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著「帝國主義下的台灣」作者矢內原忠雄先生曾說:「我最敬重的兩位恩師,一位是新渡戶稻造,另一位就是終生反戰的無教會主義者內村鑑三。」能讓一位倍受尊敬的學者所敬重,必定有其非凡的人格素養。
被譽為「東方的先知」之內村鑑三,1861年出生於日本高崎藩的藩士家庭,成長於日本的大變革時代,是日本明治至大正時代的作家、傳教士、基督教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在幼年時期即接受武士道和儒家思想的薰陶,又因為具有語言的天分,因此於11歲時即開始學習英語。1874年,他考入東京外國語學校,畢業後進入札幌農學校(現北海道大學)深造。

由於這所學校的教師都是基督徒,因此在授課之前,先有祈禱及聖經講解,星期日也有基督教聚會,內村鑑三就在基督教的薰陶之下開始信仰基督,並接受洗禮,成為虔誠的基督徒。

1894年,曾擔任大日本言論報國會、文學報國會、大日本國史會會長的著名政治家、報人、歷史學家之德富蘇峰特別邀請內村為其刊物「國民之友」撰稿。此後三年間,內村為該報撰寫了甚多文稿,其中他批判甲午戰爭的文章引起廣泛的矚目。此後內村也為其他各種報刊長期撰稿。


此後內村鑑三即專心投入聖經的研究和基督教的傳教活動,這些活動對某些知識分子起了很大的影響,包括有藤井武、冢本虎二及矢內原忠雄等入門弟子。這段時間他批評教會的繁文縟節,認為基於福音主義與對社會之批判,應該發展以研究聖經為中心之「無教會主義」,也就是主張只要信仰聖經即可,而不必從屬任何特定的神學或教派,並進行獨立的傳教活動。當時其宗教自由的思想確實吸引了一些青年;他也提倡「兩J」概念,意即只要服事「日本和耶穌」即可,引起當時的教會相當大的震撼。

1894年以前的內村,曾有「義戰」的思想。他認為日本對清國的戰爭是屬於「義戰」,因為清朝阻止了朝鮮王國的對外開放,阻礙朝鮮近代化的進度,而且還侮辱協助朝鮮進步的日本,所以內村認為對中國的戰爭,就是抗議中國的「義戰」。但是對於日俄戰爭他就不以為然,認為這是利益爭奪的戰爭,因此極度失望的內村,已從一個「義戰主義」者,演變為「絕對和平主義者」。

日本經歷了日清戰爭及日俄戰爭的勝利之後,由亞洲強國躍為世界「八大國」之一,整個社會都自滿於勝利的氛圍中,但是當時已經隱居中的內村卻不為所動。內村鑑三的思想是以基督教的普世原則批判近代日本,因此他當年對日清戰爭、日俄戰爭的批判,後來都成為日本的精神資產。
1930年,內村鑑三在不被日本人認同之中,獨自背著十字架孤獨地走完了他的一生。他留下了「基督信徒的慰藉」、「聖求安錄」、「我如何成為基督信徒」、「聖書之研究」、「地人論」等代表著作。

從世界戰爭史來看,戰爭從來沒有贏家,戰爭所付出的代價太大、太殘忍,而發動戰爭才是人類最愚蠢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