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會藉著你的光,走出了黑暗。
保持心中的善良,因為你不知道,
誰會藉著你的善良,走出了絕望。
保持心中的信仰,因為你不知道,
誰會藉著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
相信自己的力量,因為你不知道,
誰會因為相信你,開始相信自己。
保持自信,因為你不知道,很多人因為
相信你,而開始有了自信,能力自立。
願大家都能活成一束光,
綻放善良,綻放美好!
這是心懷詩人一般的感性的國際扶輪3523地區台北南海社PP Carl 陳明和前社長在百忙之中,接受台灣扶輪月刊訪問之後,想與月刊讀者分享詩人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obīndronāth Ṭhākur, 1861-1941)《用生命影響生命》(Influence life with life)的詩篇。
PP Carl 是台灣扶輪重要中生代的服務楷模,白手起家的他以學理基礎和領先群倫的遠見中決定人生的方向。

1954年出生,PP Carl自述在物質缺乏的年代可以長大、受教育,實屬幸運;1981年就讀美國亞利桑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獲得MBA學位,回台後,一邊工作,一邊兼任教職十年,工作之餘,更是勤於報章及航運雜誌上發表海洋貨櫃運輸之實務論文,言之有物,篇篇珠璣,獲得航運業界人士的高度肯定,此後邀約演講不斷,最後把所有論文彙總出書,一時洛陽紙貴,暢銷熱賣。
深化物流,業界翹楚
1988年,與幾位好友在台北創業,從10幾人的台北單站開始,篳路藍縷,一步一腳印,最後逐步擴展到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共20個站點,員工近千人,躋身東北亞美洲航線貨櫃運輸最知名的物流公司之一,舉足輕重,具運價及艙位獲取的話語權。
產學合一
Carl一向主張正派經營,腳踏實地,不走捷徑,員工也走正路,整個公司正氣凜然,事業穩定成長,在業界深受好評,有口皆碑。Carl 個人則因其學術及實務皆佳的專業程度,享有盛名,普遍得到業界的尊重,常獲邀到各大船公司、大學、公會等演講,也數次主持業界從業人員的教育訓練,傾囊以授,用心嘉惠大眾及學子。
相授的要訣
有人告訴他說他講得有好、講得能與聽眾共振,其實秘訣只在Carl 陳教授深耕在地、放眼國際、精準掌握全球動向及國際社會時事,而且實務與理論通盤理解,可以深入淺出分析產業和整體局勢,尤其積極倡議為海運客戶量身訂做個別服務,以因應市場和大環境趨勢所需,對提升航運業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及服務視野訓練,助益良多。
讀書百遍,其義自明
受訪時出口成章、妙語如珠,原來他嗜好博覽群籍、喜歡讀書,尤其喜讀歷史書籍,更為文一二十萬字,完成數十篇心得大作,剖析群雄舞動、朝代興衰,綜覽脈絡,衍生出各家各派不一樣的解讀,既瞭解人心各異,運籌帷幄於分秒瞬間。如此日後也成就出一位出色的業務、學者、教授與大師。
Carl建議經常看文章、寫文章,文思泉湧,話由心生。很多書看了之後,加上經常準備演講,自然練就令人折服的口才。而且用詞遣字優美,詞藻豐沛,說理深入。他操著流利的外語,曾連續兩年在國際扶輪總部使用英文演講,讓許多社友、職員印象深刻。對詩詞的興趣,也讓他習慣撰寫文章時以詩入文,極具特色。
父親的影響
Carl會起心動念,帶頭捐款,認為深受父親影響。他從小的家境並非寬裕,父親卻不吝惜給予,且自帶股力量,能感染眾人。「施比受更有福」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用行動去實踐 ―― 在別人最需要的時候,先伸出善手。父親,在他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善人。影響所及也希望自己能成為那個「起頭的人」帶領員工做善事。正如父親當年默默做的一切,也讓他深信:「起頭的人,就是最有力量的人。」
1. 五塊錢的雪中送炭
父親的言行,令他深刻記憶。初中時,家裡開著一間小雜貨店。某天傍晚,Carl坐在店外的竹椅上,看到一位男子走到店前乞討一餐。他衣著簡單,不邋遢,不髒亂,說話堅定有禮,與一般衣衫襤褸的乞丐不同。他的父親並未遲疑,很快給了五塊錢,該男雙手接過,單膝下跪,滿懷感謝地離開,沒有多言,也沒有多留。

既使在自己艱困生活中,仍願意對一位看似落難但有尊嚴的人施以援手。那天,Carl懂了什麼是「純真的善良」,這不只是記憶,更是烙印他心中父親人格的縮影,也是影響一生的哲學與價值。懂得什麼時候伸手,才是最有價值的給予。富有的心,用行動教導什麼是尊重、是體諒、是施比受更有福的做人道理。
2. 領頭行善
善不是口號,是行動。他的父親在一間自日據時期便已存在,歷史超過百年的基督教會擔任長老。九十年代初期,教堂年久失修,教會決定啟動重建工程。由於地基狹小,若要興建四層樓的教堂,必須擴大用地。父親被推選為重建小組的主要負責人,主動承擔起最困難的任務:打算一戶一戶去拜訪鄰居,爭取大家捐地或讓地。這樣的事,在鄉村並不容易,但他憑著誠意與信念,一一說服鄰里鄉親,最終旁邊住戶不是無償捐獻,就是低價賣出,擴大地基的取得獲得完全的成功。
接著,是另一個難關:建堂募款。父親說,「善事要有人起頭」,於是第一個找上Carl,希望他率先捐款。Carl沒有多問,立刻配合。結果,教友群眾陸續響應,募款順利完成,新教堂也如期落成,屹立至今。他父親安靜、不張揚的風格,卻總是勇於行動激起群體的力量。因此Carl相信:「只要有人起頭,就會有人跟上;只要有人先做,就會有人願意相信。」
小捨小得 ‧ 大捨大得
2020年起的新冠病毒疫情,讓航運業獲得前所未有的榮景,數百年難見,航運公司也一躍而成台股最熱門的產業標的!
他感慨上天不會讓所有幸福全都落到某一個人身上。月有圓缺,人有所憾,功成名就,總希望有人跟你共享富貴,未料近親疫情期間辭世,生死兩隔,徒留唏噓,並理解「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真義,把有用資源捐給有需要的人,才是對自己及對社會最佳的生活
方式。
Carl語重心長地說人生往往有得有失。《道德經》: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小捨小得,大捨大得,幫助別人越多,自己的財富就越豐厚。
有智方能捨智,有財方能捨財;少點計較、看淡得失、懂得知足。一如他經營公司的理念:計較的少,分利於人,始得人心。給心鬆綁,了無牽掛。豁達看待得與失,唯能捨,終有得。
愛與善 ‧ 內心的指南針
他以個人資產捐贈國際扶輪,成為Foundation Circle的受獎人,因為不願張揚,沒經過社,直接將款項匯往芝加哥國際扶輪總部,以行動落實信念。
他演講引用過三毛的話:「心若豐盈,獨行如眾;心中有愛,處處皆溫暖;心中有善,處處見善行。」。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曾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每一件善行,都需要一個起點;每一段改變,都需要一個願意先走的人。而他,始終是那個「我先做」的人。
信任捐款
PP Carl引述奧匈帝國作家弗朗茲‧卡夫卡曾說過的話:「你所愛的一切都可能會消失,但最終,愛會以另一種方式回歸。」認為這句話,道盡了對愛的體悟,愛是無常中最恆久的力量。
Carl表示:「愛是善的根本,美是善的表象,而行善最美。」愛,能讓一個人,變得更好、更加完整。給出自己喜歡的東西,源自於愛人如己的信念;真正的慷慨,不是因為富有,而是因為愛得夠深。

無論是對扶輪基金會,九如教會或是萬華信愛長老教會,甚至是十多年來對中國偏鄉教育的持續投入,相信這些機構的初衷與使命,相信這些人會把資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對善款的運用不以監督為本,而是以「信任」和「使命感」出發,讓對方自由發揮使命感以用得其所。
三件禮物:寬容、善良、感恩
Carl指出沒有能一路順遂的人生保證,但他一直相信三件事,只要願意記住,願意實踐,這一生就會過得快樂、平安、有意義。這是他對自己孩子的寄語,也樂於分享與大家。
寬容: 不是因為凡事都值得原諒,而是自己值得輕鬆。學會放下,是對自己最大的祝福。
善良: 馬克‧吐溫(Mark Twain, 1835-1910):「Kindness is a language that the deaf can hear and the blind can see. 善良是失聰的人聽得見,失明的人看得見的語言。」Carl強調:「善良是人類的共同語言,放下私慾和私心,以更豁達和慷慨的態度,關心我們周遭的人、事、物。」他在研究所生產管理的第一堂課,教授說:「社會責任是當你有能力(ability),就該為社會盡一分力(social responsibility)。」公司、資源、成就,從來不只是自己的。老天給了你運氣,社會給了你平台,別人給了你機會,記得把一些利潤分享出去,把一些好運傳遞下去。這不是義務,是恩典的回應。
《文中子‧禮樂》: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敗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以情相交,情斷則傷。Carl說:以善相交,水深流遠。
感恩: 是對人生最深的理解。常懷感恩,惡業必消,心存感激,困境也變成財富。改變世界,不如從改變自己開始。時時感謝,當你感謝生命中扶你一把的人,就會記得自己曾經一無所有;當你成功了,請記住,那不是必然,而是一種託付,老天選你來做好事,那不是榮耀,是使命。
寬容讓人放下,善良讓人心安,感恩讓人圓滿。這三件禮物不需花費,卻能讓你一生富足。Carl時有所感:「感恩時運,莫忘生靈;但行好事,莫望前程。」
低調行善
訪問中他表示,謙虛自律是步上美好人生的護身符,有些人會說:「你做這麼多,怎麼不多讓人知道?」但Carl總是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為善不必張揚,因為愛本身就會留下痕跡。」
他認為低調行善,是一種選擇,也是自由的證明。當你不再渴望掌聲與光環,才真正擁有了內在的穩定與豐盛。高調的代價是名聲與隱私的交換,而真正的自由,是能選擇不出名的自由。當你選擇低調,是因為你不需要靠別人的肯定來定義自己;當你選擇行善,是因為你有餘力,不忍世界的不完美。他行善多年,從不張揚。不是因為怕人知道,而是因為明白:行善的價值,不在於掌聲,而在於別人的生活因此變好。希望激勵更多人加入善的循環。行善不是炫耀,而是邀請;低調不是退讓,而是一種更深的責任感。
Carl認為愛與善,是唯一能永遠留在人心的東西。「百人愛善行,萬朵梅花開;百年之後,或許英雄會被遺忘,但善與愛的影響,會代代相傳、歷久不衰」。
對下一代的期許與傳承
Carl相信:「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困境中仍堅守底線,成功時仍秉持公道,這才是真正的富足。
他走過無數偏鄉,看見許多孩子,從沒摸過鋼琴的、穿著破布鞋的,但他們在簡陋教室中渴望知識與希望。他總對畢業前的孩子說:「貧窮不可恥,這段日子,是上天給你打造堅強的機會。真正的幸福不是擁有,而是上升。你正在走一條從『沒有』走向『有』的上升之路。」
從缺乏中磨出來的孩子,反而更懂珍惜、更懂感恩。他喜歡以稻盛和夫從困境中走出來為例,希望引發小小心靈的深思。因為Carl知道,行善,不只是給物資,更是給出信心、尊嚴與希望。一句話、一場演講,一點點溫暖,就可以成為孩子心裡那根撐住未來的柱子,一生的轉捩點。
最好的傳承,不是財富,而是愛與善。唯有這些,才能陪伴一生、改變世界。我們無法決定自己出生在哪裡,但我們可以決定,讓世界因我們而更好。
曾被愛,就去愛;曾被幫助,就去幫助別人。這世界不需要更多成功的人,而需要更多有愛、有責任感,願意照亮他人生命的人。
把運氣化為福氣,把資源變成回饋,讓大家用善與愛,為下一代鋪出一條光的道路。這就是我們的責任,也將是我們留給世界最深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