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無到有:一個扶輪人的家鄉情懷
虎頭山驛站的誕生,源自高志明前總監對家鄉的深厚情感。過去,虎頭山停機坪一帶因私設帳棚、堆放雜物及雜草叢生,環境髒亂,甚至只有野狗和野鴿出沒。疫情期間,PDG Metal和一位中醫氣功師每天爬山鍛鍊,某次登頂時發現山上缺乏飲水設施,且無遮蔽場所避雨,垃圾也無人清理。「當時我就在想,如果我有幸擔任總監,能不能在扶輪的年度做點不一樣的事,照顧我成長的桃園?」這讓他萌生了為桃園做出不同貢獻的念頭 ―― 建設一座驛站,提供山友飲水與休憩空間,改善虎頭山環境。
他積極與桃園市政府前市長鄭文燦、市府風景管理處及本地公立高中合作,克服重重阻礙,推動這項計畫。雖然初期遇到市議員反對,但在扶輪社的公益形象與執行力下,反對聲音逐漸消散,計畫得以順利推進。

在建造過程中,PDG Metal與團隊面臨資金與政府認可的雙重挑戰。為了說服市政府,他們向國際扶輪基金會申請兩項全球獎助金(GG),分別用於鑿井開發水源與環境教育人員培訓。雖然鑿井案未獲批准,市府後續接手,但環境教育案成功獲得10萬美元資助,為驛站永續經營奠定基礎。
募款過程並不輕鬆,部分扶輪社友對計畫落實與募款成效抱持懷疑態度,「這麼大金額怎麼可能募得到?」「這會不會成為蚊子館?」PDG Metal選擇正面溝通,並承諾若募款不足將由他來承擔,堅定的態度,感動了社長及團隊,最終得以凝聚共識。社友們也紛紛自發贊助門窗、桌椅、監視系統等物資,形成強大支持網絡。這分堅持與信念,使得整體經費近2,000萬元得以籌足,驛站順利落成。

虎頭山驛站為兩層樓建築,1樓設有飲水機、氫水生成機與14張休憩長桌椅(滿座約80人),提供山友遮風避雨與補充水分的便利。2樓則作為環境教育場所,配備冷氣、大型螢幕及會議空間,免費開放給民間團體預約使用,現場設有歡喜箱供使用單位贊助2,000元作為支持場域的維護。此空間已被中華扶輪基金、RYE及市府等多個單位借用過,成為社區活動與環境推廣的重要據點。
此外,驛站周圍持續植樹美化,市府並設置6號廁所,提升登山品質與遊憩體驗。扶輪志工每日還自發性上山簽到進行打掃、奉茶、贈茶葉等服務,形成溫馨且有活力的社群氛圍。
PDG Metal特別重視環境教育的長遠影響,與桃園市政府教育局合作,至今已培訓141位高中學生領有「虎嶺生態導覽合格證書」,這些學生不僅能親近自然,還能累積社區服務點數並獲得官方認證。暑假期間,他們將成為虎頭山環境教育推廣的生力軍,持續向民眾傳遞生態保育的重要性。
此外,為維持驛站的服務品質,由市府授權PDG Metal經營管理三年,合約到期再由各扶輪社輪流和市府簽三年管理合約,再配合市府著手徵收驛站周圍私地,擴大服務面積,他興奮地指向前方,「未來,我們計畫將此地打造為扶輪園區,服務更多的人。」

PDG Metal認為,「市民來這裡,不是看到廣告,而是感受到扶輪實實在在帶來的改變。」扶輪社的公共形象要透過實際行動改變家鄉現狀。虎頭山驛站每天吸引約千名市民使用,累計使用人次已破萬,成為扶輪社公益的最佳見證。入口牆面展示所有贊助者芳名,LED大螢幕輪播扶輪公益照片,遠處即可見扶輪標誌,讓來訪者深刻感受扶輪的用心與付出。
山友們也對驛站讚譽有加,有人說「做的人,功德無量」,有人表示這裡是他們每週登山聚會的首選,帶來身心健康的正面影響。


對PDG Metal而言,最感動的是扶輪社長們一路相挺,讓這個計畫不僅完成,更能持續發展。「不是一次的感動,而是一直持續下去的感動。」他相信十年後回頭看,虎頭山驛站的價值將更加顯現。扶輪公共形象需要深耕與長期經營,而非一時的感動。
「這不只是建一棟建物,更是建構一種共好文化。」這座虎頭山驛站不僅是桃園的登山新亮點,更是扶輪社與地方政府攜手合作、凝聚社區力量的典範。PDG Metal與他的團隊用行動詮釋了扶輪的精神:服務他人,改變世界,從家鄉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