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世界遺產候選地系列之十七── 淡水紅毛城及其周邊歷史建築群

目錄 CONTENTS

顯示更多內容
回扶輪月刊 2022-06月號   作者 ‧ 編輯部 ‧ 分享至

淡水,位處台灣西北方淡水河的出海口,舊稱「滬尾」,曾經是人文薈萃的港埠。淡水港於19世紀中葉開港以後,因扼守北台灣的門戶,成為與國際接軌的重要通商口岸,因此發展極為迅速,不僅位居台灣最大商港,更是洋行的駐台據點,也因此留下了很多的古蹟名勝,被政府核定之有形文化資產計有28處古蹟,7處歷史建築,其密集度之高,乃為台灣之首。

紅毛城又稱「聖多明哥城」或「聖安東尼堡」,建城至今已有370年以上的歷史。考其沿革必須回溯到17世紀初的1628年,當時西班牙人登陸台灣後,即在淡水河口的山坡地上建築聖多明哥城。後來荷蘭人驅逐西班牙人佔領台灣之後,又於舊城址附近興建新城「聖安東尼堡」,因為當時台灣的原住民稱荷蘭人為紅毛番,因此這座城堡就被稱為「紅毛城」。
紅毛城的建築結構採用當時特殊的堡壘建築工法。園區內分為包括炮台、露台、雉堞、槍眼的高聳主堡,以及紅磚紅瓦砌成的中西合併洋房。主堡為方形設計,外牆分為兩層,外層為石砌,內層為黃磚,
採穹窿結構建造,因此非常堅固,是台灣古建築中少數的厚牆設計。
領事館屬於具有拱型迴廊的典型英式殖民地建築,內部設有焚化爐、保險庫、壁爐等設施,以及地下層的4間拘留室。紅毛城區的整體建築規劃、設計工法,都藏有各時期的建築藝術。
直到清領時期,就將此城壘租借給英國人做為英國領事館之用,英國人就將原來做為防衛之用的城樓砲台,暫時改為辦公室,然後興建領事館,又將原來灰白牆面的城壘漆成紅色,城區東側則建造現稱「小白宮」的領事官邸。
後來該建築物經過數度易主之後,直到西元1980年產權才歸屬台灣所有,並經政府核定為國定古蹟以妥善保存。
2005年,政府以紅毛城為主建築,整合鄰近其他古蹟群,規劃為淡水的古蹟系列園區,包括:紅毛城、滬尾礮臺、理學堂大書院、鄞山寺(汀州會館)、淡水龍山寺、馬偕墓園、淡水福佑宮、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小白宮)、滬尾偕醫館、淡水禮拜堂、滬尾湖南勇古墓、淡水外僑墓園、淡水海關碼頭、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淡水氣候觀測所、淡水水上機場、關渡媽祖石、淡水公司田溪橋遺蹟、滬尾水道、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滬尾小學校禮堂、淡水日商中野宅、淡水重建街14號街屋、淡水重建街16號街屋、淡水臺銀日式宿舍、于右任墓園、淡水忠寮李舉人宅、公司田溪程氏古厝、淡水日本警官宿舍、淡水木下靜涯舊居、淡水中正段日式宿舍群、清法戰爭滬尾古戰場城岸遺蹟、基隆港務局淡水宿舍、淡水「楓樹湖庄禁牌」等35處。這35處古蹟串連了淡水400年的歷史和文明。

我們從淡水紅毛城及其周邊歷史建築群的多樣化,可以看出淡水早期受到西洋文化的薰陶,所孕育出充滿多元文化的色彩,因此也吸引了不少各地遊客前來一窺淡水秘境,這就是淡水所散發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