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回家的學者——博物學家鹿野忠雄

目錄 CONTENTS

顯示更多內容
回扶輪月刊 2023-03月號   作者 台北中山社 李博信DGN Marine 分享至
住在東京住宅區一位舉止優雅的婦人,翻閱著一本陳舊的相簿喃喃自語的說:「他還在,只是忘了回家!」
「他」,就是日治時期有名的博物學家—鹿野忠雄。他一生醉心於博物學的研修,年輕時曾於台灣求學並進行長期的學術研究。不幸卻在深入南洋叢林中調查南島文化的時候失蹤。他的夫人靜子女士始終認為鹿野先生「還在人世,只是忘記回來」,聽來令人唏噓。
鹿野忠雄,1906年生於東京,年輕時就很喜歡研究台灣昆蟲,他不但是日本有名的博物學家、昆蟲學家,也是文化人類學及民俗學的學者、同時也是一位喜歡深入叢林的探險家。
早在1922年,當他十六歲還在就讀中學的時候,就已經在日本的學術刊物「昆蟲世界」發表有關蝴蝶的學術論文,在這篇論文中,他將小時候收集的日本蝴蝶,依照種類分門別類的研析,項類竟然多達65種。這篇論文一經發表,立即受到日本學界的矚目,其中有名的昆蟲學者橫山桐郎,還主動與之聯繫。此後鹿野開始在課外時間前往橫山博士的研究室研習,深入研究昆蟲分類學及外語能力。
由於橫山桐郎曾至台灣做學術研究,因此對台灣的多種族與多元生態有很高的評價,鹿野忠雄受到他的影響,於是也產生了前往台灣研究的興趣。因此他於1925年中學畢業後,就選擇就讀剛成立的的臺灣總督府高等學校。
他來到台灣之後,並未停止昆蟲研究的計畫,他在就學之餘的空閒時間,仍然繼續於台灣北部山區探險考察,主要目的還是著重於昆蟲的研究。
1926年,他又走訪了台灣各處的山地,開始對哺乳動物、動物地理及原住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使得他因專於心山地昆蟲的採集,而經常忽略了學校的課業。他的研究範圍涵蓋台灣中部的南投布農族、鄒族部落範圍。
1927年,鹿野繼續於台灣山林研究,並於下半年開始前往紅頭嶼(今蘭嶼)深入考察其島嶼地理與達悟族的民俗。
1928年,他攀登了卓社大山、能高山、奇萊山、中央尖山、南湖大山、合歡山、畢祿山等山嶽,而激起了他對台灣地理、地質及地形的高度興趣。
1929年,他回到日本順利考上東京帝國大學地理科。
1933年他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應臺灣總督府之邀聘,擔任文化研究相關部門之職員,職司台灣原住民及南方民族之研究,但是他仍然於生物學和台灣地理的領域繼續研究並發表論文,其中又以台灣高山的「末次冰期」及「冰蝕地形」的相關論文最受矚目。
1934年,他以1931年三度登上台灣次高山(即雪山)主峰的經驗及1932年發表的台灣高山冰河之文章為基礎,發表了「台灣雪山和南湖大山的末期冰河時期地形與冰蝕高山山地的研究」論文。這篇論文發表之後,立即引起日本學術界的轟動。
1941年,他以「次高山彙に於ける動物地理學的研究(雪山動物地理學研究)」論文,獲得京都帝國大學理學博士學位。
這些論文證明了台灣雪山山脈具有許多冰蝕地形的特徵,也證實了1929年台灣高山曾發生過冰河的推論。由於這一連串的研究成果與論文的發表,使得研究動物學及民族學領域的鹿野忠雄,跨越為日本地形界的重要學者,也帶動了日本研究雪山、南湖大山、新高山等台灣山脈的風潮。直到目前,台灣學術界對於高山地形的研究,仍然以他的論述作為研究的基礎。
太平洋戰爭末期,鹿野忠雄被軍方徵召前往印尼北婆羅洲從事民族調查,在他進入沙巴淡汶安(Tambunan)地區之後不久即告失蹤,從此未再回來。
他是第一位發現雪山冰斗,南湖大山冰斗,證明冰河來過台灣的學者,並以「台灣雪山彙的動物地理學」為主題在京都帝國大學發表博士論文。
1944年以前,他總共發表了153篇論文及兩本綜合著作,大部分都是與台灣原住民與末次冰期相關的研究論文,在學術方面的貢獻卓著。
他也是一位很浪漫的學者,他喜歡台灣的高山與原住民,有一次他從雪山下來,在大甲溪畔的久良栖部落,愛上一位泰雅族的美少女,從此他常常不穿上衣,洗冷水澡,希望自己成為優秀而道地的原住民。
鹿野忠雄在1941年發行的「山、雲與蕃人」著作中寫下了對台灣深沉的情感:「雄偉的群山,無盡的原始林,樸直的蕃人,驚奇與冒險,這些多彩多姿的風物交織出的台灣山林,如今對我而言,都已是無法割捨的存在。」
由於他對學術的熱誠與超凡的成果,日本的學界認為「如果他能於戰火下倖存,戰後必成為日本之學界領袖」。
日本的昆蟲學者山崎柄根在其所著的「鹿野忠雄――台湾に魅せられたナチュラリスト」一書中,稱他為「忘記回來的博物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