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字傳播四百年歷史簡談

目錄 CONTENTS

顯示更多內容
回扶輪月刊 2024-06月號   作者 台中社 陳政雄PP Offset 分享至
我是台灣人,自從1720年代約三百年前,第九世祖陳獻南公帶五房兒子渡黑水溝(黑潮),在新天地大甲溪的南岸開墾40多甲地,到今天仍有祭祀公業資產土地在。祖父第十五世陳昌公由清治1894(甲午)年出生、父親第十六世耿彬公日治1921年出生,到我在1943年日治出生,子孫們都在民國世代出生,都是認同這一塊土地的台灣人,因此先來後到由原住民、荷蘭時期來台,台中社大前輩PP Peacock祖先由烈嶼(小金門)隨鄭成功水師來台,或1949年前後內戰下移居斯土也都是「台灣人」。除非住台灣、吃台灣米、喝台灣水,卻一直認為「時客台灣」的人,不肯融入台灣這一個移民融爐社會者,另當別論。
台灣土地是六百多萬年前在太平洋火環帶上隆起的島嶼,比大陸動輒上億年在時日上年輕很多,台灣東西邊都有「黑潮」洋流北上通過,所以南島人民、文物交流,菲律賓北面巴丹島和台灣蘭嶼達悟族,在語言和習性是相通的。台灣原(先)住民種族、語言很多,散居島上平原及丘陵地。在明朝港灣如八里、北港、大員都有漢人、海盜、日本倭人出入,也做海上交易,所以平埔族(指可溝通不出草殺人者)也在貿易中,獲得生活及一些必需品,如鐵器、珠玉等等。原住民知識以歌謠、口耳傳頌,兩、三千年以上歷史只能用考古發掘才能建立史料。那麼在明朝前段及中葉「針路」海上航行記載,自鄭和下西洋及後來開發新航路,浯嶼、太武(金門古稱)是南向船舶極重要停泊地,澎湖就在航路記載,台灣本島則如摸象、雞籠嶼、彭佳嶼、笨港、大員等個別地名,台灣在十六世紀末海圖則稱「大琉球」。在西方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在1582年經台灣花東海岸、看蒼鬱森林、雲山相伴海島,稱「I Formosa!」美麗島嶼,這是西方世界首先發現台灣這座西太平洋島鏈上的重要島嶼。在1996年葡萄牙鑄造200 ESC葡國錢幣紀念。西班牙哈布斯王朝菲利普二世統治下(連同葡萄牙),將天主教往世界擴展,菲律賓為西班牙統治、並在日本九州傳教,在1624年荷蘭VOC東印度公司,佔有台員(台南)建立留易據點下,西班牙人在1626年佔有雞籠和平島,成為歐洲世仇在台灣南北對峙局面,但1642年荷蘭人把佔有台灣基隆、淡水的西班牙人趕走,形成統治全台的西方勢力。荷蘭人在1602年成立VOC荷屬東印度公司,以香料貿易起家,在印尼巴達維亞(雅加達)設立據點,這個以貿易為主並具有行政法律權組織,在東西方貿易上,扮演十分積極角色。相對於西班牙人佔有北台灣,只做傳教工作為核心,荷蘭VOC公司的積極及商務,在中國及日本絲綢貿易在歐洲有十倍以上利益,蔗糖、稻米加上台灣鹿皮出口日本,日本刀劍、銀錠、工藝品也在九州平戶(鄭成功出生地)也建有商館,後來轉長崎出島建館。以歐洲皇室貴族為女兒辦嫁妝為例,中國訂製景德鎮瓷器最為體面,但一次訂貨繞道好望角,一萬七、八公里,要一年半,回程也一樣,製造一年多歲月,所以女兒十一、二歲就用木製瓶樣,器皿彩繪紋飾樣本,為生產範本,交荷蘭VOC 公司,趁船班由北大西洋下到好望角,再過印度洋到雅加達VOC站點,等南風才順風帆船到大員。台灣長官托泉州商人帶瓷器樣本,由武夷山翻到江西瓷都景德鎮,依歐洲樣品形制、彩繪生產。在中國瓷器完成後又沿來時路回走,花一年半,兩年才能回到荷蘭VOC,配送給歐洲皇室當陪嫁珍品,這樣高貴貿易瓷所費至高。其他商業中式貿易瓷也有大量出口,也因此China也代表中國精細瓷器。荷蘭VOC公司大約1,200人在台灣,有800多名軍人、商館人員及少數傳教士,他們借教會傳教及感化使原住民認同,鞏固對多數在都會居住的漢人抗衡力量。荷蘭人抽稅十分之一,耕田九宮格之一收成,為農業稅,在旗津捕獲烏魚晒乾,所繳十分之一魚稅,同樣烏魚子晒乾也繳稅。其他和中國貿易有一些船團來往供貨,包括鄭芝龍、後期鄭成功都有,荷蘭人留下三萬多張台灣海圖及熱蘭遮城日記(1628-62年),成為台灣重要史料。
1661年5月鄭成功率軍攻打台員荷軍,經九個月圍攻1662年2月1日荷蘭揆一長官投降,但鄭成功在6月過世。繼任郡王鄭經因台灣親人自立為主,才由廈門攻台灣,平定不理鄭經世襲自立為監國的鄭襲,平定內亂後鄭經獲治理下明朝已亡國的台灣、金門、廈門領地,所以鄭經稱藩主。但清軍對漳州、廈門用兵,人民生活賦稅繁重,在台灣治權只在今日台南、高雄及嘉南平原。清朝封海政策片板不准落海,鄭經無法如祖輩、父輩在貿易獲利。鄭經在海上聯合英國人獲得境外資訊,所以有「大明中興大統曆」台灣印刷文本存劍橋大學。1673年中國南方有耿精忠、尚可喜及吳三桂三藩之亂,震動康熙王朝,鄭經趁亂出兵中土,在閩南及粵北取得四個府城,不久耿精忠降清後,鄭經連廈門、金門也守不住,1680年鄭經退守台灣,由於征戰民生凋敝,連屋簷下滴水尺寸也須課稅,旅台明朝大儒沈光文也加以勸諫,不受理下怕被迫害,所以入今日善化教書為生,1681年由於鄭經過世,監國鄭克臧被殺,內部紊亂由年少鄭克塽接王位,1683年施琅率海師攻下澎湖,明鄭降清。治台時期陳永華修孔廟,興學明倫堂及辦科舉之外,明鄭在後期有二十萬人口於台灣,在經貿方面沒有突出表現。
1683年施琅攻下台灣後,面臨清廷如何處理「台灣問題」,因若守下台灣、澎湖,須三萬旗營軍隊,花費很大,在康熙御前眾臣建議把漢人趕回內地,只留原住民,如荷蘭據台之前樣貌,只有施琅具有海權觀點,認為西方在航海經貿上及武力上都依海洋發展,若西方勢力據台時成威脅,力主留下台灣,1684年2月施琅的「臺灣棄留疏」,使康熙決定留下台灣,只把明鄭王室、官員移居中國,派清國官員以台南府城為核心,隸屬福建省治理台灣。在康熙、乾隆130多年盛世,台灣由閩南、粵北移民一陣又一陣,多數年代禁止女性來台,包括官員,其用意不要這些移居台灣的人不回,唐山仍有自己家眷在,要回去原籍落根。但台灣有一句話:「只有唐山公、沒有唐山媽」,也就是唐山男人娶原住民女性落戶台灣繁衍。在1697年郁永河受命來台灣北投採硫磺製火藥,由台南到北投花20天時間、竹塹(新竹)以北不見一人一屋,可見十分荒蕪,都在《裨海紀遊》裡呈現。台灣在漢人墾殖下,逐漸趕走原住民居地,所以高砂族(日本稱呼)並非他們喜歡往高山峻嶺居住,在1884年中法戰爭後,林朝棟所率棟軍擊退法軍入侵有功,獲現在台三線苗栗段樟腦開採權,也是入蕃地墾荒採樟腦製,可見清治台灣由福建移民來台,因平原比閩南寬廣、土地肥沃,收成是閩粵兩倍,在嘉慶年間十九世紀初,台灣人口已達一百萬人,一方面社會逐漸安定,加上十八世紀末開放女眷來台,產生人口增加所致。台灣在入清國版圖因天高皇帝遠,吏治不修,科舉考試在有保障名額下,仍由他地生員佔去保障名額,澎湖唯一進士蔡廷蘭在1835年鄉試不第由福州回澎湖,遇颱風把船和人打到越南廣義省,可見當時海上行風險很大,但來台移民仍前仆後繼。台灣有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的反抗政府起義活動,尤其乾隆年間林爽文、莊大田起義爭戰時間最久,而福建兵力已無力鎮壓,乾隆派最精銳福康安部隊才平定下來。
十九世紀西洋工業革命下,他們船堅炮利,清廷無力抵抗,加上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清朝忙於因應科技和現代化落後的侵擾下,台灣地理位置上成為施琅將軍預料海權時代,一個重要防禦的基地,另一方面台灣有些人仍受英國鴉片侵害,在1860年五口通商下對英國、外國開放,台灣鴉片煙片進口在1868年達116萬兩銀價值,佔進口值74%,在1874年達201萬兩,往後到1894年達545萬兩銀。在1880年之前台灣的外匯不敷購買鴉片煙之用。直到1880年代之後,台灣茶業出口到歐美,一片榮景,北部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流域,大量栽種茶葉,在艋舺,後在大稻程精製台灣茶出口,加上蔗糖、樟腦出口價格上升,使台灣在每年300-400萬兩銀支付鴉片進口外,仍有相當外匯結餘供劉銘傳在鐵路、防禦炮台武力、電訊、海底電纜的西化建設。而金礦在金瓜石開採等,都有助益經濟發展,台灣是除上海之外,是中國西化的先進地方。1894年清廷在海上、陸上被日本西式武力打敗,自日本1874年牡丹社事件侵台後,更大規模要求清廷割地賠款,因此1895年馬關條約決定台灣割讓給日本,大大改變台灣土地及人民的命運。
1895年日本派近衛師團佔有台灣之後,有四、五年投入平定反抗勢力、綏靖、撫番,加上基礎教育工作,1895-1919年都是武官治理台灣。在前三任總督因無法控制台灣政局,日本內閣每年須撥1,200萬日圓經費,第三任乃木希典認為佔有台灣如「乞丐得一匹馬,無法騎乘駕馭,又會被馬兒踢」,不如將台灣出賣給法國。到第四任兒玉源太郎總督,啟用後藤新平為行政長官,改變對台灣鎮壓策略,以招撫及建設電力、日月潭水庫發電,烏山頭水庫興建計畫,提倡糖業、衛生自來水、下水道,對鴉片採登記配售,因鴉片有助台灣財政有烟稅注挹,也用慢慢減少吸鴉片烟人口,1900年染癮近17萬人、28年後為2.6萬人,日本治台中期計劃台灣為南進跳板,南方熱帶研究。台灣在亞熱物產豐饒為日本糧倉。1937年後,日本在台灣取得入侵中國米糧及人力支援,日本在教育分內地人讀小學、本地人讀公學校,中學日本人入學比例比本地人有20倍以上差距。本地人以讀醫學、經濟為主,法政則須在日本就讀,由林獻堂等人發起「文化協會」倡議台人議會政治。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進攻南洋耗用大量人力、物力民生凋敝,在盟軍空襲下,台人如驚弓之鳥,1945年日本昭和天皇在少壯攻入皇宮下,發布「無條件投降」,日人遭受遣返結束50年統治。
國民政府在英美俄代表見證下,1945年10月25日由駐台日軍手中接管台灣。由思想作為落差,不久1947年發生「二二八事件」反中國統治者,在往後獨裁及特務統治到1987年才解嚴。1950-60年台灣人發展農業,輕工業及外銷,使經濟活動發展掌握台人手中。1949年被追趕來台蔣氏政權,用反攻大陸美夢麻醉近三百萬渡台軍民。1950年代軍費佔政府預算近七成。在1970年代蔣氏父子才啟動十大建設,使台灣有現代化基礎建設,開啟由1960年代到1980年代高度經濟發展。三十年台灣外貿、經濟高速成長,1987年解嚴台人西進取得很好的經營績效。在1980年代竹科新科技奠下今日電子、光電、半島體基礎,1995-2015年西進大量投資,也減低台灣經濟發展動能。中國在經濟受啟蒙發展下,除馬英九執政2008-16年兩岸和緩外,中共武力一直劍拔弩張威脅台灣生存,台灣也得在近八年加強軍備,外交努力突圍,無實質邦交國增加。G7及世界民主自由國家挺台海自由通行,台灣的政治經貿發展、人民高素質,成為一種台灣新的希望及自由專制強烈對抗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