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根除小兒麻痺到照顧年邁患者
── 扶輪人應關注的下一步

目錄 CONTENTS

顯示更多內容
回扶輪月刊 2025-05月號   作者 3502地區總監DG Rehouse陳清榮 分享至
國際扶輪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根除小兒麻痺症(Poliomyelitis),並且在歷屆RI社長的領導下,全球數以百萬計的扶輪社友投入大量的資金、時間與精力,為這場長達數十年的戰役不懈努力。透過「根除小兒麻痺」(End Polio Now)計畫,扶輪社友積極捐款,並與比爾及梅琳達‧蓋茲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合作,集結全球資源,希望根除這種令人惋惜的疾病。
然而,即使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小兒麻痺症仍未被完全根除。即便我們終能達成這個目標,還有另一個問題浮現在眼前 ―― 那些因小兒麻痺症而終生殘疾的患者,他們年輕時曾受到家人的悉心照料,如今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的父母已經離世,這群患者也步入老年,成為社會上最脆弱的一群。他們不僅要面對身體上的不便,還要承受孤獨無依的困境。這次拜訪伯立歐家園(Polio Home)後,我不禁思考,扶輪是否應該在「根除小兒麻痺症」之外,再進一步關心這些曾受病痛折磨、如今卻孤苦無依的年邁患者?
一場需要被看見的隱形危機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小兒麻痺症是一種「已經逐漸消失的疾病」,但事實上,它對患者帶來的影響是一生的。曾經,我們的目標是讓未來的孩子不再受到這種疾病的侵害,但我們也不能忽視,那些已經被影響的患者仍然存在,他們的需求依然迫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數據顯示,全球有數百萬名因小兒麻痺症導致身體殘疾的患者仍然在世,其中許多已經步入老年。他們中的大多數因疾病導致肢體萎縮、運動能力受限,甚至需要終身依賴輔具或他人照顧。年輕時,他們或許還能倚賴家人或社會福利,但當父母、手足相繼離世,他們往往淪為社會邊緣人,甚至被遺忘。
這次探訪伯立歐家園,我看見許多60歲以上的患者,他們曾經依賴家人,現在卻在家園內相互扶持,但這樣的機構數量極為有限,許多類似的患者仍面臨孤獨無助的處境。我不禁思索:如果這些人再老去,甚至到了無法自理的地步,他們該何去何從?扶輪在倡導「根除小兒麻痺症」的同時,是否也應該為這些人提供更具體的長期照顧計畫?
從「根除」到「安養」—— 扶輪的下一步行動
扶輪精神的核心價值之一是「超我服務」(Service Above Self),過去我們的努力聚焦在預防與根除,但現在,我們應該將目光放遠,從「根除小兒麻痺症」擴展到「照顧小兒麻痺症患者」,這不僅是人道關懷的延伸,更是社會責任的實踐。
在台灣,扶輪社友長期積極參與公益行動,無論是在教育、醫療、貧困救助等方面都有深遠的影響力。而現在,我們是否可以考慮將部分「根除小兒麻痺症基金」轉為「小兒麻痺症患者照護基金」,以確保這些年邁的患者能夠獲得適當的照顧?以下是幾項可行的行動方向:
1.設立「小兒麻痺症患者關懷基金」
• 撥出部分根除小兒麻痺基金,專門用於支持年邁患者的醫療、輔具及生活費用。
• 與政府合作,提供補助計畫,確保符合條件的患者能夠獲得長期照顧資源。
2.推動「安養家園」計畫
• 參考伯立歐家園模式,在台灣成立專門收容小兒麻痺症患者的安養機構,提供長期照護服務。
• 透過扶輪社募款,支持現有的照護機構,改善設施與服務品質。
3.發起「扶輪志工關懷行動」
• 鼓勵扶輪社友定期探訪孤苦無依的小兒麻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與社會關懷。
• 結合醫療資源,提供義診、復健課程等服務,幫助患者維持基本的生活品質。
4.提升社會意識,倡導政策改變
• 呼籲政府正視這群年邁患者的需求,納入長照2.0體系,提供必要的補助與支持。
• 與媒體合作,讓社會大眾更瞭解這個被忽視的群體,並共同參與關懷行動。
結語 ——「根除」的終點,應是「照護」的起點
國際扶輪長期以來的努力,讓「根除小兒麻痺」成為全世界扶輪人的共同目標,而如今,這個目標即將達成,我們是否也應該問自己:那些曾經深受其害的人,現在過得如何?他們的未來在哪裡?
「根除」並不是終點,而是另一個使命的開始。從預防到治療,再到長期照護,這是一條完整的公益路徑,而我們不能只走一半就停下腳步。我們應該讓這些年邁的小兒麻痺患者知道,扶輪不只是在他們年輕時努力阻止疾病擴散,更是在他們年老時,依然陪伴左右,確保他們能夠有尊嚴地度過餘生。
這不只是「扶輪人的一生職志」,更是人道精神最純粹的展現。讓我們攜手,讓世界不僅沒有小兒麻痺,更沒有因小兒麻痺而被遺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