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台北牡丹社創社社長林汶玲
與區域扶輪社員發展協調人賴志明
在扶輪的舞台上,他們是各自領域的領航者;在生活中,他們是相知相惜的伴侶。從青澀相識到攜手服務超過半世紀,台北牡丹社創社社長CP Wenny 與九地帶社員發展協調人RMC Jimmy,以獨特的默契與共同信念,將扶輪精神延伸至家庭、社會與跨國交流。他們的故事,不僅是夫妻攜手的寫照,更是扶輪價值的生動詮釋。
從緣分到使命:扶輪的起點
RMC Jimmy與CP Wenny這對扶輪神仙眷侶與扶輪的結緣,來自一段親戚牽線的友情。Jimmy 在日本求學時經常接待來自台灣、有深厚家族淵源的 PDG Henry。他表示:「PDG Henry 及其夫人和我們從小就認識。當時台北中央社與日本伊東扶輪社是姐妹社,所以需要懂日文的社友,因此就介紹我進入了台北中央社,當時我36歲。」
他笑言,當初並不瞭解扶輪,只知道台北中央社的入社門檻極為嚴格。創社社長是東元
電機的黃茂雄,成員大多來自各行業的佼佼者,且須具總經理級以上職位。例如:嚴長壽、吳東亮等人。當時只要有一位社友反對,申請者便無法加入,「以前是不公開反對理由的,現在才開始要求反對者需書面說明理由。」這樣的嚴謹制度,不僅維持了會務品質,也塑造出台北中央社強大的社群與人脈網絡。
CP Wenny則表示,她是以寶眷身分隨夫婿Jimmy進入扶輪社服務。她的參與起於台北中央社寶眷們所組的內輪會,在吳東亮夫人等資深寶眷的帶領下,「每月舉辦精彩課程,例如荷花大師張杰現場為旗袍揮毫荷花,參與率極高。」這些活動邀請優質師資,不僅創造良好交流機會,也促使寶眷活動升格為地區正式委員會,強化社友與家屬的凝聚力。她補充:「因為寶眷們的積極參與,許多社友更願意長久留在組織中,感情也更加緊密。」


談到創社的因緣,Wenny回憶,2017年 3481地區創區元年,她受PDG JP與時任 AG Risa邀請,召集一群熱愛文化藝術、關心公益的菁英女性,歷經十次籌備會議才成立了一個純女性的扶輪社。當時無人願擔任創社社長,她只好硬著頭皮接下艱鉅任務。
至於社名,她含蓄地笑說:「起初想用玫瑰,但怕過於直白限制國際註冊,最後選擇象徵高雅與女性氣質的『牡丹』(Peony)。這個名字既能展現女性在公益中的力量,也能強化扶輪人在社會的公共形象與女性的影響力。」
創社初期,她將年輕時隨舅媽學習的池坊流插花、日本舞踊、茶道經驗傾囊相授,意外受到社友熱烈歡迎,進而深化友誼,並依循「進來學習,出去服務」的精神,共同投入公益服務。發展至今,台北牡丹社已輔導多個衛星社,如以日本舞為共同興趣的鈴蘭衛星社、以茶道為主的茶道衛星社、以及高爵寶眷衛星社。這些社群不限性別並包容多元興趣,致力推動跨文化交流,服務內容涵蓋失智家庭關懷、支持台北醫學大學離島行動醫療、嘉義聖心教養院、台南偏鄉學童醫學營等。透過服務,社友體會「從服務中學習,從付出中成長」的精神。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茶道衛星社的成立為慶祝日本裏千家百歲茶道宗師千玄室的貢獻,牡丹社首創海外茶道扶輪社,並計畫於國際場合展示文化傳承。社友常受邀赴日表演,成為台日文化外交的美麗橋梁。

原以為成立女性社會較容易,Wenny卻嚴肅表示:「純女社對我來說比較能handle,但還是遇到挑戰。」她舉例,一名社友希望捐款建造提供腦性麻痺兒童治療用的馬場,惟馬場日後的經營不保證永久使用在腦麻孩童身上,所以遭到反對。因此散布流言,指控她帳目不清。然而她選擇聽從Jimmy建議,定期公布社的財務,以避免謠言。
這段經歷讓她更加重視社友的選擇。所幸,近年來社友們在慈善音樂會、年會晚會、日本交流表演等舞台上屢獲肯定,甚至受日本扶輪社及協會等邀約表演,有一回還在日本通關時受到海關特殊禮遇。她說:「這些感動與成長,讓我忘卻過往的挫折,反而更堅定前行。」
攜手的默契:眼神的交流
對於夫妻同在扶輪服務,Wenny形容,最大收穫是「有了共同語言與朋友圈」。平日除了家庭瑣事,還能討論活動與計畫。Jimmy主抓方向與原則,Wenny注重細節與執行,雖偶有不同意見,但她說:「他的一個眼神,我就知道什麼意思了。」
Jimmy也逐漸放手讓她承擔挑戰,例如在3481 地區年會擔任主委時,他僅在必要時協助。Wenny 坦言,這段歷程讓她更懂得分工合作與團隊精神的重要。
扶輪在家庭中的影響
夫妻共同參與扶輪,也對家庭與子女教育產生正面作用。他們常帶家人一起參與服務,讓孩子看見社會上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學會珍惜與感恩。這樣的「善循環」凝聚了家庭,也為下一代播下服務的種子。
推動社員成長:RMC的策略
RMC Jimmy提到,台灣扶輪社員人數直到2024年7月1日才首度超過3萬5千人,距離4萬的目標仍有挑戰。
作為九地帶社員成長協調人,他提出兩大策略:「各社增員」與「創新社/衛星社」,以「開源節流,物超所值的概念」多元化發展 ―― 持續吸引新血、降低流失。
他進一步說明推動「一心、二勵、三化、四輪」:一心(用心)、二勵(鼓勵與激勵)、三化(簡單化、在地化、效率化)、四輪(認識扶輪、服務扶輪、行銷扶輪、享受扶輪)。讓社員在扶輪中交到朋友、從參與服務中獲得快樂,自然就願意留下並推薦他人加入。

結語
在扶輪的世界裡,有些故事不僅關於服務,更關於陪伴與成長。CP Wenny與RMC Jimmy夫妻檔,便是其中動人的一對。他們相識五十載、攜手同行,不僅在家庭中互相扶持,也在扶輪的舞台上成為彼此最堅實的後盾。
從台北中央社的嚴格門檻,到台北牡丹社的盛放;從地區寶眷會的活力,到社員成長的策略,這對最佳夥伴的故事,見證了扶輪不僅是公益平台,更是一個溫暖而有力量的大家庭。正如他們所言:「夫妻同心,攜手服務,讓彼此的世界更寬廣,讓扶輪的精神更深植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