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月臺票

目錄 CONTENTS

顯示更多內容
回扶輪月刊 2024-05月號   作者 台北中山社 李博信DGE Marine 分享至
「月臺票」對於現代人來說也許沒什麼感覺,甚至很陌生,但是現在仍然以「站臺票」之名繼續存在。這是一種僅限於出入站內月臺的憑證,以供市民接送乘客之用,不能用於搭乘班車。
在半世紀以前,縱貫台灣全島的火車還是很重要的大眾運輸工具,它載運南來北往的大量旅客和貨物。即使後來已經全面電氣化,但是年長的人還是習慣於稱呼「火車」,似乎感覺較有親切感。
學生時期有些同學家住中南部,逢年過節都會提著大包小包回鄉省親,我們都會幫忙提著行李送到車站,然後購買月臺票進入站內,在月臺上揮手道別。我還記得有位同學的女友家住桃園,某一次休假前夕,我們三人在西門町吃沙茶火鍋,餐後一起送她到車站,他們兩人卿卿我我,而我這個局外人就顯得很尷尬。我們一起送她到了月臺,火車緩緩開進站內,她上了車還站在車門,兩人顯得多麼依依不捨。火車要離站了,而我同學也跟著火車走,直到月臺的盡頭。也許我不夠羅曼蒂克,因此一點浪漫的感覺都沒有,只覺得很無趣,也因此我在無聊中才觀察到我們的火車是靠左走,而不是靠右走,後來才知道是日治時代就留下的系統,現在是否仍然如此,我就不清楚了。
這是我第一次嘗試到當「電燈泡」的滋味。
當年報考聯考的時候,我也曾到建國補習班補習,當時我家住在中山北路一段三條通,這是一條很寧靜的巷道。我偶而會從台北車站買月臺票跨越陸橋到後車站,在附近的一家麵攤吃雜菜麵,然後再走華陰街跨越中山北路就到三條通了。 
因此台北車站的「月臺票」不僅可以出入車站,也可以說是貫通前後站的通行證,更具有跨越被車站阻隔的忠孝西路(原中正路)和長安西路之功能。因此我們從前若要從館前路、重慶南路一帶前往台北西區,只要購買月臺票就可以直接跨越到後車站,不必繞道中山北路或北門的延平北路。
話說火車站的「月臺」一詞之語源,據說源自於古代房屋的正廳入口,通往樓梯的地方,大都建有露天式的平台,很適合登台賞月,這就是最早「月臺」一詞的起源。也有一說是古代的驛站常建有弦月狀的卸貨臺,稱為「月臺」,此後就沿用到現代的火車站。唐朝詩聖杜甫曾留下詩句云:「賞靜憐雲竹,忘歸步月台」,即形容當時月臺的情景。
「月臺票」留給我們的往往是淒美的記憶,大都是形容朋友間的迎送場景,記得從前有一些流行歌就是以月台做為背景,描述情侶離別的心情,如:〈無情的月臺票〉、〈離別的月台票〉等等,無論是「無情」或是「離別」,都透露一種無奈的心情。
臺灣鐵路局在2013年6月1日起,開始停售月臺票,改成「月臺出入證」,做為進出月台的票證,每次停留時間為一小時。若超逾停留時間,則另收取復興號或其同級列車的起碼里程票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