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輪月刊 2022-06月號

目錄 CONTENTS

顯示更多內容
2022/06/01  閱覽數 1797  單一章節 分享至
一、世界扶輪資訊
ROTARY WORLD NEWS

社長文告






扶輪基金保管委員會主委文告

行動莫過現在

美國作家吉格‧金克拉(Zig Ziglar)曾經寫過:「事情發展完全取決於你、你的目標、你運用可用的每一分鐘的決心。」
每年6月,在我們結束另一個扶輪年度之際,我自問我們是否善用過去365個日子。要找到答案,讓我們看看我們所達成的成就。
在野生株小兒麻痺剩餘流行國家── 阿富汗及巴基斯坦── 的病例數達到有史以來最低。當然,全球根除的挑戰仍在,我們的工作尚未完成,可是我們的進展激勵人心,沒有各位的支持做不到這點。
扶輪每年必須為根除小兒麻痺募集5,000萬美元,在新冠疫情期間要辦到並非易事。可是扶輪社聰明且快速適應。當實體活動不可行時,許多社成功轉移為網路募款。
我們在11月的「奉獻星期二」(Giving Tuesday)達成另一個值得紀念的里程碑,當天扶輪基金會募得120萬美元,增添一大助力。我們所觸及的現有及潛在捐獻者人數超過以往──40個國家近50萬人。我們參與最熱烈的部分社位於巴哈馬群島、印度、新加坡、台灣,及美國。我們感謝所有讓「奉獻星期二」順利成功的社員。
因為今年的旅遊限制,在持續努力於中東或北非增設扶輪和平中心的過程中,扶輪代表無法到候選的主辦大學參觀。可是凡事都無法阻擋我們追求和平的道路;6月3-4日在休士頓的扶輪社長會議仍在規劃照常舉辦,我期待能夠參與。
今年,扶輪在致力和平的工作又增添一項貢獻,核准1,000餘筆全球獎助金及災害救援獎助金來滿足世界各地數千人的需求。因為在所有的饑民都可溫飽,所有家戶能取得乾淨用水,各地兒童都能接受教育之前,我們的世界就不會有真正的和平。
我們在這個年度善用了我們的時間,可是我們的工作絕對還沒完成。我們隨時都需要及歡迎更多會奉獻雙手、頭腦,及天分的扶輪社員及扶青社社員,讓扶輪主導的基金會計畫可以為最迫切需要的人創造持恆的改變。
在7月1日來臨之際,讓我們留心金克拉的話,牢記我們如何度過未來365天主要取決於我們及我們達成目標的決心。因此,讓我們善用被賦予的時間,竭盡所能。讓我們重新開始,每一天。

澤恩 JOHN F.GERM
扶輪基金保管委員會主委

插圖:Viktor Miller Gausa



扶輪月刊的角色定位──理事長的卸任報告
作者 3522地區前總監 王承熹 PDG Horace
擔任了二年的理事長即將卸任了,這段期間雖然遭逢新冠疫情的干擾,協會的業務仍能依照預定的計畫向前推進,這完全都要歸功於:(一)各位理監事及委員們的大力支持。(二)各位撰稿人及時提供精彩的稿件。(三)所有協會同仁不辭勞苦的辛勤工作。除此之外,扶輪社友們不時給予的鼓勵,也是不可或缺的動力。
兩年來我一直試圖有系統的闡述扶輪雜誌(包括台灣扶輪月刊)所扮演的角色,在此即將卸任之際,總算獲得了一些小小的心得,在此與大家分享,做為臨卸任的紀念。
首先我們由月刊在媒體四大功能:(1.守望2.教育3.傳承及4.娛樂)上的表現,為這兩年來所發行的月刊,建立一個大概的輪廓。(所謂的表現,也就是在各期月刊中所刊載的文章)


以上所列的文章,有些翻譯自英文扶輪雜誌(ROTARY),有些是全國各地扶輪社友的作品,亦有各委員會的成果發表,以及本刊主編所引用的文章,其內容和作者各不相同,但如果您曾經閱讀過這些文章,從上表可看出其間存在著一些無形的關聯和互補之處,進一步分析會發現,這些無形的關聯與扶輪的五大核心價值是互相呼應的,與社會的脈動也是息息相關的,所以扶輪雜誌是一本由五大核心價值出發,所編輯成的一本雅俗共賞的雜誌,雖然每期必包含一些專屬扶輪的內容,但它同時也是一個積極、正向屬於大眾的一個媒體。
感謝網路諮詢委員們及相關的同仁,除了使雜誌本身的電子化更加精進外,也使我們的網站及Facebook成為傳播扶輪最新資訊的重要媒體,達到讓全台灣的扶輪社友與國際扶輪零時差的目標。
最後要感謝本會創會理事長PDG Kambo邀我來共同參與協會的運作,讓我能夠踏入此一不論在職場生涯或扶輪歷程中都屬全新的領域,這兩年的理事長任期,更成為我人生一段非常精彩的歷程。
(本文所引用之作品,僅用於舉例,以闡述我的理念,並無好壞之分)



2022國際年會──保持連線
無論你這個月是否計畫到休士頓,你都會想知道2022年國際扶輪年會發生什麼事。所幸,有好幾種方式可以從頭到尾掌握這場活動的最新進展。
對於親自出席者,「扶輪活動」(Rotary Events)這項應用程式是年會導覽的主要工具。有了它,你可以規劃每日行程,瞭解主題演講者,並下載會議資料。你也可以與其他扶輪社員連結,分享照片,給議程評價,傳送回饋意見給年會主辦單位。在你的應用程式商店搜尋Rotary Events便可找到。
如果你無法前往波士頓,你仍可在家體驗年會。你可透過串流看到每天的全體會議及部分分組討論。要取得連結,請透過年會網站convention.rotary.org來註冊。
無論你是在現場或是在家觀看,社群媒體是另外一個追蹤動態的好方法。追蹤扶輪在推特(@rotary)及Instagram (@rotaryinternational)的帳號便可經常收到年會最新現況,在扶輪的臉書首頁(/rotary)可以找到更多資訊。用#Rotary22標籤來分享你關於年會的社群媒體貼文,並看看其他扶輪社員說些什麼。
當你沉浸在今年年會氣氛的同時,開始思考明年的活動也絕不嫌早。在6月4-8日期間,到年會網站報名澳洲墨爾本2023年年會可享有特別優惠425美元── 這會是全年度最佳優惠價格。

詳情及註冊請至convention.rotary.org。



世界各地的扶輪計畫
海地
羅福特科里立(Louverture Cleary)學校是海地太子港附近一所有360名學生的中學,該校自2005年以來一直使用太陽能,但缺乏能夠提供可靠能源的電池。紐約卡南代瓜(Canandaigua)扶輪社社員肯特‧吉爾吉斯(Kent Gilges)在與家人一起在學校當志工時看到了這種需求,該學校由教育非營利組織「海地專案」管理。「當時我路過宿舍,」吉爾吉斯回憶道。「我往窗內一看,教室裡有40個孩子,他們都在一個燈泡下努力學習。」2020年底,吉爾吉斯的兒子和他兒子的朋友開始努力提供可靠的電力作為學校的最後專案,並得到了卡南代瓜扶輪社以及7120區(紐約)的其他扶輪社和佛羅里達州聖彼德堡扶輪社的支援。電池、電線、變流器和其他設備是從該校畢業生經營的一家公司採購的。「即便遇到一場大風暴,他們仍然有三天的電力可用,」吉爾吉斯說。
                                


40%
讀到九年級才離開學校的海地兒童百分比



加拿大

當加拿大因在兩塊田地中發現一種真菌而暫停從愛德華王子島向美國出口馬鈴薯時,安大略省的扶輪社社員們團結起來,幫助農民彌補損失。數十個扶輪社協調了採購、運輸和分發仍然可食用的作物到食物銀行。佈雷斯橋(Bracebridge)扶輪社開始了這項工作,利用當地政府的關係安排了約9,000美元的省級獎助金,用於從其中一個種植者那裡購買和運輸4,000袋每袋10磅重的馬鈴薯。2月19日,該區域5個扶輪社和1個扶青社的社員們在一個倉庫集合,卸下這些麻袋,對這些袋子進行分類,並將它們送到14個食品儲藏室。在大約800英里之外,在愛德華王子島夏洛特敦(Charlottetown)附近的家庭農場,里克‧桑德森(Rick Sanderson)驚歎於那些與他一起挽救部分收成的人的深思熟慮。「我真的很感謝扶輪在我們需要的時候出面幫忙,」桑德森說。
10億美元
愛德華王子島
馬鈴薯產業年產值

荷蘭
宣揚國家食品是荷蘭各扶輪社社員們的傳統。扶輪社生產和銷售啤酒、葡萄酒和咖啡等商品,來籌集慈善資金,1570地區前總監,納登布森(Naarden-Bussum)扶輪社的彼得‧蘇特(Pieter Schut)說。在實地考察了由扶輪社社員暨兼職養蜂人艾利克‧柏克曼斯(Erik Berkelmans)和當地養蜂人協會管理的蜜蜂櫃後,社員們有一個好點子:他們開始加工和銷售罐裝蜂蜜來募款。伯克爾曼斯(Berkelmans)、蘇特(Schut)和另外兩名社員包裝並出售了前60罐,每罐裝有18盎司蜂蜜,每罐約8美元,所得款項用在谷益斯(Goois)自然保護區養蜂人攤位附近的資訊板。






56%

荷蘭受到威脅或滅絕的蜜蜂品種的百分比


迦納
在迦納西南部的一個村莊被炸平並造成至少13人死亡的爆炸發生後不久,全國各地扶輪社都帶著援助趕來。塔克瓦(Tarkwa)扶輪社在1月災難發生後一天,就帶來了衣服、食物、肥皂和其他物品,災難是由一輛摩托車和一輛運載採礦炸藥的卡車相撞造成的。扶輪社的參與不是一次性的,扶輪社社員阿博達拉札克‧雅庫布(Abdel-Razak Yakubu)說。雅庫布說,後來,他們得知近200名兒童失去了家園,連同校服、書籍和文具等必要的學習用品。用了迦納扶輪社捐贈的近4,500美元,塔克瓦扶輪社社員便在2月份更換學習用品。


12,000

估計全球每年與採礦有關的死亡人數






澳大利亞
對於「男性健康教育農村醫療車」的患者來說,免費和保密的10分鐘血壓、血糖和膽固醇檢查是真正的救星,格雷姆‧胡波(Graeme Hooper)指出,他是華納灣(Warners Bay)扶輪社的成員,也是醫療車團隊的協調員。最近,配備有護士的兩室拖車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斷後又回來了。在2月和3月的7週內,這輛拖車巡視了23個城鎮,看了730名患者。「其中,26%被要求看醫生,而2%的人需要趕快去看醫生,」胡波說。華納灣扶輪社員們規劃路線,並協調現場志工、當地宣傳和護士們的住宿。










10,000+

自2017年8月以來由男性健康教育農村醫療車篩檢的男性




力挽狂瀾

林迪‧諾瓦斯(Lindy Knowles)回想他在巴哈馬群島度過的童年,有一種樹是他美好記憶的背景:紅樹林。細長、根部糾結的紅樹林繁茂生長在群島各地的潮間帶,包括他祖母家附近的一條小溪。諾瓦斯就在樹林間學會釣魚,這裡有許多海螺、龍蝦,及各種魚類;他學會在樹木之間平緩的水流中游泳,這些根可以當作海浪的緩衝。
對諾瓦斯這樣的孩子來說,紅樹林意味著冒險。可是對巴哈馬群島這樣的濱海社區,紅樹林代表穩定及保護。它們是數百個生物的避風港。它們有助於保護社區不受氣候變遷的威脅,包括惡化的暴風、上升的海平面,及侵蝕。
它們對住在遠離海岸線的人來說也很重要:紅樹林是對抗氣候變遷的重要工具。在儲存碳這方面,紅樹林的生態系比其他樹種優越許多,因此有助於減緩地球暖化。
可是紅樹林逐漸消失。現年37歲的諾瓦斯環視群島四周,他可以看到濱海住宅、公寓、飯店,及停車場,這些以前都是紅樹林生長的地方。他說:「我們真的喜歡海邊。」舉例來說,新普羅維登斯島(New Providence)自1940年代以來,估計已經失去57%的紅樹林,主因是開發。紅樹林也受到颶風的摧殘。2019年,多利安颶風估計摧毀大巴哈馬島(Grand Bahama)73%的紅樹林,阿巴科群島(Abaco Islands)則失去40%。巴哈馬群島並非特例:研究顯示在1980年到2000年之間,全球至少有35%的紅樹林遭到
破壞。
諾瓦斯正努力改變這點,一次一棵樹苗。他對紅樹林的愛促使他擔任巴哈馬群島國家信託基金(Bahamas National Trust)的資深科學專員。該基金是一個管理國家公園系統,監督保育及復育行動的非營利組織,他的成功取決於社區居民能否協助保護土地及教育他人。
所幸,諾瓦斯並非單打獨鬥。2021年11月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辦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國際扶輪社長梅塔宣布復育紅樹林會是扶輪環境工作的一項重點。他說:「氣候變遷的衝擊是海平面上升、龍捲風,及颶風。熱帶海岸社區最佳及第一線防護便是紅樹林。扶輪提供了資金,也提供了努力,來促成這件事。」
2020年6月,扶輪把環境保護列為最新的焦點領域。扶輪的目標是協助讓有興趣的扶輪社與已經把紅樹林當成重點的非營利組織連結起來共同合作。扶輪環境永續行動團體正協調讓一些扶輪社獎助金申請案加入全球獎助金的紅樹林計畫。梅塔在氣候變遷會議中說:「我知道這是扶輪社員會想做的事。我們會親力親為。」
克里斯多夫‧普塔克(Christopher Puttock)是一位深愛紅樹林的植物學家。他是美國馬里蘭州大學公園(College Park)扶輪社社員,曾在2019-21年擔任扶輪環境永續行動團體的主委,現在是該組織計畫部門的主管。他在職涯初期,在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工作時研究這種植物。紅樹林總計約有70餘種,生長在非洲、南亞、澳洲,及南美洲等熱帶及副熱帶地區;全世界最大的紅樹林系統在印度及孟加拉恆河三角洲的蘇達班(Sundarbans)。在美國,紅樹林最大的集中區在佛羅里達州南部,划獨木舟者可以穿越散布在墨西哥灣及大西洋海岸的紅樹林隧道。
普塔克說對紅樹林的全球性威脅向來不少:通常,紅樹林會被挖除,改建為養蝦場。它們還會因農業及工業發展而流失,被砍伐當柴火或建材。開發也讓它們沒有容身之處,因為人類居住或渡假的地點不斷往海岸逼近。
紅樹林的獨特之處不僅是高瘦的根──  就像一種名為Rhizohpora mangle的常見樹種──   還有它們的強壯以及可以在炎熱、高鹽分、泥濘的環境中生存的能力。普塔克說如果紅樹林看起來好像要爬出水面,那是因為它們真的是這樣。他說:「它們竭盡所能要爬出鹹水。」那是它們的根防止侵蝕的方式:把沙子、壤土、淤泥及泥巴都鎖定在下方。

諾瓦斯看過這些根的力量。巴哈馬群島是一串容易受侵害的島鏈,所以植物及樹木的根便攸關其存活。2016年,馬修颶風橫掃加勒比海地區時,諾瓦斯見識到橫掃北梭魚塘國家公園(Bonefish Pond National Park)之暴潮的力量。那次的水位暴漲近6英尺(約1.8公尺),力量大到足以抬起一座跟教室一般大小的涼亭脫離梁柱,整個被沖走。由於一群紅樹林,公園後方的農地安然無恙。
然後紅樹林還有一種超能力:它把碳儲存在自己生態系裡的能力。紅樹林生長在累積數百年的厚厚泥碳沼澤的上方。生活在周遭水域及泥巴裡的生物,例如蟲、蝦、龍蝦、魚類,會把紅樹林的葉子及斷枝──  皆會吸收碳──    帶到泥巴及沙土下面。這些物質就會封鎖在紅樹林下方,彷彿是一種天然儲存槽。
在德國布來梅的雷尼茲熱帶海洋研究中心(Leibniz Center for Tropical Marine Research),馬丁‧辛莫(Martin Zimmer)是紅樹林生態工作小組的組長。身為一個研究海岸生態數十年的人,辛莫很樂於與更多人分享他對紅樹林的著迷。他說:「它們很可能是我所知道最美麗、最迷人,同時也是最神祕、甚至最神奇的生態系。」
他浪漫地回想他在紅樹林間度過的清晨。辛莫說:「霧氣還沒散去,在這個盤根錯節的環境中還有一些濃霧圍繞。到處都是這些根部暴露在空氣中濃密樹木,你必須穿過它們或從上方攀爬過去。」他說在紅樹林間可以聽到一個非常清楚、平靜的聲音──    有點像是舔嘴巴或是輕柔的劈啪聲──那是海浪沖刷過螃蟹的巢穴及沉積物的聲音。那是一個靜靜努力穩定海岸的生態系的伴奏。
當你考慮到所有益處,或許就不會訝異現在各地都大聲疾呼要復育紅樹林。可是如扶輪環境永續行動團體的普塔克所警告的,這些行動必須要相互協調,並以科學為根據才能做到永續。換句話說,不會有每個地方的每個人都應該投入,在自己的社區種植紅樹林這種事。他說:「當我們四處奔走收集樹苗,以為它們可以種在任何地方的任何泥地時,就註定會失敗。紅樹林知道它需要在哪裡;我們不知道。」
辛莫解釋說,要在一個居民支持的社區,找到合適的地點種植正確種類的紅樹林,否則就會白費力氣。辛莫說:「我們從許多媒體曝光率很高的紅樹林復育活動──    刊登在當地或區域型媒體──    可以看到數百人把紅樹林樹苗種在、插在淺灘的泥巴裡。看起來很不錯,可是過了幾個星期,一個月後,如果你再去看,會發現看不到了,因為它們不見了,它們會被沖走,如果它們沒有被沖走,就很可能是因為環境不對而死掉。」
辛莫很快指出他的目標不是要勸阻種植,而是要鼓勵以長期目標來規劃、在社區支持下的適當種植。隨著更多人瞭解到紅樹林的重要,保護便會增加,有助於促進新舊樹林的生長。
紅樹林倡議者所面對的困難之一就是說服他人相信溼地不是荒地。林迪‧諾瓦斯說,數十年來,當地人把位於新普羅維登斯島南部,現在名為北梭魚塘國家公園的溼地視為荒地。佔地1,235英畝,它是該區域面積最大、未受破壞的海洋生態系,可是這裡曾經佈滿垃圾:廢棄車輛、舊屋頂、水泥塊,什麼都有。2002年,巴哈馬政府接管,把它劃定為國家公園。巴哈馬國家信託基金為此區域擬定一項30年計畫,包括清理、挖溝渠改善水流、種植數千棵紅樹林。有朝一日,希望新種的樹木能與舊樹林融合到看不出新舊。
諾瓦斯清楚記得清理的日子。總計,他估計他們移除了30公噸的垃圾。他說:「你知道那個除了廚房水槽什麼都有的說法吧?我從那個區域清出來的東西包羅萬象,連廚房水槽都有。」
他的團隊仰賴非營利組織及社區義工的實體及財力援助來支持像這樣的計畫。東拿索(East Nassau)扶輪社──    與巴哈馬國家信託基金有長期合作關係──   便是這樣得知北梭魚塘計畫需要義工。2017年,巴哈馬國家信託基金的代表到該社談論其目前的復育工作。渴望協助環境計畫的該社與巴哈馬群島其他扶輪社一起參與兩項種植行動,其中一項來訪的美國扶輪社員也有參與。


當林迪‧諾瓦斯(Lindy Knowles)回想他在巴哈馬群島度過的童年,有一種樹是他美好記憶的背景:紅樹林。細長、根部糾結的紅樹林繁茂生長在群島各地的潮間帶,包括他祖母家附近的一條小溪。諾瓦斯就在樹林間學會釣魚,這裡有許多海螺、龍蝦,及各種魚類;他學會在樹木之間平緩的水流中游泳,這些根可以當作海浪的緩衝。
對諾瓦斯這樣的孩子來說,紅樹林意味著冒險。可是對巴哈馬群島這樣的濱海社區,紅樹林代表穩定及保護。它們是數百個生物的避風港。它們有助於保護社區不受氣候變遷的威脅,包括惡化的暴風、上升的海平面,及侵蝕。
它們對住在遠離海岸線的人來說也很重要:紅樹林是對抗氣候變遷的重要工具。在儲存碳這方面,紅樹林的生態系比其他樹種優越許多,因此有助於減緩地球暖化。
可是紅樹林逐漸消失。現年37歲的諾瓦斯環視群島四周,他可以看到濱海住宅、公寓、飯店,及停車場,這些以前都是紅樹林生長的地方。他說:「我們真的喜歡海邊。」舉例來說,新普羅維登斯島(New Providence)自1940年代以來,估計已經失去57%的紅樹林,主因是開發。紅樹林也受到颶風的摧殘。2019年,多利安颶風估計摧毀大巴哈馬島(Grand Bahama)73%的紅樹林,阿巴科群島(Abaco Islands)則失去40%。巴哈馬群島並非特例:研究顯示在1980年到2000年之間,全球至少有35%的紅樹林遭到破壞。
諾瓦斯正努力改變這點,一次一棵樹苗。他對紅樹林的愛促使他擔任巴哈馬群島國家信託基金(Bahamas National Trust)的資深科學專員。該基金是一個管理國家公園系統,監督保育及復育行動的非營利組織,他的成功取決於社區居民能否協助保護土地及教育他人。
所幸,諾瓦斯並非單打獨鬥。2021年11月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辦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國際扶輪社長梅塔宣布復育紅樹林會是扶輪環境工作的一項重點。他說:「氣候變遷的衝擊是海平面上升、龍捲風,及颶風。熱帶海岸社區最佳及第一線防護便是紅樹林。扶輪提供了資金,也提供了努力,來促成這件事。」
2020年6月,扶輪把環境保護列為最新的焦點領域。扶輪的目標是協助讓有興趣的扶輪社與已經把紅樹林當成重點的非營利組織連結起來共同合作。扶輪環境永續行動團體正協調讓一些扶輪社獎助金申請案加入全球獎助金的紅樹林計畫。梅塔在氣候變遷會議中說:「我知道這是扶輪社員會想做的事。我們會親力親為。」
克里斯多夫‧普塔克(Christopher Puttock)是一位深愛紅樹林的植物學家。他是美國馬里蘭州大學公園(College Park)扶輪社社員,曾在2019-21年擔任扶輪環境永續行動團體的主委,現在是該組織計畫部門的主管。他在職涯初期,在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工作時研究這種植物。紅樹林總計約有70餘種,生長在非洲、南亞、澳洲,及南美洲等熱帶及副熱帶地區;全世界最大的紅樹林系統在印度及孟加拉恆河三角洲的蘇達班(Sundarbans)。在美國,紅樹林最大的集中區在佛羅里達州南部,划獨木舟者可以穿越散布在墨西哥灣及大西洋海岸的紅樹林隧道。
普塔克說對紅樹林的全球性威脅向來不少:通常,紅樹林會被挖除,改建為養蝦場。它們還會因農業及工業發展而流失,被砍伐當柴火或建材。開發也讓它們沒有容身之處,因為人類居住或渡假的地點不斷往海岸逼近。
紅樹林的獨特之處不僅是高瘦的根──  就像一種名為Rhizohpora mangle的常見樹種──   還有它們的強壯以及可以在炎熱、高鹽分、泥濘的環境中生存的能力。普塔克說如果紅樹林看起來好像要爬出水面,那是因為它們真的是這樣。他說:「它們竭盡所能要爬出鹹水。」那是它們的根防止侵蝕的方式:把沙子、壤土、淤泥及泥巴都鎖定在下方。
諾瓦斯看過這些根的力量。巴哈馬群島是一串容易受侵害的島鏈,所以植物及樹木的根便攸關其存活。2016年,馬修颶風橫掃加勒比海地區時,諾瓦斯見識到橫掃北梭魚塘國家公園(Bonefish Pond National Park)之暴潮的力量。那次的水位暴漲近6英尺(約1.8公尺),力量大到足以抬起一座跟教室一般大小的涼亭脫離梁柱,整個被沖走。由於一群紅樹林,公園後方的農地安然無恙。
然後紅樹林還有一種超能力:它把碳儲存在自己生態系裡的能力。紅樹林生長在累積數百年的厚厚泥碳沼澤的上方。生活在周遭水域及泥巴裡的生物,例如蟲、蝦、龍蝦、魚類,會把紅樹林的葉子及斷枝──    皆會吸收碳──    帶到泥巴及沙土下面。這些物質就會封鎖在紅樹林下方,彷彿是一種天然儲存槽。
在德國布來梅的雷尼茲熱帶海洋研究中心(Leibniz Center for Tropical Marine Research),馬丁‧辛莫(Martin Zimmer)是紅樹林生態工作小組的組長。身為一個研究海岸生態數十年的人,辛莫很樂於與更多人分享他對紅樹林的著迷。他說:「它們很可能是我所知道最美麗、最迷人,同時也是最神祕、甚至最神奇的生態系。」
他浪漫地回想他在紅樹林間度過的清晨。辛莫說:「霧氣還沒散去,在這個盤根錯節的環境中還有一些濃霧圍繞。到處都是這些根部暴露在空氣中濃密樹木,你必須穿過它們或從上方攀爬過去。」他說在紅樹林間可以聽到一個非常清楚、平靜的聲音──    有點像是舔嘴巴或是輕柔的劈啪聲──    那是海浪沖刷過螃蟹的巢穴及沉積物的聲音。那是一個靜靜努力穩定海岸的生態系的伴奏。
當你考慮到所有益處,或許就不會訝異現在各地都大聲疾呼要復育紅樹林。可是如扶輪環境永續行動團體的普塔克所警告的,這些行動必須要相互協調,並以科學為根據才能做到永續。換句話說,不會有每個地方的每個人都應該投入,在自己的社區種植紅樹林這種事。他說:「當我們四處奔走收集樹苗,以為它們可以種在任何地方的任何泥地時,就註定會失敗。紅樹林知道它需要在哪裡;我們不知道。」
辛莫解釋說,要在一個居民支持的社區,找到合適的地點種植正確種類的紅樹林,否則就會白費力氣。辛莫說:「我們從許多媒體曝光率很高的紅樹林復育活動──    刊登在當地或區域型媒體──    可以看到數百人把紅樹林樹苗種在、插在淺灘的泥巴裡。看起來很不錯,可是過了幾個星期,一個月後,如果你再去看,會發現看不到了,因為它們不見了,它們會被沖走,如果它們沒有被沖走,就很可能是因為環境不對而死掉。」
辛莫很快指出他的目標不是要勸阻種植,而是要鼓勵以長期目標來規劃、在社區支持下的適當種植。隨著更多人瞭解到紅樹林的重要,保護便會增加,有助於促進新舊樹林的生長。
紅樹林倡議者所面對的困難之一就是說服他人相信溼地不是荒地。林迪‧諾瓦斯說,數十年來,當地人把位於新普羅維登斯島南部,現在名為北梭魚塘國家公園的溼地視為荒地。佔地1,235英畝,它是該區域面積最大、未受破壞的海洋生態系,可是這裡曾經佈滿垃圾:廢棄車輛、舊屋頂、水泥塊,什麼都有。2002年,巴哈馬政府接管,把它劃定為國家公園。巴哈馬國家信託基金為此區域擬定一項30年計畫,包括清理、挖溝渠改善水流、種植數千棵紅樹林。有朝一日,希望新種的樹木能與舊樹林融合到看不出新舊。
諾瓦斯清楚記得清理的日子。總計,他估計他們移除了30公噸的垃圾。他說:「你知道那個除了廚房水槽什麼都有的說法吧?我從那個區域清出來的東西包羅萬象,連廚房水槽都有。」
他的團隊仰賴非營利組織及社區義工的實體及財力援助來支持像這樣的計畫。東拿索(East Nassau)扶輪社── 與巴哈馬國家信託基金有長期合作關係──   便是這樣得知北梭魚塘計畫需要義工。2017年,巴哈馬國家信託基金的代表到該社談論其目前的復育工作。渴望協助環境計畫的該社與巴哈馬群島其他扶輪社一起參與兩項種植行動,其中一項來訪的美國扶輪社員也有參與。
當時東拿索扶輪社的下屆社長康妮‧拉維爾(Corinne Laville)記得整天在泥巴裡挖洞,再把紅樹林繁殖體(發芽的種子)插進去,弄得全身髒兮兮,但很快樂。現年61歲的拉維爾是土生土長的巴哈馬人。她看過太多紅樹林遭清除來興建住宅及渡假村。她說她很難過看到住家附近的海灘因為開發及侵蝕越來越窄。可是你也可以聽出她柔和的聲音裡的決心及毅力。她說:「如果我們現在不做點什麼,就會什麼都沒有了。」
當地商家,像附近天堂島(Paradise Island)的亞特蘭提斯渡假村(Atlantis Resort)也在復育工作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這間奢華的渡假村有開放的海洋生態地,鯊魚、魟魚、梭魚在兩旁長滿紅樹林的天然環境中悠游。展示品包括一座紅樹林苗圃,亞特蘭提斯會捐贈樹苗給當地的保育組織。
自2008年左右起,該渡假村已捐獻近3,000棵紅樹林給當地的復育計畫,包括北梭魚塘國家公園的計畫。亞特蘭提斯的水族館館長戴夫‧沃特(Dave Wert)說:「紅樹林對保護巴哈馬群島不受暴風及破壞很重要。它們是生態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是我們回饋的好方法,可以支持巴哈馬群島各地原本紅樹林棲地會遭破壞的區域。」
諾瓦斯很感激巴哈馬國家信託基金保育計畫的所有支持。對他來說,對紅樹林的新興趣意味著種更多樹。前一年,他一年負責一次紅樹林種植計畫;自去年夏天起,他已經主導5次。這也給他希望。他說:「無論我們如何努力區分北半球及南半球,都還是只有一個地球。我們達成某種成果都需要攜手合作。」
隨著越多人發現紅樹林的力量,現在多少可以抱持審慎樂觀的態度。近年來在世界大多數地方,破壞速度已經減緩。雖然還需要更多重建,但紅樹林的保育工作可能已經力挽狂瀾,這種根部糾結的植物超級英雄已經獲得應有的肯定。

今天,到北梭魚塘國家公園的遊客可以看到一處由荒地變成的溼地,受到當地居民珍惜。人們攜家帶眷走在紅樹林上方的木板道上,走到一條受到樹林保護的平緩小溪。他們或微笑或大笑,在這裡浮潛、划獨木舟,欣賞這最近才復原的美麗。
那是拉維爾想到她與其他人所做的工作時所想到的景象。她知道重點不只是把種子放到泥巴裡。「重點是拯救地球,讓其他孩子可以享受到我享受過的。」
這是諾瓦斯成長的環境,現在受到保護,可讓未來的世代一樣享受。他開玩笑說:「仔細看啊,紅樹林好性感。」


休士頓的多重面貌
作者 撰文:Dinah Eng

恐懼、愛,及移民的力量

我慢慢相信人生只有兩種情緒── 愛與恐懼。
我家在1970及80年代的休士頓發展茁壯。我父母從中國移民到美國,父親讓我們舉家從舊金山搬到河口市(Bayou City),因為他聽說小型企業在這裡有大量的成長機會。在70年代,阿拉伯石油禁運讓燃料價格一飛沖天,休士頓因石油致富的錢財多到「淹腳目」。在大街上到處有都會牛仔的同時,一個國際社區也逐漸成形。本來相當少的華裔人口開始成長。
父親加入休士頓的華裔美籍朋友的行列,學習零售業,在一個非裔及西班牙裔社區買下第一間雜貨店。我的雙親都在店裡工作,等到我年紀夠大,也會幫忙罐頭貨架的補貨工作,並在營業結束時結算營業額。我們住在店面隔壁的小房子,雖然我從沒想過我們家住在一個不安全的社區,包圍房子的高高鐵圍籬卻顯示不是這麼回事。
我和妹妹睡在同一個房間。如果我晚上起來,我會用拖鞋拍打地板,嚇走老鼠。流浪貓狗似乎總是會自己來到我們家,所以我們常常養著小狗小貓。
我們罕有的週末樂事是到速食店吃漢堡薯條。即使我們家開雜貨店,媽媽還是會在皮包裡多塞些番茄醬及美乃滋醬包帶走,好讓我們家的調味品可以用久一點。
雖然我們家充滿愛,我周圍的世界卻大半是由恐懼所主宰。人們害怕他們不瞭解的事物,在學校我被某些人看成未知,因此就成為被霸凌的對象。搭乘校車表示要找到遠離男生的座位,他們會拉我的長髮,在我轉頭抱怨時就裝無辜。在走廊,即使我出生在美國,我還是會被某些把我當成外國人的人用些種族歧視的字眼辱罵。
我們與其他華裔美國人在星期天或是到中國城參加婚宴時會互相往來。訪客,尤其是在農曆新年期間,總是會給我們一些「利事」,就是裝著幾塊錢的小紅包袋,這是一個傳遞好運、表達感謝的傳統。我父母要我週末去上華語學校學語言,可是我對在學校合唱團唱歌、競選學生會幹部,以及參加博物館及馬術場校外教學比較有興趣── 這些活動決定了我成為美國人的部分。
就像許多移民子女一樣,我發現很難尊崇自己的傳承,因為我十分渴望跟別人一樣。等到我高中上新聞學課時,我無法融入的痛苦才開始消散。我的老師很好,認可他們的全A學生不只是個模範少數民族,這提高了我的自尊心。擔任校刊編輯,我發現我有一群朋友追隨我。
在這些年期間,我父親賣掉第一間雜貨店換成另一間較大的店面,然後再換更大的,我們從一個道路充滿坑洞的社區搬到一個下層階級的社區,然後搬到澤西村(Jersey Village)的中產郊區。當父親選擇主要是歐裔移民社區的澤西村時,他買了三塊地,在邊邊那塊蓋了我們的房子。他把另外兩塊地賣給華裔美國人朋友,讓我們不至於成為社區唯一的亞洲面孔。
隨著我們長大,澤西村也是。去年我很開心看到一位南亞商人競選澤西村市議員。他沒有當選,可是他以強調多元的重要性為競選主軸讓我感到佩服。
今天,休士頓已經成長為美國第四大城,像我們這樣的移民湧入已讓它成為種族最多元的城市之一:45%是西班牙裔,23%是非洲裔,7%是亞裔。
當我們搬到休士頓,中國城就如其名:絕大多數是中國人。今天,它的名稱是亞洲城,集結反映中國、越南、韓國、泰國,及其他亞洲文化的商家。點心(傳統在餐廳當早午餐吃的小盤中國菜)曾經是稀有物,可是現在到處都看得到。烤鴨及叉燒掛在亞洲超市裡供人外帶。
我們在孩提時代學到的傳統在我們家繼續延續。母親往生時,我們分送與兩角五分硬幣包在一起的糖果給前來喪禮弔唁的人。(糖果是要淡化死亡的苦味,錢幣是求好運。)父親仙逝時,我們在他會喜歡的一家韓國自助餐廳為親朋好友辦了一場餐會。
今天我很感激我的華裔教養。我後悔沒有學會讀寫中文,可是我父母灌輸在我內在的文化傳統仍然是我最重視的:家人的重要,敬重長輩,盡我所能幫助他人。
我身上的美國人部分學到人生充滿可能性,雖然我們來自不同背景,每個人都有其優點。在人們之間搭起橋梁並不容易,可是做到時,我們會發現別人身上最好的部分。

在人們之間搭起橋梁並不容易,可是做到時,我們會發現別人身上最好的部分。

我知道對於跟我們長得不一樣、或想法不一樣的人的恐懼會在人與人之間築起一道看不見的牆。對他人的恐懼,對改變的恐懼會滋生我親身經歷過的偏見,可是我在家族及社區所感受到的愛幫助我療癒這些傷口。
當我看著休士頓今日的模樣,我看到有許多都誕生於同樣的愛的力量。在這個繁忙熙攘、多重面貌的城市中,我所到之處,都會聽到無數來自各種背景的人的故事,他們克服障礙,啟發他人,並搭起心靈的橋梁。
我很驕傲是他們的一分子。
Dinah Eng是一位自由作家兼編劇,她在休士頓及洛杉磯兩地居住。


2022年扶輪攝影獎全世界共通語言:攝影
國際扶輪英文月刊的年度攝影獎表彰及禮讚世界各地扶輪社員所拍攝及分享的最佳照片
撰文:Wen Huang



優勝
馬尼拉的日落
菲律賓
Heinz-Gerd Dreehsen
德國奧伯侯遜(Oberhausen)扶輪社

評語:
孩子們有趣、靈動的身形與電線桿及電線僵硬的線條成為強烈的對比。儘管這張照片的顏色沒幾種,卻可以感覺到色彩繽紛。
果說超我服務是團結扶輪全球140萬名社員的願景,那麼攝影便是不需要筆譯或口譯便可傳達這個願景的共通語言。一張好照片──例如捕捉扶青社社員在烏干達種樹的照片,或是一名男子在下雨天騎自行車經過一個台灣地標、彷彿時間暫停的畫面──可以超越地理及文化疆界。它敘述一個故事,描述在廣大扶輪世界裡的一種生活方式。攝影是一種全世界都瞭解的語言,可以娛樂、教育、啟發人們,就在那一瞬間。
正是基於這個原因,《國際扶輪英文月刊》這一期用了很大的篇幅來刊登報名年度攝影獎的扶輪成員的精彩作品。
《國際扶輪英文月刊》收到來自扶輪家族各界超過600件的作品。在國際扶輪領導視覺媒體團隊的貝卡.拉雷(Bekah Raleigh)先檢視過這些照片,然後與其他國際扶輪攝影師討論。此外,他們還檢查每張照片的技術規格──確保這些照片的畫素足以重製在印刷刊物上──並小心評估一個重要的指標:同意。
拉雷說:「美麗的照片需要被拍攝者的同意。在扶輪,我們透過一連串的發表許可來管理這點。我知道不是每位業餘攝影者都會把發表許可放在口袋裡帶著四處走,可是拍攝你不認識的人時,就必須確認他們感到自在。」
最後,拉雷與她的團隊評估這些照片的美感──例如顏色、構圖,及主題等──這些因素決定了一張照片的衝擊性。該團隊再把600多張參賽作品當中約10%的照片送交由《國際扶輪英文月刊》職員及扶輪通訊團隊其他成員組成的遴選委員會。委員會花了好幾小時審慎考慮才作成決定。
今年的得獎作品呈現各式各樣的主題,來自各個區域:在菲律賓馬尼拉一個貧民區通多(Tondo)嬉戲的兒童剪影;在越南信仰之都順化,一名工匠正在把尾端染成洋紅色的香弄乾;貝南一名漁夫正在把漁網拋向河中;尼泊爾白雪靄靄的山頭登山者基地營裡不斷增加的帳篷。這些照片賦予我們用一個豐富、多元、及謙卑的角度來看我們地球及人類。
每張照片也都有一個引起我們好奇心的強烈視覺訊息。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會訝異於攝影者能夠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找到,並透過他們的鏡頭捕捉到這些我們可能會忽略的美麗。在其它情況下,雖然顏色及構圖讓我們很感動,異國的景致也同時會引發想去冒險及探索的情緒。
這些照片是我們觀看世界的眼睛。
人人都是
攝影師
拜智慧型手機之賜,今日處處可拍照。我們口袋裡都帶著數百張、甚至數千張照片,並用它們塞滿社群媒體平台。可是用智慧型手機可以拍出好照片嗎?
國際扶輪的專責攝影師莫妮卡.羅辛斯卡(Monika Lozinska)說扶輪成員經常問她應該用哪種相機及鏡頭。她說:「許多人認為那是會幫助他們拍出好照片的關鍵。那在技術上是有幫助的,可是你用手機也可拍出很棒的照片。」
國際扶輪視覺媒體經理貝卡.拉雷有同感。她說:「手機重要的原因在於人們都會隨身帶著。過去要捕捉一些微小時刻會有很大的障礙,因為相機很大很重。有趣的事發生時,你還要伸手進袋子裡拿出相機,讓它準備就緒。因此,這些微小的瞬間往往都沒有記錄下來。」
羅辛斯卡說,除非你是一位藝術攝影師,會把你的照片放大沖洗出來,不然智慧型手機已經夠用。她建議說:「你選擇拍攝的,都在你的視野裡。魔法在於那些捕捉到被拍攝者的情緒及詩意氣氛的真實時刻。」


優勝:採取行動的人
烏干達坎帕拉南區(Kampala South)扶青社社員
在亞基尤姆巴(Nyakijumba)植樹。
Derrick Kabuye
坎帕拉南區扶青社及芝加哥全市服務
(Chicago Citywide Service)扶輪社
評語:

這張照片的重點在於捕捉到這個瞬間。攝影者抓準時機,完美捕捉到在兩隻手之間傳遞的樹苗。



越南順化一名工匠
在曬香。
Hansruedi Frutiger
馬來西亞吉隆坡鵝嘜(Gombak)扶輪社

評語:
這張照片吸引我們目光的是角度,以微微失常的方式來拍。效果很好。鮮紅色與中性棕褐色的對比構成一張美麗的照片。


聚焦評審
莫妮卡.羅辛斯卡
專任攝影師
莫妮卡.羅辛斯卡在波蘭南部的斯卡溫納市(Skawina)長大,她的父母在該市一家地方電力公司任職43年。在共黨統治的陰鬱時代,有一個愉快的童年記憶特別鮮明。
羅辛斯卡回憶說:「一個月兩次,我父親在我們小小的浴室裡設置一個暗房。他會裝設紅色的燈泡,用一個放大機把光線透過底片投射到相紙上。會有淺盤裝著顯影液、水滴斑停止液、定影液。當他把一張輕曝光的相紙放進顯影液的水盤,然後拿出來放到停影液裡時,他總是會說:「仔細看。你會看到魔法。」
在愉快期待中過了幾秒後,年幼的莫妮卡會看到影像開始在相紙上浮現。「我總是深深為之著迷。」
羅辛斯卡的父親使用兩部配備塑膠鏡頭的二手相機,他很喜歡拍攝他的家人及朋友,以及發生在他周遭的事件。羅辛斯卡說:「那比較像是報導攝影。我喜歡看著他拍攝別人。許多照片都不完美,雖然對我來說是完美的。」
在她14歲時,父親把自己的其中一部相機送給她,Smena牌,一部俄羅斯製的低階35mm相機,她至今仍很珍惜。「我從父親遺傳到對攝影的熱愛,我想要創作藝術,因為我喜愛這種魔法。」
身為家族第一位上大學的羅辛斯卡就讀了克拉科夫經濟大學(Krakow University of Economics)。她的主修不是攝影,而是工程學。「那是我父親的決定,因為他要我專攻一項可以提供我溫飽的領域。」雖然羅辛斯卡沒時間拍照,但她誓言絕不忘記。
兌現這項誓言的機會在1990年代初期到來,當時羅辛斯卡移民到美國,就讀賓州州立大學(Penn State University),接受已故紀錄片攝影大師肯恩.葛拉維斯(Ken Graves)的教導。
羅辛斯卡在2005年成為國際扶輪的專任攝影師。她說:「我喜愛拍攝扶輪社員,捕捉他們的故事。我在我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找到啟發。」那些「小事」包括到瓜地馬拉拍攝一項教育計畫(當地女孩每天跋涉數十英里上學)以及由韓國及蒙古的扶輪社員管理的一項戈壁沙漠保育計畫。
每年兩次,羅辛斯卡會到斯卡溫納探望她86歲的父親。她說:「每次他看到我的新作品都會很激動。攝影是一直他想要當作專業來做的事,可是他沒有財力來追逐這個夢想。現在除了他拍攝的照片外,他身邊沒有什麼財物,可是我認為他是我認識的人當中最幸運的一位。」


韓國慶州皇陵的玉蘭花盛放。
Inhyuk Song
韓國大邱-東信(Daegu-Dongshin)扶輪社
評語:
暖與冷對比的色調構成了非常愉悅的顏色組合。光線製造了美好的深度及區隔,對稱美麗協調。


男人在貝南的韋梅河(Ouémé River)捕魚。
Luc Warreyn
比利時尼烏波爾特-
韋斯特胡克(Nieuwpoort-Westhoek)
扶輪社

評語:
這張照片的動作很棒。漁網打開構成的形狀引導視線進入畫面其餘的部分。


米蘭一家飯店的天窗
Luke Stango
美國紐澤西州傑克森(Jackson)扶輪社

評語:
攝影者選擇把這張照片拍成黑白是明智的選擇,讓觀看者可以專注在形狀及形式,不會因顏色而分心。

聚焦評審



好照片不一定要事先籌劃──捕捉瞬間即逝的時刻可能收穫更多。近來,拉雷的家人是她主要的拍攝對象。
貝卡.拉雷

視覺媒體經理
貝卡.拉雷說她是在大學畢業後的夏天誤打誤撞進入攝影這一行。當時她剛取得康乃狄克州威斯里楊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的藝術史學士學位,生了一場大病。她的醫師囑咐她要盡量臥床休息。
在伊利諾州伊文斯敦的家裡療養時,拉雷跟朋友借了一部相機,報名參加攝影課。她推想有事做分心對她比較好。拉雷回憶說:「我的老師看到我的作品說:『對一個從沒拍過照的人來說,你算是相當不錯。』」
之後,拉雷便隨時留意可以拍出捕捉人生神奇時刻的照片。她說:「我愛上用相機來創作的過程。」尼康(Nikon)的F65相機成為她經常的伴侶。
不久,她的照片入選芝加哥一帶的精品展。拉雷什麼都拍,在一間拼湊的暗房裡創造出她用底片捕捉的人生。她這項新的熱情促使她到知名的密蘇里大學的密蘇里新聞學院就讀研究所。
2006年,拉雷成為伊利諾州水晶湖市(Crystal Lake)《西北先鋒報》(Northwest Herald)的攝影記者。她報導高中運動,也拍過幾場NBA籃球及NFL美式足球的季後賽。「在空間有限的籃球場,我必須蜷縮在籃球架後面的小隔間裡好幾小時。在軍人球場(Soldier Field)舉辦的一場NFL美式足球賽中,我們會在攝氏零下的溫度中打著哆嗦,從頭到尾努力緊握著幾近結冰的鏡頭。在電視上看著這一切比較有趣。」
談到捕捉運動的瞬間動作,拉雷說:「關鍵就在幾毫秒之間。」
在芝加哥外的小鎮及農業社區的其它任務擴展了她的視野──「那跟我成長的環境簡直是迥然不同」──也更加精進她的觀察力。她探索要如何以新聞報導的方式,讓那些拍攝不熟悉但又平凡的事物的照片能夠引發情緒,刺激思考。產生的照片讓她得到合眾社編輯協會(Associated Press Editor's Association)、內陸平面媒體協會(Inland Press Association),及伊利諾州平面攝影記者協會(Illinois Press Photographer Association)的數個獎項。
2008年,拉雷進入一家永續旅遊公司的行銷部門,到東南亞兩年,為該公司的型錄及網站拍攝照片。她承認說:「吸收文化差異,並在當地認識當地人是個非常不一樣的行動──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
她所學到的都挹注在扶輪的工作裡,拉雷和她的團隊與世界各地的攝影師及影片製作人合作,來呈現去除文化或政治偏見的真實故事。
在她的空閒時間,拉雷會拍朋友及家人的照片。她說:「我不太能認同私生活應該要光鮮亮麗並公告周知的這種想法。拍照已經成為一種表演,失去許多真實性,透過各種濾鏡拍照時更是如此。一個人要找到方法捕捉到另一個人真正的感受,即使只持續一瞬間。那就是魔法所在。」

一個孩子待在位於巴西阿瑪帕州(Amapá)
亞馬遜雨林裡的鄉間住家中。
Bri Erger
丹佛羅多(Denver Lodo)扶輪社
評語:
這張照片的重點在於光線,照在孩子身上、穿過木板縫隙、撒在地板上的模樣。令人感覺很親切。


遊客在俯瞰斯洛維尼亞西北部的布雷德湖(Lake Bled)的地方拍照。
Snezana Suput Gulin
斯洛維尼亞盧布安納朱利亞(Ljubljana Julija)扶輪社

評語:
美麗的風景搭配正在變色的樹木。水面反射天空也是個很棒的元素。


9110地區2021-22年度的扶青社代表艾歐戴吉.索波瓦爾(Ayodeji Ezekiel Sobowale)在奈及利亞拉哥斯舉辦的交接儀式中,與人交談時伸出手來。
Edward Uhalla
奈及利亞伊卡特(Ikate)扶青社

評語:
選擇黑白照片讓你的眼睛直接注視著人。你真正可以專注在情緒上。那是個很棒的時刻。


尼泊爾聖母峰基地營的帳篷閃閃發光。
Josh Gates
美國阿拉巴馬州賈斯柏(Jasper)扶輪社

評語:
即使背景是冷冽風景,這張照片卻給人親密溫暖的感覺。溫暖撫慰人心的黃光十分吸引人。


自行車騎士騎過台灣台北
的自由廣場。
王建德Wang Chende-Te
新北市產經扶輪社林素貞尊眷
評語:
這張照片的鏡射影像很突出。兩旁的紅色建築將視線引導到地平線,效果十分成功。


聚焦評審
琳恩.亞瑟
美術編輯

琳恩.亞瑟(Leann Arthur)在高中對攝影產生興趣。她回憶說:「有一天上完芭蕾舞課回家,我拍了一張我穿著芭蕾舞鞋的雙腳。那很像是一種自畫像,除了沒有我的臉之外。」
她的腳自畫像在她家鄉──西維吉尼亞州查爾斯頓(Charleston)──一家日報的攝影比賽中得獎,還有獎金。「我買了一部富士(Fuji)的數位相機,開始拍引起我注意的風景和人。」
2006年,亞瑟就讀西維吉尼亞大學,本來打算主修心理學。可是在第一學期修了一門新聞學課、認識了其他跟她一樣對攝影有興趣的學生之後,亞瑟就把主修轉為視覺新聞學。她擔任大學新聞處的攝影師,也是學生報的美編。畢業後,亞瑟得到西維吉尼亞州貝克里(Beckley)的《雷吉斯特先鋒報》(Register-Herald)的攝影記者工作,用她的相機捕捉小鎮生活的趣味時刻。
有一個記憶深刻的任務是拍攝購物中心的聖誕老人。亞瑟說:「我拍了他休息時脫下部分服裝的照片。那是個很有人味的時刻,處於工作及非工作之間。我感覺到非常親切。」該報從未刊登那張照片,因為總編輯不想用這張暗示聖誕老人不是真的的照片來讓小孩失望。她回想說:「我有點受傷,對我來說,我照片裡的聖誕老人是真的。那個時刻顯露出他人性的真實面。」
那張照片決定了她對攝影採取新聞性、真實的角度──總是設法尋找可以呈現一個人真實故事的那個稍縱即逝、自然的時刻。
2011年,亞瑟搬到華盛頓州,初次擔任各類型攝影師的助理,並開始商業攝影。她學會製作技巧,例如編排頁面、修色、及編輯。
亞瑟在擔任新聞記者的時候得知扶輪,她立刻抓住到視覺媒體部門擔任美編的機會。在那裡,她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師合作,找出最能呈現扶輪典型激勵人心故事的精彩照片。

她說:「一張照片若能捕捉到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那個瞬間,便比任何事物都更能牽動情緒。」

參觀西維吉尼亞州博覽會的人乘坐飛天鞦韆。亞瑟在2011年在為
《雷吉斯特先鋒報》工作時拍下這張照片。



扶輪關於對烏克蘭戰爭的聲明
國際扶輪和扶輪基金會與聯合國大會一起「對烏克蘭持續的人權和人道危機,特別是對俄羅斯聯邦侵犯和踐踏人權以及違反國際人道法的報導表示嚴重關切。」
作為一個全球人道組織,扶輪透過解決衝突的根源,對調解採取積極主動的立場。
我們支持聯合國大會最近通過的決議,呼籲立即停火和俄羅斯軍隊撤出烏克蘭。這與扶輪透過對話和解決衝突來促進和平的堅定承諾一致。
我們正在夥同與我們在國際救援界的合作夥伴,協助為超過1,000萬被迫逃離戰場的烏克蘭難民提供資源。



促使改變者(九)
作者 台北大安社前社長 鍾鶴松PP Harrison譯
派崔克‧寇曼博士(Dr.Patrick Coleman)── 南非網路扶輪社(D9400)

用一只別針開始
幾年前,我的大兒子克利斯多夫‧寇曼(Christopher Coleman)加入了寧烈克薩(Lenexa)扶輪社(D5710) ,那時我內人與我正參加在德國漢堡(Hamburg)的國際扶輪年會。
身為一個驕傲的父親,我分享了在社交媒體與許多扶輪社員肯定(讚)的表示。我的兒子當時決定捐獻每一個肯定捐一美元給扶輪基金會,直到收到一千個肯定。在接下來的幾天當中,我們累積了超過一千個肯定,克利斯多夫在加入他的扶輪社一個月之內就成為一個保羅‧哈里斯之友(Paul Harris Fellow) PHF。幾年之後,克利斯多夫被選為他的扶輪社社長而寫給我們他如下述的社長報告── 它實在寫得太好,我不得不與大家分享!
「當我是一個九歲的男孩時,參加運動營有一個成為足球明星的夢想,那時有一位前輩的足球員給了我他以前足球俱樂部的一只別針。這只別針使我覺得屬於某些東西的一部分── 甚至比我的諸多夢想更大的一種傳統與歷史。我到處佩戴著它,當作一種無聲的信號,展現給其他支持我們的團體。數十年之後,我仍然是曼徹斯特聯盟紅衫足球俱樂部的成員…而至今我仍有這只別針。」
「扶輪有很多的別針:國際扶輪職員的別針、保羅‧哈里斯之友PHF別針、扶輪社別針、年度主題別針…有些扶輪社員是別針的收集者,有些人將它們扔進抽屜裡,不知在何處,但是扶輪的別針標識了我們。這只別針的象徵甚至大於我們諸多夢想的一種傳統與歷史。」
「我們之所以服務不是為了取得別針,而是為了改變生活。佩戴別針就是告訴其他的人,我們置身於超我服務中,我們能夠被肯定會生活在扶輪理想的想法裡。」
當我看見保羅‧哈里斯之友PHF別針佩戴在國際扶輪前社長克利夫‧陶德曼(Cliff Dochterman)的西服領上,使我想起許多年前他曾說過:「扶輪基金保管委員們提出給予捐獻一千美元的扶輪社員一項重大的禮品,它是用於給他們一種公開表揚的特別型式。因此,有人建議我們稱他們為保羅‧哈里斯之友PHF。」
接受這種表揚有三項條件:
1.捐獻金額必須至少一千美元;
2.必須只是一人單獨捐獻;而且
3.必須在單獨的一年內付款。
在1957年,一千美元的貨幣捐獻是一項相當大的金額。因此,沒有許多捐獻,而成為保羅‧哈里斯之友PHF的人更少。
隨著時間的推移,扶輪基金會決定如果捐款可以在幾年內收訖,可能會有更多的捐獻。一旦捐款總金額累積到一千美元,扶輪基金保管委員們就指定那個人為保羅‧哈里斯之友PHF。
後來,有人建議如果一個扶輪社沒有一個個人捐獻一千美元,也可以幾個人湊起來捐獻一千美元。那麼問題就來了。「誰將是保羅‧哈里斯之友PHF?」漸漸地,這個答案是由捐獻人或扶輪社來選擇一位長久服務或有些傑出特質的人而稱呼他們為保羅‧哈里斯之友PHF。
就這樣,在某些扶輪社裡,這個觀念也就發展為PHF只是給予特殊服務貢獻的人一種獎勵。結果是在某些那樣的扶輪社裡,一個PHF的頒發是基於完全不同的意義(對於特殊服務貢獻的獎勵)與原始的目的南轅北轍──它原是用於鼓勵個別的扶輪社員捐款給扶輪基金會。
很可笑的是在那些選擇限於PHF只是表揚有特殊服務貢獻的扶輪社裡,許多的扶輪社員被勸說不捐巨款給扶輪基金會,因為它可能被誤解為捐款只是為了爭取或購買一項獎品。
世界上在那些區域每一個社員的捐款金額遠少於另些區域的扶輪社,它們是按照扶輪基金會的觀念,PHF原本的目的是扶輪基金保管委員們給予捐款一千美元並以那些個別社員之名的獎勵,那些捐款是用於執行扶輪基金會的服務工作。
當作一種募款計畫,扶輪基金保管委員所主辦的PHF表揚方式到目前為止是否成功?毫無疑問地,在1956年,扶輪基金會幾乎一年中就募得五十萬美元。
順便一提,一千美元在1956年相當等於今天大約有一萬四百三十美元的購買力。以2021年6月30日為基準,扶輪基金會的淨資產有六億六千六百一十萬美元加上承諾捐款八億八千二百二十萬美元,總共超過十五億美元。 我們是正在「改變生活!」
我們現正接近這個扶輪年度的終點,請考慮您是否能夠捐獻些什麼給扶輪基金會,因此時我們會繼續以服務來改變生活!
The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Rotary Africa/www.rotaryafrica.com 


二、地區活動報導
DISTRICT REPORTS

2022年立法會議紀實
作者 國際扶輪3522地區2015-16年度前總監林華明PDG Venture


2022年立法會議在台灣時間4月15日清晨1時半敲下閉幕鐘,歷時5天從4月10日到4月14日,在美國芝加哥舉行的三年一次立法會議圓滿結束。
這次立法會議有多項特色,有幸恭逢其會,像經歷了一場國際扶輪法規論戰的洗禮,尤其台灣12位各地區立法會議代表,2年來共同學習相互勉勵,一起到日月潭住宿,晚上連線芝加哥,從天黑到天亮挑燈夜戰的經驗,是一輩子難忘的回憶。


12條好漢在一班
台灣12位立法會議代表,2020年7月17日由劉啟田RID Surgeon召集,第一次在台北相見歡。請上一屆立法會議代表的班長,3462地區洪博彥PDG Paul分享經驗,並敦請他擔任訓練師。選出班長,是眾望所歸的3501地區李世定PDG Stan;負責法案研習的副班長,是3510地區蔡東賢PDG Daniel;小弟我也忝為副班長,負責財務及聯誼。12位好漢在一班,年齡資深的有,3462地區吳桂洲PDG Woo-Sun(86歲),3481地區陳中統PDG John(85歲),3461地區顧清正PDG Tiger(84歲)。另外有3470地區晉茂根PDG Cable,3482地區謝炎盛PDG Electronics,3490地區李進賢PDG ENT,3502地區涂百洲PDG OBS,3521地區許仁華PDG Jerry,及3523地區陳曜芳PDG Gary。

立法會議以三年一次制定案投票是最重要的一役。制定案是針對「國際扶輪章程」,「國際扶輪細則」,「模範扶輪社章程」的條文提出修改增減的提案,關係著國際扶輪的往後發展,大家都有如身負重責大任小心應戰。
身為2020-23年立法會議代表,我們北中南共聚會6次,除了研習及討論議案,期間完成2020年及2021年決議案的線上投票,也接受了RI的線上考試拿到合格證書,及參加地帶會議的訓練課程取得修了證明,可以說是一起接受新兵入伍操練的鐵哥兒班兵了。
立法會議以三年一次制定案投票是最重要的一役。制定案是針對「國際扶輪章程」,「國際扶輪細則」,「模範扶輪社章程」的條文提出修改增減的提案,關係著國際扶輪的往後發展,大家都有如身負重責大任小心應戰。
喝蠻牛吃泡麵熬夜挑燈夜戰
4月11日台灣的立法會議代表及夫人們集合到日月潭,住宿在「承億文旅── 潭日月」。秀麗無比的日月潭,湖光山色盡在眼前展現,但是我們無心賞景,準備晚上與美國連線。從晚上10點上線,逐條辯論各個提案,看各提案代表人如何申辯,贊成及反對的代表如何表達意見,提案人最後如何結辯。


當主席宣布辯論截止,則進行投票表示贊同或否決,投票結果則馬上在Zoom上看到。從天黑戰到天亮,會議結束時已經是清晨6點。挑燈夜戰中,看著86歲的PDG Woo-Sun、85歲的PDG John、84歲的PDG Tiger奮戰不懈堅持到底的精神,令人感佩。謝謝陪著我們的「大姐團」,不只一起熬夜,還幫我們泡茶送點心,休息時沖泡麵,服務的無微不至,謹致上衷心感謝。
2022年立法會議的特色
一、 因應疫情,2022年立法會議採用,親自出席或參加虛擬會議。考慮美國確診者很多,坐飛機感染的可能性很高,加上回國後需要長時間隔離,台灣12位代表都選擇參加虛擬會議。本次會議共有523位合格的立法代表,其中325位親自出席,198位參加虛擬會議。
二、 虛擬會議參加者,得熟悉三項視訊會議的APP,也就是Zoom / Microsoft Teams / Lumi。所有資料的連絡(不論事前通知或會議中修改),都是透過Microsoft Teams連繫。而用Zoom系統連線會議現場,可以發表意見,看見現場進行狀況瞭解投票結果。最後在投票時,用Lumi系統按下「Yes」or 「No」,也可用Lumi表示立場,經主席同意,可以在Zoom上舉手發言。要熟悉這三項APP,真的是大費周章,幸好有熟悉視訊軟體的社友教導,並且隨時在連線有狀況時協助解決問題。

三、 現場所有參與人員,得全程戴N95口罩,形成非常特別的景象。大家雖然戴口罩,仍然是踴躍舉牌排隊,希望有發言的機會。而參加虛擬會議的代表,則是用Lumi系統,用顏色表達立場,例如紅色代表反對,綠色代表贊成,主席則有可能請你在Zoom上面發言。很有趣的現象是,參加現場會議的人戴著口罩發言,看不出誰是誰,反而虛擬會議的提案人代表,在Zoom上發言不用戴口罩,清楚的露出真面目。
四、 事先由建議制定案中,挑出39個提案,進行通信投票的先行投票。必須獲得419票以上的贊成,才可以免辯論逕行通過。投票結果有3案達標。這次制定案共94案,3案先通信投票通過,有12案撤銷,實際共審議79個提案。
五、 立法會議上,也審議了一個訴願案。是由巴基斯坦3272地區的拉合爾大沙欣扶輪社提出。該地區因為總監提名人選舉查有電子舞弊的行為,RI理事會調查後,宣布選舉無效,並裁罰該屆總監「取消其RI前職員之身分,並永不錄用」。該社提出訴願希望能取消RI理事會決議。經雙方5分鐘申辯後,投票結果壓倒性票數「維持RI理事會決議」。
六、 此次立法會議,共通過29案(含事前通信投票的3案),其中RI理事會的提案,幾乎大獲全勝。其他地區針對以前理事會提案通過,希望能翻案的提案,則是大部分被否決。理事會除了有「主場優勢」,派出的提案申辯人,個個口才流利,顏值及穿著一流,為其護航的代表們,似乎也事先已有妥善的演練及準備。看起來以後要針對理事會的提案翻案,得要熟悉議事規則及程序,事前的演練及與其他地區的合縱連橫非常重要,否則很難過關。
最後3522地區的提案(22-92)獲233票贊成,229票反對,以些微差距通過。感謝所有立法會議代表們的集氣激勵,3490地區PDG ENT上線護航,加上日本的同屆總監同學們在芝加哥現場幫我們拉票,為台灣扶輪史上留下一個記錄。

加記
  1. 提案單位──3522地區2020-23年國際扶輪立法會議提案委員會主委林華明PDG Venture,提案人台北東南社林昇格PP Attorney。
  2. 本提案國際扶輪審查時,曾經提案單位無異議,稍微作文字簡化之修改。
  3. 提案單上「財務影響」是國際扶輪財務單位之意見。


國際扶輪2022年立法會議提案簡析
作者 3510地區 蔡東賢前總監PDG Daniel

2022年4月23日

2022年國際扶輪三年一次的立法會議(COL),於美國芝加哥時間4月10日下午15:00舉行開幕,並於芝加哥時間4月11日上午9:00開始討論提案。4月14日中午12:30最後討論並結束。筆者是22-02案之提案人,因此在4月11日即就該第二號提案向與會之立法會議代表說明並做結辯。
立法會議(COL)與決議案投票(COR)不同。立法會議(COL)是針對制定案進行投票,是針對RI的立法(「國際扶輪章程」、「國際扶輪細則」、及「模範扶輪社章程」三項)提出條文修改、增刪的制定案, 一旦通過,原則上RI必須自同年7月1日起實施;COL三年一次,原則上立法會議代表必須親自出席。而另一方面,決議案投票(COR),則是由立法會議代表提出決議案,通過後,RI理事會可審酌是否採行,COR是每年投票一次,採線上書面審議及投票。
這次2022年立法會議(COL)因疫情肆虐,例外採用親自出席及線上參加兩種方式並行。本次會議共有523位合格的立法代表,原先登記情形為325位親自出席,198位線上參加,但後來因為疫情關係,有些無法取得美國簽證,例如一些印度代表;或是一些因故無法親自出席者,也都在RI協助下改為線上參加。台灣12位代表掙扎許久,最後因為疫情及出國、回國隔離、自主管理天數,結果都選擇線上參加。
為減少正式開會之時間,RI由原先92個提案中,挑選39個提案,進行徵詢投票(vetting),採線上書面審議及投票,若有419票贊成或反對,就不須在COL中投票,直接宣讀結果即可,介於0票到418票中間之提案,再進入COL正式的投票程序中。Vetting結果,有3案達標(分別為:22-54案於網站上發布RI預算及年度報告,433票贊成,41票反對;22-61案消除RI細則之用語不一致,459票贊成,16票反對;22-84案允許扶青社社員出席扶輪社之會議,426票贊成,45票反對)。同時日本追加22-93案,德國追加22-94案,因此2022年COL這次審酌之制定案最後共有94案。
以下為相關94個制定案之簡介,但因有有些制定案用語不清楚、或定義上不明確,有些在中文翻譯上難以妥適或難於瞭解,最後仍應以RI公布之內容及其解釋為準,下列內容僅供內部參考而已,沒有任何拘束力:
1.有關扶輪社的目的及社的行政管理有9案,1案通過(22-07案:社理事會將會議記錄提交扶輪社之時間由60日縮短為30日)。
2.有關社員發展有6案,4案通過(22-10案:將平等及包容加入社員結構中;22-13案:刪除社員需在社所在地工作之限制;22-14案:允許推薦暫時社員(perspective member);22-15案:衛星社之成員不限於同一社之社員)。
3.有關扶青社3案,1案通過(22-18案:扶青社社員可以成為RI委員會成員)。
4.有關RI職員及選舉9案,3案通過(22-20案:RI社長及理事的選舉時間往前提早進行;22-21案:放寬RI理事人選之資格限制;22-27案:授權RI理事會去除RI前職員身分)。
5. 有關RI的一般規定有5案,2案通過(22-28案:擴大理事會成立、修改、廢除地帶中地區之權限,刪除原先地帶內有過半數扶輪社反對則理事會不能為之之規定;22-32案:修改英愛地區(RIBI)有關職員之規定)。
6.有關扶輪基金會保管委員規定有1案,1案通過(22-33案:保管委員會內由原先有四位RI前社長之規定,改為至少有兩位RI前社長即可)。
7.有關扶輪雜誌有2案,皆未通過。
8.有關RI與扶輪社的關係有3案,有1案通過(22-38案:規定理事會懲戒、暫停、終止扶輪社及扶青社之權限)。
9.有關RI委員會的規定有4案,1案通過(22-39案:刪除原有委員會之設置規定,擴大授權理事會決定要設或不設委員會)。
10.有關RI會議的規定有2案,皆未通過。
11.有關RI秘書長之規定有3案,皆未通過。
12.有關RI會費的規定有6案,1案通過(22-46案:提高會費,2022-23半年費USD35.5;2023-24半年費USD37.5;2024-25半年費USD39.25;2025-26半年費USD41.00)。
13.有關RI財務的規定有4案,3案通過(22-52案:大幅修改稽核委員會之規定、改授權理事會及保管委員會指派成員,並修改財務報告表格及方式;22-53案:增加理事會須將儲備金的支出情形向立法會議報告之規定;22-54案:於網站上發布RI預算及年度報告)。
14. 有關立法會議如何提案等開議前程序之規定有7案,4案通過(22-56案:將地區年會提案改為地區提案;22-57案:限制理事會可提緊急制定案的範圍必須限於最近一次立法會議後發生之情況;22-59案:修改現行理事會可在立法會議散會前隨時提立場聲明(position statement)之情形,改為必須在立法會議開議前的12月31日前提出;22-61案:消除RI細則之用語不一致)。
15.有關立法會議開會程序及代表之規定有6案,皆未通過。
16.有關立法會議之雜項事項有2案,2案通過(22-69案:增訂COR通過之決議案,理事會應在會議結束後一年內,將其對該決議案所採取之行動通知所有總監;22-70案:通過RI理事會所提對RI章程之所謂精簡修正)。
17. 有關地區行政之事項有6案,2案通過(22-71案:規定RI試辦計畫之限制;22-72案:修改地區更改疆界、合併、分割之標準)。
18. 有關五大服務及行為準則(Code of Conduct)之事項有6案,1案通過(22-78案:在社區服務加上追求積極和平(positive peace))。
19.有關扶輪社的會議及出席事項有10案,3案通過(22-84案:允許扶青社社員出席扶輪社之會議;22-85案:刪除扶輪社向總監呈交出席報告之規定;22-92案:免計出席不需扶輪社的理事會核准)。
簡言之,這次COL制定案中,RI理事會提了13案,除22-25案及處22-63案兩案撤回外,其餘11案皆通過,可謂百分之百、大獲全勝。而這次總共通過29案,約占全部94案中之30%,比例並不高。台灣地區提案8案,通過1案,日本提23案,通過6案,美國提10案,通過3案。困難度相當高。
會議中有許多代表提出所謂「彈性」原則(Flexibility),指出許多RI章程、細則及模範扶輪社章程,自2016年立法會議開始即大幅放寬,給予彈性,求新求變;2019年立法會議更是創新、開放扶青社成為RI的正式成員,不應走回頭路,因此在許多提案還沒討論完時,就有立法會議代表舉條卡(Stripe)要求停止討論、逕行投票表決。尤其是在最後一日的4月14日討論中,隨時舉條卡之情形更多,主席甚至調侃大家不要那麼急著回家,希望多給一些正反雙方辯論的時間。但由於舉條卡之人不少,討論時間被嚴重壓縮,筆者數次按鍵登記發言,但許多次都遭主席進入停止討論、逕行投票表決的程序,而無法發言。在姊妹地區韓國3740地區的提案,筆者曾獲得機會發言,但機會可遇不可求。討論22-86案、22-87案、22-88案、22-89案時,主席更幾乎只讓少數代表發言後即投票,根本未充分討論,導致反對票都超過400票,皆超過贊成票約350票以上,並不正常。在討論到22-90案時,筆者實在看不下去,不得不善意發言提醒立法會議代表,從2016年立法會議開始倡導「彈性」原則(Flexibility)以來,修改了許多RI章程、細則、模範扶輪社章程,投票會帶來結果,這6年來的修改是否讓扶輪變得更好?未來9年、12年後呢?是否一定會讓扶輪變得更好?希望大家修改之步調是否可以緩一下,多思考其他不同意見的表達?筆者說完後,主席宣布進行投票,未料主席同時宣布,因為投票機器突然故障,要求現場代表舉紅牌表示反對,線上按舉手鍵表示反對,隨即在混亂中宣布22-90案沒有通過,接著進行22-91案,日本提案者似乎氣沖沖上台表示撤回提案,氣氛有點尷尬,主席隨即宣布休息。休息後,進行22-92案之討論,3522地區代表林華明PDG Venture表現甚佳,3490地區代表李進賢PDG ENT亦獲得機會發言支持該案,筆者雖然有按鍵登記,但未獲得機會發言,在約4位發言後,主席即請3522地區代表結辯並立即投票,此時投票機器神奇地回復正常,該提案以233票贊成、229票反對,以4票之差通過。由於線上投票沒有人知道某位代表是投贊成或投反對票,但現場舉牌則是大家四眼相看,等於記名投票,此一插曲,實令人產生一些想像空間,覺得投票機器很神奇,似乎有AI在裡面,會察言觀色,自動停擺。
另外,4月14日上午立法會議還針對巴基斯坦拉合爾大沙欣扶輪社之訴願案(針對RI理事會的處罰決定提出訴願),進行投票,此是因為該訴願是依法提出,且其送達RI秘書長之時間恰好在立法會議開議前3個月內,因此依規定,應交由立法會議投票,支持RI理事會的懲罰決定,或是撤銷該決定。最後經正反雙方辯論後,立法會議投票維持理事會之決定。這又是一次難得之經驗。
針對此次立法會議之結果,相信見仁見智,每個人意見可能都不會一樣。但少數需服從多數,也許世界之思維已經不一樣。如果有不服氣者,也許該提早準備,三年後再戰,可能屆時可以說服不同屆的立法會議代表,也說不一定。



2022年立法會議初步投票結果





3461地區訓練會議(DTA)想像扶輪 夢想起飛
作者 台中市政社 李世偉Carrier

扶輪的參與是一步又一步的投入,台中市政社於2011年9月28日創社,多次擔任五大職務,也參加不少次的地區講習會,此次感觸特別的深,聽到最新的扶輪訊息與具體作法,賦予女孩能力;強調多元、平等及包容;防止流失── 重視社員的舒適和關懷。
在楊廼津IDG Dentist致詞後,首場專題演講是找回扶輪人的榮譽感,由3522地區林華明PDG Venture分享捐贈135個移動式正壓快篩站、國際義診等。我們做的多,講得少,或連社友都不知情,快樂服務的記憶,不只永存心理,有要宣傳廣為人知。接著Zone 9 RC康義勝Kambo的演講主題發展扶輪,人數的增長,不只是官方語言的問題,促使更多的人加入扶輪,壯大扶輪做更大的服務計畫,我們的計畫要增加影響力、觸及、增強參與者的投入、適應力的提升。壓軸陳福振PDG Bill分享如何建立團隊,相互承擔責任,謹記四大考驗是要求自己,不是別人。


下午的分組討論,社長組主講人IDG Dentist,分享社長的角色,提到讓社友有歸屬感,100%的續留率,符合社區的社區服務,讓每位社友發揮所長,負責營造出溫馨有趣的扶輪氣氛,不只社友想來,也想介紹朋友來參加。扶輪基金由CP Aircon介紹案例,讓社友了解扶輪基金的運作,與行善天下的事蹟,自然捐獻就多,全球獎助金(GG)案的規劃,務必符合扶輪七大焦點領域。
最後的地區活動之介紹與說明,地區秘書長Clare說明公式訪問的相關細節。地區服務計畫委員會主委Archi布達扶輪日,在台中公園與各項服務計畫。地區醫療關懷委員會主委Brain提到因為疫情關係,年度義診會選擇在山地的偏鄉,在請大家多多支持。年會主委E-Tech幽默風趣的自我介紹,自稱是「毛三道四」的主委,為了感謝保羅‧哈里斯的捐獻者,晚宴地點選在台中長榮飯店,想像宮廷式晚宴形式,一定要恭逢其盛前所未有,地區年會一天於中興大學,並搭配奪目的簡報,動人的音樂,如此的盛會,怎能不參加。
一整天的課程,見到不少扶輪好友與結識到新朋友,跟地區團隊在意見上的交流與諮詢,聽到感動的扶輪故事,見到年少時台中扶輪青年服務團同期的團員夥伴,榮任台中大同社社長Joy、台中大新社秘書Kaipy,台中團在台中扶輪社輔導之下,已培育23位團員轉扶輪社,想像扶青好友都加入扶輪,延續扶輪情誼,一起為社區服務,想像扶輪,我們會更好更強,走的更遠,一群人做夢,用做實際的行動,讓夢想成真。



3490地區扶輪轉個彎友誼交換不簡單
作者 3490地區扶輪友誼交換(RFE)委員會執行長 王志銘Jimmy

扶輪友誼交換計畫,主要是透過計畫的進行讓扶輪社友及其家人和國外的扶輪社友互相訪問、交流。透過跨越國界交換計畫的執行,擴展國際視野,建立長久而深刻的扶輪情誼,並體驗與學習不同的風俗民情與文化。同時,拜訪者亦須接待對方的來訪,以達成扶輪友誼交換計畫的最終目的。
因為受到疫情影響,本地區已經有將近二年的時間,無法順利進行扶輪友誼交換計畫,今年度扶輪友誼交換委員會主委張祈祿PP Tile為落實扶輪友誼交換計畫,在總監黃文龍DG Wood的充分授權與支持之下,規畫了2個交換計畫,分別與3470地區台南市第1分區澎湖社、馬公社及澎湖天人菊社和3481地區第3分區金門社進行扶輪友誼交換計畫,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創舉,也是國內扶輪社彼此交流,學習各社不同扶輪文化,很棒的初體驗。
3490地區扶輪友誼交換計畫第一站是由金門團團長謝漢池PDG Beadhouse帶領與3481地區第3分區的金門社,進行扶輪友誼交換,在彼此規劃行程的過程中,金門社的熱情讓我們感受到屬於扶輪人特有的人情味,在拜訪期間,特地規劃到幾個金門在地社友公司參訪,經過社友專業及精闢的解說,讓每一位團友對許多不同的產業文化又更加瞭解,增加不少生活智慧,也是一個很棒的職業參訪經驗。透過參加金門社的例會,每一位團友彼此交換小社旗,開心暢談彼此的扶輪經驗。讓大家的情誼又更進一步。


3490地區扶輪友誼交換計畫第二站是由澎湖團團長陳昱森DGN Ethan帶領與3470地區台南市第1分區澎湖、馬公、澎湖天人菊3社進行扶輪友誼交換計畫,由於澎湖社與本地區樹林社彼此已是多年的兄弟社,因為這層關係,讓大家很快就能打成一片,屬於澎湖人的海港熱情,也在這些接待澎湖團的每一位社友身上看到,感謝總監當選人陳汪全IDG Paul及夫人Salina百忙之中特地抽出三天時間陪同參訪澎湖,也感謝澎湖社安排二個職業參訪行程,讓團友對在地的澎湖產業有更深一層的認識。遺憾的是,原先安排的社區服務淨灘活動,由於疫情考量,為了顧及大家的安全,只好取消。
國際扶輪3490地區扶輪友誼交換計畫,圓滿完成,感謝過程中提供協助以及給予寶貴意見的每一位,更感謝參與計畫的每一位團友,有你們的參與,讓計畫更加豐富也令人深刻。期待3470地區澎湖社、馬公社、澎湖天人菊社以及3481地區金門社的回訪,讓3490地區也能夠用同樣的熱情迎接你們的來訪。
國際扶輪3490地區扶輪友誼交換計畫
(Rotary Friendship Exchange)出團資訊:
主委:張祈祿PP Tile(蘇澳社)
執行長:王志銘Jimmy(新北市光耀社)
一、出訪地區:3481地區第3分區(金門)
出訪時間:2021年11月4日至11月7日
團長:謝漢池PDG Beadhouse(羅東西區社)
召集人:張新龍PP Bear(三重三陽社)
副召集人:蔡舜賢James(土城中央社)
出團人數:22人
二、出訪地區:3470地區台南市第1分區(澎湖)
出訪時間:2022年4月30日至5月3日
團長:陳昱森DGN Ethan(樹林社)
召集人:謝榮佳PP Polo(羅東西區社)
副召集人:洪木霖(樹林社)
出團人數:46人



國際扶輪3501地區年會服務改善人生創造美好
作者 3501地區媒體採訪主委 中壢明星社 賴月貴Luna

國際扶輪3501地區4月24日在新竹港南艾茉爾婚宴會館,舉辦第五屆(2021-22年度)地區年會,來自桃竹苗85個扶輪社社友齊聚一堂,共度愉快的嘉年華會;首先由新竹高工儀隊帶來了精采的開場表演,為年會展開序幕。
國際扶輪3501地區總監王元甫DG Medico表示,地區年會是一期一會,是嘉年華會,也是扶輪家庭聚會的美好日子,感謝年會團隊的精心策劃,才有今天美好的呈現。今年(2021-22)年度主題是「以服務改善人生」,因為服務會點燃內心的火花,改變人生觀和價值觀,當內心變得美好,家庭、事業、人生也都會隨之變得美好。
地區總監王元甫DG Medico也提到,雖然疫情嚴峻,扶輪人還是克服了種種困難,在年度內展開一系列活動,包括去年(2021)11月份連續舉辦社員、新社友和扶輪基金等三場研討會,也舉辦了中壢、新竹、苗栗分區三場寶眷聯誼活動,2022年舉辦了二場演藝嘉年華及三場植樹活動等,都圓滿成功。
國際扶輪理事劉啟田RID Surgeon致詞說,要增加社友,就要「Do more, grow more」,壯大服務以增加社友,做更多是舉辦更大、更具影響力的服務計畫;更壯大是增加我們的社友人數並且更加發揮我們的影響力。
國際扶輪3501地區年會匯聚中壢、新竹和苗栗三區的社會精英,總共85個扶輪社共同參與活動,在全體社員的努力之下,截至4月底扶輪基金捐獻達到113萬美元,積極推動各項公益活動,以服務的方式改善人生、回饋社會。
大會邀請頗具盛名、有古典文化藝術搖籃美譽的「蔦松藝術高中」表演中國古典舞,三支舞蹈分別展現出女子中國古典舞的柔美與男子舞蹈的陽剛威武,不論是色彩還是舞蹈動作都讓人驚歎不已。

專題演講:幸福向誰招手?
地區總監王元甫特別邀請台大哲學系教授林火旺做專題演講,題目是「幸福向誰招手」,林火旺說,兩千多年來,許多偉大的哲學家都在思索「幸福是什麼?」、「如何才能達成幸福?」,幾乎沒有例外,他們共同的答案是:幸福與品德密切相關。
林火旺舉不丹為例,說明讓人感到幸福的因素不是擁有多少名利財富,而是生活在品德高尚的國家,人人都很善良,甚至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在這樣的國家生活很有安全感,這就是幸福。
因有感於台灣的品德教育不被重視,林火旺成立新生代基金會,辦了十多場的營隊活動,主題是:《品德── 一場思辨之旅》及《生命饗宴營》帶領分組討論的教師品德種子營等,他說自己的社會自己來,期許大家一起創造一個善良、有溫度的美好社會。


展示攤位多彩繽紛、商機無限

扶輪年會會場內進行著各種主題的議程,會場外也多彩繽紛,設置許多展位。來到「寶眷作品成果展」參觀,美麗的藝術品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彷彿進入美麗的藝廊,書畫工藝製品精緻高雅,每一件作品都蘊含的創作者的巧思,背後更有新竹區寶眷主委黃連惠策展的用心,黃連惠說,每件作品的擺設都是經過精心策劃,可說是親力親為,就是要把最美好的呈現給大家。


為了讓社友把握商機、盡情發揮,展位多元豐富,來自各行各業的社友們設攤辦展,包括吃喝玩樂、養生、健身、運動器材都有,大紀元時報和新唐人電視台也應邀參展,希望能讓更多民眾認識這樣的優質媒體。

晚宴── 地區之夜是地區年會壓軸,也是重頭戲。開場表演「地區團隊舞」由總監夫人劉香君Jenny領銜,帶動全場美好的氣氛。接著新竹新湖社、竹南社、龍潭社、新竹百合社、竹南千禧社、中壢東山社,各社超水準演出,精彩萬分,令人目不暇給,真是一場音樂與舞蹈的盛宴。



花信的珍珠──3510地區年會
作者 第24屆地區年會籌備主委 高雄啟禾社 司小萍PP Cindie

珍珠的璀璨奪目總能得到女子的垂青,但誰真的在意一顆珍珠是如何形成的?其過程令人心疼震驚又不捨。想想當那有機物侵入軟體動物的軟組織深處時,軟體動物便以多層自然的礦物質和蛋白質包裹侵略物,日復一日忍著疼痛舔舐傷口,就這樣經過一段時間後,才能形成這裹覆著潰瘍的珍珠。在這場國際扶輪3510地區的年會裡,讓筆者見證到這一層層包裹著大家努力的汗水,忍著疲憊和壓力,終於成就了這一顆散發著獨特美麗光澤珍珠般的盛會。
24歲對於一個女子來說,是漸脫稚氣臻於成熟且如花蕾綻放的花樣年華,古人稱其為「花信之年」。筆者何其有幸可以擔任這場最美地區年會的籌備主委,近一年來的籌備,討論再討論、修正再修正,調整再調整、分工再整合、整合再分工,在大家的巧思之下,我們做了異於以往的改變,大膽、創新挑戰大家的眼球,過程中我們思慮再三,在兼顧疫情的前提下,我們仍然希望大家可以永遠記得這次的美好。報名、報到方式是一個小小的突破,宛如一個美好女子的邀約,一定要不同常人。高雄的輕軌結合我們的宣傳,目的是讓大家知道國際扶輪是深根高雄的組織。我們租借高雄流行音樂中心作為我們的盛會地點,是希望我們可以用最年輕的方式展現我們專業領導人的活力。一天的盛會在灑滿紙花的舞台結束了,我看到所有認真的眼神、美麗的笑容和無數的讚賞,用餐時段展現了扶輪人高度的水準,大家一句句,「你們辛苦了」這些就足以撫慰這一年來的辛勞和夜不成眠的疲累。





李翼文RIPR Color說他參與過很多地區的地區年會,也擔任過多次的RIPR,他說這是他所見過最美最棒且可媲美世界級的年會,留給他鏤骨銘心的美麗。RIPR夫人也說,她擔任過多次的寶眷組講師,有社友來告訴她,這是她講過這麼多場最令人動容的一次。但謙虛的RIPR夫人說,是因為3510地區年會打造了一個美麗的場地,布置了這樣好的氛圍,這些用心讓她作出最好的發揮。這一句句的肯定,讓我覺得所有的奔波、辛苦都不值一提,因為扶輪人一直就是用「付出」來關懷和參與社會,筆者很感動他們可以用「心」感受到我們的努力。這一年來的每一步很累、很遠,可是驀然回首,突然覺得如果不走這一遭,我一定會後悔。

為了這一次的年會,再苦再累也會撐住,只為了滿足一雙雙期待的眼神。我們每一年都為了圓一個夢,只有努力堅持的闖,即使流再多的汗水和淚水,只要能看到大家滿意的笑容,以及這次的報名達2,300多位社友,這些就是成功。只有辛苦過的人生才能看到世界的寬廣,這一年要感謝的我們年會工作夥伴們,同時感謝3510地區社友,因為每一個人的參與才能有今天的成果,而為了這個成果,大家瘋狂到底的打拚,人生因為有你而更美好!就像一顆顆耀眼的珍珠。


台灣扶輪出版暨網路資訊協會網站諮詢委員會工作報告及檢討
作者 網站諮詢委員會主委 郭俊良PDG D.K.
主委:郭俊良PDG D.K. (D3523)
副主委:鄭桓圭PDG Peter (D3501)
委員:黃長吉Jacky (D3461)
吳毓彬PP Bridge (D3462)
林庚賢DGND Aaron (D3470)
姜幸麟PP Computer (D3481)
蔡尚勳P Amos (D3490)
林清波CP Wave (D3502)
曾鴻翌CP Jacky (D3521)
陳定勝PP Alex (D3522)
呂才雄PP Michael (D3522)
陳威州PP David (D3523)
1.每月提出Google分析報告
請參見2022年2月及3月之「目標對象總覽」 與「網頁」分析報告。
2.月刊一角設置QR Code
已於2022年3月「台灣扶輪」月刊中「編輯後記」右下角設置月刊電子報QR Code,方便訂閱。
3.資料庫之整理及分類
本會現有資料檔案龐大新舊雜陳,硬碟中網站資料夾共104GB、超過2,500多個資料夾、10萬多筆檔案,必須逐步將有效可用檔案重新分類歸檔外,失效或未知的檔案仍暫存至未分類資料庫。
建議彙整資料庫工作:
1).檢查資料庫中的檔案
2).分開紙本資料及電子檔資料二項
3).決定順序紙本資料掃瞄/電子檔資料檢視
4).建立分類POOL
建立關連式資料庫:
在Web server後方加上資料庫DB Server (Cloud)
同步原資料庫(可支援性?)及DB Server以方便異地備援
建立雲端資料庫
1).初期建立雲端資料庫,定義協會各資料檔案屬性、類別及大小數量(本會人員)
2).完成資料分類及歸檔後,設計網站使用者介面並建立關鍵字搜尋功能,提供各項檢索功能
3).統計月流量及雲端空間並適時調整雲端服務及網站功能(每年費用依需求或有不同)
4).建立並同步離線資料庫備援功能(option)
估計經費:
1).編寫程式經費約新台幣15萬元
2).本會同仁加班協助分類歸檔── 1年約新台幣6萬元
4.提出網路行銷本會網站之工作內容及預算
建議自下一扶輪年度起,購買Google關鍵字廣告,估計經費每月新台幣5千元,一年新台幣12萬元。
5.舉辦網路論壇或活動
建議自下一扶輪年度起,試辦一年4次線上地帶級或全台12個扶輪地區參與的主題網路論壇,估計經費每次新台幣2萬元,4次新台幣8萬元。
以上第3.~5.項估計共計新台幣41萬元,為經費寬裕,以網站優化新台幣42萬元編入2022扶輪年度收支預算之各項耗竭及攤提項目。
6.完成之工作項目
1).新網站:
a)易於瀏覽分享──
以landing page觀念建置,頁面整齊,格狀配置並附圖片,易於瀏覽。
網頁都可透過Facebook、Twitter、Plurk、Line友善分享。
響應式手機版連結迅速,並已修改程式以顯示各文章閱覽流量。
b)「台灣扶輪」月刊──
除提供全冊電子書及PDF檔之外,可點擊月刊圖像從所顯示之目錄,連結各獨立的文章單元。
c)「影片中心」──
發布超過125部扶輪短片,並將最新影片呈現於首頁右上端。
d)幫助社友──
「最新訊息」之國際扶輪最新訊息中文翻譯、「服務活動」之精選優質服務報導、「RI社長文告」與「保管委員會主委文告」之每月最新文告、「最新文章」之有趣故事,有助於社友、地區月報,及扶輪社社刊參考利用。
「相關訊息」中之「台灣12地區扶輪社數及社員人數」、「國際扶輪一瞥」、「扶輪詞彙中英對照表」、「程序手冊」等位置固定,方便社友尋閱。
e)流量增加──
新網站自2021年7月迄至2022年4月12日累計流量超過201,500,較舊網2020年6月30日半年累計流量27,900顯著增加;
「台灣扶輪出版暨網路資訊協會」搜尋排名於相同期間從第三頁前進至第一頁第三名。
2).「台灣扶輪」月刊電子報:
a)在常務理事兼網站諮詢委員會副主委鄭桓圭及諸位委員建議及指導下,於2020年11月19日起創立。每週透過E-mail寄發各社。迄至2022年4月14日已發行53期。
b)讀者點選「繼續閱讀」可連結至本會網站各該文章,並可藉此在網站內以關鍵字搜尋其他感興趣的文章。如此有助於吸引訂閱「台灣扶輪」月刊,促進瀏覽本會網站。
c)每期由主編李博信從月刊精選6篇文章。
d)遇有國際扶輪、地區及扶輪社提供60-90秒服務短片,亦擇優刊登。
e)歡迎各地區提供更多報導扶輪社員如何採取行動、服務助人的影片及文章。
3).台灣扶輪FB:
a)在網站諮詢委員會委員兼協會副秘書長陳定勝主理下,於2020年8月17日設立,以迅速提供各種國際扶輪最新資訊及一般社友不易取得之扶輪資訊。
b)目前包含扶輪領導人在內,訂閱者已有1,831人。誠邀全台各社成為訂戶。
7.未完成項目及預計完成時間

資料庫之整理及分類、(購買Google關鍵字廣告)網路行銷本會網站、舉辦網路論壇或活動等三項,以編入下一扶輪年度預算,擬交接下屆委員會接續進行。



中壢明星社── 蔦松藝術高中圖書館改建以及提供識字課程計畫
作者 3501地區媒體採訪主委 中壢明星社 賴月貴Luna
本社申請2021-22年度扶輪基金會(The Rotary Foundation)全球獎助金,執行「蔦松高中圖書館改建以及提供識字課程計畫」,經過一年的努力有成,3501地區總監王元甫DG Medico率領扶輪行政團隊與本社社友,於2022年3月15日到校辦理圖書館揭牌儀式,並聽取校方成果報告。
地區總監王元甫DG Medico致詞說,全球獎助金是很好的制度,可以做較大型的服務。地區三年前捐獻的年度基金(Annual Funds)大約一半會回來地區,成為地區指定用途基金(District Designated Funds, DDF),作為全球獎助金與地區獎助金的資金來源。全球獎助金除了主辦社的現金自籌款與國際協辦社的現金贊助,還會得到主辦地區與國際協辦地區的DDF,再加上世界基金(World Funds, WF)的資金挹助,所以加總起來資金較多,可以做較大型的服務。


蔦松藝術高中校長張凱瑞表示,非常感謝總監王元甫、社長邱家信大力促成此案,扶輪人帶給蔦松的不只是金錢的作用,更是滿滿的鼓舞與支持能量的挹注!希望透過此計畫之執行,鼓勵學生、教師與居民多閱讀,進一步將學校擴展成為社區教學中心,期盼能縮短城鄉資訊差距,為在地居民創造美好生活。
張凱瑞表示,談到「蔦松藝術高中」的發展演變過程有如一部傳奇故事。位於台灣雲林縣水林偏鄉的蔦松國中,於1972年創校,創校之初,校務蒸蒸日上,學生人數亦逐年增加,最多曾達14班、近700人。然而,隨著工商業發展,農村人口外移,復因少子化,學生人數銳減,到2002年,甚至只剩下38名學生,面臨被廢校危機。

其後,學校因有幸得到「雲林縣傳統教育基金會」的接手經營,逐漸翻轉命運,更於2019年改制升格為「蔦松藝術高級中等學校(附設國中部)」,目前學生人數已有300多人,學校分為國中、高中共6個年級,有音樂、舞蹈、美術三科,優質的轉型成功,蔦松已然成為培育古典藝術人才之搖籃,扶植優秀的青年學子進入藝術殿堂。
偏鄉學校資源不足 經費挹注見成效
教育部於2019年推行新課程綱要(簡稱108新課綱),相當重視學生的「閱讀理解」素養,這也是提升國人素養相當重要的一環。而日前,蔦松藝術高中圖書館的藏書空間及閱覽區的座位空間不足(僅16個座位),也因偏鄉學校設備資源有限,視聽閱覽的資訊設備多是鄰近嘉義縣學校提供的汰舊二手電腦。
蔦松高中圖書館主任吳國瑞說明,獎助金計畫總經費分為改建工程與教師培訓兩部分,執行成果包括:(1)圖書館擴建,從一樓延伸至二樓。(2)二樓改裝成多功能閱覽、自主學習空間。(3)建立資通訊及安全防護系統。(4)圖書館的延伸:設置班級活動書櫃21組(42座)。


吳國瑞說,希望藉由「蔦松藝術高中圖書館改建以及提供識字課程計畫」,擴增軟、硬體設備,打造蔦松藝術高中成為學區的共同學習中心,多元的服務對象包括新住民、單親、隔代教養、原住民及學校師生等。努力目標包括:提供豐富的學習設備資源、師資及多元的學習場域、提升學區學子的識字率及閱讀理解能力,弭平城鄉資訊落差、提升學區學子未來的職涯發展能力、培育更多的教師及志工幫助學習弱勢者。

此計畫不但符合108新課綱「自主學習」精神,也符合了12年國民教育「成就每一個孩子」的精神。



桃園向陽社── 桃園市觀音區衛生所附設居家護理暨中醫巡迴及早期療育復建站捐贈與揭牌儀式
作者 桃園向陽社社長 徐雅菁Angel

桃園向陽社2021-22年度主辦全球獎助金GG2234390案


2021-22年度由桃園向陽社主辦的全球獎助金案「桃園市觀音區衛生所附設居家護理暨中醫巡迴及早期療育復建站」的捐贈與揭牌儀式,很榮幸邀請到桃園市大家長鄭文燦市長一同共襄盛舉!本案總金額為76,525美元,我們將觀音區閒置的舊衛生所內部重新裝潢、添購冷氣、飲水機⋯以及相關醫療設備與器材。

感謝林純超PDG Bear引薦國外配合社,感謝國際扶輪3600地區九里扶輪社,感謝新葛扶輪社車洙範前社長。
感謝所有協辦社的保羅‧哈里斯指定捐獻:國際扶輪3502地區桃園武陵社、八德同德社、桃園山悅社,國際扶輪3462地區南投南崗社,國際扶輪3470地區台南夢時代社。
以個人名義指定5,000元美金:慶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鄭世脩律師事務所、德億土地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洪勝仁。
感謝最親愛的本社社友們,全社都保羅‧哈里斯,特別感謝PP Emily Cheng當初陪筆者一起到衛生局找案子、寫計畫案向RI基金會申請,還有很多與廠商的聯繫也多虧有妳,非常謝謝PP Emily對本社無私的付出。

募款過程真的非常感動,大家都毫不猶豫的馬上答應,還有好友主動打電話要捐保羅‧哈里斯基金,Angel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報答你們,這個歷經5個月努力的完善居家護理所將帶給觀音區老人與兒童的莫大幫助,是Angel給你們最好的感謝禮物。



各社活動輯要

三、扶輪作品
SPECIAL ARTICLES

畫說扶輪
作者 台中大屯社朱魯青PP Idea
台中大屯社朱魯青PP Idea的手工鋼筆畫

扶輪尊重人權
扶輪社友不干涉宗教信仰,因此社友間絕無任何宗教歧見。
Respect Human Rights
The society with no respect to the human rights is the society the ideals of
Rotary cannot be developed.



一張郵票的故事── 超越自己向前看
作者 潮州社 丁天降PP Austin

此一題目是1991-92年度主題,國際扶輪社長拉珍德雷‧薩寶,印度人士,「超越自己向前看」隱含著宗教精神的意味。人來世間,如同俗話所講「來者不善,善者不來!」人性本來就是利己主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為人偽、人為偽,「假」人就站在旁邊。「仿」是仿造,仿偽作假都是人類的行為。只有羔羊是善美義的動物,人類沾不上邊,「超越自己向錢看」才是人類追求的目的。
所以,貶低人性的話語說「人慾橫流」、「人面獸心」、「禽獸不如」,人又被人說是「牛鬼蛇神」。弱勢者被強勢者剝削,狡猾的玩弄愚蠢的「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利用別人的拳頭母去撞(打)石獅。貪名重利的人玩手段誘惑瞋癡的人給錢布施、做白工,說一句「功德無量!」,人的嘴巴吃香喝辣的,人的嘴巴也講花言巧語的香話,人的嘴巴也講恐嚇人的辣話「你犯口業!」人不能知己知彼,不知道自己、不明瞭別人,傻傻地做別人的粉絲,讓別人牽著鼻子走,這就是沒有超越自己,也沒有向前看,更不清楚別人是否在向你的錢看?
不要問自己做的事「有無功德?」因為自己歡喜做,甘願受。要知道巧妙的言辭毫無價值,嘴巴講出來容易,說到做不到,反而會損害你的身心,使你成為冥頑不靈的人。努力奉行「真實」、「公平」。處失意而不消極,處富裕而不奢侈,降低慾望,遵從公共道德,提升良善的意念,為自己的好處利益絕對不佔別人的便宜,凡事省自己,觀察自我是否有所缺失,修正不妥當的言行,有了下如此工夫的德性便是「功德」也就是超越自己。
金錢雖然不是萬能,無錢萬事不能,俗話講「無食祙養命,無錢祙修行」、「金銀可以通鬼神」、「有錢能使鬼推磨」(鬼神是人)、「錢有嘸驚世事」人間何處不用錢?血肉之軀的人哪,無人不愛錢。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愛財的有道君子很稀少。「超越自己向錢看」者在三教九流、三姑六婆(字典解說:尼姑、道姑、卦姑稱三姑。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稱六婆。)中少不了。
古印度的達摩禪師到中國會見梁武帝。帝問「朕建廟、供僧、印經書有無功德?」達摩答「無功德!」。尊貴的帝王哪,歷經征戰殺人,坐上王位挪用民脂民膏的稅銀,享受富貴榮華,皇帝有啥功德?「功」字寫得對「工」作付出勞力,工與力才是功,以工力得到的便是德。
「向錢看」少了一分「真實」、「公平」者,或者受了虛榮心的驅使,為了賺黑心錢的漂白,自以為道德良心的安慰心態,捐錢布施又可抵納所得稅,何樂不為做「功德」,巴結那些假借佛的光環的假修行人,卻不知道自己和他共業,共同承擔因果。

所謂「佛」,看字便知「人弗」、「弗人」,人不是佛,佛亦不是凡人,人可以成佛。(字典解釋:「佛」是印度梵語Buddha「佛陀」的簡稱。佛教認為有最大的智慧,達到自覺,又能覺醒眾生,這樣覺行圓滿的便成為佛。)古印度悉達多太子捨棄地位離開皇宮去修苦行,覺悟成佛,教育弟子們以覺悟眾生,超凡入淨為宗旨。世傳漢明帝時,由西域傳入中國之後盛行於東亞一帶。台灣光復初期,社會艱辛,出家人都要自力更生,耕種農產品討生活,認為施主一粒米恩大須彌山。「受人滴水之恩,湧泉以報」。約1966年以後台灣經濟漸漸發展,布施獻金捐錢也漸增加。「不看僧面,看佛面」,佛怎麼會用人的錢呢?多多益善「修行人」樂透了,貪瞋癡的共業,說是「志業」,如是竺元道禪師詩云「無名果結菩提樹,三毒花開正覺揚,誓度眾生盡成佛,誰知佛亦是眾生。」(三毒是貪瞋癡)。佛是人間覺者成佛,現在卻有「宇宙覺者」公仔銷售66萬元一個,《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奈何,不信者恆不信,信者恆信。能夠遠離「超越自己向錢看」的人就是「超越自己向前看」了。古印度《奧義書》說:「用自我控制你的思想,用思想控制你的意志,用意去控制你的慾望,讓馴服的慾望帶你到彼岸的目的地。」;「沒有人能夠說出我們不曾聽過、想過和不曾知道的東西。」明白事物的是否真實也是超越自己向前看。



世界的草間彌生
作者 林千鈴3502地區PDG Soho桃園東南社蘇荷美術教學體系創辦人
我已經被圓點之網的詛咒操控了,我要用這個圓點來迎戰。

我把一切都押在圓點上,想要跟歷史造反。

──草間彌生Kusama Yayoi,1929.3.22-

草間彌生以93歲高齡登上當今最受歡迎藝術家的榮耀,她的藝術與時尚、商業結合,世界各國美術館爭相永久收藏展出她的經典作品,每個展覽常為美術館帶來幾百萬的人潮,各地觀眾爭先恐後搶著預約入場門票…,史無前例的「草間風潮」,讓這位現代藝術的前衛旗手,不只是精彩作品,她的創意思維,甚至她的傳奇人生,都被人們熱烈的探討與傳揚。
藝術的救贖
1929年出生在日本長野縣的草間彌生,家庭背景優渥,但父親入贅成為母系顯赫家族的養婿後,桃色紛爭不斷,引發家庭長期的衝突與對抗。每天捲進雙親周而復始的爭吵中,母親憤怒激烈性格的影響下,她從特殊兒童到不良少女,負荷超過年齡的心理壓力,使得草間早早在童年期出現精神異常的幻覺。
草間罹患學名稱為「人格解體障礙」的精神疾病,症狀是知覺障礙,常有幻聽、幻視以及強迫的情況。會突然聽到家中農場的蓳花跟她說話,會感覺自己的聲音變狗叫,也會發現桌巾上的紅花不斷延伸,從天花板、柱子到窗玻璃,蔓延到全身,甚至連身體都消融在紅點中,想從樓梯逃出,樓梯也在眼前消融了…。她自認內在充滿怒氣與暴力,極度情緒化,所以年少時整天提著畫筆,並不是為了喜愛藝術,而是為了紓解難以排遣的不安及恐懼。
深受攀附在身上的妄念威脅,為了逃避這分裂狀態的強大痛苦,草間利用彩筆畫下幻覺的景象,一圈一圈的線條反覆纏繞延伸,讓自己「消融」在無邊的幻象中,直到不安恐懼消散,知覺清醒為止。本應是擊倒她的精神幻覺,最後這種內在衝動,反而被她巧妙利用成為創作的基礎,開創出令世人驚豔的嶄新藝術領域。
繪畫成了她的唯一出路,習慣用圖像筆記年少痛苦無解的幻象,逐漸的竟把繪畫當成一生志業。19歲那一年她考進了京都市立美術工藝學校四年的課程,雖然如願研讀日本繪畫科,可惜傳統刻板的教育方式無法滿足她活躍的創發習性,她躲進自己曾經一畫再畫的南瓜裡,因為「南瓜總會逗我笑,它是田園裡最幽默的」。南瓜在祖父農場裡伴她成長、與她說話,帶給她強大的精神安定感,後來草間成名後,這些幻想中的圖樣,轉化成為最受人矚目的系列作品之一(圖2)。圖3則是被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永久典藏的無限鏡屋之「南瓜之魂」。
2012年草間與路易斯‧威登全球名店聯名合作,讓經典的圓點紋路揮灑在LV風衣、洋裝、圍巾、配件上等系列中。藝術與商業結合,又再一次漂亮出擊。(圖4)


草間一直想逃離母親,以及逃離她口中日本這個太小、太庸俗、太封建、對女性太輕蔑的國家,想另外尋覓一個沒有束縛的自由世界。她開始異想天開的給法國總統寫信,另一面也去信給遠在美國最富盛名的女畫家喬治‧歐基芙,並且意外獲得隱居中的歐基芙遠從墨西哥州的回函鼓勵。雖然從來沒在學校上過英文課,但草間在1957年28歲那年帶了60件和服,在和服內襯縫上了100萬日幣,加上2,000幅畫作,還有一股創作者無畏的勇氣,踏上了改變命運的征途── 美國。
號角響起── 紐約的野心戰場
草間彌生毫不諱言,她一心一意想成名,想在機會之都的紐約衝鋒陷陣。她幾乎是廢寢忘食瘋狂地用細筆一筆一筆勾勒出幾百萬個網目,將騷擾她且無所不在的幻象,畫成這毫不留一絲空隙的「無限之網」(圖5),這張網無邊無際布滿畫面,沒有重心,沒有焦點,但密密交織的綿延純色中,卻有變化無窮的純白、灰白,數不清的色層與厚薄的質感,一再重複於表面之下,變化多端,沉穩寧靜的畫面令人神往流連。此畫一展出,有眼光的藝評家預言了她未來的成就,知名的評論家唐納‧賈德第一個以200美元買下,2014年從佳士得以710萬美元賣出。
藝評家多爾‧阿修頓在紐約時報的評論:「她的作品完全排除個人情緒,以一種偏執的重複令人感到疑惑。…讓整張圖畫出現一種無限延伸的構圖,在色調妙的變化上,…展現了一種驚人的力量。」

之後更驚人的是,她對男性的恐懼和對性的排斥,轉化成第一座軟雕塑──「累積NO.1」,在一支沙發椅上覆蓋手工縫製的凸出物── 她稱之為陰莖(圖6),她把痛苦的執念,壓迫的意象,尤其是不安的「性焦慮」,成功轉化為「性幽默」,藝術家本人此時提出的空間裝置藝術,對未來極簡藝術的發展,帶來啟發性的作用。1964年再接再厲,另一個累積(圖7),此起彼落象徵陽具的軟性雕塑被細膩的裝置在空間各處,她將自己標誌性的「重複」風格,完整呈現在這個雕塑中。草間對當代藝術開創性的貢獻,從紐約早期的這些作品當中,可以獲得證明。
紐約早期作品常常帶來讓人驚豔的創新想法,1965年草間創造了自己的第一個「無限鏡屋」(圖8),她建構出一個鏡像的屋子,讓這些無止盡畫在陰莖上的紅點,通過無限的反射而倍增,畫家本人被這些突起物環環包圍。鏡面的複製和延伸,如今發展成為沉浸式展覽廳(圖9)的模式,近年世界各大美術館競設她的標誌性永久展廳,無限鏡像總是讓廣大民眾嚮往迷醉,而可能經過幾小時大排長龍的冗長等待之後,觀眾只能待在鏡屋幾十秒中,而人們卻甘之如飴。
1966年,草間新作自戀的水仙花園,使用小圓點燈泡搭配大場景創造視覺效果,此件作品成為她最具代表的成名作,也讓她獲邀參加第33屆威尼斯雙年展(圖10)。
50年後,這個概念重返紐約最具當代藝術領導地位的MOMA PS1,在皇后區的洛克威海灘,由1,500個鏡面鋼球漂浮水面。草間的創作意念如流水一般切割不斷,總能夠從一個藝術概念不斷轉換新型態呈現,一變再變常能以令人驚喜的面貌再現(圖11、圖12)。



在紐約聲名大噪之後,身處嬉皮風潮的草間,更以大膽的裸體彩繪引得媒體大量報導。以「草間‧乍現」為主題,1967年她在紐約參與反越戰活動,讓青年男女嬉皮裸體作「人體彩繪祭典」,鼓勵舉辦同性戀派對,成立草間舞蹈團,雇用16-20歲的男同志表演,所有種種都是要挑戰當代傳統衛道人士。媒體大量熱烈支持,卻引起日本國人蒙羞,國際人側目的這些表演活動,在草間以為,其實都是時代的需求,她只不過是走在時代的尖端而已。當時日本國人的冷漠排斥,如今是日本國寶的草間,笑看世間的冷暖,自有她的一分難得豁達與幽默(圖13)。

在紐約孤獨奮鬥的異國歲月裡,草間與大她26歲,已經在美國擁有盛名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約瑟夫‧康奈爾(Joseph Cornell),有一段長達十年的戀情(圖14)。1972年的作品《無題》罕見地以粉紅為基調,桃紅、粉紅深淺層層相交,深藍色的網底上還點上些許金色,情感豐富技法純熟,充滿了詩情,是為了悼念剛逝去的愛人而作。這是她在紐約的最後一張作品,也是開啟彩色「無限網」的第一張。此畫在佳士得拍賣市場2011年以台幣1.6億賣出(圖15)。
草間彌生不斷打破自己的界限,為正在萌起階段的普普藝術與極簡主義增添了色彩,但令她精神狀態瀕臨崩潰的是,她開創的前所未見的藝術視野和方向,強烈又前衛,打破固有的藝術表現框架,影響後來的歐美藝術思潮。而這些創新的構思時時被同期的男性藝術家剽竊並能獲得大眾喝采肯定,沮喪失望的草間彌生,縱身從自家公寓的窗戶中跳下自殺雖未果。草間心灰意冷之餘,1973年結束一切回歸鄉里。1977年主動住進東京精神療養院至今。
銷聲匿跡十多年,直到九○年代被「再發現」,復出後的草間更是勢不可擋。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色彩越見鮮豔活潑,她的形式越顯大膽多變,創發力不減反增,人氣也扶搖直上。英國倫敦《Time Out》雜誌評論如下:「草間長年以來隱姓埋名躲在自己無限的世界當中,終於在這後現代的歷史時刻,為了伸張她真正的定位而重新現身。」
無限的創作之網
經過七十年,草間彌生的創作動機,都是希望捕捉靈感消失前那些靈光乍現的影像。藝術從崩潰的邊緣,一次又一次將她挽救回來,這種崩潰與累積,增生與分散的經驗── 重複在她生命的現實與作品中出現,「無限之網」完全捕住了她的靈魂。自此,現代藝術理念上「重複、連續」,就成為她概念性標誌。
2022年全世界有29個大型美術館展出草間的無限之網。美國、法國、英國、挪威、倫敦、丹麥、巴西、以色列、日本、印尼…人潮相繼湧入,華盛頓郵報登載策展館長如是說:「草間彌生擁有永久的地位,她的作品提升了博物館的國家形象。沒有比草間彌生更好的藝術家,也沒有更好的理由歡迎遊客回到國家藝廊。」
草間彌生的無限之網,不只網住了她自己,也網住了世界各地的觀眾。

本文圖片僅提供教學使用,請勿轉載。



我的扶輪思索再見了,社長再見!
作者 桃園東南社 林千鈴PDG Soho
任期越接近尾聲,社長的心情越見複雜。有人覺得一年任期愉快充實,有人覺得如釋重負,也有人遺憾不捨,當然,也有人疑惑未解…,也許有可能同時交雜幾種矛盾的情緒。但無論如何,是時候該準備心,褪去光環走下舞台,一年好戲即將落幕,好好告別這年暫時屬於我的社長角色。
前人說「上台看身段,下台看背影」。站上社長舞台,突然成為主角,總是聚光的焦點,一舉一動都被矚目,這感覺的確讓人意醉神迷,一時覺得當社長可能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可惜,陶醉在舞臺中心的飄然滋味正得心應手時,突然下一波明年的大浪一波波湧上前來,要放下鐘錘默然退場,難免一時茫然。所以會有這麼一說:「上台容易,下台難」,上任前要雄心壯志,下台要萬緣放下,而且要走得從容優雅,正是透過這一年社長經驗學習的最大重點。
這個課題,對筆者來說更倍覺困難,因為一上任就是3500 第一個女社桃園東南社的CP,下台更是難上加難,花了我好幾年時間,才學會安坐在台下。問題並不在坐不坐上位,最大的困難是心態轉換,難在剛卸任的一兩年,謹記著自己的付出與功績,說真的要立刻被忽視與遺忘,眼見大家如無事一般擁簇新人的熱絡景況,難免感覺世態炎涼。而自己退位的黯然與哀愁,只能暗自吞嚥。
一年短暫易逝,曾經滄海難為水,卸任時難免會有一些失落,沒有調適的失落,沒有紓解的自我重要感,就會累積成災。別小看這種小小心念,這種情緒沒有處理,就會有酸腐味。戲已散場,觀眾離去,燈光全暗了,只有自己還徘徊在台上,下不了台,多年後回頭一望,才自覺荒謬可笑!
當年的心智成熟度不足,無法穿透扶輪「Rotary,輪流的、運轉的」內涵精神。對於扶輪倫理一知半解,更不懂這些設計的背後深藏之哲學內涵。尤其習慣在自家企業體當萬年領導,要接納輸入「輪流與更替」的概念並非易事。扶輪的現實,正所謂是非成敗轉頭成空,青山依舊在,不管換誰擔任社長,太陽一樣升起落下,江山代有才人出,新舊更替,扶輪一樣輪轉如新。某一層面,這正是扶輪職務輪替設計的弔詭處,時間到了經驗夠了,替換他人來體驗,體會這難得一有的機會── 領導領導人。
本來,扶輪就是一個「成功者聯盟」,社長經驗最可貴的是領導「成功者」的體驗。我們一向是自己企業的領導人,要學習領導一群跟自己一樣優秀,或比自己優秀的卓越領導人,「扶輪社長」這位置,可能是最精彩的實證機會。社長體驗的最大回饋,是讓我們的領導力與精神力升級,學會以謙卑的姿態「領導」。但另一個層面,利用這一年種種經驗將領略淬煉成生命的哲學。不論自認領導或成功或失敗,它的哲學性反思所獲得的智慧,更甚於實際物質的斬獲。
經過多年後,筆者終於領悟「社長」的深層意義。社長只有一年,當PP前社長卻是終生的事。社長的深刻意義不在那一年,意義也不在職位與活動這些外在形式,更深的意義在內在精神層面的跨越。
誠如創始人保羅強調的:「扶輪基本上是一種教育課程。扶輪幫助一個人立足大地。扶輪幫助他認識凡事皆有其內在與表面的道理。」
「社長」是扶輪生涯中,最基礎的起點,最重要的資歷,也是最大的磨練,缺乏社長的資歷與磨練,在扶輪也只是隔岸觀火,無法領略扶輪造人、培養人才的奧妙處。社長任內最被強調的重點是學習體驗,這體驗絕不會是完美無缺憾,但卻是最完美的學習課程。這完美課程,必須包含好與壞、對與錯、成與敗、得與失…這幾種彌合對立極端的觀點,正如道家所說,陰與陽、有與無,兩個二元的對立面結合成太極,少了另一半,天地不成立。如果只有全然美好掌聲,避開批評改進的課題,其實只學了一半。
扶輪表面上的不完美經驗正是它的可貴之處,也就是學習最高價值所在。也是淬煉高層次領導力最高明的手段。很多社長站在角色中,難免看不清全貌,明天過後,可能有人歡喜歸位;但也有人曾為了努力完成使命,費盡心力,不僅得不到應有的榮耀肯定,尚且無由的遭受一些誤解與批評,身受重創。興高采烈、如釋重負者有,心灰意冷者也
不少。
但有見地的過來人告訴我們,任內經歷過困難挫折的阻礙,如果自己能突破性格障礙,克服內心設定的藩籬,將重重阻礙化作鍛鍊謙虛溝通的關卡,當困難被突破完成,所得的成果更是可慶可貴。須知道,社長學習課程不是這一年新進多少社友、勸募了多少基金、舉辦了多少服務聯誼活動等等這些外在形式,而是精神內涵的領悟,是內在處世智慧的增進。創始人保羅真的是扶輪哲學家,他又說:「人們回應扶輪的召喚聲而來,而未來的領導者,將會從那些最深切的關心扶輪倫理與哲學的人群中產生。」
誠如以上所言,擔任扶輪的職務,不論是社長、秘書、主委,甚至是總監、助理總監…,擔任的職務越多越高,見識的層面越廣,它帶來人生關鍵性重要哲理的領悟,以及龐大的自我反省和檢視的契機。領導人的人格改變與提升,是透過社友的碰撞衝擊,體悟到自身必須改變,而甘願自我修正的「生命智慧」。每一次的洞察,都擴展了我們的人生脈絡,帶來了更寬廣知解事物的新方法,這是扶輪生涯中,最大的禮物和回饋。二十多年在扶輪領導與被領導的雙向經驗,筆者領略到的心得,在以下這裡略談一二:
準備心:
應該認真思考出安然卸任的思維與心理準備,才能讓我們下台的姿態走得優雅從容。這是一個輪流的位置,就像一串珍珠項鍊,今年是一整串中的一顆,點滴都相連,缺一不成串。想像一下,如實地看見卸任後,社長的位置已經坐上下一位,而且此後有更多人還要體驗這個職位。
明天過後,沒有人記得我的付出、我的功績、我的榮耀,我的…,必須放下我的一切,忘我無我,因為每個人只在乎自己的付出、功績和榮耀,我們根本不記得哪一位PP曾做了些什麼活動,又有多精彩,沒有人會記得別人,扶輪歷歷,通常只是吉光片羽不復記憶。我們自己經歷的這一切將化為雲煙隨風而逝。最後,只有自己記得,但這別人無法領會的深刻領悟,卻永遠為我們所有。
‧ 寵辱不驚:
渴望贊同與掌聲,人同此心,可惜扶輪社是一個大熔爐,人各有立場,各有觀點和堅持。同一件事的做法,可能被讚賞也可能被批評。一件看似美好的事,從另一個角度看過來,也可能有人反對。保羅在全國扶輪雜誌創刊號說:「每個人的不同性格,人的不同想法如人的不同容貌一般,很難求得全體一致的
意見。」
所以,世間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榮耀與批評、支持與反對必然同時並存,也同時不那麼絕對。扶輪利用這一年的種種互動機會,拋出我們該學會的人與事之課題。容許別人有行動或判斷的自由,有耐心和不帶偏見, 容忍不同於自己的或一般能接受的辦法或見解,我們需要一些挫折和衝突來試煉自己寬容的精神。
扶輪人都是來尋求改變,而且往更高、更寬、更廣的向度改變。而被我們領導的社友,絕對是促使我們決心改變的觸媒。他們有些願意慷慨地承擔起負面角色,拋給我們一些議題,成為我們任內必須弭平的分裂、甚至不同性格所造成的擦撞、對立的信念等等,都是我們一生中必須學會,並且消弭的人際關係課題,這些社友都是我們的生命導師。
所謂走過必留痕跡,一切無法從頭來,與去年此時就任前的心情相比,一定點滴在心頭,正適合在此時此刻,做一個大盤點,好好整頓心情立定心念,進入 IPP 的新角色,那又是另一番挑戰。未來可能有十年、二十年的漫長扶輪歲月,等待我們從這一年社長學習中,慢慢反芻、慢慢體悟,所有的是非對錯,所有的榮辱成敗,都將隨歲月遠去,只有那些深刻的精神體悟,統統化成為生命的養料,深刻的智慧,豐富精彩我們的生命。


鑽石恆久遠
作者 台北士林社 蘇一仲PDG Antonio

一位牧場的主人,兒子從名校畢業,屢換工作,自覺懷才不遇,抱怨連連。一天回家,父親對他說:「牛棚裡有三頭鬥牛,只要你能抓住其中一頭的尾巴,保時捷跑車就是你的!」
第一頭牛出來,凶猛異常,心生膽怯,決定等下一頭;不料第二頭更凶猛,趕緊閃開;第三頭出來,心中竊喜,因為又瘦又小,小心翼翼撲去,卻發現那牛── 根本沒有尾巴!
父親趁機教導:「孩子呀!你只看到事情的表象,碰到困難就逃避,不敢面對,你不能一直等下一次!」
根據人力銀行觀察,百分之二十的台灣上班族頻換工作,嫌東嫌西,習慣性不告而別,甚至有四年換五十份工作的案例!殊不知機會稍縱即逝;難題,正是試煉的開始。職場的工作機會,如同牧場上抓牛尾,不面對挑戰,就失去成功的機會。
英國古諺「滾石不生苔」(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形容常常換工作的人,無法累積經驗,厚植實力,成功不易;但,從另一個角度,正因一再的滾動,經過外在的碰撞沖刷,得以磨平稜角,如同成功的人際關係,要圓融,更要無稜無角。究竟,年輕人要如何自處?要當個滾動的石頭?還是不動的石頭?

人生職場有「四業」:就業、職業、事業及志業。「就業」人如滾石,路途顛簸,川流湍急,磨練塑形;「職業」人如磐石,巋然不動,自然苔成,安定工作;「事業」人如金石,日曬雨淋,脫「苔」換骨,安身立命;「志業」人如鑽石,恆久彌堅,閃閃生輝,回饋社會。從滾石到鑽石,變的是歷練,不變的是毅力。



常常換工作的人,無法累積經驗,厚植實力,成功不易;但,從另一個角度,正因一再的滾動,得以磨平稜角,如同成功的人際關係,要圓融。



台灣世界遺產候選地系列之十七── 淡水紅毛城及其周邊歷史建築群
作者 ‧ 編輯部 ‧

淡水,位處台灣西北方淡水河的出海口,舊稱「滬尾」,曾經是人文薈萃的港埠。淡水港於19世紀中葉開港以後,因扼守北台灣的門戶,成為與國際接軌的重要通商口岸,因此發展極為迅速,不僅位居台灣最大商港,更是洋行的駐台據點,也因此留下了很多的古蹟名勝,被政府核定之有形文化資產計有28處古蹟,7處歷史建築,其密集度之高,乃為台灣之首。

紅毛城又稱「聖多明哥城」或「聖安東尼堡」,建城至今已有370年以上的歷史。考其沿革必須回溯到17世紀初的1628年,當時西班牙人登陸台灣後,即在淡水河口的山坡地上建築聖多明哥城。後來荷蘭人驅逐西班牙人佔領台灣之後,又於舊城址附近興建新城「聖安東尼堡」,因為當時台灣的原住民稱荷蘭人為紅毛番,因此這座城堡就被稱為「紅毛城」。
紅毛城的建築結構採用當時特殊的堡壘建築工法。園區內分為包括炮台、露台、雉堞、槍眼的高聳主堡,以及紅磚紅瓦砌成的中西合併洋房。主堡為方形設計,外牆分為兩層,外層為石砌,內層為黃磚,
採穹窿結構建造,因此非常堅固,是台灣古建築中少數的厚牆設計。
領事館屬於具有拱型迴廊的典型英式殖民地建築,內部設有焚化爐、保險庫、壁爐等設施,以及地下層的4間拘留室。紅毛城區的整體建築規劃、設計工法,都藏有各時期的建築藝術。
直到清領時期,就將此城壘租借給英國人做為英國領事館之用,英國人就將原來做為防衛之用的城樓砲台,暫時改為辦公室,然後興建領事館,又將原來灰白牆面的城壘漆成紅色,城區東側則建造現稱「小白宮」的領事官邸。
後來該建築物經過數度易主之後,直到西元1980年產權才歸屬台灣所有,並經政府核定為國定古蹟以妥善保存。
2005年,政府以紅毛城為主建築,整合鄰近其他古蹟群,規劃為淡水的古蹟系列園區,包括:紅毛城、滬尾礮臺、理學堂大書院、鄞山寺(汀州會館)、淡水龍山寺、馬偕墓園、淡水福佑宮、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小白宮)、滬尾偕醫館、淡水禮拜堂、滬尾湖南勇古墓、淡水外僑墓園、淡水海關碼頭、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淡水氣候觀測所、淡水水上機場、關渡媽祖石、淡水公司田溪橋遺蹟、滬尾水道、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滬尾小學校禮堂、淡水日商中野宅、淡水重建街14號街屋、淡水重建街16號街屋、淡水臺銀日式宿舍、于右任墓園、淡水忠寮李舉人宅、公司田溪程氏古厝、淡水日本警官宿舍、淡水木下靜涯舊居、淡水中正段日式宿舍群、清法戰爭滬尾古戰場城岸遺蹟、基隆港務局淡水宿舍、淡水「楓樹湖庄禁牌」等35處。這35處古蹟串連了淡水400年的歷史和文明。

我們從淡水紅毛城及其周邊歷史建築群的多樣化,可以看出淡水早期受到西洋文化的薰陶,所孕育出充滿多元文化的色彩,因此也吸引了不少各地遊客前來一窺淡水秘境,這就是淡水所散發的魅力。



西廂記與王實甫
作者 ‧ 編輯部 ‧

名列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是元朝文人王實甫所著的經典言情小說。這本小說的故事體裁是源自於唐代詩人元稹所寫的傳奇小說《會真記》。作者描述自己「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敘述他在有僧舍曰:「普救寺」中,和美女「鶯鶯」邂逅的情節。她形容鶯鶯為「天之所命尤物」,認為自己「善補過」、「智者不為,為之者不惑」。
由於這本小說的主人翁張生被形容為「薄情年少如飛絮」,因此使得最後的結局令人遺憾。宋代有趙令畤之蝶戀花鼓子詞,情節與《鶯鶯傳》相同,但對張生的批判則有所譴責。在宋金時代北方遊牧民族南侵,雖被漢族逐漸同化,但是封建的禮法觀念卻在民間淡化。金代的董解元將西廂記改編為屬於一種說唱藝術的《西廂記諸宮調》,這個版本將內容大幅更改,除了打破元雜劇一人獨唱的成規,改為可由多人對唱,而且增加許多人物和場景之外,最後結局也被改為張生和鶯鶯不顧老夫人之命,求助於白馬將軍,請其做主完婚,以喜劇收場。
到了元朝,王實甫才以《西廂記諸宮調》為基礎,融合了古典詩詞,改編成多人演出的戲曲劇本,也將結尾改成大團圓的結局。不但使故事情節更為緊湊,也大大提高了文學價值。
王實甫的原作使用北曲,也稱為《北西廂》,另外李景雲著有傳奇戲曲《崔鶯鶯西廂記》,現已失傳。而崔時佩、李日華所著之《南西廂記》,人物情節與《北西廂》雷同,曲文亦多沿襲王實甫的原著。另外陸采對《南西廂記》另有意見,因此將《北西廂》重編為《南西廂曲》。
由於《西廂記》的劇情曲折,不但善於塑造人物,又能因應不同人物的身分寫出不同的曲詞,靈活突顯人物的內心情感,又善於描述景物,營造氣氛。因此其藝術成就被譽為元代的最佳雜劇。
《西廂記》的作者王實甫(1260年-1336年),字德信,河北定興縣人。他的文學造詣與關漢卿、白樸、馬致遠等齊名。他的作品深受唐詩宋詞優雅文辭藝術的影響,又能接受庶民通俗生動的語言,而創造了文采華麗的元曲詞彙,成為中國戲曲史上卓越的詞曲作家。
王實甫共著有雜劇十四種,現尚存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等三種。其中五本二十一折的《西廂記》長劇不但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元代雜劇作品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當時的雜劇中,號稱「天下奪魁」,對後世影響很大;《破窯記》描寫劉月娥和呂蒙正悲歡離合的故事。其他著作還有《販茶船》、《芙蓉亭》二種,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劇作。

《西廂記》劇本問世後,迅即風行全國,幾乎中國所有上百個劇團都以其版本上演,而風靡全國,不愧名列中國四大古典名著。



只要依照你自己的方法
作者 台北北區社前社長 賴東明PP Brain


多年前日本曾出品過一部膾炙人口的電影,名叫「宮本武藏」,其主角為國際巨星三船敏郎,而演配角者為八千草薰。如今,八千草薰出版了一本書談其演員人生。其書名為「只要依照你自己的方法」。
作者見解豐富,經過精挑細選將其翻譯解說如下。
乃刊登廣告推銷之。其廣告內容,分成二類,一是:條列式的。另是,散裝式的。
先從條列式的來說:
  • 別藉年齡為由來拋棄
  • 感動是自己去尋找
  • 品位是關心對方的心態
  • 欲望要能自我控制
  • 所有事之始,起自於請安
  • 謝函要在當天寄出
  • 從不方便會產生智慧
  • 不要隨便丟棄東西
  • 缺點會成為魅力
  • 對他人不要有負面思維
  • 經過辛苦體驗,方會有所得
  • 要每天定時量體重
  • 每天行事,不管如何要留存下來
  • 於散裝式的內容則為:
  • 人人必有其優點
  • 可依照自己方法來開展,那真是幸福
  • 既使沒人在看,也要盡全力
  • 任何誰人都有一件寶物
從上觀之,八千草薰是一位謙虛、求善的演員,難怪她會被日本政府任命為親善大使。
總之,吾等扶輪人,人人皆有一項優點,否則怎麼能是業界領袖而加入扶輪社!

扶輪人,人人皆有一件寶物,請展現出來貢獻扶輪服務吧!



清幽香醇普洱茶
作者 ‧ 編輯部 ‧
在中國各種名茶之中,普洱茶一直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迄今歷久不衰。
普洱茶的原產地在雲南省,其熟茶是以雲南的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發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緊壓茶。其葉底外觀呈褐紅色,茶湯色澤鮮濃明亮,有獨特的沉香香氣,滋味醇厚回甘。
普洱茶的名稱是源自於其產地雲南普洱府、西雙版納、臨滄等地區,因自古以來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後來即以其地名「普洱」泛稱之,沿用至今。實際上,現在所稱之「滇普洱茶」即泛指中國雲南地區生產的茶葉。
自古以來,普洱府西雙版納即為舉世聞名的普洱茶發祥地和茶馬古道的源頭,因此較之其他產區,西雙版納擁有更豐富的茶山資源,其中又以古六大茶山的普洱茶最為著名。清乾隆進士檀萃之「滇海虞衡志」載,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屬六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蠻磚、六曰易武,周八百里。」此「周八百里」不僅指茶山的面積,同時也指出包括西面的攸樂茶山,中間的革登、莽枝、倚邦、蠻磚茶山,及東面的曼撒茶山等六大茶山,其實是連成一片的產茶區。
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相傳三千多年前周武王伐紂時,雲南的茶農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烹飲,只是當時還未定名為「普洱茶」。直到明朝萬曆年間,謝肇淛於其著作「滇略」中載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這是「普茶」一詞首次見諸文字。因此明朝時普洱茶仍然稱為「普茶」,再查唐朝官吏樊綽,在其所著的「蠻書」卷七中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據此考證,此種茶類應屬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因此從歷史記載可以看出,早在1100多年前,此地已經盛產茶葉,直到宋、元、明三代都有普洱茶相關的歷史記載。
普洱茶依其形狀可分為「散茶」與「緊壓茶」兩種,散茶在製成「毛青茶」後即可沏飲;緊壓茶則是將「毛青茶」蒸壓製成磚、坨等各種形式,於飲用時才剝成塊狀沏煮,其中還有稱為「龍團」和「鳳團」的緊壓茶。
據傳明成祖朱棣還曾經下令取消「龍團」和「鳳團」的緊壓茶名稱。然而這種古稱「團茶」的緊壓茶製作工藝,在中國邊境的雲南仍然被保存下來。
普洱茶可依其形狀、產地、年分、品級、製技、發酵環境等予以分類。初製毛茶分為春、夏、秋三個規格。春茶又分春尖、春中、春尾三個等級;夏茶又稱二水;秋茶稱為谷花。普洱茶中以春尖和谷花製成的普洱茶香味較為濃郁、耐泡、湯黃明亮、香氣清幽、滋味醇厚,屬於上等品質。

同時普洱茶也講究沖泡技巧和品嚐方式,飲用方法豐富,既可清飲,也可混飲,方式甚為多元,是備受喜愛的中國茶。



台灣最早的溫泉── 天狗庵
作者 台北中山社 李博信PP Marine

對於早期的北投溫泉,我一直懷有一分情感,小時候父親經常會帶我們到北投泡溫泉。最早是到一家有日式庭院的華泉旅社,後來改到父親朋友經營的「新哖莊」,晚上會有幾位朋友前來喝酒聊天。記得每次車子只要到了北投附近就會聞到一股濃濃的硫磺味,因此筆者對硫磺味不但沒有排斥,而且還有親切感。
台灣位處火山帶,因此「溫泉」也就成為台灣重要的休憩資源之一。清領時期的台灣人還不太懂得享受溫泉之樂,直到1896年日本接管台灣之後,才將溫泉文化引進台灣。
北投溫泉的極盛時期曾有三大名湯,分別是天狗庵、吟松閣及瀧乃湯,而其中之「天狗庵」則是台灣最早的溫泉旅館。
天狗庵的創辦人是來自日本大阪的平田源吾,他生於1845年。年輕時即對礦物有濃厚的興趣,乃於1885年開始在大阪住友家所屬的長州櫻鄉銅山進行礦業研究,經過數年之後頗有心得。
日本統治台灣後,他在1895年辭職,計畫在台灣發揮他的礦業專長。他抵達台灣之後先到瑞芳探勘金礦、煤礦,並向官方申請開採,但是未獲核准。因此他就轉回台北治療他在探勘時不慎受傷的腳踝,但是一直未見好轉,這時他聽說台北附近的「patao」(註一)有溫泉,於是就想嘗試利用溫泉來療養。
於是他到北投住了大約十天之後,覺得傷勢大有好轉,因此他就買了一幢別邸長住。後來有位憲兵伍長因患了皮膚病前來要求寄宿,以便藉溫泉治療。平田答應讓他住下並帶他去泡溫泉,同時將溫泉附近的環境大加整理,也將自己的別邸修建的整潔完善,成為可以供人休憩的場所,而成為台灣第一家民營溫泉旅館「天狗庵」,為北投溫泉旅館業的濫觴,也奠定了此後一百多年北投溫泉的觀光價值,當時的地址為「芝蘭二堡北投莊七十三番地」。
由於「天狗庵」是台灣的第一家溫泉旅館,因此也吸引了不少酷愛溫泉的日本旅客慕名前來,日治時期很多日本的皇親貴族、文人雅士、或政商名流只要來到台灣,必定會來此一遊。甚至在1935年有一位日本著名的書道重鎮比田井天來大師專程來到台灣,宿於北投溫泉無名庵,並留下珍貴的照片。

此後數十年,平田源吾先後完成了「北投湯守觀音」的籌建及「北投溫泉誌」的著述,對於北投溫泉勝地的開發,貢獻卓著。
太平洋戰爭結束後,平田家族被遣返日本,「天狗庵」也因乏人維護導致逐漸荒廢。但是他在北投溫泉開發史上的卓越貢獻,至今仍然受人稱道。
目前「天狗庵」所留下的遺跡,只剩下由鵝卵石所砌成已超過120年歷史的古石階。
由於「天狗庵」是位於台北市的台灣最早的溫泉旅館,見證了北投溫泉的發展史,因此台北市政府特將溫泉路73巷的原址規劃為「天狗庵史蹟公園」,並整修成天然的日式庭園景觀,呈現當年的風貌。
目前台北市政府已將「天狗庵史蹟公園」與「北投圖書館」、「凱達格蘭文化館」、「地熱谷」、「北投溫泉博物館」、「普濟寺」、「梅庭」、「北投文物館」等景點,串連成北投八景的旅遊系列。希望旅客們除了享受溫泉浴之外,也能從歷史的角度,領略北投的文化。 

註一:Patao這個地名,係源自於平埔族語的北投社Pataom之意。




老建築的巡禮── 監察院── 舊臺北州廳
作者 ‧ 編輯部 ‧

座落於台北市中山南路、忠孝東路口那棟莊嚴穩重的官廳建築,就是監察院,這棟建築在日治時期是臺北州廳(註一)的官舍。當時的臺北州轄區含括現在的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及宜蘭縣,由於幅員遼闊,又是台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位重要而成為台灣的重鎮。因此臺北州廳的廳舍建築除了莊重之外也講究華麗的外觀。
臺北州廳在最初規劃興建的時候,曾在三線路東側提出七個街廊做為興建候選地。最後選擇了接近官廳區的樺山町舊廳舍附近的街角位置作為基地。廳舍建築由曾經設計臺灣總督府的森山松之助(註二)設計,監造部分則由臺北廳技師三浦慶次擔任監督,由澤井組承包施工。
臺北州廳廳舍於1912年起造,整體工程分成三期施工,主建築於1915年完工,並於同年4月24日舉行「臺北廳落成式」;第三期擴建工程則自1915年啟動,在臺北州廳的西南側興建了一棟銜接州廳西翼的兩層高黑瓦磚造建築。
臺北州廳屬於後文藝復興式的混合建築風格。廳舍的平面外觀呈現曲尺型。在規劃上主體為二層磚造,中央有冠狀圓頂,為磚牆結構,屬文藝復興式建築。屋頂內以木桁架作為結構,並以紅磚做為外牆牆面,牆面上裝飾有四周以花草紋飾的橢圓立體徽章;入口大圓弧形的門廊內由六根圓柱及二根方柱組成挑高空間,柱式為希臘托茲坎柱。正立面兩側有破山牆,二樓弧形牆面有三個圓拱窗,飾以勳章紋飾,搭配紅磚白泥;拱頂石造型圓窗同樣以花草紋飾,並設有以圓形拱窗、圓窗、拱形雨庇、貝飾排列而成的拱型雨庇。後來又增建兩翼的廳舍。
大廳的入口處置有八根托次坎柱的圓柱支撐門廊。內部挑高15公尺的大廳以一座鋼骨桁架支撐,四周有12個半圓形「老虎窗」作為通氣之用的突出扁形銅製圓頂,圓頂的外緣是以長方形銅片蓋設,大廳內有四對托次坎式雙柱,及可通往二樓的M型樓梯。整體建築充滿宏偉的氣勢。
二次大戰結束後,臺北州廳曾做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辦公廳,後來改制為省政府後,即遷往對街的台北市役所(現行政院),州廳則成為省府廳處的辦公廳。直到省府遷往台中之後,原省府改為行政院,州廳成為省政府台北辦事處,台灣省虛級化之後,則由監察院使用迄今。此後行政、立法、監察三院都近在咫尺(註:司法院在總統府旁,考試院在木柵)。
這棟位於中山南、北路及忠孝東、西路交叉口的氣派建築,一直是前往台北車站、或總統府的地標。1998年7月獲內政部核定為國定古蹟。

註一: 日治時期的地方行政區域分為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五州及花蓮港、台東、澎湖三廳。
註二: 森山松之助(1869年7月15日-1949年4月2日),日本時代活躍於台灣的名建築師,師承辰野金吾。曾任臺灣總督府營繕課技師,任內設計監造許多官廳建築,包括臺灣總督府、臺灣專賣局、臺南、臺中、臺北等州廳廳舍。


老照片的故事── 扶輪的建造者
作者 ‧ 主編 ‧
──第一任秘書長伽斯立.裴利(Chesley Reynolds Perry)

扶輪社在美國全國化之後,成立了美利堅扶輪社全國協會,保羅.哈里斯被選為第一任會長,當即邀聘老搭當伽斯立.裴利為第一任秘書。
裴利是一名曾經參與過美西戰爭的退伍軍人,退役後曾任職於芝加哥公共圖書館。他於1908年加入芝加哥扶輪社,此後即積極參與扶輪社的事務,成為保羅.哈里斯的最佳搭檔。
1910年8月,國際扶輪的前身──扶輪社全國協會成立,保羅.哈里斯被推舉為第一任會長,並一致通過聘任裴利擔任秘書。裴利接受了這個兼職職務,並獲得每月100美元的酬勞。裴利也提供位於伊利諾州芝加哥拉薩爾街的私人辦公室做為協會的第一個總部。直到1911年,協會才在芝加哥迪爾伯恩和門羅交匯處的第一國民銀行大廈設立了辦事處。
直到1912年,秘書的工作分量越來越吃重,不得不將秘書的事務從兼職提升為專職的工作。
因此從1911年至1928年間,裴利一直兼理協會事務及編輯的工作。當時由於歐洲的扶輪社不斷的增加,因此他於1925年2月在瑞士蘇黎世設立了第一個扶輪協會的國際辦事處。在他的任職期間,他也很成功的促進了扶輪社的擴展,從美國的16個扶輪社發展到全球的5,000多個扶輪社。
1941-42年度,他的頭銜正式從「秘書」改為「秘書長」,這是在他任期的最後一年。
裴利曾表示預定在1940年退休,也同意協會在培訓他的繼任者菲力浦.洛夫喬伊(Philip C. Lovejoy)的期間,繼續留任以協助洛夫喬伊盡快進入情況,這時他已經在扶輪服務了30幾年。
1942-43年,許多扶輪社醞釀提名裴利為國際扶輪社長,但是都被他婉拒了,他說:「我很感激大家對我的高度肯定」。
國際扶輪的社長是由選舉產生,任期一年,因此每年都在更換。而秘書長是聘任的最高專職幹部,相當於一個組織之執行長的角色,擔負帶領全世界扶輪社運作的重責大任,可以說是全世界扶輪組織的靈魂人物。
國際扶輪一百多年來只產生過12位秘書長,而裴利是第一任秘書長,又擔任了32年之久,是國際扶輪有史以來任期最長的秘書長,對於建構扶輪組織貢獻卓著。
伽斯立.裴利──於1960年2月21日去世,享年87歲。

扶輪創始人保羅.哈里斯在他的回憶錄「我的扶輪之路My Road to Rotary」中寫道:「如果我確實可以被稱為建築師,那麼裴利也同樣的確實可以被稱為國際扶輪的建造者」。



饕餮奇譚── 世界無形文化遺產── 和食
作者 ‧ 編輯部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2013年12月在亞塞拜然(Azerbaijan)首都巴庫(Baku)舉行的第八屆政府間委員會議中,正式通過將「和食」納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評審委員會認為日本人的飲食習慣源於敬重自然的精神。因此對和食提出如此的評價:「和食表現了日本人敬重自然的精神,它作為傳統的社會習俗而代代相傳。」
日本政府以「和食」注重烹飪技術和材料,以及追求「時鮮及應季」的特點,乃於2012年3月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和食── 日本的傳統飲食文化」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的申請,並將「和食」的特徵歸納如下四點:
1. 採用多樣化的新鮮食材,並珍惜食材的特有味道
日本的國土係由東北向西南延伸的狹長地形,擁有青山綠水及海洋等的自然環境資源,因此農村聚落的家庭在烹飪時,都採用了具有各地特色的豐富食材,並且以適當的炊具和烹飪技術有效的保持了食材的原味,而且很講究食器的選用。
2. 重視營養均衡及有益於健康的飲食習慣
和食講究營養的均衡性,因此日常飲食習慣於最理想的三菜一湯。而且很有效的利用食材的「鮮味」,以減低動物脂肪的攝取,不但可以預防肥胖,而且可以延年益壽,使日本成為最長壽的民族。
3. 表現自然之美和四季特色
和食在備膳的各個環節上都表現出四季的特色。包括採用應時的花草枝葉點綴菜餚,而且餐具及室內的布置也因季節而異,因此在用膳的時候可以同時享受季節變化的自然之美。
4. 配合傳統節慶
日本的飲食文化,也來自正月等傳統節慶的活動而逐漸發展至今。人們透過共享自然的恩惠── 食物,而促進親友間的感情,增進聚落的親睦與交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第五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領域,是為了保護諸如表演藝術、節慶活動、傳統工藝等無形卻與當地歷史及生活習俗密切相關的文化。因此教科文組織根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審議各國申報的遺產,決定是否將其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在2013年的政府間委員會議中,入選的項目除了日本的「和食」之外、還有其他30項。此次「和食」的入選,是日本繼能樂、歌舞伎、阿伊努人的傳統舞蹈等之後,成為第22項列入目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有關飲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去「法國美食」、「西班牙、義大利、希臘、摩洛哥四國的地中海美食」、「地中海傳統美食」、「土耳其傳統美食keshkek(小麥粥)」等四項都已納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這次「和食」的入選是第五項。

按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之後,就必須對該遺產採取持續性的保護措施。因次日本政府希望藉此次「和食」的入選,更積極的在國外推廣被世界肯定的日本的飲食文化。



各社活動輯要

民國110年7月號–111年6月號目錄索引

編輯後記
作者 ‧ 主編 ‧
六月是扶輪年度的最後一個月,以往到了這個月每個扶輪社都會忙著準備新舊任職員的交接典禮,但是今年因為受到新冠肺炎的影響,很多的扶輪社都取消了這項實體儀式,或是改以視訊方式舉辦,減省了很多人力物力,雖然對於新舊任扶輪社領導人來說不無遺憾,但是也充分表現了扶輪人共體時艱,顧全大局的恢弘精神。
扶輪的精神在於「親善與瞭解」,雖然世界上各種不同的語言、文化與生活習慣,很容易阻隔彼此間的交流,但是人類社會仍然存在著很多一般語言之外的共同語言,包括一抹微笑、眼神及手勢等等,都在無形之中透漏了人們喜怒哀樂的情緒,而另一種最具體的無聲語言就是攝影作品,「扶輪攝影獎── 全世界共通語言:攝影」一文引導我們如何從攝影作品中閱讀創作者想表達的故事或意境,這是一種充滿思考力及趣味性的高雅興趣。
最近幾個月,東歐的俄烏衝突所爆發的戰爭,造成了很多青年士兵及無辜平民的犧牲,這絕不是我們所樂見的事實,因此國際扶輪針對俄羅斯及烏克蘭的戰爭特別發表聲明,重申扶輪對於解決衝突及促進和平的基本立場,期盼俄烏兩國能夠盡快停止戰爭,透過協商的途徑化解彼此的歧見,以避免戰事的延燒,造成國際間的不安。 
每三年一次的國際扶輪立法會議,於本年4月10日在芝加哥舉行,台灣12地區的立法會議代表,因為疫情的影響,並沒有參加實體會議,而齊聚日月潭以視訊方式與芝加哥連線出席會議,3510地區立法會議代表蔡東賢前總監的「立法會議提案簡析」及3522地區立法會議代表林華明前總監的「立法會議紀實」,分別從不同的層面撰文發表本次會議的重點內容及實況。
3502地區林千鈴前總監以往都會撰寫美學藝術方面的文章,本期另外提供「我的扶輪思索」一文,闡述她參與扶輪活動的感想,本刊希望有更多的扶輪先進能夠撰寫各位加入扶輪社的心路歷程以及感想,相信一定會引起廣大扶輪社員的共鳴。
本期的「老照片的故事── 扶輪的建造者」,我們刊登了扶輪創始人保羅‧哈里斯和第一任秘書長,也是任期最長的國際扶輪秘書長伽斯立‧裴利促膝長談的照片。保羅‧哈里斯曾經在他的回憶錄上提到「假如我是扶輪的建造者,同樣的伽斯立‧裴利也是建造者」,只是保羅站在檯面上,而伽斯立則坐在幕後運籌帷幄,因此我們不能忽略到他們兩位同樣都是「扶輪的建造者」。
本期是本年度最後一期月刊,非常感謝各位扶輪先進長久以來的支持與鞭策,也期望各位舊雨新知,繼續惠於鼓勵與指導,謝謝各位!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