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他35年的短暫生涯中,留下了很多的歌劇傑作,如〈費加洛婚禮〉、〈唐琪〉、〈魔笛〉、交響曲〈邱比特〉、〈安魂曲〉、〈降E大調鋼琴奏鳴曲〉等,都是古典派音樂的不朽傑作。6歲時他就在瑪莉亞‧泰麗莎面前演奏,8歲時,莫札特和姊姊一同跟宮廷音樂家的父親學習音樂,同年也作交響曲,才華洋溢的他,日後經常隨著父親到歐洲各地演奏,10歲寫歌劇,真的是一位天才型的音樂神童。他在3歲稚齡時就會看譜辦音,4歲時會拉提琴,5歲時會彈鋼琴,6歲以後便開始巡迴演奏獻藝,因而博得歐洲聽眾的美譽為「樂壇神童」「自然的菁英」、「音樂的化身」,乃至於「世上最有音樂性」等諸多的讚美。14歲時,莫札特就開始撰寫歌劇和作曲,先後完成了〈魔笛〉等20齣歌劇、25首鋼琴曲、49首交響樂、50首協和聲樂曲,使其躍臻「最具魔力和戲劇感的作家」地位,普獲世人愛戴,連羅馬天主教宗都感動地頒賜「金靴刺騎士」殊榮給莫札特。而波蘭的鋼琴名家蕭邦在死前亦指定葬禮時彈奏莫札特作品,由此可以看得出這位作曲家在當時樂壇的地位是何等崇高了。儘管如此,莫札特依然時常受到窮苦和謠言困擾,難得的是他從來就不把悲哀寫進樂譜中,聽其音樂,都是使人生氣蓬勃、活潑明快而喜悅安祥,美妙動人的旋律與節奏,確使音樂中有美好的世界。
將精神貫注於莫札特的音樂中而受沉醉,便是覺得這裡有著世上所曾有過一位最有音樂性的人,是音樂本身的化身。這個人的短促生命,未嘗他的神奇,停止過使世人的眼睛覺得炫耀。作曲家貝多芬、柴可夫斯基、哥諾特、理查‧史特勞斯都在莫札特身上看出他是眾音樂大師的大師。當他和德國音樂家巴哈、韓德爾相識便在他創作的樂曲中可以看出。純粹的德國音樂幾乎可說在他的時代已存在了,但當他著手寫出德國舞曲與歌劇時,民間的德國要素便進入他的曲中了。
莫札特26歲時結婚,夫婦在維也納(奧地利首都)的生活非常困苦,因為少有人支持他。1791年,名曲〈魔笛〉公開發表,一舉成名,受人肯定之後,他反而一病不起。
一般相信,莫札特不只是幼時就有了智慧,而且是神奇地發展,那便是說,是兒童的時候,他的作曲就如他已長大成人時一般。莫札特寫作得很有技巧與吸引人的魅力,這是實在的,但他的偉大作品都是在成年後才寫出的。莫札特也是獨奏等級的一位小提琴與鋼琴家。他的父親有一次寫信給他說:「你只要不辜負你自己的才能,而以火熱勇敢的氣魄去演奏,你會成為歐洲首一位小提琴家的。」但他較喜好鋼琴,他在18世紀於維也納所寫作的一系列無可比擬的鋼琴協奏曲,便是為自己演奏而寫作。
莫札特最後寫出的6個交響樂,都是著名的,在他作出最後一個交響樂之後三年多,莫札特便逝世了,時年36歲。正如舒伯特(奧地利歌曲之王,1797-1828年)一樣,莫札特是自己助了一臂之力去摧毀自己的。兩人都似乎受魔鬼困住心靈,而人的肉體是不能抵受勞累與精神緊張的壓力。如俗話云:「愛名利無顧惜生命。」這也許是人性軟弱的一面吧。
莫札特死後,因為窮困和暴風雨的影響而草草地掩埋,以致事後竟遍尋不著安息處,但後人以其出生地命名為「莫札特市」,倒也堪稱是世人對他的一種致敬追懷了。莫札特雖然是一位偉大的作曲家,但葬禮卻非常冷清。或許是常言所說「天妒英才」。莫札特、舒伯特兩位傑出的音樂家都是英年早歸天。日月長,人生短,人生無法自主無可奈何。但是音樂作品至今依然廣受愛聽,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