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幽香醇普洱茶

目錄 CONTENTS

顯示更多內容
回扶輪月刊 2022-06月號   作者 ‧ 編輯部 ‧ 分享至
在中國各種名茶之中,普洱茶一直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迄今歷久不衰。
普洱茶的原產地在雲南省,其熟茶是以雲南的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發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緊壓茶。其葉底外觀呈褐紅色,茶湯色澤鮮濃明亮,有獨特的沉香香氣,滋味醇厚回甘。
普洱茶的名稱是源自於其產地雲南普洱府、西雙版納、臨滄等地區,因自古以來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後來即以其地名「普洱」泛稱之,沿用至今。實際上,現在所稱之「滇普洱茶」即泛指中國雲南地區生產的茶葉。
自古以來,普洱府西雙版納即為舉世聞名的普洱茶發祥地和茶馬古道的源頭,因此較之其他產區,西雙版納擁有更豐富的茶山資源,其中又以古六大茶山的普洱茶最為著名。清乾隆進士檀萃之「滇海虞衡志」載,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屬六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蠻磚、六曰易武,周八百里。」此「周八百里」不僅指茶山的面積,同時也指出包括西面的攸樂茶山,中間的革登、莽枝、倚邦、蠻磚茶山,及東面的曼撒茶山等六大茶山,其實是連成一片的產茶區。
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相傳三千多年前周武王伐紂時,雲南的茶農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烹飲,只是當時還未定名為「普洱茶」。直到明朝萬曆年間,謝肇淛於其著作「滇略」中載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這是「普茶」一詞首次見諸文字。因此明朝時普洱茶仍然稱為「普茶」,再查唐朝官吏樊綽,在其所著的「蠻書」卷七中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據此考證,此種茶類應屬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因此從歷史記載可以看出,早在1100多年前,此地已經盛產茶葉,直到宋、元、明三代都有普洱茶相關的歷史記載。
普洱茶依其形狀可分為「散茶」與「緊壓茶」兩種,散茶在製成「毛青茶」後即可沏飲;緊壓茶則是將「毛青茶」蒸壓製成磚、坨等各種形式,於飲用時才剝成塊狀沏煮,其中還有稱為「龍團」和「鳳團」的緊壓茶。
據傳明成祖朱棣還曾經下令取消「龍團」和「鳳團」的緊壓茶名稱。然而這種古稱「團茶」的緊壓茶製作工藝,在中國邊境的雲南仍然被保存下來。
普洱茶可依其形狀、產地、年分、品級、製技、發酵環境等予以分類。初製毛茶分為春、夏、秋三個規格。春茶又分春尖、春中、春尾三個等級;夏茶又稱二水;秋茶稱為谷花。普洱茶中以春尖和谷花製成的普洱茶香味較為濃郁、耐泡、湯黃明亮、香氣清幽、滋味醇厚,屬於上等品質。

同時普洱茶也講究沖泡技巧和品嚐方式,飲用方法豐富,既可清飲,也可混飲,方式甚為多元,是備受喜愛的中國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