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東方梨:一個被嚴重忽視的產業

目錄 CONTENTS

顯示更多內容
回扶輪月刊 2023-09月號   作者 台中西南社 施昭彰 PP Morgen 分享至
一、臺灣梨產業的現況
臺灣梨的栽培面積5,000公頃(近年呈現下降趨勢),產量102,244公噸,產值約59億元——外銷新、港、澳量極少,不需檢疫。(110年農業統計年報資料)
臺灣梨產業種類主要分為高山梨與高接梨,高接梨為現行產業及未來發展主流,占總栽培面積超過七成,惟所需接穗約5成由國外(主要日本、其次中國大陸)進口。
二、全球梨產業的競爭
三、臺灣梨產業之發展戰略
(一) 政策面:平衡產銷、帶動產業良性發展
目前栽培大宗品種多屬晚熟梨品種,雖在地適應性佳、生產穩定、產量高、耐貯運等,然盛產期雷同中國大陸、日、韓,而且正值颱風期,故生產風險性高。宜調減晚熟梨品種生產面積,增加優良早熟高接梨品種(如綠皮梨與紅皮梨品種)及新興優勢栽植地區,外銷牽動內銷價格以平衡產銷,提高梨產業整體競爭力。
滿足國內質與量的消費需求時,需同時發展有競爭力之整合生產系統,以外銷帶動內銷穩定梨價後擴大生產規模,行銷國際。以外銷標的國之消費偏好為訴求,當地行銷管道為通路,錯開產期為優勢,規劃整合型內外銷之產銷模式。
(二) 生產面:
1. 解決高接梨穗目前困境
2. 育成優質低需冷量品種+高接栽培解決生產需求低需冷量品種研發多年,果農仍偏好高接生產(如彰化),原因在於高接栽培以橫山梨、臺農種苗2號為母樹,產期較早、產量較高、價格較好。
以往育種皆於沙梨系統內雜交,低需冷量新品種耐儲性大都欠佳,綜合性狀、品質均未超越日、韓商業品種,尤其,產期晚於寄(高)接梨;採用一年2收模式(2-3月及8-9月),質與量皆不佳,不具競爭力。將來育種宜著重引進低需冷量且早熟之秋子梨、白梨與沙梨互交以育成生育期短、早熟、耐儲運之優選後代品種,搭配專業梨穗生產與對應之省工栽培技術,於平地生產早熟、優質、耐儲運之梨果。
3. 規劃整合生產系統保障臺梨產業優勢
高接生產模式雖然繁複、費工,卻是提供早熟、優質、大果所需技術門檻,保障產業相對優勢。高效能高接技術及減輕嫁接母樹休眠技術已經開發成功,是否需要免高接品種,已不若40年前之迫切與重要。
國內現階段極需要立即規劃發展之整合生產系統包括:(1)早熟/極早熟、優質、高產潛能、耐貯存品種之育成及其接穗以專業養穗、採穗之供穗園科技穩定生產。(2)配合前述特性品種之前瞻高接設施(防風、破風、防雨)栽培技術:如照光克服休眠、增溫提早產期及品質(增糖)等。(3)優質供果園設立及配置冷鏈儲藏(運)技術與設備。
以符合內銷市場需求與消費趨勢,並利於未來開拓國際市場。
(三) 市場面:從內需至外銷、由品種特色至市場行銷。
1. 臺灣梨目前以內銷為主,然內需市場已近飽和
須拓展外銷,惟先須提升經營效率解決生產成本偏高難題,以外銷帶動梨行銷系統良性循環。
2. 每年9月起低單價進口梨攻占國內市場,晚熟梨缺少競爭力。
必須振興梨產業,規劃生產策略、推廣早熟優質新品種、創新栽培技術及尋求市場突破點。
3. 臺灣梨穗供需失衡,主要品種新興乃日本逐漸淘汰品種,潛藏斷穗危機及風險,豐水問題不大但不利外銷。
發展具競爭力之品種、完善梨穗供應體系及配套栽培技術,如極早熟與早熟綠皮系如玉、玉金香、黃金梨及紅皮梨早酥紅等,依據海拔、氣候規劃不同產期(極早熟、早熟與中熟)之產區,擬定行動方案及輔助獎勵措施強力推動。
四、臺灣梨產業產穗之發展戰術
(一) 技術面:因應配合梨發展戰略所必需之關鍵技術,落實中低海拔專業採穗區產穗技術,專業生產無病毒無病蟲源健康接穗。
(二) 生產面:因應配合梨發展戰略所必需之關鍵技術,設立中低海拔專業採穗區及供穗農戶。
1. 生產具競爭力之品種、完善梨穗供應體系及配套生產技術,如玉、玉金香、黃金梨及早酥紅梨等,依據品種特性在不同海拔、氣候規劃不同之專業產穗區,擬定行動方案輔導生產技術及補助獎勵措施強力推動。
2. 產穗區分為避風區及防風區,防風區補助防風、抗風設施,納入專案輔導、全額補助。
3. 組織產穗班,每8人1班,實施專業產穗訓練,訂定供穗國家標準。
(三) 市場面:建立供穗組織及系統,充分供應高接所需之品種、品質及數量。
五、臺灣梨產業產果之發展戰術
(一) 技術面:因應配合梨發展戰略所必需之關鍵技術 ── 極高產梨果生產技術系統。
寬行密植二條梅花陣交錯喬化栽培,結果單株兩側水平壓條,建立新梢靠接輔助新根陣列系統;利用舉升機單幹喬木高接花穗產果。
(二) 生產面:因應配合梨發展戰略所必需之關鍵技術,規劃設立低海拔(極)早熟梨生產區。
六、臺灣梨產業產電之發展戰術
技術及市場面:供應6-11月梨樹休養期間的綠電,建立太陽能產電結構及系統。
制定供電策略,實施AIoT e化,制訂產電、儲電、供電作業標準及流程,建立分散式電網供電系統。
七、臺灣梨產業碳權之發展戰術
市場面:單位面積固定二氧化碳總量的綠色憑證,產量越高可交易碳權越多。
制定碳權交易機制,遵循「總量控制和交易原則」,在交易市場上出售碳權,作為碳抵換的手段;若能在減碳上搶得先機,不僅對減緩氣候變遷有所貢獻,企業營收也可能因碳權的交易而有所成長。
八、結論
由於全球水果生產存在南北季節差異、品種種類差異、地域氣候條件差異、栽培技術與保鮮貯運技術差異及行銷管理技術差異,所以立足臺灣放眼世界,臺灣早熟梨可資利用發展之空間極大,依據臺灣人消費梨的水準推算,全球的市場缺額估計在新臺幣2千億元以上。臺灣梨產業以高接梨為大宗,面臨國內目前生產之困境與市場飽和,以及國外8-9月起進口梨高度競爭之情境,有待政府相關部門予以重視、整合,重新檢討、規劃及輔導,只要實現下述行動方案就能再現臺灣梨產業之發展活力。
依據梨產業發展戰略地圖,分從政策面、生產面及市場面三大面向,結合不同優新品種、新創技術與新思維的組合,推動有共識的行動方案:
(一) 政策面:以解決產銷失衡、建立產銷新秩序,放眼國際為規劃重點 ── 建立產穗及不同熟期產果專區、技術輔導培訓機制。
(二) 生產面:以新的品種與前瞻栽培技術解決 ── 所需品種產穗、供穗問題、天然災損、低需冷梨生產瓶頸為研究發展主軸。
(三) 市場面:以解決內需飽和、提升早熟優質梨果全球競爭力及擘劃國際行銷通路為執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