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半世紀前的那個時代,有些人說是「大時代」,其實是個飄搖不定的年代,黑白電視機剛出爐,我們最快樂的娛樂除了看電視,就是每逢假日與同學們結伴旅遊,所謂「旅遊」也只不過是騎著腳踏車在台北近郊遊蕩,當時只要擁有一台進口的飛利普腳踏車就非常拉風。但是我們若要到較遠的地方旅遊,還是得搭公車或火車。因此我們旅遊的集合地點大都在台北車站或周邊的公路局車站。不管是那個車站總是擠滿了人潮,販賣便當、香菸、飲料的流動攤販穿梭在人群中叫賣,雖然有些雜亂,但是仍然亂中有序,沒有人抱怨,這就是當時台灣的民間文化。

留言板上所留下的字字句句,是否能夠傳達到對方也是個未知數,它永遠是一個無法預測的未來,直到車站的站務人員將它抹去,這些文字的期待才宣告終結。
一塊黑板、幾支粉筆所構成的留言板組合,在那個時代不但是傳達訊息的平台,而且在「留言板」上所留下的文字,可能成為久別重逢的契機,可能是締結良緣的鵲橋,也可能是化解恩怨的觸媒,總之「留言板」曾經扮演過很多不同的角色,而每種角色都顯示了不同年代的社會脈動。

在時代的變遷之下,「留言板」的功能更為多元,包括家庭用的小型留言板寫著:「妹妹,媽有事出去了,妳放學後將冰箱裡的包子放在微波爐裡熱一下就可以吃了」,然後媽媽就到張媽媽家打牌去了。
總而言之,「留言板」扮演Messenger的角色非常稱職,假如沒有人為的干擾,它永遠盡忠職守的搭起媒合的橋梁,肩負傳聲筒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