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步全球的台灣樟腦

目錄 CONTENTS

顯示更多內容
回扶輪月刊 2023-09月號   作者 台北中山社 李博信DGE Marine 分享至
上個世紀曾經獨步全球的台灣三寶「樟腦、蔗糖、茶葉」,在台灣經濟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有關蔗糖及茶葉的成就都曾經有專文報導,這次我們所要介紹的就是曾經獨步全球的「台灣樟腦」。
樟樹是一種經濟價值很高的植物,具有各種不同的用途,其發展史大概可以分成兩個階段:
1. 19世紀初葉:樟樹的用途主要做為木料和藥材。1869年美國人發明合成塑膠(又名賽璐珞),降低了各種消費品的成本,並且被大量的利用。
2. 20世紀初開始,美國人利用賽璐珞,大量生產各種廉價商品,如玩具、鈕扣、容器等等。 
樟腦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它在正常的室溫下是呈白色或透明的蠟狀固體,具有毒性。它的用途很廣泛,通常被製成樟腦丸,可使用於製藥、驅蟲、除臭,它也是一種重要的工業原料。
其實早在6世紀前,阿拉伯人就已經發明了樟腦製法,直到16世紀才傳入日本,當時的主要產地就是現在稱為鹿兒島縣的薩摩藩。到了19世紀中葉尚無塑膠的年代,美國人首先以樟腦為原料發明了「賽璐珞(celluloid)」,因此樟腦的價值逐漸受到重視,也帶動台灣樟腦事業的興起,甚至將出口量推向世界第一,其中尤以北部的三角湧(三峽)、大嵙崁(大溪)、鹹菜甕(關西),及中部的南投、集集等地為主要的產地。  
在19世紀中葉,全世界天然樟腦的總產量非常稀少,主要產地只在中國南方、台灣及日本等地。其中尤以台灣因為擁有豐富的樟樹林,因此產量較多,而被譽為「樟腦王國」。
1869年美國人發明了合成塑膠(即「賽璐珞」),這種新產品可以使各種器物以廉價的成本大量生產,例如玩具、鈕扣、容器等等,而合成塑膠的主要原料之一就是樟腦,因此使得樟腦的經濟價值水漲船高,而獲得原料市場的重視。不過,此種技術的應用直到1890年左右才逐漸成熟,因此台灣的樟腦產業也是在1890年以後才漸趨興盛。
1887年瑞典的科學家諾貝爾(Alfred Nobel)為了發展工礦業的需要,以樟腦研製出新式的「無煙火藥」,此種火藥煙霧較少,但是威力很強,因此廣受工業及軍事的青睞,但是後來卻被軍方作為製造軍火的原料,使得發明火藥的諾貝爾先生非常懊惱,而設立了「諾貝爾和平獎」以警惕戰爭的發生。 
而台灣的樟腦業則仍然單純的使用於產業的需要,當時台灣樟腦的出口都是由民間商家與英商直接交易,但是由於利潤非常豐厚,因此滿清官員也試圖染指,而相繼與英商勾結私運出口,這就是當年官商勾結的例證之一。 
由於台灣的樟腦資源豐富,因此1896年日本治台後,立即設立樟腦局,並重新規劃樟腦業的產銷制度,因此大幅提高了台灣樟腦的生產力,而將台灣的樟腦業帶入了全盛時期,使當時的產量達到了全世界年生產總量的70%,躍升為全世界第一,而博得「樟腦王國」的美譽。這種市場優勢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才被化學製品所取代。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後的兩年,中國軍方私自取得了所有日本人留在民間的樟腦,並將之轉運到中國大陸販售圖利,使得台灣失去了很多資源,並且開始濫伐樟樹,使得樟木資源損失殆盡。此後又逢石化工業興起,台灣樟腦業的榮景逐漸蕭條,最終畫下句點。
到了1960年代,由於全球石化工業的科技神速進步,因此樟腦業已經完全被新興的化學製品所取代,現在樟腦的主要功能,僅做為天然驅蟲劑、香料及藥物製品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