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列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是元朝文人王實甫所著的經典言情小說。這本小說的故事體裁是源自於唐代詩人元稹所寫的傳奇小說《會真記》。作者描述自己「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敘述他在有僧舍曰:「普救寺」中,和美女「鶯鶯」邂逅的情節。她形容鶯鶯為「天之所命尤物」,認為自己「善補過」、「智者不為,為之者不惑」。
由於這本小說的主人翁張生被形容為「薄情年少如飛絮」,因此使得最後的結局令人遺憾。宋代有趙令畤之蝶戀花鼓子詞,情節與《鶯鶯傳》相同,但對張生的批判則有所譴責。在宋金時代北方遊牧民族南侵,雖被漢族逐漸同化,但是封建的禮法觀念卻在民間淡化。金代的董解元將西廂記改編為屬於一種說唱藝術的《西廂記諸宮調》,這個版本將內容大幅更改,除了打破元雜劇一人獨唱的成規,改為可由多人對唱,而且增加許多人物和場景之外,最後結局也被改為張生和鶯鶯不顧老夫人之命,求助於白馬將軍,請其做主完婚,以喜劇收場。
到了元朝,王實甫才以《西廂記諸宮調》為基礎,融合了古典詩詞,改編成多人演出的戲曲劇本,也將結尾改成大團圓的結局。不但使故事情節更為緊湊,也大大提高了文學價值。
王實甫的原作使用北曲,也稱為《北西廂》,另外李景雲著有傳奇戲曲《崔鶯鶯西廂記》,現已失傳。而崔時佩、李日華所著之《南西廂記》,人物情節與《北西廂》雷同,曲文亦多沿襲王實甫的原著。另外陸采對《南西廂記》另有意見,因此將《北西廂》重編為《南西廂曲》。
由於《西廂記》的劇情曲折,不但善於塑造人物,又能因應不同人物的身分寫出不同的曲詞,靈活突顯人物的內心情感,又善於描述景物,營造氣氛。因此其藝術成就被譽為元代的最佳雜劇。
《西廂記》的作者王實甫(1260年-1336年),字德信,河北定興縣人。他的文學造詣與關漢卿、白樸、馬致遠等齊名。他的作品深受唐詩宋詞優雅文辭藝術的影響,又能接受庶民通俗生動的語言,而創造了文采華麗的元曲詞彙,成為中國戲曲史上卓越的詞曲作家。
王實甫共著有雜劇十四種,現尚存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等三種。其中五本二十一折的《西廂記》長劇不但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元代雜劇作品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當時的雜劇中,號稱「天下奪魁」,對後世影響很大;《破窯記》描寫劉月娥和呂蒙正悲歡離合的故事。其他著作還有《販茶船》、《芙蓉亭》二種,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劇作。
《西廂記》劇本問世後,迅即風行全國,幾乎中國所有上百個劇團都以其版本上演,而風靡全國,不愧名列中國四大古典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