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輪月刊 2021-12月號

目錄 CONTENTS

顯示更多內容
2021/12/01  閱覽數 2118  單一章節 分享至
一、世界扶輪資訊
ROTARY WORLD NEWS

社長文告

各位親愛的改變者:


由於目前全球疫情仍威脅我們及我們關愛的人之安全,公共衛生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就某種意義上來說,新冠疫情讓我們比在必須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之前,更深刻意識到醫療專業人員的角色及責任。此外,在渡過這場疫情的同時,我們也必須瞭解我們在保持他人安全所扮演的角色。

12月是扶輪的疾病預防與治療月。這次的全球疫情讓大多數人深刻瞭解到疾病對我們社區所造成的嚴重傷害。可是對抗疾病是扶輪社員數十年來都在做的事。事實上,它是扶輪的七大焦點領域之一。
身為扶輪社員,我們相信健康及幸福是人類的基本權利── 即使全球各地4,000萬人無法取得基本醫療服務。我們開設診所、眼科醫院,及捐血庫,並為醫療資源不足之社區的醫療設施打造基礎建設,這些工作都回歸到一個中心理念── 要遏止致命疫情傷害最容易受傷的人,取得服務、預防,及教育乃是主要關鍵。
我接觸醫療工作是從我的扶輪社── 加爾各答-馬哈納哥(Calcutta-Mahanagar)扶輪社開始。在那裡,我的工作之一是協助開辦一項叫做「拯救小小心臟」(Saving Little Hearts)的計畫。這些年來該計畫已經提供超過2,500次的免費心臟手術給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及非洲的兒童。在該計畫擴大至國際之前,它是從地方開始,目標只是提供6項手術給社區。今天,我們的目標是在接下來5年之內再完成2萬次手術。
世界仰賴扶輪來面對像這樣的挑戰,並為他人樹立典範。過去10年來,在扶輪於世界各地主辦的家庭健康日中,醫療專業人員及政府提供免費的醫療服務給10個國家的250萬人。印度類似的保健營也提供數千次手術給貧苦者。印度每年的非洲醫療團就是透過親手服務來預防及治療疾病的絕佳範例。扶輪社員也參與地方層次的服務;舉例來說,美國及墨西哥的扶輪社資助墨西哥小鎮奎瑞羅(Querero)的免費健康診所。
當然,我們根除小兒麻痺的努力顯然是民間社會推動醫療保健的佳話。
這個月,請思考貴社要如何著重預防及對抗疾病。這個時機正適合採取更大、更好、更大膽的策略,透過扶輪社及地區的計畫來影響更多人。訂定可以讓改變維持很多年── 而非幾個月── 的策略。
每個人都值得長壽、健康的人生。當你以服務改善人生,你今日的行動便可以協助延長他人的生命。

Shekhar Mehta
梅塔
國際扶輪社長


扶輪基金保管委員會主委文告
12月在一年當中是一段特別的時間。這是一段假期聚會及家人團聚的時光(在新冠疫情許可的情況下)。它也是扶輪年度的中點,讓我們回顧我們的目標,省思我們工作的表現及原因。
首先,工作表現。今年度,為了朝既定的目標邁進,我們必須為根除小兒麻痺等疾病計畫募集5,000億美元,加上蓋茲基金會二比一的配合款,讓總金額達到1億5,000萬美元。為了讓我們扶輪基金會的計畫能持續順利運作,我們設定目標要為年度基金募集1億2,500萬美元。我們也計畫為捐贈基金募集9,500萬美元的一次付清捐獻及新的承諾捐款,以及另外4,000萬美元的其他一次付清捐獻。
所以我們要如何達到4億1,000萬美元的宏遠目標呢?我們要記得,在所有偉大的行動中,包括扶輪,我們都是團隊TEAM的一份子:攜手同心,每個人就會成就更多(Together, Everyone Achieves More)。
沒有傑出的PEOPLE,就沒有卓越的團隊。P代表對我們組織的驕傲(Pride),我們的成就,我們的潛能。E是我們對他人的同理心(Empathy),我們並將其轉化為服務。O有兩個部分:把握扶輪給予我們改變世界的大好機會(Opportunity),以及提攜他人擴大我們行列的義務(Obligation)。我們的第二個P是代表毅力(Perseverance),幫助我們在局勢艱難時堅持目標,像是根除小兒麻痺。L代表領導力(Leadership),E代表熱忱(Enthusiasm)──
扶輪的能量來源。
在我們重新省思目標之前,我們也必須記得原因。對我來說,這無須多做解釋。你為何不支持扶輪基金會獎助金,協助懷孕母親及她們的子女活下來並好好生活?你為何不發起計畫來協助保護環境,我們珍愛的家?疫情只是再次堅定了我們的信念,生命是寶貴的,我們必須把握每次機會來增進他人的生活。
各位都是我們TEAM裡的PEOPLE。我鼓勵各位在這個月與其他領袖一起,捐款給扶輪基金會,共同參與扶輪博愛的優良傳統。這是一個奉獻的季節,每分捐獻都很重要。請在12月31日之前捐出你覺得合宜的金額,你的捐獻會在2022年及未來許多年發揮作用。捐獻的方式有許多種,不管是以扶輪社或以個人角度── 為何不訂定一個捐款計畫?
扶輪基金會提供我們無數的機會來改善世界。讓我們不要浪費這些機會,也不要把我們的基金會視為理所當然。
我和內人Judy祝各位佳節愉快。


澤恩 JOHN F.GERM
扶輪基金保管委員會主委


2022國際年會── 打破傳統的休士頓
明年6月4-8日前往休士頓參加2022年國際扶輪年會時,撥出一些時間來發掘這座城市的獨特之處── 甚至可以說到了古怪的地步。
休士頓向來被稱作世界的藝術改裝車之都。不懂是什麼意思?就來「藝術車博物館」(Art Car Museum)看看,這裡展示工廠出產的汽車如何經過精緻改造而成為藝術創作。這間博物館提供空間給一種向來被排除在美術機構之外的顛覆性藝術,凸顯個體、政治,及文化交錯融合之處。此外,這裡也十分好玩。
至於一個人的願景化為現實的極端例子,就看看休士頓東區(East End)的「橘展」(Orange Show)。受到對橘子及營養的喜愛所啟發,郵局員工傑夫‧麥基薩克(Jeff McKissack)打造出一個佔地3,000平方英尺、純手工的景點,特色是色彩繽紛的構造,包括池塘、舞台、博物館、許願井,及紀念品店。它被稱之為美國最重要的民俗藝術裝
置之一。
休士頓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奇特之處是知名的啤酒罐之家(Beer Can House)。1968年,鐵路工人約翰‧密科維奇(John Milkovisch)展開一項計畫來結合創意及他對啤酒的熱愛。他用壓平的啤酒罐來裝飾他家的外觀,創造出一個令人瞠目結舌、具功能性的藝術品。信不信由你博物館(Ripley's Believe It or Not!)估計這棟房子融入超過5萬個啤酒罐,製成窗簾、牆壁、旋轉木馬等物品。這就是所謂的發明型回收。
撰文:Miyoki Walker
詳情及註冊請至convention.rotary.org


專家說…「希望的語言」…而扶輪傾聽

擁有數十年輝煌歷史的扶輪年會,會中冠蓋雲集,包括諾貝爾獎得主、麥克阿瑟「天才」(註:麥克阿瑟獎學金得獎人的俗稱)、知名科學家,及重要世界領袖── 包括一位前美國總統及一位聯合國秘書長── 它的歷史是從一連串帶喘氣聲的呼叫及一隻野生黑猩猩洪亮刺耳的尖叫聲開始的。我有說過地點不是在坦尚尼亞,而是在多倫多嗎?
備受敬愛的靈長類學家珍‧古德(Jane Goodall)解釋說,這個聲音是黑猩猩「要離開去玩的時候」所發出的聲音。為了讓《國際扶輪英文月刊》進行第一次的專訪的記者華倫‧寇巴克(Warren Kalbacker)著想才發出這個叫聲。那麼,就跟黑猩猩一樣,我們出發去玩了。
在以下37則扶輪對談── 最近的是在2021年11月與非洲氣候議題鬥士瓦妮莎‧納卡特(Vanessa Nakate)── 還真有些愉快、甚至好玩極了的時刻。最近,當我重新閱讀所有這些對話(按字母順序而非年代順序),我遇到非常迷人的伊扎克‧帕爾曼(Itzhak Perlman)。這位17歲就初次登上卡內基音樂廳的小提琴家抱怨說「被描述為神童真是糟糕透了」,哀嘆「古典樂無法像爵士樂手一樣即席表演」,把克萊茲默樂(klezmer)說成「猶太人的靈魂樂」,並在對話結束時堅稱「小提琴和民俗小提琴是同一種東西。真的。」
可是,更常有的狀況是,會有戲劇張力很強的時刻。身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前任大使,女演員米雅‧法羅(Mia Farrow)── 她跟帕爾曼一樣是小兒麻痺倖存者── 講述拜訪蘇丹一個飽受戰爭蹂躪的區域,令人心生寒意。她說:「槍聲及驢子的慘叫聲就是夜晚的音樂。槍聲還會因為是否射中東西而有所不同。在達佛區(Darfur)及查德邊境沒有人是安全的。如果你期待要有安全,就別去。對我來說,那不重要,因為那兒有需求。」
法羅的故事,再加上其他人的故事,抓住時間洪流的某個時刻。在某些例子中,之後發生的事件掩蓋了那些時刻。可是時光的流逝並不會減損這些故事的價值。試想一下圖圖(Desmond Tutu)大主教── 也是小兒麻痺倖存者── 在省思1989年到2009年之間政治版圖改變時所說的話。圖圖大主教說:「我們想像冷戰結束時,每件事都會順利圓滿;世界就會很美好。結果並不是這樣,因為突然間我們都失去了方向。我們用與對手的關係來定義自己…我們會團結是因為有共同的一位敵人。然後敵人消失了,事情就變得非常、非常艱鉅。」
12年後,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同的世界,然後圖圖大主教的觀點不僅對歷史學家有益,也有益於任何時候對未來冷眼以對的人。就那個角度來說,他的對話捕捉了「扶輪對談」的精髓:基於對過去的深入瞭解而對現在所做的中立、冷靜,且深思熟慮的評價,同時也帶著智慧、專業知識、先見之明,與希望來期待未來。事實上,希望或許是這些有前瞻性的對談者最常引發的情感。他們非常瞭解他們的聽眾,因為扶輪社員的諸多特質之一就是懷抱希望的人。
那可能是本刊能夠匯集這樣令人讚嘆的對談者名單的原因之一。這些人知道扶輪,他們知道扶輪社員所成就的事── 他們所能成就以及企圖成就的事。在許多情況下,他們不僅知道扶輪,他們還參與過扶輪。當本刊與珍‧古德及法羅接觸時,她們都已經在準備到扶輪年會中演講。圖圖大主教隨時可以到扶輪世界和平論壇(Rotary World Peace Symposium)中演說,而帕爾曼正在準備與紐約愛樂交響樂團(New York Phiharmonic)一起在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為「根除小兒麻痺演奏會」(Concert to End Polio)演出,所有收入都會捐給扶輪。
在讀完38則對談後,我檢視我的筆記,那時我有了驚人的發現:與本刊對談的男性及女性不僅吸引讀者,而且還以一種奇特的方式與彼此對談各種議題:小兒麻痺、和平,及扶輪本身等等。事實上,頻率之高到這些對談也大可以不按人而是按主題來編排,反而更能捕捉這場歷時12年的對話的意涵。雖然38位講者的陣容堅強,可是他們要說的話── 他們的持續對話── 更重要多了。
──Geoffrey Johnson

共通點

我們發現有些基本事實是所有人不會反駁的,是我們大家的共通點。一旦我們找到了共通點,我們對彼此就會更有人情味。我們以彼此有共識的點作為起點。沒有人對每件事的看法會與你完全一致。一定都會有差異。因此,第一件事就是要尊重彼此的差異。
凱薩琳‧佛勞爾斯Catherine Coleman Flowers
環保人士,麥克阿瑟「天才」

在領取扶輪和平獎學金讀書期間,我們學會瞭解到人們採取的立場以及他們真正希望達成的事之間的差異。我們必須超越人們所陳述的立場,並瞭解他們採取那個立場的原因。瞭解人們的動機及優先事項有助我們讓大家找到共同的立場。
蘇珊‧史提根Susan Stigant
美國和平學院(U.S. Institute of Peace)
非洲計畫主任

衝突

我們在這世上看到的衝突不是來自已經有長足進步的國家。而是來自被遺落在後頭的國家。
史蒂芬‧雷德里特Steven Radelet
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
全球人類發展計畫執行長

就跟小兒麻痺一樣,殘存在這個世界的暴力比較集中在全球最赤貧者的生活裡。
蓋瑞‧霍根Gary Haugen
國際正義使命(International Justice Mission)
創辦人兼執行長

通常要看到(衝突的)症狀是容易的── 打仗、人們大規模移動── 可是要看出底下的原因比較困難。
蘇珊‧史提根Susan Stigant
美國和平學院非洲計畫主任

非暴力的目標是打敗不公不義,而不是人。我們必須解決不公不義,可是在解決的過程中,我們總是想要保持一個人的人性。有些人所做的決定及選擇,他們所採取的行動可能令人唾棄、是錯誤、不正義,可是到頭來,他們仍是我們人類大家庭的一分子。
柏妮絲‧金恩Bernice King
金恩非暴力社會變革中心
(Martin Luther King Jr. Center for Nonviolent Social Change)的執行長
如果我們不能參與健全的對話,我們就無法解決大問題。

維維克‧莫提Vivek Murthy


多樣性

我在聯合國工作的每一天,我結合我的力量與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人的力量,那讓我明白在處理世界問題時要儘可能納入更多不同觀點的價值。我發現我從傾聽其他文化的人當中獲益良多,他們處理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都不同。那種智力的多樣性,無論是在聯合國或其他組織,都理應獲得重視及鼓勵。從傾聽他人我們都可以獲益良多。沒有一個文化握有所有解決方法的鎖鑰。
潘基文Ban Ki-Moon
聯合國秘書長(2007-16年)

這是個很大的美國式矛盾:儘管美國歌頌多樣性且我們都自以為我們同舟共濟,可是我們卻過著如此疏離的生活這點還是讓我詫異。我們最後定居在我們覺得熟悉的地方,與跟我們看起來相似的人、穿著風格相似的人在一起。我們必須承認這種矛盾,並找到解決的方法。
艾力克斯‧寇羅維茲Alex Kotlowitz
作者( 《這裡沒有孩童》(There Are No Children Here);《在美國的夏天》(An American Summer))

我的夢想是看到一個性別平等成為通則的世界。許多壞事會發生只是因為男性自己做決定,而我們大多數的決定都是為了獲取更多權力,為了賺更多錢,為了更強大。可是那不是目標。目標是我們如何一起做出決策。

德尼‧穆克維格Denis Mukwege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2018年)



環境

對抗氣候變遷可能是我們百年來在健康領域的最大機會。
強納森‧帕茲Jonathan Patz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全球衛生學院
(Global Health Institute)院長

氣候危機已經來到,它正在影響各個社區。如果你不相信,這只意味著你在你的社區或國家還沒見證到而已。我們都面臨同樣的風暴── 不管你身在何處,不管你是誰。到最後氣候危機會影響我們所有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為何必須挺身而出,一起努力來改變世界,讓它成為更適合我們所有人的地方。
瓦妮莎‧納卡特Vanessa Nakate
氣候議題倡議者

問題不是淨零碳排放是否可行。我們必須做到,這件事很急迫。
珍妮‧甘Jeanne Gang
建築師,麥克阿瑟「天才」

我們對手機、服飾,及免洗餐具有無止盡的需求。我們只需減少我們所使用的東西的數量,對我國大多數人來說,有很多機會可以做得到。

安妮‧李歐納德Annie Leonard
美國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 USA)
副執行長

每一天,我們都對世界產生影響,我們可以選擇要產生何種影響。過去我們蓄意傷害地球,在某個時候我們將會抵達無法回頭的點。現在還不算太遲,可是這需要我們所有人付出努力。
珍‧古德Jane Goodall
靈長類學家,保育人士,聯合國和平使者

我們的世界正在學習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那就是我們真的是一家人。
圖圖大主教Archbishop Desmond Tutu








希望

在開發中國家的許多地方,人們放棄希望執法單位會保護貧民不受暴力傷害。我們的工作證明改變是有可能的。恢復希望可以扭轉局勢。
蓋瑞‧霍根Gary Haugen
國際正義使命的創辦人兼執行長

給人們希望是我的職責。
珍‧古德Jane Goodall
靈長類學家,保育,聯合國和平使者

我們最大的敵人是我們自己的無助感及絕望…如果我們愛我們的鄰居,關心其他人類,我們就不會轉身棄而不顧。
米雅‧法羅Mia Farrow
演員,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

我相信這個世界是在往正確的方向前進。我大致上是充滿希望的。
潘基文Ban Ki-Moon
聯合國秘書長(2007-16年)



正義

正義不只是壓抑的工具;它也是修補的工具。正義是對抗重蹈覆轍的方式。它是尊重社會契約,保證社會道德價值的方法。
德尼‧穆克維格Denis Mukwege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2018年)

熱情

我們都需要做令我們感到振奮的事,因為我們想要享受人生。你必須在世界的需求與你的熱情之間找到正確的組合。

安妮‧李歐納德Annie Leonard
美國綠色和平組織副執行長

家父(金恩博士)一開始並沒有想要改變世界;他找到他的熱情…他不是追求偉大;他努力忠於他的天命及他懷抱的熱情。關鍵字就是專注── 專注於你熱情所在的領域。
柏妮絲‧金恩Bernice King
金恩非暴力社會變革中心的執行長

和平

我們不是把和平看成休止的狀態,而是看成值得追求的東西── 像是贏得武裝衝突。我們要試著主動出擊,以達成目標。

吉米‧卡特Jimmy Carter
美國總統(1977-8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2002年)

政治不會帶來和平。人才會帶來和平。「對抗恐怖主義」是以恐懼為基礎,可是努力促進和平的基礎是希望。真正的敵人是衍生仇恨的無知。扶輪憑藉在不同國家的扶輪社之間的連結,就是人可以帶來和平的實例。
葛瑞格‧莫坦森Greg Mortenson
登山家,教育家

我們必須瞭解世界不會在一天之內
改變。
德尼‧
穆克維格
Denis Mukwege
毅力

我們不能什麼都不做然後期待會改變。我們必須保持參與。我們必須致力於政策。我們必須與願意聽我們說的人談話。我們必須改變,確保我們留下的世界不僅能支持我們子女的生存,還有我們的孫子女以及未來的世世代代。
凱薩琳‧佛勞爾斯Catherine Coleman Flowers
環保人士,麥克阿瑟「天才」

沒有人指望我,或你,或任何一個人去改變世界。可是我們真切期望每個人都能影響他或她所能影響的事物…做出樂觀選擇的人── 不否認問題而是相信問題可以解決── 讓世界更美好。
葛瑞格‧伊斯特布魯克Gregg Easterbrook
作者( 《沒那麼糟:在恐懼時代樂觀的理由》(It's Better Than It Looks: Reasons for Optimism in an Age of Fear))

當我們開始工作,我們決定…我們不怕失敗。如果我們認為某件事值得做,我們就會全力以赴── 即使一開始我們沒有任何保證可以成功。
吉米‧卡特Jimmy Carter
美國總統(1977-81年),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2002年)

小兒麻痺

根除小兒麻痺的整體概念有一點抓住了想像力。大多數的人討論邁向成功的步驟,幾乎都是要深入無人歷經之境。根除是個零和賽局;不是零就是失敗。你不斷逼近再逼近,可是最終唯一真正重要的數字
是零。
艾丹‧歐里利Aidan O'Leary
世界衛生組織根除小兒麻痺主任

公共衛生一向是人類歷史中某些重大成就的背後原因。它消弭許多疾病,像是黑死病、麻瘋病,及天花。小兒麻痺就快被消滅。暴力是下一個。
蓋瑞‧史魯特金Gary Slutkin
流行病學家,治療暴力的創始人兼執行長

小兒麻痺可能會隨著飛機傳播到我們這裡並不是我們應該捐獻(給根除工作)的理由。我們應該捐獻的理由是罹患了小兒麻痺的某個人所感受到的痛苦。誰會放棄一個已經完成99%的工作。我們要前往月亮不會只走99%的路。國際扶輪有機會來講述徹底根除的第一批成功故事。讓我們大力支持。那會是個激勵人心的故事。
丹‧帕羅塔Dan Pallotta
慈善防衛協會(Charity Defense Council)的創辦人兼會長



權力

無論你在世界的哪個地方,不論你在哪個國家,有權力的人── 無論是政治界或警方── 如果不用負責的話往往都會濫用權力。
蓋瑞‧霍根Gary Haugen
國際正義使命創辦人兼執行長

種族主義是偏見加上濫權…暴力是未獲傾聽者的語言。
柏妮絲‧金恩Bernice King
金恩非暴力社會變革中心的執行長

全世界絕大多數的權力、創新,及執行的能力都在企業界…如果每個公司都能思考他們如何把5%的創新力專注用在最貧窮者的需求以及找出更多科學家、更多資源、更多能力的方法,那就太好了。
比爾‧蓋茲Bill Gates
微軟共同創辦人,慈善家,
扶輪根除小兒麻痺夥伴之一的副會長

你可以給各式各樣的商品及服務來紓解貧困,可是如果你不能遏止霸凌者有權力奪走一切的雙手,你就看不到你想要的進步。濫用權力是非常簡單的人類動能。那是小孩子在校園裡都明白的事。
蓋瑞‧霍根Gary Haugen
國際正義使命的創辦人兼執行長



扶輪

我們往往會聚焦在國家領導人身上,可是還有數十萬、數百萬名地方領袖,以進步的角度而言,他們全體才更至關重要。我們看到像扶輪這樣的團體就是持續推動特定議題的地方
領袖。
史蒂芬‧雷德里特Steven Radelet
喬治城大學全球人類發展計畫執行長

在全球衛生的領域,成功是建立在成功之上,而扶輪在投入根除小兒麻痺這點上,是獨一無二的。
比爾‧蓋茲Bill Gates
微軟共同創辦人,慈善家,
扶輪根除小兒麻痺夥伴之一的副會長






我熱愛對扶輪團體演說,因為他們很有趣,精力充沛,有許多致力要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的人。
史蒂芬‧雷德里特Steven Radelet
喬治城大學全球人類發展計畫執行長

我喜歡扶輪的點在於它把各種文化凝聚在一起。當你不瞭解某個人,會覺得他對你具危險性。這很正常,當你害怕,你可能會做壞事。
德尼‧穆克維格Denis Mukwege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2018年)

謙卑很重要,因為當你走進人道援助的情境── 扶輪對此一定十分瞭解── 你從接受你的構想及資源的人身上所獲得的是一樣多的甚至更多。
約旦諾爾王后Queen Noor

在為弱者挺身而出這方面,扶輪有很棒的傳統及歷史。
圖圖大主教Archbishop Desmond Tutu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984年)

服務

務讓我們把注意力從自己身上── 當我們感到寂寞越容易專注的所在── 移到其他人身上,並進行正向互動。服務再度證實我們可以增添世界的價值。

維維克‧莫提Vivek Murthy
美國衛生署署長(2014-17年;2021年3月至今)

事實上,這是個很好的詞── 人道主義者。你們設法幫助人們重拾人性、尊嚴、以及每個人內在的價值。你們真的與上帝合作,祂說我給你們一個不完美的世界,但我是刻意的,因為我要你們跟我成為夥伴,讓它變完美。

圖圖大主教Archbishop Desmond Tutu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984年)

真理

我們最大的挑戰不是微生物。我們今日最大的挑戰是對抗錯誤資訊及對科學的高度不信任所造成的拒絕疫苗。
強納森‧奎克Jonathan Quick
公共衛生專家,
作者( 《終結流行病》(The End of Epidemics))

童年時(在共產時代的羅馬尼亞長大),我遭遇到這個事實,就是官方的真實不是真實,而後者只要我睜開眼睛就看得到。
史蒂芬‧賀爾Stefan Hell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2014年)

每個人隨時
都有補救的
可能性。
柏妮絲‧金恩
Bernice King




世界各地的扶輪計畫
作者 撰文:Brad Webber
美國
當新冠肺炎大流行迫使加州西湖村(Westlake Village)扶輪社停止一年一度的街頭市集時,該扶輪社重新啟動該活動── 但有季節性改變。社員們與當地公園區合作,讓觀眾以免下車方式,在充氣戶外電影銀幕上觀看家庭喜劇《精靈》。他們用PVC管組裝了一個閃爍的入口隧道,並畫了超大的拐杖糖和禮物,創造了一個度假村。「我們在蛋糕上加了糖霜:我們做了行銷、打扮和製作道具,」該社社長當選人艾琳‧卡伯森(Erin Culbertson)說。事實證明,這次活動非常成功,該社還放映了兩部免下車電影;本月將有一個歐式假日市場。

305
2019年美國免下車影院家數
17%
2020年農業占蓋亞那
國內生產總值

蓋亞那
花園城(喬治城)扶輪社於2020年9月授證,作為以環保為焦點的目的型扶輪社,已在柴郡之家(Cheshire Home)建立了一個花園,在團結村為大約30名成人和殘障兒童提供了住所。該社大約20名社員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制定計畫、清理土地、挖排水溝,並監督花園的興建,其中包括一個輪椅可進入的遮陽屋,旨在保護番茄、藥草和葉菜免受熱帶陽光的傷害。這個7,000美元的專案由7030地區的5,000美元獎助金和一個外帶餐募款活動來資助。花園最終將減少住宅的食品費用,同時幫助住在那裡的人獲得農業技能,該社社員伊麗莎白‧考克斯(Elizabeth Cox)說。



13,710
塞馬湖水系中的島嶼數
芬蘭
每年約有140萬棵樹,大部分是雲杉,被帶進芬蘭家庭,作為平安夜裝飾之用。假期過後,許多樹被砍掉,作為家庭柴爐的燃料,或收集起來,送到電廠焚燒。拉佩蘭塔-塞馬(Lappeenranta-Saimaa)扶輪社想出了一個對生態友好的替代方案:將樹木沉入塞馬湖──歐洲最大的淡水湖之一 ── 為鱸魚、梭魚和其他魚類的產卵地。該社社員湖沼學家卡里-馬蒂‧武里(Kari-Matti Vuori)建議的這種做法還促成了「淨水系統」,可支持藻類、真菌和其他有益微生物等生物,該社社員14302地區前總監卡波‧普金南(Kaapo Pulkkinen)說,「反應令人驚訝。我們得到了600多棵樹,」普金南說,他還補充說,專家們將跟蹤專案的進展,並報告結果。

奈及利亞
9110地區扶青社社員們合作運送主食和盥洗用品給奧貢(Ogun)州的一家教養機構。伊朱-伊沙加(Iju-Ishaga)扶青社和伊傑布-伊夫(Ijebu-Ife)扶青社的社員們在扶青社地區委員會的支援下,籌備了這次的貨物分發行動,貨物中包括豆類、木薯粉、瓶裝水、紙巾、浴室拖鞋、牙膏、牙刷、清潔劑和肥皂。之後,扶青社社員們在附近收容窮困者的收容所提供餐飲。參加這項工作的還有阿貝庫塔(Abeokuta)、萊基第一階段(Lekki Phase 1)和歐塔(Ota)等三個扶青社。

2,930萬
營養不良的
奈及利亞人口數





澳大利亞
麥格理港西區(Port Macquarie West)扶輪社在9650地區其他扶輪社的幫助下,收集了107,886條襪子,想要創造世界紀錄。6月,經過長達數月的運動之後,該社社員們聚集在購物中心外的一塊地上,花了兩天時間將襪子綁在晾衣繩上。在《國際扶輪英文月刊》發稿時,這個擁有39名社員的扶輪社正等待著金氏世界紀錄對這一壯舉的確認。除了引起人們對扶輪工作的關注外,該行動還從贊助者和社區捐助者那裡籌集了大約 30,000美元,這些錢將捐給關注教育、精神疾病、青年無家可歸者和退伍軍人的組織。這些襪子將被轉交給非營利組織和紡織品回收商。


悼念1999-2000年國際扶輪社長 卡洛‧賴唯捨
作者 撰文:拉珍德雷‧薩寶 Rajendra Saboo
馬拉松人
永遠精力充沛、熱情洋溢,從不疲倦,無論是身體上還是情感上,卡洛‧賴唯捨天生是一個適合長途跋涉的人。他擁有許多技能,其中一些是家族特質,他過了活躍的95年,於7月19日去世。我一直很喜歡他作伴,以及和他相伴進行扶輪之旅。
卡洛誕生在米蘭一個富裕之家。他的父親生在瑞士聖加侖(St. Gallen),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與妻子一起移居米蘭。年輕的卡洛在雙語環境中長大── 他的父母會講瑞士德語,他們的母語,和義大利語── 他透過學習法語、英語和葡萄牙語來增強語言能力。
卡洛的父親是一名建築師,他的兒子獲得了土木工程學位,繼承並擴大了家族企業,同時保持和強化了家族企業誠實和正直的核心價值觀。
卡洛因為事業擴大而承受著相當大的壓力,有一個朋友建議他加入扶輪來幫助他放鬆。1971年,他成為米蘭蘇德奧維斯特(Sud-Ovest)扶輪社的創社社員,並當選新扶輪社的第一任社長。他曾擔任目前2041地區1977-78年度總監,在任上,他訪問該地區每個扶輪社至少三次。
我在1976-77年度擔任總監,我們大約在那段時間認識。我擔任國際扶輪1981-83年理事,他緊隨在後於1984-86年擔任理事。在這些年裡,我們互動頻繁。我過去常取道蘇黎世去德國南部出差,經常在瑞士琉森(Lucerne)休息兩三天。卡洛的家和辦公室在琉森附近,我會去找他吃午餐。如果我的太太Usha和我同行,卡洛的妻子Rossana也會一起來。他們喜歡為我們做素食。當然,我們談了很多關於扶輪及其哲學的話題,我們都認為扶輪是生活上的老師。
卡洛於1999-2000年成為國際扶輪社長。新千禧年剛好在這一年來臨,它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年。在1999年國際講習會上,卡洛宣布了他的前瞻性主題──  2000年:持恆、持守、持續的行動。
卡洛曾訪問印度多次,有的甚至在他擔任社長之前。我記得他和Rossana於1999年1月訪問巴基斯坦。1月29日,他們離開拉合爾,越過瓦加(Wagah)邊界。我和 3070 地區各領導人和他們的妻子一起接待了他們。他們從巴基斯坦步行到印度,在兩國共同的土地上,他們受到了兩國邊防警察的敬禮。
我知道卡洛是個務實且有願景的人。他有願景,但作為一名土木工程師,他瞭解願景需要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但他對自己的理想從不妥協。有時他被誤解為粗野,但他內心有一顆天使般的心。而Rossana,一個待人非常熱忱的人,總是抵消了他粗獷的外表。這對夫婦是我們最好的兩個朋友,Usha和我懷念他們。
有一次在伊利諾伊州伊文斯敦扶輪總部,我問卡洛他早上去哪裡散步。「到芝加哥,」他說,「大約15英里外。」當我問他是怎麼回來的時,他回答說:「一樣,走路。」的確,卡洛是一個馬拉松步行者。他不是要贏任何人,他是要挑戰自己。他真的是生活上的馬拉松人。


非洲慶祝無小兒麻痺週年紀念日

奈及利亞拉哥斯(Lagos)的一名衛生官員為一名兒童接種小兒麻痺疫苗。奈及利亞在2016年發生了最後一起野生小兒麻痺病例。
8月25日,扶輪及其全球根除小兒麻痺行動(GPEI)的夥伴們一起紀念一個歷史性的公共衛生里程碑一週年:世界衛生組織非洲區域被證明沒有野生小兒麻痺。該週年紀念是在世衛組織非洲區域委員會會議期間慶祝的,會議還討論了當前在根除所有形式的小兒麻痺和實現無小兒麻痺世界的新策略方面的挑戰。

去年的里程碑已經使整個非洲的公共衛生受益。幫助非洲地區擺脫野生小兒麻痺的基礎設施和創新也在非洲大陸的新冠肺炎大流行應對中發揮重要作用。小兒麻痺工作人員現在還進行其他例行免疫接種、運送藥物和提供其他保健服務。
非洲的成就是數百萬扶輪社員、保健人員、政府官員、宗教領袖和家長們數十年努力的結果。自1996年野生小兒麻痺使非洲估計75,000名兒童癱瘓以來,保健人員已接種了90多億劑口服疫苗,防止了約180萬例野生小兒麻痺病例。扶輪社員們為根除該區域的病毒捐助了9億多美元,宣導各國政府的支持,在全國免疫日前後動員社區,並展開活動籌集資金和提高公眾對於小兒麻痺的認識。
非洲區域成功根除野生小兒麻痺證明,該病毒在複雜情況下也可以被消滅,並為仍然流行該病毒的最後兩個國家阿富汗及巴基斯坦根除野生小兒麻痺病毒提供了藍圖。
「我們的工作還沒有完成,」扶輪奈及利亞根除小兒麻痺等疾病計畫委員會主委、奈及利亞萊基第一階段扶輪社社員通吉‧豐蕭(Tunji Funsho)說。「非洲在全球根除小兒麻痺方面仍然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必須繼續向各地兒童提供小兒麻痺疫苗。」
「在使非洲根除所有形式的小兒麻痺方面,我們也面臨最後一個障礙,」豐蕭補充說,他以最近爆發的流行疫苗衍生小兒麻痺病毒2型(cVDPV2)變種為例。「這些疫情,」他說,「繼續傷害整個地區的接種疫苗不足社區,使兒童癱瘓。」
衛生官員確認,2020年非洲20個國家有628例cVDPV2病例,比前一年急劇增加。小兒麻痺傳播增加的一個因素是,為了保護社區免受新冠肺炎的影響,2020年3月至7月小兒麻痺疫苗接種運動前所未有地停頓。根據世衛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數據,2020年全世界有2,300萬兒童錯過了基本疫苗,包括小兒麻痺疫苗接種。
GPEI新的2022-26年根除小兒麻痺策略旨在通過引進創新工具和策略,來協助更多兒童接種疫苗,從而克服剩餘的障礙。該策略包括擴大新疫苗的分發範圍,以應對 cVDPV2的爆發。這種新型口服2型小兒麻痺疫苗(nOPV2) 在遺傳上更穩定,因此不太可能恢復為導致疫苗衍生小兒麻痺的形式。它已經引進到幾個非洲國家。
新策略還將擴大區域快速反應小組,在爆發疫情地區迅速開始工作,為保健人員提供更多使用電子監測技術的機會,並擴大一項幫助保健人員為其服務取得數位薪酬的
行動。
撰文:Ryan Hyland


扶輪行動計畫優先事項(2-3)



變形之美 ── 蝴蝶專家尋求保存之道

馬來西亞科塔‧基納巴盧(Kota Kinabalu)扶輪社的斯蒂芬‧薩頓(Stephen Sutton),昆蟲學家

我5歲時在康乃狄克州姑姑的農舍外發現了一隻月蛾,事情就這麼發生了。1940年,在二次大戰閃電戰期間,我和姐姐從英國被送到那裡。直到我遇到那些飛蛾,等到我們回到牛津後,開始在我們家後面的棚子里養蝴蝶,我才終於找到了立足點。
探索和發現的感覺促使我每天醒來選擇昆蟲學。當你可以對自己說你是了解並正在研究某個物種的五六個人中的一個時,這是一個特別的事情。然而,當你處於探索前沿時,那更令人興奮。
一個高度多樣化的生態系統更安全。在我研究的螟蛾科中,光婆羅洲就有大約 2,600種。這些昆蟲是被氣候變化殘酷對待的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一個物種的滅絕不太可能產生什麼顯著的影響,然而,當你考慮如果許多物種消失時發生什麼,這就踏入相當危險的理論領域。打個比方,如果你一個接一個地把梁從建築物上拿走,它就會倒塌。生態也是如此。婆羅洲大部分地區的多樣性遠不如過去,這可能導致相當大的不穩定。
我研究婆羅洲的基納巴盧(Kinabalu)鳥翼蝴蝶。為了協助牠生存,我努力鼓勵當地人幫助飼養蝴蝶而不是種植農作物。雖然許多人依靠砍伐森林來種植經濟作物,但他們可以決定種植毛毛蟲和蝴蝶的宿主植物。然後,他們將擁有一個完整的森林和極稀有蝴蝶自由飛翔其中,這將創造一個迷你天堂,旅遊業正好可以藉此賺錢。好處是有的,但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下很大工夫去說服。


這是我們認知的世界末日?
作者 撰文:Frank Bures
關於氣候變化的世界末日故事
並不能預言我們的命運

有天早上,我在看報紙時,看到一個令人震驚的頭條標題:「氣候變化的『紅色代碼』」。它接著說:「新出爐的聯合國報告顯示,許多可怕的影響已被鎖定;避免災難需要採取積極行動。」我13歲的女兒瞄了一眼這則新聞。

「我不喜歡我們被稱為Z世代,」她說。剎那間,我以為她在轉移話題。
「真的嗎?」我問她。「為什麼不喜歡?」
「因為這讓我們看起來像是末代,」她說。「就像我們必須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來拯救世界一樣。否則我們就是最後一代。把事情搞砸的那一代。」
「嗯,」我淡定地說,「世界不會在你有生之年滅亡。」
「但是我的孩子們呢?」她反駁。「我的孫子們呢?」
我猶豫了一下:「到時候也可能不會。」
這並不是她想要的保證,但這次談話讓我措手不及。也許我應該做更好的準備:許多父母在孩子身上看到了所謂的「生態焦慮」或「氣候焦慮」── 這種現象已經成為影響一些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問題之一。有些成年人甚至親身體驗過。
最近發表的關於全球年輕人生態焦慮的首次重大研究揭示了這個問題。英國巴斯(Bath)大學的研究人員訪談了來自芬蘭、印度、奈及利亞和美國等國家10,000名年齡在16歲至25歲之間的年輕人。他們的發現與我自己對一名年輕人的意見調查結果類似。
在世界各地,56%的年輕人認為「人類註定要滅亡」,而75%的年輕人認為「未來是可怕的」。高達84%的人對氣候變化極度、非常或中度擔憂,39%的人說他們猶豫著要不要生孩子。作者指出,「超過50%的人感到悲傷、焦慮、憤怒、無能為力、無助和自責。超過45%的人說,他們對氣候變化的感受對他們的日常生活和運作產生了負面影響。」
我不認為生態焦慮影響了我女兒的工作能力,但這顯然使她認為未來蒙上了陰影。難怪在一連串可怕的預測聲中,政客們宣布我們只剩下12年左右來解決氣候變化問題。
之後連續幾個星期,我一直在思考這次談話。我常發現我的思緒回到了青少年時期的恐懼。小時候,派特‧羅伯遜(Pat Robertson)的「700俱樂部」有一集讓我受到輕微的創傷,該集顯示世界末日的四位騎士正在路上。在1980年代的小學裡,籠罩著我們的威脅是核戰。在大學時,我擔心「人口炸彈」隨時會引爆。然後是千年蟲、石油終有一天用完、馬雅曆法等等。
氣候變化可能與其他潛在的世界末日事件有著根本的不同。科學證明,氣候變化正在發生,人類正在推動氣候變化。但是,人類在預測一般經濟蕭條或流行病何時結束方面也沒有特別出色的紀錄,更不用說世界末日了。而且,我們有一些很好的理由可以避免末日思維和語言。
「世界末日論的問題以及我們不可避免命運的厄運和憂鬱,」《氣候焦慮實地指南:如何在變暖的星球上保持冷靜》一書的作者莎拉‧賈奎特‧雷(Sarah Jaquette Ray)說,「大多數人在心理上要麼不再關注,要麼放棄。他們絕望到很難去做什麼來避免這種命運或適應這種命運。」
氣候世界末日的情緒影響是避免採取這種心態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對兒童而言。「一遍又一遍地告訴孩子們,他們的命運是由未來 10 年發生的事情所決定的,這不僅不是真的,」雷說,「而且太殘忍了。這是不道德的。」
不該使用世界末日語言的另一個原因是,它不僅反映了氣候狀況── 它還反映了所謂的負面偏見,在這種偏見中,人類傾向重視負面資訊而不是重視正面資訊。
「急迫感和世界末日容易譁眾取寵,」雷說。「這真的很有效。在政治方面,它讓人們放棄東西。它有助於通過立法。但註定滅亡和憂鬱並不一定是我們生活的唯一現實。科學是微妙的。灰色地帶太多了,但有足夠證據顯示,很多事情正在改善,或者正在好轉,或者人們正在採取行動,我們必須堅持下去,才能抵消新聞和大腦中的負面偏見。」
邁可‧謝倫柏格(Michael Shellenberger)是《絕無世界末日:為什麼環境危言聳聽傷害我們所有人》一書的作者,他將所謂的「世界末日環保主義」與「環境人本主義」進行了對比,他把後者定義為將經濟發展和技術置於環境努力中心的方法。
在他的書中指出,許多我們認為是世界末日跡象的事情,實際上比看起來更複雜。而且,他指明有一些正面趨勢沒成為頭條標題。
「2005年至2020年間,美國的碳排放量下降了22%,」謝倫柏格說。這是巨大的。《巴黎協議》要求17%。因此,我們達成了目標,這是從未發生過的。」
雖然這種下降的一部分是由於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但疫情至少加速了已經發生的趨勢。它使我們更接近我們必須達成的目標。
「地球溫度升高時,觸發臨界點的風險就會增加,」謝倫柏格寫道,「因此,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在不損害經濟發展的情況下減少排放並盡量保持在低溫。」
儘管氣候狀況可能開始好轉,但世界末日的情境仍然有很深的吸引力。謝倫柏格指出,氣候世界末日主義反映了猶太基督教傳統的一些神話。但事實上,它可能還會更進一步。
哈佛大學梵文教授邁可‧維哲爾(Michael Witzel)在他的著作《世界神話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he World's Mythologies)中,審視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神話,並對比出其相似性。他發現,來自全球各地的神話有著某種共同結構,或故事:世界是在黑暗或混亂中創造出來的,然後經歷不同的時代,直到最後結束。
通過時間和地理追蹤這些故事,維哲爾發現原始故事可能在大約40,000年前出現在亞洲西南部的某個地方,然後隨著人類遷徙而傳播到新興文化中,遠至冰島和印加帝國。
所有這些文化的神話都與維哲爾所說的「蘿拉西亞(Laurasian)」故事有著共同的情節── 以古代北方的陸地蘿拉西亞命名,許多神話都是在這塊陸地的遺跡上發展起來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故事竟然變得威力強大,並淹沒了幾乎所有的其他神話系統。世界所有主要宗教都建立在蘿拉西亞的故事之上,世界誕生於宇宙混沌,終結於爆炸,今天,世界上95%的人都贊同某種版本的宇宙混沌。

大多數人在心理上要麼不再關注,
要麼放棄。他們絕望到很難去做什麼
來避免這種命運或適應這種命運。

當然,這些對您普普通通的13歲孩子沒有多大幫助。但是,認識到40,000年來我們一直在預測世界末日,而世界末日尚未到來,這可能會減輕一些壓力。也許就目前而言,能讓我們假設未來可能看起來不像我們的預測,這就足夠了。因為世界末日的故事和由此產生的氣候焦慮會毀了你的一天,甚至你的一生。它可能成為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摧毀我們的世界。
「聚焦在正面是需要付出努力的,」雷說。「這是非常困難的。這是一種訓練。但是,我們擁有做到這一點所需的所有技術。我們擁有做到這一點所需的所有科學。我們有明顯的政治和公眾意願。我們有資格在這方面做一些重要的事情。」
就我而言,我會告訴我的女兒,氣候變化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我們正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我會告訴她,希望是人類最大的可再生資源。我會告訴她,有些好事正在發生,這些好事至少和壞事一樣重要。

法蘭克‧布雷斯是《國際扶輪英文月刊》的長期撰稿人,也是《瘋狂的地理》的作者。


扶輪社友班傑明‧李斯特(Benjamin List) 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作者 撰文:Florian Q​uanz

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為德籍的米爾海姆扶輪社社友班傑明‧李斯特(Benjamin List)與蘇格蘭美籍研究員大衛‧麥克米倫(David W.C. MacMillan)。兩人都成功研發了加速化學反應的方法。
我們與班傑明‧李斯特進行了簡短的訪談,他在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煤炭研究所從事研究。

李斯特先生,您是如何得知贏得諾貝爾化學獎呢?
這真是不可置信的一件事。那天我和我的妻子正在阿姆斯特丹的城內觀光,這說明了我真的沒有預期到獲獎這件事。隔天早晨,因為我們得參加一場音樂會,所以我們選了一家不錯的咖啡館享用早餐。就在輪到我們點餐時,我的手機響了。我的妻子竟突然說出:「就是這通電話。」不過她只是開個玩笑。即使我們知道45分鐘後諾具爾獎得主就會揭曉,但我們其實真的不抱期望。我常聽到一些玩笑話,像是我被視為獲獎候選人。這不是指我將自己視為候選人,而是近幾年中我常聽聞外界對我如此評價。總之,後來我看到我的手機來電顯示的是一個未知號碼,號碼下方寫著瑞典。我十分驚訝地看著我的妻子,衝出咖啡館並接起電話。然後事實上真的是這通電話。而這讓我實在難以置信。我必須比手畫腳地向我的妻子解釋,我剛剛被告知要前往領取諾貝爾獎,此時的她仍坐在咖啡館裡,透過一層玻璃望向我。
在那一刻,您妻子臉上的表情如何?
她當然也非常驚訝。我高興到快要暈倒,幾乎快跪下了。那是我永遠無法忘懷的一刻。
在得知消息之後,您還能平靜的享用著早餐嗎?
沒辦法。不過首先,我享用的早餐不幸的是不如我們所期望的品質。其次,我無法吃下任何東西,當時我就是沒胃口。他們做得很好的一點是在宣布得獎的45分鐘前通知得獎人,因此得獎人可以為自己接下來所發生的事有所準備。但在這45分鐘內,應該準備什麼呢?要如何為此事做準備呢?其實什麼都不必準備。我們後來迅速買單,在阿姆斯特丹多逛了一下就回飯店了。
您是否立刻告訴飯店員工,您現在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是的,我立即告訴他們。他們非常的高興,而且,很感激他們為我提供了一個單獨的房間以便在那裡接受採訪,第一個採訪就是跟諾貝爾基金會。
您在那一天接到幾通電話?
我沒有去算。我還沒有時間回覆總共600封的電子郵件。除此之外,還有簡訊和WhatsAPP的消息。
在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的首頁上可看見您的電子郵件地址,對您目前來說是種困擾嗎?
可能是。科學期刊的出版物上一向都會刊出我的電子郵件地址。所以如果您需要與我取得聯繫,便可馬上取得我的電子郵件地址。我一直想在這一年中的某個時候將收件匣中所有的郵件處理完畢。但恐怕今年又要跳票了。
馬克斯‧普朗克煤炭研究所的接待處是什麼樣子呢?
它美麗的讓人屏息。它是我生命中一段最美好的時刻。當宣布我獲獎時,我當時人不在研究所,所以他們有充分的時間來準備迎接我的到來。我們在研究所裡有一個小庭院,他們在每兩層樓的陽台上施放煙火,當時這些職員就站在那邊。大家都在鼓掌,此外,現場還有採訪媒體且電視台的攝影機全都對著我。但我完全沒注意到那些,我只看見所有的同事都在為我鼓掌喝采。整棟建築洋溢著喧囂和歡欣鼓舞的氣氛,真是難以言喻。我能夠真正的感受那股喜悅的力量。工匠、行政單位的同事、分析師、實驗室的化學研究員,所有的人都在現場,鼓掌時間將近5分鐘。接著是一陣短暫的沉默,因為我正在回答記者提出的幾個問題,然後又是另一波長達5分鐘的鼓掌聲浪。在那一刻,時間彷彿無止盡的延續著。那樣的美好震撼人心。
在那一刻,您有辦法發表感想嗎?還是當下一時之間不知如何言語?
很奇怪的是,那時發言對我而言很輕鬆。無論如何,我不需要複雜的解釋什麼,因為那是一個很愉快的場合。
您有受扶輪社邀請參加慶功宴嗎?
我們一直都有保持聯繫。那想必會是一個小型的慶功宴,但我還不確定我們什麼時候舉辦。但我們絕對會舉辦。到時候,我也將會知道我是否須進行一場演說。我已經獲准進行兩場談話,一個要講述作為研究員時的生活,另一個要以整體的觀點講述催化作用。無論以何種方式,我們都將以別具風格的方式慶祝。

攝影師:David Ausserhofer for MPG, Max-Planck-Institut für Kohlenforschung, Frank Vinken for MPG, Max-Planck-Institut für Kohlenforschung


扶輪基金最新資訊
作者 台北大安社前社長 鍾鶴松PP Harrison譯

Foundation Update
非洲區域扶輪基金協調人楊基斯.史利徹(Jankees Sligcher)撰述

時光飛逝,我們早已邁進忙碌的扶輪年度!22地帶的28區域有一個特別活躍的社員團體,它承擔起在它們的扶輪社與地區推動與支持扶輪基金的捐獻。
他們是:
.區域扶輪基金協調人楊基斯.史利徹(Jankees Sligcher)
.區域扶輪基金助理協調人前總監法蘭西斯.卡拉德(Francis Callard, D9400/D9370)、前總監卡爾-芬芝.都世伯格(Carl-Heinz Duisberg, D9350)、前總監哈奇.馬廷達(Hutch Mathinda, D9210/9212), 以及前總監羅塞蒂.納賓巴(Rosetti Nabbumba, D9213/D9214)
.巨額捐獻倡導人前總監埃立克.金馬尼(Eric Kimani, D9212)
.根除小兒痲痺協調人前總監理查德.布魯(Richard Brooks, D9370)
這個團隊有經常性的會議而開始瞭解什麼地方以及如何在相關的地區協助扶輪基金主委。這些會議的主題是如何推展瞭解扶輪基金會能夠為扶輪社做些什麼事,如果他們有意申請與有預算想做值得的服務計畫。
基本上,這個意思是使扶輪社瞭解,如果他們跟隨著我們國際扶輪社長謝卡爾.梅塔(Shekhar Mehta)的基金會標語──給更多,做更多,更壯大(Give more, to Do more, to Grow more),他們將有一個三年的策略計畫支持並且服務他們的社區。
扶輪基金會的年度報告已提供了一些有趣的資料。當您專注於非洲,特別是我們28區域,您會發現只有烏干達(Uganda)名列前30個國家,這些國家是捐款扶輪基金會最多者(請參閱次頁)。
請瞭解這並不是有意要批評所有那些很辛苦工作的地區總監與地區扶輪基金協調人,而它只是一項信息,也許我們應該改變我們捐獻的重要性之感知。
捐獻本身是充滿樂趣,但是它也是很重要,如果我們要達到更大而更好的服務計畫,而那些計畫會有更偉大而持續性的影響力。
那麼,我們最近做些什麼而有一點兒的印象呢?9210地區舉辦了一個非常富有資訊而且熱烈地為時三個小時多地區線上捐獻的座談會。
這次的座談會是由前總監羅塞蒂.納賓巴、楊基斯.史利徹,以及哈奇.馬廷達召集。介紹主講人的主持人是身為主席的地區扶輪基金協調人斯特拉.東郭(Stella Dongo , D9210),激勵參與者,他們大部分是從北部28區域來的一些地區。主題包括扶輪基金在非洲行善,為好事而捐款,小兒麻痺捐獻,扶輪基金使用情況以及利用重要的捐贈以導向深入的討論與瞭解,認為如果地區與扶輪社合作,我們能夠做得更多。這個座談會是那麼成功,以致於經由在各種不同的地區的扶輪基金協調人與總監的協助,我們在2022年2月將推出一個小型的類似座談會。
我們希望這個將吸引更多的扶輪社與社員參加而達成一個對於捐獻的重要性更多瞭解而最後激勵一個捐獻的文化。我們都要在我們所服務社區裡參與行善,雖然花費在服務計畫的時間是非常的重要,但是這也意味這些服務計畫需要募款成功。
這是否公平地期望扶輪基金會對我們的服務計畫所需的獎助金給予提供,如果我們無法齊心協力募款或不能超過我們自己捐獻每年應付的款項?這個金額其實不重要,對於扶輪基金會一般正常的捐款甚至是小金額。是啊!我們可以稱它為小錢的力量而記得扶輪基金是這麼多年前從US$26.50開始的。這個小錢的力量確實如此。讓我們希望我們能夠看到多幾個非洲的國家躋身於超前捐獻國家的行列裡。
我挑戰您慷慨捐獻!
The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Rotary Africa/www.rotaryafrica.com


促使改變者(四)
作者 台北大安社前社長 鍾鶴松PP Harrison譯

前總監派崔克‧寇曼PDG Patrick Coleman –
Rotary Foundation Major Gifts Initiative Committee Member 扶輪基金巨額倡議委員會委員

有時我們錯誤地相信促使改變者大聲嚷嚷和使盡他們的全力,為了創造促使改變者。反而,有許多的人在這情景的背後,默默地工作而常常在他們的周遭那些人的生活造成了最大的改變與不同。
伊麗莎白‧蘭慕蒂(Elizabeth Lamberti),扶輪基金會(The Rotary Foundation TRF)前任非洲資深巨額捐獻的專員,告訴我們一個不可思議的促使改變者── 周士‧樂特(Dries Lotter) 的故事。
「當我第一次遇見他時,他極為投入根除小兒麻痺運動(PoiloPlus campaign)並且捐助了幾個大的款項給小兒麻痺計畫。當時他的目標是想做一個帶領南非根除小兒麻痺的捐獻者。他達成了他的目標,那幾年中,他捐出美金10萬元給小兒麻痺計畫。周士飛往羅馬參加在當地的古羅馬競技場(the Colosseum)舉行的小兒麻痺計畫募款表揚大會。在那裡,他受領了他小兒麻痺計畫巨額捐贈四項表揚的胸章。」
周士拜訪某一個鄉鎮的學校,在那裡,學生沒有自來水或廁所的設備。他深知學生到學校一整天不能沒有這些設備。所以他要設法在學校支持水資源(Water)、衛生(Sanitation)和保健(Hygiene)── WASH,如此,年輕的學生能夠繼續他們的教育。伊麗莎白介紹這一項WASH冠名募款的想法。雖然他知道這項捐款的用途,但他從來沒有聽過「冠名募款」這檔事是什麼。最後他決定他的新捐贈的目標會是建立一個冠名募款WASH,這樣的話,他能夠每年繼續支持這些計畫。他成立了一項現金的捐贈── 周士‧樂特(Dries Lotter)水資源(Water)與衛生(Sanitation)募款基金。周士與伊麗莎白一起工作,這樣總有一天他的房地產,甚至他過世後,能夠注入這項基金而使它更為成長。
周士是一個富有情感的人而他總是詳細商討他所捐款的階段。他喜愛各種不同的表揚項目並且收集每一個保羅‧哈理斯之友(PHF)、永久基金(Benefacor)或巨額捐獻(Major Donor)及遺產捐贈 (Bequest Society)的胸章或水晶獎牌,並且驕傲地陳列它們在他的辦公室。他將每一個胸章加框陳列。
周士不久就知道他距離阿奇‧柯藍夫之友(Arch Klumph Society, AKS)不遠了── 它是扶輪基金會(TRF)表揚捐款給TRF美金25萬元的人── 而這成為他做為生於南非的第一位AKS會員的新目標。他繼續他的捐贈目標而實現他的夢想。在他的孫女愛薇(Elvee)和前總監吉安娜‧杜貝爾PDG Gianna Doubell的陪同下,他在漢堡的國際年會被頒贈成為AKS。我也有幸參與那次的慶祝會。周士‧樂特是那麼驕傲,一路領先前進而完成了他一生的願望,經由他的捐贈,幫助他人。在他的經歷過程,他十分謙虛而不存私心。一個人不需是地區總監,扶輪理事或國際扶輪社長而可以是一個促使改變者。
令人悲傷地,周士在2021年6月27日與世長辭。他的一生留下無私的捐贈及全心全力的服務,而他的遺產將繼續透過他的奉獻,給予扶輪基金會。就在我個人懷念他開心的微笑,我們都能夠記得並受益於他的捐贈的楷模,這樣其他的人將過著一個更豐富的人生。他的慷慨鼓勵並激勵我多少再捐贈一些。
如果您想知道多一些「冠名基金」或遺產捐贈,請讓我知道而我很會樂意地讓您與扶輪基金會的專家取得聯繫。
11月是扶輪基金月。請考慮一種額外的捐贈給TRF,這樣我們都能夠成為促使改變者。
The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Rotary Africa/www.rotaryafrica.com


二、地區活動報導
DISTRICT REPORTS

3461地區扶輪論壇── 如何有效增加新社友
作者 台中大屯社 蔡文龍PP Buck


扶輪論壇主委Juice承辦地區年度第一次的扶輪論壇,特別邀請強棒── 在3461、3462地區扶輪圈頗負盛名台中大屯社陳怡德Computer前社長主講:「如何有效增加新
社友」。
Computer受邀之後,充分準備作足功課。 不僅在群組蒐集相關資料,更廣發英雄帖,諮詢地區資深社友吸收新社友的良策妙方。
果然是強棒出擊,10月18日的演講圓滿完美無瑕,令在場聆聽的社友折服並且獲益良多。
話說講師Computer榮膺台中大屯社第20屆社長,任內卯足幹勁大展鴻圖,打破該社長年正成長1至2名新社友的慣例。不到半年的時間,吸收了13位新社友。
Computer勤辦活動的影響下,新社友不僅很快的融入,且帶來了豐沛的能量,形同打通大屯社的任督二脈。從此,每年增加5到10位的新社友,僅僅8年的時間,大屯社第28屆時,社員人數已經突破百位,成為原3460地區和全台灣數一數二的大扶輪社。
扶輪論壇主講的當天,Computer準備圖文並茂的Power Point,有條不紊地逐一講解「如何有效增加新社友」。
主要的大綱分為:
1. Why?為什麼要增加新社友?
RI社長謝卡爾‧梅塔強調:Grow more and Do more!扶輪社更壯大,服務做更多!
2. Who?是誰的責任?
Each one, bring one!每位扶輪人的責任,目標是一位吸收一位。
3. What?要做哪些事?
利用文宣工具,如總監月報、臉書、LINE群組,同好、次級團體等,介紹自己扶輪社的特色。
4. When & Where?什麼時候;什麼地方?
好好經營例會,利用主場優勢,營造友善、熱忱、溫馨的氛圍,每一次例會都是友誼的盛宴。
5. How?如何才會「有效」?
先做再說,凝聚共識;多辦活動,提高社團凝聚力。維繫朋友間的友誼,例會是很理想的場合。      扶輪的出發點就是「交朋友」,先不要預設立場,不受出席率影響。家庭第一;事業第二;扶輪      第三;家庭順遂,事業發展之後,參與扶輪生活。

6. How much?增加多少新社友?
Each one, bring one!全世界有120萬名扶輪社員,RI社長的目標是130萬名成長8.3%,我們要朝10%的目標努力。
講師Computer精闢講述增加新社友的方法後,中場時間稍微休息,讓與會的社友互動,後進行Q&A有問必答的即席演出。
為了節省時間,Computer事先把有待商討的問題,先整理出來列舉如下:
1.你認為扶輪社最恰當的規模是多少人?
2.扶輪社是不是應該重質不重量?
3.男社增加女社友,你的看法怎麼樣?
4.邀請獅友加入扶輪社適當嗎?
5.你贊成登廣告招收新社友嗎?
6.如何運用網路社交平台增加新社友?
7.介紹新社友要事先提醒他什麼注意事項?
Computer神情愉悅語帶幽默,和當天出席論壇的社長和社員發展主委們,有問必答上述等問題。每一個題目都引起熱絡的討論,集思廣益尋求最理想的解答。
講師Computer準備充分,事前做足功課,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活潑風趣地引用「手機響起」的橋段,和現場蒞臨指導的總監薛秋雄Trading,甚至「奧援團」的Computer夫人,有問必答現場釋疑,每社吸收新社友可能會碰到的問題,和當天出席的社友們互動,手法新穎令人耳目一新。
第一場的扶輪論壇──「如何有效增加新社友」,在Computer唱作俱佳精彩的詮釋下,圓滿成功的達陣完成使命。
Trading總監在結語上提及,年度的扶輪論壇有三個主題:分別是當天的「有效增加新社友」;未來的「新社友融入扶輪」和「防止社友流失」,裨益地區扶輪社的行政團隊。
扶輪論壇推出的講師,必定是強棒出擊場場精采可期,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3461地區生命橋樑TOP企業優質人才 培訓計畫
作者 生命橋樑委員會宣傳組副組長 台中市政社 陳鈺琪 Melody


從2019年總監謝東隆PDG Paper及主委 楊金振PP Tony的主持下,開啟3461地區生命橋樑計畫的開端。而在去年生命橋樑計畫執行得非常成功且得到熱烈迴響,因此今年總監薛秋雄DG Trading力邀留任為學生服務,所以台中市政社方閔正PP Vincent今年再次挑起大樑擔任2021-22年度生命橋樑計畫主委。

此計畫針對中部所有大專院校TOP菁英大三與大四學生,接受進入職場前的技能知識及職場態度等學習訓練,在他們畢業後能無縫接軌順利找到工作與出路。由於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關係,打亂了每個人的生活作息,同時也影響了這項計畫,許多疫情及規定的不確定性,使得籌備工作更加困難;如各社視訊例會而募款不順、因疫情各校開學時間都不同調讓學生們無法得到報名資訊及如何不失公平性讓中部各大學學生們來得及準備文件好申請等等問題。但最終在主委及委員會每位委員的大愛與努力下,秉持著扶輪精神「Server to Change Lives; We are Change Maker」克服重重困難,經多次的籌備會後,於10月23日在青年中學成功完成了甄試面試階段。

10月23日一大早8時開始,委員會便忙著布置教室及檢視每個甄試流程細節,好迎接10時鐘陸續到來參加面試的學生們。今年將由眾多報名學生裡進行書審及甄試中選出50位學生,當天邀請12位贊助社導師來做甄試面試官。擔任面試官的導師因為是來自各產業的菁英人才,所以在甄試的詢問過程裡更顯出不同領域的專業。

面試過程到12時半結束,委員們又繼續加班開會詳細討論每位甄試學生提供的資料及面試表現、如何甄選合格的學生與獎金發放標準還有期間評分的標準。經過二小時的討論最終決定出今年的錄取學生名單。隔日便將正式的錄取通知單發送到錄取學生手中。
生命橋樑計畫亦於11月6日舉辦開訓典禮同時導師們也與學生們相見歡,期待今年的生命橋樑計畫能與學生創造出不同的火花。




3462地區財團法人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獎學金審查會議記實
作者 台中惠民社 蘇錦梅Annie


很榮幸,受到3462地區扶輪基金主委── 林伯龍PDG Doctor的邀請,列席旁聽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獎學金的審查會議。席間看到評審主席林伯龍PDG Doctor、地區中華扶輪教育基會主委謝明憲PDG Ortho、副主委台中西南社李秀雄Host、審查委員台中惠民社江麗利Flower、審查委員台中北區社黃木權House等,與受審查的學生們面對面溝通,在審查過程中認真與專業的提問,讓我深深感受到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的不凡之處。覺得有必要讓大家來正確認識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如何透過機制切入社會的需求,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為台灣社會帶來曙光。
我想身為扶輪人除了應該瞭解什麼是地區獎助金與全球獎助金外,更需要瞭解財團法人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獎學金的重要性與意義。因為扶輪的公益服務計畫除了聚焦在七大焦點領域之外,能落實在地「精英培育計畫」,並且可以快速產生效益與反饋扶輪的公益,莫過於是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獎學金。
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的沿革
1974-75年度,台灣地區扶輪社為慶祝國際扶輪第一個扶輪社── 芝加哥扶輪社成立70週年紀念,而設置「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為台灣扶輪共同的社會志業。旋由全體前總監及國內資深社友為籌備委員,積極展開勸募基金的工作。
1977(民國六十六)年1月28日獲得教育部批准成立,依捐助章程遴選六名社友為第一屆董監事,國際扶輪3481地區張長昌前總監為董事長,於3月4日取得地方法院財團法人之登記證書。成立後資金之來源全賴台灣全體社友之捐款及其孳息所得。此時以獎助清寒優秀青年出國留學,及外籍來台留學生,和熱心社會服務如殘障服務的大專優秀學生為工作,普獲好評。
1985(民國七十四)年10月,第三屆董事長由國際扶輪3461地區廖泉生前總監接任,由於實際需要,董監事人數增至十二人,第五、六屆再增至二十名。自從廖泉生前總監接任後,為期望獎助學生能夠根留台灣,投入建設國家行列,積極以栽培本地優秀青年為工作目標,大力獎助國內碩士班及博士班在學優秀青年獎學金,為國育才。此一目標的確立和實施,獲得全體社友的認同和肯定,使得捐助更趨踴躍,基金會也愈加蓬勃發展,奠定該會深厚的根基。
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的宗旨
以「基於扶輪服務精神,鼓勵及培養國內外優秀青年,促進國際間之友誼及瞭解」為目的,依有關法令規定辦理下列業務:
1. 結合扶輪力量籌募教育基金。
2. 頒發國內碩士班、博士班在學優秀青年獎學金,為國育才。
3. 頒發台灣扶輪大使獎學金,鼓勵國外青年來台留學,促進國際間之友誼及瞭解。
4. 辦理教育、文化、研究及發明有關之服務活動以提升教育、文化、道德生活之水準。
5. 其他符合本會設立目的之相關公益性教育事務。
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獎學金申請資格與推薦資格
一、獎助對象:就讀於國內各大學研究所在學碩士班及博士班學生。
二、獎學金額:
博士班:每名新台幣十八萬元。
碩士班:每名新台幣十三萬五千元。
三、獎助條件:國內各大學研究所在學青年具備下列條件者,得申請獎助。
(1) 確實需要本筆獎學金支付學費,以協助完成學術研究者。
(2) 在學成績優良,年齡三十五歲以下。
(3) 設籍在各扶輪地區或就學地區。


(4) 非扶輪社員(包括名譽社友)子女。
(5) 非在職進修者為原則。
(6) 承諾本筆獎學金不得挪為他用。
(7) 經由各地區扶輪社申請與取得推薦。
(8) 每一扶輪社以推薦一名學生為原則。但在2021年8月1日起至11月30日前捐款(含認捐承諾)每超過新台幣二十萬元得增加優先推薦博士班學生乙名,每超過新台幣十五萬元得增加優先推薦碩士班學生乙名,捐款愈多,優先推薦名額愈多。冠名捐款比照上述規定(唯不受戶籍和就學所在地區之
限制)。
以今天的11位受審核的學生而言,其實就是最典型的實際案例,從他們的申請資料可以知道整個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獎學金申請的程序與運作。首先他們必須是在學的博碩士生,必須有推薦的社。本年度有2位博士生及9位碩士生接受推薦,其中有5位是冠名推薦,超額推薦社有鹿港東區社2位、彰化誼真社3位。從推薦社的推薦人數即可知道該社對中華扶輪基金會的支持與捐款額數。(每一扶輪社以推薦一名學生為原則,每超過新台幣二十萬元得增加優先推薦博士班學生乙名,每超過新台幣十五萬元得增加優先推薦碩士班學生乙名,捐款愈多,優先推薦名額愈多。)
今天是複審會議,依審查名單依序讓學生們個別進入會議室接受審查委員的提問,內容不外乎是各自的家庭背景、如何被推薦、論文主題介紹說明、獎學金的使用與規劃、對扶輪社的了解等等問題。從學生們的自我介紹,瞭解到多數是來自單親的弱勢家庭,為了支付學費與生活開支通常都必須要打工,甚至有學生是打兩份工還要兼顧課業。困境來自家庭的無所依怙,但是自身確實很爭氣。從他們的博碩士論文主題的介紹,可以看出他們對畢業後的就業願景與規劃,都有在為未來希望從事的職業做準備。例如:高職教師、會計師、半導體工程師、體育老師、出國再深造化工專業、心理醫師等等。
雖然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獎學金僅是一年期,但能幫助這些在學的精英,解決他們短期的困境,讓他們可以順利畢業考取執照,或出國再深造,都是一種即時有效的幫助。另外為了讓這些受獎的學生與扶輪社的連結,中華扶輪教育基會設置了一個有效率的機制,就是凡受獎學生之推薦社即為其「照顧扶輪社」。「照顧扶輪社」,應推選一人為受獎學生之「照顧社友」,期以扶輪精神關懷並培育成為扶輪的接棒人。受獎學生在未來的反饋,也是受益扶輪社,不但可以增加新社友,對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也是最有效率的宣傳。


3482地區潮境公園淨灘社區服務活動「Plastic Ocean」暨龜卵海域清網淨海 社區服務活動
作者 環境保護委員會主委 台北鳴鳳社 劉紹弘PP John


在起筆寫這文章時,其實心裡的感覺是五味雜陳的,前一陣子剛看完一個影片「Plastic Ocean」(可以上網搜尋),片中講的是我們人類所丟棄的塑膠垃圾,漁網等為大海的生物所造成的浩劫,最終若我們不做點什麼,其影響必回歸我們人類,左圖是一隻海獅被人類的廢棄漁網纏繞無法掙脫,右圖是一隻死去的海鷗在他的胃裡發現235塊塑膠碎片,若以我們人類來比喻,相當於我們肚子裡有6公斤到8公斤的塑膠垃圾,最終海鷗因無法消化塑膠垃圾導致重量過重無法飛行而死亡,瞬間「是不是該為了我們的地球做些什麼?」在腦海中浮起,且不但要做,還要一直做,越做越多,越做越久,越來越多人大家一起來,還要一代傳一代。

起心動念後便請益許鈴裕DG Frank,地區社區服務委員會主委簡國徽Ruca,以及環境保護委員會前主委蔡平凱Enoch以及各位顧問及委員,對於疫情中我們的活動該如何舉辦?這當然是一個不簡單的問題,因為期間遭遇第三級防疫警戒海岸線封鎖,室外聚集不得超過50人,不得聚餐,遊覽車需梅花座,還有最基本的季節問題,潮汐問題等。最後集眾人之智,把我們的重點放在環境保護淨灘教育,做到全家人大大小小一起來,把環境保護知識運用新傳媒扶輪的力量推廣出去。

9月29日是3482地區環境保護委員會與眾多的潛水的愛好者所主辦的一場淨海清魚網的活動,地點設在龜山島以南約3海哩的龜卵暗礁,暗礁在40公尺深的海底以90度的角度升至3公尺,為東北角重要的漁場,海面上常有漁船作業船隻,當日有長浪,過午後水流漸強,廢棄漁網常有綿延百公尺,以此等條件可能大部分的人會認為執行此項任務的一定是海陸蛙人等級的水準,事實上本團隊中可是包含三位女性潛者,其中一位便是負責本次的水下攝影。表現了本次活動的多元性。
整個活動中比較需要經驗的部分應該是地點的找尋,所以此次負責的船家本身自己也是個潛水的愛好者,對於龜山島附近海象的瞭解自然不在話下,儘管如此還是花了將近一個早上的時間才航行到合適的地點,下一步便是由潛導下水確定水下狀況並以浮力袋定位,所以一個活動下來,我們辛苦的潛導總共花了六隻氣瓶,絕對是我們這群人中最辛苦也是最危險的,接下來才是大隊人馬分組下水去除漁網,一整天下來平均每個人花了四隻氣瓶,清上來了整個船頭的廢棄漁網,整個活動也拍攝成影片,有興趣者可以搜尋「龜卵獨立礁」便可以瞭解當日的活動。
10月16日是3482地區環境保護委員會所主辦的一場淨灘社區服務活動,地點設在潮境公園,或許有人會問以我們的經驗為何辦一個困難度普通,清出垃圾量少,活動時間短,簡直是在作秀的淨灘活動。其實我應把它定義成為一個淨灘課程:此次活動的目標是把淨灘的知識與概念,垃圾分類的能力傳達給更多的人知曉、瞭解、執行,另一方面也是找尋合適的地方讓家庭全部成員一起參加,大大小小一起來,以學習為目標。
當日我們的教室是選在海科館的8K電影院,一個可容納300人以上的階梯教室,為了讓大家更瞭解海洋對我們的重要,選擇了一部有關海龜的影片,看完影片後,第一次覺得原來淨灘的學問如此的深,「上課的老師是一位教授呢!」也是我們第一次依國際標準來執行淨灘活動,為了讓大家能夠都學習得到,規劃了15組,每組分配一位助教,平均分散於各區域,讓大家在實作中也能夠有助教可在一旁指導,瞭解淨灘流程、分工、任務等有組織性的方式。

老實說以前淨灘常常以垃圾公斤數為成果發表,但這往往曲解了我們淨灘的本意,迷失在重量的追逐,公斤數只是個簽到,為我們的出席留下個紀錄,我們是為了我們的地球、我們的下一代而努力,告訴更多人,人類過多的包裝為這個地球帶來過多的負擔,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環境保護盡一分心力。最後不忘了看一下我們這次活動的紀錄吧!



3482地區2021扶輪服務感恩表彰會──「防疫有成 疫起加油 感謝有你」
作者 地區公共形象副主委 台北華城社 鄭恬吟PP Caroline

新冠疫情暴增嚴峻時,扶輪人暫停所有聯誼交流,共同投身防疫行列
當5月份全台進入第三級警戒時,原是各扶輪社的社慶、交接、首敲等聯誼時刻,3482地區扶輪人全面停止人與人的連結,除了遵循政府防疫準則外,3482地區許鈴裕總監攜手地區團隊成員與各分區助理總監們,主動發起防疫募款募資,從與日本2730地區共同捐贈的多功能負壓醫療帳篷、全台各地區總監串連募集143座正壓檢疫篩檢亭、扶輪公益網、各分區各社到社友的防疫物資捐贈,社友們在這波疫情幫助醫護體系、協助弱勢、熱心響應不遺餘力;3482地區總監許鈴裕DG Frank及秘書長陳煙平DS Clemen,為了感謝各社友的超我服務,於8月底快速召集社區服務委員會主委PP Ruca籌組表彰感恩會,以「扶輪服務感恩表彰會── 防疫有成‧疫起加油‧感謝有你」為主題,透過輕鬆愉快的餐會,感謝並表揚這五個多月來共同投入防疫的社友們。



扶輪人的不推辭,投入越多收穫更多
一群來自不同行業的領導人,哪裡有需要就那裡出現,扶輪人常說三出:出錢、出力、出時間,事實上,扶輪人服務真諦其實是「不推辭」,在這股「不推辭」氛圍裡,卻也造就一群使命必達、字典裡沒有困難的扶輪人,即便疫情多變、天氣驟變,這一群籌備團隊秉持著機動與靈活,從原本戶外場域調整到室內大型LED屏幕與舞台,用不到三天時間的重新整隊,從場地組召集人AG Vision協同PP Orton餐點調整、節目組召集人PP Ann重新配置節目流程、程序組召集人VAG Yvonne協同執行長PP CH調整程序及舞台周邊防護、行政組召集人AG Sport與執行長VAG Liyun調整頒獎動線、廣宣組召集人PP Caroline與執行長Justin調整活動設計配置、跨國視訊與直播、地區執秘協助簽到接待與紀念品等細部事宜,以及主委PP Ruca與副主委PP James帶領團隊調整所有細部流程以及彩排等,各個化身時間管理大師全力以赴,為的就是能完美呈現這場獨一無二的扶輪感恩表彰會。
3482地區許鈴裕總監於當天晚會表示,這場臨時籌組的扶輪感恩表彰會,展現3482地區團隊的熱情與活力,我們認真規劃每一步活動細節,感謝半年多來共同守護台灣的各位,扶輪人可愛的地方就是了解主動發掘需求,並且採取行動收集資源及分配運用,大家秉持著無私奉獻的心力,聚集一起親手服務,幫助需要的人,帶給社會更多溫暖而正向的力量,這就是我們扶輪人最難能可貴之處。
一群努力賺錢認真工作卻也懂得玩樂人生的扶輪人
完成這場任務卻也準備後續其他任務與挑戰,這是一群認真工作卻也懂得享受人生的扶輪人,即使面對疫情嚴峻考驗,面對瞬息萬變的年代,我們同心攜手同行,在每個資源弱勢之處,那裡有需要我們,我們服務就到那裡,扶輪人總是能將工作、生活、公益妥善分配管理,學習Do more, grow more,在3482地區許鈴裕總監及夫人帶領下服務人群,全力以服務改善人生,帶給這個社會正向溫暖,我們是扶輪人,我們是採取行動的扶輪人。



訪問世界各國扶輪社
作者 3501地區總監 王元甫 DG Medico
各國扶輪社都屬於國際扶輪(Rotary International, RI)的成員,所以廣泛的說,我們的社友不只是本社的社友、地區的社友,還包括全世界的扶輪社友。2011-12年度筆者擔任扶輪社社長時有個想法,我要以現任社長的身分,去訪問溫哥華扶輪社,因為我曾經住過溫哥華三年,就這樣開啟我訪問各國扶輪社的序幕。先後訪問各大扶輪社,包括倫敦扶輪社、溫哥華扶輪社、東京扶輪社、巴黎扶輪社、雪梨扶輪社、維也納扶輪社、漢堡扶輪社等,14個國家(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奧地利、瑞士、比利時、荷蘭、丹麥、西班牙),80個扶輪社。
1905年2月23日第一個扶輪社在美國芝加哥誕生,當時芝加哥扶輪社(Rotary Club of Chicago)有四位社員,從事律師工作的保羅‧哈里斯Paul Harris,從事煤炭經銷商的Silvester Schele,從事採礦工程的Gustave Loehr,從事裁縫生意的Hiram Shorey。100多年後,全球有3萬5千多個扶輪社,約120萬社員,真是世界奇蹟。這是扶輪創始人保羅‧哈里斯當初沒想到的,有理想就要去實現,奇蹟就會發生。
1908年舊金山扶輪社和奧克蘭扶輪社相繼成立。1910年的8月,當時的16個扶輪社在芝加哥舉行第一次的全國大會,並決議共同成立扶輪社全國協會(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otary Clubs)。1910年11月,加拿大溫尼伯成立了第一個美國以外的扶輪社。北美以外的第一個正式登記的扶輪社是倫敦扶輪社(都柏林扶輪社雖較早成立,但正式登記較倫敦扶輪社晚)。由於扶輪社已經發展成為國際性的組織,在1912年扶輪社國際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otary Clubs)成立,1922年改以國際扶輪(Rotary International)作為正式名稱。
倫敦扶輪社(Rotary Club of London)
倫敦扶輪社成立於1911年,與中華民國同一年成立,屬於國際扶輪1130地區。倫敦扶輪社稱為No. 50,是國際扶輪第50個成立的扶輪社。倫敦扶輪社是男女合社,社員約120名,例會時間是星期一中午,場所在市中心大使館區的Dartmouth House(是English Speaking Union總部),現在例會地點改為附近的Chesterfield Mayfair Hotel。
倫敦扶輪社社員包括政黨領袖、國會議員、各國大使、宗教領袖、藝術、工商、專業人士。邱吉爾前首相、柴契爾前首相、英國女王夫婿菲力普親王都曾是榮譽社員,倫敦扶輪社與英國皇室共同做慈善,即我們一般所稱的服務。
倫敦扶輪社社長President Norman Winbourne是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Royal Institution of Chartered Surveyors, RICS)會員,邀請我上台致詞,我說台灣是自由中國,國名是中華民國(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1949年蔣介石前總統從大陸遷台,帶來北京故宮許多無價之寶的古董,成立世界知名的「台北故宮博物院」,Winbourne社長跟我說,他很瞭解這段歷史。
倫敦扶輪社的社長配戴社長肩章,每位前社長也配有前社長肩章,但肩章的扶輪標誌比社長的小,台北扶輪社也有相同的情形。世界許多扶輪社友常會訪問倫敦扶輪社,這樣可以促進國際瞭解與對話,當天蘇格蘭扶輪社(Rotary Club of Edinburgh)社長President Bob Hislop來訪,該社是倫敦扶輪社輔導。
溫哥華扶輪社(Rotary Club of Vancouver)
溫哥華扶輪社成立於1913年,屬於國際扶輪 5040地區,是西雅圖扶輪社(Rotary Club of Seattle)輔導,為加拿大第二個成立的扶輪社,社員約有150名(最多曾達到300多名社友,在最頂級的Canada Place例會)。溫哥華扶輪社是男女合社,每週二中午在溫哥華市中心高級的Terminal City例會。社員有四種類型:一、一般社員(Regular members),二、企業社員(Corporate members),三、家庭社員(Family members),四、青年領袖社員(Young leader members)。
2012年1月24日我訪問溫哥華扶輪社,社長President Franz Gehriger是企業家,邀請我上台致詞;訪問國外扶輪社,上台致詞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致詞大約3分鐘,要有充分準備,因為是代表台灣,致詞後社長致贈溫哥華扶輪社小社旗。
當天的例會節目是服務計畫委員會報告,介紹該社已實施28年的服務計畫annual Bike-A-Thon in support of the Rotary Hearing Foundation。這項活動結合騎自行車運動,幫助聽障人士的募款,此項計畫除了社友捐款,還對外募款,28年總計捐贈210萬加元(約6,300萬台幣),服務項目包括:(1)醫學研究(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研究人工耳蝸移植)、(2)建立「扶輪聽力臨床中心」(St. Paul's Hospital)、(3)支持聽障人士的教育課程(Vancouver Community College),這就是該社長期實施、很有意義的招牌服務。
溫哥華扶輪社例會只有主講台,沒有長條桌main table,例會中沒有出席報告、糾察紅箱報告。溫哥華扶輪社唱加拿大國歌,並有社友朗誦祈禱文;有懸掛加拿大國旗與美國國旗,因為扶輪社起源於美國,所以除了本國國旗,還懸掛美國國旗,我在英國的扶輪社也看到相同情形。
巴黎扶輪社(Rotary Club of Paris)
巴黎扶輪社成立於1921年,屬於國際扶輪1660地區,今年慶祝100週年(15 September 2021),比利時布魯賽爾扶輪社(Rotary Club de Bruxelles)與瑞士蘇黎世扶輪社(Rotary Club Zurich)都由巴黎扶輪社輔導。巴黎扶輪社有220位社員,男女合社,女性社員約占百分之十。例會時間是星期三中午,地點是巴黎第九大學附近的Le Pavillon Dauphine Saint Clair,現在例會地點改在市中心cercle de l'union interalliée。
2013年2月13日我訪問巴黎扶輪社,當天是家庭日,社長President Claude Gattegno邀請我上台致詞,我用英文,翻譯成法文,當講到台灣將出現RI社長RIPN Gary Huang,現場報以熱烈掌聲。家庭日請來魔術師表演,寶眷夫人與小孩一起同樂,非常滑稽熱鬧。巴黎扶輪社餐費是78歐元,約合台幣2,500元,社長President Claude Gattegno說,維持巴黎扶輪社高素質,餐費高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巴黎扶輪社有四大策略價值(values):一、友誼第一(Friendship First),二、世界公民(A citizen of the world),三、品質要求(The Quality Requirement),四、服務社會(Serve the Society)。巴黎扶輪社友誼第一,尤重聯誼,營造真正友誼與良好的聯誼,友誼與聯誼是巴黎扶輪社兩大支柱。例會的歡樂和溫馨氣氛是達成扶輪社目標的重要促進方法。
每位想要入社的人都要有兩位社員介紹,也就是導師(mentor),台灣稱為小保母,以確保新社友能成功的融入巴黎扶輪社。好的例會演講是高品質要求的必要條件。在高級、美輪美奐的餐廳,邀請著名的主講人,談論人文、歷史、社會、經濟、科學、醫學、藝術等主題,分享個人獨特的經驗,這是巴黎扶輪社成功的重要因素。
東京扶輪社(Rotary Club of Tokyo)

東京扶輪社(東京ロータリークラブ)成立於1920年10月(1921年登記),屬於2580地區,是第一個由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otary Club(1922年以後稱為國際扶輪Rotary International)直接管控成立的扶輪社,沒有輔導社(sponsor club)。東京扶輪社是亞洲第四個成立的扶輪社,1919年菲律賓馬尼拉扶輪社與中國上海扶輪社(1951年停止運作,2006年恢復),1920年印度加爾各答扶輪社,日本東京扶輪社1921年登記。
東京扶輪社只有男性社員,社員人數330人左右,出席率非常高,高達百分之九十幾,例會30多桌,在東京帝國大飯店開會,註冊時就被告知,例會時不能拍照,可能因有國會議員與貴族。
2013年1月9日是新年初例會,第4405次例會,有特別節目:(1)助六太鼓演奏、(2)獅子舞、(3)鏡開き (日本清酒開桶的傳統儀式)。場面壯觀,表演華麗,突顯日本人敬業、求完美的精神,留下令人難忘、美好、深刻的印象。
例會時不能拍照,所附相片是東京扶輪社寄給我的明信片與社刊翻拍的,與我合照的是岡崎由雄會長、國際主委、青少年交換主委、台灣交換生及我的日本友人。同時寄來日文版與英文版社刊。以社員人數、例會規模、國際化能力來說,東京扶輪社是非常強大的扶輪社。
雪梨扶輪社(Rotary Club of Sydney)
雪梨扶輪社成立於1921年5月17日,今年慶祝100週年,屬於國際扶輪9750地區。兩位加拿大扶輪社社員James W Davidson(註一)與J Layton Ralston引進扶輪理念,並由多個加拿大扶輪社協助成立。Rotary Club of Melbourne(墨爾本)、Sydney(雪梨)、Wellington(惠靈頓)、Auckland(奧克蘭)都在1921年成立。
2012年4月3日我訪問雪梨扶輪社,例會地點是雪梨市商業中心(CBD) Castlereagh Boutique Hotel的Cello Room,非常氣派典雅;社員人數最多時曾達400人,現有120人,社長President Ned Boyce是律師,配戴社長肩章在門口迎接,肩章鑲滿許多古銅色前社長的名牌,因已有91年歷史,名牌應該相當的重,例會時就沒有配戴。
例會中社長邀請我上台致詞,採對話方式,問我三個問題,我都輕鬆的答對,並贈送我內雕雪梨扶輪社的水晶紀念品。糾察(sergeant-at-arms)在澳洲扶輪社有重要地位,僅次於社長,例會時坐在社長旁邊,例會進行都由糾察主持進行。我也得知,澳洲扶輪社最大的問題是社員不斷的流失,澳洲的一個地區即將被合併。
義大利羅馬(國際扶輪2080地區)慈善晚宴
2018年2月22日我參加國際扶輪2080地區(義大利羅馬)End Polio慈善晚宴,本來是要訪問羅馬市的扶輪社,對方回信告知,當天扶輪社例會變更,改為地區的慈善晚宴。慈善晚宴在Palazzo Ferrajoli(費拉若利宮)舉行,16世紀建造,是貴族宮殿,近代是政治家和外交官的聚會場所,古色古香,牆上布置許多古典名畫。
聯誼時間從晚上6時開始到8時,長達2小時,大家盛裝出席,相聚交談,好不熱鬧。典禮開始,唱歐盟歡樂頌與義大利國歌,貴賓致詞,享受美食佳餚。與我同桌有位婦產科醫師PP Gabriele Andria,夫人是小兒科醫師,我們相談甚歡,也成為FB好友,今年得知我們同為2021-22年度地區總監,互道恭喜。真是有緣,就任三年前就在義大利羅馬相逢。
台灣扶輪社的制度來源於日本:(1)例會懸掛扶輪旗:台灣掛三面旗(四大考驗旗、扶輪社旗、年度主題旗),日本懸掛二面旗(日本國旗、扶輪社旗);(2)唱扶輪歌曲:台灣唱扶輪頌與扶輪社友我們歡迎您,日本唱日本國歌與奉仕の理想;(3)有出席報告與紅箱報告。台灣與日本還有差別:(1)日本扶輪社都懸掛國旗,台灣扶輪社有些掛國旗,有些沒有;(2)台灣稱社長(President),日本稱會長;台灣稱秘書(Secretary),日本稱幹事;台灣稱主委(Chair),日本稱委員長。
歐洲扶輪社例會一般沒有懸掛扶輪旗,沒有唱扶輪歌曲,沒有出席報告,沒有紅箱報告,有扶輪鐘。義大利是例外,例會有懸掛歐盟旗、國旗、扶輪旗,例會唱歐盟盟歌歡樂頌與義大利國歌。歐洲扶輪社社友沒有配戴年度領帶,沒有使用扶輪社名片,用一般公司名片。
訪問扶輪社前,要先告訴對方,要在何時去扶輪社例會,一方面是禮貌,一方面是避免扶輪社變更例會時間或地點。如何查詢扶輪社的例會時間與地點呢?進入Rotary網站,點選Club Finder,選擇location(地點)、meeting day(例會日)、meeting time(例會時間),點選search,就會出現許多扶輪社,再選擇想去的扶輪社。點擊扶輪社website(網站),再點選contact寫信。一般一星期內會收到回信,對方會表示歡迎,並確認例會時間與地點正確。扶輪社友出國旅遊、經商、開會,可以藉此機會訪問國外扶輪社,請記得要帶貴社小社旗去交換,做好國民外交,增進國際扶輪友誼。
訪問各國扶輪社是很有意義的經驗。在例會上致詞,宣揚台灣,做國民外交;不僅可以交朋友、享受美食,還可增廣見聞與歷練,學習各國扶輪社文化。除了面對面交談,身歷其境瞭解各社例會情形;還可以到各扶輪社網站,研究各社的歷史、文化、活動與服務。在DGN與DGE這兩年,我走訪3501地區各扶輪社演講「國外扶輪社訪問與人文之旅」,將訪問實錄真實呈現,介紹給地區各扶輪社社友,深獲好評。有理想就要去實現,奇蹟就會發生,這也是當初我沒想到的。
註一:James W Davidson即為曾於日治時期擔任美國駐台領軍的禮密臣。


3502地區千人熱血瘋國球助百位育幼院童親睹樂天風采
作者 八德有德社社長 孟小亞Coach

國際扶輪3502地區於9月27日在桃園國際棒球場,完成關懷育幼院童的公益日活動。當日千位扶輪人響應地區號召,身體力行一同進場支持國球,不僅成功達標公益日千人報名門檻,更完成百位育幼院童資助,進場親睹樂天風采。
在疫情稍微緩解的9月,能與好久不見的地區好朋友、愛心滿溢的扶輪人相聚一起,此等時刻彌足珍貴,我們不僅相聚,還能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一起完成有意義的公益活動,更加彰顯了扶輪精神,以服務改善人生。





當日,總監吳淑華Water率領3502地區社友及寶眷以年度地區舞蹈完成開場舞,將3502地區熱血的精神感染現場每一位參與的扶輪人與來賓,之後更成功開球,為此次公益日活動增添圓滿回憶。

近三個多小時的棒球比賽,扶輪人舉起加油棒吶喊助陣,也起身與樂天女孩一起跳應援舞、唱應援歌,不僅拉近扶輪人之間的距離,同時有來賓與家人們的參與,讓此次公益日更顯意義非凡。




3523地區防疫氧氣機捐贈尼泊爾3292地區報告
作者 3523地區前總監 邱鴻基 PDG Joy


參與扶輪是一趟奇妙的人生旅程,在2018年加拿大多倫多國際年會與尼泊爾3292地區總監DG Kiran Lal Shrestha相識,並討論到合作尼泊爾國際醫療服務計畫。2019年10月20-27日我們到尼泊爾完成任內最重要的服務,我們帶領133位扶輪好朋友參與國際醫療服務擴大服務的規模,除了在當地捐贈心導管室、3台超音波、心電圖機、2台牙科治療台及許多醫療器材,特別感謝華南社CP Goshen捐贈200台輪椅並親自到場致詞。最後我們寫下2天義診6,983人的歷史里程碑。

透過這一場國際義診,我們體會出「扶輪連結世界」的真諦。不論我們是誰,不論我們來自哪裡,不論我們說哪一種語言,我們都是國際扶輪的成員,彼此緊緊的相連結在一起。因為這一場義診,我們也與尼泊爾3292地區建立起兄弟般的地區情誼。而在2020年過年前夕在武漢發現不明肺炎而下令封城,緊接著各國紛紛宣告撤僑。不消多長的時間,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全世界迅速擴散,各國都備受威脅,許多醫療資源缺乏國家或地區亟待援助,世界各國皆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不只很多確診民眾病亡,歐美等重災區經濟亦受到重創。
而RI及TRF都非常關心COVID-19疫情,希望各地區扶輪社能善盡協助社區及國際之責任。台灣因有抗SARS經驗,從一開始便提高警覺,超前部署,開啟全民防疫大作戰。迄今防疫績效備受各國肯定,行有餘力,更應援助他國,讓疫情儘快平息。現在是地球村的時代,其他國家災情慘重,台灣亦難獨善其身。且COVID-19防疫是緊急需求,每一件防護衣都是第一線醫護人員的戰袍。我們在3月底立即啟動地區急難救助機制,運用地區獎助金及社友的愛心捐款來購買防疫醫療物資,我們總共捐贈1萬3千件全身型防護衣給第一線防疫醫護人員,包括台北市、新北市10家聯合醫院及義大利、日本、莫三比克的醫院。



在2021年5月7日時,我們收到來自尼泊爾地區的求援信,由於印度的疫情十分嚴重,尼泊爾的疫情傳播率亦高達43%,感染的人數不斷攀升,醫療設備也處在短缺的狀態,尼泊爾已經祭出封城2週的強硬手段希望能夠抑制疫情的蔓延。但儘管已經用了最強硬的手段仍然抵抗不了疫情的傳播速度。死亡的人數也不斷的攀升,他們極需氧氣製造機來挽救他們同胞的生命。
當我收到PDG Kiran來函求援,希望幫忙募集救命的氧氣製造機,我馬上在地區特別是尼泊爾義診群組中發起募款行動。真的非常感謝大家立即響應、踴躍捐款,截至5月18日共募集到2,421,000元。更透過社友的介紹,我們立即採購了65台美國製的氧氣製造機加上80台血氧濃度機,在救人如救火的時間壓力下迅速將這一批物資於6月3日送達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由當地尼泊爾扶輪社分別送至各個急需氧氣機物資的醫院。
在這一場史無前例的全球性疫情中,沒有人是局外人。我們非常感謝由華中社主辦以及全體社友發揮愛心捐贈尼泊爾3292地區救命的氧氣製造機,因為尼泊爾緊接在印度邊境,疫情很嚴重,感謝大家及時行動捐贈尼泊爾:
1.氧氣製造機65台
2.變壓器65台
3.血氧濃度器80台
曹仲植基金會董事長曹國賢CP Goshen捐贈尼泊爾氧氣製造機50台給3292地區,120台給尼泊爾菩薩寺,另外捐10,000台輪椅給印度。
特別感謝華中社Vincent社長主辦及3523地區全體社友這次的愛心捐款活動!
感謝大家的愛心支持尼泊爾及印度。讓我們渡過COVID-19的危機,祝福大家平安健康!


三、扶輪作品
SPECIAL ARTICLES

畫說扶輪

金聖歎與「六才子書」
作者 ‧ 編輯部 ‧

生於明末,逝於清初的金聖歎,是家喻戶曉的清初大儒,雖然他才華傲人,擁有滿腹經綸,但是卻難逃大時代的悲慘
命運。
金聖歎,1608年生於蘇州,原名金人瑞,號金采,字聖歎,以字行,為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學家,他文采洋溢,尤其擅長文學評論,早年醉心於佛學,卻因恃才傲物,為人率性,而冤死於「哭廟案」。
金聖歎童年貧困孤獨,九歲入塾啟蒙,寒窗苦讀數年,精研四書五經,惟擁有獨立之思考能力,因此廣閱群書,學識豐富,尤其熱衷於「水滸傳」,成年後補弟子員,成為秀才,惟因拙於理財,以致生活經常處於困境。
他自幼篤信佛教,經常勸人向善,除研修佛經之外,也廣結僧人,並擅長扶乩降靈,自稱為佛教天台宗祖師智顗弟子的轉世化身。由於篤信佛、道二家,又具儒家的入世觀,因此他深感人生虛幻,有如一場夢境之短暫易逝,故凡事皆不可恃,因而嚮往悠閒的田園生活。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受到明代李贄曾將「史記」、「杜甫詩集」、「蘇軾集」、「李獻吉集」和「水滸傳」,評為天下五大奇書的影響,而也將「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評為「六才子書」,其中尤以評「水滸傳」流傳最廣。當他評「水滸傳」、「西廂記」、「左傳」之時,在當時已享有曠世奇才之譽,名聞遐邇。
金聖歎於評註「六才子書」之後,即提升了通俗文學在文壇的地位,使得小說、戲曲等一躍而與傳統經詩並列,因此他被推崇為中國白話文運動的先驅,在中國文學史上擁有重要地位。
但是這位文學泰斗生性桀驁不馴,又充滿了叛逆性,經常招惹一些麻煩,除了挑剔經典名著的缺失之外,也經常針砭地方官府,而得罪了不少朝廷命官。但是無論他是評論經典名著,或者是批判時政,都在他辨給的口才之下,講的頭頭是道,充滿了說服力,因此官府也無可奈何。同樣的,他在學術上所評論的小說「水滸傳」、戲曲「西廂記」及杜甫等諸家唐詩時,也是字字斟酌,鉅細靡遺,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首創評論小說、戲曲的典範。他也擅長對聯,在當時頗享盛名,幾乎無人可與之抗衡,在中國文學史上流傳了很多他的對聯軼事。
金聖歎一生高傲,孤芳自賞,嘗以才子自居,卻率性而為,狂放不羈,他又輕視其他文人之庸俗而不可耐,時而貶之,文人相輕,莫此為甚。惟他於家鄉設塾講學時,因飽讀詩書,學識淵博,深受地方耆老之尊崇。
某次為反抗地方官吏的貪贓枉法,金聖歎乃聚眾抗議而得罪官府,被捕入獄遭判死罪,於同年七月十三日在南京三山街被處死,此乃史上有名之冤獄奇案「哭廟案」。
金聖歎一生最大的貢獻,除了文學評論之外,就是提升小說與戲曲的文學地位,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通俗文學守護者。由於他開啟了文學評論的先河,而名列中國文學史上最有創意的評論家之一。也因為他對白話文研究的深入,而被尊為中國白話文運動的先驅。
他除了在十七世紀中葉評點小說「水滸傳」、王實甫的「西廂記」之外,又編纂唐詩選集「唐才子書」八卷,八股文應試範本「制義才子書」,並注釋「杜甫詩集」。身後所留之詩歌300多首,則編入「沉吟樓詩選」,並撰成「杜詩解」四卷、「評解180首杜甫詩歌」等,對中國近代文學史貢獻卓著。



煙花三月下揚州(2)
作者 3521地區前總監吳蓓琳PDG Pauline
大觀園高旻寺
曹雪芹的曾祖母是康熙皇帝的奶媽,祖父曹寅不止是江寧織造府,也曾坐鎮揚州擔任兩淮巡鹽御史。為了康熙南巡,曹寅在揚州運河旁的高旻寺修建行宮,所以曹雪芹在紅樓夢裡寫的大觀園,藍本就是來自高旻寺的行宮。這裡曾經挖掘出一個題著「有鳳來儀」的石墩,在紅樓夢中變成了掛在林黛玉所居的瀟湘館門匾上的字。
現在的高旻寺,依然規模宏偉,但卻少了一份古樸,高塔建得更是不倫不類,而大觀園的精神,當然也盪然無存。
竹的家鄉在宜興
電影「臥虎藏龍」中李慕白及玉嬌龍在竹林中飛來飛去的打鬥場景,拍攝的地點就是宜興的竹海。
宜興竹海風景區綿延江蘇、浙江及安徽三省,縱橫八百餘里,層層疊疊,風吹動竹林時猶如波濤翻滾。這裡生長的以毛竹為主,漫山遍野,靈氣環繞。竹海的山區離太湖最為接近,因此從竹海山上流下的溪流也是太湖三支源頭之一,而被稱為「太湖第一源」。
聽說冬雪時這裡的景色更美,應該可以冬天前往一遊。
宜興玉龍潭明清古鎮
小小的玉龍潭古鎮,在常州附近的湖㳇。那裡都是白牆黑瓦的古建築,據說是從浙江拆來了一整條街,都是明清時期達官顯貴的生活居所。小鎮上有私房飯館、民宿、書屋、陶藝店,古意盎然。
因為不是假日,走在舖著老青石的街上,非常安靜,經過小橋流水,看到很多老房子還在裝修,相信一年後再來,會有更不一樣的面貌。
如果不是趕路,應該多停留一會兒,享受那種像穿越時空的感覺。
宜興明清古窰址
東漢時期宜興就已經是製陶中心,因為宜興位於江蘇省南部,太湖之濱,這裡的山區盛產陶土和竹木薪炭。明代中期以來,開始流行並逐漸形成以詩詞、書法跟篆刻融於一體的壼藝,逐漸形成紫砂文化的深厚底蘊。
紫砂壺之所以聞名於世,是由於當地的陶土原料非常特殊,可塑性很強,可以任意加工成大小不同的造型,而且製作的時候黏合力非常強,但又不粘工具,也不粘手,乾燥收縮率小,紫砂陶從泥坏成形到燒成,收縮只有8%,因此紫砂茶壺的口蓋能做到嚴密的縫合。紫砂陶具有良好的透氣性,所以能夠保持茶葉不容易變質,用的時間越久,把摸的時間越長,就會越有光澤,這種材質的特殊性,是其他的陶土無法比擬的。
紫砂茶壺的美,在於形、意、格調及工藝。來自一些先師的作品,已經價值連城,如今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後起之秀,作品也早已受收藏家所追捧。
宜興農家菜
宜興雖然是小地方,但當地原汁原味的菜式竟媲美揚州,甚至味道做得更好!在玉龍潭古鎮大街上的榮福樓用的午餐,首先來的一碟高塍豬婆肉令人驚艷,接著熱騰騰的雞湯糰子,鮮嫩的春筍煮咸肉、涼拌馬蘭頭、張公豆腐、紫山芋做的餅,都令人回味無窮。用「烏飯草頭」染色的糯米飯,是宜興有名的「烏米飯」,蒸出來有幽幽的草香。宜興傳統烏米飯的吃法,就是拌上白砂糖,砂糖脆硬、飯粒綿軟,比粽子還好吃。
在宜興的餐點,是這次旅程中最出色的,因為食物非常入味,可見這裡吃的文化是考究的,加上每餐伴以陶瓶的白酒,真乃食仙的享受。
宜興善卷洞
宜興是竹的海洋、茶的綠洲、洞的世界、陶的古都。宜興的西南山區屬喀斯特地形,集中有許多溶洞,善卷洞與張公洞、靈谷洞合稱「宜興三奇」。
善卷洞是最有名的石灰岩溶洞,分為上洞、中洞、下洞及水洞,洞洞相通,並可在洞裡行舟,水道有120米長,洞內有如地下宮殿,形態多異的石鐘乳,形成已有三萬多年。
相傳虞舜要將天下禪讓給自己的老師善卷,善卷拒絕,隱居於此洞內而得名。善卷洞是世界知名景點,與比利時的漢人洞、法國的里昂洞,並稱為世界三大奇洞。
梁祝化蝶在宜興
宜興的善卷洞相傳就是梁祝故事的發源地,善卷洞附近有個祝家莊,就是祝英台曾居住之地。
在中國,共有宜興、寧波、濟寧和汝南都說是梁祝的發生地,但只有宜興留有梁祝的遺址。善卷洞旁有英台讀書的「碧鮮庵」,還有「晉祝英台琴劍之塚」的墓碑,是祝英台埋藏琴和劍的地方。再過去是「英台閣」、「蝶亭」等遺蹟。據說循著善卷洞的石山道向前行,還有鳳凰山、觀音堂、土地廟、荷花池、扶橋、茶亭、馬家村等地名,這些都是傳說中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十八相送的地方。由於這裡的梁祝史料記載最早、遺蹟最多,所以經過專家考證後,宜興市在2006年終於得到「中國梁山伯祝英台之鄉」的稱號。


台灣世界遺產候選地系列之十一 ──烽火遺痕── 馬祖的戰地文化
作者 ‧ 編輯部 ‧


要不是有那一場八二三台海砲戰,也許有很多人對馬祖列島並不熟悉。

馬祖本來只是福建省連江縣的一個島嶼漁村,居民生活純樸,但是由於其地理位置的險要,在1949年一夜之間成為軍事重地。到了1958年八二三砲戰爆發時,更凸顯了金馬地區的戰略價值,也開始實施戰地政務,直到1992年解除之後才開放觀光,此塵封數十年的馬祖才重現其神秘的風貌。


馬祖列島共計有36個大小島嶼,包括南竿、北竿、東莒、西莒與東引等。而被譽為「上天撒在閩江口外的一串珍珠」,因此在解除戰地政務以後,馬祖列島的多山、岩礁、岩岸等地形,漸漸成為民眾觀光的景點。
據清初「使琉球記」書中記載,宋福建湄洲的孝女林默娘,聞父兄突遇船難,而躍入海中拯救,不幸溺斃罹難,遺體漂至閩江口的小島南竿,被漁民打撈上岸埋葬於海邊。湄洲鄉親因不見媽祖下落,認為她羽化昇天成仙,於是在此建造湄洲媽祖廟以紀念媽祖的慈恩懿德,這個島嶼因而被稱為「媽祖島」,後來又改為「馬祖」,因此媽祖也成為馬祖島居民所信仰的神明。
馬祖的歷史融合了閩東、海洋的文化,也曾經受到戰爭的洗禮,由於這種多重歷史的影響,也展現台閩多元文化的風貌,而戰地文化景觀即是其中的重要單元,也是文化資產保存的重點。
馬祖雖然在八二三炮戰期間,也受到了創傷,但是不如金門般經歷慘烈的戰役,因此戰地的氣氛也較為淡薄,反而多了些許神秘感,即便如此目前仍派有駐軍防守高登與亮島,因此有部分地區尚未開放參觀遊覽。馬祖列島的四鄉五島仍然留有複雜曲折的坑道。目前除了已開放參觀的南竿北海坑道與東引安東坑道之外,還有很多坑道與崗哨砲台,處處充滿當年官兵們艱辛的痕跡。


馬祖的重要景點還有1961年代於南竿福澳港一座凸出島礁上建造的「勝利堡」,昔稱「擎天堡」。由於位置正北,且居南竿島的防禦中線,而成為東守備旅與西守備旅的分界,可以扼守福澳港、清水澳與珠螺澳等,與珠螺堡構成交叉火網。
長期處於冷戰前端的島嶼,馬祖發展出多元色彩的戰地文化與景觀,如:防禦工事的坑道、碉堡、海防崗哨、觀測所、防空洞等,以及政治宣導的精神標語、心戰喊話站、軍中樂園等等文化資產。這些文物隨著冷戰局勢的趨於緩和,已經逐漸成為供人回憶的文化遺產。
這些文物資產在歷史價值上,被定位為冷戰時期的場域,以及當時軍民生活記憶的場景;在科學領域上則是闡述島嶼之防禦戰略,以及近代軍事建築工事的代表性;從美學的點來看,因為具備人與環境互動之文化景觀的真實性,因此可以反映人類對於土地利用的智慧及審美觀。
文史工作者為了保留這些烽火下的歷史遺跡,做了很多的努力,政府除了努力於浴火重生之外,也特別將北竿大澳山規劃為戰爭和平紀念公園,將馬祖的戰地風貌完整的濃縮其中,並展示相關的歷史文物、防禦武器等,以供人們緬懷憑弔。


欲窮千里目

有一位熱愛航行的船長,辛苦打拚,累積了一筆可觀的財富,希望可以買到全世界最美的大帆船,遊歷四海,他在每個停留的城市中尋找夢想中的帆船。
「天啊,這不就是我想要的帆船嗎?」船長終於在一個港口,看到一艘全身散發銀色光芒的大帆船,隨著海風吹拂,它就像灑落銀粉似地閃爍,造型既獨特又引人注目。船長馬上用盡所有財富買下銀色大帆船。
他迫不及待吆喝船員,快駛著美麗的帆船出發。不論在海上航行或是停泊在港口,老船長覺得銀色大帆船勝過其他各式各樣的船,讓他快樂得不得了,他得意洋洋對水手說:「你一定沒見過這麼美的帆船吧!」
沒想到水手告訴他:「其實我曾經看過一艘跟銀船一樣造型獨特的帆船,但全船都是金色的,光彩奪目,漂亮得不得了。您的銀船雖然好看,不過金船才是我見過最美的船。」
從此之後,船長就像洩了氣的皮球,沮喪的想著:「原來世界上還有金帆船,我的銀船根本比不上它。」船長想像自己開著金帆船有多威風,越想越不快樂,開始四處找尋金帆船。一年一年過去,船長已經老到沒有體力再出海,只好放棄尋找金船,連銀帆船也賣掉了。
在一個夕陽西斜的時刻,老船長站在岸邊看著新主人開走銀船,他驚奇的發現,夕陽光輝照射下,銀色的船竟變成金色!他夢寐以求的金船,原來就是自己的寶貝,根本就在眼前。但是他只能目送閃耀的金黃光輝,消失在海的盡頭。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每個人心中都有金帆船,追求更好的生活,更棒的享受。因為人心永遠不滿足,有了健康想要不老;有了千萬想要億萬;有了美眷想要二奶。
永無止境的追求,毫無節制的需索,忙到最後往往長壽不成,健康也流失;鉅富不得,老本也散盡;二奶不賢,美眷也離棄。彷彿像船長的銀帆船一去不返,後悔也來不及了。
美國正向心理學家馬丁‧賽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的名言:「如果你想快樂一小時,就睡個午覺;想快樂一天,就去釣魚;想快樂一個月,就去結婚;想快樂一年,就繼承一筆遺產;想快樂一輩子,就去幫助別人。」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伊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當沉迷追求天邊彩虹時,別忘了手中的玫瑰所帶來的美好啊!


如果你想快樂一小時,就睡個午覺;想快樂一天,就去釣魚;想快樂一個月,就去結婚;想快樂一年,就繼承一筆遺產;想快樂一輩子,就去幫助別人。



壺中日月‧玉液留香 ──茶仙陸羽與茶經
作者 ‧ 編輯部 ‧

宋人吳自牧所編撰的「夢梁錄」中,將「柴米油鹽酒醬醋茶」列為八項生活必需品。到了元代「酒」被刪除之後,「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即成為琅琅上口的中國諺語。足見「茶」自古即為我國重要的民生必需品之一,而品茶藝術則成為名人雅士之休閒嗜好。
在日本有一位家喻戶曉的茶聖── 千利休,他的茶道哲學留芳青史;其實早在唐朝即有一位著名的茶仙── 陸羽,因為首先撰寫第一部有關茶的著作「茶經」而聞名於世,此後即被世人尊為「茶仙」。
陸羽,字鴻漸,又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茶山御史,是八世紀唐朝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由於他對茶事有濃厚的興趣,而深入研究茶藝,成為當時有名的茶人。
據史載:唐上元初,陸羽至苕溪湖州隱居時即潛心寫作,而完成了世界第一部研究茶藝的鉅著「茶經」。顧諸山是浙江湖州著名的產茶區,當年陸羽在顧渚山與皎然、朱放等人論茶時,均以顧渚山茗茶列為首選。陸羽還著有「顧渚山記」二卷,描述當年論茶情事。陸羽和皎然都是當時的茶葉名家,分別著有「茶經」和「茶訣」兩書。趙璘在「因話錄」中寫道:「陸羽性嗜茶,始創煎茶法」,因此史上均認煎茶法始於陸羽,後來陸羽又應顏真卿之邀,參與編纂「韻海鏡源」。後來名茶人陸龜蒙也深受前輩的影響,在此開設茶園,他曾寫過「茶書」,是繼「茶經」、「茶訣」之後的茶葉著作,可惜「茶訣」和「茶書」均已失傳,唯獨陸羽的「茶經」三卷流傳至今。



陸羽的「茶經」一書對茶的製作技術和飲用方法也予以改良。在飲用上,茶經倡導使用「煎茶法」,亦即將研磨過後的茶末置入沸水中,稍加煎煮後即停止加熱,然後舀到茶碗中慢慢啜飲。在品茶哲學上,他將飲茶情趣注入了儒、釋、道的思想,達到蘊含美學的意境,並且透過對茶具之品味的要求,以及細緻的飲茶程序等,將飲茶方式予以標準化。使得品茶的意境,提升到「茶文化」和「茶道」的
層次。
由於「茶經」對「茶事」的細緻研究,而成為最完整而系統化的茶學經典,也開啟了撰寫茶事著作的風氣,因此坊間描寫有關茶和飲茶的書籍,就如雨後春筍般的大量出現,而「茶經」也奠定了後世各類茶書的典範地位。
由於受到「茶經」的影響,中國的飲茶風氣開始興盛,也確立了「茶」在中國的「水、酒、茶」三大飲料中的首屈地位。而茶葉品種幾經改良之後,時至今日,大致可分為綠茶、烏龍茶、白茶、紅茶、黃茶、普洱茶六大類。
新唐書「陸羽傳」記載:「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宋代王禹偁亦有「谷簾泉」詩曰:「迢遞康王谷,塵埃陸羽仙。」等讚頌之詞。
陸羽秉性耿直,剛正不阿,一生不求權貴,不謀財富,深受尊崇。他崇尚自然,主張「飲酒重豪氣,品茗要雅氣」,又因首先撰寫第一部茶葉著作「茶經」而聞名於世,對茶文化之貢獻卓越,而被尊為「茶聖」、「茶仙」、「茶神」之譽,流芳千古。


醫人醫世── 談台灣西醫的啟蒙
作者 台北中山社 李博信PP Marine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國戰敗,清廷依照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日本旋即派樺山資紀海軍大將擔任總督,並另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近衛師團於5月29日在澳底登陸護駕,卻遭遇台灣島民的強烈抵抗,開啟為期數月的「乙未戰爭」。當日本近衛師團行經台灣西部各地時,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於途中感染瘧疾,不幸於10月28日病逝台南駐地,引起日軍對台灣防疫的重視。
根據1895年5月至12月間,日軍之傷亡統計資料所載,日軍部隊含軍夫約有76,000餘人,陣亡164人,負傷515人,病故4,642人,返日本就醫者21,748人,估計日軍因病死亡者是戰死者的四十倍,引起日本政府的關切。


台灣在清廷統治時期,並沒有西醫制度,直到1865年才有被譽為台灣西方醫學之父的蘇格蘭長老教會宣教士馬雅各(Dr.Maxwell)醫師父子來到台南看西街成立醫院(今新樓醫院)和禮拜堂,從事醫療及宣教的工作,對於南台灣的醫療影響甚大。此後又有很多醫療宣教士紛紛來到台灣,在台灣北部有通曉醫術的加拿大長老教會牧師馬偕(George Lesile Mackay)在淡水設立了馬偕醫館;中部有蘭大衛大夫的診療所及彰化、埔里基督教醫院;南部有嘉義、屏東、恆春基督教醫院;東部有花蓮門諾醫院、台東基督教醫院等。雖然基督長老教會在台灣各主要地區都廣設醫療設施,但是也都侷限於治標的醫療階段,缺乏包括醫學教育的完整系列制度規劃。
乙未戰爭後,日本正式統治台灣,發現台灣島民普遍缺乏「公共衛生」的觀念,因此總督府即規劃醫療、教育、農業的治台三大優先措施。在醫療方面設立總督府醫學校培養台灣的西醫人才,並建立現代化醫療設施;在教育方面普遍設立公學校,奠定六年制的基礎教育制度,並於全台各地設立師範學校,以培養師資人才,在農業方面則廣設農林學校,以改良台灣之農耕技術。


而台灣現代醫療制度的奠基者即為後藤新平,他曾經留學德國取得醫學博士學位,是有名的防疫專家。他於兒玉源太郎總督時期擔任改制後的首任民政長官。當時台灣流行很多傳染病,甚至曾經因鼠疫猖獗而死了4,500多人,他為杜絕傳染病的流行,積極建設上下水道等公共設施,奠定了台灣的公共衛生基礎。
台灣民間也有很多醫療相關的感人故事,最令人感動的就是1920年代來自蘇格蘭的蘭大衛(David Landsborough),和其子蘭大弼兩代在彰化建立了彰化基督教醫院。蘭大衛除了致力於培養臺灣本土西醫之外,更傳播基督的愛。曾經有一位周姓少年因腿部潰瘍,無法再生皮膚,蘭大衛就將妻子連瑪玉(Miss Marjorie Learner)的腿皮移植給周姓少年,雖然因排斥而失敗,但是在施行自體植皮手術時的悉心照顧下也逐漸痊癒,這段切膚之愛的故事仍然傳頌至今。
在日治時期培養的菁英杜聰明博士一生從未行醫,專心致力於鴉片、嗎啡、蛇毒及醫學之研究,望眾杏林。眼科名醫陳五福醫師,特別關懷盲人,而遠離城市,進入宜蘭、羅東的鄉間行醫,贏得「台灣史懷哲」的稱譽。還有在中南部投身於肺病治療、山地病患照顧、及烏腳病防治的謝緯醫生、王金河醫生等,都不顧勞累,奔走各地的救助病患。另外還有很多基督徒醫療人員成立路加傳道會,進入台灣偏遠山地,或遠赴泰緬寮邊境山區、或深入非洲內陸各地,以基督的愛心醫治疾病,從事人道救援工作等等,都是台灣在西醫啟蒙時代之「醫人醫世」精神的延續,也是現代杏林的
典範。

工作與人生
作者 台北北區社前社長 賴東明PP Brain
人生需要有工作,以維持其生存。在生存過程中會與他人發生關係,善於處理人際關係者則工作會順利,而心感愉快。
有「最後的銀行家」美譽的西川善文留下了遺言給後輩。出版了書,並廣告推銷。
廣告的書名:工作與人生
書籍的作者:西川善文曾任三年住友銀行頭取,日本郵政公司首任社長
作者見解豐富,經過精挑細選將其翻譯解說如下。
書籍的內容:
  • 對成長的人:「人處於惡劣狀況下,別放棄。要相信會有貴人出現,他會認定你,提拔你。不會沒有不來早晨的夜晚」。
  • 對領導者的人:「在組織上會帶來害處之一項是:與做意思決定時將基準放在是誰說的而不放在說什麼。上司不可憑說話人的年資序列或職位高低來斷事」。
  • 對被考核的人:「善於工作的人,有何素質?如要舉一說明,我會舉出能把頭腦有條有理整理整頓的人。他會想出本質何在,也會想出突破口在何處」。
  • 對強於危機的人:「人愛居住在安泰裡。從此推論,經營環境逾好;則經營體逾須有危機感。因為,好狀態不會持續很久,當然,反作用地會有負面危機出現。」
從上觀之,作者西川善文語重心長的說出其經營心得。他傳下了其寶貴人生與工作的經驗心得,吾等後人真有福氣可從其著作承接其慈祥關係。
總之,吾等扶輪人大多是企業人,本書應可做為經營管理的指南書。除他之外,每週例會都可成為教場;資淺扶輪人可在例會上與資深扶輪人同桌向其提問以互相討論而從中得指南。


夢中的基隆火車站
作者 台北客家社前社長 徐龍騰PP Import

浪漫於想像的豐富,現實卻來自過高的期許。滄海桑田的變遷每在瀰漫滿天的晚霞,總會想起些許的惆悵與感傷,試圖遺忘又是渴望回憶…。
日本作家「一青妙」透過《我的箱子》,以文字追尋「基隆顏家」的足跡,及義二路口「義重町洋樓餐廳」的歷史淵源;《悲情城市》電影映像激動了我記憶深處的「基隆驛」。百年港埠的「雨港」沒有「雞犬相聞」與「鳥語花香」鄉間景致而是繁華都會堆壘的古都風華。
「緣分」與「造化」搭載了我的年少情懷,造訪基隆的思緒總徘徊於「基隆火車站」,深刻感情的記憶始終縈繞在情人聚首的喜悅、別離目送的悲情。散落在火車站的「候車室」、「月臺上」、「站前廣場」,那般純潔情意的釋然似乎積累著無限的情愁。兒時祖父述說著1930年代經商往返日本,下了基隆驛站沿著長廊月台直通搭船入口,購買船票搭乘「高砂丸輪」去日本的陳年往事;古文獻相片裡、歐洲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紅色壁體、金屬瓦頂、軒窗鐵柵、鐘樓頂閣都在1960年代拆除無遺,風華不再。
追憶這般情感交織的映象,往昔就學趕課、交友約會的痕跡帶著滿心的歡樂以及多少的情淚!「基隆火車站」的美麗樣貌會是記憶中現代叢林車站的古老故事嗎?


老建築的巡禮── 氣勢恢弘的土銀大廈
作者 ‧ 編輯部 ‧

外觀

只要路經台北公園前的襄陽路,我們的眼光總會被那棟巍峨的台灣土地銀行總行大廈所吸引,也會想像大廈內部的神秘感,而從窗外的欄杆瞄一眼。

該銀行位居轉角處,大廳設有騎樓,騎樓最外方立有兩至三人環抱的八大柱子及四端巨大石柱。四角落石柱除了貼有仿石材的橫帶裝飾,也密集貼有人造石片。
台灣土地銀行總行大廈建於1933年,是日治時期的「日本勸業銀行台北支店」的舊址,由日本勸業銀行建築課設計,為當年聳立於台北的地標巨廈之一。當時日本勸業銀行是分別在台北與台南建造行舍,兩座勸業銀行建築風格頗為相似,都採用穩重的西方樣式,充滿古代中美洲馬雅建築的風味。
太平洋戰爭結束後,由財政部接收,並改制為「台灣土地銀行」。
這座雄偉的大廈位於襄陽路與懷寧街之轉角處,整棟大樓的建築係採用厚實的歐洲型式,是一座正面為50公尺、側面40公尺的凹字矩形建物,整體構造則為鋼骨結構及鋼筋混凝土的三層樓建築,外側為仿石材之人造石磚,其貼工材質均極細膩。加上騎樓巨大圓柱的支撐,更襯托出大樓的氣派宏偉。其騎樓圓柱的設計,並未採用傳統仿希臘或羅馬圓柱的樣式,而是採用仿馬雅復興式建築的典型折衷現代主義型式,且圓柱頂頭雕砌的獸頭裝飾,也隱含著古埃及或古馬雅文化的元素,整體外觀設計甚為精緻,而不失穩重踏實。
在台北之金融機構的建築中,日本勸業銀行的風格確實較為特殊,可以反映出1930年代之時代背景的特色。
戰後,日本勸業銀行台北支店的建築物,由台灣土地銀行接收做為總行辦公室使用。數年之後因為年久失修,加上業務量驟增,乃另外新建大樓連結。後來又因舊廈內部已出現陳舊狀態,雖經數度修繕改建,惟其空間較之1930年代之狀況差異甚大,乃不得不停止使用。
1991年內政部以「勸業銀行舊廈」為名,指定此建築為第三級古蹟。
2005年,在行政院及文建會的支持下訂定「台灣博物館系統計畫」,促成台灣博物館和台灣土地銀行共同合作,由博物館負責古蹟修復及營運管理,於2006-10年間完成「勸業銀行舊廈」的修復工程,並定位為「自然史展示廳」,再度活化博物館的使用價值。
這次的修復工程,恢復大廳原來的挑高設計,重現1930年代設計銀行大廈所重視的「穩重感」,也邀請日本匠師依照世界遺產「新作與原件必須要能被區分」的修復原則,協助重修天花板旁的浮雕,並保留圓柱上端象徵土地銀行的「稻穗」圖案。
此外,台北市政府和文建會合作,也規劃將土地銀行與附近的三井物產舊廈、臺灣博物館與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等以地下道相通,連結成首都核心古蹟園區。2007年,勸業銀行舊廈大規模整修之後,借予臺灣博物館做為館舍使用,定名為「國立臺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於2010年2月21日開館。
縱觀這座厚實穩重的銀行建築,70多年來從勸業銀行到土地銀行,直到2009年底做為博物館使用的過程,充分顯示了台灣在金融、經濟、建築、工藝以及博物館發展的歷史。
目前政府已正式以「勸業銀行舊廈」之名稱,列為直轄市定古蹟,並做為國立臺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使用。



老照片的故事── 童年的保羅‧哈里斯
扶輪創始人保羅‧哈里斯Paul P. Harris於1868年4月19日出生於美國威斯康辛州拉辛郡拉辛鎮(Racine)。在三歲那年,由於他父親喬治‧哈里斯在西部的事業遭遇挫折,雙親在飽受經濟壓力之下,不得不暫時將保羅與兄弟姊妹送到居住在佛蒙特州瓦林福特(Wallingford, Vermont)的祖父母霍華德‧哈里斯和帕梅拉家中居住。
祖父母的家雖然不是大宅邸,但是除了擁有14個房間之外,還有餐具室、儲藏室、一間多用途側房,以及寬大的閣樓。其中有些客房甚至幾乎不曾被使用過。保羅在他的回憶錄「我的扶輪生涯」一書中,曾經提到他家是一個管理有序的家庭,桌巾經常保持得很潔淨樸素,日子也過得很有規律,處處可以感受到新英格蘭人勤儉親切的風格。
保羅在祖父母的照顧之下,過著很舒適而有規律的日常生活。他們的農莊很幸運的就建在一處泉水之旁,他們可以引進清涼的泉水讓牛隻飲用,以此生產的奶油與乳酪格外新鮮而且香甜。尤其到了夏天,他們在農莊內玩耍,累了就進入這種有清涼泉水的屋內休息,感覺特別清爽。
到了冬天,瓦林福特就會下大雪,祖父總會在大清早起來剷雪,雖然他明知清除了積雪之後,馬上又會被新雪覆蓋,但是祖父仍然樂此不疲。他說祖父的剷雪對他而言是一種象徵,不只表現堅毅與恆心的精神,也代表哈里斯家族的勇氣與果斷力。
保羅的兒時生活過得很愜意,他居住在山巒環抱的環境中,自小養成了開闊豁達的心胸,也培養了登山的興趣。在瓦林福特附近的白岩(White Rocks)和磯林敦峰(Killington Peak)都離魯特蘭(Rutland)不遠,因此經常吸引兒童時期保羅的嚮往。在他逐漸長大之後,終於登上了這兩座高峰,也激發了日後他征服洛磯山脈的萬丈雄心。
他的少年時期也在瓦林福特享受各種愉快的生活體驗,比如有巡迴的大馬戲團快要到達附近的市鎮時,孩子們就開始節省零用錢,當跑差、到牧場打工,或任何可能的工作機會,以賺取購買馬戲團的座位票、來回火車票、以及冰淇淋、爆米花等零食的零用錢。當然除此之外,他也參加了當地精彩的鄉村賽會,這些經驗促使他在大學畢業後,聽從教授的意見,投入五年的時間在美國各地打工,以吸取各種不同的經驗,包括擔任馬戲團演員、木材工人、輪船船員、記者等等。
在他成長的階段,對他影響最大的就是養育他的祖父母,祖父培養了他的堅強毅力;祖母每週日都會帶他上教堂聽福音,在無形的潛移默化中,塑造了他樂於服務社會的人格特質。
逐漸成長後的保羅,曾經短暫就讀位於勒德洛的黑河學院,中學畢業後進入佛蒙特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就讀法律學,後來又於1891年獲得愛荷華大學法學碩士學位。


饕餮奇譚──美味獅子頭
作者 ‧ 編輯部 ‧
中華料理的江浙菜一向很受歡迎,其中的「獅子頭」尤受饕客們的喜好。
獅子頭又稱為葵花肉丸、揚州贊肉、葵花斬肉,是江蘇揚州一帶淮揚菜系中的一道傳統菜餚。傳說中的獅子頭是源自於隋朝,據說當年隋煬帝下江南時,曾以揚州萬松山、金錢墩、象牙林、葵花崗四景為題,命廚師烹調松鼠桂魚、金錢蝦餅、象牙雞條和葵花斬肉四道菜,而其中的葵花斬肉又稱為「大斬肉」,即為後來俗稱的「獅子頭」。
「大斬肉」是揚州話,北方人則稱之為「大肉丸子」或「四喜丸子」。據說它是來自於南北朝「食經」上所記載的「跳丸炙」。因為以肉丸所烹煮而成的葵花心,圓潤飽滿,狀如雄獅頭,因此被改稱為「獅子頭」,此後於江浙一帶成為有名的傳統名菜。
唐代的鼎盛之時,由於經濟繁榮,國強民富,因此官民之間開始講究飲食。有一次吏部尚書郇國公韋陟宴客時,府中的名廚韋巨元也做了這四道揚州名菜,並佐以其他山珍海味。當香氣四溢的「葵花斬肉」端上餐桌時,不禁令饕客們驚艷。賓客們即向韋陟勸酒道:「郇國公半生戎馬,戰功彪炳,應佩獅子帥印。」韋陟聞言大喜舉酒杯一飲而盡曰:「為紀念今日盛會,『葵花斬肉』不如改名『獅子頭』。」從此揚州就新添一道名菜「獅子頭」。
到了清初,當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又將這一佳餚帶回京城,而成為清朝宮廷名菜。嘉慶年間,揚州甘泉人林蘭癡在「邗江三首吟」中,也讚頌了揚州的「葵花肉丸」云:「賓廚縷切已頻頻,團此葵花放手新;飽腹也應思向日,紛紛肉食爾何人。」
獅子頭是以三比一比例的上等瘦肉與肥肉的豬絞肉100克,再加上蔥、薑、雞蛋、豆腐等配料剁成肉泥,做成約4-5公分大小的肉丸,以文火燜煮,可清蒸、清燉或紅燒,極為美味;若每份為四個獅子頭則稱為「四喜丸子」,因此前人認為獅子頭有一股富貴吉祥之氣。
很多人在介紹中華傳統美食時,對於「紅燒獅子頭」的描述,確實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獅子頭是家家戶戶在除夕享受年夜飯時,最下飯的一道年菜。據說獅子頭也是滿漢全席中必備的一道宮廷菜餚,因為這道菜象徵富貴、喜氣、豐盛、美味等一切吉祥之事物,因此享受紅燒獅子頭,不僅只是為了美味,還能感受到吉利祥和的意義。
眾所周知的獅子頭不只一種口味,除了我們最常吃的紅燒獅子頭之外,有些大廚師也會選用各種不同的食材,設計很多不同口味的獅子頭;在烹調方式上也有多樣的配菜處理方式,讓獅子頭有更多元的品嚐口味。
另外還有類似獅子頭的「四喜丸子」,這是屬於魯菜的代表名菜之一,主要用料為豬肉餡、雞蛋、蔥花等。其實「四喜丸子」的基本做法與獅子頭相近,只是以四個較大的肉丸,以及其他輔料所烹調而成,每盤限用四個肉丸。其他還有紅燒獅子頭、清燉獅子頭、砂鍋獅子頭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中華美食。


各社活動輯要

編輯後記
時間過得真快,2021年已經悄悄的進入了尾聲,回顧這一年來所發生的大事,就是全世界大部分的區域都遭受到COVID-19的嚴重肆虐。雖然各國的社會秩序都受到了嚴重的威脅,但是我們扶輪卻毫髮無傷地持續我們的使命。
雖然某些重要的會議,很遺憾的無法以實體會議的方式進行,但是視訊會議的廣受運用,使我們更習慣於線上討論,不但縮短了時空的距離,也節省了不少的經費支出,不啻是一項新的突破。
本年度的扶輪月刊最令人欣慰的就是「扶輪作品」的投稿量逐漸升高,內容也更為多元有趣。本期的鉅作就是《國際扶輪英文月刊》所提供的專家說… 「希望的語言」 …而扶輪傾聽,在包括訪問珍‧古德、卡特美國前總統在內的38則對談紀錄中,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探討不同的人生哲學,是一篇值得我們深思的佳作。
今年對扶輪來說最興奮的一件事就是一位德國的扶輪社員班傑明‧李斯特(Benjamin List)榮獲本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我們為這位傑出的扶輪人喝采,也轉載了記者對他的專訪紀錄。
本期的扶輪作品之中,刊登了「金聖嘆與六才子書」,金聖嘆在文學上最大的貢獻就是打破傳統的文學價值,而將「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等評為六才子書,並首次將通俗小說,列入文學領域,大大的提升了通俗小說在文學領域上的地位。今後本刊將會繼續分期介紹「六才子書」。
本期「老照片的故事」一文,是從一張保羅‧哈里斯童年的照片,介紹他幼年時期在祖父母悉心的教養下,塑造了他高尚的人品。我們可能不曾注意到從我們的家庭、生活環境,以及成長的過程中,就會淺移默化的培養出我們的人格特質,我相信保羅‧哈里斯也是從小時候的生活教育中,受到祖父母的薰陶,而逐漸領悟到「大我」的真諦,才會留下「扶輪」這個偉大的百年基業。
最近收到不少社員的反應,對於「老照片的故事」、「老建築的巡禮」等單元都有正面的評價,本刊衷心的期待社友們踴躍投稿,以豐富我們的內容。
本協會辦事處因為房東即將拆除重建,因此必須在本年內遷移,目前已經於中山北路覓得新會所,並於11月底以前遷移新址,謹此敬告諸位社友。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