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輪月刊 2025-11月號
2025/11/01  閱覽數 68  單一章節 分享至
一、世界扶輪新知
ROTARY WORLD NEWS

社長文告

感恩,慷慨付出

年11月,當我們慶祝扶輪基金會之際,我誠摯請各位思索的不只是我們付出什麼,還有付出的原因。基金會不僅僅是計畫的資金來源,它更是我們的承諾 ―― 透過根植於信任及友誼的服務,創造持恆的影響 ―― 背後的核心命脈。
我們的行動計畫呼籲我們增加我們的影響力,而基金會正是我們實現此願景的關鍵。自1988年以來,國際扶輪與我們的合作夥伴已讓近30億名兒童服用小兒麻痺疫苗。我們為這項偉業投入超過26億美元,光是去年一年,我們就撥出1億4,600萬美元於根除行動的最後衝刺。這些數字固然意義重大,但其真正的影響並不是在統計數據中,而是體現在那些將來永不須畏懼小兒麻痺的兒童生命裡;是在各家庭所重新燃起的希望及為曾飽受疾病蹂躪的社區所締造的和平裡。
然而,根除小兒麻痺僅是眾多故事之一。每年,扶輪和平中心都會訓練新一代的領導人,他們將化解衝突為對話,並將分歧轉化為理解。在2023-24年度,近100位的和平獎學金學生展開研究,延續來自超過140個國家、逾1,800名和平締造者的偉大傳承。我們投資他們,就是播下和平的種子,將在未來數十年內結實纍纍。
扶輪基金會亦透過地區及全球獎助金,支援了大大小小的計畫,觸及無數生命。無論是為農村社區鑿建一口潔淨水井、提供年輕專業人士獎學金,抑或是在災難發生後提供醫療援助,這些都絕非暫時的措施,而是邁向尊嚴、韌性,及機會的堅實步伐。扶輪服務正是透過這種方式,成就持恆的影響。每當天災發生,我們的基金會便能用災害救援獎助金,讓扶輪迅速應變。
我們的基金會所代表的,並非單打獨鬥的能力,而是眾志成城的力量。每一分捐獻,不論金額大小,都與其他善款匯聚,共同匯集成對人類及未來的集體信心。
任何偉大旅程的最後一哩路總是格外艱辛。在根除小兒麻痺的最後階段、在我們致力於和平的工作中、在每一個試圖將人們拉出絕望深淵的計畫裡,我們都能清楚地看到這一點。然而,每當我們付出時,就是在宣告:不論挑戰多大,我們的工作都將永不間斷。
今年11月,讓我們滿懷感恩、喜悅,及希望來慷慨付出。透過我們的基金會,我們團結行善,藉此留下的不僅是一個個計畫,更是和平、信任,及超我服務的不朽遺澤。



無庸置疑的影響力



諸位想必都還記得,我於2020-21年度擔任國際扶輪社長時所選的主題:「扶輪打開機會」。時至今日,我對這些機會依舊熱情洋溢,也深知各位社員亦是如此。
在各位慶祝扶輪基金會月之際,讓我們一同思考基金會改善世界的種種方式。扶輪本身已屬非凡卓越,而基金會則能讓這份影響力具有加乘效果。
我鼓勵所有社員 ―― 無論是扶輪社員還是扶青社員——親身體驗這份力量。不要侷限於地區層級,積極參與扶輪基金會在全球的各項事務。你可以選擇與其他扶輪社合作,在瓜地馬拉提升識字率或是在尚比亞對抗瘧疾。你可以透過清潔飲水計畫造福數百萬人,或是透過母親健康計畫在各大洲拯救生命。
不止於此。透過大規模計畫等重大計畫,我們正在推動大膽創新的倡議,激發扶輪創造持恆改變的潛能。更大的影響及更高的能見度,正是我們繼續前行之道。
許多人關心扶輪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計畫——我們對於根除小兒麻痺的長期承諾 ―― 的最新進展。最近,國際扶輪社長阿瑞佐、國際根除小兒麻痺等疾病計畫委員會主委麥克‧麥高文(Michael McGovern)以及我本人,一起拜會了巴基斯坦總理謝赫巴茲‧謝里夫(Shehbaz Sharif)及軍方領導階層。所有人都對徹底根除小兒麻痺的目標堅定不移。巴基斯坦的緊急行動中心在疫苗接種的規劃及協調工作上表現出色,給我們充分信心。
儘管有些政府縮減對根除小兒麻痺的支持,國際扶輪仍堅守承諾,要在今年再次募集5,000萬美元。這次會晤再次證實我們不懈怠、不動搖地完成這項歷史性使命的決心。
最讓我感到振奮的是看到每位社員如何透過我們的基金會帶來實質的改變。我敦促每個人——尤其是剛加入扶輪的新社員——來發掘這些機會。在我們的焦點領域中探索你的熱忱所在,並找到你可以支持的計畫,特別是運用全球獎助金的計畫。
我們的社員資助、支持並執行這些計畫。這就是為何基金會能持續獲得「慈善領航家」(Charity Navigator)的最高評等。如果你不想主辦計畫,仍可透過年度捐獻的方式參與基金會。
我們2025-26年度的募款目標是宏大的
5億美元。各位本月的捐獻將會創造無數機會。
我們面前有著無與倫比的機會,而我們透過扶輪基金會共同達成的影響力,將會倍數成長。實證的成果,無庸置疑。




2026國際扶輪年會在台北

新手指南


當您抵達台北參加畢生首場國際扶輪年會時,面對來自全球各個角落的數千名社員,您可能會感到一陣衝擊—— 但這是種愉快的震撼。
卡加立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扶青社的查爾維‧沙(Charvi Shah),在今年於加拿大故鄉首度參加年會時說:「走進年會現場,我們都眼睛發亮,放眼望去,真是人山人海。」她非常興奮能從主持分組討論的較年輕社員身上學習,並與多年來在網路結識的全球扶青社員碰面 ―― 其中一群人還在某個夜晚,相約到卡加立的電玩遊樂場玩。
許多人通常會先到友誼之家,探索充滿節慶氛圍的展覽及互動活動。這裡可說是年會的「大街」,每個角落都可能會認識新朋友。您可以在此瞭解各扶輪社的計畫、合作組織提供的資源、扶輪職員提供的實用工具,以及眾多能讓您投注熱忱的選項。
許多社員表示讓他們初次感受到自己在扶輪龐大家族中歸屬感的活動,正是開幕典禮及其傳統的旗幟繞場儀式,讓每個扶輪國家都有機會登上舞台展現自己。請各位為自己的代表團高聲歡呼!
想知道參加年會是什麼樣的體驗,不妨請教經驗豐富的社員。許多初次與會者表示,在聽聞朋友熱情描述他們在新加坡、墨爾本、休士頓等地的多年年會經驗後,都深怕錯過如此盛會。
烏干達恩戈拉(Ngora)扶輪社社員安東尼‧阿加馬(Anthony Agama)在卡加立參加首場年會後,便立刻報名下一屆,也就是將於6月13-17日在台北舉辦的年會。他說:「您將會成為一個志同道合的團體的一分子,他們都重視社區的改變。扶輪年會是每位想要禮讚愛心的人都必須參加的活動 ——對人類的愛、對進步的愛,以及對服務的愛。
詳情及註冊請至convention.rotary.org。


台北的美食天地



名副其實的夜市美食

我才踏入寧夏夜市沒幾步,就被地瓜球攫住目光。當攤販從熱油中撈出一盤地瓜球,將它們倒入一個兒童澡盆大小的不鏽鋼鍋中時,這些金黃與紫色相間的小球油亮澄澄閃閃發光。當時的難題是,我被洶湧的人潮推擠向前,無法抽身向攤販點購一袋直覺告訴我將會難以忘懷的美味。
說到亞洲美食,地瓜可能不是您會第一個想到的食材。然而,這種塊莖植物從美洲的發源地出發,早在16世紀中葉就登上大型帆船,橫渡太平洋抵達馬尼拉,然後慢慢遊走於一個又一個亞洲文化之間,所到之處都得到熱情 ―― 即使不算隆重 —— 的歡迎。這股傳播熱潮也抵達台灣,如今,當地人將地瓜煮熟、搗成泥,與其他澱粉混合,再製成那些閃閃發光的小圓球時,總會吸引人們大排長龍。
當我好不容易從熱情洋溢的人群中抽身而出,我發現了一種只能用「純然喜悅」來形容的美味。這些名為地瓜球的乒乓球大小圓球,出乎意料地是中空的,帶有淡淡的甜味,並隱含著地瓜獨特的泥土芬芳。我邊笑邊將地瓜球一個接一個地塞進嘴裡。
寧夏夜市以其美食攤位的高品質而聞名遐邇。在我看來,其中首屈一指的便是「圓環邊蚵仔煎」。我能好幾小時目不轉睛地看著身穿紅色圍裙的廚師在圓形煎盤上熟練操作,簡直就是一場美食芭蕾。蚵仔鹹香鮮甜,麵糊Q彈,蛋香濃郁豐厚,青菜清爽提味 —— 難怪當地人願意排隊數小時,只為品嚐這分人間美味。
接下來的一個小時簡直是眼花撩亂:有包著鹹蛋黃及肉鬆的炸芋丸、沾滿花生粉及芝麻的完美麻糬,以及在美國已經廣受歡迎的刈包 —— 一種塞滿滷五花肉的對折蒸包。雖然每個人都警告我別碰臭豆腐,但我卻一試傾心 —— 或許更準確地說,我是瞬間為之傾倒。我堅信,任何喜歡味道濃烈的藍紋起司,如洛克福起司(Roquefort)的人,都會喜歡這種經由複雜發酵滷水醃製而成、口感軟中帶硬的豆腐。
迪化街
出於純粹的熱愛,我成年後一直在練習烹飪亞洲菜餚,並依賴像Wei-Chuan Cooking Books 這類備受推崇的指南來掌握完美快炒的技巧。我的太太蒂恩(Deann) 1970年代在台灣教英語時,把《Chinese Cuisine》及《Chinese Snacks》這兩本食譜帶回我們家中。
但我不知道的是,這些食譜中可能要用到的醬油,其味道與其他他醬油不同,且更勝一籌。此地的手工醬油是用黑豆而非一般常見的黃豆製成,需要數月發酵。第一次品嚐台灣醬油的感受,就像您過去習慣喝4年金賓(Jim Beam)波本威士忌,卻突然品嚐到23年陳釀的Pappy Van Winkle威士忌一樣。它醇厚圓潤、層次複雜,令人心滿意足。
最出乎意料的是,我在迪化街一家肉製品店裡,發現了我最愛的手工醬油。我喜歡漫步在這條街上生氣蓬勃的商店之間,貨品滿溢到人行道上。那裡堆滿了熱帶水果、數千袋香料包及罐子,以及種類繁多、令我眼花撩亂的乾製水產。我在那裡發現了著名的樹生山胡椒(馬告),這種香料為許多台灣菜餚增添風味。同時,我在「江記華隆」這家全國知名的商店找到了那極品醬油,店主是扶輪社員江顯皎。這家店主打用醬油及糖溫和調味的醃製肉乾 —— 您可以將其視為美國的pork jerky(豬肉乾)。我發現那些用切碎肉乾壓製成的心形肉乾,以及薄如紙片、酥脆得像甜鹹洋芋片的豬肉紙,都美味至極。
茶與松露
我們驅車往台北東南方走,蜿蜒穿過一座座山峰,經過一棟棟農舍及相連的稻田,最後下坡進入宜蘭縣。放眼望去,大地盡是高麗菜。一排又一排整齊的高麗菜田,構成了一幅隨意拼湊的甘藍科植物拼圖。
顯然,在這個講求供需的市場中,台灣的高麗菜似乎供過於求,這促使一位當地農民 —— 原住民村長黃金榮與扶輪合作,想出了一個跳脫框架的點子。近10年前,黃金榮在他的農場裡種植了一片青剛櫟,過去幾年來,他一直在樹下的土壤中接種孢子,希望能長出松露 —— 一種價值遠遠超過產量過剩之高麗菜的農產品。
黃金榮穿著厚重的皮靴,帶著堅定的神情下了車。他的兩隻扭動不安的狗像出膛的子彈一樣衝進樹林。其中一隻狗直接跑到一棵樹的底部,發出連續、急促的嗚咽聲,狂甩尾巴到讓我擔心牠會受傷。這正是他在訓練用來尋找松露的狗。
再往前開幾分鐘,我們來到了「亞爸的山」。這座簡樸的兩層樓建築坐落在道路的一個彎道處,守望著山坡上成排緊密、碧玉色的茶樹叢,連綿向上延伸到山頂。我們擠進一輛四輪驅動的小卡車後座,然後沿著崎嶇不平的道路顛簸而上,到達山頂。
除了美麗的景色及將手穿過細小、緊密相連的茶葉(該茶樹屬於山茶科)的興奮感之外,參觀茶園的樂趣,不如參觀種植莓果或桃子的地方。因為這裡沒有新鮮的果實可供品嚐。如同咖啡及香草一樣,茶葉絕妙的風味是在發酵、乾燥、或烘烤的過程中形成的。
回到山下的民宿,我們看到主人迅速用水沖一下一個大杯子,杯中裝滿了來自我們剛才看到的茶園所種出來的輕度發酵高山烏龍茶的球狀茶葉。然後他注滿開水,浸泡了一分鐘左右,將茶湯濾入瓷杯中供我們品嚐。茶湯濃郁複雜、清新宜人,帶有淡淡的花香,以及一絲苦澀與一絲甘甜。主人在一個帶孔的不鏽鋼盤上操作,以接住濺出的水花,他動作俐落但隨意,一輪又一輪重新沖泡及過濾出茶湯,讓我們品嚐風味如何演變。(我最喜歡的是第二泡。)
那茶的滋味縈繞在我的腦海,就像一首無與倫比的弦樂四重奏正在逐漸消逝的音符。這與我過去品嚐過的任何茶品都截然不同。
「Q彈」口感
我們下飛機還不到3個小時,便來到台北晶華酒店的中庭咖啡廳(azie),走下樓梯進入開放式的用餐區,與我們的東道主扶輪社員賴志明及林汶玲會合。我們此行是來品嚐台灣的特色招牌菜 ―― 牛肉麵。雖然牛肉麵聽起來平凡無奇,但台灣的版本卻獨樹一幟,甚至令人叫絕。這道菜是20世紀中葉,中國內戰期間由移民帶到台灣,被視為島上的代表性美食。它有兩種版本:一種是簡單的清燉版本,湯頭帶有濃郁的牛骨精華;另一種是更濃郁、醇厚的紅燒版本,用辛辣的四川豆瓣醬調味,如果喜歡,還可以加入四川花椒。
當我們大口享用熱騰騰的美味牛肉麵時,一邊喝著一種非凡的冰鎮氣泡烏龍茶。對我來說,所有的美味幾乎都被麵條本身搶盡了風頭。這些麵條與我預期的典型小麥麵條不同,它們帶有一點嚼勁,一點韌性,以及一點彈性。我要求與主廚談談。他說,麵條的一部分原料是山藥粉。
那一刻,我開始理解台灣人所稱的「Q彈」口感。這座島嶼上的人們對食物的質地有著異常執著的熱愛,而他們最喜歡的,正是介於有韌性及柔軟、有嚼勁及滑嫩、黏稠及彈牙之間的完美臨界點。我在夜市裡那精彩絕倫的蚵仔煎及備受讚譽的麻糬之中,也感受到了這種「Q彈」。
台式早餐
我太太1970年代住在台中時,便愛上了台式早餐。她告訴我,她常坐在路邊攤,將油條浸入溫熱的豆漿中,每個時刻都是享受。
因此,當充滿活力、經營一個美食IG帳號的年輕扶輪社員Henry謝宗翰在一天早上開車載我們去濱江市場時,我偷偷希望早餐會是我們的第一站。他不僅安排了早餐,而且還是在傳奇的「阜杭豆漿」   ―― 這間獲得米其林認可的店家在有些日子甚至能吸引5,000多位顧客。
等著進入阜杭豆漿的人龍綿延超過一個街區。Henry大笑著說:「人們早上5時就開始排隊,等著5時半開門。」,然後他帶著一個俐落的笑容說:「跟我來。」
我們像逆流而上的鮭魚般,穿過人群。我們跟著Henry走向一個看似美食廣場一端的廚房。一個倒戴著棒球帽的年輕人開心擁抱了Henry,然後揮手讓我們進到廚房裡。原來Henry的朋友就是阜杭豆漿創辦人的孫子。
我們看著廚師擀出厚實的長方形麵餅,遞給其他人,將其貼在桶狀烤爐的側壁上,烤至金黃酥脆。其他廚師則在較薄的長方形麵餅上塗上芝麻。再往裡走,廚師們正在將長條形麵團壓出摺痕,準備油炸成油條。那節奏令人著迷,產量驚人。整個場景呈現戲劇化的流暢洗鍊。
這位年輕人遞給Henry一個袋子,我們便回到了車上。我們無法插隊,但可以外帶。我沒想到第一次品嚐這家傳奇餐廳的美味,竟是在一輛時尚的黑色豪華轎車後座,但我已迫不及待想把酥脆現炸的油條,浸入溫熱的豆漿中 —— 這是我嚐過最美味、最香濃的豆漿之一。
廚房戰友
Henry安排我與另外兩位主廚在他的餐廳 Wildwood一起烹飪。這是一家時尚舒適的餐廳,專營原木燒烤的魚類及牛排。我總是欣然接受與異國主廚並肩料理的機會。即使我們語言不通,但透過食物 ―― 我們處理食材的方式、結合風味的巧思、以及玩轉火候的技巧 ―― 所進行的交流,都流暢而豐富。
Wildwood的廚房總監劉建志為我們升起了燒烤用的木柴火焰。扶輪社員劉恩杰Jay 則專程從台中開車上來,擔任我在廚房的另一位戰友,並參加當晚在餐廳舉行的扶輪社例會。
我原本以為劉建志主廚會烤一些魚來展示Wildwood 的特色菜,但他忍不住對我在濱江市場找到的雞冠產生了興趣。還沒等我反應過來,他就開始紅燒這些肉質豐厚的雞冠,然後再放在烤架上短暫炙烤,最後以紅蔥頭及香菜點綴。那味道,精彩絕豔。
當我開始烤我的雞腿肉時,我用香草、烤大蒜、青辣椒,及萊姆的混合物來調味;而此時,Jay主廚則全心投入於另一道家禽料理 ―― 著名的台式三杯雞。這道菜的製備過程包括用麻油、米酒及醬油燉煮雞肉。接著,將收乾的湯汁熬煮成晶亮的釉狀醬汁,最後用九層塔和紅辣椒點綴。
我們暢談火的無窮可能性。我們討論食材的比例、歷史,以及食物在文化認同中的作用。我們聊到童年,以及我們的味蕾是如何被家庭及社區所塑造,這些味道根深蒂固,彷彿成為了我們生命組織的一部分。
出自愛心的美食
在我們享用過的所有絕妙美食中,在台北由扶輪社員設立的惜食廚房所吃的那一餐,是最令人難忘的。這項計畫肇始於2016年,最初是一項服務計畫,目的在募集剩餘的食材,將其製作成餐點,分發給低收入家庭、獨居老人及其他有需要的人,以減少食物浪費。透過扶輪基金會一筆全球獎助金,社員們將一棟閒置的公有建築改造成一個明亮的不鏽鋼廚房,他們在那裡教導失業者製作便當,並在志工的協助下,將餐點送給需要的人。
我們爬上樓梯,來到2樓的會議及教學設施,並在桌子周圍找到位置坐下。當我打開放在面前的紙盒便當時,廚師們精心製作的美麗餐點像一個燦爛的笑容向我打招呼。那味道如此簡單、如此家常、如此完美。它滋養了我,並讓我充滿幸福感 —— 一種源自於愛心的美食所特有的幸福。


世界各地採取行動的人
美國
自2009年以來,加州卡平特里亞(Carpinteria)社舉辦的才藝展演會已籌集超過325,000美元。該社將這些資金用於服務專案,包括為兒童購買約300件樂器,以及頒發約100個大學獎學金。今年4月,該社連續第16年舉辦的才藝展演會門票全數售罄,這個展演會匯聚了各行各業的藝人,包括舞者、音樂家、故事家、喜劇演員和雜耍演員。「我們全體社員都以某種方式參與了這場展演會的籌備工作。」社長大衛‧鮑德雷爾(David Powdrell)說。「『找到讓你快樂的事並參與其中』是我們的座右銘。」多年來,一些參與者都成為職業藝人,包括在電視節目《美國好聲音》中大放異彩的威爾‧布雷曼(Will Breman)和魔術師馬克‧科利爾(Mark Collier)。

加拿大
安大略省聖湯瑪士(St. Thomas)扶輪社的領導人注意到社員們的參與度不足,於是調整了會議時間,以便有更多時間用於服務。該社甫卸任社長芭芭拉‧沃諾克(Barbara Warnock)表示,這項舉措取得了令人震驚的成果:社員們的使命充滿活力,潛在社員的興趣也日益濃厚。「每週開會阻礙了新社員的加入,我們覺得需要更多人積極參與本地專案。」沃諾克說。現在,該社每月的第二個和第四個星期三開會,其他星期三則安排到當地兩個組織做志工:Grace Café(一個街頭佈道和施粥所)和「豐收之手」(Harvest Hands),後者負責收集和分發通常會被丟棄的可食用食品。「我們的扶輪社員熱衷於這項工作,為有需要的人提供食物,」沃諾克說。

28
是電視節目《美國好聲音》的播出季數
超過1,800 萬美元
「豐收之手」拯救的食品價值


蘇格蘭
埃爾金(Elgin)扶輪社支持多個青少年計畫,包括一個扶青社、一個扶少團以及多個扶幼團(RotaKids),後者是英愛國際扶輪的一個計畫,旨在培養12歲以下兒童的公民意識和領導能力。根據4位扶輪社負責人之一的柯爾斯廷‧馬斯塔德(Kirstin Mustard)老師介紹,在格林沃茲(Greenwards)小學,扶幼團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活動。今年2月,該扶幼團舉辦了一場義賣活動,為扶輪基金會籌集了約100美元。今年6月,他們贊助了一次步行活動,為「哈利的帽子」(Harry,s Hat)「水腦症慈善」籌集了約3,200美元。該組織為一名水腦症青少年的家人提供了幫助。2024-25年度國際扶輪社長歐琦珂該月到訪,並欣賞了一場以歷史專案為主題的演出。「看到學生們展現出的熱情、創造力和同情心,真是令人鼓舞。這個活動散發著他們的社區精神。」

印度
哥印拜陀棉花城(Coimbatore Cotton City)扶輪社設計了一個專案,旨在提高人們對非法圈養和交易野生長尾小鸚鵡行為的認識。志工們一絲不苟地把近一噸小米粒放入一幅描繪一隻長尾小鸚鵡被剪翅膀的1,200平方英尺藝術品中。「每一粒小米都代表著希望。」負責該專案的扶輪社領導人尼克圖‧沙阿(Niketu Shah)說,該專案是由一個動物救援組織發起的大型計畫的一部分,並得到了國家林業部的支持。這幅藝術品於5月在一個購物中心完成。去年,該社協助提供一台鳥類X光機給林業部。在圈養環境中,許多鳥類會因遭受疾病和壓力的折磨而縮短它們的壽命。

11
印度本土野生長尾小鸚鵡種類數
525美元
菲律賓初級學校教師的月薪


菲律賓
許多菲律賓人無法獲得負擔得起的牙科護理。為瞭解決這個問題,巴科洛德中區(Bacolod Central)扶輪社的社員發起了「微笑計畫」,為公立學校的教師提供牙科護理。扶輪社員們負責篩檢受助者,並安排拔牙、補牙和假牙安裝。該社透過菲律賓牙科協會西內格羅斯(Negros Occidental)分會的志工服務和當地國會辦公室的補助金來支付未涵蓋的費用。迄今為止,該專案已完成55件牙齒改造。「這些敬業的英雄們經常選擇自掏腰包來滿足教學需求,而不是用於個人健康和福祉。」該社社員Maria “Toks” Lopez說。


共同的目標

這批國際扶輪最新的和平獎學金受獎人,來自世界各角落、迥然不同的國家與文化,心懷一個共同的目標,群聚在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巴赫塞希爾大學扶輪和平中心。


際扶輪的新一批和平獎學金受獎人來自相隔數千英里的埃及、保加利亞、肯亞、約旦等國,齊聚伊斯坦堡的巴赫塞希爾大學(Bahçeşehir University)。然而,他們毫不費力地發現了彼此的共同點。
現居德國的葉門籍獎學金受獎人蘇瓦德‧阿卜杜(Suaad Abdo)說:「在整個地球上,我還能在哪裡遇見一位以色列參與者,然後我們可以坐下來,一起暢談、辯論、歡笑?意見不同反而能豐富我們的討論,拓寬我們的視野。」
阿卜杜是國際扶輪最新開設的和平中心 —— 位於巴赫塞希爾大學的奧托與弗蘭‧沃爾特扶輪和平中心(Otto and Fran Walter Rotary Peace Center) —— 首屆的13名獎學金受獎人之一。他們於2月開始為期一年的專業發展證書課程,學習永續和平、衝突解決,及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在該中心共同學習10週後,他們返回自己國家,著手推動自己設計的社會變革倡議。
這群獎學金受獎人雖然背景殊異,但有著類似的優先事項:保護兒童、賦權女性,以及他們最關切的共同焦點 —— 援助移民群體。武裝衝突近在咫尺是他們共同面對的現實,這使得他們在伊斯坦堡的這段時光遠不只是抽離的學術研究期間。
該中心的執行長尤克塞爾‧阿爾波‧埃傑維特(Yüksel Alper Ecevit)表示:「他們不是來自衝突頻仍的國家,就是來自即將受到中東-北非地區衝突波及的國家。我們的獎學金受獎人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中所設計的專案計畫,對於透過和平手段解決衝突都至關重要。」
國際扶輪在該計畫的地主區域協調人蘇瓦特‧貝桑(Suat Baysan)在2023年實地考察土耳其-敘利亞地震災區,以及一場展示獎學金受獎人母國音樂的音樂會期間,結識了這些獎學金受獎人。他對他們招募合作夥伴以擴大影響力的堅定決心,深表讚賞。
他說:「也許單一位和平獎學金受獎人難成大事,但如果他們能說服政府及民間組織參與其中,他們就能推動可以不斷壯大的小型倡議。這正是他們每個人的共同想法:是的,我只是一個人,但我可能點燃一場巨大變革的火花。」
我們特地聯繫了其中5位獎學金受獎人,以瞭解他們的生活、他們的社會變革倡議,以及他們對未來美好的熱切期盼。
蘇瓦德‧阿卜杜

蘇瓦德‧阿卜杜第一次意識到教育與女權之間的關係,是在她就讀大學期間。當時,她在葉門首都沙那(Sanaa)住家的鄰居女孩想上大學,但她的監護人不准許。
現年43歲的阿卜杜回憶道:「這讓我不禁深思。我領悟到我的生活方式 ―― 我父母養育我的方式 ―― 並非人人皆然。我身處的社會,有著截然不同的現實。」
阿卜杜將教育視為畢生之重,也就不令人意外了。她曾遠赴馬來西亞、衣索比亞,及德國求學,擁有兩個高等學位:企業管理碩士以及專攻衝突研究及管理的公共政策碩士學位。她之所以攻讀後者,是受到2010年代初期阿拉伯之春期間,她在家鄉目睹的暴力事件所啟發。儘管她並未親身參與那些成為效忠政府槍手襲擊目標的民主示威活動,但當她鼓勵鄰居,特別是女性鄰居參與隨後而來的選舉投票時,她深切感受到身邊的潛在危險。
整個經歷讓她產生了新的疑問。她說:「我渴望理解:民主究竟意味著什麼?衝突發生時,背後的決策機制又是什麼?」
阿卜杜曾獲得獎學金前往德國深造,原計畫只停留到完成碩士學位為止。然而,2014年,就在她留學期間,胡塞(Houthi)叛軍控制了葉門首都,讓葉門再度陷入政治暴力的泥淖。面對國內動盪,她選擇留在德國,學會了德語,並逐漸將德國視為自己的家。
2010年代中期,為協助大量湧入德國的移民潮,阿卜杜積極尋找相關工作。她先是在一間政府接待中心擔任翻譯志工,隨後進入一間為移民兒童提供照護的非政府組織。之後,她轉到國際移民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領導一個團隊,專門協助移民返回家鄉。
阿卜杜將她兩大關注領域 —— 民主及移民 —— 結合在
一起,透過她發起的社會變革倡議,建立女性移民與擔任輔導員的德國女性之間的關係。移民女性得以學習基礎德語以及電腦和金融技能;而德國女性則能聽聞移民的人生故事。
阿卜杜說:「我希望創造一個空間,讓她們能夠提出一些令人不適的問題,例如:『妳有戴頭巾。這對妳來說意味著什麼?』」她很快發現,這些女性更傾向於談論彼此的共通點。
她說:「女性無論來自何方,本質無二。她們會談論家庭、孩子、愛情、事業。這些議題都是舉世皆然的。」
莫拉德 ‧ 阿爾卡迪

莫拉德‧阿爾卡迪(Morad al-Qadi)透過培養人才來促進和平。無論是協助社區團體撰寫獎助金申請書,或是安排難民與地方領袖共進晚餐,他始終致力於喚醒未開發的潛能。他甚至親自策劃互動式劇場演出,讓觀眾成為戲的一部分 ―― 藉此證明任何人都不應袖手旁觀。
這位37歲的阿爾卡迪說:「我不是專業演員,但我參與了5部推廣和平的互動劇。我們會呈現一個故事,然後問觀眾中的某個人:『如果你處在我的情況,你會怎麼做?』」他說:「接著我們會問觀眾:『你們覺得他/她的做法如何?你們能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嗎?』然後大家就會開始想出能夠和平化解衝突的良策。」
在阿爾卡迪的社會變革倡議中,他培訓10名年輕記者,以精進他們的媒體素養。接著,他打算引導他們開發線上宣傳活動及其他工具,以教育大眾有關媒體素養的知識。
他說:「這場宣傳活動可以在約旦各地廣為推廣,藉此應對仇恨言論、錯誤資訊、假訊息,以及假新聞。這可以向人們展示這些問題如何影響社會的凝聚力及安定性。」
在先前的多項工作中,阿爾卡迪曾處理和平獎學金受獎人普遍重視的一項議題:因大量移民湧入所引發的社會不安。在約旦,他曾協助逃離鄰國敘利亞內戰的人。他最具關鍵性的計畫之一,便是向約旦各地超過100名社區領袖及警官傳授化解衝突的技巧。這些領袖都曾經處理過日益升高的緊張局勢。在阿爾卡迪出現之前,他們通常只會報警處理。
阿爾卡迪說:「警方通常會說:『好,我們該怎麼辦?把他們送回自己的國家。』這幾乎是千篇一律的決定:如果一名敘利亞人與一名約旦人發生衝突,就直接將敘利亞人送回去。」他接著說:「這無異於讓他們去送死。」
阿爾卡迪還曾前往土耳其,參與一項協助讓敘利亞社區組織更有效運作的倡議。他向8個小型組織展示如何申請資金、制定長遠計畫,及辦理促進和平的活動。其中一個名為「藝術促進和平」(Arts for Peace)的計畫,成功讓阿拉伯及庫德族音樂家齊聚一堂。每個音樂團體互相傳授傳統樂器的演奏方法,並以一場聯合音樂會為該計畫畫下休止符。
儘管親身經歷這些令人鼓舞的時刻,阿爾卡迪仍試圖傳授一個至關重要卻不甚中聽的教訓。
他說:「不幸的是,這些組織大多認為只要他們提出一個干預措施,和平就會隨之到來,但這並非事實。他們必須瞭解,永續和平絕非一蹴可幾的短期進程,而是需要持之以恆。」
席伊‧庫皮‧席伊

席伊‧庫皮‧席伊(Shee Kupi Shee)從小就知道自己想幫助難民,甚至還可以說這是與生俱來。在肯亞,像席伊的家鄉基溫加(Kiunga)這樣的邊境社區,長久以來有不斷有索馬利亞人為尋求脫離戰亂及乾旱導致的食物短缺之苦而湧入。母親是肯亞人、父親是索馬利亞人的席伊對本地居民與難民皆有深厚認同。他近距離目睹了移民所面對的艱難困苦。
40歲的席伊說:「我5歲時,親眼見到我的姑姑被當作難民對待。她不被允許與我們來往,也不許與我們交談。她被限制待在靠近邊境的一個難民營裡。有一次,我送一盤米飯和魚給她,卻被告知:『不行,你現在不能來。明天再來。』我看到了許多冷漠。」
席伊的鄰居們對這些新來者加以污名化,認為他們極可能是罪犯。但席伊不以為然。
他說:「我與難民之間毫無差別。我們都是人類,血脈相通,皆是上帝所創。」
時至今日,在靠近索馬利亞邊境的家鄉地區,席伊的這種信念仍受到嚴峻考驗。他在當地政府任職,而該區域經常遭受索馬利亞好戰民兵組織青年黨的頻繁侵擾。這有時會使席伊無法履行職責,將該區域的偏遠社區與政府服務連接起來。
激進分子在道路上埋設地雷,迫使席伊必須絞盡腦汁來幫助他的轄區居民,特別是奧維爾族(Aweer)人。這些人傳統的狩獵採集生活方式,正受到戰火蔓延的威脅。他曾搭乘肯亞軍用直升機為他們運送物資,並護送來自其他區域的老師。2017年,一輛載著學童上學的軍車撞上路邊炸彈,造成8人死亡。
席伊想出租用一艘船來載送學童上學的點子。這個計畫最終未能持續推行,但這並未動搖他幫助這個偏遠社區的堅定決心。
他說:「他們有表達意見的權利。他們有權享有發展,也有權讓自己的聲音被納入政府的決策中。」
席伊也持續致力於協助索馬利亞難民融入肯亞社會。他的社會變革倡議旨在促進基溫加村的肯亞本地人與索馬利亞人之間的 相互理解。透過教導這兩個群體瞭解彼此的文化,並展現他們的共同之處,他希望能夠防止他們為了該地區稀缺的土地、食物、水而發生衝突。
他說:「我希望『難民』這個詞能從基溫加的詞彙中徹底抹去。每個人都應該被稱為姐妹、兄弟、堂(表)親 —— 而不是難民。」
安潔拉 ‧ 安東諾娃
保加利
安潔拉‧安東諾娃(Angela Antonova)熱情洋溢,極具感染力。早在1995年,這股熱忱就幫助她在前共產主義國家保加利亞創立了該國第一個社會工作者的專業組織,儘管該國已多年沒有社工。
現年58歲的安東諾娃說:「對於中歐與東歐這些前社會主義國家而言,社會工作是一個全新的專業。提高大眾對社會工作角色與價值的認識及理解,包括其在締造和平與預防衝突中所扮演的角色,對於該專業的成功至關重要。」
2023年,她的熱情促使她啟動一項計畫,為協助烏克蘭難民的醫療從業人員提供心理支持。她說:「這些人開始經歷他們服務對象的創傷症狀。當你持續不斷地與受創者接觸,且不斷被駭人聽聞的訊息轟炸時,你很容易受到替代性創傷的傷害。」該計畫設立了匿名的求助熱線,讓從業人員能夠在毫無汙名化的擔憂下尋求幫助。
而今年,安東諾娃的熱忱更推動她遠道而來,進入伊斯坦堡的扶輪和平中心。她說:「請務必用極大的字體寫下,我對所有促成這個機會的扶輪社員,是何等感激。」
她已積極奔走,為她的社會變革倡議尋求資金,該倡議旨在幫助那些與父母分離的保加利亞兒童培養韌性及應對技巧。她解釋道:「我們將這種現象稱為『自我教養的兒童』。這些是被留在後方的孩子。他們的父母為了更高的收入,離鄉背井前往美國或德國等地工作,但孩子卻缺乏親職支持。」
安東諾娃說,由於缺乏親職的引導,這些小孩子長大後可能走向犯罪或激進好戰的道路,甚至人間蒸發。根據「迷失在歐洲」(Lost in Europe)組織的統計,歐洲每天平均約有47名兒童移民失蹤。
安東諾娃的計畫旨在透過一個簡單明瞭的策略來阻止這些惡果發生:送孩子上學。在特別設立的課程中,孩子學習在社會中應對進退的技巧。或許同樣重要的是,他們也獲得與其他孩子社交互動的機會。這些課程中最受歡迎的活動之一,是設立「愛心銀行」,讓孩子可以將裝有友愛訊息的信封存入,互相傳遞關懷。
安東諾娃表示,目前約有150名兒童正式完成了該計畫,而有更多孩子是在未正式註冊的情況下參與課程。她希望如果能找到其他資金來源或與非政府組織合作夥伴,就能夠擴大這項計畫。
她說:「這些年輕人極易受到反社會行為及激進化的影響。這個計畫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替代方案。他們看到自己可以無需訴諸暴力,實現夢想。」
瑪麗安 ‧ 埃爾‧馬斯里

瑪麗安‧埃爾‧馬斯里(Mariam El Masry)深知,想要發揮影響,有時就意味著要把握良機。她在推動她的社會變革倡議期間,原本的規劃是教導蘇丹難民製作及銷售手工藝品,但她遇到了一些希望學習其他技能的移民。
51歲的埃爾‧馬斯里說:「我發現了一群年輕男女,他們或是以前從事過媒體工作,或者只是單純對學習執導電影感興趣。他們的目標是製作紀錄片,記錄他們在埃及的日常生活。我認為這個想法非常新穎,非常切合時代。」
因此,她也一併承擔這項工作。在處理實際事務時,她機緣巧合遇到了一位導演。她說:「這位導演以非常合理的價格授課,有時甚至分文不取。所以現在這將成為我主要倡議的一個小型附屬計畫。」
馬斯里之所以把幫助蘇丹難民作為重點,是因為埃及和蘇丹除了是鄰國之外,在歷史及文化上亦關係密切。她指出:「在蘇丹戰爭爆發後,蘇丹人成為埃及目前數量最龐大的難民群體,面臨諸多困境。如今的難民問題已成為最嚴峻的人道危機。」
這是馬斯里第一次主導需要如此多涉及現場工作的計畫。她曾在阿拉伯國家聯盟(Arab League)工作近20年,期間曾獲獎學金前往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完成中東政治碩士學位。
在阿拉伯國家聯盟,馬斯里曾於裁減軍備與禁止武器擴散部門工作了一段時間,負責撰寫有關伊朗核子計畫的報告。目前,她主要負責西非國家政治局勢的監測,以及創建一個交流移民資訊的非洲-阿拉伯中心。
作為一位將大部分時間花在「撰寫報告及參加會議」的人,馬斯里對於承辦一項社會變革倡議,感到興奮不已,但也略帶不安,更遑論發起第二項倡議。她發現其他和平獎學金受獎人是彌足珍貴的建議及精神鼓勵來源,特別是熱情奔放的蘇瓦德‧阿卜杜。
馬斯里說:「一開始我有點手足無措。我從我的朋友蘇瓦德那裡獲得很多意見,因為她也在做類似的事情。我們互相砥礪。所有的受獎人都在一個WhatsApp群組裡,我們在其中交流想法。」
與其他受獎人保持聯繫讓馬斯里信心大增。她希望能啟動第三個倡議,訓練身為律師的蘇丹難民,為其他難民提供有關法律權益的諮詢服務。
她說:「最初我心想:『最省事的方法就是專注於一件事。』但後來我告訴自己:『既然有機會,何樂而不為呢?』」


扶輪成長速成課程
作者 撰文:Arnold R. Grahl
維吉尼亞州扶輪社員推廣衛星扶輪社以招募新社員

維吉尼亞州7600地區在推廣新模式扶輪社的四年半時間裡,只成立了一個新扶輪社。
「成立扶輪社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33地帶創新社員模式倡導者、該地區新扶輪社發展委員會主委里奇‧薩隆(Rich Salon)回憶道。「我告訴自己,我們必須另闢蹊徑。我們就像撞到牆一樣。」
為此,該地區在各扶輪社之間舉辦了一場錦標賽式的競賽,導致成立了九個新的衛星扶輪社,並實現了地區內十多年來首度年度社員人數增長。這場競賽不僅激發了扶輪社社長們的興趣,地區領導人們更進一步制定了一項堅實的計畫來爭取現有和潛在社員的支持。
地區領導人們首先要克服的障礙之一,就是對「衛星扶輪社」一詞的抗拒。「我們瞭解到,如果我們走進扶輪社說,『嘿,我們想成立一個衛星扶輪社』,他們通常會點火把,拿著乾草叉,把我們趕出城。」地區社員委員會委員會主委崔西‧雷戈(Tracy Lego)說道。「他們認為,『哦,你們這樣只會把我們的社員挖到那個衛星扶輪社』,讓他們成立自己的「獨立」扶輪社。我們需要增加社員,而不是僅僅為了增加更多扶輪社而精簡現有扶輪社。』」
相反的,地區提倡夥伴扶輪社的概念,這是一種無意獨立成立一個獨立的衛星扶輪社。與其他衛星扶輪社一樣,夥伴扶輪社是其輔導社的一部分,但它有自己的例會、專案、細則和理事會,並與輔導社合作管理該社。
該地區隨後舉辦了幾場「發現扶輪社」活動,這些特別活動旨在為一小部分潛在社員提供速成課程,讓他們瞭解應該瞭解的扶輪的一切。「這是一次簡單明了的會議。」雷戈解釋道。「他們會瞭解什麼是扶輪,我們作為一個組織的目標是什麼,什麼是扶輪社,會費是多少,以及扶輪社做些什麼事。」
每次活動都會將12到15位新社員帶入扶輪。由於這些新社員清楚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他們往往能立即投入工作,並願意承擔領導角色。
「有一種誤解是,那些加入衛星扶輪社的人只是為了聚會和服務,而不是真的為了擔任領導職務。我可以告訴你,這絕對是百分之百的錯誤,」雷戈指出,他本人曾擔任過多個職務,包括社員主委、扶輪社社長、助理總監,現在是地區總監提名人。
薩隆表示,另一關鍵是立即要求即將入社的社員制定他們的扶輪社的組織形式。這包括扶輪社何時、何地、多久開會一次,以及扶輪社的類型 —— 志業主導、興趣主導、服務主導、企業主導或護照型,這些都是熱門選項。
「讓新社員參與進來,讓他們發出自己的聲音。」雷戈說。
「如果你賦予他們權力,讓他們覺得自己的聲音被聽到、被需要,他們就會站出來,不會離開。」
薩隆和雷戈就發起社員招募活動,另外提供以下小訣竅。

儘早並經常推廣創新。薩隆在許多場合傳達了他的理念,包括在扶輪社演講和地區年會。
透過視訊訊息聯繫扶輪社社長。「條條道路源自扶輪社社長。」薩隆說。他使用 Vimeo 錄製了兩分鐘以內的視頻,發送給扶輪社社長,而不是透過電子郵件發送,使它能在社長收到的所有其他電子郵件中脫穎而出。
選擇一年中適當的時間來發起招募活動。薩隆認為,他所在的地區,1到3月是鼓勵扶輪社組建新衛星扶輪社的最佳時機,因為扶輪年度的其他月份都忙於領導層交接、籌款活動、或頒獎典禮。
要消除入社障礙。雷戈認為,阻礙人們加入的四個典型障礙是時間、金錢、缺乏認知和不好的扶輪社文化。為了克服這些障礙,他建議保持會議效率;取消餐飲或以其他方式降低費用;舉辦類似「發現扶輪社」(該地區提供幻燈片簡報供下載)的資訊活動;並讓新社員參與營造扶輪社的氛圍。


阿奇‧柯藍夫會2024-25年度受表彰會員
阿奇‧柯藍夫會(Arch Klumph Society)是以扶輪基金會創辦人阿奇‧柯藍夫(Arch Klumph)之名所創立,旨在表彰那些捐獻25萬美元(含)以上給基金會的最慷慨捐獻者。
這個聲譽卓著的協會匯聚來自超過50個國家及地理區域、約1,700位支持者。他們慷慨解囊,讓基金會得以持續不斷透過濟困扶貧、支持教育、以及根除小兒麻痺等工作,推動其促進世界瞭解、親善、及和平的崇高使命。
下列的會員是在2024-25扶輪年度於正式入會禮或晉升典禮中獲得表揚。
表揚級別統計至2025年6月30日止;地點為扶輪社籍所在地
PLATINUM CHAIR’S CIRCLE
捐獻 $5,000,000-$9,999,999
Ravishankar and Paola Dakoju, 印度
FOUNDATION CIRCLE
捐獻 $1,000,000-$2,499,999
Charles and Ann Eisemann,美國
Gloria Ann and Carl C. Evans,美國
Daniel O. Joraanstad and Robert E. Hermann,美國
蘇一仲前總監與夫人曹裕瑢,台灣
Bruce and Pat Williams,加拿大
顏精華前社長與夫人賴淑芬,台灣
CHAIR’S CIRCLE
捐獻$500,000-$999,999
David Saint John and Maureen C.Anderson,美國
Rick and Totney Benson,美國
張黃嘉前總監與夫人楊玉芬, 台灣
Kochouseph Chittilappilly and Sheela Kochouseph,印度
Toyoaki and Naomi Fujibayashi, 日本
Ron Harris,美國
Mahinder K. Jain and Sarita Jain,印度
Roger and Lorri Kaufman,美國
Sourabh Khemani and Joshita Davar Khemani,印度
Sashi and Urmila Pandey,尼泊爾
Rick and Nikki Powers,美國
Shobana and Ravi Raman,印度
Christopher H. Schneider and Ute A. Schneider,美國
Preston Seu and Donna Shaver,美國
Lyn and Alex Stroshin,加拿大
James Carl Thompson and Janice Ann Thompson,加拿大
Oakley and Dena Van Slyke,美國
Tonya L. Watson and Stephen K.Cervantes,美國
Kevin and Jennifer Weist,美國
TRUSTEES CIRCLE
捐獻 $250,000-$499,999
Samir and Alka Ahuja,美國
Dave and Susan Amanwah,迦納
David F. Arnn, Sr. and Carol B. Arnn,美國
Linda and Jim Bauer,美國
Hemant and Gitanjali Bhasin, 印度
Lars Borgestrand,挪威
Marco Cecala and Rebecca Wilks,美國
Heewoo Chae and Eunyung Ko,韓國
張榮發前社長與夫人張碧華,台灣
張森,台灣
趙天星前社長與夫人趙方慶珍, 台灣
陳昌前社長與夫人林招弟,台灣
鄭啟驊前社長與夫人蔡霙澤,台灣
Basker Chockalingam and Malathi Basker,印度
Gil G. Chua and Grace P. Chua,菲律賓
莊文欽前社長與夫人詹月媚,台灣
Marjorie A. Cole,美國
Ligia I. Corredor,美國
Pamela A. and D. Paul Crawford,美國
John E. and Jane W. Curtis,美國
Chikako Demura,日本
Milind Deshpande and Meera Deshpande,印度
Patrick and Kristen Eakes,美國
R. Mark and Kit Fields,美國
Suzanne and Charles Fienning,美國
Charles and Alicia Foster,美國
Joseph P. and Martha Ely Goralka,美國
Myeong Ho Ha and Keum-Hee Jang,韓國
Hyung Soo Han and Ok Soon Lee,韓國
Joo Hee Han and Jongmin Lee, 韓國
Seunghun Han and Suyeon Bae,韓國
James R. and Anita R. High,美國
謝東隆前總監與夫人柯淑嬿,台灣
許旭輝前總監與夫人劉彩轉,台灣
Shirley S. Hu and Hsiao T. Hsia,美國
黃培輝前總監與夫人賴瑞桃,台灣
M.R. Jaishankar,印度
Masahiro and Atsumi Kanno,日本
CheonSik Kim and SoonJeong Yoon,韓國
Eung Seo Kim and Kyung Hee Kim,韓國
Kwang Tae Kim and Juseon Byun,韓國
賴寳禾前總監與夫人翁才媛,台灣
Lee Ji Won and Jeon Yoon Hee,韓國
廖麗心前社長與尊眷秦浤榮前社長,台灣
廖文達前總監與夫人梁惠生,台灣
Ronald L. and Sandra S. Mabry,美國
Meera Tina Markanda,美國
Darrel and Edith Martin,加拿大
Hideo and Naomi Matsuda,日本
Navas Meeran and Shereen,印度
Felipe and Rocío Meza,墨西哥
Krishnan G. Nair and Rajashree V. Nair,印度
YoungSun Park and MiTae Kim,韓國
Vicki and Timothy Puliz,美國及蘇格蘭
S. Gautami and Venu S. Rao,美國
Glen and Jeanette Richardson,加拿大
Thomas R. and Elizabeth Miller Roesel,美國
Brian and Gwen Rothwell,加拿大
Mark G. Scolnick and Irma Cole,美國
Verne P. Seehausen,美國
Young Jin Shin and Kyung Sim Lee,韓國
Byongsik Soh and Wonok Lim,韓國
Michael and Donna Steffenson,美國
Lalitha and Narasimhan Subramanian,印度
蔡幸娟前社長,台灣
Rich Turnbull and Marie Turnbull,美國
James and Naomi Williams,加拿大


二、地區活動報導
DISTRICT REPORTS

國際扶輪社長阿瑞佐訪台
作者 本刊編輯部
義大利籍的2025-26年度國際扶輪社長阿瑞佐RI President Francesco Arezzo於9月16日清晨5時25分飛抵桃園國際機場。他在前一天下午飛抵台灣的社長特助John Giorgio及2026年台北國際扶輪年會地主籌備委員會(HOC)團隊成員陪同下,進行三天匆忙的訪台之旅,拜會政府機構、訪視台北年會會場、各項設施、並親自體驗景點與美食。
9月16日清晨阿瑞佐社長在國際扶輪現任理事RID Naomi林鑾鳳、扶輪基金會保管委員Trustee Frank洪清暉及HOC主委暨國際扶輪前理事PRID Jackson謝三連接機送至漢來大飯店稍事休息。
當日早上阿瑞佐社長在社長特助John Giorgio與HOC團隊陪同下,參觀台北大巨蛋、南港展覽館;下午2時半至4時半出席了在漢來飯店6樓寰宇廳與台灣12個地區的2025-26年度總監與配偶座談會。阿瑞佐社長非常高興能與3461地區總監蔡陽明DG Sunny與夫人李春月、3462地區總監李安娜DG AST、3470地區總監莊和達DG Doctor與夫人林幸樺Judy、3481地區總監黃鈴翔DG Sunny與尊眷劉俊豪Euclid、3482地區總監張文瀚DG Branden與夫人黃謙瑄、3490地區總監張煥章DG Archi與夫人施麗珍Angela、3501地區總監劉正輝DG Charlie與夫人朱淑雯Swan、3502地區總監張玉斌DG Daniel與夫人呂莉萍Sophia、3510地區總監邱綉惠DG Susan與尊眷古源光Mike、3521地區總監林振邦DG James與夫人劉惠雯、3522地區總監林政邦DG Capital與夫人傅金玉Christine、3523地區總監張㻟真DG Jenny共聚一堂,並且很欣慰聽到總監們報告各自的目標與進展,包括社員成長及扶輪基金會捐獻的佳績。他開玩笑說,他很怕台灣不久就會超越並取代義大利,成為第七大扶輪國家。
當晚,阿瑞佐社長在John Giorgio陪同下出席了晚上6時至9時在漢來飯店3樓鉑金廳舉行的「台灣12個地區歡迎國際扶輪社長弗朗西斯科‧阿瑞佐晚宴」。宴會每一段節目如扶輪歌唱、鳴鐘宣布開會、介紹貴賓、總監班長致歡迎詞、介紹主講人、贈禮、致謝詞、鳴鐘宣布閉會、敬酒、三階段餘興表演都各由一位現任總監親自帶領,加上PRIP Gary黃其光、HOC主委PRID Jackson的貴賓致詞,以及RID Naomi林鑾鳳、TRF Trustee Frank洪清暉、PRID Surgeon劉啟田、籌備主委IPDG Jessica陳正玲的參與敬酒,3482地區扶輪愛樂合唱團及RYE學生的精彩表演及與會的將近600位扶輪社友,十足展現出台灣扶輪人的熱情好客。阿瑞佐社長在晚宴中發表演講,闡述扶輪透過何種方式推動本年度扶輪主題「團結行善」,他強調,唯有團結合作,才能應對全球挑戰,真正實現扶輪善行的力量。關於此一晚宴詳情,請參閱本期月刊「台北盛迎國際扶輪社長凝聚全球友誼邁向2026國際年會」一文。
9月17日早上阿瑞佐社長出席漢來飯店6樓名仕菁英閣舉行的HOC簡報,他聽取HOC主委Jackson及HOC副主委PDG Archi許勝傑、秘書長PDG Pauline梁吳蓓琳、 會計長PDG Kega姚啟甲、主辦活動副主委PDG Electronics謝炎盛、友誼之家主委PDG Computer邱秋林、志工主委PDG Michael曾東茂、志工共同主委PDG APPS黃永輝、贊助主委PDG Coach莊子華、友誼之家副主委PDG Wendy邱文麗、總務副主委PDG Brian陳向緯、執行委員PDG Jessica陳正玲、政府關係委員會DGE Jassy楊樑福、財務長PP Ping酈蘋、PP Benjamin吳幸山、PP Y.C. Chang張原彰的報告後非常欣慰。他表示很高興能與大家在台北相聚,與敬業的領導們和志工們並肩作戰,共同打造這場可望成為我們歷史上最精彩的國際扶輪年會之一。他感謝HOC每位委員的卓越工作與為台北國際年會所展現的奉獻精神、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如今已開始結出纍纍碩果:目前已有超過3萬3千人報名,其中超過70%來自台灣。
中午阿瑞佐社長在PRIP Gary、HOC Chair Jackson、RID Naomi、TRF Trustee Frank、PRID Surgeon,及HOC團隊陪同下,到台北市政府12樓劉銘傳廳拜會台北市蔣萬安市長。他感謝蔣萬安市長允諾在2026年台北國際扶輪年會期間給予3,000萬新台幣的贊助悠遊卡給參加者免費搭乘捷運。
下午2時半至4時半HOC團隊與多位國際扶輪國際年會相關專員在南港展覽館一館舉行多個小組會議,分別檢討贊助、商業販售、義工、指標活動註冊需求、分組會議議程、友誼之家、HOC舞台/餘興表演、財務事項等,並於晚間報告小組會議檢討結果。阿瑞佐社長在此期間,由RID Naomi及社長特助John Giorgio陪同,在漢來飯店25樓貴賓軒於下午2時45分至3時45分接受由HOC秘書長暨行銷及推廣主委PDG Pauline梁吳蓓琳與媒體公關組PDG Good News馬長生聯合安排的媒體採訪。阿瑞佐社長在PDG Pauline協助主持及即時口譯下,親切答覆TVBS電視台、工商時報、經濟日報及一家電子報的提問,成功介紹及推廣扶輪及台北年會。記者會後,訊息也發布於民生電子報、蕃薯藤yam、奧丁丁OwlNews、PChome新聞、品觀點、亞太新聞網、墨新聞、火報、LIFE 生活網、行銷人、天天上新聞、媒事看新聞等多家電子報。
隨後在3時45分至4時半,社長由RID Naomi及月刊發行人暨台灣扶輪出版暨網路資訊協會理事長Trustee Frank陪同,在貴賓軒接受台灣扶輪月刊專訪。他在主訪人協會副秘書長PP Alex陳定勝追問發掘下,分享了他三十多年扶輪生涯中最感動的時刻、如何因應世界局勢動盪及推動和平、對台灣扶輪及台北國際年會的看法等。詳情請參閱本期的「台灣扶輪月刊專訪國際扶輪社長阿瑞佐」。
當晚在新生南路享用知名的鼎泰豐美食後,熱愛古典音樂的他到國家音樂廳欣賞新逸交響樂團的表演。
9月18日11時半至下午2時半阿瑞佐社長出席了台灣AKS聯誼會在晶華酒店B3晶英會廳,為他舉行的歡迎午餐會。此一盛會由區域扶輪基金會協調人RRFC Daniel蔡東賢主持,與會嘉賓共一百多人,包括許多台灣扶輪領導人如前國際扶輪社長PRIP Gary黃其光與夫人姚世蕾、扶輪基金會保管委員TRF Trustee Frank洪清暉、前國際扶輪理事PRID Jackson謝三連、永久基金暨巨額捐獻顧問E/MGA Stephen張黃嘉、AKS會員及新會員等。阿瑞佐社長在他的演講中感謝眾多成為AKS會員受表彰的台灣扶輪社友,因為他們慷慨捐獻巨金,影響了無數生命,轉化了社區,激發了希望。他指出在台灣,慷慨給予的心態從農曆新年發紅包的傳統,到廟會中展現的社區精神,再到鄰里間彼此關照的日常善舉 ―― 不僅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他說在過去的一年裡,台灣在支持扶輪基金會方面一直是領導者。這些捐獻給予是一個個真實的故事:給予捐款建造學校、設立和平獎學金、提供潔淨水源,並讓我們更接近根除小兒麻痺的世界等等。他表示慷慨捐獻能提升我們的精神,連接彼此,並提醒我們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並且會改變給予者。這個真理在台灣深刻體現儒家教導中的「仁」,人道,是倫理生活的核心,其表現不在於言語,而在於關懷和善行。佛教修行提醒我們,慈悲的圓滿不在於捐獻的大小,而在於內心的開放。道家思想則以水為至善 ―― 潤澤萬物生命而不爭名,總是流向最低處。他還舉楊德昌的典範電影《一一》中,小男孩洋洋拍攝人們後腦勺的照片為例,把男孩天真的話語「這樣他們就能看到自己原來看不到的地方」,指出其中的寓意正是慷慨捐獻的意義 ―― 不是給予我們自以為對方需要的,而是讓他們有機會去發現那些原本只靠自己無法達到的事物。這也是扶輪的本質。我們不強加解決方案,而是賦能願景。我們為社區提供工具、知識和支持,讓他們看到原本未曾看到的可能性是在那邊。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常常發現所帶來的恩賜也令自己驚喜不已。最後,他感謝與會眾人「向世界展示,在扶輪,給予不是只是一種義務,它是一場慶祝的盛典」。台灣AKS聯誼會則贈送一幅義大利米蘭出生的清代畫家郎世寧所畫的「八駿圖」給RI社長,祝福他是2026年馬年的國際扶輪社長,馬到成功、繁榮昌盛。每戶AKS家庭也與2026年國際年會在台北的應屆RI社長阿瑞佐合照,為2026年值得紀念的一年留下有親自參與的美好身影。
阿瑞佐社長與社長特助於當日下午參觀參觀故宮博物院,由PDG Electronics夫人Catherine作非常專業
的英文導覽。晚間在松壽路新光三越享用晚餐後,在RID Naomi及 HOC主委Jackson送機下,搭機離台。但是HOC團隊次日仍然與留下的RI國際年會相關十多位專員繼續拜訪捷運局等籌備台北國際年會事項,直至9月21日早上方才送他們搭機離境。


台北盛迎國際扶輪社長凝聚全球友誼邁向2026國際年會
作者 HOC秘書Jennifer何姿瑩
9月16日夜晚,台北漢來大飯店燈火輝煌,迎來國際扶輪新任社長Francesco Arezzo蒞臨。台灣12地區的社友齊聚一堂,盛情款待這位來自義大利的社長,場面熱烈且溫馨感人,充分展現扶輪大家庭的凝聚力。
晚宴一開始,隆重的歡迎致詞拉開序幕。2025-26年度總監班長DG James、台北年會地主籌備委員會(HOC)主委PRID Jackson,以及前國際扶輪社長PRIP Gary依序登台,表達對Arezzo社長的熱烈歡迎。他們也特別提及,2026年國際扶輪年會將於台北盛大舉辦,預計吸引三萬多位國際社友蒞臨,這將是展示台灣文化與熱情款待的絕佳舞台。
隨後,Francesco Arezzo社長登台發表演講,整個會場為之凝神。社長以今年度扶輪主題「團結行善」(Unite for Good)為核心,闡述扶輪如何透過跨國、跨文化的合作,在世界各地推動和平、扶助弱勢、促進健康與教育發展。他強調,唯有團結合作,才能應對全球挑戰,真正實現扶輪善行的力量。
社長特別肯定台灣社友的努力與貢獻,提到台灣扶輪在醫療援助、教育推廣以及青年交流等領域的積極角色,不僅在社區創造影響力,更透過國際計畫展現出強大的行動力與領導力。他殷切期盼台灣持續發揮橋梁作用,與世界各地社友攜手推動跨國服務計畫,讓善行跨越國界,惠及更多需要的人。
演講結束後,晚宴氣氛再度升高,12位地區總監伉儷代表全體台灣社友登台,向社長贈送一幅以其伉儷肖像所繪製的油畫。社長對這分別具心意的禮物驚喜萬分,現場洋溢著溫馨、感動的氛圍。
緊接著,RID Naomi、TRF Trustee Frank、PRID Surgeon、本次晚宴籌備主委IPDG Jessica、以及RI President Aide John de Giorgio共同上台舉杯祝賀,邀請全場嘉賓共享喜悅。伴隨著熱烈掌聲與笑聲,晚宴正式展開,氣氛溫暖而熱鬧。
晚宴後半段由精彩的娛興表演節目帶來文化饗宴。3482地區扶輪愛樂合唱團率先登台,以雄渾嘹亮的歌聲揭開序幕;首席演奏家樂團緊接演出動人樂章,激盪現場情緒。3481及3482地區的RYE交換學生,以青春洋溢的歌舞表演展現多元文化交流,而壓軸的阿朵蕾音樂表演工作坊則演唱經典義大利歌劇,將晚會推向最高潮,讓賓客身歷其境感受義大利文化精粹與台灣社友的熱情款待。
這一晚,在大會籌備主委IPDG Jessica及籌備團隊的精心策劃下,不僅是迎接國際扶輪Arezzo社長的盛會,更是台灣12地區社友展現凝聚力與向心力的重要時刻。透過晚宴的文化饗宴與真摯交流,大家感受到扶輪的國際連結,也為即將到來的2026台北國際扶輪年會注入無限期待。屆時,台北將迎來數以萬計的國際友人,成為全球社友交流的重要平台,展現扶輪跨越國界的力量與友誼。



台灣扶輪月刊專訪國際扶輪社長阿瑞佐
作者 本刊編輯部
國際扶輪社長阿瑞佐Francesco Arezzo於2025年9月16-18日訪台。他經2026國際扶輪台北年會地主籌籌備委員會(HOC)安排下,於9月17日下午3時45分至4時半,由國際扶輪理事RID Naomi、扶輪基金會保管委員(台灣扶輪月刊發行人暨台灣扶輪出版暨網路資訊協會理事長)Trustee Frank洪清暉及社長特助John Giorgio陪同下,在台北南港漢來大飯店25樓貴賓軒接受月刊專訪特派記者協會副秘書長PP Alex陳定勝採訪。採訪結束後,他特別在一本台灣扶輪月刊2025年7月號封面上簽名,並與參加採訪人員合照留念。以下為當天專訪報導。
月刊:敬愛的阿瑞佐社長,非常高興您接受台灣扶輪月刊的專訪。您是第一位訪台的義大利籍國際扶輪社長。在正式訪談之前很榮幸與您分享義大利與台灣扶輪社友的交流現況。我剛從米蘭的2041地區進行的扶輪友誼交換回來,此行包括為期一週的家庭住宿。我們也已經與西西里您所屬的地區2110地區建立聯繫窗口。台灣扶輪社友已經辦理扶輪友誼交換很多年了。
在米蘭一週的家庭住宿,我們觀察到義大利人喜歡在廚房冰箱上貼些什麼。所以當我回到台灣時,我們決定根據台北地標101大樓設計冰箱貼,因為每個義大利人家中冰箱都有很多他們去過的地方的紀念磁鐵冰箱貼。您來自義大利,您知道真是如此。
阿瑞佐社長:沒錯。我的冰箱上滿滿都是磁吸冰箱貼。
月刊:這就是我們訂做冰箱貼的原因,現在送給社長與在座每一位扶輪領導人,扶輪基金會保管委員 Frank有一個,國際扶輪理事 Naomi有一個,社長特助 John也有一個。
阿瑞佐社長:那我得需要一台新冰箱。
月刊:我想跟您說明這個冰箱貼圖案的故事。台北護照扶輪社圖案代表台灣有一個新模式的扶輪社。台北護照扶輪社是台灣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的護照扶輪社。我們與米蘭2041地區合作的真正原因是,因為米蘭也有一個護照扶輪社。
全球共有83個護照社。我們建立聯繫的方法是使用Club Finder。我們使用「My Rotary」。輸入關鍵字“Passport Club”,全球所有護照社的Club Profile、地址和內容就會完整條列出來。這就是我們建立連結的方式。
這個冰箱貼高而直立的建築是101大樓。你去過那裡了嗎?還有中正紀念堂。也許你曾經去過那裡。左上角是我們的國鳥台灣藍鵲。冰箱貼的故事到此結束。
月刊:言歸正傳,以下開始訪談。第一個問題是,從你的三十餘年的扶輪經歷,你最感動的扶輪回憶是什麼?
阿瑞佐社長:對我來說,在我的生涯、事業以及悠遊於扶輪世界的路途中,最感動、最難過的時刻就發生在幾週前。就在8月間。我以RI社長身分第一次出訪的地點是在巴基斯坦,因為巴基斯坦是我們根除小兒麻痺仍未解決問題的兩個國家之一。
我去和總理談論我們的志工的問題。十年來,我們喪失了大約 68 名志工,因為他們去為孩子們接種疫苗的地方是一個戰區,對志工們造成很大的風險。需要有武裝保護才能確保安全。
與總理會晤結束後,我們前往巴基斯坦一個城市的周邊為一群兒童接種疫苗。大約有 20個孩子,甚至可能更多。有些人的手上還抱著弟弟或妹妹。我們給所有這些孩子都接種了疫苗。在疫苗接種結束時,扶輪社員最重視的模式就是拍活動照。在扶輪社的世界裡,我們要留下這樣的畫面,這樣的美好畫面。所以他們決定拍這張照片。所有的孩子都跑向拍照的地方。他們有些把弟弟妹妹抱到身上,有些較年幼的孩子也都跑去。
其中一個女孩動作很慢,因為她只有2、3歲,而且因為小兒麻痺症,她的雙腿都癱跛了。所以她用手臂爬行。這對我來說真是一次巨大的打擊。我們不習慣看到身體疾病的結果。我從未見過這麼小的孩子癱瘓。對我來說,這太可怕了,太可怕了。當下我完全迷惘,無法動彈,說不出任何話。這確實太可怕了。我立即明白根除小兒麻痺的運動並不是一個空談,這很令人震撼,非常真實。我明白我們現在不能停下來,不能放棄這場戰鬥。我們必須完成根除小兒麻痺。
我不知道她有什麼感覺。在到達拍照地點之前。其他人轉過身來看我。我不知道為什麼,她轉過身來,臉上露出了微笑。而我的笑容則顯得更加糟糕。因為她在那種狀態下還能微笑。在我看來這是一聲吶喊,彷彿在說:「如果你三年前就完成根除小兒麻痺的運動,那我原本會健健康康,能夠跑跑跳跳的。為什麼你們還沒完成這個運動。」
對我來說那是難過的時刻,非常難過。我們必須盡快達成根除小兒麻痺,因為我們不能再允許其他孩子癱跛。
阿瑞佐社長:那一刻是我身為扶輪社員的生涯中最難過的時刻,因為我真的沒有想像到這樣。她就在眼前、如此突然、如此出乎意料。我沒準備好看到一個2歲前就癱瘓的孩子。
月刊:這種情況是可以預防的,可以透過達成根除小兒麻痺做到的。
洪清暉理事長:我們非常感謝RI社長現在向台灣全體社友發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訊息。正因為台灣沒有小兒麻痺病例,這也是為什麼有扶輪社友會問的問題:我們為什麼還要繼續根除小兒麻
痺呢?
阿瑞佐社長:因為我們無法感受,因為在義大利、台灣,我們已不記得出現過小兒麻痺病例的樣子。我自己從未見過因感染小兒麻痺而癱瘓的孩子。這正是你無法想像的事。
月刊:是的。接下來請教您:我們正遭逢國際政治不安的時局,您認為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因應這種動盪?首先,例如美國現任政府削減疾病防治中心的預算,這對我們扶輪是否造成影響?我們是否必須針對我們遇到某些困難採取更好的措施?
阿瑞佐社長:是的,很明顯,一些政府最近所做出的決定,不只是美國政府,其他國家也減少了捐款,減少了用於根除小兒麻痺的支出。當然,這會讓一切變得更加困難。但正如約翰‧甘迺迪總統在美國開始登月運動時所說: 「我們不是因為登月輕鬆容易而去登月,而是因為登月有困難才要去做」。
同樣,我們扶輪不是要去做簡單的事情。扶輪人喜歡挑戰困難的事。根除小兒麻痺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非常困難的計畫,現在仍然如此。過去一年來變得越來越困難。但這也可能是個機會,因為我們正在學習如何修改、簡化我們的組織,學習在此運動中減少在某些特定方面的開支。因此,我們正在學習更加善用捐款來增進我們根除小兒麻痺的投入及我們個人在這個運動的力量。
我們正在與其他可以分享和幫助我們的組織聯繫。是的,這是一個艱難的時刻,但正是在艱難的時刻,我們通常會盡我們所能。因此,我們正在努力改變一些習慣,改善某些方面,使我們對這個運動的承諾依然穩固有力。比爾蓋茲基金會一直與我們同在,並未減少任何捐款。
是的,達成根除小兒麻痺可能有點慢,或者更慢一些,但我們確信能夠打贏這個根除小兒麻痺的戰鬥。
月刊:另一個問題:在世界各地戰火紛飛的艱難時刻,我們能做些什麼?
阿瑞佐社長:我可以重複一下我剛才說的話。扶輪是一台巨大的和平機器。我們每天做很多事來促進和平。我們有和平中心,推動積極的和平,派遣很多年輕的專業人士,非常優秀的專業人員,他們在不同的組織中走遍世界各地。把扶輪的目標和靈魂融入日常生活中,將扶輪的理念和價值觀融入自己的工作中。
我們有RYE青少年交換計畫,這是提高和平成功率的絕佳方法。我們建立連結,在不同國家之間架設橋梁。這也是我建議扶輪社與其他國家建立連結的原因。例如在義大利,我不建議太近的社與社建立連結。例如在法國的社與德國或西班牙的社,因為非常相似。同屬於歐盟,沒有必要在歐洲建立橋梁,但建議與非洲的社建立連結,與中東、亞洲以及我們不瞭解的國家的社建立連結,因為我們需要建立橋梁和我們不瞭解的人們建立連結,因為瞭解其他國家,我們就建立了一座橋梁,我們創造更多的暸解,就會創造和平,因為戰爭是恐懼的結果,因為你會害怕你不知道的事。如果你學會瞭解其他人,你就不會害怕,也就沒有必要發動戰爭。如果你瞭解其他國家。因此,架設橋梁是我們的職責,而且我們做得很好。
月刊:國際扶輪其實有很多行之有年的成功(促進瞭解)計畫,例如RYLA,以及你剛提到的RYE。以及我剛提到的,我的地區與2041地區舉辦扶輪友誼交換計畫,我們住在義大利社友家中,他們教我們如何煮義大利麵、帶我們參觀葡萄酒廠、展示如何削切巨大的輪型起司。
洪清暉理事長:社長剛剛提到要去不熟悉的國家與那裡的人建立連結。此行是您第一次訪問台灣,而且昨日您與12位地區總監舉行會議。那你對台灣扶輪有什麼看法?你有什麼期望或經驗可以分享?從這兩天的訪問來觀察,尤其是昨晚的歡迎晚會?
阿瑞佐社長:我不得不說我很擔心。我真擔心,因為如你所知,台灣是扶輪第八大國家。社員人數僅次於義大利。但問題是義大利雖然在成長,但速度非常緩慢。台灣發展非常迅速。恐怕你們將成為第七大國家。對此我感到害怕。不過,這當然是玩笑話。我發現了一個非常有活力的扶輪。我對12位總監進行了一次簡短的訪談。我問他們每個人今年的主要目標是什麼?他們都回答說,他們的目標是社員成長。
是的。社員成長是我們目前面臨的問題之一。總監們非常投入。也非常務實。我相信他們一定會實現自己的目標,因為他們每位總監的目標都是成長200 人左右。每個地區。這意味著每年將成長2,000人。這意味著義大社員人數排名將從世界第七變成了第八。
同時,我也看到台灣在青少年交換參與程度很強烈。你們的扶輪事功做得很好。你們對扶輪基金會的捐獻世界排名第四,人均捐獻排名第一。身為社長,到了一個社員人數及扶輪基金捐獻不斷成長的國家,夫復何求。
今天我拜會了台北市市長,他對扶輪的聲譽有極佳的印象,注意到扶輪對台北市幫助良多,扶輪與政府彼此建立了極佳的關係。我看到了運作非常好的台灣扶輪生態。
在歐洲,我們的扶輪目前更加停滯不前。義大利和德國,我們還有發展。但其他歐洲國家的社員人數都在減少。法國、英國、西班牙等均在減少。這是一個問題。
因此,我會建議義大利的總監來這裡參觀台灣本地的扶輪社。也許可以安排總監友誼交換。
月刊:有一個問題是,雖然您來這裡的時間很短,聽說您對台北年會的基礎設施、交通、場地、大巨蛋、各個酒店及辛勤工作的HOC委員會印象良好。您認為我們有哪些地方應該改進?
阿瑞佐社長:目前我看不出該組織有任何的負面情形。HOC的架構做得很好。人力眾多,每個人都各有自己的角色。每個人都非常清楚自己的角色,有一個明確的計畫可以遵循。所以我所看到的很完美。大巨蛋非常漂亮。台北南港展覽館是另一個美妙的建築。委員會非常投入。也許某些目標不一定達成,這是有可能的,雖然案例稀少。但我可以確定台北年會籌備工作做得很好。年會節目也讓我感到很有衝擊力。
但是有幾個風險,其一有大量人員要迅速從大巨蛋到達南港展場,這還好。另一個問題比較嚴重,那就是大部分與會者來自台灣及鄰近的韓國、日本,通常許多人參加開幕式後他們就消失了。大巨蛋場地很大,如果現場人數少少,場地空蕩蕩,真不怎麼好看。我們需要你們的幫助。說服台灣社友全程留下來。
洪清暉理事長:我認為我們應該努力解決兩個主要問題。一個是鼓勵台灣社友留下來參加整個年會;另一個是鼓勵更多外國社友來參加台北年會。
阿瑞佐社長:我們需要更多的日本人、更多的韓國人,更多印度人出席。目前,印度人很少。還有也需要更多義大利人出席。但我們不能指望義大利會有很龐大的人數出席。
洪清暉理事長:事實上,我與國際扶輪理事林鑾鳳將會出席韓國的扶輪研習會鼓勵出席台北國際年會。
阿瑞佐社長:我也會在日本、韓國、印度的扶輪研習會推廣出席台北國際年會。
月刊:由於時間已到,請問社長最後還有什麼要補充?
阿瑞佐社長:我給的唯一建議:在整個年會議程期間全程參與年會。因為這對我們國際扶輪很重要,這對當地扶輪來說也很重要。請為了民族的驕傲、全程參與年會。


台灣扶輪 2025 People of Action攝影暨短影音比賽得獎作品








萬人淨灘 海洋永續
作者 台中中區社Willie謝德亮
近年來,國際扶輪將「環境保護」列入七大焦點領域之一,也鼓勵各地社團攜手企業與民間組織共同行動。因為唯有團結合作,才能真正為地球永續帶來改變。
這次的「愛海無懼 —— 沒塑去旅行」公益淨灘暨煙蒂減量宣導活動,由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與台中市政府環保局主辦,國際扶輪3461地區及大甲北區、台中高美、台中港西南、台中中區等扶輪社共同贊助,並獲得住商不動產台中七期園道加盟店、海巡署中部分署第三岸巡隊、中威風力發電公司及水利署第三河川分署等單位熱情協辦。
更令人感動的是,3461地區近60個社、上千位社友與寶眷及一般民眾與荒野親子團齊心響應,致用高中扶少團、大肚國中扶少團、國際扶輪RYE青少年交換生、大甲國中童軍團、西苑高中學生等年輕志工,一同投入行動,讓這場活動充滿跨世代的愛與力量。
海風中的行動力
活動地點位於台中松柏港 —— 又名「船頭埔」,早期因開港時挖出大量松柏木而得名。這裡潮差大、水深淺,但孕育豐富的潮間帶生態,也吸引漁民販售新鮮漁獲。9月28日,我們選在這裡響應世界淨灘日,更呼應「世界海洋日」的精神。
當天上午,荒野保護協會夥伴貼心講解安全與分類要點,各隊分別前往松柏漁港北側船頭埔海堤與南岸西勢海堤展開淨灘。烈日之下,大家不畏高溫、汗流浹背,卻依然面帶微笑地撿拾每一個瓶蓋、每一根煙蒂。
扶輪的行動與承諾
地區總監DG Sunny蔡陽明親臨現場致詞,以「團結行善,守護海洋」鼓勵大家。那一刻,海風吹起社旗,象徵著扶輪人對環境永續的決心。
經過一整天努力,我們共清理出一般垃圾400公斤(含2,200根煙蒂),及資源回收物200公斤。這些看似微小的成果,其實象徵著萬人的信念 —— 守護海洋,從自己開始。
這場由全台12個扶輪地區共同響應、守護1,200公里海岸線的「萬人淨灘‧海洋永續」行動,不僅讓松柏港恢復短暫潔淨,也為地方帶來更好的環境與生機。乾淨的海岸吸引遊客回流,促進在地產業與社區經濟發展,正呼應扶輪主題 —— 扶輪與社區經濟共同團結行善的使命。
從一場淨灘,延伸一分承諾
每位參與者臉上的汗水與笑容,都是最美的畫面。扶輪人相信,行善不止於一日的活動,而是一種生活態度。我們承諾,將持續落實從今天起,讓我們選擇 —— 不拿瓶裝水、自己裝水 —— 減少塑膠瓶。



2025 扶輪公益網 中元愛心做公益
作者 3462地區扶輪公益網委員Dollars林怡君
每年的8-9月,是3462地區扶輪公益網最為忙碌的時節,扶輪公益網主委Art林南菁提到中元愛心做公益的起心動念及教育長台中東海社Tony呂肇傑的積極推動,並透過扶輪公益網媒合平台將中元普渡祈福物資送到需要的社福機構,過程中我們得到了許多社友的回饋,其中1-2分區助理總監黎明社Wrench乃永珍對我說:「你找對人!我每年都會贊助普渡物資200桌喔!」所以我相信有「念想」人人都能得到滿足與幸福,我們一起為善循環努力。
教育長Tony指出中元節是傳統民間的重要節慶,每逢農曆7月15日,各企業團體及家家戶戶都會購買豐富的供品普渡祭拜,大量的米糧及乾貨保存不易,也容易造成浪費。扶輪公益網號召社友們中元祭一同愛心做公益,普渡後將供品捐給社福團體,讓愛心傳布久遠。其中好牧人全人關顧協會,每個月消耗白米高達一噸,本次活動略盡綿薄之力,讓所有弱勢族群能共享愛的禮物!3462地區扶輪公益網,開創普渡供品捐贈的先例,希望藉此牽起捐贈者與社福團體的合作橋梁,感謝所有捐贈物資、金錢的扶輪好友們,感恩所有盡心盡力參與活動的委員、寶眷。
扶輪公益網台中副主委台中國美社Jerry張榮杰表示中元普渡乃慎終追遠、普濟群靈的重要傳統。公益網每年主動媒合各宮廟及社友公司之普渡供品,給有需求之社福團體免費領取。此舉不僅延續了傳統文化「濟世利人」的精神,更得以讓更多需要的人感受到社會的溫情與支持,再次向捐贈供品之宮廟與企業表達最誠摯的感謝。祝福各宮廟:香火鼎盛、福佑綿長。祝福各企業:業績長紅、財源廣進。
扶輪公益網南投副主委南投南崗社Tea-Fight謝棨安說明扶輪公益網持續推動愛心行動,透過各地廟宇及公司行號的普渡物資,媒合捐贈給公益團體與弱勢族群,讓傳統普渡文化延伸出更深遠的社會意義。以彰化社頭的清水巖寺為例,這座擁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廟宇,在9月4日舉辦普渡時,透過二林社的引薦,將善信大德的愛心物資交由扶輪公益網轉介,送達南投縣名間鄉的三光國中。這所學校的棒球隊共有60位學生,大多數來自清寒家庭與原住民社區。孩子們長期住宿於校內宿舍,日常食衣住行皆仰賴學校協助。他們雖然生活環境有限,但仍全心投入訓練,並在近年青少棒賽事中屢創佳績。此次獲得清水巖寺捐贈的60桌普渡物資,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晚餐與假日餐食,更在密集的訓練過程中,補充了所需的
營養。
普渡物資捐贈者大里國光社Net曾建忠感謝在這次普渡活動中,能夠與大里國光社的社友及夫人以及許多善心人士,各盡一分心力共同捐贈物資,感到十分榮幸與感恩。普渡不僅是一個傳統祭典,更是一個提醒我們要懷抱慈悲、廣結善緣的時刻。透過物資的分享,深刻體會到「施比受更有福」的意義。物資雖然有限,但心意無價。願這些微薄的捐獻,能成為溫暖的祝福,讓活動更圓滿,也為社會增添一分祥和與安定。感謝扶輪公益網主辦單位的用心安排,讓我們有機會共同參與這分善行。
同樣是普渡物資捐贈者台中國美社Print王仁威提及扶輪是一個只問付出、不問收穫的團體,體現了無私奉獻的精神。普渡則是中國人良善的傳統,無論宗教信仰如何,大家都願意為那些看不見但可能有需求的存在付出心力。普渡與公益網的結合,延續了此傳統。透過扶輪公益網,我們能夠支持多個公益團體,實現雙贏的局面,讓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受益。這樣的合作不僅強化了社會的連結,也讓愛心的傳遞更加有力。
今年的中元普渡祈福物資的募集,擴及台中、彰化、員林及南投四大分區,配合3462地區社友及扶輪公益網團隊的總動員,成果斐然,感謝大家的努力及付出,明年再續!
成果報告:
1.喜願:40桌/460公斤白米/600公斤白米;2.花蓮:100桌;3.迦南:122桌;4.喜樂:30桌;5.樂福:60桌;6.樂說:22桌;7.台中原住民:80桌;8.好牧人:20桌/300公斤白米:690公斤白米;9.彰化瑪撒露教會:10桌;10.三光國中:60桌;11.慈懷慈善會:25桌;12.員林東山國小棒球隊:15桌/210公斤白米;13.一炁慈善會:35桌/350公斤白米;14.苗栗幼安養護機構:80桌
總計:
桌數:698桌;白米數量:2,610公斤;板手:約1,200支;跑衣:400件
捐贈社:
大里國光社、台中環中社、二林社、台中國美社、花壇社、台中黎明社、彰化松柏扶青社

統計整理:3462地區扶輪公益網委員NiuNiu黃宜婷
圖片:3462地區扶輪公益網




聯合服務,見證扶輪與城市友誼
作者 3481地區特派記者 台北永平社PP VC白嘉為
扶輪精神與城市文化共榮:
基隆市容改造與女力賦權的實踐

3481地區自2017年創區以來,無論在女性社友比例上、或女社友對地區事務的參與度上,都是亮眼的存在,從2022-23年度開始,更連續4年由女總監出任掌舵而成為扶輪史上不思議的篇章!今年度總監Sunny黃鈴翔在帶領社友回歸扶輪「初心」的同時,也開啟了地區團隊展開對台灣扶輪史的回望,說起台灣扶輪早期開創史則必得探索位居台灣頭的基隆城。當我們觀察基隆在近年來港市區的復興運動上,則驚喜發現與3481地區相同的竟都是因著「女力」的賦權而有了質變的面貌 —— 因此一場關於女力與魅力領導,關於百年老店與新創共榮的城市交流之旅,就以3481地區組團參訪基隆市政府的聯合服務拉開了序幕。
基隆市自2012年起,即啟動「大基隆歷史場景計畫」,正式展開一場深具歷史縱深與文化厚度的城市改造工程。在這十年間,歷經文化觀光局前局長彭俊亨、前局長陳靜萍,以及現任局長江亭玫的接力推動,基隆逐步呈現出專屬於自己的新風貌,讓市民重新找回對城市的認同感與驕傲。
而在基隆近年的城市改造過程中,女性領導人更是扮演關鍵角色:陳靜萍前局長在既有歷史場景計畫上深化城市品牌,吸引青年返鄉創業;現任副市長邱佩琳攜手江亭玫局長則一起推動公私協力,以其行銷專業創造城市觀光,這次十分區要巡禮的公車亭改造,就是透過公私協力,遴選了形象良好的諸家企業,例如統一超商、屈臣氏、星宇航空、元大銀行、台畜企業等,基隆市以企業認養的概念讓公車亭華麗變身,在守護市民安全的同時也為基隆市注入城市美學,讓這幾年來風華再現的基隆進一步魅力四射,基隆在建城400年、建市百年的今天,其內蘊的風采再度奪目。
當日參訪由副市長邱佩琳親自接待,並由產業發展處蔡馥嚀處長以及文化觀光局鄭鼎青副局長陪同簡報,3位接待主方全是女性。當邱副市長美麗現身時,社友們忍不住齊聲驚呼,驚艷於原來一級領導人也可以如此溫柔動人,隨後的交流中,更被她親切的態度與對市政專業的掌握所深深感動。邱副市長特別提到,基隆的改造並非一蹴可幾,而是前任團隊打下了堅實的硬體基礎,才讓她在近年能夠延續成果,持續注入「軟體的美學」,讓這座城市逐漸煥發光彩。她談到「光」時,我們不禁望著她,再看看如今明亮的基隆,體會到「美」源於真與善,而美也的確擁有深刻的力量,而這分「引進光」的理念,正如同扶輪人努力傳遞扶輪精神一樣 ―― 我們心中若常駐扶輪精神,彼此便能互為光亮,照耀社區,照亮世界,這正是我們服務的信仰。當日活動因Sunny總監連趕多場公式訪問而未能參與,由扶輪日委員會主委PP VC代表地區獻上象徵2025-26陽光年度的「太陽寶寶」給邱副市長,恰呼應了彼此相契的理念 ―― 讓陽光灑落各角落!出自真誠的歡笑成為交流中最溫暖的插曲,也為這次參訪留下最美好的
印記。
25-26陽光年度
人人都是小太陽,彼此互照亮
參訪結束後,大家以兩輛遊覽車分AB路線,在兩位文史老師的導覽下,一步一步走讀改造後的基隆:正濱漁港、彩色屋、星宇航空站公車亭、護國城隍廟等景點,大家都感受到漁港歷史與異國風情交織的魅力,漫步這400年歷史街道中又巧逢道地百年古味小吃「吉古拉」(日語,即竹輪)開攤,當社友人手1條漫步在迷人的港灣巷弄中,彷彿展開了一場融合視覺與味覺的時空穿越之旅。
論起職業服務一直是百多年古典扶輪的特色,也是3481地區居台灣扶輪源頭所珍視的核心理念之一,我們希望藉由本次聯合服務,帶領社友重新審視與珍惜自己的職業價值與敬業精神,同時理解基隆市在文化再造與城市美學上的努力與成就。透過此次活動,扶輪社友不僅親身感受基隆文化再生與城市蛻變,更在職業參訪中重新找回對自身專業的認同,體現「女力」賦權與扶輪服務的深刻連結;參訪後再透過實地巡禮走讀,也加深了社友間彼此的交流,服務中有聯誼,聯誼中見扶輪精神,大家一起把陽光散播出去,社友們在當中有學習有快樂,拋掉一般論壇的生硬,地區帶大家用雙眼雙腳完成了這場難得的城市交流,果真是女性領導人才能帶領出的溫柔風格呢!


「青年創見,未來無限」
作者 3482地區青年就業輔導委員會主委 台北客家社PP Switch徐光輝
AI時代青年職涯趨勢論壇圓滿落幕
跨世代共襄盛舉 掌握AI職場變革新賽道

由國際扶輪3482地區青年就業輔導委員會主辦的「青年創見,未來無限」AI時代青年職涯趨勢論壇,9月13日下午於臺北市立大學博愛校區登場。活動吸引超過百位與會者,除了3482地區扶輪社友、扶青社友,還有來自各大專院校的學生與職場新鮮人,一同關注由AI浪潮改寫就業市場下的職涯趨勢變革,以及人才培育新方向。
本次論壇匯聚產官學要角到場支持,包括3482地區總監Branden張文瀚、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徐世勳局長等貴賓與會,主辦單位希望藉由扶輪社的人際資源連結,為青年創造更多與產業界對話和實作的機會。張文瀚總監進一步肯定此次以青年為主體,並融入AI時代為主題的跨域交流,也鼓勵在場青年,養成主動探索學習的能力,遇到困難要勇於創新跟變通,並瞭解自己生命的意義與存在的價值。
擔任論壇主講人的台灣大哥大資訊長蔡祈岩以「AI的它時代:青年職涯的重塑與轉機」為題指出,AI人工智慧正從輔助角色,轉變為影響決策與行動的重要力量,企業正逐步重塑產業運作與職場樣貌。他強調,未來在職場上,將更重視跨領域能力與整合思維,青年必須同時具備專業技能培養,以及團隊協作溝通的複合職能。如何因應隨時的變化、善用AI提升職場競爭力,已成為關鍵課題,未來才能在新職場架構中創造可衡量的價值與影響。蔡祈岩透過分享AI應用所帶動的工作與產業變化,協助青年掌握趨勢,思考自身在新職場架構下的角色定位與發展方向。最後他提到:「AI正在打破專業界線,讓人類回到通才時代,而企業面對職場型態的革新,不只是工具升級,更是組織進化的契機。」
另位主講人,群特管理資深顧問蔡亞芬則以「造夢不是天真,是一種勇氣:讓職涯由自己定義」分享行動框架。她指出AI時代的職涯如同流動的海洋,沒有絕對安全的航線,「勇氣,不是沒有恐懼,而是在不確定中仍選擇前行;自己定義,不是反抗世界,而是聆聽內心後,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她鼓勵青年唯有敢於造夢並付諸行動,才能在這波AI浪潮中立足,並透過自己的價值與選擇,塑造獨一無二的職涯航圖,讓夢想走向可實現的方向。
主辦單位表示,本論壇以「趨勢洞察、技能升級、職涯造夢、專業鏈結」為核心,強調跨域人才選擇,是企業面對轉型的關鍵。會中亦彙整三項行動建議:一是打底AI工具學習使用力;二是以溝通、協作、影響力放大技術價值;三是鼓勵青年學習面對產業快速變化的適應能力。與會青年表示,從活動中的真實案例,看見這波由AI變革驅動職場轉型的流程拆解,對個人未來充實履歷、跨域能力呈現與求職面試,都非常具體受用。為延續學習動能,主辦方同步宣布接下來幾場的「青年創見工作坊」,將提供青年免費參加,透過實作來協助青年轉化為職場應用成果。
3482地區長期關注青年培力與職涯發展,透過論壇、工作坊與產學合作,協助青年連結資源、深化專業並實踐社會影響力。藉由跨域能量,持續串聯企業、學界與各地扶輪社友,讓更多青年在AI浪潮中取得方向感與即戰力,更為台灣的人才升級注入新動能。


巨蛋棒球魅力‧扶輪友情同歡
作者 棒球賽觀賞委員會主委 台北北海社PE Justin江至泓
3482地區社友首次齊聚臺北大巨蛋
9月20日,國際扶輪3482地區特別舉辦「巨蛋棒球魅力‧扶輪友情同歡」活動,這也是地區首次號召社友及家人一同齊聚臺北大巨蛋觀賞職棒賽事。當晚共有1,069位社友與眷屬熱情到場,場面壯觀,不僅展現扶輪人凝聚的力量,也透過棒球賽事體現出扶輪精神「共聚聯誼,團結行善」。地區總監Branden張文瀚及地區扶輪聯誼委員會主委台北雙連社PP Ruca於賽前特別感謝富邦育樂股份有限公司陳昭如總經理協助安排別具意義的扶輪聯誼活動。
3482地區推廣健康家庭生活
比賽由主場球隊富邦悍將對戰台鋼雄鷹,富邦悍將球團當天也舉辦應援團體Fubon Angels年度主題日「寵愛天使」活動,場內外的氣氛熱烈。在開場之前,來自各分區的社友陸續進場,穿著社服或球隊應援服,手中揮舞加油道具,將球場氣氛逐步推向高潮。Branden總監感謝地區社友熱情支持,並強調扶輪社不僅重視服務與公益,也樂於推廣健康生活與家庭活動,讓扶輪精神在社區中持續發揚。
精彩賽事,融入其中
下午5時5分正式開打,擊球聲與觀眾的吶喊此起彼落。兩隊的攻守拼戰精神及美技表現,不斷引爆現場驚呼與掌聲,大家也隨著應援的音樂及舞蹈融入在球賽歡樂的氛圍中。尤其是八局下,富邦悍將內野手王念好擊出左外野紮實的全壘打,將現場氣氛帶到最高潮,也將膠著的戰局拉開領先優勢。社友們在觀賽過程中彼此交流,不論是第一次進入大巨蛋的新鮮體驗,還是老朋友間的熱烈寒暄,都充滿濃厚的扶輪情誼。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許多社友帶著家人一同參與,孩子們在觀眾席上學習為球隊加油,長輩們則在歡笑中分享過往的扶輪故事。這不僅是一場單純的棒球比賽,更是一個促進世代交流、強化家庭與社會連結的難忘時刻。
Fubon Angels年度主題日「寵愛天使」
富邦悍將球團於賽後精心安排一個多小時的演唱會節目,邀請23位極具人氣的應援團體Fubon Angels及今年4月出道,MV作品11天創造破千萬點閱的韓國新星女團ifeye,首次來台的韓國5人女團ARTMS,震撼的燈光音樂視聽覺享受,讓大家帶著開心的心情離開臺北大巨蛋。
聯誼情感造就彼此團結的心
隨著活動進入尾聲,場內氣氛依舊熱烈。雖然勝負終究屬於球場的一部分,但扶輪人此行最大的收穫,莫過於透過棒球凝聚了友情與團結。
「巨蛋棒球魅力‧扶輪友情同歡」在歡笑與掌聲中圓滿落幕。這場活動不僅讓社友們留下難忘的運動體驗,更象徵3482地區持續向心的力量。棒球傳遞的是競技與熱情,而扶輪人傳遞的則是友誼與服務。當晚的齊聚,正是兩者最完美的結合。

照片來源:Fubon Guardians 富邦悍將棒球隊官方臉書



無悔的使命:我在扶輪青少年交換的責任與榮耀
作者 3502地區青少年交換委員會主委 桃園大同社CP Bruce邱贊因
忙碌中前行,責任中看見價值
自7月接任扶輪青少年交換主委以來,這段時間對我而言,彷彿是一場沒有間斷的戰役。每天總有新的挑戰等著解決,上一個任務尚未完全落幕,下一個工作已迫在眉睫。儘管節奏緊湊、壓力不小,但當活動一一落實、成效逐步展現,便讓我更堅信這分責任背後的價值與成就。
扶輪青少年交換是一項偉大的志業。參與扶輪能改變人生,而參加扶輪青少年交換,更能為孩子們開啟一段非凡的未來旅程。
Camp文化美食營:跨文化交流的起點
7月份舉辦的「Camp文化美食營」是我們年度最重要的活動之一,今年共有來自海外20位及台灣5位青少年學子參與。在這幾天的活動中,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們齊聚一堂,動手體驗台灣飲食文化,以最直接的方式感受文化差異與交流。
這段經歷不僅讓學生們收穫滿滿,我自己也深刻感受到扶輪青少年交換計畫的核心精神 ―― 透過文化的分享與彼此的理解,建立跨越國界的深厚友情。特別感謝桃園ROTEX扶青社的CP Lei擔任營主任的用心規劃,以及ROTEX成員的全力支援,讓本次營隊得以圓滿成功。
勇敢啟程:赴海外交換學生的出發
緊接在營隊之後,即將赴海外交換的學生們也陸續整裝待發。這些孩子在過去一年的多次講習與培訓中,已為即將面對的挑戰做好充足準備,準備展開一段全新的學習與生活旅程。每一位學生出發時,在機場送機的場景總令人動容。家長與派遣社的社友們親自前來送行,依依不捨的擁抱與滿滿的祝福,寄託著對孩子們的期許 ―― 希望他們在異國成長突破,完成國民外交的使命,並勇敢寫下屬於自己的故事。我們也期待他們每月的學習報告,計畫將精華內容整理後投稿至總監月報,與更多人分享這段難忘旅程。
溫暖接待:迎接來台交換學生
8月底起,來自世界各地的交換學生陸續抵達台灣,展開為期一年的交流生活。我們在迎接這些新朋友的同時,也同步確認每一位接待社與接待家庭的準備狀況,務求讓學生一抵達台灣就能感受到最真誠的溫暖與熱情。
在新生訓練與YEO訓練活動中,我們特別設計了多項團隊合作的課程,讓學生、YEO及ROTEX成員之間能迅速建立情感連結,拉近彼此距離。這不僅是課程內容的一部分,更是未來一年長期相處與合作的基礎與起點。
展望未來:讓世界看見我們的努力
面對接下來一連串的交流與訓練活動,我期盼在既有基礎上,讓每一場活動都更加完善與順利。同時,也希望能透過各種公開平台,讓更多人瞭解扶輪青少年交換計畫的價值與意義,進而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參與這項有意義的國際交流志業。
青少年交換委員會主委這分工作確實充滿挑戰與辛勞,但每當看見孩子們臉上的笑容、眼神中的自信與成長的軌跡,就讓我更加堅信: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PDG Soho撼動人心的精彩演講「光的魔術師:威廉‧透納」
作者 桃園向陽社PP Alamain陳映榕
光影之間  看見歷史的回聲 模糊之中  讀懂靈魂的勇氣
一場午後的藝術震盪 一段不朽的生命啟示

8月29日的午後,陽光靜靜灑落在空氣中,瀰漫著靜謐又充滿期待的氛圍。隨著3502地區總監Daniel張玉斌伉儷、第九分區AG Lawyer、桃園東南社社友及一群藝術愛好者進入「東南夏季藝術講堂」,我們都不知道即將迎來怎樣的一場心靈震盪。當蘇荷美術創辦人暨3502地區前總監PDG Soho緩緩步上講台,以一種平穩卻充滿能量的語調開啟演講時,全場立即被帶入一個獨特的世界。「光之大師 ―― 現代風景畫之父威廉‧透納」是演講的主題,隨著掀開這藝術史的一頁,我們也進行了一趟跨越時空的心靈旅行。
透納,這位被譽為「英國浪漫主義開端」的畫家,他的肖像印在二十英鎊鈔票上,而舉世聞名的《被拖去解體的無畏號戰艦》畫作中,榮耀一時的戰艦終究緩緩退場,進入歷史的深處。那畫面裡的光與影,不只是國族記憶的象徵,更是一種時代與生命的隱喻。PDG Soho在講述時,語氣平和卻帶著厚度,讓人彷彿置身於那片海霧,親眼看見歷史緩緩消逝的姿態。
然而透納真正的偉大,不僅僅在於他描繪了歷史,更在於他如何以畫筆捕捉光的靈魂。他讓模糊取代清晰,讓色彩取代輪廓。他曾說過:「模糊,是我的強項。」這句話乍聽荒誕,卻蘊含著驚人的勇氣。在新古典主義盛行的年代,藝術必須清晰、必須遵循規則,畫布上的每一筆都要能歌頌王權、宗教或神話。然而透納卻選擇了逆流,他偏要追逐陽光穿過雲層的一瞬、他偏要記錄狂風暴雨中海浪的吼聲、他偏要將那些「不穩定」與「無常」畫在畫布上。
這樣的叛逆,讓他在同時代備受批評。他的畫被譏為「太模糊」、「難以理解」,甚至被視為不合格的創作,但他沒有退卻。相反的,他愈是孤單,愈是執著。他在旅行途中畫下數萬張速寫,將自然的震撼一一記錄,再由畫室裡轉化成作品。他用畫筆挑戰了世俗的眼光,也挑戰了人類習慣依賴的「清晰」。
聽到這裡,我不禁被深深觸動。在生命裡,我們何嘗不是如此渴望清晰?渴望前路明朗、渴望一切可掌握。然而真實的人生,卻往往是模糊的,它有風雨、有驟變、有時甚至翻覆了我們所有的計畫。面對模糊,我們常感到焦慮、恐懼,甚至想要逃避。但透納卻告訴我們,模糊並不可怕,它本身就是一種語言、一種力量。因為唯有在模糊之中,光才有流動的空間,心靈才有自由的可能。
透納不僅挑戰了繪畫的規則,更改寫了藝術的主角。他讓「風景」取代了人物,讓自然取代了神話。當我們凝視他筆下的威尼斯,看到的不再只是帝王將相,而是水波間閃爍的光、霧氣裡浮現的幻象;當我們注視他的歷史畫,人物只是畫角的點綴,而真正的主角,是風、是水、是天空的無垠。他用畫筆告訴我們:歷史或許短暫,而自然才是永恆。
在PDG Soho分享的畫作中,我看見了透納描繪的《船難》。那是一幅幾乎沒有明確線條的畫作,天地渾然一體,浪濤翻湧,船隻顫抖,生命隨時可能被吞沒。那一刻,彷彿被拉進畫中,感受到一股窒息的壓力與深不見底的力量。模糊的筆觸卻帶來無比清晰的震撼,因為它訴說的不是船,不是浪,而是生命本身的脆弱與堅韌。
演講的最後,PDG Soho談到當代藝術家羅斯科如何向透納致敬。羅斯科以色塊著稱,他甚至要求美術館將自己的作品與透納並列,因為他自知靈感來自這位「光的魔術師」。這是一種橫跨世紀的對話。藝術家或許在當下孤單無助,但時代會替他保存記憶,在未來的某一天,與後世心靈相遇。
望著台上的PDG Soho,心中湧起莫大的感動。感謝她用清晰的講述,為我們打開了透納的畫布;感謝她讓我們明白,藝術不只是專業的技術,它是一種人生的態度。走出這場視覺與靈魂交互震盪的演講會場時,陽光依舊透過雲層照下,但我已感受到不同的光。我開始看見它如何在葉縫間閃爍,如何在建築上投下陰影,如何在我們平凡的日子裡,留下靜靜的啟示。
Daniel總監全程專注聆聽的身影,也令我動容。藝術讓人們暫時放下身分與頭銜,只留下最單純的心靈共鳴。那一天,我們都被透納的光照亮,也都因PDG Soho 的分享而重拾一分柔軟卻堅定的力量。
是的,模糊不必害怕,孤獨不必懼怕。因為光,會在模糊之中流動,在孤獨之中誕生。就像透納留給我們的啟示,真正的價值,其實不在於當下的掌聲,而在於能否在時間長河裡,照亮一個又一個靈魂。
感恩這場午後的演講,這是藝文的饗宴,更是生命的一次深刻召喚。


桃園百齡社 #GG2573794外蒙古全球獎助金計畫案 心得分享
作者 3502地區2024-25年度總監Rehouse陳清榮
身為國際扶輪3502地區2024-25年度總監,我真的感到無比榮幸與感動,能夠與3450(港、澳、外蒙)地區、3590晉州地區以及3661釜山地區的總監與社友們,一同攜手完成全球獎助金計畫案 GG2573794:外蒙古第三醫院腦神經外科手術儀器設備捐贈。
這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計畫。外蒙古第三醫院是當地重要的醫療機構,但過去受限於醫療資源不足,腦神經外科手術的設備老舊落後,許多病人即便確診需要動手術,卻必須等待兩個月甚至更久,才能輪到他們接受治療。這對病人及其家屬而言,無疑是一段極為煎熬的時光。然而,透過我們4個地區的合作與努力,這項最新引進的腦神經外科手術儀器,將使醫師能以更精準、更有效率的方式完成手術,讓病人能早日獲得治療、重獲新生。
這樣的改變,不僅是醫療層面的進步,更是人道關懷的具體實踐。正如2024-25年度「神奇扶輪」(The Magic of Rotary)的精神主軸所強調的 —— 因為行動,所以感動。扶輪人不只是提出構想的人,而是採取行動的人。我們透過一個個服務計畫,讓愛與關懷跨越國界,真正落實「超我服務」(Service Above Self)的精神。
回顧這段過程,我看見了扶輪的價值。4個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地區,因著共同的信念而聚集在一起,發揮團隊合作的力量,成就一項跨國界的計畫。這正是扶輪最獨特也最寶貴的地方:扶輪人的服務沒有疆界,只有愛心。
當我們的資源匯聚在一起,不僅是單一地區的力量,而是一股能夠改變世界的偉大能量。這股能量來自每一位社友對扶輪使命的堅持,來自我們「行動中的扶輪」所散發的感動力量。每一位參與的社友,不論是在規劃、募款,或是在執行的過程中,都讓我深深體會到,扶輪所能帶來的改變是無可限量的。
我常常思考,什麼是真正的「神奇扶輪」?在我心中,神奇並不是奇蹟般的事情,而是當一群扶輪人願意攜手同行,把愛化為具體行動,便能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奇蹟。這次的 GG2573794 計畫,就是一個最生動的例子。外蒙古第三醫院的醫師將因此能夠幫助更多病患,無數家庭因此減少等待與痛苦,這份影響力將持續延伸下去,帶來長遠而深刻的改變。
最後,我要向所有參與的地區與社友表達誠摯的感謝。是因為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才能讓這份「行動的力量」化為真實的成果。這不僅是一項醫療計畫的成功,更是對外蒙古社會的重要貢獻,也是對「神奇扶輪」主題最美好的詮釋。
因為行動,所以感動。這份感動不僅屬於外蒙古的病人與家屬,更屬於我們所有扶輪人。願我們持續攜手,讓服務跨越更多國界,讓扶輪的愛傳遞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共創、共榮、共好」百人大社經營心法專訪台北市天際社CP King康永昕
作者 撰文:台灣扶輪駐地記者 3482地區台北中城網路社PP Dolly杜孟玲
專訪3522地區台北市天際扶輪社創社社長CP King康永昕,訪談這天,CP King由夫人Nana李宜屏陪同,兩人風華正茂,訪談間透著青春的氣息,讓整個會議室活潑且明亮了起來。此次能夠向青壯年世代擷取其想法:包含新創大社起初如何醞釀、且三年內達成百人規模,並探究年輕新科AKS會員的思維等,皆是很重要的扶輪學習。因此,台灣扶輪月刊當機立斷,將此次專訪改弦易轍,變成封面故事,以饗讀者。
三代傳承的守成與創新
在事業上,CP King積累三代人珍貴的經驗傳承與施作,專攻建築土木界頂級防水及防護系統,藉由創新數位化工程管理,並引進優質專利材料,公司在過去40多年來累積國際飯店、企業總部和國內知名豪宅等實績逾千件,專門解決建築物的難題,給予建築物最堅實的防護。
代代扶輪
生於1984年,年41歲,King其實是一位從小唱著〈扶輪頌〉長大的正港「扶輪二代」;其父親CP Ken為台北市北投社創社社友並擔任第八屆社長,並於2016年創立白金社,遵循著父親的腳步,King於26歲時,因北投社創立台北市同領社,成為同領社的創社社友。2018-19年,34歲時成為同領社社長,巧的是和父親一樣擔任的是「第八屆」社長。或許這個象徵「會發」吉利的數字成為接下來的助力,2023-24年接任第八分區AG助理總監,並在年度總監PDG Benison 許旭輝的鼓勵下承接創社的重責大任,因此有了台北市天際社的誕生。接下來更是在2025-26年度總監Capital林政邦的提攜下,擔任VDS地區副秘書長。
對King而言,扶輪是他非常熟悉,一個能夠兼顧事業、家庭與生活的園地。加入扶輪後,不僅能結交朋友,更能分享各種職場經驗、他家公司經營的啟發,更能把家人帶入活動中,形成完整的支持網絡。
創社之路,四方協助
回想在2023-24年度Benison總監的力推下指派King創社那晚,內心仍然有著許多悸動。回到家第一時間和太太分享這個消息,只見她驚訝得差點說不出話,只能問一句:「已經當AG了還能同一年創社嗎?」答案是可以的。
靠各方幫忙,天際第一次籌備會就有45人填表。 CP King 心想著扶輪前輩分享的名言,要將目標「設在天上」。於是,大膽喊出目標要衝上90人。然而,加入扶輪已十多年,自己能邀請的朋友多半早已加入母社,但 King一直以來都秉持著「創社不是CP一個人的責任,而是必須靠大家一起完成的事」這樣的理念,因此鼓勵這45人再各帶一位朋友,就能達成目標。在時間的壓力下,最後創社時雖未達成所定目標,但也已經高達72位創社社友,實屬不易,也實現了「目標設在天上,打在樹上」這句名言。由於天際社大多數的社友都是透過社友們互相邀請而來,這也讓大家深刻體會:未來創社時,創社社長不必背負「一定要靠CP一個人把人找齊」的壓力,因為創社是團隊的努力,這樣的共識有利於將來為子社找下一個新CP。也靠著這樣的氛圍,不斷秉持天際社「超越卓越」的精神,在第三屆社長授證時順利突破百人,成為真正的「百人大社」。
King要特別感謝北投社CP Lucky,當年邀請父親Ken成為北投社創社社友,讓整個家庭變成扶輪家庭。也要感謝環球社CP Dreamer在天際社創社時給予很大的幫忙以及協助,其公子Eason也是天際社第三屆社長,持續讓天際社更上一層樓。
經營祕訣一:多元活動與子團體
有鑑於例會時間有限,社友間的感情需要更多連結,因此發展出各種子團體:籃球、網球、羽球、登山、烹飪等等。社友在各類興趣活動中更能有真正交流的機會,對社團更有歸屬感,這是保留社員以及社員增長的一大秘訣。
此外,還有「天際大露營」,最初是King在擔任同領社社長任內發起的,創天際社後,延續這個活動的精神,每年動員200多人參加,已是母社和社內最具代表性的傳統之一。
經營祕訣二:女神會鼓勵另一半參與
天際的成功,夫人Nana可以說居功厥偉。她給了King一個重要建議:不要只讓寶眷自己聚會,而是把女性社友與男性社友的另一半都納入「天際女神會」。透過香氛、烹飪、畫畫以及色彩鑑定等軟性活動規劃,女性成員彼此認識,進而消弭疑慮,大大鞏固社友與社的凝聚力。
許多社友都是年輕夫妻,甚至在社內經歷交往、結婚到生小孩的過程。透過女神會,不僅讓媽媽們感到被理解,一種深刻的人際連結,透過「共鳴」,使人感到自己被看見、被支持,並能在關係中保持真實、輕鬆。家庭真正融入扶輪,這對社友的穩定度影響非常大。
經營祕訣三:正向文化與領導技巧
天際社有一個很簡單、很易做到的教條:「在社內一定說好話,用鼓勵代替批評。」在人際互動中,選擇使用真誠、正面的語言,以讚美、鼓勵的方式來表達關懷和支持,而非單純指責或批評他人的缺點。透過強調優點和過程而非僅看結果,可以傳遞善意的正能量,帶來正向的影響。
時時提醒社友,加入扶輪是來交朋友的,不是樹立敵人。辦活動的目的,是加深彼此的情誼,而不是爭功或計較。
身為CP,他也學習保持中立,不隨意偏袒。中立不易,一如人生本來就是修行。好在許多小矛盾只要溝通,透過時間的催化,社友間誤會自然會化解。想想:如果處理過頭,反而可能造成對立。正向、樂觀的領導,能讓社友更願意跟隨。
經營祕訣四:分組制度與長發會
百人大社的管理挑戰很大,不可能靠社長一人去打100通電話。於是把社友分成四大組,由組長負責凝聚。同時,還輔以「長期發展委員會」,簡稱:長發會,聚集歷屆PP (Past President)前社長與未來的PE (President-Elect)社長當選人,是下屆社長;而 PN (President-Nominee)社長提名人,即下下一屆社長。形成穩定的傳承。
大家一致認同:卸任的社長要無條件支持現任社長,避免「強人干政」或「卸任干政」。這種制度設計,讓新任領導人能夠安心地盡情發揮、盡其在我。
特色活動與未來展望
除了大露營,第二屆Ben社長具旅行社背景,引進了「Team Building 團建旅遊」,每次活動會租一個大場域,透過遊戲設計比賽,分組活動藉團隊合作,讓社友更快熟悉彼此,也更快達標贏得勝利。這成為社內另一個歡樂傳統的泉源。
親子感情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互相陪伴、理解與信任的關係,良好的親子感情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情緒穩定、人際交往能力都有正面影響。建立親密親子關係需要父母投入時間與精力,透過積極互動才能促進家庭和諧與幸福感。天際社重視社友子女的參與,建議社友不管自身再怎麼忙,都要抽空關心或參與子女的活動。於是,開設舞蹈課程,並在社友的登山、球類活動中開放讓寶眷和小孩一同參與,讓天際社真正成為「家庭共同成長」的社團,成效顯著。
天際社的成功,不在於人數破百,而在於營造的氛圍:家庭同樂、正向鼓勵、制度健全、持續進步。這是我們年輕世代對扶輪的詮釋,也是百人大社能長久經營的祕訣。未來,目標不變,仍是「事業、家庭、生活」三者兼顧。加入天際社,不只是認識朋友,更是讓家庭和樂、事業進步、生活充實的完整體驗。
社內規範與價值觀
我們鼓勵專業分享,但禁止借貸與合夥投資,避免因財務糾紛破壞感情。也曾透過舞台劇的方式,提醒社友不要過度飲酒、拒絕勸酒文化,避免對家庭、健康與形象造成負面影響。
深知自己享受了許多扶輪前輩努力的成果,因此有義務促進社員人數成長與推動扶輪基金,延續扶輪的價值。
AKS ‧ 社區之愛
King慷慨承諾分5年完成他人生第一個AKS捐獻,他已經開始編制一些構想的藍圖。初步分為台灣和海外兩個方向。主要推動的力道放在扶輪的原點 ―― 社區,以經濟促進社區之發展。一如國際扶輪一直以「服務」為核心,這次CP King將以天際社為推手,為七大焦點領域裡的「社區經濟發展」(Commun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貢獻一己之力。
期盼結合3522地區的服務計畫,讓台灣的社區與世界的社區一起走,朝生活更美好的方向一起走。在這個變化快速的時代,大家都知道經濟發展和社區進步息息相關。當社區裡的人有穩定的工作、能養家糊口、甚至能發展自己的特色產業,生活就會越來越好。就是希望能透過各種方式,讓社區更有力量,讓人們可以靠自己的雙手創造未來。
全球的行動:幫助大家「自己站起來」
在世界各地,扶輪社做了很多和經濟、社區有關的計畫。這些計畫的精神很簡單,就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傳授給他人捕魚的方法,比直接給他一條魚更能使他獲得長久的生計和自主發展。強調傳授技能和能力的重要性,而非僅提供短期的物質幫助,核心目標在於培養受助者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以過去輔導非洲社區為例,當地的婦女原本沒有機會賺錢養家,但透過扶輪提供的小額貸款和技能培訓,她們開始成立合作社,賣自己做的手工藝品或加工的農產品。這些收入不只改善了家庭的生活,經濟力也讓整個社區凝聚力更強。在東南亞,扶輪協助農村把農產品加值、找到市場,讓農民的辛苦能換來更好的報酬。這些故事都在說一件事:經濟發展不是統計表上冷冰冰的數字,而是每個家庭的餐桌、每個孩子的未來。
在地實踐
過去扶輪3522地區很努力把「社區經濟發展」的理念落實在生活中,未來這個捐獻服務案也將延續這樣的方式和
精神。
1.技能培訓與教育
失業,就業不足,缺乏經濟機會,缺乏適當的培訓,以及缺乏社會安全網,凡此種種都是貧窮的主因。很多人其實只需要一個機會。扶輪社舉辦過各種課程,像是電腦操作、行銷技巧、甚至木工和農業技術,讓失業的朋友或弱勢家庭能重新找到方向。對他們來說,這不只是一種技能,更是重新站起來的勇氣和希望。
2.推廣地方特色產業
透過結合在地獨特地理、歷史、文化、風俗等元素,以「人、文、地、產、景」五大要素為基礎,發展出具有在地獨特性的商品、服務與體驗。並透過政府輔導(如經濟部中小企業署的「城鄉特色產業發展推動計畫」)、媒體行銷(如「OTOP故事化行銷競賽」)、建立通路(如OTOP通路、國內外商展)等策略,提升在地業者價值、拓展市場。台灣有很多很棒的農產品和文創商品,但往往卡在行銷或通路。扶輪社常常透過展售會、平台媒合,幫助偏鄉的小農、原住民工坊,讓更多人能認識並購買這些產品。社區裡的產品從小地方帶向到更大的舞台,找回大家的自信和笑容將指日可待。
3.社會企業的支持
集體的善舉能在社會上產生深遠影響,這幾年社會企業很夯,因為它把公益和商業結合起來,讓善意能夠永續。扶輪社也會支持一些社會企業,例如環保團隊、幫助身障朋友就業的品牌等等。這些單位有了扶輪的協助,就能更穩定經營,影響更多人。
天際扶輪社:超越卓越‧超越自我
天際扶輪社從創社開始,大家就秉持著「超越卓越,綻放天際」的信念,把「經濟與社區發展」當成很重要的一塊。舉辦過各種大小活動,從公益講座到產業交流,都希望能讓社區居民不只是「被幫助的人」,而是能和我們一起,變成社區的主人翁。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單純提供資源,而是陪伴大家透過一起討論、一起嘗試,找出最適合的方法。
天際社也相信「超越自我,不斷進步」的重要。每一次的服務,不只是為了別人,也是讓自己學會更多、成長更多。社友們常常說,真正的收穫不只是看到社區變得更好,而是我們自己在過程中也學會了謙卑、合作與堅持。
在社會服務的路上,我們用「我相信」的精神彼此鼓勵。我們相信,只要有行動,就能讓社區變得更好;我們相信,只要大家願意合作,力量就會被放大。
未來的期許
經濟與社區發展這件事,不可能一夕之間完成,它需要時間,需要很多人的努力。扶輪社在全世界做的,就是慢慢累積這些力量。
一定要繼續走下去,把各種資源和機會帶進台灣和世界的社區;天際社也會秉持著「超越卓越,綻放天際」與「超越自我,不斷進步」的精神,帶領更多人加入這條路。因為我們知道,當一個社區能自立自強,不只是眼前的生活會改善,更會為下一代留下希望。這就是扶輪推動「社區經濟發展」的真正意義。
後記
透過扶輪,年輕人的事業和人生理想同步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雛鷹展翅、後生可畏,在他們嶄露頭角之際,我們隨時地傳授、不斷的喝采,將是鼓舞他們邁向一峰又一峰的超越。


讓愛無死角‧科技守護您
作者 撰文:台北福星社PP Janus盧玉茹
專訪 林淑華前總監PDG Joyce:
從感同身受到行動實踐的三年服務長跑

在許多女性的生命歷程裡,乳房攝影檢查往往伴隨著緊張與不安。那種因機器壓迫帶來的疼痛,讓不少人對檢查心生畏懼,甚至選擇逃避。但對來自3502地區八德美德社的 PDG Joyce 而言,這分切身的體會,早已在她心中埋下「想為女性健康多做一些事」的種子。
這分心念,最終化為一場橫跨三年、串聯三任總監與兩任醫院院長的重大計畫,成功引進「3D乳房斷層攝影」設備,為桃園女性打造一張守護健康的堅實防護網。
初心:一個女性的感同身受
「因為我是女性,我明白那分不舒服和害怕,所以更想替大家找到更好的方法。」PDG Joyce 回憶,她在擔任地區總監提名人(DGN)時,便開始思索能為桃園的婦女帶來什麼改變。
透過景福社社友牽線,她結識了台北榮總桃園分院王智弘院長。王院長心中長久以來的夢想是改善傳統2D攝影的缺陷:因影像重疊導致病灶不易察覺,且需加壓乳房,常讓受檢者痛苦不堪。他希望能引進「3D乳房斷層攝影」 ―― 這項能大幅減輕疼痛、提高檢測準確率的新技術,並增加—婦女篩檢意願。
然而,動輒數千萬元的高昂費用,讓夢想停留在藍圖中。
「那一刻我覺得,這正是扶輪能發揮力量的地方。」PDG Joyce 決心將這分夢想化為可能。
推動:一場長跑的堅持
由桃園東區社發起的這項計畫,資金籌措是最大的挑戰。PDG Joyce選擇最直接的方法 ―― 鼓勵社長帶頭捐款,為社友樹立榜樣,再逐步擴大到各社。她形容這就像點燃一顆顆小火種,最後連成一片火光。
「有完善的計畫、領導人帶頭,再結合眾人力量,就能成就不可能。」她強調,這不只是募款,而是一場 「團隊的力量」。PDG Joyce於是利用總監公訪期間,到各社分享所做的服務計畫影片,讓大家一起支持全球獎助金的案子,最終募集了台幣1,208萬的善款,同時,扶輪社友參與試用期間的儀器體驗,以瞭解儀器功效。另一方面和北榮桃園達成共識,北榮桃園也撥專款支持部分經費,以促使各方投入的方式,確保本計畫得以永續執行。
在她的任期內,共申請了24件全球獎助金(GG)案,其中21件獲准,幾乎每個月就有兩個計畫同時推動,並且「計畫募款的過程都很順利。」PDG Joyce強調,「透過感動人的計畫壯大團隊的力量,讓制度與經驗結合,夢想得以迅速落實。」她指出3502地區GG案申請件數眾多又能以很高的比率過關,很大的原因是該地區建立了一個機制,每個GG案的主辦社都要由社長或一位有經驗的社友寫申請書及報告。寫過GG案的社長或社友會受邀加入地區全球獎助金委員會,輪流擔任主委。新的GG案申請書及報告在委員會人才日增,經驗傳承的指導及建議之下,經修改後再送交扶輪基金會。通過的GG服務專案其影響力及效果必然擴大倍增。
這個計畫,始於2023年,2025年8月才能上線運作,這是一場為期三年的馬拉松長跑,跨越三任總監與北榮前後兩任院長。事實上PDG Joyce推動的GG案中還有兩件是在次年度核准,她說:「種善因,成果不必在我。」相信,善行只要播下,就會有人持續澆灌,最終開出綻放的花。從而,她特別邀請後任總監參與,讓善舉不因交棒而中斷。
收成:一分真實的感動
2024年8月,新設備捐贈儀式,正式啟用。記者招待會上放射科主任李國維分享了一個令人動容的消息:新機於8月試營運期,為54位員工與扶輪社友進行檢查,其中兩人確診為早期乳癌。充分展現新設備在早期發現、爭取治療先機上的卓越成效。
「當下我心裡湧上一股很深的感動,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Joyce說。這場捐贈儀式,也邀請到扶輪基金會保管委員(兼技術顧問幹部)Trustee Frank訪查見證。他對於北榮桃園不僅引進設備,更成立跨科別的女性健康照護團隊,從檢查、外科手術、乳房重建到藥物治療,提供全方位支持,並且加強衛教宣傳,預計在3年內篩檢3,000人的宏謀深表肯定。
這分跨界合作,不僅造福桃園居民,更在醫療體系內部掀起漣漪效應,彰顯扶輪服務的核心價值。
心境:善因不必在我
「最大的收穫,是看到有人因這個計畫而獲得幫助。」PDG Joyce 坦言,感動她的不是募款數字,而是身邊那群願意一起出錢出力的社友,以及醫院專業團隊的投入。
目前健保制度僅補助40至70歲女性檢查,但乳癌發生年齡層卻逐年下降。PDG Joyce已與醫院討論,期望能將服務擴展至40 歲以下弱勢族群,讓更多女性早一步得到照護。這是她的下一個努力方向。她期盼社區中有更多婦女從這台儀器得到更舒適的篩檢過程、更準確的判斷、更快速取得檢查報告(由一週減至約1小時)中,看到扶輪行善的力量,進而支持甚至加入扶輪,觸動另一個漣漪效應。
結語:點亮女性健康的希望之燈
從一個念頭,到上千萬元計畫的落實,這段旅程跨越時間與挑戰。PDG Joyce沒有把光環留給自己,而是用最溫暖的語氣說:「這是大家一起完成的事。」
當科技遇見愛心,當專業連結公益,社會就因合作而更美好。對桃園女性而言,這項計畫不僅是一台機器的啟用,更是一盞守護健康的燈火,照亮的不只是檢查室裡的一瞬間,而是無數女性的未來與希望。


三、扶輪作品
SPECIAL ARTICLES

畫說扶輪
作者 台中大屯社朱魯青PP Idea
台中大屯社朱魯青PP Idea的手工鋼筆畫

醫師社友的職業服務

藉著醫師社友的服務,使我們的生命得到更多的保障,
活得更健康快樂。

Doctor Member’s Service
Through the help of our doctor members, our lives get more protection. 
We live healthier and happier.


扶輪社中央系統 Rotary Club Central
作者 3521地區 台北百齡社PDG Tommy黃維敏

扶輪社中央系統 Rotary Club Central簡稱RC-Central。國際扶輪(RI)於2013年推出的線上工具(Online tools),取代以前使用的書面表格《有效能扶輪社規劃指南》。
為何扶輪社要用扶輪社中央系統?它是一次到位的線上工作坊,提供通往所有資料之入口網站,具有下列特性:
▶  一起規劃
▶  追蹤進度
▶  完成目標
1. RC-Central減少紙張之使用,替代紙張用於有效能的扶輪社規劃指南,促進領導之持續性。扶輪社領導人每年更換,RC-Central可使他們看到扶輪社目標之歷史沿革及成就,在扶輪社領導人中可以保有持續性。
2. RC-Central讓扶輪社可以輕易追蹤進度。扶輪社領導人可據以決定他們所定目標是否可行,如果有必要可作修正。
3. RC-Central其內容透明公開,所有社員皆能閱覽瞭解。
4. RC-Central展現扶輪社在全球各地重要的工作。直到現在,扶輪仍然沒有一個專屬的傳播媒體為全球扶輪社員所做百萬件服務計畫作有效報導。有了扶輪社中央系統,扶輪社可以將它們的服務計畫登載,如志工人數和志工時數及慈善捐款的報表等。
◆  我如何進入扶輪社中央系統?
每位扶輪社員進入RI網站www.rotary.org/myrotary建立社員入口帳號才能進入扶輪社中央系統。
◆  誰可以應用扶輪社中央系統?
所有扶輪社員皆可查看他自己的扶輪社以及他所屬地區其他任何扶輪社之RC-Central內容包括目標和成果。現任社長及社長當選人、祕書、執行秘書、財務、基金主委及社員委員會主委均可依職權更改其扶輪社之目標和成果。 
國際扶輪(RI)自2017年度起更新扶輪社中央系統且推出中文版本,當年度扶輪獎(前稱RI社長獎)均在RC-Central填報經RI系統核定。


月光下的綺想
作者 台中東南社PP Robinson夫人簡靜修
中秋夜,舉頭望著高掛天際的皎潔明月,耳裡聽著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和德布西的「月光」,此時有關月兒膾炙人口的美麗詩篇紛紛浮上心頭。首先,當然是蘇軾的曠世巨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接著,李白月下獨酌的身影依稀在眼前。「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隨後,登場的是張九齡的代表作「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因為憐懵皎潔的月光,詩人將蠟燭吹熄,繼而試圖將月光掬在手中,贈與遠方的情人,明白那是不可能的,只好回屋就寢,待夢中相見。此外,王維的「鳥鳴澗」也廣被吟誦。「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首詩描繪出山間月夜的寧靜美好,當月兒冉冉上升時,竟然驚動了已經歸巢的鳥兒。再者,賈島的名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也非常膾炙人口。此詩之妙就在「敲」字上,如果改為「僧推月下門」,就顯得平淡無奇。在皎潔月光下,萬籟俱寂,老僧訪友,一陣輕微的敲門聲驚動了棲息在池邊樹上的鳥兒,禪意十足,此意境因而常常入畫。
在眾多詠月的詩篇中,唐代張若需的「春江花月夜」絕對佔有一席之地,此詩堪稱「最美古詩」,在「全唐詩」中,張若需的作品僅有兩首,但是他的「春江花月夜」卻被認為是孤篇震全唐的千古絕唱。此詩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描繪出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花月圖」。隨著月輪升起,高懸,西斜,落下,全詩猶如一條生命的紐帶。詩中除了抒發遊子思念妻子的離情別緒,更探索人生哲理與宇宙奧秘,讓人不禁興起「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之感概!茲將此詩節錄
於下: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祇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國語流行歌中,有許多關於月亮悅耳動聽的曲子,每當花好月圓時,令人會不禁哼上幾首。其中,我發現「月兒像檸檬」非常有意思,因為他竟然和英國浪漫詩人拜倫的「So, We’ll Go No More A-Roving」(讓我倆不再徘徊)互相呼應。「月兒像檸檬」是這樣唱著,「月兒像檸檬,淡淡地掛天空,我倆搖搖盪盪,散步在月色中。今夜的花兒也飄落紛紛,陪伴著檸檬月色迷迷濛濛。多情郎,蜜語重重,輕輕耳邊送,我倆搖搖盪盪,散步在檸檬一般月色中。」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花前月下熱戀中的情人,情意綿綿,難分難捨,浪漫指數破表。此時,拜倫卻勸情人們適可而止,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不要再搖遙盪盪下去。他認為利劍會磨損長鞘,靈魂會穿透胸膛,兩顆心必須停下來喘息,愛情本身也需調養。拜倫的看法是,愛情應該慢慢培養,細水長流,方能天荒地老。茲將此詩和拙譯列於下,和大家分享。



四、各社活動輯要
CLUBS IN ACTION

吾愛吾社

編輯後記

台北的美食天地P8:2026年國際扶輪年會即將在台北舉辦之際,這篇由美國名廚瑞克‧貝利斯撰寫的《台北的美食天地》正好為扶輪社友們揭開台北美食的迷人面紗。這篇精華整理,讓您在年會期間不僅參與盛事,更能進行一場味蕾的探索之旅,文章中不僅有美食指南,更有文化探索與扶輪精神的交融。2026年,當您踏上台北這座城市時,請記住:每一口美食,都是一段故事、一段情感、一個連結。讓我們在年會期間,一起品嚐「台北的美食天地」。
台灣扶輪2026 People of Action攝影暨短影音比賽P34:延續去年熱烈迴響,我們邀請所有社友以鏡頭紀錄扶輪的感動時刻 ―― 服務的微笑、團隊的力量、改變的瞬間。創意不限,題材自選,讓世界看見屬於你的扶輪故事,歡迎踴躍投稿!
國際扶輪社長阿瑞佐訪台P35:今年9月,國際扶輪社長Francesco Arezzo蒞臨台北,受到全台
12個地區社友的熱烈歡迎。那一夜,台北漢來大飯店燈火輝煌,扶輪家庭齊聚一堂,以滿滿的熱情迎接來自義大利的社長。Arezzo社長在致詞中盛讚台灣社友對醫療、教育與青年服務的貢獻,更特別提到2026年國際扶輪年會將在台北舉辦,並表示「台灣將是全球扶輪人團結與行善的最佳舞台」。讓我們攜手在台北相聚,見證扶輪精神的閃耀時刻 ―― 團結行善(Unite for good),讓世界看見台灣,讓善的力量從台北出發!
專訪台北市天際社CP King康永昕P72:《專訪台北市天際社CP King康永昕》是一篇令人振奮的報導,從創社理念、經營祕訣到家庭參與及社區服務,展現出年輕世代扶輪人的活力與智慧。CP King以「目標設在天上」的勇氣帶領團隊,在短短三年內創造百人大社的佳績,更以「正向文化」與「團隊精神」凝聚社友情感,讓扶輪成為事業與家庭並進的園地。閱讀此文,您將看到新一代扶輪人如何以行動詮釋「超越卓越,綻放天際」的信念,編輯以「補出席」的名義,特別參加了天際社的例會,對於該社於例會中「不設主席台」所表達的兄弟姊妹更為親近的情誼,新穎突破,難怪該社除了年輕活力之外,更展現了無比的凝聚力,並從中感受到扶輪精神在世代交替間持續綻放的光芒。這不只是創社故事,更是一堂關於領導、團隊與傳承的重量級課程。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