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下的威脅

目錄 CONTENTS

顯示更多內容
在農村地區,提高警覺或許仍是對抗蛇咬
這個被忽視問題的最佳武器

年前一個雨天早晨,瑪麗亞瑪(Mariamma)在印度南部廚房的木柴堆中瞥見有東西在動。她以為自己眼花了,便伸手去拿一把樹枝來點燃爐子,右手突然感到一陣劇痛。過了一會兒她才意識到自己被蛇咬了。
由於無法辨識蛇的種類,又擔心毒液擴散,她女兒當即撕下一塊紗麗一角充當止血帶,綁在瑪麗亞瑪手臂上。這成了致命錯誤。臨時止血帶使毒液集中,當她們抵達半小時車程外的醫院時,瑪麗亞瑪的右手已完全失去知覺,她感到頭暈、噁心、視力模糊和呼吸困難。
雖然透過靜脈注射了抗蛇毒血清,醫生仍不得不截除她兩根手指。「從此一切都變了,」單名的瑪麗亞瑪說道。她被迫放棄在蒂魯馬加拉姆鎮(Tirumangalam)的建築工作,如今靠打零工維生。「我很感激能活下來,但右半身變得虛弱,行動遲緩且日常事務都很吃力。」
蛇咬是全球貧困農村地區居民死亡與殘障的主因,每年導致81,000至138,000人死亡,並造成多達40萬例截肢及其他永久性傷殘。印度清奈(Chennai)馬德拉斯鱷魚(Madras Crocodile)銀行信託基金會爬行動物中心的蛇咬預防項目負責人格納斯瓦爾‧奇(Gnaneswar Ch)指出,蛇咬卻是全球最被忽視的公共衛生議題之一。
對此問題的關注不足,導致抗蛇毒血清取得困難,更有效、廉價且普及的治療方案研發也受阻。此外,由於棲息地喪失與氣候變遷,預估人蛇接觸的頻率與區域將會改變,有些地區遭蛇咬風險將增高。許多人認為,社區組織推動的預防教育,是目前最佳(且往往是唯一)的解決方案,其中包括扶輪。
百餘年來,主要治療方式仍是沿用傳統繁複工藝製作的抗蛇毒血清。製程中需徒手抓握蛇頭迫使其咬住廣口瓶邊緣「擠取」毒液,再將微量毒液注入馬匹體內,以取得抗體製成靜脈注射劑。這種抗體能激發人體免疫反應,中和外來物質,如毒素,但存在明顯缺陷。
患者可能出現嚴重噁心、頭痛甚至過敏性休克等不良反應,因此必須在醫院施打。此外,對多數人而言治療費用高昂,且某地生產的血清通常只對當地同種蛇類有效。由於利潤微薄,大型藥廠缺乏量產意願,蛇毒血清供應稀少。印度僅有少數企業生產。
印度大部分的毒液供應都來自單一來源:一個名為伊魯拉合作社(Irula Co-op)的捕蛇者工業合作社,那裡的爬行動物被存放在寬邊的陶罐中,用棉布和繩子緊緊封閉。這個合作社設在馬德拉斯鱷魚銀行信託基金會,由350名擅長捕蛇的伊魯拉部落成員經營。印度佔全球蛇咬死亡人數的至少三分之一,它使用一種由多種物種開發的多價抗蛇毒血清,可以治療多種蛇咬,這在人們不知道被哪種蛇咬傷時非常有用。在印度,它是針對「四大」蛇的咬傷而生產的:眼鏡蛇、青環蛇、羅素蝰蛇、和鋸鱗蝰蛇。然而,如果有人被印度其他許多種類的蛇咬傷,它未必有效。
治療革新卻鮮有著力。目前研究人員正測試類似急救筆的預充式注射藥物,而臨床試驗中的口服藥varespladib可能會有重大突破。它以藥丸形式出現,方便在被咬傷時服用。該藥物能阻斷全球95%毒蛇毒液中最致命的一類致命酶,且無需冷藏,但蛇毒血清就必須冷藏。
專家強調,避免遭蛇咬仍是目前最佳策略。大多數咬傷發生在蛇被意外驚擾時。格納斯瓦爾‧奇說:「農村地區的人,使用戶外廁所或在農田工作的人,往往更容易受到傷害。他們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接觸到蛇。」
維達普里亞‧甘尼桑(Vedhapriya Ganesan)在清奈救援蛇,她是一位野生動物復育人員,她與印度馬德拉斯科羅曼德(Madras Coromandel)扶輪社合作進行環境教育專案。每當民眾在家中或公共場所發現蛇蹤時,她總會接到驚慌失措的求助電話。在扶輪社支持的工作上,她會到各級學校向數百名學生講解蛇咬傷防治知識。「兒童更容易受到傷害。」她說。
她教導學
童保持環境警覺性且切勿驚慌。「我告訴他們要保持距離,如果蛇太近,就保持靜止,像雕像一樣。」她說。「除非感到威脅,否則蛇不會主動咬人。」
甘尼桑指出,只要城市持續侵佔動物的自然棲地,蛇咬傷就將持續成為全球性問題。「如今蛇正在適應如何與人類共存。氣候變化導致嚴重的颱風和洪水更加頻繁,也增加了我們接觸蛇的機會。」她說。「在此情況下,提高認識是最有力的防護工具」。
尼泊爾和澳洲的扶輪社也在積極宣傳,提高人們的認識。2019年,加德滿都中城(Kathmandu Mid-Town)扶輪社與國際專家舉辦了一次蛇咬預防會議。2020年,該社獲得了扶輪基金會84,000美元的全球獎助金,以支持一個為期四年的認識宣傳專案,包括電台宣傳。
「蛇咬傷案例通報不足導致數據匱乏,是尼泊爾面臨的主要挑戰」該社社員尼爾瑪‧里賈爾(Nirmal Rijal)表示。他與社友們正協力彙整資料,並將受害者轉介至全國120家備有抗蛇毒血清的指定醫療機構。
世界衛生組織「健康地理資訊系統中心」運用開放數據與地理空間追蹤技術,協助連結受害者與抗蛇毒血清資源。這項工作包括更新所有毒蛇的分布圖和一個現有抗蛇毒血清的資料庫,最終將提供有關供應商的資訊。
在澳洲,墨爾本扶輪社正在支持巴布亞新幾內亞蛇咬合作夥伴關係,這是兩國政府的一項倡議,提供包括太陽能冰箱、救護車移動呼吸機及訓練等資源。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一些地區,蛇咬傷的死亡人數是瘧疾或肺結核的三倍。「迄今為止,已挽救了2,000 多人的生命,」墨爾本扶輪社社員安東尼‧巴泰尼(Anthony Battaini)說。
儘管經歷了痛苦和損失,瑪麗亞瑪很感激自己能倖存下來。現在,她建議鄰居們清理房屋周圍的環境。注意可能藏蛇的角落,夜間特別要留意手腳放的位置」她告訴他們。「哪怕一點點警覺都能挽救生命與肢體」。
撰文:Kamala Thiagaraj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