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職教育的迷思與真實

目錄 CONTENTS

顯示更多內容
回扶輪月刊 2024-06月號   作者 國立聯合大學及中臺科技大學前校長 李隆盛博士 分享至

迷思(myth)是廣泛存在但並非事實的信念或想法,簡而言之就是似是而非的負面說法或誤解。我國技職教育既體制完整(中等教育階段包括國中技藝教育課程、技術型高中、普通型高中附設專業群科或綜合高中專門學程,高等教育階段包括專科學校、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又規模龐大(在高中以上教育階段的學生總數中,技職學校學生人數占比過半)。但是社會大眾對技職教育有許多迷思,破除這些迷思有助於釐清真實和本質並促進良性發展。本文討論普遍出現在台灣和其他較重視技職教育之國家(如芬蘭、德國、丹麥、挪威、荷蘭、瑞士、瑞典、紐西蘭、澳洲等)的五項技職教育迷思與真實。
迷思一、技職教育只培育非專業人員
真實:技職教育培育(或培訓)的人力範圍很廣,包含但不限於培育非專業人員
技職教育常被說成只在培育非專業人員或藍領工作人員(後者即閩南語中的「黑手仔」,如板模工、汽車修護人員、CNC機台操作人員)等等。「職位有高低、職業無貴賤」,在社會分工下非專業人員或藍領工作人員一直做出很多的貢獻。但技職教育不只培育非專業人員或藍領人力,也培育專業人員或白領工作人員(後者指非體力勞動的工作者,如會計人員、軟體開發人員)。
例如,2023年German Educare在其〈職業教育與訓練的五個迷失〉一文中指出在德國,超過三分之一的高中畢業生選擇技職教育進路,而不是選傳統的升大學進路,全國大約50%的工作人員是技職教育班制培育出來的。技職教育培養了許多專業工程師、護理師、軟體開發人員、數位行銷人員等等。技職教育畢業生的專業和職稱,與大學畢業生比較,並沒有太大區別。在我國,技職教育班制(program)的跨幅,從職業學校、專科學校、技術學院到科技大學,從高中文憑到博士學位,培育的人力範圍相當寬廣,包含但不限於培育非專業人員。

迷思二、技職教育只培育低薪的人力
真實:技職教育畢業生薪資和大學畢業生相當,甚至超越大學畢業生
例如,German Educare指出在德國,大學生雖然可享受免費教育,但除了打工賺零用錢並沒薪水收入;對就讀二元制(dual system,指由「公司學徒制」和「職業學校職業教育」二元組合而成的學制)班制的學生而言,不僅不需要支付教育費用,還可以獲得每個月800-1,200歐元的津貼(高低取決於班制和公司)。在3年修業結束時,大學畢業生到公司開展職涯,平均每月收入3,600歐元,而二元制畢業生每月收入約為2,600-3,200 歐元,雖低於大學畢業生收入但比大學畢業生提前3年開始賺錢,可以積蓄得多。所以對於需要經濟支持來支付生活費用的學生而言,技職教育是很好的選擇,因為可以在邊學習和邊獲得工作經驗的同時又有一些積蓄。部分公司還會讓二元制畢業的員工以部分時間工作的方式去取得學士學位。2017年Nicholas Wyman在其〈三個你需要知道並非事實的職業教育迷失〉一文中指出在澳洲,技職教育畢業生(主要指相當於專科學校或社區學院的技術與進修教育/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TAFE機構畢業生)的全職年收入中數是56,000美元,完成學士學位畢業生的全職年收入中數則是54,000美元。技職教育資歷平均起薪最高的是第IV級證書危險領域 ―― 電氣85,400美元,高於具學士學位的最高起薪 ―― 牙科80,000美元。美國聯邦教育部(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19年的統計資料也顯示,在高中階段專注於技職教育課程的學生(指至少在一個技職教育班制中修了兩個以上的學分者;按:美國高中通常修業四年制採大學分制,22學分是全美畢業所需學分的中數)畢業八年後之年收入的中數高於非專注於技職教育的學生。

迷思三、技職教育畢業生不容易找到工作
真實:技職教育畢業生通常比大學生更容易找到工作
例如,German Educare指出在德國,像BMW汽車、賓士(Mercedes-Benz)汽車、DHL物流、西門子(Siemens)、愛迪達(Adidas)和博世(Bosch)等大品牌公司是年輕人熱愛的就業場所,從科技到汽車,從服飾到保險再到銀行等大品牌公司有八成都積極提供職缺給技職教育學生。Wyman指出在澳洲,大學入學人數繼續上升但大學畢業生全職就業率卻不斷下跌。2008-14年間大學畢業生全職就業率從86%下降到68%,技職教育學生的整體就業率是78%,學徒制或訓練生制畢業生的就業率是82%,行業學徒制畢業生的就業率則是92%。技職教育畢業生通常比大學生更容易找到工作的主要原因在職涯準備程度和產業關聯程度較高。而技職教育班制因應人力需求變化進行調適的步調也較快。在美國,Katelyn Brush於其2016年發表的〈從1900年代到今天的職業教育〉一文中指出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NCES)曾比較傳統四年制大學畢業生和職業教育班制畢業生,發現職業教育班制畢業生較可能在其學習領域內工作,其原因是這些畢業生在進入工作領域之前就接受過實作學習,因而更容易找到和其經驗關聯的工作。同一研究也發現多數雇主喜歡雇用有經驗的學生甚於名校學生,因為雇主認為在學期間參加過像職場實習等工作本位學習的員工,在產能和態度上優於其他全新聘雇的員工。
 
迷思四、技職教育只收容學術能力不佳的學生
真實:技職教育肯定學生的多元智慧,協助他們學習成功
「天生我材必有用」,可是各國教育系統和社會大眾都非常側重學術智慧及其對應的學業成績,但常會忽視促進多元智慧(例如加德納Howard Gardner主張的音樂、肢體—動覺智能、邏輯—數學、語言、空間、人際、內省和自然探索者等八種智慧)的衡平發展,以及忽略每個人的多元智慧都會有不同的組合。
技職教育是傳統大學的替代方案。一般大學教育較著重理論方法,而技職教育則提倡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即邊做邊學)。German Educare指出採行不同的教學與評估取向旨在順應學生的不同學習偏好促進因材施教,而無關重理論或重實務孰優孰劣。可以在實務教學中學得好,並樂在應用理論的學生,很適合接受技職教育而成長,但不能給他們貼上「學不會、成績差」的標籤。

迷思五、技職教育和普通學術教育不需分流
事實:技職教育和普通學術教育分流,是為了集中資源提供更適性的教育與訓練
技職教育的精髓在「實」與「時」二字。亦即和普通學術教育比較,技職教育的機構或班制、課程與教學相對講求務實性與時宜性,例如在教育哲學取向方面除了強調「個人發展」之外,在「社會適應」和「社會改造」兩種取向中會相對較強調適應。因此,在特重個人發展和社會適應的取向下,會比普通學術教育更務實重視當前的就業市場需求,也主張適合想結合切合社會需求和促進個人發展二者的學員/生就讀或受訓。高度重視培育近程人力需求的技職教育是政府治理所急需也該努力促成。但是時變實亦變,為了避免較強調近程需求造成對學員/生長遠發展的限制,許多國家會:(1)在技職教育投入豐厚資源,採低/免學費鼓勵學員/生就讀或受訓後快速蔚為國用;(2)在要求技職教育培養職前能力(skilling)之外,關照在職人員的重新培養能力(re-skilling)和提升能力(upskilling);(3)提供技職教育學生繼續/轉銜進修的機會;…。
例如,美國加州公立大專校院分為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C)、加州州立大學(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CSU)和加州社區學院(California Community College, CCC)三個系統,UC和CSU依法分別招收在該州高中畢業成績前1/8和1/3的加州居民,屬性為技職教育的CCC招生不設成績門檻,學費相對低廉(2022-23學年平均為一年1,997美元/約新台幣60,090元,CSU和UC則分別為3,330美元/約新台幣102,897元和11,928美元/約新台幣368,575元,三者比值約為1:1.67:5.97),而且CSU和UC大三和大四需保留1/3名額給CCC畢業生轉銜就讀。除了開設skilling班制,CCC也提供許多re-skilling和upskilling班制。
綜合上述,技職教育的許多迷思常是人云亦云,但傷害技職教育。而且迷思會有時空上的變異,在某些國家的迷思在其他國家卻是真實,或者在以前是事實到現在卻是迷思。各國技職教育都以增進職能為核心,都該精進到讓學員/生有機會儘早獲得成功經驗並建立信心,迎向有尊嚴的工作、豐厚的薪資,且能有效適應工作世界變遷。因此,出現在台灣的技職教育迷思有待積極、持續地透過客觀資料乃至改革行動加以破除,才能讓技職教育得到更多的參與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