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句話,起死回生
回扶輪月刊 2022-07月號   作者 台北士林社 蘇一仲PDG Antonio 分享至

多年前,日本一家知名的食品公司,將三十噸的進口牛肉偽裝成日本頂級牛肉出售,消息曝光後,公司的誠信遭嚴重質疑,消費者抗議抵制,導致破產。而另一家世界知名的車商,也因為某型的車款一直出現問題,但是車商卻有意隱瞞,沒做好回收或是補強的相關措施, 引發消費者信心危機及輿論撻伐,銷售率大減六成以上。
因為隱瞞欺騙、輕忽怠慢、逃避責任及貪圖私利,金字招牌蒙塵墜地。誠信,已經成為二十一世紀,個人、企業及社會的崇高道德標準。對此,國際扶輪所有社友的「四大考驗」,可以當作道德評鑑的試金石。我身為國際扶輪的一員,更以此自勉。
1932年經濟大恐慌,芝加哥扶輪社友賀伯.泰勒(Herbert J. Taylor)受債權人委託,放棄食品公司的優渥薪水及優越地位,接管負債累累、瀕臨破產的「梅花鋁製品」公司(Club Aluminum Products Company),擔任該公司的破產管理人,負責該公司的重整。
梅花鋁製品公司負債超過資產總額四十萬美元,公司業已破產,為了維持經營,向芝加哥銀行貸款6,100美元作為週轉。但泰勒意識到,「梅花鋁製品」有好的產品,別人也有;別人有的廣告宣傳及高薪菁英,他們卻無能為力;因此,即使資金問題獲得暫時舒緩,也非長久之計。
面臨著各種阻礙,前途困難重重,泰勒思考,必須發展出一些同業趕不上的東西,因此,就由慎選及培養可靠、有能力及服務觀念的優良幹部著手。
他想以「正義」為出發點,建立一套簡潔而容易記憶的規範,讓他們評斷自己的提案、政策及行動是否正確,而不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他參閱文獻,廢寢忘食,左思右想,終於在同年七月的某天早晨,靈感泉湧,於是取出一張小卡,寫下所謂的「四大考驗」。
我們所想、所說、所做的事,應先捫心自問(Of the things we think, say or do):
1.是否一切屬於真實?(Is it the THRTH?)
2.是否各方得到公平?(Is it FAIR to all concerned?)
3.能否促進親善友誼?(Will it build GOODWILL and better FRIENDSHIP?)
4.能否兼顧彼此利益?(Will it be BENEFICIAL to all concerned?)
泰勒將這張小卡放在桌面的玻璃板下,用這四項考驗分別測試公司文件、信件、產品廣告。
第一天,手上的所有事情都在第一條「是否一切屬於真實?」被否決!知易行難,泰勒從來不相信自己離「真實」如此遙遠,氣餒轉為沮喪,幾乎要將卡片丟進垃圾桶。
經過六十天的毅力與堅持,再加上來自四個不同宗教(羅馬天主教、基督教、正統猶太教及長老會)的主管討論後,不但同意四大考驗與教義相符,更提議推廣至商業往來對象。於是,「四大考驗」簡單的幾個問旬,成為梅花鋁製品公司規劃、政策、報告及廣告的決策基礎。
刪除一切「最好」或「最優」的形容詞,不使用對付競業傷害之廣告用語,經過了「梅花鋁製品」公司全體員工二十年的熱心與努力,獲得顧客、同業、大眾的親善、友誼與信心,銷售量不斷增加。至1973年,不但債務連本帶利全數還清,股東分紅更達到一百萬美元以上,資產淨值增加至兩百萬美元,泰勒讓「梅花鋁製品」公司反敗為勝。
1955年,泰勒擔任國際扶輪社長時,將「四大考驗」的版權讓渡給國際扶輪,成功實證「四大考驗」是職業服務及自我反省的指針,為全世界扶輪社友遵循的行為準則。
「四大考驗」的真諦,在於反求諸己,而非指責別人。時時將「真實、公平、友誼、互惠」四大考驗的真意,存之於心、信之於言、力之於行,不論做人還是做事,金字招牌永遠禁得起考驗,永不褪色。

所謂的「四大考驗」,我們所想、所說、所做的事,應先捫心自問:
1.是否一切屬於真實?2.是否各方得到公平?
3.能否促進親善友誼?4.能否兼顧彼此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