開啟了他漫長、非凡和傑出的職業生涯。麥凱說:「我實際上是回來表達謝意。」
在11月1-2日慶祝亡靈節(Día de Los Muertos)期間,墨西哥街道熱鬧非凡,有萬壽菊花環、古怪的骷髏、以及高掛的鮮豔紙旗串。人們在裝飾精緻的墓園及祭壇聚集,向他們親愛的亡者致意。家家戶戶透過故事、舞蹈、音樂,及傳統食物來慶祝。在歡樂的氣氛中,有一道菜往往成為主角,象徵這個場合的精髓 ── 莫利醬。蕾特西亞‧帕拉‧托雷多說:「莫利醬展現墨西哥的真正味道。」
這種傳統的墨西哥醬汁的味道及歷史都很豐富精彩。帕拉說:「莫利醬是最重要的國家代表菜色之一,源自於西班牙殖民之前的文化。」莫利醬的起源可追溯至阿茲提克帝國的儀式,現在已經成為特殊場合的必要元素,與朋友及家人一起享用。
甘願辛苦:要煮莫利醬並非易事。帕拉說:「它需要許多食材,費時好幾個小時。」整個過程要融合許多材料,包括辣椒、堅果、水果,及香料。有些食譜可能包含超過30種食材。數小時的炒、煮,及混合創造出一種可以搭配各式菜色的醬汁,從雞肉飯到安吉拉捲及墨西哥粽皆宜。
味道多元:莫利醬有許多種,每一種都有自己的味道組合。白莫利(mole poblano)及黑莫利(mole negro)是用各種辣椒、香料,及最顯著的 ── 巧克力所製成。微紅莫利(mole colorado)是用番茄、葡萄乾,及其他甜食材製作出來的紅色醬汁。而鮮綠色的綠莫利(mole verde)是混合新鮮綠色蔬菜、香草、辣椒,及南瓜籽烹煮出來的。
撰文:Eva Remijan-Toba
繪圖:Karen Alejandra González Ibarra
作者 Eunji Cho, 2020-21 年 3640 地區扶輪前受獎人(韓國)
譯者:台北南隆社 黃文玥PP Wen Yue |
|
萬那杜是南太平洋的一個小島國,約有 30萬人口,分布在83個島嶼上,該國具有自然美景和旅遊吸引力。然而,居民卻往往難以獲得優質的醫療服務。為了前往醫療機構就醫,通常需要數小時的搭船航行,即便如此,醫療保健專業人員也是十分不足。
萬那杜也經常受到地震、海嘯、龍捲風、火山爆發和氣候變遷影響等天災的影響。所有這些外在條件都會影響居民的健康。3月在颱風來襲時,首都斷水斷電,導致藉由水所傳播的病源,在潮濕的氣候環境與關係密切的家庭之間傳播。
作為一位擁有國際衛生碩士學位的2020-21年扶輪前受獎人,我在世界衛生組織駐萬那杜辦事處工作,協助該國衛生部門改善醫療保健。在我的協助之下,開展一項以社區為基礎的公共衛生計畫,培訓社區成員擔任初級衛生保健工作。其目的是使居民能夠在住家附近得到及時的緊急護理或基本治療,而無需長時間搭船求診。這些類似於第一線衛生工作者的社區志工所執行的任務,正是為根除小兒麻痺而工作者。
改變我職涯軌跡的事件
我在大學求學期間第一次對國際發展產生了興趣。畢業後,我開始在一家名為「好鄰居」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從事海外專案支援工作。我曾被派往尼泊爾、泰國和塔吉克等國家,從事與健康、教育、水和環境衛生相關的計畫。也正是在塔吉克,發生了一些事情改變了我整個職業生涯的軌跡。
有一天,一位同事的新生嬰兒患了心臟病。該名同事開了五個小時的車,沿著蜿蜒崎嶇的山路抵達醫院後,卻被告知孩子的病情無法治癒,之後在折返下山的路上,孩子死在了我同事的懷抱裡。
當我參加葬禮時,我深切感受到,開發中國家對醫療保健的迫切需求。我認為並且相信這些問題是可以解決的,更覺得自己有責任做出貢獻。假如當時是在一個較發達國家,擁有較好的醫療基礎設施和設備,我同事的孩子是可以接受治療而免於犧牲的。這事件激起我的動力,並且為專注於公共衛生領域做出貢獻。
接下來的一年,當我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烏干達國家辦事處規劃和支持衛生計畫時,我對渴望獲得國際衛生專業知識的願望變得更加強烈。在閱讀到扶輪3640地區時事通訊中,我讀到了有關透過扶輪基金會的全球獎助金取得獎學金的資訊,而利用這筆獎學金可以幫助我支付學費。
透過我在國際援助支援方面的工作,我瞭解到扶輪基金會。當我在扶輪網站上探索扶輪的焦點領域時,我意識到扶輪的使命與我過去的工作和未來的願望是一致的。這給了我申請的信心。
我聯繫了3640地區,並與韓國Seoul Gangdong扶輪社取得了聯繫。那裡的扶輪社員有支持扶輪獎學金申請者的經驗,並且從準備文件到抵達倫敦的整個過程中,慷慨地協助我。我很感謝他們的支持,這讓我獲得了包括生活費在內的全額獎學金。
連結與成長的一年
在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我主修公共衛生促進發展。我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世界衛生組織工作過的許多同事都曾經在那裡求學過,它是國際衛生領域最負盛名的研究機構之一。
一年多來,我有機會與30位來自不同背景和國籍的同學一起學習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衛生經濟學等學科。在我們討論公共衛生主題的研討會上,我有機會介紹社區為基礎的公共衛生實務。這是一種涉及將社區成員培訓為開發中國家公共衛生工作者的方法。透過學習理論、分享各種現場經驗以及積極參與這個計畫,我大大充實了自己的知識。
然而,我的碩士學位最有價值的方面是我所遇到的人。由於該計畫要求至少在開發中國家從事三年公共衛生工作才能入學,所以我的同學都是在聯合國機構、非政府組織、學術界或各國衛生部工作的專業人士。光是聽他們的故事就間接地擴展了我的知識和經驗。儘管有新冠肺炎(COVID-19)的流行,我仍定期與同學見面,並且我們繼續透過電腦與線上會議保持聯繫。
此外,韓國的贊助扶輪社和英國的主辦扶輪社一直在關心我的健康狀況,確保我適應良好,並在需要時提供協助。特別是,雷頓斯通(Leytonstone)和伍德福德(Woodford)扶輪社不遺餘力地在機場迎接我,並邀請我在學期期間到韓國餐廳及其家中用餐。
我謹向在我的教育和職業發展歷程中無條件支持我的贊助地區和扶輪社表示深深的謝意。我還要衷心感謝扶輪基金會和扶輪社員,他們使我能夠透過我的職業對世界產生更重大的影響。
原文發表於2023年9月27日
Rotary Voice部落格
https://blog.rotary.org/2023/09/27/rotary-scholar-transforms-lives-through-public-health/#more-14956
DISTRICT REPORTS
作者 台中東南社 楊金振DG Tony
緣起
扶輪社是什麼?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際遇」。國際扶輪社長葛登‧麥金納利呼籲扶輪藉由努力促進和平及精神福祉「為世界創造希望」。他敦請社員致力參與突破溝通困境的對話並贏得實現這些價值所需的信任。扶輪不斷持恆的改變,持續成長,追求卓越,時代的巨輪,永不停息,都是年年超越。
勇氣
台灣人必做三件事為橫渡日月潭、登玉山、騎自行車環台。其中橫渡日月潭活動,就各方面來說,是相對比較可行納入地區年度活動,但是安全也是一大難題,參與社友要以會游泳為佳,而委員會主委要會游泳與橫渡日月潭經驗為首先,得知后里社City符合這樣的條件,商談後由他出任游泳委員會主委,在還沒有上任前就展開籌備,訓練及報名工作(因為開始報名是7月2日),費盡全力,協調教練,泳池場地與主辦單位溝通,找前縣長幫忙,在很短時間內竭盡所能搞定全部事情,報名及繳費工作更是複雜,幸好有Rita及后里社執秘淑惠幫助,順利完成必要工作。
整備
大會規定參加人員必要相關的裝備,其中魚雷浮標是多數人所沒有的,立馬協調廠商製作並在浮標印上扶輪的標誌,以達到公共形象的宣傳,從報到處到下水的地點有段距離,如果社友沒有攜帶拖鞋而在行進中受傷,又立馬在群組中登記排水鞋尺寸,排水鞋上也有印上年度主題圖,視覺印象無所不在,但活動最高指導原則就是平安歸來。
行動
橫渡日月潭當天City一早就在集合地區服務大家,City身上有腰傷,展現認真負責的態度,讓人感動與不捨,C區副主委神岡社Ethan身體微恙,依舊出席擔任2車負責人並下水橫渡,兩位用實際的行動體現扶輪精神,令人佩服。我們不是看到希望才「堅持」,而是堅持才看到「希望」,3公里的距離我們都完成了。扶輪人都是良善的人,橫渡日月潭的社友寶眷們皆平安歸來,心中的不安終於可以放下來了。
感謝
參與扶輪多年,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總能感動別人與被感動,有機會能結識更多友社的社友,體認到扶輪的兩大基石是「聯誼」與「服務」。首先感謝游泳委員會的籌備讓活動圓滿成功,台中馬拉松社Angel協助交通三餐、台中東南社社友Rex招待魚池鄉「HOHOCHA喝喝茶」(台灣香日月潭紅茶廠)門票、茗茶、茶葉蛋,以及參加的社友寶眷,最後感謝自己的「勇氣」舉辦橫泳渡日月潭活動與社友們有個美好的假期,難忘的回憶!因為有你有我2023-24年度扶輪主題「為世界創造希望」,我們也為自己創造希望,並增加我們的影響、促使參與者投入、增加我們的適應能力、擴展我們的觸及,只要有大家沒有想不到的,也沒有做不到的,第41屆橫渡日月潭成功。
作者 台中台美社 游芬媛PP Stacy
史瓦帝尼位於非洲南端,四面被南非所包圍的小國,國土面積約台灣的一半大小(17,364平方公里)氣候日夜溫差極大,但空氣非常的乾淨清新,人民溫和善良,商業活動不發達,經濟發展遲緩,失業率極高,土地稍貧瘠居民不善農作物的耕種,我國也派駐農耕隊幫助他們種稻米、甘蔗、玉米,老百姓普遍無法靠自有能力生存,急需外國企業來此投資幫助創造就業機會,改善自身生活條件,史瓦帝尼政府也規劃了廣大的土地,作為生技園區,對國外廠商提出許多獎勵優渥的投資方案,鼓勵世界各國企業來此設廠,但是由於衛生教育的落後、醫療設備及技術不普及幾個疾病如愛滋病、肺結核等2大傳染病在該國非常的猖獗,是奪走人民生命的兩大原因,人民平均壽命只有40多歲,間接造成了許多愛滋病孤兒在街頭流浪。身為三個孩子的母親,對於這樣的訊息只有心痛二字可以形容。
每年前往史瓦帝尼,還有許多的重點任務,流浪兒童食物站計畫(簡稱NCP)每一個食物站提供40-50位孤兒的玉米糊,這也是他們一天中唯一的一餐,這一個月的飽足整年費用約台幣19,200元,只要我們每天少喝一杯珍珠奶茶一整年可以養活40位愛滋孤兒,親愛的贊助者,謝謝你們的良善與大愛讓孩子的生命可以繼續綻放,困境中依然聽見孩子們在希望裡吟唱,這貧瘠的偏鄉,可以天天吃飽對他們來說像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然而在世界其他的地方,過於富裕的生活,早就忘記珍惜食物是多麼重要而可貴的一件事。
在這裡除了義診,同時發放二手衣物、鞋子、環保袋、女性內衣等等許多物資。讓他們在寒冷的天氣中有外套、毛毯、白米,5月分貨櫃過去的物資幾年下來,學生志工與當地高中學生通力合作,將貨櫃改為電腦教室(由華碩公司提供的二手電腦),還裝上燈具作為課後輔導教室,愛女孩計畫:教授布衛生棉製作和二手衣物修改的縫紉教室。每年持續的水資源建置,在學校、社區購置大型水塔,挖掘水井,自動實行扶輪推行世界七大焦點領域服務計畫,讓偏鄉的學校或社區也有一口乾淨的水。
因為當地的經濟落後,致使許多優秀的學生無法上學,我們所辦逆風少年 ── 優秀高中學生種子助學計畫,台北廖浩欽醫師提供學費、午餐費、交通費用,讓孩子可以安心的讀書,期待因為教育可以翻轉偏鄉孩子們的人生,高中畢業之後,可以找到工作或從事較專業的工作回饋社會。靜宜大學汪凱彰老師和台中港中區社Art夫人賴美媖May帶領的學生志工、小扶輪,每一年先行出發在當地有21天以上的時間,許多時候他們必須在當地的國、高中教學及各項文化的交流活動,比如說當地學生最熱愛也是校長指定的國術教學、英語教學、音樂教室,繪畫教學滿滿的學生擠爆教室、操場。我們的學生志工們在此開啟非洲孩子對於亞洲文化的好奇心,成為每年學校教學炒熱氣氛的重頭戲,學生志工們親身見證什麼叫做給予的幸福!
與北醫合作的大義診,同時進行輔導創業就業計畫首推扶輪紅豆餅,這可是把所有器械、材料都原裝扛過去,當地修女說每一個可以賣台幣2元,對於家庭經濟不無小補呢!年輕婦女縫紉機教學(紡織工廠的白董事長每年提供20台縫紉機、蚊帳布)教導偏鄉的婦女學習縫紉技術,也可以藉由自己的雙手創業。團長台中東南社Brain也鼓勵青年創業,四年來大男孩的菜園欣欣向榮,每年總是捧著帳冊帶領我們參觀他的農場,年年增加菜園的領地,還貸款買了小貨車,與超市洽談固定貨源供應,這也是我們志工服務的最後目標 ── 鼓勵年輕人創業、就業,擁有釣魚的能力。
許多扶輪人志工皆有幾年以上的義診經驗,每個月會議討論進度,彼此分享鼓勵執行了許多行前的任務,還有各社友提供的白米、文具、英文書籍、醫療器材用品藥品,除了上網募集之外,李芳裕PDG Medichem董事長的永信藥品公司大方提供藥品任我們選擇。多年來全力相挺義診活動,讓我們的團隊放心義診從不缺藥品,當關上貨櫃時滿滿的感動與期待油然而生,感激所有善心人士幫忙與支持。
在台灣有方便的Wi-Fi、隨處手搖飲料,天氣熱有冷氣,不怕跳電,冬天洗澡有熱水,四處都是柏油路,出門不用擔心衣服鞋襪會髒掉,那裡比不上台灣,今年的熱水依然不熱,跑不動的Wi-Fi還是一樣笨,可是年年讓我們牽掛的孩子們高中畢業了嗎?書有沒有好好念?有沒有天天去吃那一盤玉米糊?這些大小孩子的笑容天真無邪知足的表情,始終是我們最放不下,也是持續保持熱誠的泉源。疫情前2019年Art夫人May匯集姐姐們的愛心幫助7所學校,讓孩子們有完整的制服、鞋子、書包快樂的上學。吃飽飯不應該只是一種期盼,快樂的上學,也不應該只是一種想像,但願我們傳遞一分愛的滋養,孩子們可以感受被重視的溫暖。
年年追著足跡飛越12,000公里,超過30小時以上的飛行,回答過數不清的問號?長途旅程很累人的,但我們沒有時間調時差,第二天行程就須馬上工作,來到熟悉的另一個世界,風一樣的輕柔,乾淨的藍天、清新的空氣,疲累感頓時消失一半,是的,我們年年依約來看你們,放不下是同為父母親的心念,時間太短想做很多,我們帶著台灣滿溢的關懷與大愛、祝福與分享在每一個需要的角落,但願他們都可以獲得健康、平安,曾經以為是分浪漫,多年後明白這是分療癒的旅程,一路上雖然艱辛崎嶇,但團隊相互支援從不曾退縮,療癒工作的瓶頸,療癒紛亂的情緒,療癒生活的煩躁,在台灣的繁華,日日喧囂腳步思緒從未曾停歇,熱鬧燦爛氾濫在生活周遭,生活在外界以為的美麗世界,庸庸碌碌奔波世俗瑣事,扛在肩上的擔子與責任沒得逃避的現實面,每當夏天來臨時,那裡成了我們的另一分寄托,一分想念、一分眷戀,我們把這分生命的力量種植在另一個美麗的新世界,感恩史瓦帝尼王國給我們服務的機會,增長生活的信心勇氣與熱誠,這萬里之外愛的使命,永遠不會是句點,不會是壓力,我們會將她幻化為生命的美麗,傳遞愛、珍惜每一次的相遇。
堅持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情,是分真心,也是分韌性,感恩老天爺的安排給予生命新功課新視野,我們會持續的往前走,謝謝一路上所有好朋友,給予我們無限的支持,謝謝每年參與活動的扶輪人,認識與不認識的恩人。生命有限,愛與溫暖可以傳遞世間永永遠遠,這條路雖然遲了,但我們已在路上。
感謝贊助
NCP食物站:曾靜柱先生。
義診活動:團長台中東南社趙榮勤先生Brain及周文蕊夫人、台中惠來社鐘朝海先生Clock及陳孜文夫人、大甲中央社陳力平醫師Ali、Kelly醫師、3470地區張樹福醫師PDG Joseph、台中台美社Stacy夫婿陳建利醫師。
白米:台中南屯社鄭金郎先生Randy及吳幸娟夫人Janice、大甲中央社陳力平醫師Ali。
醫療器材捐助:3470地區張樹福醫師PDG Joseph、團長台中東南社趙榮勤醫師Brain。
CPR+AED急救訓練系列
作者 2023-24年度地區志工委員會/地區年會籌備委員會主委 台北新世紀社 方芳PP Fanny
志工委員會於日前舉辦了四場精彩的CPR+AED及哈姆立克法急救訓練活動,社友們爭相報名積極參與這項急救訓練,表現出他們對自身安全的高度關注。
活動的成功強調了志工服務和教育的價值,實現了志工委員會的使命。參與社友紛紛表示,這次訓練活動不僅提供了寶貴的急救技能,還加強了社友們的凝聚力。社友們承諾將所學應用於實際情況,為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即時的支援。
這次訓練活動在紅十字會總部舉行,吸引了來自各社的社友們參加。紅十字會的專業急救教練們負責培訓,深入淺出的原理說明,引導CPR+AED技巧的指導及學習,這些技能面對突發緊急情況時非常重要。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王清峰會長表示,拯救生命是紅十字運動成員的使命,自1963年起舉辦各項急救訓練,「生命教育與急救知能」是本會的基本功,更是列為優先的專業項目。
地區總監莊子華表示:「過去三年國際扶輪一直在推廣志願服務,培養更多社區急救種子。近年我們透過專業團體,學習更多知識,參與紅十字會的急救課程,受到社友們熱烈迴響,未來也將持續號召所有地區的社友,相約來紅十字會學習急救。更期盼能將所學,透過線上教學影片,翻譯成越語版、印尼文等,讓居家照顧者也能上網學習。」
感謝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提供師資、器材、安妮模型、場地,全程參與及筆試通過共3小時,即可取得中華民國紅十字會CPR+AED(180分鐘)訓練證書,每位社友還可以獲得5點總監獎項分數
這項180分鐘急救訓練活動使社友們獲得急救技能,個個覺得非常充實、有意義,也鼓勵他們將這些技能傳授給家人和社區成員,以提高整個社區的安全意識和應對能力。
這次國際扶輪3482地區的CPR+AED及哈姆立克法急救訓練活動是一個成功的範例,激勵扶輪社友積極投入學習保障自身安全及生命救援技能。廣泛提供CPR+AED及哈姆立克法急救訓練學習的機會,這將在緊急情況下挽救更多生命,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作者 3482地區國際災禍救濟委員會
2023年9月10日於報紙上得知摩洛哥遭遇強震,地區總監指示應立即召開國際災禍委員會,討論本地區救災事宜。
委員會於9月12日召開會議,一致決定配合紅十字會救災行動,總監建議救災必須爭取時間,應及時採取行動,9月13日又發生利比亞洪災災禍,緊急協調獲同意二案同時處理,而總監莊子華Coach率先認捐新台幣100萬元,前總監Electronics更是熱心響應認捐50萬元,隨後立即發文各社請求共同伸出援手,所幸總監Coach是紅十字會理事,各社亦有編列急難救助金,協調工作順利。
於是提出10萬美金救助金與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共同攜手合作賑災援助摩洛哥強震災及利比亞洪災,以協助完成各項救災事務,亦希望讓災害中的受害者暨家屬們早日重建家園並獲得心靈上的最大安定。
扶輪社長期關注全球國際災禍議題,承諾提供「超我服務」來改善社區,以創造持恆的正向力量,從2015年印度南部清奈大水災援助、2016年日本熊本強震救災,到2022年烏克蘭人道援助、土耳其強震募款賑災,國際災禍救濟計畫讓扶輪連結的援手無遠弗屆,陪伴無數個災後無依的家庭,正如我們過去在許多世界危難時刻所做的實質援助一樣,將人道救濟放在我們最首要的位置,這是身為扶輪人的一種驕傲及光榮。
作者 地區公共形象主委 台北華城社 鄭恬吟PP Caroline
當「扶輪」成為品牌時,我們都該發揮影響力,讓世界更美好
3482地區總監莊子華說,扶輪公共形象要從每一位社友做起,每個人的表現都影響到社團、分區、地區、地帶,以及國際扶輪的全球形象;我們以多元(Diversity)、平等(Equity)、包容(Inclusion)的精神,平等善待每一位社友,運用深厚的組織文化營造社友們的認同及歸屬感。
根據國際扶輪定義的品牌價值,扶輪人是「People of Action = 採取行動的人」,100多年來,國際扶輪集結各行各業的社會菁英,利用自己的專業,服務人群改善社會;People of Action不是行銷推廣,而是扶輪人展現行動的方式,我們共同設想著一群人採取行動走入鄰里社區,深入偏鄉與弱勢團體,透過我們的專業與領導,以讓世界更美好為目標,努力前進著。
因此,當扶輪成為一個品牌的時候,每位社友都成為品牌推廣大使,每位社友都該發揮自身的影響力,並且積極與正確的運用扶輪品牌中心(Brand Center)的製作廣告文宣,讓更多人知道扶輪人解決了什麼問題、創造了什麼機會,在自媒體頻道中,以說故事方式,傳達扶輪人的影響力。
公共形象論壇跨界分享,培養自己成為採取行動的扶輪人
該用什麼方式呈現扶輪的成果?如何說扶輪故事才能讓社會大眾聽得懂?
長久以來,扶輪人總是默默付出不求回報,即便是我們在世界各地各種疾病、戰爭、災難、水資源、婦女及兒童,甚至在新冠疫情防護等議題上貢獻心力,許多人仍然不完全瞭解我們,以及長久以來的奉獻。
因此,地區公共形象委員會找來奧美集團董事總經理謝馨慧跟大家分享,如何運用科技的力量,以數據為基礎建立扶輪的公共關係,將我們的品牌從內部溝通、媒體新聞傳播、到外部傳播,拉近與社會大眾的距離,建立起我們在公眾的信任。
還有,由文案達人唐崇達老師引導我們如何下手一個寫+拍的計畫,透過粉絲團發文,並且符合1.按讚2.留言3.分享4.訂閱等四項要素,透過內容與觀點,集結「字」同「道」合,用交流、交心的態度經營,讓人按讚分享提高曝光度。
最後,回歸到扶輪的本質與文化,台北同心社前社長彭俊人告訴大家,我們要用一種方式來說出我們的故事,讓世界各地的所有人瞭解扶輪社的工作、我們如何成為採取行動的人,以及我們的工作為何重要,如何創造持久變革的世界。
6場實戰工作坊,教你說出打動人心的扶輪故事
為了曝光各社服務成果,委員會特別設計3主題6梯次的實戰工作坊,安排講師教導大家製作社群文章、拍攝故事性的照片、手機就能製作的短影片,讓大家都能成為扶輪網紅,累積3482地區社群網路多媒體素材,主動曝光各社的服務成果,讓社會認識我們的服務,提高社群的觸及,達成粉絲專頁破萬計畫的目標。
網路資訊的力量已成為日常,培養社友社群及多媒體能力更是刻不容緩,透過工作坊的培力,讓社友經營社群平台、網路資訊的能力提升外,在公共關係、多媒體及教材、社群網路及數位傳媒四個委員會的聯合運作,讓地區的服務計畫、社區服務讓更多人看到,帶動3482地區整體社友凝聚力,感受到扶輪的溫暖、宗旨及熱忱,我們以粉絲數破萬為目標,逐步的完成任務卻也準備隨時接受更多挑戰,我們是一群認真工作卻也懂得享受人生的扶輪人,面對瞬息萬變的年代,同心攜手同行,哪裡需要我們,我們就在哪裡,期許我們在3482地區總監莊子華及秘書長陳品棋帶領下,讓地區的公共形象煥然一新,展現行動創造希望,我們是一群採取行動的扶輪人。
作者 3522地區淨灘籌備主委 台北市東昇社 唐正峰IPP Kevin Tang
今年9月第三個星期六是9月16日,在這個炎熱的早晨,上千位來自國際扶輪3522地區的扶輪社友、寶尊眷,以及臺灣空運國際物流集團的員工和眷屬們,一同聚集在新北市萬里翡翠灣沙灘,共同參與了此一具有深遠意義的公益淨灘活動。這是國際扶輪3522地區連續第四年舉辦的活動,今年特別之處在於首次有千人齊聚一堂,攜手守護海洋生態的永續生存。活動的口號是「扶輪人、一家人、大手牽小手、淨灘你和我」,彰顯了社區凝聚力和環保意識的結合。
活動從早上7時半開始,大夥兒在自由廣場集結,與朝陽一同升起的是人們的熱情和期待。參與者穿著輕便的衣物和帽子,配戴太陽眼鏡,做好了應對炎熱天氣的準備。許多家庭攜帶年幼的孩子,共同參與這個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
隨著太陽的升起,我們一同前往新北市萬里翡翠灣沙灘。這個美麗的沙灘位於北台灣的海岸線上,但也受到了塑料垃圾和污染的威脅。作為一個重要的海洋生態區域,我們的任務是保護它,讓未來的世代也能夠享受到這片潔淨的沙灘。
我們結合了國際扶輪的力量,展現了社區和企業的共同責任,以守護海洋環境的永續生存。炎熱的天氣並沒有減低我們的熱情。各社分成許多小組,穿梭於沙灘之間,彷彿在探尋海洋生態的寶藏。我們彙整出大大小小的塑膠瓶、塑膠袋、海洋垃圾等,這些不環保的物品,如果遺留在海洋,將對海洋生態造成嚴重的傷害。
今年的活動之所以格外特別,因為首次有千人齊聚一堂,攜手參與淨灘行動。這種團結的力量令人鼓舞,顯示出我們對於環保事業的共同關心。不僅有國際扶輪的社友寶眷們,還有總監許旭輝Benison企業員工們的參與。誠如總監Benison的期許,在他拋磚引玉下,希望未來有更多社友的企業員工能夠一同參與這項公益淨灘活動,攜手為地球盡一分心力。
公益淨灘不僅僅是一次活動,更是對海洋永續的一種奉獻。期待未來有更多的人加入,共同守護我們珍貴的海洋生態,讓地球變得更加美好,充滿生機。扶輪人、一家人,大手牽小手,淨灘你和我,讓我們攜手前行,為地球的綠色未來而努力。
本次活動能夠順利圓滿成功,特別感謝總監Benison及秘書長Capital的全力支持,以及總監企業員工的共同參與、地區服務計畫主委PP Longer和執行長PP Miao的指導與協助、AG King的努力協助場地布置及餐廳協調安排、活動執行長Rtn. Marian及其工作團隊的全程奉獻。期待明年有更盛大的場面,讓國際扶輪3522地區的公益淨灘活動能夠持續發光發熱,永續傳遞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SPECIAL ARTICLES
作者 台中大屯社朱魯青PP Idea
Presence Committee Encourages Member To Attend The Meetings
作者 台北百齡社 黃維敏PDG Tommy
在扶輪大家庭我們要時時保有「幽默與歡笑」。
「幽默把玫瑰花展現出來,而將花的刺藏了起來。」
1993-94年度RI社長羅伯‧巴斯(Robert R. Bath)提及美國名政治家曾說過的一句話。「幽默Humor」我以為它不只是擺脫精神枷鎖的一種心理治療良方,也是人際緊張關係的「潤滑劑」。
我們在繁忙而又緊張的生活中想要調劑下我們緊張的神經。我們並不一定非要停下工作來放輕鬆。其實,只要在忙碌中懂得善用幽默的話語,也會令人身心愉快,讓人在會心一笑中得到休息。
幽默的快樂屬於一種解脫的快樂。在美國醫界更認為「幽默的笑聲」是種「靜態的慢跑」,它不但會使我們緊張的肌肉鬆弛,更進而有益於我們的心肝功能。一位富於幽默氣質的人,不但會懂得如何愉快的生活,更會將愉快帶給他人。因為,他體會到人性的兩面。一面是原則性,另一面則是戲謔性。每當人際衝突對立,也就是雙方各自強烈堅持自己的原則因而形成緊張的關係時,他總會運用幽默大師林語堂所說「幽默是智慧之刀的一幌」,將他自己也把他周圍的人其咄咄逼人的刺藏了起來,而將人格中豁達、善良、隨和、歡笑等如同玫瑰花般高雅的特質展現出來。
多年的扶輪體驗,讓我覺得扶輪這麼複雜的組織就像一個巨大的機器,有許多機械零件。唯有我們用許多「幽默」的潤滑劑來滑潤機器,它才會順暢的運轉。同時,扶輪如同RI前社長巴斯所強調每位社友不但要擁有「智慧的心Intelligent Heart」外,還需要能做到「親手服務」。也就是我們不僅是出錢,還要親自動手來服務,以我們的雙手為那些失去希望的人重建美夢。也只有在我們自己親手做時,才會體會到什麼叫做「超我服務」。當然如此認真的服務是一種相當嚴肅的工作。如同前面所提幽默則是一種擺脫精神枷鎖的良方。因此,RI前社長巴斯要我們時時保有「幽默與歡笑」。因為保有這分幽默與歡笑不但能幫助我們為扶輪認真工作外,而且能在我們遭受挫折時支持我們,並在感到沮喪時能減輕我們的負擔。同時,德語有句話說:「每個人的內心都藏著一個渴望遊戲的小孩」。我個人以為我們一方面要嚴肅的從事扶輪服務工作,同時,我們也要記得我們內心那個小孩,有時也需要遊戲。
因此,我們也需要共同來培養「扶輪生活文化」,就是一種樂觀、冷靜和幽默的氣氛,一種溫暖的扶輪環境。才能吸收到不是一般普通的紅花,而是如同含苞待放高雅的紅玫瑰花般優秀的社員,而且能使他們留下來落地生根。更進而藉由「幽默」使他們人格中咄咄逼人的刺藏了起來,而充分綻放出紅玫瑰般高雅的特質,使他們更豁達、更善良、更隨和、更加歡笑。如此幽默、溫馨的扶輪環境,才能吸引住年輕的新社員,才能給扶輪帶來新的才華、觀點、發展與創新的空間。
作者 台北士林社 蘇一仲PDG Antonio
不論古今中外,凡成功的帝王或企業,都有一套獨特的用人之道。唐太宗善於納諫,不論前朝遺臣、敵對陣營,甚至內舉不避親,只要是人才,都有機會受到重用。長江集團創辦人李嘉誠說道:「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要能啟用不同才能的人,不論是熱情洋溢的青年或穩重圓融的中壯年,也不論華人或洋人,皆能各取所需、各盡其力。」
要建立偉大的功業,僅憑一人之力,可謂遙不可及。故此,如何識人與用人,成了主要的關鍵。
|
作者 台北中山社 李博信DGE Marine
1905年,臺灣總督府率先開啟植物調查的工作,此後即由苗圃、林業試驗場、中央研究所林業部及臺北帝大農學部等機構接手,持續進行調查任務。當時金平亮三即為主導林業調查的重要成員。
金平亮三(1882-1948年),出生於日本岡山縣,是一位森林學家,曾任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部長,九州帝國大學農學部教授,為台灣森林的經濟產業與研究奠下基礎。
金平亮三於1907年自東京帝國大學農科畢業後,即自費遠渡美、英、法、德、瑞、奧等國考察,展開其林學研究的旅程。
1909年,金平亮三奉派赴臺擔任臺灣總督府技師。1911年,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成立「林業試驗場」,金平奉派擔任試驗場主事。當時日本人尚未深入瞭解臺灣林木的知識,因此他向畢業於農事試驗場農事講習所的新莊街助役林學周收集了一些相關的資料,開始進行臺灣林木的研究。
1910年代初期,金平亮三指導日本植物學家佐佐木舜一進行臺灣植物的調查研究、標本採集以及藥用植物的長期調查,收集範圍涵蓋全臺及澎湖群島,並將調查成果出版「綱要臺灣民間藥用植物誌」著作,係民間藥用植物系統研究之先河。佐佐木舜一在臺灣三十餘年,其採集的標本數量之多無出其右者。
1912年,金平亮三出席臺灣博物學會的例會,在聆聽早田文藏之「臺灣植物調查之必要、沿革及植物區系」的演講之後,其研究方向也受到其影響。翌年,他奉臺灣總督府指派以林務課兼理林業試驗場之任務,擔任林木產物利用及繁殖試驗調查之林業試驗場職務。這段期間他指導的試驗包括連續三回奎寧栽培試驗、持續二回的臺灣產木材強弱試驗、臺灣產移植柚木材之強弱試驗、臺灣產針葉樹之樹脂溝配列、臺灣產林木之燐寸軸木試作及其材質試驗、木麻黃菌根接種試驗等等。
1913年4月,金平亮三奉派赴南洋爪哇、婆羅洲、菲律賓、香港及華南等地考察90天,進行橡膠、椰子之栽培作業及貿易的調查,同時也採購一些熱帶植物的苗種回國。返臺後他以考察的成果撰寫「南洋諸島視察復命書」,做為考察報告書。
1914年,臺灣總督府再度以南支那、南洋施設費等名義編列預算,指派金平亮三搭日本海軍艦艇前往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等進行為期四個月的森林地質及產業調查。
1902至1923年之間,美國農業部指派菲律賓植物學家埃爾默‧德魯‧梅林(Elmer Drew Merrill)來台考察。當時在林業試驗場任職的金平亮三,便經常與其接觸,互相研討在臺灣本島及鄰近島嶼所採集的植物標本是否為新種。此後金平亮三即發表了約二十種的新植物的物種。
日本領台初期臺灣的瘧疾流行嚴重,1912年8月至1914年7月間,金平亮三首先從爪哇引進奎寧的種子,又央請正在印尼的東京帝大的農科學生,從爪哇攜帶66棵奎寧苗株移植到大學演習林(今臺大實驗林區),此後奎寧的栽培試驗即成為金平亮三首要的研究工作。
1917年底,日本政府批准英國人威爾遜到遠東做東洋植物調查的申請,同時也知會臺灣總督府提供資料予以協助,俾能盡速完成臺灣山林的調查工作,亦可藉此向世界展現總督府管理林業的成果。
1918年考察的終點站到達了臺灣,這是威爾遜在四次東亞之旅中第一次踏上臺灣島。他抵臺之後即由金平亮三與其助手佐佐木舜一在數十名警察與原住民挑夫的協助下,展開為期六個月的臺灣山林探險。他們一行深入蠻荒的山林中調查臺灣森林的樹種。在半年之內他們已經環繞了臺灣一周,包括走訪奇萊山區,參觀阿里山、八仙山與太平山三大林場,甚至還登上玉山頂峰,採集了很多不同的針葉樹種子與超過萬份的植物標本。
佐佐木舜一也是日本的植物學者,他在臺灣三十餘年,致力於臺灣植物的調查研究及標本採集,是標本採集數量最豐富的日本學者。
1920年12月,金平亮三獲得林學博士學位。
1921年原有的「台北苗圃」改稱為「台北植物園」。是年,日人統合全台試驗機構成立「中央研究所」,並將林業試驗場改隸「中央研究所林業部」,成為中央研究所四大研究部門之一。
金平亮三除了負責行政事務與研究工作之外,亦在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擔任講師,臺灣高農改為臺北高農後,他仍然以在外研究員的身分擔任臺北高農的講師,講授熱帶林業。
1921年8月,金平亮三再度奉命前往南洋調查熱帶植物。他先抵達可倫坡,然後以六個月的期間考察錫蘭、印度、緬甸、荷屬東印度、爪哇島、馬來半島,直到1922年初才回到臺灣。他在南洋各地總計採集了2,321種植物,製作標本達10,000件以上。回臺後的10月他受邀在總督府總務長官的官邸演講「熱帶林業觀」。
1923年,金平亮三引進原產亞馬遜熱帶雨林的單子紅豆樹,種植在台北植物園、高雄六龜扇平工作站及嘉義公園工作站(今嘉義植物園)三處,可惜直到2014年,全臺僅存種植於嘉義樹木園的一株。
金平亮三在臺灣的廿多年之間,除研究植物外,亦充實了林業部標本館的收藏。當時以他為名的臺灣植物有金平芒、金平氏杜鵑(烏來杜鵑),而由他命名的植物則有菱形奴草等。此外他還經常在「臺灣山林會報」撰文呼籲建立台灣國家公園,以保護天然環境。
1927年10月,九州帝國大學致函臺灣總督府,請調金平亮三返日任教,因此他就在1928年春天束裝返回日本,總督府特以「事務格別勉勵」特別獎賞1,000圓禮金。
1929年至1932年期間,金平亮三受南洋廳委託進行南洋林業調查,每年出訪南洋一次,前後來回南洋群島做了四次的植物考察。
1932年4月,金平亮三在林學會春季大會上,以「臺灣森林樹木の地理的分布」為題做演講,其講辭內容分別收錄於「林學會雜誌」及「臺灣樹木誌」。
1933年及1935年,他又兩度來臺進行考察研究工作。
他在臺期間先後擔任臺灣林業試驗場場長並兼任台北植物園園長,也是中央研究所林業部的首任部長。他以一位優秀的研究者,對臺灣的林業付出卓越的貢獻,因此被林學界譽為臺灣林業史上之「凌霄大樹」。
1936年,他於擔任九州帝國大學農學教授時,日本農學會以「南洋群島植物誌」的卓越學術成就,頒贈「日本農學賞」;同年,東京帝國大學農學會亦頒予「農學會賞」。1937年,帝國學士院頒贈「日本學士院獎」。此時他在農學上的學術地位達到了最高峰。
1948年11月27日逝世。
2003年9月,台北植物園舉辦「名人植樹活動」,特別安排曾任園長的金平亮三及早田文藏、田代安定等三位學者的後裔在園內植樹,以紀念他們研究臺灣植物的偉大貢獻。
作者 新竹西北社 張宏明PDG Tony
4月中旬去京都五天一個小旅行,沒有預定行程只為耍廢度假。今年花季提早,沒趕上櫻花,各處名勝皆人潮,故而沒拜訪一座古剎。沒賞花、沒訪勝卻是幾次遊京都最堪回味的一次。
到了京都直奔慕名已久的嵐山虹夕諾雅,光是從渡月小橋接待處坐渡船到旅店心就靜下來了,川上扁舟稀落不復櫻花季盛況,因而讓緩緩的保津川不再喧嘩,我們從安靜開始進入安靜,內與外皆如是。
嵐山星野座落河畔坡上,佔地不大卻因錯落有致的房舍分布而隱約通幽。莊內尚存一顆晚開的河津櫻,在楓樹林中粉色在枝頭也吹雪在小徑與坡上,一點點的色彩就提味了整個空間。
我們房間面對江水與嵐山,滿山新綠雖無櫻紅卻極舒心。各處星野都有一個廳供客人休閒喝茶,其窗外有一兩層平台名曰天空茶室,我們房間爬出窗外亦有一小平台一樣可以坐臥舒鬆,我可以整日坐在那裡喝茶看江水流過,看滿山盎然綠意,當時天氣稍涼但在暖陽下極為舒服,我們好像哪裡也不用去了!
晚餐後我們興起走河邊步道進街上,步道旁的老楓樹高大而樹形各有其致,間夾野蘭花妝點,有野趣又細緻。入夜山間有燈火人家、有刻意打光,嵐山夜晚的沉靜優美更勝白天,更讓人噤口沉思。我們沒去走哲學家之路,可是走這一趟卻好像又頓悟了許多。
隔一天我們驅車去20年前就想去的美秀美術館,貝聿銘的巧思讓我們五體投地,剛好趕上最後的垂櫻大道,即使已近尾聲仍然令人讚嘆!看盡垂櫻進入光影變異的隧道,出隧道是跨山谷的大橋,然後才到美術館,三段路徑,優雅、隱喻而豁然開朗,進美術館前就先讓我拜服了。一個私人財團有雄厚財力、有豐富收藏又能出鉅資請名家建構一座可以傳世的美術館,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見識。
待了兩晚的嵐山星野,移駕京都四季,四季飯店在市廛中卻不染塵味,八百年歷史的積翠園雖不大卻典雅有致,在林間池畔喝個咖啡配上京果子甜點也覺逍遙。四季的服務在全球都沒話說,日本的四季更有其細膩處,不想出門湊熱鬧,這是一個可以在房內、館內發懶的好地方。
晚餐在四條巷弄內尋一星級割烹老店,第三代接班的主廚年輕卻不生澀,質樸而含韻的一道道料理讓我們驚喜拜服,食罷離店,主廚與接待女將店門口辭行,一直到巷口回頭仍見鞠躬送客,酒足飯飽心也舒暢溫暖。京都的氣氛不只在風景、古蹟與美食,那種在骨子裡的文化素養更是讓你神怡。
此行京都沒見到盛開的櫻花、沒拜名寺,可是回到家後又想什麼時候再去了!
是如何操作 RFE扶輪友誼交換的?
作者 台北東誠社 陳定勝PP Alex
RFE地區主委會與潛在的地區的RFE委員會先進行溝通。一旦選定一個地區合作,各項準備工作就會開始分配。每個參與者都必需自己籌措資金。歡迎夫婦或單身人士參加。RFE開放邀請所有扶輪社員及其夥伴。(夥伴不必是扶輪社員)。未成年人也可以參與RFE,將根據個案具體情況進行考慮請事先告知對方。
一般來說,RFE進行交流時程約兩週。有些地區要求更短的時間。通常大約8-12人組成團隊,其中包括一名團長。團隊需在預定日期抵達接待地區。抵達後接待團隊交由當地的扶輪社員負責。RFE基本上安排家庭住宿,通常每隔幾天更換一次寄宿家庭。以便訪問不同家庭及社區。接待社向訪客展示當地景點、公園、博物館,及他們引以為豪的事物。參與由扶輪社主辦的聚會。也可以安排參與服務計畫。Host通常會提供住宿和家庭膳食及地區範圍內的交通,但訪客必須支付入場費或外食餐廳等支付給第三方的額外費用。
外國接待地區回訪時我方必須同意提供對等接待標準。RFE參與者在接待期間,同意提供一切必要服務,接待節奏通常很輕快。早上起床,也許參觀扶輪社的服務計畫,也許參觀一兩個景點。晚上可能會有扶輪社的例會或聚會,歡迎來訪的團隊。RFE出訪團隊應該準備在接待社聚會上作簡報介紹團隊及地區。您將以團體方式行動,Host將規劃您的行程。來訪者可以提供喜好意見,但一般來說,他們計畫好的就是我們所應尊重的。
RFE好處
結交終生的朋友。「與當地人一起生活」。當然具有成本效益。擴展您的扶輪理解。看看你可能永遠看也不到的世界。發展未來的夥伴關係。
RFE義務
如果您決定進行交流,當對方團隊訪問我們時,您將需要接待。這通常意味著8-12人的團隊連續住宿三晚。因此,如果您的社願意提供支援,那將會有所幫助。您可以透過各種方式提供交通、協調訪問等。您將全程參與他們在您所在社區的那幾天。您將需要貴社的支援。請事先詢問他們,這應該在申請交流之前完成。RFE會要求您積極從貴社尋找寄宿地點,並在他們訪問您所在城鎮時,成為RFE大使。在出訪活動時,體驗RFE與「度假」的不同,您是被接待的,並且通常不會被「詢問」您是否想參加活動,您只是被告知要參加。您將被期望充分參與,就像他們來訪問您的城鎮時參與您精心策劃的活動一樣。每個團隊成員都必須預訂自己的航班,但請注意,預訂會有特定的截止日期,您將被要求向RFE主委或團長提供您的航班副本。那些無法在規定日期之前訂妥航班的人可能會被要求退出,以便其他人可以參與體驗。
原文編譯自
https://www.rotary5020.org/friendship-exchange/
作者 台中西區社 戴文鑫Danny
延續千年以上,並扎根於四國遍路上的獨特「款待文化」(お接待)。當地居民將虔誠之心寄託於遍路者,視遍路者正在進行承擔人類共業的苦修,而對遍路者的布施自然也是功德。
遍路行的尾聲,途中遇見一位熱心的婦人,準備了咖啡茶點,還有摺紙的小禮物,在自家門口邀請遍路者們稍事休息。
一路上有多次被款待的經驗,無論是路邊行人的熱情問候,學童們的請安招呼聲,店家提供無償烏龍麵或早午餐的熱忱款待,許許多多在遍路上的溫馨款待,令人衷心感念難以忘懷。
作者 長庚大學醫學院特聘教授 林光輝博士
基因是指存在於生物體內,能夠影響個體遺傳性狀的基本遺傳單位。簡單來說,基因就像是身體裡面的指令書,告訴身體該如何生長、發育和運作。基因包含了一些DNA的序列,這些序列會指示細胞製造出特定的蛋白質,進而影響到個體的外觀、行為和生理功能等方面。人類的基因組由數萬個基因組成,每個基因都有不同的功能和影響。基因的變異可能會導致不同的表現型,這就是為什麼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原因之一。通過對基因的研究,人們可以更好地瞭解生命的本質,並開發出更好的醫療和治療方法。
基因是掌控生物體遺傳特徵的基本單位。它們是DNA的一部分,存在於細胞核中,負責傳遞生物體的遺傳資訊。每個人的基因都是獨特的,決定了我們的身體外觀,身高、體重、眼睛顏色、皮膚顏色等特徵都受到基因的影響。此外,基因還決定了我們的生理特徵,如血型、免疫系統、代謝能力和易感性等。
除了人類,動物和植物也有自己獨特的基因組合。比如,犬種之間的差異主要來自基因的變異,因此不同品種的狗看起來和行為都不一樣。植物也有許多基因變異,例如高粱的基因變異能使它的葉片形狀和花色有所不同。除了天然的基因變異,人類還通過基因編輯技術進行基因改造。這種技術可以刪除、替換或增加某些基因,以改變生物體的遺傳特徵。這種技術在醫學和農業上有廣泛的應用,例如治療基因缺陷、提高農作物產量等。
然而,基因編輯技術也引發了一些倫理和安全問題。由於這種技術可能會對人類和其他生物體產生不可預測的影響,因此需要嚴格的監管和評估。總之,基因是生物體遺傳資訊的基本單位元,掌控著生物體的外觀和生理特徵。基因的變異可以使生物體之間產生巨大差異,並可以通過基因編輯技術進行改變。然而,這種技術需要嚴格的監管和評估,以確保它的安全性和倫理性。
基因的多型性:
是指在人類中,同一基因的不同形式或變異的存在。這些不同的形式可能會影響基因的功能、表現或對疾病的易感性。基因多態性通常是由單核苷酸多態性或SNP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所導致的。SNP是指基因序列中的一個單一核苷酸(A、T、C或G)發生變異的現象。因此,同一基因的不同SNP會導致基因表現和功能的差異。
例如,人類的血型是由ABO基因的多型性所決定。這個基因有三種形式,分別是A、B、O,而每個人身上的ABO基因只有其中兩個,一個來自母親,一個來自父親。因此,一個人的血型可以是A型、B型、AB型或O型。此外,某些基因多型性還可能會影響人們對特定藥物的反應。這就是為什麼醫生需要瞭解患者的基因型,以選擇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基因的多型性是指在同一個基因座(特定的基因在染色體上面的位置)上,不同個體之間存在著不同的基因變體或型態。基因的多型性就是說,同樣的基因在不同人身上可能有微小的差異。就像是大家都住在同一條街上,但房子的顏色可能有紅的、藍的、綠的等等。換句話說,多型性表示了在一個人類族群中,某個特定基因的碼序可以稍微不同,導致個體之間在某些遺傳特徵上有所差異。這些差異可能讓我們在長相、身體特徵,甚至容易得某些病的程度上有所不同。科學家研究這些差異,能幫助我們更瞭解基因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身體和健康的。
舉例來說,想像有一個控制眼睛顏色的基因,它有兩個主要的變體:A和a。個體可以有兩個相同的變體(AA或aa),也可以有一個A和一個a的組合(Aa)。這就是基因的多型性,因為眼睛顏色在不同人之間可能會有所不同,這取決於他們所擁有的基因型。
多型性在人類的生物學和遺傳學研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為它可以解釋為什麼即使在同一個族群中,人們的外貌、特性、易感疾病等方面會有差異。通過研究基因的多型性,科學家可以更深入瞭解基因如何影響我們的生理和疾病風險,並且有助於個體化醫療的發展。
總之,基因多型性是指同一基因的不同變異形式,這些變異形式可能會影響基因的功能、表現或對疾病的易感性。這些變異形式通常由單核苷酸多態性(SNP)所導致,並且對於藥物治療也有重要的影響。
中醫的體質是不是跟基因的多型性相關呢?
中醫的體質理論與基因的多型性有一定的相關性。中醫認為,人體的體質是由多個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包括先天因素、環境因素、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其中,先天因素可能涉及到基因的多型性。根據中醫的理論,不同的體質具有不同的生理和代謝特點,對疾病的易感性和治療反應也有所不同。例如,中醫認為陰虛體質的人容易出現代謝失調、免疫力下降等問題,而陽虛體質的人容易出現疲勞、消化不良等問題。在治療方面,中醫會根據患者的體質特點,選擇相應的中藥或針灸治療方案。
基因的多型性可能會導致不同體質特點的形成,進而對中醫的診斷和治療方案產生影響。例如,基因多型性與某些藥物代謝酶的活性有關,進而會影響患者對某些藥物的敏感性和代謝速度。因此,在中醫的治療中,也需要考慮到基因的多型性對患者的影響,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
總之,中醫的體質理論與基因的多型性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這些因素對患者的生理和代謝特點、疾病易感性和治療反應等方面產生影響,需要在中醫的診斷和治療中加以考慮。
遺傳工程?
是一項利用基因技術來改變生物體的遺傳組成的科學技術,包括之前講的基因編輯。它的目的是為了改善人類的生活,包括食品、藥品、疾病治療、生物燃料等多個領域。
遺傳工程最常見的應用是在食品生產上,包括改良作物的品質、產量和抗病能力,以及製造更加營養豐富、更健康的食品。例如,一些基因工程大豆可以抵抗除草劑,減少除草劑的使用量;某些基因工程玉米則可以產生抗蟲子的蛋白質,減少農藥的使用量。此外,基因工程也被用於改善奶牛、豬和雞等家畜的品質和產量。
另一個遺傳工程的應用是在醫療領域中。基因工程技術可以用於生產大量的蛋白質、抗體和其他生物分子,這些分子可以用於治療疾病,如癌症、心臟病和遺傳性疾病等。例如,基因工程技術已經成功地用於生產多種重要的藥物,包括胰島素、生長激素、血友病因數和白血病治療的藥物等。
遺傳工程的應用還包括能源領域,如利用基因工程來生產更高效的生物燃料。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改造植物細胞的壁結構,可以增加植物纖維素的含量,使其更適合生產生物燃料。雖然遺傳工程在改善生活品質和解決問題方面有著巨大的潛力,但也需要遵守相關的規定和道德標準,確保安全和可持續性。
作者 豐原北區社 顏精華PP Brain
失智症的早期症狀包括:
1.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
2.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
3.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
4.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
5.有困難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的關係
6.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
7.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
8.判斷力變差或減弱
9.從職場或社交活動退出
10.情緒和個性的改變等警訊
每位失智者大腦受損及退化的狀況都不一樣,失智症的病因也超過100種,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是阿茲海默型失智症(Alzheimer’s disease,簡稱AD)而「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這兩種名稱也常常交互使用。
減少風險大腦靈光
以正向的態度和生活迎向自然的老化
( 《優雅的老年》大衛‧斯諾登著)
1990年當美國前總統雷根向全國人民宣告自己得了「阿茲海默症」之後才真正加速了全世界對這個疾病的研究,台灣幾位重量級的公司總裁,也都陸續罹患,為什麼這些曾經日理萬機、能量充沛、叱吒風雲的人物也難逃罹患失智症的命運?
一般人大約在40歲以後,記憶力處理多重事物的能力、思考的速度和大腦儲存知識的容量都會逐漸開始下降,以阿茲海默症病患研究為例,美國梅約醫學中心以失智症的影像分析發現腦細胞不正常的死亡是經過10-15年,就會出現記憶衰退的輕度認知障礙,其中有15-20%會在五年內產生病變,成為輕度失智,普通人每年腦細胞的流失1%,但是失智症的病人則超過4%,大腦從健康變為輕度知能障礙,到演變為失智症,發展的時間大約10-20年,甚至於更久的時間。
所以失智症不是一種正常的老化,只不過在初期或輕度的時候症狀不明顯或出現的頻率不高,所以家人總會以為那是因為工作太忙或年紀大了的關係,這也說明了為什麼不少個案確定診斷後都已經是中度失智了。
可改變的失智症危險因子
1.低教育程度
在大腦發展成熟前,接受的教育越多認知功能越好,20歲以後如果持續學習更可以增進認知刺激和腦部的可塑性,活化原先閒置的區域和腦細胞的通路,所以人到中年以後,仍然需要透過不斷地學習,來維持多功能的認知和促進,大腦退化徵兆就會越不明顯。
2.聽力障礙
中年的聽力損傷,在相對缺乏外在的認知刺激下,會造成顳葉中接受外來訊號的「海馬迴嗅皮層」萎縮。
3.高血壓
50歲左右的中年人,如果收縮壓常常高於140mmHG,失智症的風險就會增加,如果有服用降血壓得失智症的風險就會降低10%以上。
4.腦部創傷
腦部受創後明顯的在10年內得失智症的比例相當高,而且跟創傷程度有直接的關係,有些甚至在受創傷六個月內就會演變成失智症。退伍軍人和足球選手都是近年來研究中比較明顯的案例。
5.飲酒過量
飲酒過量已經證實大腦演變、認知受損和失智症都有影響,過量的定義是每週超過21個單位(每個單位10 CC酒精)發現長期每週飲酒超過21單位的人比每週飲酒低於14單位的受測者,失智風險高出17%。
6.肥胖
身高體重指數(BMI>30)失智的風險就會大大增高,中年肥胖會增加失智的風險。
7.抽煙
吸煙者比非吸煙者得失智症的風險高,平均壽命也會受到影響,一項針對五萬名60歲的受測者調查,戒煙超過四年以上比持續抽煙的人的失智症的風險至少可以延後八年。
8.憂鬱
它可能是失智症的前期徵兆,但是多數大型研究將它列為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之一,長期的沮喪有可能在20多年後演變成失智症,老人的憂鬱比年輕人的憂鬱更能觸發失智症,發現如果憂鬱症超過五年的人比同年齡長者的風險高出1.5倍。
9.社交孤立
社交互動不但可以擴大腦部認知保留區,也可以鼓舞正向的行為,具有保護大腦的功能。結婚的人會比單身的人有更多親人間的長期互動,因此終身單身或長期寡居的人失智風險比較高,社交連結活動和社交參與積極的人,可以在晚年維持比較好的認知功能。
10.不愛運動
一項長達28年的研究指出:中年以後每週五天、每次30分鐘、心跳達100以上,會流汗的中度到強度運動,確實有益於大腦健康會促進其改變認知功能。
11.空氣污染
空氣中的懸浮微粒PM 2.5和空氣污染對健康或大腦中的專注力有害,造成空氣中所增加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濃度和PM 2.5都會增加失智的罹患率。
12.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不論男女,而且跟糖尿病的罹患年數及嚴重程度有直接的關係。
失智症絕對不是由單一原因所造成的疾病,而且有40%是可以透過健康生活習慣和良好疾病控制來降低失智風險,也就是說如果能夠留意健康管理,每五位中老年族群,至少兩個人可以免於失智的侵襲。
其實危險因子大都來自不良的生活習慣,大部分的人為了預防失智症願意改善自己的生活習慣,例如戒煙、戒酒、飲食改變、增加運動,親愛的讀者們你們會願意為了避免失智上升做哪些努力?
導致失智症的風險非常多,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些危險因子幾乎都跟生活習慣和態度有關,加上年齡是不可逆的變數,因為失智風險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倍增,所以提前預防疾病就變得更重要,最好是從年輕時就開始,因為我們不知道在失智症長達15到20年的潛伏期中,他什麼時候會悄悄上升,至少大家就從現在這一刻起開始護腦保衛戰吧!
除了這個疾病之外,身體的器官退化、自身免疫力問題和慢性疾病都會隨著年齡增加而來,所以在高齡化的社會如何自然健康的老化,成了全球最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身邊和網路上健康的資訊隨手可得,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每個人自己做了哪些降低風險的行動?
吃對食物優腦又強身
美國2008年發表一項長達六年的大型研究,證實銀杏對於預防失智症的效果並不明顯,到底什麼樣的食物或營養品才對大腦健康有益,一項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外科及生理科學所主持的研究指出,控制飲食是一種保護大腦和預防心智退化的好方法:
1.多吃含omega脂肪酸的食物:魚類,尤其是鮭魚、核桃和奇異果等食物中的omega3脂肪酸,不但可以促進腦部神經元間的傳導,也可增加學習和記憶的效果,研究顯示如果omega3長期攝取不足,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憂鬱或失智的病症。
2.控制熱量:過多的卡路里和體重,容易引發中風或其他的心臟血管疾病,影響腦部運作功能,同時也容易產生自由基破壞腦細胞的蛋白質脂肪結構進而造成傷害。
3.補充含抗氧化和維生素的食物減低自由基產生,增進對大腦的保護。美國農業部建議的抗氧化蔬果包括藍莓、橘子、酪梨、葡萄、菠菜、花椰菜、茄子、青椒等深綠色蔬菜,此外全麥食物還有豐富纖維礦物質和酵素。
4.少吃速食:這些含反式脂肪的垃圾食物具有高熱量和飽和的脂肪酸,容易造成高膽固醇,增加腦部神經元的糾結,破壞腦細胞核的正常發展,影響記憶和認知功能,除了控制食物外,最好能搭配固定的運動習慣以及充足的睡眠,才能更有效地增進大腦的活躍。
作者 台南安南社 蔡文斌PDG Robert
2023年9月28日,憲法法庭作成112年憲判字第15號判決。該號判決是8票贊成7票反對,低空掠過。憲法訴訟法自2022年1月4日起施行,本來大法官總額三分之二出席,出席三分之二之同意才能通過釋憲,新法改為過半數可決。
該號判決,是財政部國有財產署石姓書記,因公自己不慎跌傷,申請新台幣(下同)1萬元慰問金,遞經復審及行政訴訟駁回後聲請釋憲。
該號判決,大法官認定,公務人員執行職務意外傷亡慰問金發給辦法,限縮意外的定義,牴觸母法即公務人員保障法的規定。石姓書記,將可依該號判決,聲請再審。
近20年前的2005年1月30日,聯合報曾報導,張姓男子為了11元的地價稅提起行政訴訟,經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敗訴。司法院官員大嘆實在不敷成本。因為該案判決共10頁,單單打字、印刷等支出,成本遠超過11元。
上述張姓男子主張其土地地目雖然是建地,但屬於保護區的農業用地,且非供建物基地使用,應課田賦,免徵地價稅。他不服繳稅通知書,先申請復查,未獲撤銷或變更,提起訴願遭駁回後,提起行政訴訟。
更早的近50年前,尤英夫律師就因為台北市公車片面調漲票價為1元,他不惜留下3格車票,打起「1元5角車票官司」。這件官司的過程,變成他的碩士論文主題。他爭的是:公車票價經市議會審議決定,調漲票價應否經市議會審議?又公車票價的調整,是民事關係,抑或公法關係?
這些年來,也曾有人,對鐵路局提起民事訴訟,主張鐵路班車誤點,係屬運送契約的不完全給付,保留實質上金錢可以計算的損害賠償,先競合主張基於侵權行為法律關係,請求精神上的損害賠償1元。
11元、1元5角或1元,丟在地上可能沒人要撿,其中涉及的卻是以小窺大的重大法律關係。石姓書記為1萬元打憲法官司,大法官本次解釋,也祇石姓書記獲得利益。道理相同。
作者 台中大屯社陳怡德PP Computer
音「詭」
1.日影。
2.光陰;時間。
如:日無暇晷。焚膏繼晷。
3.測日影以定時間的儀器。
如:日晷。
音「最」
1.週年。
2.嬰兒週歲或滿百日。台語:度晬。
音「許」
1.婦女。如:老姁。
2.喜悅自得,言語和善的樣子。
如:姁姁。
音「玉」
1.母親。
2.老婦。
3.撫育。
如:嫗育。
4.和悅的樣子。
如:嫗然。
音「單」
圓形有蓋的盛物小竹器。
如:簞食瓢飲。
作者 台中東興社 蔡慶彰CP Art
近十年來參觀各地藝術展覽,發覺當前所謂的「後現代繪畫」已經黔驢技窮,逐漸走向「遊戲性」、「偶發性」等無秩序的繪畫語言,虛假的超越,註定藝術即將凋零的宿命,很多畫家為了迎合藝術時尚,選擇隨波逐流,卻呈現藝術與非藝術的混沌狀態。
我承認自己也不能免俗,常以「遊戲」、「實驗」作為創作的動力,因為這是非常快樂的創作方式。但有時也常思考,應以有限的生命,將己繪畫之長,為這塊土地盡點責任。
臺灣數百年前少有圖像畫面記載,很多精彩的故事僅能依靠口耳代代相傳,將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料轉化為畫面,變成我的創作目標之一,這理想其實是一項艱鉅的工程,而且不符合現代繪畫抽象的審美品味,相信大部分畫家都沒有這股傻勁。
傳統鄉土美學是使命感的起手式,因此到處寫生,蒐集臺灣各地美景、民俗文化資料,將所見所聞用心的記錄在畫布上,表達對臺灣本土的關愛;十多年前因緣扶輪社區服務,受邀到山地部落輔導文創產業,深深感動臺灣之美,美在原鄉的人事物景,這個發現給我不少創作的題材與發表。從部落的延伸,我常思索自己的原鄉,過去是臺灣平埔族群故地,我們不能抹煞這段消逝的歷史,它一定有很多動人的故事,值得投入研究追溯採證,試圖再現臺灣數百年來的歷史風華。
曾經自我追尋,我是誰?我想做甚麼?我能做甚麼?追尋自我過程中,必然有不少的困惑,最後發現本土的歷史觀不斷和藝術生命旅程的典故相遇,豐富了創作題材,也精采了創作生命。
作者 台中大屯社 黃信彰Culture
在文化部官網上,關於「臺灣文化日」有著以下紀載:為紀念臺灣文化協會當年推動文化啟蒙的貢獻,以理性民主的公民意識,抵抗殖民統治,迎向新世界。為緬懷先賢的播種與實踐,再現當年前輩們宣揚新思潮,鼓吹新文藝,提倡新生活的鬥志與用心,為保存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期待能重現與傳承文協精神,記取前輩熱情投入斯土斯民的理念,並繼起創新,提升文化的涵養,以共助共榮的方式,展現臺灣多元風貌。…1921年10月17日,臺灣青年林獻堂、蔡惠如、林幼春、蔣渭水、吳海水、蔡培火、賴和等人,在臺北市大稻埕靜修女中創立「臺灣文化協會」,推動臺灣的文化啟蒙;為傳承文協精神,文化部持續推廣10月17日為「臺灣文化日」,引領民眾認識臺灣文化…。
其實,「臺灣文化日」是在2001年間,由斯時的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依據法令規畫「具特殊意義,有慶祝或舉辦活動必要之日」核准後總統府公布明訂,以每年的10月17日為「臺灣國民文化日」;該政策除落實了陳水扁總統的政治承諾外,同時也希望藉此宣導,讓今後臺灣人有系統地認同本土文明與推動臺灣文化。
為什麼是10月17日?
臺灣文化日為什麼會訂立在10月17日呢?目前文化界與學界人士大多只知導因於蔣渭水等人於1921年10月17日,在臺北大稻埕的靜修女學校創立臺灣有史以來第一個全島性的文化組織「臺灣文化協會」,逐次推動具有現代性意涵的新文化運動,並成為1920年代反殖民活動的大本營,以其創立日為「臺灣文化日」實至名歸。
但是,譽為「臺灣新文化運動之父」的蔣渭水為什麼要挑選10月17日為文協的創立日呢?實則有其特殊意義也。
飛上天空 日本能 臺灣也能
臺灣史上第一位飛行家謝文達先生,於1920年8月在日本「第一回懸賞飛行競技大會」中,擊敗包括日本「殖民母國」在內世界各國飛行好手獲獎後凱旋歸臺,成為當時媒體追逐的「臺灣之光」。此後,謝文達並於1920年10月17日在臺中練兵場舉行臺灣史上首度「鄉土訪問飛行」,這是臺灣人第一次在自己的土地上起飛,就民族意義來說,等於是向殖民政府宣告「日本能,臺灣也能」。
1920年底謝氏在臺北也舉行了兩次的飛行表演,其盛況可謂萬人空巷,臺人更組成了「稻江應援團」及「北本島人學生聯合應援團」等後援會,並由蔣渭水等人發起全臺首度募款購機活動;在該期間內,全臺各界人士踴躍響應,募款金額超過預期25,000元之目標,一共募得了26,522.7元。
隨後,該款項遂撥款12,000元購置一架命名為「臺北號」的「伊藤29型」全新飛機;其餘留存款項,便留作為謝文達日後持續推展飛行活動的「飛行基金」。就在這全島性的募款、聯誼、講演和各式聚會中,臺灣人逐漸串連起新一波廿世紀殖民統治下的在地民族情誼,亦成功結合了臺灣議會請願等活動,發展出日治中期風起雲湧的國際級反殖民運動。
臺灣文化協會在這天成立
於是,在該舉鄉土訪問飛行活動整整1年之後,身膺稻江應援團發起人的蔣渭水乃擇訂此日為臺灣文化協會創立日。甚且,1921年即加入會員並大力鼓吹反殖民運動,甚至在東京遊行時飛行市區,撒下20萬張傳單的謝文達,也因此被臺灣總督府稱為創會「有力會員」。又一整年後,蔣氏與石煥長等人再次以1922年10月17日成立了臺灣政治結社之嚆矢 ── 「新臺灣聯盟」;而1934年時的環島飛行英雄楊清溪,仍然延續此間「紀念慣例」。而以10月17日為駕駛飛機進行「環島鄉土訪問飛行」之首航日。
從歷史上來看,蔣渭水在發起謝文達的應援活動之前,相較於其他臺籍反殖民人士而言並不活躍;然而在與謝文達的飛行演出串聯之後,又於1921年春天結識了林獻堂且加入臺灣議會請願運動,才逐漸有其創立臺灣文化協會之舉。如此說來,1920年10月17日的謝文達的「鄉土訪問飛行」,果是蔣渭水踏入反殖民運動的催化劑,遂以該日為臺灣文化協會創立日來凝結全臺人心,自屬合理之謀。
自2001年「臺灣文化日」訂立以來,過去黨國時代所謂的「光輝燦爛的十月」終於有了新的意義與願景。先前數十年間所謂的十月紀念日,主要是以辛亥革命的「中華民國國慶日」、日本向中國歸還臺灣的「臺灣光復節」,以及蔣中正總統生日的「蔣公誕辰紀念日」為主。而今,就因為「臺灣文化日」,我們有了來自臺灣本土創建事業的主體意義,同時,還是以「文化建設」為紀念主軸的特殊日子,誠然更具國家與國民發展之高瞻願景價值。
文化啟動未來 扶輪創造希望
環觀這22年來之「臺灣文化日」紀念活動,可說是一年比一年精采;不論是陳水扁總統、馬英九總統或是當前的蔡英文總統時代,每年是日全臺政府與民間各界均有所仝慶。尤其在2021年的廿週年紀念期間,正逢臺灣文化協會創建一百週年,透過「文協百年」的世紀桂冠加持下,讓相關活動從年初熱鬧到年尾;不但大幅度地引起社會注目,同時也為整個國家留下豐厚地歷史文化資產。
回首百年歷史,臺灣已從島嶼殖民地身分躍升為東亞文化大國,甚至成就了傲視國際的經濟奇蹟;這都是千百年來臺灣社會融合了原住民歷史、殖民地進步與在地認同意識等等無形資產,因而大量累積的豐厚文化。這是臺灣人所創建的文明驕傲,更是演繹未來願景的最大基礎。所以我說:
文明開始 就不會結束
文化啟動 就預見未來
2023-24國際扶輪的年度主題是「為世界創造希望(CREATE HOPE in the WORLD)」,具體地說,「文化與未來」正是人類總體希望的所在。因此,歡迎臺灣扶輪也加入每年「臺灣文化日」盛舉,為日後積累更加豐厚與深邃的臺灣扶輪文化。
作者 台北北區社 賴東明PP Brain
日本在二次大戰後,社會上流行的話,是「女性絲襪與女人強起來」。在戰前女性絲襪不耐穿,常易有破洞,而女性在社會上地位屬弱者,但經過國力由強轉弱,上述女性用品和地位也轉位,由弱轉強。
著名作家佐藤愛子應是由弱轉強的女性,但仍保留有傳統的女性風味的名人。她年99歲。
她出了一本書,為銷售需要借力於廣告。
廣告標題:《愛子的格言》佐藤愛子
副標題:爆笑必生‧幽默隨筆集
廣告內容:
- 女人強,但母親弱
- 女人啊,要抱大志
- 男女之間是近而遠
- 不事事的人
- 弱者是強,強者是弱
- 借狐威的老虎
- 敗軍之將會談兵
- 既伎有米三斗也要去入贅
- 不敬神明則會受懲
戰後70-80年社會現象與20-30
年前的戰前現象做了親身體驗的比較。
總之,其所言很貼近事實。扶輪社由男性社員增加了女性社員。社會在轉變,扶輪的本質也必須變化,以符潮流。
作者 潮州社 丁天降PP Austin
柯霍生長在一切都飛快進步的十九世紀,他忠於工作,在細菌學上具有革命性的偉大貢獻,所以被世人尊為「細菌學之父」。十九世紀是人類歷史上的,百家爭鳴的輝煌時代。在政治上,南美洲和歐洲的國家,紛紛為民族獨立而不惜發生戰爭;在藝術上,寫實主義達到巔峰之後,印象派興起,成為歐洲藝術的主流;其他如社會改革、勞工運動、自由民主思想等,也都在蓬勃的發展。而一連串的發明,例如瓦特的蒸汽機、富爾頓的汽船、史蒂文生的火車頭、貝爾的電話、馬可尼的無線電等等,更是大大改變了過去生活。化學、物理的進步一日千里,這些都促成了現代醫學的進步。
當英國逐漸取代法國在臨床醫學上的領導地位時,細菌學卻由一位法國的化學家路易士‧巴斯德奠定了基礎,他確立了「接觸感染」的理倫,並強調主要是因為微生物而傳染。我們可以這樣說,巴斯德使「細菌學」成為一門專門的科學,他是在前面拉,而本文的主角柯霍,則是在後面推,他們將醫學進展的列車向前推動,加速邁進十九世紀末期的進步。他們兩位在細菌學上的卓越成就,實在是相輔相成,無分軒輊的。
柯霍在伍爾史汀鎮上行醫濟世,但工作之餘仍然喜歡躲在簡陋的實驗室裡,埋首於各種實驗。1873年,柯霍30歲,過生日那天,他嫻淑的妻子用辛苦存下來的錢,買了一架顯微鏡送給他,他當然高興極了,從此以後,他就可以在顯微鏡底下做許多的觀察,於是,他開始檢查一些死於癰疾的牛羊的血液,癰疾是當時十分流行的一種傳染病,患病的牛、羊家畜,嚴重的會在一夜之間吐血而死,那些跟牛羊經常接觸的商人或農人,身上也會長出一粒粒的腫瘡,有的甚至因此併發肺病而慘死。柯霍決定利用他的顯微鏡先找出致病的原因。他觀察那些牛羊的血液中有許多棒狀的東西,而健康的牛羊血液裡,就完全沒有這種桿狀菌。由於缺乏供他做實驗的動物,柯霍只好抓來幾隻鼦鼠,把在「培養菌」中培養出來的細菌,注射到鼦鼠身上,不久,鼦鼠感染上癰疾而紛紛死亡,柯霍終證明出「癰」,正是這種桿狀的微生物引起的傳染病。
1876年4月29日,病理學家柯思漢興奮過度的衝進布里斯大學的實驗室,那時學生們一個個低著頭專心在做實驗,實驗室沐浴在初夏薄薄的驕陽中,顯得格外沉靜與凝重。而柯思漢完全無視這些。他揮著手大吼道:「快呀,把手邊的工作放下,趕快到柯霍那兒去。他正在做細菌學上最偉大的貢獻哩,快呀,快跟我來!」
充滿自信的柯霍,此刻正在布里斯勞大學的一群權威科學家面前,實地示範他發現癰疾是一種桿狀微生物引起的實驗。這項實驗馬上贏得了在場的學者專家們,一致的激賞,而他自創的培養細菌的一套方法,也讓那些權威科學家們,看得目瞪口呆,心服不已。
1880年,柯霍獲得了一個大好機會,經柯思漢引介,轉入柏林的「德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柯霍在這裡如魚得水,順利的追查出許多致病的微生物,包括淋病、白喉、班疹傷寒、壞疽。柯霍四準則:1.任何一種傳染病必然有一種導致發病的微生物。2.這種微生物可作細菌培養。3.由培養得來的微生物,可以使實驗動物感染。4.從感染的實驗動物體中,可以再度採得該微生物。他在細菌的分類上,有十分突出的表現,1884年柯霍到印度從事霍亂的實驗,研究出傳染是由患者的衣物或飲食傳染並研究控制、消滅霍亂方法。在歐洲的統計,有七分之一人口是死於肺結核病。柯霍實驗出那是一種結核菌在作崇。病菌在空氣中飛散,透過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吸入肺裡面去,窮人沒有錢醫治「富貴病」而活活折磨而死。1891年,柯霍擔任「德國傳染病研究所」所長,一直到1904年,14年間,各國研究學者都到研究所,得到成果。1896年,柯霍去南非研究當地流行的牛瘟、熱帶病。接著到印尼爪哇研究瘧疾。1905年,柯霍以結核病研究的優異表現,榮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他被世人尊為「細菌學之父」。1910年,柯霍因心臟病蒙主恩召於德國巴登,享年66歲。這位偉大細菌學家,也成了國際郵票人物。
作者 台中社 林允進PP Propeller
能夠出生為人就已經算是很有福分的,如果能當上企業主或是系主任等領導階級,更是得天獨厚,上天已經賦予天命要來領導大眾走向幸福之路,讓您的團隊成員都能夠活出「熱情有愛喜悅自在」,彼此相互關懷同舟共濟,大家都能建立美滿的家庭。但是很可惜有部分的領導者都自私自利,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對於內部成員不去關懷並給出更多的愛,對於外面弱勢貧寒的人冷漠無情,捨不得給出愛心。依我的經驗人們越捨得給出無條件的愛,其背後所獲得老天的回報越多,在無形中是在為了子孫們修福慧。
現在大陸年輕人失業率超過30%以上,美國及歐洲物價高漲,一般民眾生活水平下降很多,尤其是舊金山很多人去搶劫商店,在紐約許多街友強行露宿高級旅館外面走廊上,這些亂象皆是因為美國企業沒有愛心,動不動就要將資深高薪員工裁員,一旦中年失業,就很難找到工作。所以希望台灣企業以此借鏡,要用愛心來領導團隊,才是永續經營之道。
年輕的朋友們,要多看正向的書,例如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的「京瓷哲學」,從中找到人活著的意義,甚至訂下自己人生的目標,例如我大三時就立志將來如有機會要到日本學習「船舶設計」,專心一意的朝目標去努力,就無暇去逛街或夜店,就不會誤入歧途。如果有機會成為創業家那是最棒的選擇。保守一點先找份好工作也是很好的選擇,那就要慎選風評優良的公司,當然熱情有愛的,且著重員工訓練的公司,是比較好。在台灣大部分公司都是在尋找好人才,所以可以精挑細選,如果你有努力肯學習,有一天必能出人頭地,當然你必須是「熱情有愛喜悅自在」的特質。
人們成功之後,一定要珍惜身邊的家人,例如內人23歲大學剛畢業就嫁給我,去日本照料我,後來29歲就一起創業,當上公司負責人,她努力學習如何經營公司,曾經被唯一大客戶抽單,銀行抽銀根,公司面臨倒閉邊緣,幸賴她領導有方處置得當,才能讓公司起死回生,在公司建立了優良經營團隊,才有今天的榮景。現在我們倆人身體越來越健康,同心協力到處給出愛。我們養育2女2男以及6男2女的孫子,除了兩位女婿在上班之外,我們全家族在日本旅遊7天剛回來,讓小孩們從小學會「熱情有愛喜悅自在」的家風。
當我們到國內外去旅遊,難免會感受到陰氣較重,身體會不舒服,看醫生吃藥都不會有效,以我為例,會有晚上睡不著,白天精神萎靡,我會在自家佛堂虔誠禮誦「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或是請埔里「皝鈦能量館館長」幫我處理,恢復我們「熱情有愛喜悅自在」的本能,繼續為人類做出一些貢獻。
本文主要目的是期望社會上的菁英人士,多為社會散播正能量,讓台灣成為最幸福寶島,讓大家不再有憂鬱症,遠離酒色毒品,不再有人露宿街頭。讓每個人都有溫暖的家庭,享受「熱情有愛喜悅自在」的人生!
作者 台北客家社 徐龍騰PP Import
「河流涵蘊著大自然的舞動,月光是真空妙漫的光心,上天的月亮卻是千江萬河的映月。」流逝的歲月有如飄花落水般隱喻時光的玄機。常常記憶在河面上的一陣飄雨、微風枝頭搖曳的葉尖以及白鷺鸞蹬腳展翅振飛的景致,都是無言浪漫的省思。就連秋日午後河堤岸邊頓然的寧靜,也是一種心境空寂。時光的隧道帶來月亮的情懷竟似如般薄霧輕散。童年中秋明夜的記憶,總是關連在「嫦娥奔月」、「玉兔搗杵」的意象,遙想天上廣寒宮的童話故事,兒時家居祖父會在屋前茶桌,炭爐煮著一壺老茶,喝著濃茶嚐食豆沙月餅,家人聚首月下談秋賞月,凝望皎潔明月有著無限空靈的遐思。難忘暖暖爐邊炭火閃耀的光景,應是童年歡樂的路徑,而回憶起那塵封許久的古老
深情。
音樂家德弗札克(Dvořák)歌劇《Rusalka》Song to the moon, Act.I傾述真情少女在月光下的湖畔,遙想遠方的王子情人,唱著戀歌祈請月亮轉達情意之愛。然而,詩人生花妙筆下有著「隙中窺月」、「庭中望月」、「崖上玩月」、「江上賞月」的生命之歌,表徵在人生的境域,有如月有陰晴圓缺,永恆的明月照亮黑夜的韻情,古今中外皆然。
流露於凝望明月的感懷,滿載時空的慕情會是:「月亮知道我的心?」月滿西樓的天映,小閣孤燈情相守的夜月說是:「月亮代表我的心!」碧色琉璃的夜空,想著早期日劇電影《荒城之夜》、《金色夜叉》裡,月光穿越樹梢映得銀光夜色,代表著純情朗淨的月夜詩意。月色輕撫掩映洗滌的心緒,常會誤把「他鄉」比擬「故鄉」的憧憬,總是令人留下些許悵然的繆思。
奧黛莉‧赫本說過:「…我當然不會試圖去摘月,但我要月亮奔向我而來…」命運交織著世間別、離、愁、苦的耀然,明月思索內心的情緒呈現人生百態。秋意漸濃,卻有不得清風明月之夢?夜深不知明月有來相照?逝水流年穿巡的歲月,追憶今夕是何昔的思念,驀然然回首的傾刻,將會是:「其實月亮不懂我的心…。」
作者 台中大屯社 蔡文龍PP Buck
每天燕群此起彼落的穿梭巷道,蔚為奇觀也成為常態。
每年的春夏之際,總有如新生兒的雛燕來到人世間報到,燕巢內的成鳥和雛鳥啾啾啾啾叫個不停好不熱鬧。
記得約20年前一個下雨的午後,內人和么女回家時,看到一隻嗷嗷待哺的雛燕,跌落在巷內的車道上無法動彈。菩薩心的內人趕緊將幼小無依的雛燕,小心翼翼的移進屋內。唯恐一不小心就淪為車輪下的犧牲品,或成為貓狗的點心,老鼠的大餐。
從未養過雛鳥的內人,諮詢鳥店老闆的指導,買回了鳥籠和麵包蟲飼料。
打算把不能飛的雛鳥養大些,當牠能展翅飛翔時,再放生讓牠恢復自由。
第一次餵食雛燕時,幼鳥還不懂得開口吞食麵包蟲,內人煞費苦心的誘導牠吞食飼料。有趣的是,雛燕吃飽後叫聲特別有勁,引來鳥媽、鳥爸輪流來探班,每天停駐在門外電線桿上啾啾叫聲不斷。
好像在安慰關在籠中的雛鳥,不要怕不要擔心爸媽會來陪你…。
就這樣連續一星期,兩隻鳥爸鳥媽每天固定輪流來探班,在電桿上和籠中的雛鳥啾啾叫個不停。
一週後,雛鳥長大了不少,翅膀的羽毛也振動有勁,該是放生讓小鳥恢復自由之身的時候了。選擇一個天晴的早上,將籠中的小鳥移出,在成鳥的注視下往空中一放,小鳥應聲展翅飛走了。
當時沒有手機可記錄這個難得的畫面,過了不久,另一隻成鳥又來探班,叫了幾聲,發現到鳥籠已空沒有回應,一下子就飛走了。
事隔多年,每次看到空中飛翔的燕子,總會想起當年餵食雛燕的往事。如今,已成美好的回憶。
俗話說好事成雙,沒想到幾天前雨後的下午,內人又撿到了一隻雛燕,不知道什麼原因掉落在巷內的車道上。
一回生兩回熟,內人馬上為牠準備了新家 ── 新的鳥籠加一個鳥巢,當然少不了飼料麵包蟲。
沒有意外的,鳥爸鳥媽照樣來探班。意外的發現成鳥竟然敢飛入門戶大開的鳥籠,不怕被抓還跟雛鳥啾啾叫個不停。內人準備麵包蟲讓成鳥啄來餵食雛鳥,所以故意大開鳥籠。哪知道成鳥慫恿雛鳥趕快飛離,結果雛鳥體弱無法飛翔再度摔落到地面。內人看到這一幕,趕緊將雛鳥放回鳥籠並且關上,以策安全。
幾天的照料中,成鳥不僅隔空叫陣,每當內人前往鳥籠餵食的當下,或是我們走近鳥籠時,成鳥總會像轟炸機似的突飛近鳥籠,繞了一圈馬上飛離,作宣示主權的表態?還是感恩內人的照顧?則無人知曉。
全家人細心的照顧之下,雛鳥發育良好精神抖擻,一副隨時可以展翅高飛的樣子。
昨日上午安排放生,麵包蟲盡量讓牠飽餐一頓後,在牠鳥爸鳥媽的注視下,放置在地面上讓牠自行飛走。
手機即時拍下珍貴的畫面,只見牠展開翅膀揮動了幾次,沒有立刻飛走。成鳥飛下來數次,鼓勵?指引牠?
第一次試飛翅膀揮動沒有很順暢,勉強飛到斜對面鄰居的車頂就停歇。可能剛吃得太飽不想動,或太久沒有飛翔無法作激烈的飛翔。經過一陣子休息,兩隻鳥爸鳥媽飛下飛上的鼓勵引導之下,終於展翅高飛結束了幾天離巢成為籠中鳥的日子。
內人很欣慰,幾天來的付出換來圓滿的結果,也為家人作了最好的愛心示範。
後記:雛燕返巢後,內人發現昨天下午牠站在電線桿上,注視著空空的鳥籠,是在感謝?還是心有餘悸?
作者 ‧ 主編 ‧
11月社長文告〈通往和平的道路〉,社長葛登‧麥金納利提出在11月扶輪2420地區將為我們與伊斯坦堡巴赫塞希爾大學(Bahçe ehir University)合作設立之最新的和平中心,和平中心計畫自開辦以來已經培養超過1,700人分別在140多個國家共同努力建立更和平的世界。
由Neil Steinberg撰文、Liz Moskowitz攝影〈哀悼中看見希望〉,這是由一群防止自殺及腦部健康網路扶輪社社員與各組織合作並與扶輪社或社區團體共同因應防止自殺。2024新加坡年會專輯第二部由《國際扶輪英文月刊Rotary》的主編Wen Huang展開新加坡美食天堂之旅,敘述Permata餐廳色彩繽紛的各式美食,以及代表新加坡所提供的包羅萬象的飲食體驗供參加新加坡年會的社友們參考。
〈技藝精湛的日本舞踊大師 ── 藝術家在古老的技藝中發現力和美〉,這是台北牡丹扶輪社CP Wenny她本身是知名日本傳統舞蹈及花道老師,這篇原載《國際扶輪英文月刊》經主編推薦翻譯轉載在《台灣扶輪月刊》。
〈扶輪人國際志工拾掇〉是台中台美社PP Stacy曾多次親身參與志工服務團隊前往台灣在非洲邦交國史瓦帝尼提供人道關懷醫療服務、教學及民生文化交流的體驗。
主編精選〈基因是什麼?〉是由長庚大學醫學院特聘教授林光輝博士撰述他指出基因是掌控生物體遺傳特徵的基本單位,它們是 DNA 的一部分存在於細胞核中負責傳遞生物體的遺傳資訊。林教授是知名基因研究學者值得推薦這深度閱讀的文章。
此外新竹西北社PDG Tony 〈京都散策〉、豐原北區社PP Brain〈認識失智症〉、台南安南社PDG Robert〈為一萬元打憲法官司〉、台中東興社CP Art〈我的鄉愁 ── 臺島史詩歷史畫〉、台中大屯社Culture 〈10 月17日是台灣文化日〉以及PP Buck 〈雛燕返巢〉,以及台北客家社PP Import〈秋意望月攬知心〉,以及每期持續提供稿件的扶輪前輩,致上萬分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