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爾夫運動的啟蒙者
回扶輪月刊 2023-06月號   作者 台北中山社 李博信DGN Marine 分享至
高爾夫運動是台灣民間很時髦的休閒活動之一,幾乎每個社團都設有高球隊的組織,並且會定期舉辦球賽。但是台灣早期由於高球球具昂貴,打球費用又高,而且球場都在遠離市區的郊外,因此必須自備轎車司機,所以並非一般人可以玩得起的運動。
高爾夫運動是如何在台灣盛行,好像印象都很模糊。只記得在19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的時候,開始出現了幾位有名的職業選手,如郭吉雄、陳清波、呂良煥、謝敏男、謝永郁等人,此後即開始帶動了台灣高球運動的風氣。
但是台灣高爾夫運動真正的啟蒙者卻是大家都已遺忘的老前輩「獅仔伯」—陳金獅先生。過去高球界的前輩們都譽之為:「沒有陳金獅,就沒有台灣高爾夫球場」、「沒有陳金獅,就不會有揚名國際的台灣高球名將」。
談到台灣高球運動的歷史,可以回溯到大約100多年前日治時期的1919年。當時是由日本人引進高爾夫運動,並在淡水現滬尾砲台舊址附近建造一個6洞的球場,這就是台灣高爾夫球的發源地,即為現今擁有百年歷史的「老淡水球場」,正式名稱為「台灣高爾夫俱樂部」。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球場受到戰爭的波及而告破損,使得高爾夫運動也因而暫時停頓。
直到1946年戰爭結束後,才聘請陳金獅先生將其修復為9洞的球場。1950年,美軍顧問團駐台之後,陳金獅於1952年再將其增修為18洞的球場。
陳金獅,淡水大莊人,1911年生,他於14歲時,就到淡水球場當球僮,他在這段期間經常利用閒暇之時勤練球技。並於22歲時前往日本受訓三個月。結訓返台後即受聘擔任球師,並兼任桿弟管理員。
他在日本受訓的三個月期間,深入的瞭解高爾夫運動的內涵,也決心在高爾夫的領域發展,因此於束裝回國後立即轉任職業球員。
25歲時,陳金獅接任淡水球場的最高指導員,並曾參加台灣代表隊赴日比賽。太平洋戰爭期間,陳金獅也曾到上海主持高爾夫俱樂部4年,直到1946年戰爭結束才回到台灣,並開始重修淡水球場。
陳金獅為戰後的台灣高爾夫俱樂部修復工程極盡忙碌奔走,才得以快速恢復原樣。即使淡水球場後來改由美軍或其他私人經營,陳金獅仍一本初衷將球場視為己出,經常至球場檢查巡視。他除了參與淡水球場往後的整修工程之外,也參與設計新淡水、大屯、松柏嶺、花蓮、礁溪和林口等多處高爾夫球場的建造,對台灣高爾夫運動的發展有極大的貢獻。

1982年,他的學生也是六媳的涂阿玉在日本揮桿成名,掀起一陣「台灣旋風」,由於他們的師徒關係而格外受到矚目,陳金獅的事蹟也被媒體爭相報導。雖然謝永郁、陳清波、呂良煥、謝敏男、郭吉雄、涂阿玉等名將,都曾受到陳金獅的指導,但是他一直保持低調。
其實陳金獅早在40歲的時候,就開始培訓後起之秀,其所教導過的學生遍及全台,可以說是台灣高爾夫球的袓師爺,如此師徒代代相傳,對於台灣高爾夫運動的發展貢獻甚大,因此被台灣高爾夫球壇尊稱為「高爾夫之父」。
陳金獅60年的教練生涯,不僅是淡水球場的常駐球師,而且經常應聘赴香港、印尼、馬來西亞等地協助培訓教練,或指導當地政要、名媛、華僑及外賓之球技。
陳金獅不只是一位高球教練,他也教育學生要有謙恭有禮、寬容大度的精神,因此不但受到學生晚輩的推崇,也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尊敬。
陳金獅先生於1992年7月31日與世長辭,享年8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