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舉頭望著高掛天際的皎潔明月,耳裡聽著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和德布西的「月光」,此時有關月兒膾炙人口的美麗詩篇紛紛浮上心頭。首先,當然是蘇軾的曠世巨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接著,李白月下獨酌的身影依稀在眼前。「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隨後,登場的是張九齡的代表作「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因為憐懵皎潔的月光,詩人將蠟燭吹熄,繼而試圖將月光掬在手中,贈與遠方的情人,明白那是不可能的,只好回屋就寢,待夢中相見。此外,王維的「鳥鳴澗」也廣被吟誦。「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首詩描繪出山間月夜的寧靜美好,當月兒冉冉上升時,竟然驚動了已經歸巢的鳥兒。再者,賈島的名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也非常膾炙人口。此詩之妙就在「敲」字上,如果改為「僧推月下門」,就顯得平淡無奇。在皎潔月光下,萬籟俱寂,老僧訪友,一陣輕微的敲門聲驚動了棲息在池邊樹上的鳥兒,禪意十足,此意境因而常常入畫。
在眾多詠月的詩篇中,唐代張若需的「春江花月夜」絕對佔有一席之地,此詩堪稱「最美古詩」,在「全唐詩」中,張若需的作品僅有兩首,但是他的「春江花月夜」卻被認為是孤篇震全唐的千古絕唱。此詩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描繪出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花月圖」。隨著月輪升起,高懸,西斜,落下,全詩猶如一條生命的紐帶。詩中除了抒發遊子思念妻子的離情別緒,更探索人生哲理與宇宙奧秘,讓人不禁興起「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之感概!茲將此詩節錄於下: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祇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國語流行歌中,有許多關於月亮悅耳動聽的曲子,每當花好月圓時,令人會不禁哼上幾首。其中,我發現「月兒像檸檬」非常有意思,因為他竟然和英國浪漫詩人拜倫的「So, We’ll Go No More A-Roving」(讓我倆不再徘徊)互相呼應。「月兒像檸檬」是這樣唱著,「月兒像檸檬,淡淡地掛天空,我倆搖搖盪盪,散步在月色中。今夜的花兒也飄落紛紛,陪伴著檸檬月色迷迷濛濛。多情郎,蜜語重重,輕輕耳邊送,我倆搖搖盪盪,散步在檸檬一般月色中。」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花前月下熱戀中的情人,情意綿綿,難分難捨,浪漫指數破表。此時,拜倫卻勸情人們適可而止,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不要再搖遙盪盪下去。他認為利劍會磨損長鞘,靈魂會穿透胸膛,兩顆心必須停下來喘息,愛情本身也需調養。拜倫的看法是,愛情應該慢慢培養,細水長流,方能天荒地老。茲將此詩和拙譯列於下,和大家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