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扶輪社的成員,我們被鼓勵並要求將四大考驗應用於我們所想、所說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上。然而,許多扶輪社員只關注在第一條,「是否一切屬於真實?」在此先暫停一下,這不難看出原因,因為真理是絕對的,但是公平,正如第二條所闡述的那樣「是否各方得到公平?」,不、不是的。
在當今社會上,似乎是以不惜一切代價取得目標。某些人有時會試圖歪曲事實以獲得對他們的「公平」,但這結果不一定對所有相關人員而言都是公平的。有些人認為,如果他們贏了,那就是公平的,但如果他們輸了,那就不公平了。他們會玩弄真相,以達到他們所認為「公平」的結果。這樣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哪個重要?是真相、還是公平?」
我認為它們都是既重要又相互具有關聯性。正如第三條所說的:「能否促進親善友誼?」試圖將四大考驗的任何一部分與其他部分分開考慮是錯誤的。它們都是相互關聯的。它們都是我們對他人的意向的內部晴雨表,而不是判斷他人的工具。
公平是一種能力
有一位著名的電視評論員說過:「公平不是一種態度。這是一項必須培養和鍛鍊的專業技能。」我相信這就是四大考驗所考慮的,必須從我們向他人提出要求約定的意向,以及為另一方接受該要求約定,所創造的環境的角度來看待公平。
如果我們為 100 美元而討價還價,但是我們每個人都同意接受50美元的折衷方案可能是「公平的」。或者,基於我們的生活(經濟立足點)狀況,我們中的一方可以證明比另一個人需要更多的錢,該決議仍然可以被認為是「公平的」。我們甚至可以同意我們中的一方或另一個應該拿走所有的錢。但看到這種情況的第三人可能會認為這些協議方案中的任何一個都是「不公平」。可是,第三人不是協議的一方、不受其影響或事不關己時,那為什麼他們需要發表評論呢?
在一種情況下公平的事情在另一種情況下可能不公平。對一方公平的事情可能對另一方不公平。個人在考慮什麼是公平的時候需要審視自己的內心,因為沒有絕對的公平。儘管如此,大多數情況下都有公平的解決方案可以「建立親善和促進友誼」。
國際扶輪前社長克利佛‧陶德曼(Cliff Dochterman)在1992-93年度的年度主題是「助人真快樂」(Real Happiness is Helping others)。幫助別人是件很暖心的事!故善意被定義為「一種認可和支持的親切感覺;善意的興趣或關心。」
在大多數,但不是全部友誼交流中,部分人會期待回報,包括來自對方的接受、肯定、生意機會、愛情或是其他一些有形的好處。如果得不到回報,友誼交流就會結束。同樣,如果一家企業的「友誼」(即發展商譽)沒有轉化為對該企業的某種有形利益,則該企業有可能停止參與社區活動,或者結束營業。
建立商譽需要犧牲
四大考驗的第三條本質上是同樣是尋求交流。如果在你我的兩方朋友關係中,總是我提出要求、我總是對的,你總是付出代價,或者你總是被動地承受我的侮辱或評論,試想我們的友誼還能持續多久?如果我以無情、殘酷的商業方式行事,以至於傷害了你或社區,你還會願意和我做生意並繼續做我的朋友嗎?顯然,建立善意和更好的友誼需要放棄一些東西。
在我們都參加過的集會經歷中,有人會藉由講笑話來發表帶有侮辱性他人言論。它可能是為了「好玩」,但真的是這樣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思考、說或是做我們選擇的任何事情。但是,我同樣可以根據我看到那個朋友的言行,自由的選擇終止友誼。
就像公平的概念一樣,建立善意和更好的友誼也不是絕對的。我嘗試(但並不總是成功)考慮我的思想、言語和行為是否會與我交往的人建立更好的關係。同樣,我也會考慮其他人的想法、言語和行為是否讓我想繼續與他們建立友誼。
我和許多人交朋友,我知道他們不一定認同我的哲學、信仰和觀點。但我非常重視他們的友誼,不會將我所認同的那些哲學、信仰和觀點強加給他們。如果我的想法或言語不能促進這些友誼,那麼我會選擇將它們保留給自己。但是,但如果我的朋友卻不這樣做,我們的「友誼」就會達到一個破裂點,這將會對我們雙方都不再有好處。這是您必須問自己的問題的癥結所在:您的思想、言語和行為是否能建立善意和更好的友誼。
本文原載於Rotary Voice部落格,https://blog.rotary.org/2023/01/11/reconciling-truth-and-fairness/#resp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