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郵票的故事── 米開朗基羅藝術

目錄 CONTENTS

顯示更多內容
回扶輪月刊 2022-12月號   作者 潮州社 丁天降PP Austin 分享至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年),出生於義大利的卡布利島一個富裕家庭,他從小就與乳母同住,乳母的丈夫是石匠,因此米開朗基羅從小就生活在充滿鑿石聲的石器店中,也喜愛那些石頭和聲音。7歲時米開朗基羅進入佛羅倫斯(Florence)的小學讀書,當時他對功課沒有多大興趣,時常提筆亂畫,或者和同學名叫格拉那齊的好友一起逃學去玩黏土泥巴。他的父親對於這種情形非常頭痛,不管如何地好言相勸或打罵都改變不了他,後來米開朗基羅甚至拿起雕刻刀和錘子雕刻石像。有一天,好友格拉那齊帶他的畫去告訴他的繪畫老師吉爾蘭達尤。老師一看米開朗基羅的畫就對他說:「你不必唸書了,來跟我學繪畫吧!」於是說服了父親後,13歲的米開朗基羅便轉到吉爾蘭達尤的繪畫工作室學畫圖。

如是,孟子說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的這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好像在預示米開朗基羅的人生。當時,義大利政局動盪不安,願望和現實不協調,使得米開朗基羅的一生充滿悲劇性,並使得他的苦悶和痛苦只有通過雕刻和繪畫才能釋放下來。他在1508-1534年間所創作的一系列雕刻作品《夜》、《被縛的奴隸》、《垂死的奴隸》、《摩西》等等,這些強健雄偉的藝術形象,常常帶有悲劇色彩。這些雕像手腳超出比例,肌肉張揚,雄壯孔武的身軀由於內在精神的困惑和外來的束縛不斷地掙扎著,讓人看得驚心動魄。他的著名作品之一的雕塑《大衛》像,直到今日還是學畫者喜歡臨摹的教材。米開朗基羅集雕塑家、畫家、建築家、詩人於一身。37歲時他已經孱弱的像個70歲老人的模樣,在創作生涯中,歷經坎坷,卻創造出大量被視為文藝復興高峰期代表作的恢弘作品,為人類文明增添了壯麗的篇章。尤其是在梵蒂岡西斯汀教堂天頂所作的壁畫,極為傑出。僅有一幅的「自畫像」,也有人說是出自他的學生之手,從這幅稀有的肖像畫中,讓人深思他內在的心靈世界。




米開朗基羅在西斯汀教堂創作的巨型壁畫,從天頂的《創世紀》組畫,到小祭壇的《末日審判》,被稱為那是壁畫版的《聖經》故事;也有人講是神借米開朗基羅的手,給人畫了人類終極問題的答案。他以其超凡的構想能力和精湛的表現能力,見諸於作品中。觀其一生,人們說米開朗基羅是一位懂得仰望和敬畏的聖徒。從「自畫像」中看,他卻像是一個被什麼極大困擾的「普通人」,只是,除了無奈和疲憊,還有自信、堅毅和堅持著。他付出了青春、生命和健康,他一個人在18公尺高的架梯上仰頭作畫,和配製顏料的助手,他以驚人的毅力歷時四年才完成這些氣勢磅礡的聖經人物,他因而看起來未老先衰,滿臉滄桑,雖然歲月在增長,但並未消磨掉他臉上的皺紋、頭上增添的白髮。他以堅強的耐力完成了天花板上343幅巨畫,幅幅優美,件件傳神,引人入勝,聖母憐子、飛翔的天使等等,優美的繪畫使聖彼得教堂成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教堂。


米開朗基羅晚年因眼睛健康受損,所以主要從事詩歌創作和建築設計,他留給後世的詩作大多充滿了憂傷浪漫的情調:「睡眠是甜蜜的,如石頭般的沉睡更好,要世上還有罪惡和恥辱存在,看不見或聽不見,便是我的幸福。」;「如果生命是快樂的,那死亡也是上帝對我的召喚,一點也不會讓我感到悲傷。」;「華衣美食不過如此,金錢名利都是雲煙,素與簡才是人生的本真。」;「你的成就是由你的眼界決定的。」
米開朗基羅在西斯汀教堂天花板上創作的《最後的審判》、《大衛王像》、《摩西像》、《創世紀》、《墮落》、《諾亞方舟》等傑作,而大衛像,這座雕像,日後就成為佛羅倫斯市自由的象徵。
米開朗基羅自己這樣寫道:「我為了工作而筋疲力盡,從未有人像我這樣工作過。我除了夜以繼日地工作外,什麼也不想。」他把痛苦當成「逆則聖」之路的階梯。又說「愈使我痛苦的我愈喜歡,千萬的歡樂不值一單獨的苦惱。」因為他一直是單身的。
《聖經》說,世界末日來臨時,基督要做一次最後的審判,以懲惡揚善,決定每個人的最後去向。米開朗基羅把自己畫為被人手提著的一副臭皮囊放進了《末日審判》的畫面。這真是「百年過後誰識我,末日述職判人生。」
米開朗基羅臨終時:「我的心已衰老了,死神已拖住了我的斗篷。」;「像我這樣深愛人類的人是很少有的。」他是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思想者,他一直工作到1564年,享年8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