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草間彌生

目錄 CONTENTS

顯示更多內容
回扶輪月刊 2022-06月號   作者 林千鈴3502地區PDG Soho桃園東南社蘇荷美術教學體系創辦人 分享至
我已經被圓點之網的詛咒操控了,我要用這個圓點來迎戰。

我把一切都押在圓點上,想要跟歷史造反。

──草間彌生Kusama Yayoi,1929.3.22-

草間彌生以93歲高齡登上當今最受歡迎藝術家的榮耀,她的藝術與時尚、商業結合,世界各國美術館爭相永久收藏展出她的經典作品,每個展覽常為美術館帶來幾百萬的人潮,各地觀眾爭先恐後搶著預約入場門票…,史無前例的「草間風潮」,讓這位現代藝術的前衛旗手,不只是精彩作品,她的創意思維,甚至她的傳奇人生,都被人們熱烈的探討與傳揚。
藝術的救贖
1929年出生在日本長野縣的草間彌生,家庭背景優渥,但父親入贅成為母系顯赫家族的養婿後,桃色紛爭不斷,引發家庭長期的衝突與對抗。每天捲進雙親周而復始的爭吵中,母親憤怒激烈性格的影響下,她從特殊兒童到不良少女,負荷超過年齡的心理壓力,使得草間早早在童年期出現精神異常的幻覺。
草間罹患學名稱為「人格解體障礙」的精神疾病,症狀是知覺障礙,常有幻聽、幻視以及強迫的情況。會突然聽到家中農場的蓳花跟她說話,會感覺自己的聲音變狗叫,也會發現桌巾上的紅花不斷延伸,從天花板、柱子到窗玻璃,蔓延到全身,甚至連身體都消融在紅點中,想從樓梯逃出,樓梯也在眼前消融了…。她自認內在充滿怒氣與暴力,極度情緒化,所以年少時整天提著畫筆,並不是為了喜愛藝術,而是為了紓解難以排遣的不安及恐懼。
深受攀附在身上的妄念威脅,為了逃避這分裂狀態的強大痛苦,草間利用彩筆畫下幻覺的景象,一圈一圈的線條反覆纏繞延伸,讓自己「消融」在無邊的幻象中,直到不安恐懼消散,知覺清醒為止。本應是擊倒她的精神幻覺,最後這種內在衝動,反而被她巧妙利用成為創作的基礎,開創出令世人驚豔的嶄新藝術領域。
繪畫成了她的唯一出路,習慣用圖像筆記年少痛苦無解的幻象,逐漸的竟把繪畫當成一生志業。19歲那一年她考進了京都市立美術工藝學校四年的課程,雖然如願研讀日本繪畫科,可惜傳統刻板的教育方式無法滿足她活躍的創發習性,她躲進自己曾經一畫再畫的南瓜裡,因為「南瓜總會逗我笑,它是田園裡最幽默的」。南瓜在祖父農場裡伴她成長、與她說話,帶給她強大的精神安定感,後來草間成名後,這些幻想中的圖樣,轉化成為最受人矚目的系列作品之一(圖2)。圖3則是被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永久典藏的無限鏡屋之「南瓜之魂」。
2012年草間與路易斯‧威登全球名店聯名合作,讓經典的圓點紋路揮灑在LV風衣、洋裝、圍巾、配件上等系列中。藝術與商業結合,又再一次漂亮出擊。(圖4)


草間一直想逃離母親,以及逃離她口中日本這個太小、太庸俗、太封建、對女性太輕蔑的國家,想另外尋覓一個沒有束縛的自由世界。她開始異想天開的給法國總統寫信,另一面也去信給遠在美國最富盛名的女畫家喬治‧歐基芙,並且意外獲得隱居中的歐基芙遠從墨西哥州的回函鼓勵。雖然從來沒在學校上過英文課,但草間在1957年28歲那年帶了60件和服,在和服內襯縫上了100萬日幣,加上2,000幅畫作,還有一股創作者無畏的勇氣,踏上了改變命運的征途── 美國。
號角響起── 紐約的野心戰場
草間彌生毫不諱言,她一心一意想成名,想在機會之都的紐約衝鋒陷陣。她幾乎是廢寢忘食瘋狂地用細筆一筆一筆勾勒出幾百萬個網目,將騷擾她且無所不在的幻象,畫成這毫不留一絲空隙的「無限之網」(圖5),這張網無邊無際布滿畫面,沒有重心,沒有焦點,但密密交織的綿延純色中,卻有變化無窮的純白、灰白,數不清的色層與厚薄的質感,一再重複於表面之下,變化多端,沉穩寧靜的畫面令人神往流連。此畫一展出,有眼光的藝評家預言了她未來的成就,知名的評論家唐納‧賈德第一個以200美元買下,2014年從佳士得以710萬美元賣出。
藝評家多爾‧阿修頓在紐約時報的評論:「她的作品完全排除個人情緒,以一種偏執的重複令人感到疑惑。…讓整張圖畫出現一種無限延伸的構圖,在色調妙的變化上,…展現了一種驚人的力量。」

之後更驚人的是,她對男性的恐懼和對性的排斥,轉化成第一座軟雕塑──「累積NO.1」,在一支沙發椅上覆蓋手工縫製的凸出物── 她稱之為陰莖(圖6),她把痛苦的執念,壓迫的意象,尤其是不安的「性焦慮」,成功轉化為「性幽默」,藝術家本人此時提出的空間裝置藝術,對未來極簡藝術的發展,帶來啟發性的作用。1964年再接再厲,另一個累積(圖7),此起彼落象徵陽具的軟性雕塑被細膩的裝置在空間各處,她將自己標誌性的「重複」風格,完整呈現在這個雕塑中。草間對當代藝術開創性的貢獻,從紐約早期的這些作品當中,可以獲得證明。
紐約早期作品常常帶來讓人驚豔的創新想法,1965年草間創造了自己的第一個「無限鏡屋」(圖8),她建構出一個鏡像的屋子,讓這些無止盡畫在陰莖上的紅點,通過無限的反射而倍增,畫家本人被這些突起物環環包圍。鏡面的複製和延伸,如今發展成為沉浸式展覽廳(圖9)的模式,近年世界各大美術館競設她的標誌性永久展廳,無限鏡像總是讓廣大民眾嚮往迷醉,而可能經過幾小時大排長龍的冗長等待之後,觀眾只能待在鏡屋幾十秒中,而人們卻甘之如飴。
1966年,草間新作自戀的水仙花園,使用小圓點燈泡搭配大場景創造視覺效果,此件作品成為她最具代表的成名作,也讓她獲邀參加第33屆威尼斯雙年展(圖10)。
50年後,這個概念重返紐約最具當代藝術領導地位的MOMA PS1,在皇后區的洛克威海灘,由1,500個鏡面鋼球漂浮水面。草間的創作意念如流水一般切割不斷,總能夠從一個藝術概念不斷轉換新型態呈現,一變再變常能以令人驚喜的面貌再現(圖11、圖12)。



在紐約聲名大噪之後,身處嬉皮風潮的草間,更以大膽的裸體彩繪引得媒體大量報導。以「草間‧乍現」為主題,1967年她在紐約參與反越戰活動,讓青年男女嬉皮裸體作「人體彩繪祭典」,鼓勵舉辦同性戀派對,成立草間舞蹈團,雇用16-20歲的男同志表演,所有種種都是要挑戰當代傳統衛道人士。媒體大量熱烈支持,卻引起日本國人蒙羞,國際人側目的這些表演活動,在草間以為,其實都是時代的需求,她只不過是走在時代的尖端而已。當時日本國人的冷漠排斥,如今是日本國寶的草間,笑看世間的冷暖,自有她的一分難得豁達與幽默(圖13)。

在紐約孤獨奮鬥的異國歲月裡,草間與大她26歲,已經在美國擁有盛名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約瑟夫‧康奈爾(Joseph Cornell),有一段長達十年的戀情(圖14)。1972年的作品《無題》罕見地以粉紅為基調,桃紅、粉紅深淺層層相交,深藍色的網底上還點上些許金色,情感豐富技法純熟,充滿了詩情,是為了悼念剛逝去的愛人而作。這是她在紐約的最後一張作品,也是開啟彩色「無限網」的第一張。此畫在佳士得拍賣市場2011年以台幣1.6億賣出(圖15)。
草間彌生不斷打破自己的界限,為正在萌起階段的普普藝術與極簡主義增添了色彩,但令她精神狀態瀕臨崩潰的是,她開創的前所未見的藝術視野和方向,強烈又前衛,打破固有的藝術表現框架,影響後來的歐美藝術思潮。而這些創新的構思時時被同期的男性藝術家剽竊並能獲得大眾喝采肯定,沮喪失望的草間彌生,縱身從自家公寓的窗戶中跳下自殺雖未果。草間心灰意冷之餘,1973年結束一切回歸鄉里。1977年主動住進東京精神療養院至今。
銷聲匿跡十多年,直到九○年代被「再發現」,復出後的草間更是勢不可擋。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色彩越見鮮豔活潑,她的形式越顯大膽多變,創發力不減反增,人氣也扶搖直上。英國倫敦《Time Out》雜誌評論如下:「草間長年以來隱姓埋名躲在自己無限的世界當中,終於在這後現代的歷史時刻,為了伸張她真正的定位而重新現身。」
無限的創作之網
經過七十年,草間彌生的創作動機,都是希望捕捉靈感消失前那些靈光乍現的影像。藝術從崩潰的邊緣,一次又一次將她挽救回來,這種崩潰與累積,增生與分散的經驗── 重複在她生命的現實與作品中出現,「無限之網」完全捕住了她的靈魂。自此,現代藝術理念上「重複、連續」,就成為她概念性標誌。
2022年全世界有29個大型美術館展出草間的無限之網。美國、法國、英國、挪威、倫敦、丹麥、巴西、以色列、日本、印尼…人潮相繼湧入,華盛頓郵報登載策展館長如是說:「草間彌生擁有永久的地位,她的作品提升了博物館的國家形象。沒有比草間彌生更好的藝術家,也沒有更好的理由歡迎遊客回到國家藝廊。」
草間彌生的無限之網,不只網住了她自己,也網住了世界各地的觀眾。

本文圖片僅提供教學使用,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