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黃嘉PDG Stephen之領導哲學

目錄 CONTENTS

顯示更多內容
回扶輪月刊 2023-03月號   作者 台灣扶輪駐地記者 台北中城網路社 杜孟玲PP Dolly 分享至

扶輪就是分享

服務要分享 各盡所能 一起來籌劃
奉獻要分享 捐款濟世 一起齊行善
成果要分享 共榮共耀 一起擔責任
快樂要分享 傳遞溫馨 一起共回憶
2022年3月31日PDG Stephen張黃嘉作東,在台北大屯山社社員成長達標40人的慶祝晚宴上預告:台北大屯山社子社「台北象山社」將在2023年初農曆年前誕生,並且由他擔任創社社長。扶輪社創新社是一件喜事,一件大事,但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即使是前總監出馬,他自謙需要戰戰兢兢運籌帷幄。台灣扶輪也特地專訪,希望藉由他的心路歷程,為想開枝散葉的社提供借鏡。
扶輪家庭一脈相承
1981年4月21日淡水社由臺北士林社輔導成立,PDG Stephen的父親PP Gim張錦火先生,是淡水社第10屆社長,10來歲的時候便有父親非常投入扶輪的印象,擔任過分區助理總監與地區社會服務主委等地區要職。多年薰陶下,1995年PDG Stephen加入淡水社輔導的新北市淡海社,2社是少數能共同擁有扶輪會館的實力派,一時傳為佳話。
Stephen扶輪社齡長,2007-08年擔任新北市淡海社的社長,入社10年後擔任社長,2016-17年擔任助理總監。自謙年輕時口才不好,容易怯場。為什麼會擔任這麼多的職務呢?因為跟隨父親參與扶輪的活動,讓他從旁學習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以及事業經營的典範。而父親在生病時社友們對他噓寒問暖也讓他非常感動。對於扶輪職務,效法扶輪前輩不推遲的精神,勇敢接受挑戰,獲益良多。抱著感恩的心。從不計較付出多少,是否得到多少。
2016-17年度3520地區總監郭俊良DG D.K.希望24位助理總監每人必須創一新社,時任助理總監的AG Stephen原本找不到創社社長,所幸夫人楊玉芬CP YuFen義助,以其在媒體傳播業的人脈,新北市淡海社得以在2016年12月10日順利輔導成立台北大屯山社。人親土親,推手PDG Stephen對台北大屯山社出錢、出力,支持、鼓勵,像一家人一樣,尤其對社員成長與服務計畫特別關注,大小活動一起服務、一路支持。
創社緣起
  1. Stephen認為:「總監退下來就是一個普通社友,除了基金捐獻之外其實並沒有貢獻。」如何增加扶輪的影響力成為他經常思考的課題。幾經思索,他肯定「增加社友」是增加扶輪的影響力最直接的方法。
  2. Stephen常常唸誦、研修金剛經,其中佛陀和弟子城外托缽之後「還至本處」,從中所悟,本無掛礙,放下見性,般若智慧,方見執著。恰似回到「原本加入扶輪的初衷」。這也是他願意創社的一段心路佛緣。
  3. 社與家庭同步凝聚,讓人稱羨。因此當台北大屯山社6週年時覺得該輔導一子社,便詢問PDG Stephen是否有意願擔任創社社長,若是,寶、尊眷願意加入以表支持,盛情感人。2016年PDG Stephen當助理總監時鼓勵夫人擔任創社社長,夫人一個人張羅所有事,確實不簡單。現在夫人變成CP前輩更是以當年創社的心路歷程傾囊相授,時時鼓勵Stephen勇任。
  4. 擔任總監的下半年因疫情影響,社員成長並不理想,創社也成了Stephen補修學分,圓滿扶輪的自我要求。
象山
淡海到象山坐捷運1小時就到,但這條路Stephen說他走了25年。
Stephen的爺爺由淡水到五分埔發跡。五分埔離象山很近,現居地也是Stephen出生地翻建的大廈,因此對後山埤、象山一帶有著一分深厚的感情,象山四周是他從小到大生活的環境,雖然現在高貴豪宅林立,但也有很多需要協助的社區夾雜其間。多次和夫人聊天,越發覺得象山是非常棒的地方,是遠眺台北市美景的首選之地,首都台北市的地標,有山又有景。如果要創一個新社,「象山」是很棒的社名。
籌組台北象山社
參加扶輪沒想過有一天要籌組新社並擔任創社社長。2022年3月31日社員成長慶功宴上前老闆PDG D.K.在場,感動之餘真性情的流露,許下諾言。因為工作出國,9月回台開始運作,11月12日舉辦第一次創社社員招募說明會,聚集輔導委員和種子社友共商。熱心的社友將DM頭放在社群媒體上,於是越來越多人知道這個訊息。Stephen感謝大家的鼓勵,靦腆地很怕沒有做好會不好意思。
持續為新北市淡海社招募淡水地區的社友,為台北象山社招募台北地區的社友,齊頭並進,Stephen真誠感謝母社的理解,圓滿開枝散葉,進而茁壯成長。由3522地區創區總監郭繼勳PDG Paul擔任大保母,新北市淡海社PP Rover和台北大屯山社PP Mei擔任保母。歡喜目前創社社友有35位,於2023年1月6日經國際扶輪核准設立,預計在3月3日舉辦創社授證典禮。
25年前Stephen是扶輪二代,28歲時加入扶輪社,那時也很擔心前輩們不接受那麼年輕的社友,社裡找不到一個年紀相仿的社友,每位社友均是各方翹楚。然而,多所請益,在在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機緣,助益良多。透過跨世代相濡以沫獲至許多寶貴的人生經驗。因此,不分年齡、性別是很重要的。

台北象山社的特色
定期社內、社外交流,友社互聯,提高出席率也是台北象山社未來要努力的重點。一個月兩次例會,要在有限的時間裡面進行有意義、多樣化的例會,幫助大家在扶輪中聯誼、成長。
人文色彩濃厚的Stephen強調落實在地社區關懷,親手服務。由在地的社區出發探訪在地的需求,給予在地溫暖。他將帶領社友從服務中去學習,有服務心中才會有所感動,感動自己感動社友同時也將扶輪的感動帶入社區。
象山有許多路線規劃、設施做得非常好的登山步道,台北象山社每年至少兩次的大台北登山活動,鼓勵扶輪家庭利用假日陽光例會去踏青,在山頂眺望家園,認識自己在地的周邊環境,在心中描繪出美麗的服務地圖。
象山地靈人傑有許多公司和菁英,雖然疫情期間不適合拜訪,未來在社友的努力推薦下,必會網羅各行各業人才,另一方面陸續舉辦職業參訪,藉此鼓勵社友、瞭解社友,也落實扶輪有別於其他社團的一個特色―― 職業分類,相同職業的社友不超過2位,職業分享與職業參訪以創社社友的職場優先安排。
創社艱辛,挫折難免,防止社員流失也是一個必須學習的課題。因此要常鼓勵和獎勵社友,常為值得歡喜之事辦慶功宴,譬如有新社友加入,便為他和介紹人辦一個party或給予實質的獎勵。如果有機會帶領大家一起合作,凝聚創社的精神,強調創社的目標、願景和鼓勵大家說出對新社期許。日後,不管社友要做一件有意義的活動,或覺得做某件事情使不上力或不知如何投入,大家一起集思廣益、分工合作,用團隊的力量幫助他。期能齊心合作、大振士氣,建立社的和諧文化。
創社社長的期許
「如果有一天當我走完人生的路旅程必須和上帝進行面談的時候,他衡量我的標準不在於我外面取得多高的成就,而是我曾經如何幫助別人成為更好的人。」—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
從總監卸任之後總想著應該再為扶輪盡一分心力,於是成立台北象山社成為一項重要的任務與使命,讓社會上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加入扶輪,期望能藉由台北象山社的成立而擴展扶輪並強化扶輪的影響力。
扶輪給予的啟發
「這世界的書並不是都會帶給你幸福。但他們會悄悄地叫你回到自己的內部,在那裡蘊藏著你需要的一切:太陽、星星,以及月亮。因為尋求的光都在你內部,你在問卷書籍尋求的智慧,已在紙頁亮著光輝,如今都屬於你。」―― 德國詩人赫曼‧赫塞
參與扶輪就像是在閱讀書籍,日積月累,有一天我們會不知不覺原來我們的處世哲學都已內化在我們心裡。
這幾年Stephen常常在思考加入扶輪所帶給個人的啟發為何?
  • 跨世代的人際關係
  • 待人接物的具體實踐
  • 經過淬煉的情誼
  • 務實與感動兼具的服務計畫
  • 與時俱進的思考模式
  • 社長與社員—學習領導與被領導
以上這些深刻的體會就是Stephen成立「台北象山社」的契機,希望扶輪能讓更多的各行各業的朋友來參與,大家相互學習,創造出持恆持續持守的改變,豐富彼此的人生,改善社區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