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定台灣經濟基礎的功臣── 松木幹一郎

目錄 CONTENTS

顯示更多內容
回扶輪月刊 2022-09月號   作者 台北中山社 李博信DGN Marine 分享至

後藤新平在晚年曾經留下一句名言,他說:「人死後只留下錢財者是等而下之,而留下事業的人也只不過是中庸之輩,能為後世留下人才者,才是人上之人。」後藤新平在自己的一生中栽培了很多優秀的人才,本文要介紹的是後藤新平所提攜之對台灣產業經濟著有貢獻的松木幹一郎。
「電力」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動力,然而回顧一世紀以前,台灣還處於電力資源不足的時代,一些農村或偏遠的聚落仍然有不少的民家還使用煤油燈。
直到1911年,電力的需求量已經超過台電建設發電廠的速度,因此總督府乃准許部分地區開放民營電力會社,如此雖然多出十幾家民營發電所,但是仍然無法滿足電力的需求量。
為了解決供電量及營運的績效問題,總督府於1918年決心將官營的發電產業開放部分給民間共同經營,而於1919年4月以律令第1號核准籌備台灣電力株式會社,5月明石總督任命民政長官下村宏為籌備委員長,中央研究所所長高木友枝等12名仕紳為委員。旋即於7月31日假台北鐵道飯店召開成立大會,正式通過高木友枝為社長,角源泉為副社長。
1929年3月日本眾議會以日月潭擁有豐富的水力資源,乃通過日月潭發電工程再興案,持續供應台灣最大的水力發電廠。同年高木友枝以72歲任滿退休返日,旋即由松木幹一郎來台接任。
1930年1月初松木到台北履任,21日即開始全島視察旅行,返北後立即召開幹部會議,發表他的經營理念,包括降低電費、增加股東紅利分配及員工考核、待遇改善等等,並積極進行日月潭工事的再調查。3月,新竹州土木課長久布白技師等11人及警官數名組成調查隊,以一個月的時間,深入濁水溪各流域作實地勘查。
接著他也開始積極物色人才,當時被他網羅的技術人員都是一時俊秀,於是他將這些人員組成了一個堅強的團隊,開始積極籌劃。
1930年10月底,總督府依據松木所提的「稟申書」,決定工事再興。1931年總督規定參加各區工程競標之營造廠的資格為:納稅額1,000元以上,資本額百萬元以上者;水力工事承包總額500萬元以上。每一工程區指名7至9家營造廠競標。經過幾經規劃之後,終於開始進行興建工程。由於事前的規劃詳盡完備,因此很快的於1931年竣工。
完工後的「日月潭第一發電所」(註一),擁有10萬瓩的發電量,承載台灣全島的電力供應。當時台灣的電力普及率為東亞之冠,因此被譽為「東洋第一」,更有人形容台灣:「有人的地方,就有電。」而當初一手執行此艱鉅任務的台灣電力會社社長松木幹一郎,則被譽為「台灣電力之父」。


松木幹一郎社長在完成了日月潭第一發電所的興建之後,又在1937年8月完成日月潭第二發電所,並持續進行北部火力發電所的興建、籌劃霧社水力發電計畫及台灣水力狀況調查等,此後即提出十年開發水力30萬瓩計畫、推動日本鋁業會社與台灣電化會社的設立等,並成立電氣試驗所及製鐵試驗所,研擬以製鐵的爐渣生產礦渣水泥。在社會活動方面,成立會社防衛團及出征軍人後援會,提倡愛社精神,制定社歌等。最重要的改革是大幅增加台灣人職員的人數,戰後成為台電協理的朱江淮(註二)、柯文德等青年才俊都是在他任內進用的本島人士。
1939年6月14日,松木幹一郎去世,同年六月,北部火力發電所竣工,當時台灣工業生產比重已上升為28.22%,開始超越農業的24.97%;當時擔任主任技師的後藤曠二於松木去世後曾寫「松木幹一郎」一書,台電並於日月潭第一發電所進水口處豎立胸像以茲記念,目前此銅像已被拆除只剩基座。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從1944年10月至日本投降為止,台灣電力的發電廠甚至台北的總社大廈,都遭到美軍的嚴重摧毀。二戰結束後的初期,獲政府留用的數千日籍技術人員繼續在艱苦中胼手胝足的復原,才得以維持全島電力的持續運轉。
註一:日月潭「第一發電所」即為現在的「大觀發電廠」
註二:朱江淮曾任台灣省建設廳長、台灣肥料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