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築的巡禮── 監察院── 舊臺北州廳

目錄 CONTENTS

顯示更多內容
回扶輪月刊 2022-06月號   作者 ‧ 編輯部 ‧ 分享至

座落於台北市中山南路、忠孝東路口那棟莊嚴穩重的官廳建築,就是監察院,這棟建築在日治時期是臺北州廳(註一)的官舍。當時的臺北州轄區含括現在的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及宜蘭縣,由於幅員遼闊,又是台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位重要而成為台灣的重鎮。因此臺北州廳的廳舍建築除了莊重之外也講究華麗的外觀。
臺北州廳在最初規劃興建的時候,曾在三線路東側提出七個街廊做為興建候選地。最後選擇了接近官廳區的樺山町舊廳舍附近的街角位置作為基地。廳舍建築由曾經設計臺灣總督府的森山松之助(註二)設計,監造部分則由臺北廳技師三浦慶次擔任監督,由澤井組承包施工。
臺北州廳廳舍於1912年起造,整體工程分成三期施工,主建築於1915年完工,並於同年4月24日舉行「臺北廳落成式」;第三期擴建工程則自1915年啟動,在臺北州廳的西南側興建了一棟銜接州廳西翼的兩層高黑瓦磚造建築。
臺北州廳屬於後文藝復興式的混合建築風格。廳舍的平面外觀呈現曲尺型。在規劃上主體為二層磚造,中央有冠狀圓頂,為磚牆結構,屬文藝復興式建築。屋頂內以木桁架作為結構,並以紅磚做為外牆牆面,牆面上裝飾有四周以花草紋飾的橢圓立體徽章;入口大圓弧形的門廊內由六根圓柱及二根方柱組成挑高空間,柱式為希臘托茲坎柱。正立面兩側有破山牆,二樓弧形牆面有三個圓拱窗,飾以勳章紋飾,搭配紅磚白泥;拱頂石造型圓窗同樣以花草紋飾,並設有以圓形拱窗、圓窗、拱形雨庇、貝飾排列而成的拱型雨庇。後來又增建兩翼的廳舍。
大廳的入口處置有八根托次坎柱的圓柱支撐門廊。內部挑高15公尺的大廳以一座鋼骨桁架支撐,四周有12個半圓形「老虎窗」作為通氣之用的突出扁形銅製圓頂,圓頂的外緣是以長方形銅片蓋設,大廳內有四對托次坎式雙柱,及可通往二樓的M型樓梯。整體建築充滿宏偉的氣勢。
二次大戰結束後,臺北州廳曾做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辦公廳,後來改制為省政府後,即遷往對街的台北市役所(現行政院),州廳則成為省府廳處的辦公廳。直到省府遷往台中之後,原省府改為行政院,州廳成為省政府台北辦事處,台灣省虛級化之後,則由監察院使用迄今。此後行政、立法、監察三院都近在咫尺(註:司法院在總統府旁,考試院在木柵)。
這棟位於中山南、北路及忠孝東、西路交叉口的氣派建築,一直是前往台北車站、或總統府的地標。1998年7月獲內政部核定為國定古蹟。

註一: 日治時期的地方行政區域分為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五州及花蓮港、台東、澎湖三廳。
註二: 森山松之助(1869年7月15日-1949年4月2日),日本時代活躍於台灣的名建築師,師承辰野金吾。曾任臺灣總督府營繕課技師,任內設計監造許多官廳建築,包括臺灣總督府、臺灣專賣局、臺南、臺中、臺北等州廳廳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