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9世紀初葉:樟樹的用途主要做為木料和藥材。1869年美國人發明合成塑膠(又名賽璐珞),降低了各種消費品的成本,並且被大量的利用。
2. 20世紀初開始,美國人利用賽璐珞,大量生產各種廉價商品,如玩具、鈕扣、容器等等。
樟腦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它在正常的室溫下是呈白色或透明的蠟狀固體,具有毒性。它的用途很廣泛,通常被製成樟腦丸,可使用於製藥、驅蟲、除臭,它也是一種重要的工業原料。

在19世紀中葉,全世界天然樟腦的總產量非常稀少,主要產地只在中國南方、台灣及日本等地。其中尤以台灣因為擁有豐富的樟樹林,因此產量較多,而被譽為「樟腦王國」。
1869年美國人發明了合成塑膠(即「賽璐珞」),這種新產品可以使各種器物以廉價的成本大量生產,例如玩具、鈕扣、容器等等,而合成塑膠的主要原料之一就是樟腦,因此使得樟腦的經濟價值水漲船高,而獲得原料市場的重視。不過,此種技術的應用直到1890年左右才逐漸成熟,因此台灣的樟腦產業也是在1890年以後才漸趨興盛。

而台灣的樟腦業則仍然單純的使用於產業的需要,當時台灣樟腦的出口都是由民間商家與英商直接交易,但是由於利潤非常豐厚,因此滿清官員也試圖染指,而相繼與英商勾結私運出口,這就是當年官商勾結的例證之一。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後的兩年,中國軍方私自取得了所有日本人留在民間的樟腦,並將之轉運到中國大陸販售圖利,使得台灣失去了很多資源,並且開始濫伐樟樹,使得樟木資源損失殆盡。此後又逢石化工業興起,台灣樟腦業的榮景逐漸蕭條,最終畫下句點。
到了1960年代,由於全球石化工業的科技神速進步,因此樟腦業已經完全被新興的化學製品所取代,現在樟腦的主要功能,僅做為天然驅蟲劑、香料及藥物製品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