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P Elevator 劉朝淵
久聞日本刀劍的風格就像日本文化,嚴謹而細緻。很高興有機會採訪「日本美術刀劍保存協會台灣支部」支部長3490地區板橋西區扶輪社PP Elevator劉朝淵現身說法,今天帶來的刀劍展品和文案,展現出一種近乎儀式性的精神,就如同日本文化對於細節與形式的重視。
初次接觸刀劍的緣起
每個男孩心裡都藏著一把想要行俠仗義的劍。PP Elevator談起與日本刀劍的緣分,這條路,像是一場偶然的邂逅,一段不期而遇的刀劍之路,一點一滴地走著、走著,就進入了的生命深處。最早對刀劍產生興趣,源自童年,那種幻想著「仗劍走天涯」的夢。台灣地緣文化的影響,最初接觸的自然是中國的刀劍,一眼投緣,加上深耕的浪漫情懷,對日本古兵器就有一分說不上來的喜愛。
而真正與日本刀劍結緣,是他年輕時到日本研修,那時研究工作繁忙,到了假日,一出門總是得花錢,久而久之,Elevator便習慣窩在日本書店裡吹冷氣、看書。Elevator覺得日本書店裡像個寶庫,無論是什麼主題,都有豐富的專業資料可供研究,幾乎每個領域都能找到大量專業資料。當Elevator開始看一些關於日本刀劍的書籍,翻著、翻著,越看越感受到日本刀劍的深度,遠勝於先前認識的中國刀劍。無論是技術、歷史、製作工藝、系統分類、流派風格,尤其保存、傳承等方面更縝密,資料更完整,而漸漸沉迷其中。
意外結識頂尖刀匠
當年輕、膽大的Elevator在書中看到一位刀匠吉原義人的名字與地址,心血來潮,毫不遲疑地帶著一盒茶葉去拜訪他。在日本這是不合禮數的,一般傳統刀匠技藝的傳承與拜訪通常需要透過介紹人引薦,雖然不懂日本禮節,卻懷著滿腔熱情與敬意,直接前去拜訪。
沒想到,吉原老師不僅沒有拒絕,還熱情接待。他很驚訝,從沒想過會有外國人在假日登門求見。他不僅讓Elevator參觀他的鍛刀工作室,還讓Elevator見了他的家人,甚至把自己的孩子也帶出來會客。深入交談,他詳細地解說每一道工序,讓Elevator從感性轉為理性地理解這項藝術。更令人驚喜的是,這位當年誤打誤撞拜訪的刀匠,如今已是全日本排名第一的名匠。一場無心插柳的拜訪,如今想來仍覺得是命運奇妙安排的緣分。
收藏歷程:從興趣走向第二事業
Elevator對日本刀劍的最初印象,是年輕時看見一位收藏家拔刀的那一瞬間。刀光一閃、氣勢內斂,那一刻極具震撼。也正因如此,一開始並沒有「要成為收藏家」,卻在回國後便開始嘗試收藏,從驚艷開始的收藏旅程,從欣賞刀身線條到瞭解歷史背景,一步步走入這門藝術世界。每一把刀不僅是一件兵器,更像是一段歷史、一位職人、一個時代的縮影。這樣的魅力讓他想要不斷接近、理解,甚至珍藏。
尤其是對一位外國人來說,從愛好者到收藏日本刀劍並不簡單。不僅需要瞭解日本的《刀劍類所持等取締法》,還要熟悉各時代、各流派的特徵,懂得鑑賞與辨識。更重要的,是要有「懂得尊重刀與人」的心。
收藏日本刀劍不是收集武器,而是與歷史交心。真的一把一把慢慢尋、慢慢學。每一件作品入藏前,都會花時間深入研究背景、流派與刀工細節。也曾因為錯判與失誤而吃過虧,正因如此,他更堅持每一次收刀都要親自鑑賞、詢問與學習。
過去幾十年下來,他的收藏逐漸有了系統,從平安、鎌倉、室町到江戶時代,涵蓋不同流派與刀工特色,有些是極具歷史意義的作品。Elevator說:「這些收藏不只是『我的』,它們是『我與時代』之間的連結。」
從閱讀、收藏到深入研究,逐漸走進這個古老工藝的核心,也開啟了他真正進入日本刀劍的世界旅程,認識更多職人、收藏家與鑑賞者。原本只是興趣,現在已然成為Elevator人生的「第二事業」。這不只是對一項技藝的執著,更是一種文化、精神與匠心的追尋。
日本刀劍展「鐵華刃韵」
讓日本刀劍走進大眾的眼前
推動分享的初衷:讓日本刀劍不再只是收藏者的祕密世界,而是一般人也能欣賞與理解的文化瑰寶。
Elevator常想,如果日本刀劍只存在收藏室裡,那就只是少數人的寶物。但如果能透過展覽與分享,讓更多人瞭解它的歷史、工藝與精神,那它就不只是刀,更是一把穿越時空的文化之劍。
他開始積極籌辦這場台灣首次的日本刀劍展覽,從聯繫日本相關單位尋求協助到展覽品的選定、展品介紹的文字撰寫,每一次的籌備會議,他都堅持親自參與策劃與說明,因為他知道,唯有用故事把刀的靈魂講出來,觀眾才會留下來聽。
他也嘗試把這場展覽做得「可親近」,不只是展示名刀,而是搭配圖文、年代表、甚至刀匠製作過程的影片與工具,讓觀眾能從一無所知到「原來如此」,從驚嘆外觀到理解內涵。許多來參觀的人,原本對刀沒有概念,但聽完導覽之後,卻發自內心地說:「我以前不知道,日本刀劍這麼有學問。」
這些回饋,是他持續推廣的動力。因為他相信,只要有人開始「對刀產生好奇」,這個文化就不會斷地繼續延續下去。
為什麼選在台大辦展
選擇台大圖書館,是因為場地具學術性質,能避免不必要的誤解或執法干擾。日本刀劍在台仍屬列管物品,一般警察未必瞭解相關法規,若選在私人場地,可能引發不必要的誤會。台大場地具獨立性,也讓整場活動順利無礙。
從個人30年收藏走向公開展覽
原本,Elevator只是單純想為自己三十年的收藏經歷留下紀錄,計畫出版一本書。畢竟收藏日本刀劍已成為Elevator生命中的一部分,累積數量與深度在亞洲地區也算小有成績。就在籌備出書期間,有朋友建議:「既然都整理好了,何不順勢辦個展覽?」於是這場展覽,便從一個念頭走向實踐。
沒預料到的熱烈反應
沒有預期2025年3月22日展覽會有這麼多人參與,甚至擔心會場過於冷清。還記得開幕那天,外交部次長吳志中先生特地蒞臨致詞,但因另有公務需趕赴台中提早離席。Elevator陪他走到門口,當大門一打開,都驚訝了 —— 門口外現場已聚集上百位年輕觀眾,幾乎清一色是女孩子,在外面井然有序地排隊等待入場。
那一刻Elevator才驚覺,原來台灣有這麼多年輕人,尤其是女性,對日本刀劍懷有深厚的情感與興趣。
動漫文化意外推動刀劍熱
深入瞭解後,Elevator才知道,這股熱潮其實與日本一款風靡十年的遊戲《刀劍亂舞》有密切關係。這款遊戲將日本歷史名刀擬人化為俊美角色,讓許多年輕人因此愛上刀劍文化。
展場中,許多女孩背包上掛滿遊戲角色的周邊商品,對每把刀的來歷如數家珍。甚至有一位女孩站在水心子正秀的刀前,眼眶泛淚。Elevator詢問之後得知,她曾特地飛往東京為這位刀匠掃墓,如今在台灣能與心中的名刀隔玻璃近距離接觸,因而激動不已。
讓年輕人接住這把文化的劍
Elevator始終相信,一門文化若無人接棒,再璀璨也終將熄滅。日本刀劍的魅力,不應只存在他這個年紀的收藏者之間。他希望讓年輕人有機會「接近」,進而「理解」,甚至「投入」這門藝術。
因此,他特別注重在展覽與講座中設計「入門視角」與「啟發性引導」:用淺顯的語言解釋刀的結構、分類、流派特徵,搭配實體觀摩與互動體驗,讓他們不再覺得這只是冷冰冰的武器,而是一種深具靈魂的歷史工藝。
更重要的是,他希望年輕人明白,日本刀劍所代表的,遠不只是物件,更是一種職人精神:極致的技術、對時間的耐心、對作品的敬畏、對細節的偏執。這些價值,在今天的社會依然深具意義。
他鼓勵有興趣的年輕人可以多參加國內外的研習會與交流計畫,自己也願意牽線、引介,只要有人願意走進來,就有人願意為他們點燈。
推動實體體驗與教育活動
在日本的博物館裡,觀眾往往只能隔著玻璃遠觀,難以真正體會日本刀劍的質感與工藝。Elevator希望未來在台灣能推動更多教育性的活動,例如開設課程,教大家如何欣賞一把刀的鍛造工藝、紋理結構、刀匠印記等細節,甚至能夠親手體驗「日本刀」的握感,透過與日本刀的近距離接觸,來打開一扇文化與工藝的窗口。
展覽的未竟之志
這場展覽原是個人的總結,卻意外成了世代間文化傳承的起點。對Elevator而言,這不僅是一場展示,更是一個責任。若能讓下一代在台灣就有機會理解、欣賞,甚至參與到這項古老而深刻的工藝文化,那麼這次展覽的意義,將遠遠超出初衷。
展覽焦點與感動
這次展品中有一把備受矚目的名刀「備前国友成」,曾經為德川家康與足利尊氏兩位日本幕府的建立者所擁有。據說當年德川家康接受此刀時,獻上之人曾說:「唯有統一天下者,才有資格持有此刀。」這把刀歷史深遠、保存完整,此次日本來訪的協會福本常務理事甚至於離台的當天,特地於開館前再一次趕到會場來鑑賞這把刀,並表示由於已年過古稀,這可能是他此生最後一次近距離欣賞這把刀的機會。
展覽後記
有人說,刀劍是冷冽的器物,但Elevator看見的,卻是熱烈的迴響。這場展覽從一分私人的回顧,轉化為眾人的共鳴。每一位排隊入場、靜靜凝視刀身的觀眾,是你們讓這些沉靜千年的鋼鐵重獲光芒。
成立台灣支部的初衷與挑戰
當收藏進入一定深度後,Elevator慢慢感受到,這不該只是一人沉浸的世界。每當與朋友分享一把刀的來歷、鑄造工法、歷史背景時,對方的眼神總會從疑惑轉為驚嘆!這些藏品是值得被看見、被理解的。
這次展覽讓Elevator意識到,台灣其實有一群對日本刀劍懷有高度熱情卻苦無資源的年輕人。因此,Elevator更加堅定了成立「台北支部」的必要性。希望藉此能讓這樣的文化不僅限於博物館的玻璃櫥窗,更成為可親近、可理解、可觸摸的文化資產。
也因此開始思考:除了個人的收藏與研究,是否能夠建立一個平台,讓志同道合的人能一起學習、交流,甚至讓更多台灣人理解這門藝術?這個念頭,逐漸催生出成立「日本美術刀劍保存協會台灣支部」的想法。
但要推動這樣一個跨文化、跨語言,又涉及法規的組織,其實並不容易。首先是日本方面的信任問題。對於刀劍這種深具歷史與精神象徵的物品,日本社會向來非常謹慎。要取得他們的認可,不只需要專業,更需要時間與誠意的累積。
親自多次往返日本,拜訪各地刀匠與刀劍保存協會前輩,說明理念與願景。慢慢地,日方終於願意協助。在多方協助下,支部正式設立,成為亞洲第一、全球第五個海外分支。
跨國交流
從熱情開始,建立信任的文化橋梁,日本刀劍收藏不只是興趣,更牽涉到一整套制度、文化與歷史。作為台灣人,深知自己身處「文化之外圍」,要真正進入這個圈子,首先要取得的不是刀,而是信任。
Elevator說:「這條路,走得不急,但走得誠懇。」從早期只是一位拿著茶葉、厚著臉皮拜訪刀匠的年輕人,到後來能與日本美術刀劍保存協會、刀匠、鑑定師建立穩定的關係,靠的是長年來一次次的親自拜訪、謙卑學習、嚴謹對待每一次交流。
他不只是想帶刀回來,而是想把那分敬刀、敬人、敬技藝的精神也帶進台灣。日本文化重視傳承,也重視慎重。當他們感受到我們是真心想學、會守規矩、能傳文化,就會慢慢打開門。這是一座用時間、態度與真誠慢慢搭起來的橋。
這分跨國的理解與合作,也成為今日推廣日本刀劍文化在台灣落地最重要的基石。
制度與信念
進入日本刀劍收藏這個領域越久,Elevator越清楚一件事:收藏不是擁有,而是守護。你不是擁有一把刀,而是在守護一段歷史。
日本對刀劍的管制相當嚴格,必須經過登錄、鑑定、保管、展出許可等一系列程序,甚至不能任意攜帶與販售。這些規範,對許多人來說也許是麻煩,但在Elevator看來,正是這些制度,維護了日本刀劍文化的純淨與價值。
他也常提醒自己與同好:「收藏不是炫耀的工具,而是對文化的敬重與承擔。我們手中所握的,不只是金屬鍛成的刀,更是一段段延續數百年的技藝、信仰與時代精神」。
所以始終堅持三件事:合法取得、正確保存、公開推廣。讓刀劍不只是被收藏,更能持續發光、發聲。
名刀的流轉與歷史的延續
簡介兩把極具歷史與文化價值的日本名刀。第一把刀「備前国友成」曾隨室町幕府足利將軍征戰、奉納神社,後來由德川幕府代代珍藏,最終被日本列為德川家「重要美術品第一號」,卻因德川家拒絕被列為國寶而得以流傳於外,成為今日台灣罕見的珍藏。第二把「八文字長義」則為秋田佐竹家代代相傳之銘刀,原為阿拉伯王族所有,輾轉回到日本市場,最終因預算問題未被秋田縣政府購回,由藏家收藏於台灣,並獲日本官方致電確認其妥善保存。兩把刀的命運反映出日本刀劍文化的珍貴與脆弱,也見證了歷史的流轉、文化的傳承,以及收藏者肩負的責任與榮譽。
這些名刀,不僅是兵器,更是穿越千年風雨的歷史見證者。它們曾經隨將軍奔赴戰場、鎮守神社,見證過幕府的興衰與民族的榮辱。而今,沉靜於台灣的收藏空間裡,它們不再為戰而生,卻仍以無聲之姿,述說著一段段血與火、忠與義的故事。收藏,不僅是擁有,更是一種承諾,對歷史的尊重、對文化的延續、對信念的守護。這分責任,跨越了國界與語言,也讓Elevator深刻體會:真正珍貴的,不只是刀,更是那分代代相傳、守護不懈的精神。
日本刀劍文化與心靈沉澱的體悟
研究日本刀劍讓Elevator最大的收穫是心靈上的沉澱與寧靜。當工作壓力沉重時,拿起刀,彷彿穿越時空,化身為數百年前的武士,體會他們在面對困境與抉擇時的內心世界。「武士每日擦拭日本刀的動作,不僅是身分的象徵」,更是內心達到「道」的標誌,意味著敵手已無,心境歸於平靜。這分寧靜非一朝一夕能得,而是須經過深刻的磨練與體悟,如同武士師傅調教的靜如處子,動若脫兔的境界。日本刀劍工藝集合了日本傳統藝術文化的精華,擁有無數人間國寶級的匠人,體現了藝術的極致與謙卑,讓人深感學無止境、心懷敬畏。這分使命,從一人初心開始,如今已悄然延伸成一座座連結彼此的橋梁。願未來有更多人因理解而親近,因尊重而傳承,讓這些沉默的刀劍,在我們的時代,繼續閃耀它們獨有
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