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的時候,社長及社區服務主委邀筆者去看一家新合作的社福機構,當作本年新增的社區服務項目。隨口問了一下服務項目:發展遲緩?是我們已做了多年的腦麻嗎?遲緩就是慢點長大,意思是不嚴重,幫忙一下應該就會好吧!心裡這樣想就出發。 進入永和的小巷子來到天使樂園,小小的機構卻明亮整潔,接待人員介紹完園區後,進入教室看到上課的小朋友,親切的叫聲:叔叔好,雖然一眼能分辨他們與一般兒童有差異,但溫暖與真誠地呼喊卻深至人心。 回來後開始找資料,想知道什麼是遲緩,也許除社區服務我還能多幫忙一點。直到我看到一篇聯合報願景工程偏鄉教育徵文首獎:「蔡美芬/天使不慢飛」這些年我在偏鄉的療育路。深深感動我,這也是忙了半年的全球獎助金申請的緣起。
始終相信有人持續投入就會帶來改變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發生率約6至8%,由此可知,兒童發展遲緩並非屬於少數個案,而「及早」的早期療育往往能夠讓遲緩兒的症狀減輕,甚至不用進入所謂的特殊教育學校或班級。
發展遲緩與身心障礙的最大差異在於,身心障礙兒童可能因其感官障礙或身體功能的限制,而產生發展遲緩現象,但是發展遲緩兒童則不一定具有不可恢復的生理障礙,且其問題通常可藉由改變不良因素而予以去除或改善。
雖然大部分的發展遲緩兒童仍與一般幼兒有明顯的差距,不過他們仍有趕上正常兒童的潛力與機會,若不及早透過適當的協助與療育,則最後有可能演變成身心障礙,此乃發展遲緩兒童一個很重要的特質,也是早期介入的主要原因。將發展遲緩年齡限於6歲以下,係因錯過黃金療育時機後,往往已經產生障礙。

事實上,早期療育對發展遲緩兒童,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因為透過早期療育,可讓遲緩兒未來擁有正常成長的可能,而不用終身依賴他人幫助。早期療育除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外,還可以避免第二種障礙的出現。因此,早期療育是一種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想法,以取代過去「大器晚成」的迷思。
透過良好的早期療育,遲緩兒將不必終身仰賴他人,在擁有自理能力後,也才有自我實現的可能。事實上,活得有尊嚴乃是遲緩兒童的心願,而早期療育乃是為了讓其未來活得尊嚴的手段。也就是說,唯有

在遲緩兒小時候即施予早期療育,則遲緩兒童才有可能擺脫出生便帶來的障礙,有時候能靠自己的力量喝水、拿起湯匙,也是一種恩賜,否則,那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挫折,將會逐漸消耗作為一個人所應享有的尊重。
因此,早期療育除了以遲緩兒身心健全發展為目標外,還是遲緩兒童未來長大成人後,尊嚴地生活的手段。而且,當某些障礙產生不可回復的損害後,早期療育便成為擺脫天生不平等的途徑,成為遲緩兒未來能否自我實現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