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輪月刊 2021-09月號

目錄 CONTENTS

顯示更多內容
2021/09/01  閱覽數 2491  單一章節 分享至
一、世界扶輪資訊
ROTARY WORLD NEWS

社長文告


各位親愛的改變者:

我確信各位在以服務改善人生方面都有豐富的經驗。各位在他人人生中能促成最大改變的方法之一,就是協助他們學會閱讀。識字為我們開啟世界。它讓我們更瞭解自己社區的生活,並看見其他文化。閱讀及寫字讓人們連結,給我們另一個表達對彼此的愛的方法。
9月是扶輪的基礎教育與識字月。在我們追求減少貧窮、改善健康、促進和平的過程中,提升識字能力是很關鍵的。事實上,如果低收入所有學生離開學校時都具備基本閱讀技能,便可促成全球貧窮率大幅下降。
沒有教育,不識字的兒童會成為不識字的成人。今天,全球成年人口中有14%──7億6,200萬人──缺乏基礎閱讀及寫字能力。這群人中有三分之二是女性。識字及算術能力攸關人一生中能否取得更好的房子、醫療保健,及工作。
尤其是對女孩及女性來說,識字可能會是攸關生死的事。如果所有的女孩都能完成基礎教育,產婦死亡的人數必然大幅下降。嬰兒的母親如果識字,那他就比較可能存活超過5歲。要改善全球各地人們的收入,國家就要先移除女孩受教育的障礙。這麼做的經濟理由很明顯:在一些學校教育為男孩專屬的國家,錯失的經濟機會的成本每年超過10億美元。
透過教育來為人們增能是我們作為扶輪社員最大膽的目標之一。我們很容易在生活周遭看到那些因為閱讀有困難、依賴他人替他們閱讀、或是除了自己姓名外不會寫字的人,他們的生活因此受到多大的限制。
從這個月開始,思考貴社要如何透過識字以服務改善人生:支持提供免費課程支持成人識字或學習當地語言的地方組織,或是提供教師以閱讀及寫字為重點的專業發展訓練。成為識字輔導員,或是與「全球教育夥伴」(Global Partnership for Education)合作來增加世界各地兒童的學習機會。與當地學校及圖書館商談,看看貴社要如何支持它們現有的計畫或是協助在社區創辦必要的計畫。
在印度,扶輪社與政府成功推動的TEACH計畫,已經證明如何擴大識字工作來接觸數百萬名兒童。在印度各地學校因新冠疫情而關閉之際,該計畫的網路學習透過全國電視網接觸到超過1億名兒童。
識字是擺脫貧窮的第一步。就像諾貝爾獎得主馬拉拉所說的:「一個孩子,一位老師,一本書,還有一支筆就能改變世界。」




Shekhar Mehta
梅塔
國際扶輪社長


扶輪基金保管委員會主委文告


馬拉拉‧優素福札伊Malala Yousafzai
是巴基斯坦一位年輕的女孩及女性教育倡議者。身為青少年,在全球以名字馬拉拉為人所知的她勇敢為女孩的學習權利發聲。馬拉拉祖國的極端份子不認同她的看法,造成她在放學路上曾遭塔利班槍手擊傷。

可是這次攻擊並未讓她氣餒,反而使她更堅定。她的身體一恢復後便重拾她倡議教育的使命。今天,馬拉拉基金會(Malala Fund)透過遍及全世界的計畫支持教育。
馬拉拉不只是扶輪成員的啟發,我們與她也有共通之處:做正確的事的行動力,對識字的熱情,把夢想轉化為事實的力量。
我的人生格言之一是:能做夢,便能做到。這句話適用於扶輪所做的每件事,尤其是扶輪基金會。我們確實讓夢想成真。
就像馬拉拉一樣,我們知道識字是擺脫貧窮的第一步。為了將我們的願景化為行動,我們先要瞭解社區及其成員特有的問題,然後與他們形成合作聯盟。接下來我們要與他人同心協力──與其他地區的扶輪社交流構想,並與扶輪以外的人及組織合作。
我們的解決方法採取地區獎助金或全球獎助金的形式,將可為該社區量身定做。只要是扶輪獎助金的計畫,你可以確信它有妥善規劃,策略導向,大多數也符合永續。我們希望識字的禮物不是一次性的捐書,而是個讓社區慢慢轉型的計畫。
這些年來,我看過扶輪無數的識字行動,從全國計畫到地方計畫都有。去年全球新冠疫情爆發時,許多扶輪社採取行動協助社區適應網路學習,包括提供筆記型電腦。扶輪的解決方法無窮無盡,我們的義工孜孜不倦。就我瞭解的扶輪社員,我知道在我撰寫本文的同時,有更多的解決方法正在源源產生。
扶輪對識字及教育計畫的熱情眾所皆知。我們落實這些計畫的決心也是。各位── 透過扶輪── 在協助人們踏出擺脫文盲、邁向更美好的第一步時至關重要。請記住,各位能做夢,就能做到──就像馬拉拉一樣。


澤恩 JOHN F.GERM
扶輪基金保管委員會主委


2022休士頓國際年會──文化寶藏
無論吸引你的是古典或現代藝術、攝影、還是建築,休士頓都有適合你的博物館。在6月4-8日舉辦的2022年國際扶輪年會期間,規劃一天到該市的博物館區:它的19間博物館包括現代藝術博物館(Contemporary Arts Museum);整個園區占地30公頃、有免費且無障礙展覽館的曼尼爾收藏館(Menil Collection);在美國同類型博物館中數一數二的休士頓兒童博物館(Children's Museum Houston)。
休士頓美術館(Museums of Fine Arts, Houston)擁有近7萬件館藏,分布在透過互動藝術廊道連接的3棟建築裡,範圍從古代藝術到20世紀馬提斯及米羅的雕塑均有。一次要看完全部是不可能的,所以請放慢腳步,訂好計畫觀看最想看的部分。
由休士頓藝術界先驅約翰(John)及多明尼克‧曼尼爾(Dominique Menil)夫婦創立的羅斯科禮拜堂(Rothko Chapel)自1971年開放以來便是一個不可錯過的景點。這裡14幅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的抽象畫及精心安排的建築元素用意都在促進精神探索及社會改變。
準備好與大自然連結了嗎?前往休士頓自然博物館(Houston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在這裡可以散步走過考克瑞爾蝴蝶館(Cockrell Butterfly Center)、從雨林溫室(Rainforest Conservatory)的瀑布底下窺看,並聆聽昆蟲學家談論展示的各式生物。如果你一向好奇蟋蟀洋芋片的味道如何,你走運了──只要從昆蟲販賣機便可買到這樣的點心。
撰文:Miyoki Walker
詳情及註冊請至convention.rotary.org。


蘇格蘭的葛登‧麥金納利被提名委員會選為2023-24年度國際扶輪社長

蘇格蘭羅西恩的昆斯菲利南區扶輪社社員葛登‧麥金納利已獲得2023-24年度國際扶輪社長提名委員會提名。
蘇格蘭羅西恩的昆斯菲利南區(South Queensferry)扶輪社社員葛登‧麥金納利Gordon R. McInally已獲得2023-24年度國際扶輪社長提名委員會提名。如果無人提出其他的挑戰候選人,他將於10月1日被宣布為社長提名人。
麥金納利讚揚扶輪於新冠疫情期間在科技方面快速調適的能力,他說在扶輪尋求成長並增加參與之際,這個方法應該延續下去,並與我們過去的最佳措施合併運用。
他說:「我們瞭解各個社區之內有人願意照顧彼此,而且我們必須鼓勵最近心懷義工服務觀念的人來加入我們,讓他們可以持續服務。」
麥金納利表示,資深領導人直接與社員在網路溝通的能力將會是扶輪必須做出改變所留下的正面影響之一。可是他補充說:「面對面的實體會議依然很重要,因為可以增進更多互動。」
麥金納利表示,增加社員的最佳方法就是參與。他說,為了提供扶輪社更好的支持,國際扶輪、區域領導人,及地區團隊都必須與扶輪社一起參與。透過社群媒體的參與將可強化扶輪品牌,展現隨之而來的機會。他也表示,與政府、企業,及其他組織的參與互動將可導向良好的夥伴關係。
麥金納利說,提升參與,「我們將可讓扶輪成長,在增加社員人數方面及提供有意義服務的能力方面都是如此。」
他補充說:「社員是我們組織的命脈。我將會鼓勵運用現有的彈性來建立新模式的扶輪社,吸引不同的族群。」
麥金納利畢業於鄧迪大學(University of Dundee)牙齒外科學系,在蘇格蘭愛丁堡自己開設牙科診所。他是英國兒童牙科學會會長,曾擔任多個學術職位。他也曾任長老教會長老、昆斯菲利教區公理會會長,也是該教會總會的主委。
麥金納利自1984年成為扶輪社員迄今,曾任英愛國際扶輪社長及副社長。他也曾擔任國際扶輪理事及數個委員會的委員或主委。他目前是2022年休士頓年會委員會的顧問及營運審查委員會的副主委。
麥金納利及夫人希瑟Heather都是扶輪基金會的巨額捐獻人及永久基金捐獻人。他們也都是遺贈會會員。
關於麥金納利的詳細介紹,請參見他的訪問及願景宣言,瞭解他對扶輪訂定的目標。

2023-24年度國際扶輪社長提名委員會委員為:法國Parthenay扶輪社的Gérard Allonneau;瑞典Falun-Kopparvågen扶輪社的Ann-Britt Åsebol;印度坦米爾納度省Karur扶輪社的Basker Chockalingam;羅馬尼亞Craiova扶輪社的Corneliu Dinc;阿根廷布宜諾斯艾莉斯Arrecifes扶輪社的Celia Cruz de Giay;美國威斯康辛州Madison West Towne-Middleton扶輪社的Mary Beth Growney Selene;台灣台北東昇扶輪社的謝三連;日本青森縣八戶南區Hachinohe South扶輪社的黑田正宏Masahiro Kuroda;美國密蘇里州Kansas City-Plaza扶輪社的Larry A. Lunsford(提名委員會秘書);美國南加州Columbia East扶輪社的Anne L. Matthews(提名委員會主委);日本兵庫縣姬路Himeji扶輪社的三木明Akira Miki;韓國忠清南道Cheonan-Dosol扶輪社的文銀洙Eun-Soo Moon;英格蘭西密德蘭Coventry Jubilee扶輪社的Peter L. Offer;德國Bückeburg扶輪社的Ekkehart Pandel;印度卡納塔卡省Bangalore扶輪社的M.K. Panduranga Setty;美國德州Houston Hobby Area扶輪社的Andy Smallwood;及美國加州Auburn扶輪社的Steven A. Snyder。



國際扶輪社長當選人謝卡爾‧梅塔講詞

Namaste,大家好!扶輪世界各地有推動力及有影響力的領袖們。各位都是推動者,我是謝卡爾。

希望您喜歡這次會議。歷屆的國際年會都會在我們回顧過去的一年時啟發我們,並為來年激勵我們。我確實希望來年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安穩而令人興奮的一年。
在此期間,呼籲大家要有遠大的夢想,設定遠大的目標。我建請大家「做更多,更壯大」(do more and grow more)。朋友們,這將是指引我們的口號。「做更多」是舉辦更大、更具影響力的服務計畫;「更壯大」就是增加我們的社員人數和擴大參與。
朋友們,社員人數依舊是我們最大的挑戰。最近20年來,我們的社員人數一直保持120萬人。讓我們一起迎向挑戰改變這一狀況。就社員人數而言,希望你們有機會在扶輪史上做出最大的改變。我向你們提出挑戰,將過去20年來我們沒有完成的工作,在12個月內達成。
因此,朋友們,我們的夢想是到2022年7月1日時,將社員人數增加到130萬人!你們可能會說,這個夢想太大了。好吧,如果我要你們有遠大的夢想,我必須從自身做起。我的靈感來自於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他說:「你看到一些事情會說『為什麼呢?』但是我夢想的卻是沒有過的事情,我會說『為什麼不可以呢?』」我們如何達成這個不可思議的目標呢?答案是「一個帶一個」(each one, brings one)。就這麼簡單,我只需要你們邀請一名新社員加入你們的社。而且世界各地每一位扶輪社員人人都這樣做。身為扶輪社員,你們將成為製造改變者,因為你們將使你們所引進成為扶輪社員的每一個人的生活永久改變。
我們需要成長才能做的更多。我常深受扶輪的座右銘「超我服務」所激勵。它教會了我關懷他人並與他人分享。對我來說,服務就是在我想到自己之前先想到別人。
服務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而我的人生指導思想是:「服務是我為在地球上佔據的空間所支付的租金。」我想成為這個地球的好
房客。
我相信你們每個人也都能找到服務的機會。你們也有可能為盲人提供視力、為飢餓者提供食物、為無家可歸的人提供住所。這些可能是小小的服務機會或大型服務計畫。扶輪社員只要看到需求就提供服務。
在過去的35年當中,為什麼扶輪社員還要花費數十億美元和志願服務的時間來根除小兒麻痺症,為人類服務?為什麼我們還要建立數千所學校、數百所醫院、在乾旱的村莊中供水、藉由在人們家中提供馬桶為他們帶來尊嚴,並以心臟外科手術為成千上萬的孩子帶來生命的禮物?扶輪社員服務是因為我們想改善人生。今天,服務的需求變得更加必要而
明顯。
當我們全都服務時,我們不僅改善了他人的人生;我們也改善了自己的人生。印度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維韋卡南達(Vivekananda)說:「當你們幫助某人時,不要以為你們給了他或她什麼好處。實際上,是他或她給了你們好處,讓你們有機會從我們如此多的收穫中回饋給世界。」
朋友們,為他人而生活、關懷他人、為他人服務並且改善他人的人生是我們自己最佳的生活方式。正如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所說:「只有為別人而活才是值得的人生。」
朋友們,在我們開展今年的服務計畫時,特別將焦點放在賦予能力給女孩。重要的是我們要賦予女孩能力,因為我們都發現,女孩往往處於不利地位。我們要向所有兒童提供服務,但我們的重點將特別放在女孩身上。有許多問題是女孩在世界不同地方都得面對。在世界的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問題,你們要確保我們盡量減少不利於女孩的因素。
親愛的各位製造改變者,根除小兒麻痺、與COVID-19新冠疫情戰鬥、實施有更大影響力的大型服務計畫,並增加我們的社員人數到前所未有的130萬,未來的任務充滿挑戰,但也會讓你興奮。因為扶輪人喜歡挑戰。船在港口最安全,但這不是造船的用意,船隻需要出海。各位親愛的製造改變者,生活是要冒險而不是維持不變。
讓我以我所寫的詩句作為結束:
我們得到的最大禮物
是改變生活的力量
要改變,
要有所作為
在我們的生活圈中。
如果我們能伸出援手
用我們的雙手、內心和靈魂
魔法將會發生
隨著扶輪開始滾動…
讓我們一起轉動方向盤
藉此,讓全人類蓬勃發展
我們擁有力量和魔力
以服務…改善人生…
此時此刻,我敦促你們,無論你們身在何處,請將你們的手放在心房上,與我一起承諾:
我們擁有力量和魔力
以服務改善人生
謹向各位鞠躬。


2021國際年會秘書長姜修果報告──扶輪新想像

「這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可是扶輪再度證明我們面對改變可以調適並壯大。我們這一年學到的收穫將會塑造我們未來多年的樣貌。」──國際扶輪秘書長姜修果

本扶輪年度於2020年7月1日展開之際,新冠病毒疫情已經爆發將近4個月。全球各地數百萬人所感受到的恐懼、不確定,及失落,我們也無法倖免。在這充滿挑戰的時刻,我們的社員團結在連結及服務的共同目標之下。實體會議變成線上聚會,服務計畫開始包含縫製口罩及捐獻個人防護裝備給第一線災害應變
人員。
在整個過程中,國際扶輪的辦事專員仍持續支持社員及運作,找到新方法讓扶輪壯大,同時履行我們行動計畫四個優先事項的承諾。扶輪新增了一項焦點領域──環境保護。我們核發第一筆數百萬美元的獎助金,並在根除小兒麻痺的工作奠定重大的里程碑。我們發展學習機會,讓社員保持參與,並引進增進社員體驗的科技。
雖然這確實是充滿挑戰的一年,身為採取行動的人,我們知道世界比以往更需要扶輪挺身而出。我們也做到了。
就像我們服務的人們及社區,我們的社員需要知道他們被人看到、聽到,且獲得重視。這一年,我們把重點放在提升我們社員及參與者的體驗,方法是提供種種有意義且吸引人的機會來增進他們個人及專業的目標。
社員現況
在2020-21年度,社員人數保持相對穩定,扶輪社員及扶青社社員的人數超過140萬人,分屬4萬8千多個社。在現有的社持續吸引新社員、保持舊社員參與的同時,數百個不同類型的新社也已經成立。這些新社有助於擴展扶輪的觸及範圍,吸引新的、更多元的參與者。
多元讓我們更強大
與我們一起採取行動的人若能反映社區在經驗、文化,及觀點的多元性時,我們行善的能力便會增強。多元一直是我們的核心價值之一,也是我們與彼此及社區互動的指引力量。可是我們明白我們仍有學習及成長的機會。
這一年,我們持續執行我們「多元、平等、及包容(DEI)宣言」的行動計畫。扶輪領導人成立一個DEI特別工作小組,成員是在此領域有專業背景的扶輪社員及參加者,確使DEI能更進一步融入扶輪的文化。我們的第一步是評估世界各地的扶輪社員對多元、平等,及包容的觀點及體驗,因此我們進行本組織首次DEI問卷來直接收集社員的相關體驗。問卷的結果將可協助我們擬定一項可行的方案,促成改變,強化扶輪面對未來。

面對新冠疫情的挑戰,扶輪社及夥伴組織正尋找新方法來支持教育。詳情請參閱https://www.rotary.org/en/educating-in-a-pandemic-and-beyond
在家學習
在我們許多社員都聽從地方及全球公衛專家的建議,留在家裡限制新冠病毒的傳播之際,他們從扶輪的學習中心(Rotary's Learning Center)去增進他們的現有技能並學習新技能。事實上,這一年社員完成超過144,000項課程,包括有關扶輪公共形象及多元性的新開設課程。
透過與國際演講協會(Toastmasters International)的聯盟關係,我們也導入一個8堂課的領導及溝通系列課程,鼓勵大家與他人練習其技能。到目前為止,我們有超過15,000人次註冊這些課程。
學習中心現在也提供互動課程給我們最年輕的參加者。服務的學習已證實是賦予年輕人能力去處理社區問題及磨練領導技能的有效方法。與「全國年輕人領導協會」(National Youth Leadership Council)合作開發的服務的學習新課程,目的是要教導年輕人引發及創造恆久的改變,建立終生服務的道路。
超越扶輪社的體驗
今年我們新增5個扶輪聯誼會,使聯誼會總數超過90個。透過扶輪聯誼會,社員可以在扶輪社外磨練其技藝,參與共同興趣,並培養專業技能。
新增2個扶輪行動團體── 扶輪經期保健及衛生行動團體(Rotary Action Group for Menstrual Health and Hygiene)及扶輪難民、強制遷離,及移民行動團體(Rotary Action Group for Refugees, Forced Displacement, and Migration)──意味著社員現在有27個行動團體可以加入,藉以協助扶輪社及地區擬定及推動服務計畫。
扶輪社員與扶青社社員連結
國際扶輪社長柯納克主持了3場線上社長會議來強調及鼓勵扶輪社員及扶青社社員之間的合作。這些活動是由巴西扶青多地區資訊組織(Rotaract Brazil MDIO、9141地區奈及利亞)及基督升天扶青網絡多地區資訊組織(Ascension Rotaract Network MDIO)所主辦。扶青社社員深入參與規劃及辦理這些活動,吸引世界各地超過4,400人註冊。
增進我們的影響力
身為採取行動的人,我們的社員即使面對全球疫情,都是解決問題者。秘書處提供計畫、資源,及機會在遠近社區創造有意義的改變,協助扶輪社增加其影響力。
非洲區域證實已無野生小兒麻痺病毒
我們在本扶輪年度初期接獲大好消息。世界衛生組織宣布非洲區域已無野生株小兒麻痺病毒。世界衛生組織6個區域的其中5個──涵蓋全世界超過90%的人口──現在都已消滅小兒麻痺。這是邁向全球根除小兒麻痺的一大步。
奠基於一個已獲證實的概念──例如剷除辛巴威瘧疾的行動──扶輪新設立的數百萬美元大規模計畫獎助金協助讓好上加好。詳情請
參閱https://www.rotary.org/en/inaugural-programs-scale-grant-honors-those-leading-malaria-treatment-efforts-zambia
扶輪創舉
扶輪基金會將第一筆數百萬美元的大規模計畫獎助金頒發給「無瘧疾尚比亞合作夥伴」(Partners for a Malaria-Free Zambia),這是一個由扶輪社員主導的計畫,將使用已證實有效的方法來處理瘧疾病例及防止傳播。每年的200萬美元大規模計畫獎金以扶輪成員的努力及專業知識為基礎,擴大有關我們焦點領域中發展完善、有證據支持的計畫來協助更多社區。
保護環境
透過我們最新的焦點領域──環境保護──扶輪成員可以支持加強節約及保護自然資源的活動,增進生態永續,並培養社區及環境之間的和諧。
我們的社員及計畫參加者多年來都在保護環境──解救幫助授粉的帝王斑蝶免於滅絕、協助放牧者營生的同時又能保護草原、增加塑膠對環境影響的認知等等。從這個新扶輪年度開始,社員可申請環境保護計畫專屬的獎助金。
隨著扶輪在此領域的工作日益成長,扶輪環境永續性行動團體(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Rotary Action Group)在提供資源及支持方面將扮演重要角色。
獎助金的成長
與近年相比,對地區獎助金的需求相對平穩,但對全球獎助金的需求卻持續大幅成長。到5月1日止,扶輪基金會共核發出1,683筆全球獎助金,超過前一年的總數1,359筆。為了增進對此成長的支持,扶輪基金保管委員會最近同意修正政策──自7月1日起生效──將可提升財務資源與計畫需求的平衡,讓更多社能參與獎助金計畫。
84萬8,382筆──核准的地區獎助金數目(總金額為3,100萬美元)
8,186萬8,883筆── 核准的全球獎助金數目(4,700萬美元取自世界基金,總金額為1億2,000萬美元)
8,288筆── 核准的災害救援獎助金數目(總金額為68萬8,000美元)
奉獻的一年
我們設定目標要為扶輪基金會募集4億1千萬美元,對任何組織來說這都是一項弘遠的目標,尤其是在全球公衛危機的一年。可是今年對基金會的捐獻依然踴躍。捐獻者捐出超過92萬美元給世界小兒麻痺日──是這個年度活動網路募款的最高記錄。加上蓋茲基金會二比一的配合款,捐給根除小兒麻痺等疾病計畫的總金額超過270萬美元。去年12月,在「慈善星期二」(Giving Tuesday)的捐款比前一年增加17%,我們募集到超過78萬3千美元,超過我們目標,並打破之前所有「慈善星期二」的記錄。
由於我們捐獻者的慷慨解囊,我們預計今年可以達到我們的募款目標。
在逆境中調整
新冠疫情增加我們使用科技來辦理扶輪社例會、募款活動,及管理服務計畫。事物改變,扶輪調適來找到連結及服務的新方法。
扶輪的回應
扶輪社及扶青社因應這次疫情,協助社區解決最迫切的需求。義大利、西班牙,及瑞典的扶輪社員協助獨居長者購物,並定期以電話聯繫,對抗其孤獨感。奈及利亞哈寇特港(Port Harcourt)扶青社社員在附近的公共衛生照護中心分發清潔用品及保健資訊,協助預防第二波的新冠疫情。
扶輪成員運用其對抗小兒麻痺的數十年經驗,來支持地方的新冠疫苗注射工作。在英國各地,扶輪社員在疫苗注射診所擔任義工。美國北卡羅來那州有超過1萬2千名扶輪社員與當地衛生主管機關合作協調,支持疫苗注射診所、協助輸入資料、管控人群,並受理預約的居民報到。在斯里蘭卡,扶輪社與世界衛生組織及衛生部合作,開發鼓勵疫苗接種的教育資料。
現有基礎建設因應新病毒做調整
即使新冠疫情迫使小兒麻痺免疫工作暫停一小段時間,扶輪與我們在全球根除小兒麻痺倡議Global Polio Eradication Initiaive (GPEI)的夥伴所建立來對抗小兒麻痺的基礎建設依然繼續堅持。
在阿富汗、奈及利亞,及巴基斯坦,以前用於對抗小兒麻痺的緊急營運中心重新調整以擔任新冠疫情應變協調中心。用來儲存、運送、及分發疫苗的後勤工作、網絡、及系統,現在則協助在印度等地對抗新冠病毒。在印度,大規模疫苗接種運動也提供其他各種健康篩檢及治療。
阿富汗及巴基斯坦的小兒麻痺免疫活動在2020年中恢復。疫苗工作人員採取預防措施,例如戴口罩及勤洗手,以保持在接觸數百萬名兒童的同時能兼顧自身及家人的安全。

斯里蘭卡的扶輪社員、扶青社社員,及扶輪少年服務團團員合力推動一項全國性的計畫宣導行為改變,並發起建立企業安全標準。詳情請閱https://www.rotary.org/en/sri-lanka-rotary-uses-ingenuity-invention-protect-communities-against-covid-19
正常的新定義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這一年的重大事件、慶祝,及假日也都在網路上進行。對扶輪來說,這包括我們的訓練活動──包括國際講習會及新的區域領導人全球研習會。我們為橫跨24個時區80個國家的領導人準備了數百小時的教學及討論,使其準備就緒擔任新職務。為了協助扶輪社及地區在網路舉辦訓練活動,國際扶輪辦事專員還製作了學習中心課程及資源。
在2021年初顯然便可看出今年的國際扶輪年會必須在網路而非像原先規劃在台北舉辦。我們辦理了一個線上年會,連結、教育,及娛樂社員── 尤其是無法前往台北的社員。
網路年會每一天著重在2020-21年度社長主題「扶輪打開機會」的各個面向。包括3場年會前會議、3場全體會議、20場現場分組討論、虛擬友誼之家的數百項展覽,以及包羅萬象的各式活動,精彩可期。
募款新方式
「為扶輪募款」(Raise for Rotary)是我們新的數位募款工具,讓扶輪成員得以為生日、週年紀念、或是像世界小兒麻痺日等活動擬定一場募款活動,然後用網路與朋友及家人分享。這種點對點的募款讓扶輪成員得以透過電子郵件及社群媒體擴大他們的接觸範圍。
自「為扶輪募款」於去年8月份推出以來,已經募集超過36萬8百美元。目前它只有英文版本,僅接受美元捐獻,可是我們計畫近期增加其他貨幣。
虛擬交換
雖然實體的扶輪青少年交換暫停辦理,我們仍持續辦理虛擬交換,提供安全的跨文化體驗。「2019-20年度扶輪青少年交換年度報告」(Rotary Youth Exchange 2019-20 Annual Report)顯示這個計畫的優勢及影響以及其調整的
方式。
形成新的連結
接納他人的長才及構想,正向改變便會開始。我們運用我們集體的優勢,與和我們一樣對聯誼及服務具有熱情的人形成合作夥伴,便可成就更多。
強化我們的全球品牌
2020年,在近110年後,主要服務北美洲說英語之扶輪社員的《國際扶輪英文月刊》「The Rotarian」,將其名稱更改為「ROTARY」。新的名稱更能容納扶輪大家庭的其他部份,像是扶青社社員、計畫參加者,及前受獎人。這也支持我們增加扶輪辨識度的策略目標,並與我們30餘種地域雜誌更加
一致。
「ROTARY」也完全更新其外觀及內容,帶給讀者更多增加扶輪影響力、擴大我們觸及範圍,及增加參與的報導。
擴大扶輪之外的網絡
透過我們與國際演講協會的合作,社員有更多機會可以培養新的技能並擴大其網絡。迦納的扶輪社員協助創立一個包含演講協會會員的扶輪社以及一個包含扶輪社員的演講社。在菲律賓,菲律賓扶青多地區資訊組織(Pilipinas Rotaract MDIO)與當地的演講協會分區合作,開發一個「演講力」(Speechcraft)的網路計畫,讓扶青社社員選修學習中心中由演講協會會員開發的溝通課程,然後透過對該協會會員演講來練習其技能。演講協會會員提供建議、鼓勵,及支持。
像這樣的合作讓更多人認識扶輪、強化社區關係,並以新方式擴大我們的接觸範圍。事實上,我們已經接獲有興趣加入扶輪社之演講協會會員的詢問超過530人次。
也可以在社區建立合作夥伴及聯盟。在瓜地馬拉,當地及美國的扶輪社與「無國界工程師」(Engineers Without Borders)合作興建行人陸橋,協助人們在新冠疫情期間抵達衛生所、學校,及市場。該計畫十分成功,因此扶輪土木工程師還製作一份「扶輪地圖」給12個國家的城市規劃者,供其在自己的社區複製該計畫。
透過社群網站連結
因為我們許多人待在家裡防止新冠病毒傳播,社員轉而向扶輪的社群網站尋求資訊及參與。今年我們的社群網站觀看人數估計成長到250萬人次──比前一年度增加4%。
今年改變很多,可是我們做調適,就像我們的社員一樣。雖然我們也面臨挑戰,對我們成就的事我感到很滿意。無論如何,支持各位──我們的社員──依然是秘書處的首要任務。我期待看到新的扶輪年度帶來的改變。


世界各地的扶輪計畫

石油和魚的奇蹟
密西根州特拉弗斯市(Traverse)的扶輪社員們利用建立在遠見和慈善事業的基礎上的反向煉金術,將一筆來自石油的財富變成達成綠色目標的工具

喬松林中的河流(Zhingwaak-ziibiing)

黎明時分,河流在沼澤中浮現,河水開始緩慢往下流。這條河將在50英里的旅程中,從海拔1,090英尺下降513英尺,向西南方穿過密西根州北部的林地、沼澤和草地,隨著沿途支流的匯入,河水越來越豐沛,水流也越來越快。
在拜特納(Beitner)溪附近,它突然向北轉向特拉弗斯市,在明媚的正午陽光下,傾瀉而入大特拉弗斯灣西側。阿尼希納貝人(Anishinaabe)仰賴這條河來運輸、提供食物和作為精神寄託,他們稱它為喬松林中的河流。
今天它被稱為博德曼河。1847年,哈利‧博德曼(Harry Boardman)和他的兒子霍勒斯(Horace)從芝加哥駕駛著單桅小帆船湖畔夫人號,北上密西根湖,在後來的特拉弗斯市那個地方上岸。他們在那裡蓋了一個水力鋸木廠,這是博德曼河流域上的第一座水壩,那裡聳立著巨大的喬松和挪威松樹群,清澈的海水中充滿了韋恩州立大學的一位考古學家所說的「我們最美麗的野生魚」,北極茴魚。
1851年,哈利‧博德曼把他的土地和鋸木廠賣給了佩里‧漢納(Perry Hannah),後者被認為是特拉弗斯市的開城元勳,他和同伴們在河和海灣之間建造了一座大型蒸汽動力鋸木廠,並大肆砍伐林木。在接下來的四十年裡,漢納雷公司(Hannah, Lay & Co)每年用蒸氣船將數百萬英尺的木材送到芝加哥。(該公司巨大的木材場位於1871年芝加哥大火的南邊界之外,因此在那次大火中倖存下來,成為重建城市的大部分木材的來源。)
到了20世紀初,橫跨密西根州及威斯康辛州,似乎一望無際的松樹林已杳然無蹤。「砍掉它幾乎是對大自然的犯罪,」與漢納同代的一個人回憶道。「但我們伐木工人從來不在乎犯下危害大自然的罪行,我們只聽到木材的需求,人們要求更多的木材,和更好的木材。」曾經用於將原木運往市場的博德曼河已經被嚴重危害,河岸被侵蝕,河道充滿了沉積物、鋸末和其他碎片。「美麗如女王」(該州魚類專員在1879年提供的描述)的北極茴魚已從密西根州的大部分河流中消失,成為一種記憶── 北極茴魚因伐木業、外來物種的引入,以及,用19世紀狼獾州(密西根州暱稱)環保人士的話來說,「野外運動人士的貪得無厭」,而受害。
但是人們對博德曼河的剝削並未稍歇:接下來,他們轉向把它當作能源來利用它。這條河的第一座主要水力發電大壩「博德曼大壩」建於1894年,之後又建造了三座:薩賓(Sabin, 1907)、拱頂石(Keystone, 1908)、和布朗橋(Brown Bridge, 1921)。拱頂石大壩於1961年沖垮,並未另建新壩,但1867年在河口附近建造的聯合街大壩仍然屹立不倒,儘管自1926年被火災損壞以來,它一直沒有發電。
最近,一些居民到該地區四周查看,他們發現了一些不喜歡的東西。他們想知道這條河能否恢復為類似於最早移民到該地區人士所描述且仍然受到原住民尊敬的溪流。誰知道呢,也許他們甚至可以使傳說中的北極茴魚復活。
在推動改變觀點的核心群體中,有一些人特別有能力幫助促成改變:扶輪社員。「保護和保存是我們扶輪社信條的一部分,」特拉弗斯市扶輪社社員貝基‧尤因(Becky Ewing)說。「這是我們地域結構的一部分,尤其是保護我們最寶貴的資源:水,扶輪社員們念茲
在茲。」
尤因曾是環境顧問,為西北密西根學院的五大湖水研究所開發計畫及專案,最近才從特拉弗斯市扶輪慈善基金會執行理事卸任。該基金會成立於1977年,已在大特拉弗斯地區五個郡投資6,300多萬美元在各種專案和計畫。其中一些資金協助啟動了恢復博德曼河和帶回北極茴魚的計畫──令環保活動人士討厭的東西促成實現了這些綠色倡議:石油。
40%的解決方案
特拉弗斯市扶輪社於1920年5月1日授證,沒過多久就欣然接受密西根州北部森林、湖泊和溪流的傳統。「這是其遺產的一部分,」尤因說。「當扶輪社成立時,最初的專案之一就是帶孩子們到戶外去。」
扶輪社的第三任社長,一位名叫克拉倫斯‧格里利克(Clarence Greilick)的狂熱釣魚者,主導為該地區的童子軍、女童子軍和 4-H 成員建立露營地的行動。1923年,該社花了1,100美元在蜘蛛湖和雷尼(Rennie)湖(該流域有70多個湖泊中)附近購買了450英畝土地。該社後來取得其他土地,並在1955年將所有的土地被移交給一個新成立的非營利單位,現在被稱為「扶輪營地和特拉弗斯市服務處」。該非營利組織後來將原來的格里利克營地的不動產租給了美國童子軍的風景步道委員會。童子軍以總價1美元的高價取得99年的租約。但扶輪社員們有先見之明,堅持地產的礦產權。
博德曼流域的主要基礎岩層之一是以生產石油和天然氣而聞名的安特里姆頁岩。1974 年,在營地附近的陸地上發現了地下石油的證據;第二年,扶輪營地和服務處與道達爾(Total)石油公司達成協議,允許後者在該社的土地上探勘石油。有一位名叫阿爾‧阿諾德(Al Arnold)的律師是該社一位精明的社員,他起草了一份協定,可從任何石油和天然氣發現所得中扣除25%作為該社的權利金──若扣除道達爾石油的生產成本,這一數額將躍升至40%。1976年,道達爾石油在蜘蛛湖附近的土地上發現了石油。

1976年在特拉弗斯市扶輪社擁有的土地上發現了石油,從而創立了一個慈善基金會,嘉惠密西根州北部的五個郡。

扶輪慈善基金會最初捐贈的10,000美元獎助金最終發展為一項數百萬美元的專案,引起了國際關注。

為管理石油收入而成立的特拉弗斯市扶輪慈善基金會於1982年首度頒發獎助金。今天,它由特拉弗斯市扶輪社的11名社員組成的保管委員會來監督:每個委員任期三年。基金會資助了密西根州北部的安特里姆(Antrim)、本齊(Benzie)、大特拉弗斯(Grand Traverse)、卡爾卡斯卡(Kalkaska)和利拉瑙(Leelanau)等郡的專案,這些專案大體上屬於衛生、教育、政府、藝術和環境等類別。

致力於保護該地區的自然資源始終是扶輪慈善基金會的使命之一。「大約17年前,『扶輪慈善』是第一個就博德曼河上的四座水壩展開對話的基金會,」尤因說。該基金會捐贈了 10,000 美元的首筆獎助金,以及之後的幾筆獎助金,最終發展成為數百萬美元的專案,吸引了國際上的興趣。
該基金會的理事會並非僅出於保護環境的動機。「我們理事會成員都是節儉的商人,」尤因指出。「他們想知道:是否有經濟發展的成分?答案是肯定的,有。」
在特拉弗斯市地區,觀光客每年為當地經濟創造超過10億美元的收入。被譽為該州最佳鱒魚溪流之一的博德曼河幾十年來一直是該州吸引人的地方。(亞當斯蠅,被一位垂釣專家稱為「北美最受歡迎的乾飛蠅」,於 1922 年首次用於博德曼。)但是水壩已經提高了河水的溫度,威脅到了鱒魚生長的冷水棲息地。這對該地區的生態或經濟都不好。
2009年4月,經過180次公開會議和1,000多人的提出意見,各郡市投票決定拆除三座大壩,並修改第四座水壩;其中沒有一個是水力發電的重要來源。在博德曼河水壩生態系統復原專案的支持下,這三座水壩在 2012 年至 2018 年間被拆除,河流恢復到原來但現在清除了過多沉積物的河道。該專案沿著博德曼流域重新連接了160英里的冷水溪流、修復了被侵蝕的河岸、並恢復了數百英畝的濕地和野生動物棲息地。在特拉弗斯市扶輪慈善基金會、五大湖漁業信託基金和其他來源的資助下,公民領袖實施了一項長期的博德曼河流域繁榮計畫,準備在未來歲月保護這條河。

「垂釣者尋找的物種中,沒有任何一種物種的美能超過北極茴魚。」

密西根州的河流曾經盛產北極茴魚:在密西根州茴魚滅絕之前的幾十年裡,它多色的美引起了魚類學家和垂釣者的熱烈讚揚。

此一做法的特點在於扶輪慈善基金會參與博德曼專案:通過投資相對較少的資金來孕育目標遠大的專案,同時在其他團體和個人之間建立聯繫並擴大合作。這一戰略在另一項由該基金會支持的涉及實際孕育的努力中顯而易見──試圖讓尤因所說的「幾乎神話般的魚」再現:北極茴魚(鮭魚的一種)。
三色北極茴魚
1873年9月,在五大湖區的美國魚類和漁場委員會雇員詹姆斯‧米爾納(James Milner)一頭鑽進原始森林。在一位傳奇酷愛戶外活動人士和兩名導遊的陪伴下,他向北旅行到特拉弗斯市以東約40英里的奧薩布爾(Au Sable)河的源頭。他對這次探險文情並茂的描述,出現在那年12月《森林與溪流》雜誌。
「在進行廣泛開拓和大規模探索的這些日子裡,」他寫道,「發現自己處於真正無人走過的荒野之中的人是幸運的。…當我們在清晨乘坐輕船時,我們的船頭打破了覆蓋著河流的滯留霧氣,彷彿刷去剛摘下,似乎都還沒被人碰過的水果表面的果霜。」
他對他們追求的對象,即三色北極茴魚,或密西根茴魚,同樣狂喜。「垂釣者所尋找的魚,」他堅持說,「沒有任何一種可媲美茴魚。」太陽光照亮了「背部和兩側精緻的橄欖色、腹部的藍白色、鰭上有玫瑰色、淡藍色和紫粉色混合著,顏色之生動是熱帶以外的任何魚類所無法比擬的。」
兩天來,四人共抓獲了143個「樣本」:他們因克制而得到讚揚。在米爾納(Milner)訪問奧薩布爾河五年後,在「密西根野外運動員保護魚類、獵物和鳥類協會」發表講話時,一位名叫羅尼(H.B. Roney)的薩吉諾(Saginaw)環保主義者講述了兩個來自芝加哥的群體的故事,他們捕獲了大約8,000條茴魚,許多死去的魚「被扔回溪流中,污染天上的純凈空氣」。他將那些只對增加每日統計數據感興趣的漁民稱為「貪得無厭的豬」。「所有會咬鉤或跳起來追蒼蠅的東西,從三磅重的魚到僅是小魚,都被從溪流中取出並保存起來,以膨脹最後的『數目』,並用他們『搶』到的數量所贏得的不朽桂冠戴在勇敢的垂釣者的額頭上。」
這種不受控制的掠奪的結果是不可避免的。在大蕭條時期的《美國指南系列》中,密西根州的著作指出,茴魚數量「在伐木時代急劇下降,到1900年,捕獲一條茴魚樣本在垂釣者的經歷中是一個值得注意的事件。到了1935年,茴魚已經絕跡。」
現在,將北極茴魚還給密西根河的努力,可能會改變這種狀況。可是如果沒有科學和特拉弗斯市扶輪社員們的支持,這個努力可能被認為是不切實際的。密西根自然資源廳漁場局助理局長托德‧格里施克(Todd Grischke)提醒說,這需要時間。「要過一陣子我們才會看到水中有魚,」他說。「這是一場馬拉松比賽,而不是短跑──這是一個10到15年的成功故事,沿途會有很多小成功。」

密西根州的河流曾經盛產北極茴魚:在密西根州茴魚滅絕之前的幾十年裡,它多色的美引起了魚類學家和垂釣者的熱烈讚揚。

數據
除了資助環境計畫外,扶輪慈善基金會還支持其他運動並協助提供服務。最近的一些例子:
150,000美元
北密西根社區健康創新區
130,000美元
上學安全路線
110,000美元
大特拉弗斯地區社區基金會
密西根州的北極茴魚復育倡議吸引了大約50個合作夥伴,包括密西根DNR、大自然保護協會、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幾個學院和大學以及一些美洲原住民部落和社區。北極茴魚之城已上船, 奧薩布爾的垂釣者們也在船上, 這無疑會令詹姆斯‧米爾納(James Milner)感到高興。渥太華印第安人小支族──與該專案的共同創立者之一密西根州──捐款10萬美元、消費者能源基金會捐款11.7萬美元、亨利‧埃(Henry E.)和康蘇埃洛‧溫格(Consuelo S. Wenger)基金會捐款超過30萬美元。特拉弗斯市的扶輪慈善基金會很早就看到了這個潛力。「2017年,扶輪慈善基金會提供了一小筆錢── 1萬美元的種子獎助金── 這筆錢後來產生重大影響,」尤因解釋道:「我們希望給茴魚團隊一個探索、建立夥伴關係和實驗的機會。今天,他們已經籌募了超過60萬美元。」
將北極茴魚帶回密西根河湖的努力將聚焦在研究、管理、教育和外展以及魚類繁殖上。2019年,密西根州自然資源廳從阿拉斯加的切納(Chena)河取得約10,000顆茴魚卵,並將它們運送到密西根州立大學,在那裡進行隔離和健康檢查;由於這些卵來自五大湖盆地以外,研究小組需要確保它們不會無意中將新的病原體帶入密西根州的河川中。
這些卵從密西根州立大學運到佩托斯基(Petoskey)附近的密西根州奧登魚類孵化場,該魚場針對隔離設施的外流水裝了保護性紫外線過濾裝置。2020年9月17日,小有成功的日子之一,大約4,000條茴魚苗被移到密西根州北半島的密西根州馬凱特(Marquette)魚類孵化場。這第一批親魚將在那裡再待 4 到 6 年,屆時它們應該開始產卵。
與此同時,專案成員正在探勘密西根河川── 其中包括博德曼河── 尋找合適的地點,以便有朝一日可投入帶著受精卵的孵化器。他們必須找到一個能使北極茴魚可以成功地與 19 世紀後期開始在該州南半島被故意釋放到河川中的褐鱒和溪鱒競爭的地點。密西根自然資源廳及其合作夥伴也明白,北極茴魚對棲息地非常挑剔。作家約翰‧麥克菲(John McPhee)回憶起1975年穿越阿拉斯加偏遠荒野的一次旅行,他指出,北極茴魚是「溪流品質的指標」。它們會尋找流速快、寒冷、清澈的水。當然,鱒魚也是如此,但北極茴魚的標準更高。鱒魚會在不完美的水域定居下來,而北極茴魚將拒絕生活在這些水域中。」
新冠肺炎大流行打亂了北極茴魚復育倡議的時程表,正如它幾乎打亂所有事情一樣。「事情並沒有擱置下來,但明顯倒退了一步,」格里施克說。「我們不得不硬撐,逆來順受。」密西根州去年暫停實驗室工作,該州的自然資源廳推遲了所有對潛在可行河流和溪流的現場評估。也許最大的打擊發生在2020年取消計畫前往阿拉斯加收集更多魚卵的三次旅行中的第二次,這是實現廣泛的遺傳多樣性的一種手段,可以確保北極茴魚的生存。今年,當密西根州的一名研究人員能夠前往阿拉斯加並收集另一批魚卵時,這個專案獲得了一線機會。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旅行暫定於2022 年。
格里施克仍然保持務實和樂觀。對於北極茴魚有機會在狼獾州捲土重來,他充滿期待,儘管他懷疑那一天是否會在他退休後才到來。「我們並無燃眉之急,」他堅持說。「我們的馬拉松現在是 27英里,不是 26.2 英里。」
七代人
扶輪慈善基金會的許多合作夥伴和合作者包括幾股渥太華和奇佩瓦(Chippewa)族人,他們幾個世紀以來一直生活在大特拉弗斯地區。其中幾個部落是北極茴魚復育倡議的成員,正如尤因指出,「他們參與博德曼河專案的領導會議。他們提供了寶貴的原住民觀點。他們讓我們意識到,博德曼河不僅僅是一條河流,他們讓我們理解到治癒這條河的意義。這種精神與科學技術融合是獨一無二的。」

博德曼河流經特拉弗斯市而入大特拉弗斯灣;該市聯合街大壩改用後的教育設施將與該河復原專案相輔相成。

「我們往前看到未來的七代人。我們不是基於今天做出各種決定,而是基於這些決定在未來造成的影響。」

尤因從她的美洲原住民夥伴那裡學到的另一個教訓是她所謂的「七代人的道德」。在《渥太華:一條河的重生》中,2017年一部關於復原博德曼(曾經也被稱為渥太華)河的紀錄片,渥太華和奇佩瓦印第安人大特拉弗斯支族的一名成員解釋道:
「我們往前看到未來的七代人。我們不是基於今天做出各種決定,而是基於這些決定在未來造成的影響。當你這樣想時代表你記得,你必須尊重未來的七代人,因為過去有人曾經有這樣的遠見,這給了你一個不同的觀點。…今天,你必須做出對未來七代人最好的決定,你必須言行適當,敬重你在此時此地所處位置,因為過去有人曾這麼想到了你。」
尤因採取了這種觀點。她對逐漸成型的大專案充滿熱忱。儘管由於為了移除一些樹木而暫時中斷,但她渴望看到博德曼河專案的最後幾塊拼圖到位:將聯合街大壩改為最先進的教育設施,並安裝一個通道,來讓某些物種從大特拉弗斯灣進入博德曼河水域,同時防止不受歡迎物種的入侵。所有這一切都將位於一個新的公共廣場附近,該廣場是扶輪慈善基金會為慶祝特拉弗斯城扶輪社成立一百週年提供的100 萬美元獎助金所建。
尤因自豪地談到2008年啟動的長期大願景計畫,該計畫有助於找出和實施該地區的優先事項。她討論了重新構想格里利克營地作為格里利克戶外娛樂和教育中心(GO-REC)。她興奮地指著最近開業且仍在開發中的五大湖探索中心;它位於大特拉弗斯灣的西側,有一部分是海濱煤炭碼頭的舊址,於 2016 年用扶輪慈善基金會捐贈的100 萬美元獎助金購買。「探索中心有很多很酷的東西逐漸湧現,」尤因說。
與此同時,該基金會最近改變了提升該區域的做法。2018 年,正如其網站所解釋的那樣,扶輪慈善基金會開始將「其獎助金計畫從資助單個組織轉向支持複雜問題的合作解決方案以及建立社區。」
尤因說,該小組正嘗試處理造成他們所看到的問題的根本原因。「我們必須看這個系統的整體,並花時間去真正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以及我們如何設法合作去改變結果。」她指出該基金會的領導力學習實驗室和變革者聯誼會作為這種新思維方式的例子,它們正在找出和協助下一代當地領導人。
「我們必須要有耐心並且把眼光放遠,」於 6 月底從扶輪慈善基金會執行理事一職退休的尤因說。「地已經整好,所有種子都已經播下,開始發芽,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那片空地將長出的森林。」

識字才有未來
扶輪正在印度
開闢一條完全識字的道路

早在成為國際扶輪社長之前,謝卡爾‧梅塔Shekhar Mehta就以設定抱負不凡的目標而聞名。
他以成功解決難題而聞名,這就是為什麼在2014年,印度國際扶輪前社長葛爾揚‧潘乃傑Kalyan Banerjee請他領導一項工作,來使印度達成完全識字──印度政府和眾多非政府組織一直無法實現這一目標。
「我發現讓一個國家全民識字並非易事,」梅塔說,他把7歲及以上的人的完全識字率定義為95%或以上。(印度政府估計印度目前這個群體的識字率為78%。)「但我堅信甘地這個觀點:如果你找到目標,方法就會隨之而來。」
作為一名會計師和房地產開發商,梅塔在沒有任何教育經驗的情況下參與這項艱鉅工作。「我茫無頭緒,根本沒有教育方面的背景,」他說。在成立扶輪印度識字團(RILM,該團是一個非盈利組織,旨在加強扶輪在印度各地的識字行動並使其標準化)之前,他花了大約9個月的時間向專家學習。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RILM成立了一個服務計畫,並鼓勵印度各地的扶輪社在非營利組織的支持和指導之下執行。該計畫之下的專案圍繞「教學TEACH」這一縮寫詞構建,T代表教師支持、E代表網路學習、A代表成人識字、C代表兒童發展、H代表快樂學校(聚焦在基礎設施的改善)。「我們認為每一所學校都應該是一所讓我們自己的孩子樂於學習的學校,」尚格比(Kamal Sanghvi)說,他從2019年到2021年擔任國際扶輪理事,現在擔任 RILM主席,而梅塔是現在的國際扶輪社長。
角色模範

尼泊爾、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的扶輪社員都在從事以扶輪印度識字團為榜樣的識字計畫。(多哥的社員最近也表示對該計畫有興趣。)「這是可以在任何地方複製的東西,」梅塔說。

循著使印度根除小兒麻痺運動獲得成功的模式,協調員們在各扶輪地帶和該國各扶輪地區推廣了TEACH計畫。RILM工作人員編寫手冊並舉辦訓練,現在印度幾乎每個扶輪社都在從事一個專案,以至少支援TEACH計畫的一個層面。「氣勢非凡,」尚格比說。「扶輪社員明白,任何國家要獲得偉大成就,都需要高識字水平。」

數百個扶輪社及其夥伴組織的共同努力已獲得宏大的成果。至今為止,僅RILM的教師訓練部分就使大約700萬兒童受益。該計畫的總接觸面是巨大的。
「訓練、標準化和發展夥伴關係是使該計畫奏效的三要素,」梅塔說。
由於其影響,扶輪印度識字團獲得了知名度,因此最近促成了它迄今為止最大的行動──與印度政府合作,為因新冠肺炎大流行而失學的兒童製作和分發免費網路學習內容。
「印度有許多地區的網際網路普及率非常低,」RILM的營運長暨策略長畢斯瓦吉特‧葛須(Biswajit Ghosh)解釋說。「而且政府正在努力為大眾提供在線教育。」那時葛須說扶輪「舉手」表示願意協助1-12年級的高質量多媒體內容的製作。
RILM與一家影片製作公司合作製作內容,通過捐贈和贊助來支付費用,讓全國都能獲得免費網路學習。
2020年,印度政府開始在數個電視頻道(每個年級一個)上用英語和印度語播放扶輪贊助的內容。據葛須估計,印度全國約有1億學生可以上這些課。
現在的目標是將同樣的多媒體課程翻譯成更多種印度語言,並將軟體提供給印度的每所公立學校。「鄉村的教育水平遠低於城市,」尚格比解釋說。「城市裡的人就是更容易獲得技術和知識。」
但是,雖然大規模推廣網路學習可以幫助縮小這種差距,但只有教師知道如何使用該軟體,它才能奏效。這就是TEACH中的「T」的用武之地。尚格比說,「我們正在印度各地訓練教師,」並補充說,一旦印度因新冠肺炎大流行而進入封鎖狀態,這種緊迫性就變得明顯了。「許多老師不知道如何啟動Zoom,」尚格比說。
提高識字率對婦女和她們的社區尤其重要。受過教育的婦女較有機會擺脫貧困,增進家庭和社區的生活水平。

該非營利組織與夥伴組織合作,提供網路學習訓練,並獎勵那些表現傑出的教師,那些教師由他們的學生和校長來評判。該計畫如此運作:扶輪對當地學生進行意見調查,根據所得到的回饋來挑選出獲得國家建設者獎的教師。成績不佳的教師是未來扶輪贊助的訓練計畫的目標。「我們了解哪些教師傑出,哪些教師需要提升技能,」尚格比說。「這對我們來說是雙贏的。」

扶輪社員明白,
任何國家如要獲得偉大成就,
都需要高識字水平。

儘管RILM在提高兒童識字率方面獲得成功,但如果不處理它估計的2.87億成人文盲(約佔世界成人文盲人口的三分之一),印度將無法實現全面識字。

尚格比說,雖然政府努力提高的識字率,但文盲的成年人並沒有獲得很好的服務。因此,RILM 協助出版一本含練習簿的小型入門書,它將幫助成年人邁出實現「功能性識字」的第一步──能夠閱讀路標和寫出自己的名字,以及其他基本技能。
當地扶輪社將這本入門書分發給學生,並要求「每個人教一人」──換句話說,孩子可以以這本入門書作為工具,來教無法讀寫的家人基礎知識。「小學生們很興奮,」尚格比說。「他們會說,『天啊,』我當老師了!」
RILM的目標是使每個印度公民至少具備功能性識字的能力──能夠參與社區中需要基本識字水平的日常活動。新冠肺炎大流行迫使RILM將其最後期限延長兩年。該集團現在希望最遲2027年能實現這一目標。
梅塔承認,這是一個很有抱負的目標,但「扶輪在印度蓬勃發展,」他說。「所以,我們要有夢想。」

撰文:Vanessa Glavinskas



《國際扶輪英文月刊》2022年攝影比賽開放徵件

接受挑戰
18個月前,整個世界嘎然而止,扶輪一時之間也跟著停頓下來。2020年3月,國際扶輪英文月刊停止印刷5月號,就為了納入2019-20年度國際扶輪社長梅隆尼Mark Maloney重新撰寫的社長文告。
梅隆尼解釋說:「在3月初期間,世界各地的新冠疫情消息日益惡化。我們要求所有扶輪地區及扶輪社在接獲進一步通知前停辦所有實體會議,並以網路會議取代。」接著梅隆尼讓事情恢復運轉。他寫道:「世界快速改變,扶輪也必須因應。我們的適應力及力量將有助於我們度過這個經驗。」
各地的扶輪社員因應梅隆尼的行動呼籲。在某些情況下,他們甚至滿心期待。到了5月號雜誌送達訂戶信箱時,許多扶輪社已經轉移為線上會議,各地的社員提供實質的支持給醫療保健人員、有需求的社區,及受疫情波及最大的人。
2020年6月,我們發布第一輪的疫情相關計畫,到了7月,2020-21年度國際扶輪社長柯納克Holger Knaack在他第一份社長文告中指出:「每個重大的挑戰都是更新及成長的機會。」在同一期雜誌,我們顯示扶輪及其全球根除小兒麻痺提案的夥伴如何利用他們的經驗來因應疫情,8月時,《國際扶輪英文月刊》刊登各地10位前線工作者的故事──9位扶輪社員及1位扶青社社員,他們冒著自身健康的重大風險,挺身而出來提供協助、舒適,及啟發。
從那時候起,我們持續報導扶輪社因應疫情所找到的靈活及創意方式,其中許多工作都是透過扶輪基金會來資助:到6月為止,超過2億7,000萬的全球獎助金直接用於扶輪的新冠疫情工作,還不包括近800萬美元的災害救援基金。
扶輪做出調整,就像梅隆尼社長與柯納克社長確信我們能做到的一樣。儘管疫情嚴峻,扶輪社員及扶青社社員持續創造改變:我們慶祝野生株小兒麻痺病毒從非洲根除。我們通過新的焦點領域──環境保護。今年稍早,我們歡迎非洲第一個扶輪和平中心的第一批和平獎學金學生。
在這一期的雜誌中,我們盤點過去18個月並展望接下來的發展。各位會看到扶輪成員從一開始便展現的聰穎、創意,及韌性的典範。你會聽到身為扶輪社員的流行病學家兼新冠疫情特別工作小組委員談論扶輪在因應疫情所扮演的角色。各位會聽到扶輪社如何欣然支持改變──並瞭解到網路連結如何讓扶輪對更多人開啟大門來參與其使命。

過去一年來,因為我們一起經歷過的一切,我們每個人都有所改變,面對新的挑戰,並學習新的技能。扶輪也已經改變,未來必然有更多改變。可是就像國際扶輪社長梅塔兩個月前在本刊第一篇社長文告中告訴我們的一樣:「沒有挑戰是扶輪社員無法克服的。」

以身作則
在連續三任國際扶輪社長──梅隆尼、柯納克、梅塔──的鼓勵以及扶輪基金會約3,500萬美元的支持之下,全球各地的扶輪社社員及扶青社社員在疫情期間挺身而出,提供更廣泛的重要服務、物資,及資訊來協助、建議、安撫人們。柯納克說:「每個重大挑戰都是更新及成長的機會。」──這句話的真實性彰顯在此處及接下來的照片裡。

照片的提供者左起,由上至下分別為Teresa Mendoza Palma;
Bill Glader;
Xavier Ferrand;Tejesh A. Mehta;
Teresa B. Watson;
Prince Kotoko;
Fernando Teixeira;
B M Imranul Islam EMU & M Khairul Alam,3281地區;
Teresa Mendoza Palma;
B M Imranul Islam EMU & M Khairul Alam,3281地區。


疫情計畫
扶輪成員擔任義工、專業人士,及角色模範,倡導接種疫苗,並以身作則來鼓勵他人。扶輪社提供口罩及其他個人防護裝備、檢測組、教育資料、診斷設備、插管用的呼吸管、呼吸器、乾洗手、個人衛生用品,及食物與飲水等必要物資。他們提供協助給難民及無家可歸者,也提供職業訓練來輔導人們就業。透過網路研討會、社群媒體貼文及其他管道,扶輪社也擔任關於疫苗及其他疫情相關主題的可靠訊息來源。


照片的提供者左起,由上至下分別為B M Imranul Islam EMU & M Khairul Alam,

3281地區;
Rex Villegas;
Rakesh Gaju;
Scott Franklin;
Bill Glader;
Natasza Witczak;
Fernando Teixeira;
Teresa Mendoza Palma;
Rex Villegas;
Flavio Bomfim;
Flavio Bomfim;
Tejesh A. Mehta;
Olga Gnich;
B M Imranul Islam EMU & M Khairul Alam,3281地區;
Flavio Bomfim;
Teresa Mendoza Palma。







救命的科學
安‧金波爾(Ann Marie Kimball)十分瞭解大流行病── 事實上,她還寫過這方面的書。身為流行病學家及醫師,金波爾在華盛頓大學教授新興傳染病,與白宮合作設立亞太經濟合作新興傳染病網絡,因有關全球貿易及新興傳染病的研究獲得傅布萊及古根漢獎學金,為蓋茲基金會規劃一個全球疾病疫情監視策略,並撰寫《高風險貿易:全球貿易時代的傳染病》(Risky Trade: Infectious Disease in the Era of Global Trade)。
金波爾認識扶輪不是經由某位社員,而是透過疫苗。她說:「我初次到西非做研究時,一部份的工作就是確保送達機場的疫苗可以安全運抵儲存的地點。我開始看到這些印有扶輪徽章的木箱,我不知道扶輪是什麼。所以我決心去瞭解一番。」
現在是華盛頓州貝恩橋島(Bainbridge Island)扶輪社社員的金波爾也任職扶輪新冠疫情特別工作小組,此小組正探索扶輪在因應這個大流行病時的角色。該小組鼓勵動員扶輪社及推廣疫苗等行動。
5月時,金波爾接受《國際扶輪英文月刊》資深撰稿人Diana Schoberg的專訪,談論此次疫情及扶輪的工作。
你在扶輪新冠疫情特別工作小組的角色為何?
我的角色主要是技術層面:提供委員關於全球新冠疫情的建議。不幸的是,在全球各地,疫情依然十分嚴峻。全世界已經有350萬人因此喪生,我們相信這個數字還是被低估的。另外一件我們密切在處理的事情是疫苗的平等及取得。儘管全球已經施打14億劑(截至5月13日止),其中不到1%是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不平等的現象。在我們運作期間,我會針對此情況及政策選擇向特別工作小組提出建議。
扶輪為何十分適合處理新冠疫情?我們的強項是什麼?我們要如何將其善用?
各位都可以看到扶輪社員在各領域服務的優秀表現,實在感動人心。我們充滿利他精神及社區互助精神。就某種程度來說,我們聽到所有的壞消息,我們聽到的好消息不夠多。而創造好消息乃是扶輪的老本行。
扶輪在因應新冠疫情方面是個強大的夥伴,因為本組織是多部門的:它不侷限於健康部門。它也帶來高水準的義工服務。我們的回應方式既多元也為地方量身訂做,這使其顯得更彌足珍貴。
你寫過在因應新冠疫情時,扶輪可以搭起科學及價值觀之間的橋梁。你是指什麼意思?
利他正是扶輪的核心價值。因此在談論個人為何應該注射疫苗時,你可以引用數據,看是94%的保護率或是80%的保護率。可是我在社區中聽到的對話,舉例來說,是大家都有責任注射疫苗來協助保護社區其他人及與你互動的人。那是我認為扶輪可以著力的一點。
社區教育是提供個別社區有關疫情的科學及知識的方法。它也涉及接觸其他民間組織及政府單位來協調與合作。
有許多人喪生,因此我們也有心理層次的任務。許多扶輪社有委員會來負責支持喪親及患病的人。就價值觀來說,那是另外一個部份了。
打擊不實資訊對扶輪社來說可能要怎麼做?對區域來說又有何不同?
要看謠言是什麼而定。我一直努力時時傾聽我自己社區裡的聲音,這表示先傾聽然後進行尊重的對話。相信不實資訊的人並不愚蠢,他們只是接收到不實資訊。用尊重的方式提出可靠的資訊往往就有很大的差別。
我們可以告訴他們──根據我們在小兒麻痺的經驗以及我們童年施打疫苗的長久經驗──疫苗是安全的,有效的,我們知道疫苗會有用。
談到對施打疫苗感到猶豫這方面,對話與說服的差異何在?
我剛加入這個特別工作小組時,我建議其他委員閱讀海蒂‧拉森(Heidi Larson)所寫的一本書,書名叫《困局:疫苗謠言的產生── 及不會消失的原因》(Stuck: How Vaccine Rumors Start-and Why They Don't Go Away)。這本書的根據是對疫苗遲疑的多年研究。要記住的一點是你必須傾聽,然後必須有互動。你的說服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可是真正的傾聽非常、非常重要。有些謠言只有非常薄弱的事實基礎卻整個遭到扭曲與曲解,令我訝異不已。
真的是要有對話。扶輪無關乎政治。我們有各式各樣的扶輪社員,具有包羅萬象的政治觀點,我們在社裡不搞政治。這對扶輪的信度來說非常重要。
在疫苗持續生產之際,關於變種病毒的爆發我們應該要多憂心?
如果我有水晶球,就可以給你答案。關於變種病毒有許多疑問。病毒一向都會變種,儘管新冠病毒的突變比流感病毒慢,比起愛滋病毒更是緩慢許多。可是它是個RNA病毒(比DNA病毒更快突變)。因此它傳播越多次,就越有機會產生變種。注射疫苗依然是我們唯一的工具,如果你能讓每個人都成功接種疫苗,那就可以真正壓制傳播及變種病毒。一般來說,病毒突變會越來越具傳染力,可是它們不會造成宿主死亡率提高──這是個一般性的概論。病毒希望你四處移動,把它傳給別人。
如果新冠病毒的突變不像流感那麼快,這表示如果夠多人施打疫苗,變種病毒就會比較少,我們就不必每年施打一劑嗎?或者我現在問的是還沒有答案的事?
你現在問的目前還沒有答案。策略是儘可能讓最多人接種疫苗,阻斷傳播鏈,那應該也會阻擋變種病毒。可是各位要記住一點,流感與新冠病毒大相逕庭,除了它們都是RNA病毒這點以外。我們認為新冠病毒會變成季節性的,因為它的高峰期與冬天有相關,可是現在我們也看到它的高峰期也會發生在夏季。因此就這點來說,它與流感的傳播方式並不相同。流感是每年轉變一次,而流感疫苗的成份是配合流行的病毒株。最後新冠病毒可能會變成這種情況。可是因為它是一種新病毒,它的季節性及其他動態因素相關的傳播模式還不是非常清楚。我們不知道一個人施打疫苗所產生的免疫力會持續多久。
扶輪社員用來對抗小兒麻痺的策略適用於新冠病毒嗎?
經驗及基礎建設是會有幫助的:舉例來說,在奈及利亞的緊急營運中心。還有冷鏈後勤、疫苗運輸的管理,及疫苗宣傳活動及訊息傳播──雖然訊息不一樣,而且對象的年齡層也不同。
扶輪藉由全球根除小兒麻痺計畫所做的事絕對令人讚嘆。憑藉我們3萬6,000個扶輪社,我們已經動員世界各地許多族群及社區領袖。扶輪社員可以快速運作,知道如何把資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扶輪社還可以如何協助新冠疫苗的接種?
扶輪社透過宣傳及倡議來鼓吹接種疫苗,有醫療背景的扶輪成員在協助疫苗的施打工作。我們在後勤工作有豐富的經驗,我們的社員在疫苗施打站協助管理人流及登錄與接待的工作,視扶輪社而定。扶輪社員一向都親力親為。
有公平的分配模式嗎?或者那是我們需要重頭打造的事?如果你必須從頭開始,你會怎麼做
美國疫苗生產的背後思維主要來自於國立醫學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他們建議著重在重症及致死率最高的人。因此首先是醫療人員,因為他們持續處於風險之中,如果無法保護他們,醫療保健系統便會崩潰。然後是討論關於有色人種族群及工作中接觸人群者──尤其是受薪階級──以及年長者的高風險。他們檢視染病的負擔,藉此形成決定何謂公平的分配。不同社會的做法也稍有不同。
談論平等時,我們只知道什麼是不平等。我們不認同只提供疫苗給負擔得起的富裕階級。也不認同給靠插隊取得疫苗的重要政治人物。我們都見證過不平等的分配是什麼狀況。
在以全球角度檢視染病負擔,未來是否能做到疫苗的平等分配?
我認為我們的訊息基礎相當不完整。可是把重點放在高傳播的國家才符合策略意義。無法這麼做的障礙很大。很多人在說某些國家預留的疫苗劑量是其人口的3到5倍。COVAX(一個取得及分配新冠疫苗的全球公私部門聯盟)正努力做公平的安排,讓低收入及中低收入國家能取得疫苗。
在新冠疫情的長期復原工作──像教育、心理健康,及危機消除後可能產生的其他需求──扶輪要擔任什麼角色?
那就是扶輪的影響力最能發揮的領域。可是還是有地方差異。我確信經濟復甦會是我們要處理的部份問題。還有其他領域。今年2月,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呼籲全球停火讓疫苗施打得以進行。我認為扶輪是這個和平工作的一部分。在環境領域,我們知道砍伐森林及野生動植物交易已經造成這些病源體的出現,扶輪在這方面也可以施力。如果各位檢視我們的焦點領域,會發現沒有一個不受到這次疫情的衝擊。
你之前有預見像新冠疫情這樣的健康危機嗎?全球因應的方式是否如你所想?
每個人都知道呼吸道的病原體可能很危險。沒有人預料到領導階層會完全否定科學證據,而在某些國家我們的確看得到。我有同事密切參與執行中的疫情因應計畫,但後來那套劇本卻遭捨棄。沒有人預見到這點。每個人都假定如果你有這麼多計畫,那你應該相當有概念該怎麼做,然後你就照著做。我們科學界必須比以往更加留意政治經濟。
我認為我們學到的一大教訓就是以科學為基礎的領導至關重要。你必須讓政府層峰支持那些能讓社會自我保護的最佳措施。那必須非常清楚,而且那必須一而再、再而三的重申。
協助在社區阻斷新冠病毒的五種方法

1教育人們施打疫苗的重要

到6月的最後一個星期為止,奈及利亞只有1%的人口施打至少一劑新冠疫苗;該國苦於缺乏貨源,只有在3月份透過疫苗分享平台COVAX取得第一批400萬劑的疫苗。同時,該國的扶輪社員正透過他們因根除小兒麻痺工作所建立的人脈,來向政治人物、醫療人員、媒體及傳統與宗教領袖倡導施打新冠疫苗的重要。他們也透過社群媒體、電視及廣播的資訊宣導活動,以及在公共廣場播放公益廣告來接觸一般大眾。
2倡導公平且平等分配疫苗
數十年來,蓋亞納的德梅拉拉(Demerara)扶輪社一直在該國的偏遠區域進行醫療團服務,讓該社社員得以第一手掌握那些區域的社區需求。3月時,該社社員與該國的衛生部及民防委員會合作,搭船把新冠疫苗運送到木里塔羅(Muritaro)及馬拉里(Malali)的原住民村落。傳統領袖在首批接種疫苗的行列中,以作為社區的模範。該社社員藍斯洛‧坎恩Lancelot Khan說:「我們與社區的連結以及我們小兒麻痺工作的歷史讓居民相信,在新冠疫苗順利取得後扶輪不會遺漏他們。」
3分享正確、有根據的資訊來解決對施打疫苗的猶豫
新加坡一直持續為該國國民施打疫苗,可是仍然有相當多族群的人對打疫苗感到猶豫。6月時,新加坡(Singapore)扶輪社與國立新加坡大學的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合作推出公共衛生大使計畫。該學院除了辦理網路研討會來回答大眾的提問之外,還專門為扶輪少年服務團團員、扶青社社員、及扶輪社社員辦理工作坊,讓他們具備必要的知識及技能以打破迷思及對社區進行疫苗安全的教育。
4鼓勵戴口罩及適當的衛生措施
在疫苗供給有限的情況下,巴基斯坦今年春天面臨第三波新冠疫情。扶輪在班努(Bannu)支持的小兒麻痺資源中心正運用其專業知識來教育社區關於洗手及其他預防感染的措施。超過25名女性參加5月份由衛生保健人員所辦理的一項課程。
5支持衛生機構的疫苗分配工作
今年初,2060地區(義大利)的扶輪社員成為該國政府在設立及運作疫苗施打站的重要夥伴。今年1月,在初次義工號召令發布後不到一個星期,超過150名扶輪社社員及扶青社社員挺身響應,包括醫師、護理師、緊急救護人員、律師,及一位協助文書作業的法院公證人。維諾納的醫療主管機關深感讚嘆,讓該地區主責區域內所有與新冠疫苗相關的義工活動,包括安排病患時程、排定輪值班表,及通報資料。到5月底時,已有700多名義工參與,該區域超過30萬人接種疫苗。

關於扶輪社如何對抗新冠疫情的詳情請參見rotary.org/covid19。

每個人都知道呼吸道的病原體可能很危險。沒有人預料到領導階層會完全否定科學證據,而在某些國家我們的確看得到。我有同事密切參與執行中的疫情因應計畫,但後來那套劇本卻遭捨棄。沒有人預見到這點。每個人都假定如果你有這麼多計畫,那你應該相當有概念該怎麼做,然後你就照著做。我們科學界必須比以往更加留意政治經濟。
我認為我們學到的一大教訓就是以科學為基礎的領導至關重要。你必須讓政府層峰支持那些能讓社會自我保護的最佳措施。那必須非常清楚,而且那必須一而再、再而三的重申。

扶輪回應(#RotaryResponds)
疫情期間,扶輪社員、扶青社社員、及扶輪少年服務團團員都主動出來幫忙。在本頁及前幾頁的照片中,各位可以看到一些擔任義工的人以及他們所籌辦的計畫。這些人包括迦納桑來斯基督教中學(Sonrise Christian High)扶輪少年服務團團員,以及迦納賀(Ho)扶青社;迦納醫療及相關科學大學(University of Health and Allied Science)扶青社;及波蘭華沙蕭邦(Warszawa Fryderyk Chopin)扶青社。照片中還有美國阿拉巴馬州North Jefferson社及Gardendale社;巴西Boa Vista-Caçari社、Teresina-Fátima社及Vargem Grande Paulista-Conecta社;厄瓜多爾Guayaquil Norte社及Tsachila de Santo Domingo社;法國Meaux社;美國伊利諾州Evanston Lighthouse社;印度Madras Next Gen社;美國北卡羅萊納州Trenton社;菲律賓Metro Naga社;新加坡Singapore社;美國德州Plainview社;及委內瑞拉Valera社;以及3040地區(印度)、3281地區(孟加拉)、及9212地區(肯亞)的扶輪成員。

照片的提供者左起,由上至下分別為
Alessandra Silver;Xavier Ferrand;Judith Lopez;
Flavio Bomfim; Bill Glader;
Flavio Bomfim;Fernando Teixeira;
Rex Villegas;Flavio Bomfim;
Natasza Witczak;Flavio Bomfim;
B M Imranul Islam EMU & M Khairul Alam,3281地區;
Dawn Rochelle;
Angela Serrano Gregorio;
Sanjiv Soni;Bill Glader。



會議現代化
作者 撰文:Vanessa Glavinskas
今年4月,《華盛頓郵報》發表了一篇標題為《我們將保留什麼》的文章。11位作家研究了大流行期間在生活上他們希望能夠繼續下去的各方面,例如遠距上班的彈性、更深入不可缺少的員工之欣賞,以及有更多時間去接觸大自然。

待在家裡以減緩新冠肺炎的傳播固然打亂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但它也讓一些事情變得更好。現在我們正處於一個共同的十字路口。隨著社會的重新開放,我們要如何利用學到的東西來改善生活?我們如何改進我們過去接受為「正常」的東西?當扶輪在2020年底對社員做意見調查時,75%的扶輪社員回答說,他們的扶輪社主要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在網上開會,而18%的人大多親自出席會議。少數扶輪社已經完全停止開會。

隨著Zoom會議的召開,腦筋動得快的扶輪社有更多機會去邀請世界著名的演講者。

但是,儘管大多數扶輪社成功地改成線上會議,Zoom一再被提及是疲勞和沮喪的根源,特別是那些加入扶輪七年或更久的受訪社員。然而,一些最近幾年才加入的社員並沒有被這種改變所困擾。其中一個欣然接受線上會議的人是珍妮‧史托茨(Jenny Stotts)。
史托茨協助俄亥俄州雅典陽昇(Athens Sunrise)扶輪社於2016年完成授證。該社例會是在一家咖啡店舉行,直到新冠肺炎大流行禁止面對面的會議為止。然後他們改成Zoom會議,這對史托茨很有幫助,因為早上7點的會議開始與她孩子的日程安排發生衝突。她很高興有機會同時處理多項任務,在開車送孩子上學時撥電話參加線上會議。這就是她希望扶輪社能繼續提供的彈性。
「當我聽到我們要『回去面對面開會』時,我輕輕地說,『不,我們正在做下一步的事情,』史托茨說。「我知道人們真的很疲勞。但是,這並不是Zoom的錯。是人們在它上面花太多時間才會筋疲力盡。」
「視訊會議將繼續存在,」史丹佛大學虛擬人機互動實驗室主任傑里米‧拜倫森(Jeremy Bailenson)預測──不僅適用於扶輪這類的組織,也適用於工作場所。「Zoom有可能通過取代通勤來繼續提高生產力和減少碳排放,」他在2月份的《技術、頭腦和行為》雜誌上寫道。
它還可以節省資金,這是企業界大加利用的一個因素。2020年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預測,在未來5到10年內,臉書一半的員工可能遠端上班。Google 提供混合工作模式,鼓勵員工每週三天到辦公室進行合作,並允許大多數員工可以自由地遠端工作。
擔任6690地區社員主委的史托茨希望扶輪社也繼續利用視訊會議──不僅為現有社員提供彈性,而且還能促使新社員參與。「這是更大包容性訊息的一部分,」她說。「該是我們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了:這個扶輪社有誰不見了,為什麼?也許線上會議這個點子對他們來說不錯。這是我們聚焦於為人們提供更多參與方式的理想時機。」
危機也是轉機
去年9月,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佛奇(Anthony Fauci)從向美國政府建議如何應對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工作中抽空,在車庫內舉行的扶輪社會議上發表線上演講。(是的,車庫。)
會議是在加州拉莫林達陽昇(Lamorinda Sunrise)扶輪社社員吉姆‧馬格拉夫(Jim Marggraff)的家中舉行,會議雖然簡單,但通風良好,讓那些選擇親自參加的人有足夠空間保持社交距離。「隨著Zoom會議的召開,腦筋動得快的扶輪社有更多機會去邀請世界著名的演講者,」馬格拉夫說。由於佛奇能夠透過影像來演講,扶輪的會議地點並不是一個限制因素。出席會議的其他演講者包括當時的國際扶輪社長柯納克以及梅琳達及比爾蓋茲基金會和世界衛生組織的領導人。
馬格拉夫錄下了會議,包括面對面在場的部分,這樣他就可以分享這個概念是如何運作的;他還整理了一個教程,來幫助其他扶輪社舉辦自己的混合會議。「他的想法是製作一段影片來幫助扶輪社了解舉辦混合會議或線上/面對面會議是多麼容易──這種會議將人們實際聚集在一起,同時讓遠端社員同時參加會議,」馬格拉夫說。(請到tgig.org查看車庫會議和教程。)
馬格拉夫是一位發明家和企業家,最出名的是創造了LeapFrog廣受歡迎的LeapPad系統,該系統可協助兒童培養閱讀和數學技能。現在,他把焦點放在透過他創立的非營利組織全球影響集團The Global Impact Group (TGIG)來協助扶輪社,該組織由扶輪社員運營,旨在幫助非營利組織更好地利用技術。
線上會議可增進出席的方便性,對於在外地參加補出席例會的傳統之下只想訪問不同的扶輪社的社員,以及對於那些因健康問題或時間衝突而無法親自出席例會的社員來說,這是一種好處。吉姆‧西莫蒙(Jim Simmermon)是一位充分利用線上會議開創的選項的扶輪社員。
現年95歲的西莫蒙住在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家養老院,他透過Zoom出席賓夕法尼亞州奧克蒙特維羅納(Oakmont Verona)扶輪社的週二例會。另外他每週三參加另一個扶輪社的網路會議,他曾經是該扶輪社的社員,每週四參加另一個網路會議,這次是他兒子的科羅拉多州高地牧場(Highlands Ranch)扶輪社(Littleton)。「我喜歡出席扶輪例會;它讓我感到振奮,」西莫蒙說。「不管你幾歲都沒關係。任何人都可以舉行Zoom會議。」
擔任TGIG執行長的史考特‧道爾(Scott Doll)預測,在「Zoom熱潮」之後,新技術將使得任何會議添加虛擬會場變得更容易。「面對面的接觸永遠都令人嚮往,」喬治亞州阿爾法利塔(Alpharetta)扶輪社社員道爾說。「但我也認為,我們將看到線上會議和混合技術的進步,這將讓它更容易使用,並被接受為我們聚會的主要方式之一 ── 無論是為了商業、娛樂還是公益。」

「該是我們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了:這個扶輪社有誰不見了,為什麼?也許虛擬會議這個點子對他們來說不錯。」

迎接挑戰
「我們必須使用三到四個不同的網際網路連接來舉行混合扶輪社會議,以防其中一個當掉,」英屬維京群島羅德城(Road Town)扶輪社的成員迪赫德拉‧波特(Diehdra Potter)說,該社2020年夏季開始舉行混合會議。「我們有的社員真的非常渴望與同社社友聚會的常態,」波特說。「但那些高危人群的人不願意當面開會。」
該社2020-21年行政主管波特說,儘管她並不認為自己特別精通技術,但她決心想出能讓每個人都能參加會議的方法。但是,由於他們的戶外會議空間(飯店的露臺)的網際網路連線不可靠,新系統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完善。

「有一次會議,我們的地區總監只說了三個字,網際網路就當掉了,他在畫面上動也不動,」波特回憶道。「我們不得不等待幾分鐘,然後重新啟動。但是突然間,他開了個玩笑,然後繼續說下去。」從那時起,波特學會了利用會場的兩個Wi-Fi網路以及其他連線方法(如移動熱點)來管理拍攝現場出席者和放映Zoom會議與會者所需的多台筆記型電腦和手機。其他可用的網際網路連線作為備用。
波特的堅持得到了回報:扶輪社例會的總出席人數增加了35%。「我們還有其他社員在家裡登入網路會議,」她說。「有時我們會有 40 名與會者來自我們的扶輪社,20 名來自其他扶輪社──包括扶青社及扶輪少年服務團。」許多參加網路會議的人是在其他加勒比島嶼上。
「當我們的邊境對遊客關閉時,我們的許多社員都遭受生意上的損失,」波特說。「他們不得不結束營業,或裁員。沒有收入,很多人都很擔心。」這就是波特覺得必須讓扶輪社繼續運轉的原因之一。「我們需要這些會議來照顧我們自己,」她說。羅德城社員艾爾維斯‧哈里根(Elvis Harrigan)也表達了這種觀感。「自2017年以來,我們經歷了多次颶風,然後是新冠肺炎,現在又在聖文森特火山爆發,」哈裡根說。「透過這一切,扶輪成為緩解壓力的泉源。」
「混合會議可能需要大量的規劃,但這是值得的,因為無論人們在哪裡,你必須接觸到他們,」波特補充道。「在困難時期,我們可以在我們熱愛的事物中找到快樂──那就是扶輪。」
接下來是什麼
「人們在變化,優先事項也在重新調整,」明尼蘇達州伊甸草原中午扶輪社社員、國際扶輪策略長湯姆‧索芬森(Tom Thorfinnson)說。當人們從一年或更長時間的孤立中走出來,希望更加有目的地安排他們的時間,索爾芬森認為,扶輪社有機會擁抱扶輪的核心價值,即提供有意義的服務機會和建立關係。

「混合會議可能需要大量的規劃,但這是值得的,因為無論人們在哪裡,你必須接觸到他們。「在困難時期,我們可以在我們熱愛的事物中找到快樂──那就是扶輪。」

雖然大多數扶輪社員報告說,新冠肺炎大流行並沒有影響他們明年繼續當社員的可能性,但約9%的被調查者表示,他們繼續當社員的可能性較小或小得多。雖然Zoom疲勞對某些人產生了影響,但當社員的成本和時間也是如此。保留線上會議選項可以幫助扶輪社維持其社員就因這一點。
「如果你每月參加線上會議兩次,每月親自參加會議兩次,它就會減少社員的開支,」國際扶輪前理事傑弗里‧卡多雷特(Jeffry Cadorette)表示,他曾擔任一個負責評估扶輪社和地區未來如何最有效利用線上聯繫的特別工作小組的組長,他指出,一個擁有線上選項的混合扶輪社在技術上未必複雜,它可以為關心扶輪費用和時間的社員提供更有彈性的替代方案。
「我們的傳統扶輪社模式讓我們度過了前面的115年,」卡多雷特說。「但如果我們只依賴早餐、午餐和晚餐聚會的扶輪社,我們將在十年後變得無關緊要。我們必須尊重我們的過去,但要為未來進行改造。」

跟隨吉姆‧西莫蒙的帶領,利用混合會議模式,與扶輪社和世界各地的社員建立新的,或強化已有的人脈。請到myrotary.org/club-search使用「Find a Club」 工具org/club-search,它能讓您過濾出親自參加開會、網路開會,或兩者皆備的扶輪社。


捐獻與獎助金──2021年8月
2021年8月                                                                    採取行動在本地及全球創造正向的改變
透過全面的水資源與用水衛生服務專案

鼓勵健康的習慣
菲律賓馬尼拉王城區(Intromuros Manila)扶輪社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省貝特曼斯灣(Batemans Bay)扶輪社合作,辦理一項完整的水資源與用水衛生(water, sanitation, and hygiene)計畫,透過提供水資源及衛生設施為菲律賓的土著社區服務。此一專案安裝了28間廁所、支付津貼給教師供帶領家庭研討會,並把安全的衛生納入他們的課程計畫。欲了解此一服務專案詳情請參見https://www.rotary.org/en/philippine-wash-project-delivers-toilets-and-hygiene-education-villages。
捐獻最新消息
透過扶輪基金會支持教育
國際識字日(International Literacy Day)是9月8日。每當教育工作者在滿足學生不斷變化的需求方面面臨巨大挑戰時,對他們的努力予以支持尤為重要。 您可以幫助教育工作者激發學習
靈感:
  • 捐獻給扶輪基金會https://my.rotary.org/en/donate。
  • 與您的同事、朋友及家人分享我們對教育的影響力our impact on education(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HBg3WcCai8)。
  • 發起籌款活動Create a fundraiser(https://raise.rotary.org/purposes/education),透過「為扶輪募款」(Raise for Rotary)來支持基礎教育及識字。 「為扶輪募款」是我們的群眾募資平台,提供英語版本並使用美元。透過 「為扶輪募款」捐獻的個人有資格獲得捐獻者積分及任何適當的表彰機會。
我們可以共同支持教育工作者在世界各地的社區中做出改變。「國際識字日」快樂!
獎助金最新消息
以環境為焦點的全球獎助金現已可供申請
扶輪社及地區現在可以為保護環境的服務專案申請全球獎助金!如果您想申請,請仔細查看焦點領域政策聲明Areas of Focus Policy Statements (https://msgfocus.rotary.org/c/13ana6COIFBQC86IEYBKSQDmHmiK),以確保您規劃的服務專案有資格獲得資助。然後您可以透過獎助金中心Grant Center(https://my.rotary.org/en/secure/application/236)申請。
新焦點領域經理
兩名經理加入了我們的焦點領域專員。Nyreese Castro是疾病預防與治療以及母親與兒童健康的新經理,Keith Madden則是新的環境焦點領域的經理。他們與其他焦點領域經理area of focus managers(https://my.rotary.org/en/document/areas-focus-staff-contact-sheet)可以回答您關於焦點領域以及在這些領域申請全球獎助金之資格要求的問題。
獎助金管理再認證及資格
獎助金管理研討會Grant Management Seminar(https://my.rotary.org/learn?deep-link=https%3A//learn.rotary.org/members/learn/learning_plan/view/101/GrantManagementSeminar)及獎助金管理再認證Grant Management Recertification(https://my.rotary.org/learn?deep-link=https%3A//learn.rotary.org/members/learn/course/internal/view/elearning/1491/grant-management-recertification-2021-22)課程已更新,並且在扶輪的學習中心可供查閱。您可以善用這些線上課程作為扶輪社申請獎助金符合資格qualification(https://my.rotary.org/en/take-action/apply-grants/qualification)程序的一部分。請記住,如果您計畫申請全球獎助金,您的扶輪社必須每年符合資格。
地區領導人:請切記,扶青社從2022年7月開始可以申請全球獎助金。請邀請扶青社社員參加獎助金管理研討會,以便他們的社獲得資格,並請考慮使他們參與你們在本扶輪年度的獎助金活動。
扶輪採用了新的多元、平等、包容聲明
為了指導我們的組織實現我們的多元、平等、包容 (DEI) 價值觀,國際扶輪理事會在DEI特別工作小組的指導下,強化了我們在2019年通過的DEI聲明。請查閱更新的承諾Read the updated commitment(https://my.rotary.org/en/learning-reference/about-rotary/diversity-equity-and-inclusion)以詳細了解我們如何在扶輪的文化中,從扶輪社會議到獎助金資助的活動,加強多元、平等、包容。
資源及參考資料
秘書長國際年會報告
2020-21年度對捐獻及獎助金是重要一年。在社區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我們幫助的一年中,我們捐獻人的慷慨解囊使行善天下成為可能。我們核准了 2,000多項全球獎助金――比上一個扶輪年增加了40%!秘書長2021年國際年會報告中有關扶輪在去年種種成果的詳情請參閱general secretary's 2021 report to the convention。
社長倡議
國際扶輪社長梅塔Shekhar Mehta 創設了三項以服務為導向的倡議,並鼓勵扶輪的社員及計畫參與者透過這些倡議強化社區:
  • 賦予女孩力量:請藉由使用地區獎助金或全球獎助金服務專案賦予她們力量,以解決全世界女孩面臨的不平等問題。
  • 扶輪服務日:請籌辦一天有意義的親手服務活動,凝聚扶輪的社員及朋友一起改善你們的社區。
  • 社長會議:請出席社長會議來慶祝我們的服務成果,並獲得啟發以增加我們的影響力。
國際扶輪社長倡議詳請請參見Rotary's presidential initiatives(https://my.rotary.org/en/news-media/office-president/presidential-initiatives)。
最新合作組織備忘錄
你們是否正在與一個合作組織一起辦理你們由全球獎助金資助的服務專案? 如果是這樣,你們需要與該組織填交一份備忘錄 (MOU)並將其上傳,作為全球獎助金申請書的一部分。 請記住,使用最新版本的備忘錄current version of the MOU。
增加您的影響力網絡研討會系列
扶輪的計畫及獎助金專員最近主辦了一個由三部分組成的「提高您的影響力」網絡研討會系列Increase Your Impact webinar series,現已在學習中心可供查閱。 請了解如何借助成功辦理更大規模的活動及設計能達成結果的專案來增加本地及國際的服務專案的影響力。
一般資源
  • 扶輪基金會參考指南The Rotary Foundation Reference Guide(https://my.rotary.org/en/document/rotary-foundation-reference-guide)提供扶輪基金會計畫及服務的綜覽。
  • 全球獎助金指南A Guide to Global Grants
    (https://my.rotary.org/en/document/guide-global-grants)有助於有興趣申請全球獎助金或研擬更有效及可持續的服務專案的社員。
  • 學習中心Learning Center提供各種材料,包括有關募款及參與獎助金的資訊。
本文由台灣扶輪月刊譯自國際扶輪2021年8月的「捐獻與獎助金:透過扶輪改變生命」Giving & Grants: Changing lives through The Rotary Foundation


促使改變者
作者 台北大安社前社長 鍾鶴松PP Harrison譯
派崔克‧寇曼(Patrick Coleman) –
 Rotary Governors Council of South Africa,Chairman,扶輪南非總監會議議長

是否記得您們的促使改變者Changemaker?身為多年的扶輪社社員,也許您記不得當年您授證加入您的扶輪社時國際扶輪社長的姓名。同時,您也非常可能記不得當年的地區總監名字或甚至貴社社長的大名也忘了。
然而,無論如何,您將從不會忘記介紹您到扶輪社並且邀請您加入他們扶輪社的社員名字。
好了,看看我的,我於1993 年加入扶輪社,當年的國際扶輪社長是瑞士,阿勞(Aarau) 扶輪社的羅伯‧巴斯(Robert Barth)。他的扶輪年度主題是「信你所做的,做你所信的」,除了不正確的英文外,它倒是一項頗有深度的表述。
當他被問到為何他會是一名扶輪社員時,他回答說:「在加強我們的信念,唯有參與一個開闊的心思,開闊的心胸,開闊的眼界,開闊的行動,我們才會達到較高的生活品質,我們需要有共同心念的朋友在一起,一個高尚幽默,寧靜和平,當下現實每日過活人生的氣氛。那就是我在扶輪社所發現的,那就是為什麼我是一名扶輪社員。」
國際扶輪9210地區總監是來自坦桑尼亞(Tanzania)的阿米爾‧頌吉(Amir H. Somji)。是的,我也敬仰他的大名。1996年地區再分區之後,坦桑尼亞就不在9210地區之內。我已在各種不同的扶輪集會中數次遇見他。86歲高齡的他,仍然與我們在一起,而且,無疑地他享受其晚年的歲月。
我自己的扶輪社,盧安夏(Luanshya) 扶輪社社長是馬格麗特‧米拉(Margaret Millar)。在她約定服務到期之前,她執行社長職務將近三年,然後她受命回到英國。我相信她是在9210地區(也許甚至在非洲)被選為第一位女性的扶輪社社長,或許某一個人能夠為我證實此事(她樂此不疲而顯然地她並不願意
卸任!)
我審閱上述所說三位領導者之細節,但我並一定要「敬仰崇拜」那位邀請我加入盧安夏扶輪社的人。
前總監丹尼斯‧輝戈(Dennis Figov)就是促使我改變一生的人。
在扎伊爾(Zaire)動亂的幾年後,我到達尚比亞(Zambia)的盧安夏(Luanshya)。實際上,我是計畫停留在尚比亞── 甚至我是尚比亞總統個人的邀請的── 因為我的工作使我長年待在盧邦巴希(Lubumbashi)。因而,自從1993年尚比亞就成為我的家。
在建立一個家的過程中,我拜訪了盧安夏的幾個商店包括尚比亞一位最有名拍賣人所擁有與經營之寄售店。我們商談幾次,而後來他邀請我到這個扶輪社,分享我們的經驗。幾個星期後,丹尼斯就找到我並且要求我加入扶輪社。
我閱讀他們提供的文件(當時還沒有可用的扶輪網路)而我甚至讀了一下扶輪程序手冊(Rotary Manual of Procedure)。我查詢扶輪社的活動情況,我也在社區詢問其他的人一些有關丹尼斯‧輝戈的事。他的聲望是譽多誹少。每一個人── 每一個人都對他及在扶輪社與扶輪社之外的行為讚譽有加。
我從來沒有夢想決定加入盧安夏扶輪社會在我的一生會有如此不可思議的效果。對我而言,「行善」總是我生活方式的一種選擇,但是在人生價值觀方面,我在扶輪社的經驗出乎我的想像之外,不只是因為我有機會去改善弱勢兒童與年老居民。
從挖掘水井與贈送輪椅,以及看見整個非洲大陸被宣布為根除小兒麻痺的地區。這真是我分享的神話,就因為我接受丹尼斯‧輝戈的邀請而加入他的扶輪社。
當我想到2021-22扶輪年度主題── 以服務改善人生時,我就想起丹尼斯‧輝戈。現今世界上有許多「促使改變的人」,但是丹尼斯‧輝戈已改變我的人生。
順便一提,已89歲高齡,丹尼斯仍然是9150地區開普敦(Cape Town)水岸扶輪社(the Rotay Club of Waterfront)一位活躍現職的社員!他出席虛擬與實體的扶輪社例會並且繼續支持國際扶輪!他仍然是一位「促使改變的人」!
這裡有一個改變的機會…您將改變誰的人生?
譯者註:非洲的國情民俗,傳統文化,思想背景等與台灣的截然不同。本文作者所敘述的部分內容,僅供參考。
The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Rotary Africa/www.rotaryafrica.com 


二、地區活動報導
DISTRICT REPORTS

採取行動的人──如何用文字及圖片講述扶輪故事
作者 區域扶輪公共形象協調人 呂錦美RPIC May
講故事(Storytelling)是一種軟實力,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可以講,每位扶輪社友也都有自己的扶輪故事可以分享。精彩的扶輪故事可以激勵人們採取行動,激發人們參與扶輪社的活動,或者為扶輪活動捐款。
「採取行動的人」旨在幫助我們更好地向我們所在的社區宣傳扶輪以及我們為社區和社會所做的工作。通過講述扶輪採取行動的故事,展示扶輪對社區、對社會、對世界的積極影響,與人們聯繫在一起。最好的方法是將某些元素有效地整合到我們的故事中,包括:
  • 關注當地社區的扶輪項目
  • 關於如何找到問題解決方案的說明
  • 描述扶輪社友如何參與從開始到結束的過程
社友們可以使用扶輪網站提供的資源來增加公眾對扶輪的了解,並促進社區內的參與。使用扶輪提供的廣告或使用活動照片製作自己的廣告。https://brandcenter.rotary.org/en-GB/Materials/People-of-Action
講述我們的扶輪故事有助於世界更好地了解扶輪社員是誰:扶輪,我們是採取行動的人。我們的動力來自增強社區,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為影響世界各地人們的嚴峻挑戰找到解決方案。
「採取行動的人」範例照片1:
位於中南美洲瓜地馬拉的拉安提瓜扶輪社的一名社友與當地社區之社區負責人進行會談,討論有關於當地社區淨水系統將如何建立的扶輪專案。
「採取行動的人」範例照片2:
斯蒂芬妮‧伍拉德(Stephanie Woollard)是澳洲墨爾本扶輪社社友,也是前扶輪和平中心獎學金受獎人(Rotary Peace Fellow)成員,2006年成立了七女性(Seven Women)非營利組織,以增強尼泊爾社會邊緣婦女的能力。這些女性接受技能、掃盲和理財培訓,可幫助她們增加收入和獨立性。她們生產的女裝在澳洲及加德滿都有出售。

(資料來源:國際扶輪官網品牌中心)


3481地區疫情──讓扶輪更加連結
作者 3481地區第8分區助理總監 王俐云AG Charleen

在車水馬龍的台北街頭,一部承載著扶輪移動式正壓篩檢站的大貨車正慢慢駛來,而台北和平社的李頒仁IPP Brendon和文豪基金會暨顯隆機械Asli王文豪的夫人楊阿桑女士,以及盛悅工程曾添富PP Aircond和夫人徐瑞蘭Lily、台北太平社詹良順PP Jack等,早已在博仁醫院一樓等候,此時便緩緩走向貨車並迎接中壢和平社IPP Max邱志中所帶領的扶輪戰士們,博仁綜合醫院是扶輪移動式正壓篩檢站的最後一站,此時此刻扶輪移動式正壓篩檢站的捐贈活動正式畫下了完美句點。

我們都是扶輪社友,也是捐贈者,更是採取行動的人,扶輪社的暖流已悄悄的開始蔓延,連結了台灣12個地區的DG和所有扶輪人的心。
一則新聞,一個想法,一通電話,一封LINE的分享,一篇故事正開始撰寫…。
國際扶輪3481地區總監黃永輝DG APPS看到一則新聞,一個好奇,開啟了扶輪移動式篩檢站的藍圖。
有了想法,一封封LINE的分享,一通通的電話,不斷的傳遞,疫情肆虐,加上材料取得困難,一群有專業背景的扶輪社友只好把自己的工作放在一邊,從設計圖到打造完成,不眠不休日夜趕工──第一座扶輪正壓移動式篩檢站終於誕生。

扶輪打造的正壓移動式篩檢站,和其他篩檢站的不同:
1.能夠提供醫護人員舒適環境。篩檢站採用正壓循環方式,提供醫護人員乾淨空氣,避免醫護人員暴露在危險環境中,工作安全有保障。
2.同時考慮人的因素。提供醫護人員全部採用坐姿進行採檢及醫檢,避免長期站立工作的辛勞。
3.具備快速移動支援的功能。哪裡有需要,可以立即搬上貨車出發支援。
4.具備多組採檢及醫檢工作的環境。還可當作疫苗注射站使用,是一座多功能的篩檢站。
深入其中的3481地區第5分區助理總監劉影梅AG Healthy(前陽明大學護理學院院長)說:「保護醫療團隊不要崩解,是維繫疫情下最重要的社會責任。」
身為扶輪人,深知服務做到位的步驟:做好社區評估及調查,瞭解社區需求,並與醫院取得聯繫,一通通的電話,一再的確認,確保捐贈人的捐款用在刀口上,而在計畫進行中遇到的困難則是時間和運送,由於,國家有難,疫情延燒,扶輪社友不再坐視不管的熱情響應,捐款很快的速度已達到158座,與醫院媒合後,其他善心人士也陸陸續續捐贈,數字就像股市般上上下下,最後確定為135座。而疫情依然蔓延之下,大家恨不得像個魔術師一樣,一下就變出來,希望不要再聽到醫護人員昏倒和有人確診的消息,大家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做好每一件事,3481地區2021-22年度所有助理總監和社長們主動四人一組分流排班到工廠監製篩檢站的良劣和出場的順序,3501地區新屋社廖崑和IPP Owen帶領社友們到場小心翼翼地貼冠名珍珠板和貼紙,讓送出去的扶輪正壓移動式篩檢站既實用又漂亮。
運送更是一開始沒想到的問題,遠至花東、屏東,而工廠在新屋,所以貨運最好是由桃園當地來做,會是CP值比較高的方式。老天保佑,3481地區台北和平社李頒仁IPP Brendon一封LINE的分享,啟動了3501地區中壢和平社邱治中IPP Max跳出來幫忙,成立了貨運志工隊,統籌整個貨運計畫,最遠、最難沒有人要送的地方由自己來跑,大家好奇的問中壢和平社的車隊到底跑了幾公里,邱治中IPP Max做了統計,和平車隊共運送了41座快篩站,佔全部135座約三分之一,拖板車、大貨車和前導車,約29趟次,12,000公里(實際公里數只會增多不會減少,因繞道及集結都沒算在內)環島約1,000公里,所以大約環島12次。哇!讓整個運送過程在短短的20天內快速又安全完成任務,把135座扶輪正壓移動式篩檢站一一送達各個醫療機構手中,令人讚嘆!
筆者從2004年開始接觸扶輪社,至今17年,每年都在做服務,從職業服務、社區服務、國際服務等各個服務,從國內到國外,從加入到投入,從我到無我,每每做完都有放空滿足之感,但這次真的很不一樣,面對國內疫情嚴峻,待在家裡什麼事也幫不上忙時,一通電話即時參與了這個計畫,每個參與的扶輪志工都有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意念,有共赴國難之感,紛紛捲起袖子,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時間出時間的形成一股善的能量,連結了我們,而這次最大的不一樣是以身為扶輪人為榮。
感謝扶輪移動式正壓篩檢站所有被連結而跨出一大步的扶輪社友們。


日本D2730與D3482共同捐贈醫療帳篷設備計畫
作者 3482地區總監 許鈴裕DG Fran

姜冠宇專責病房醫師(左四)與國際主委林果兒(左二)大力促成本次捐贈

台日扶輪友好展情誼攜手跨海挺醫護

日本124萬劑的AZ疫苗
讓首度面臨嚴峻疫情的台灣打了一劑強心針
台灣今年5月初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全台進入第三級警戒,雙北市民面臨每日確診量暴增、醫護人員疲於篩檢防疫,以及疫苗匱乏之餘,日本政府宣布免費贈送台灣124萬劑的AZ疫苗,著實讓面臨這波嚴峻疫情的台灣,施打了一劑抗疫的強心針;而台灣與日本兩地扶輪社長期來擁有深厚情誼,不論是日本311震災、公益服務、教育文化交流等,都可看見台日扶輪社的友好關係;3482地區國際委員會主委林果兒PP Koji,也在第一時間發訊息感謝日本2730姊妹地區,同時,2730地區風呂井敬(ふろい たかし)總監更表示希望能透過扶輪的力量為台灣做些貢獻,更促成了這次扶輪國際服務計畫。

日本2730地區風呂井敬總監跨海連線
中興醫院蔡景耀院長(中)帶領醫護團隊受贈

日本原裝負壓式醫療帳篷前進台北四家醫院共同抗疫
最初日本2730地區計畫購買面罩捐贈台灣,不過在雙方密切討論疫情現況後,最終決定改捐贈4組多功能式的醫療帳篷,而原本預算350萬日圓僅能採購一套設備,日本製造商太陽工業(株)更特別優惠以買1+1的方式表達對台灣的感謝;3482地區許鈴裕總監DG Frank同步號召9個分區的助理總監與社友,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募款,合計捐贈4座醫療帳篷給台灣四家醫院使用。這次的捐贈計畫,是台灣與日本扶輪社跨國合作,展現我們3482地區2,000多名社友的團結與同心外,更加深台日友好關係,利用扶輪的力量,促進國際服務交流與世界和平。

台灣國際扶輪3482地區與日本2730地區攜手跨國聯合捐贈
帳棚內負壓機

這四座多功能負壓式醫療帳篷兼具負壓、隔離、重量輕巧且收納方便、空調舒適等功能,帳篷內負壓裝置能避免傳染疾病在醫院擴散,保護台灣醫護人員在安全環境中防疫,3482地區服務團隊從7月8日起已經完成捐贈,目前已在臺大醫院、三軍總醫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急診室外使用,提升四家院區抗疫戰力,與醫護人員齊心對抗疫情。
DO MORE GROW MORE!
投入越多收穫更多,一起用以服務改善人生
扶輪人常說:出錢、出力、出時間,我們了解地球資源不足,如何將資源妥善分配與利用,我們扶輪人正是那可以採取行動的人。3482地區許鈴裕總監表示,我們來自各行各業,有著不一樣的思路,不一樣的背景,把一群沒有工作交集的人聚在一起工作,就是一種挑戰,大家一起發想公益,一起力行服務,沒有層級沒有利益,這就是扶輪美妙的地方。
疫情雖延燒,但我們應更加團結合作,面對疫情嚴峻的時代,弱勢更加弱勢,資源更加匱乏,我們要更努力了解社會需求並解決問題,不論是婦女、長者、青少年、兒童或特教與弱勢族群,哪裡有需要扶輪人就到哪裡,扶輪人將盡全力以服務改善人生,服務人群,帶給大家更多正向力量與溫暖,更象徵著今年度的扶輪精神「以服務改善人生」。
最後,感謝3482地區的全體社友同心協力,也希望持續與大家一起,親力親為幫助社會改善人生。

7月8日臺大醫院急診室外
7月9日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3490地區及台灣各扶輪社捐贈135座移動式正壓篩檢站
作者 土城社寶眷社友 陳嘉惠Nana k


在扶輪社,認真做服務,是社員最快樂的事。面臨新冠肺炎疫情延燒,今年7月,台灣12個地區總監、900多位扶輪社社長,才剛交接,就馬不停蹄的做服務,上任後短短1個星期,合計募集到135座「扶輪號移動式正壓篩檢站」。其中3490地區在Wood總監的召集下,社員紛紛熱血參與,合力捐贈了13座篩檢站。
新冠肺炎擴散全球,台灣地區在5月份也面臨疫情多點爆發的窘境,疫情之初,很多醫院緊急建立的篩檢站,僅在戶外以帆布搭建簡易的篩檢民眾休息區,而露天篩檢站沒有空調,第一線醫護人員必須穿全套防護衣進行快篩採檢,不僅要忍受悶熱的氣候與環境,往往一個民眾採檢完就已經汗流浹背,相當不舒服。
Wood總監說,「看見了,就是責任。」所以在5月底台灣2021-22年度12位地區總監當選人開始有了捐贈「扶輪號移動式正壓篩檢站」的構想,並且馬不停蹄的開始評估進行。
今年7月,900多位扶輪社社長可說是就職於憂患,但他們沒有被環境打倒,反而越挫越勇,成了更有服務熱忱的一任。三峽社社長葉建男在7月1日上任當天,就迫不及待地將全體社友一起捐贈的「扶輪號移動式正壓篩檢站」送到恩主公醫院,當天並掛上了三峽社新招牌,他說,服務是件很甜美的事,任內要更努力作服務── 讓三峽社招牌更閃更亮,為台灣防疫盡一份心力。

3490地區,合計有三峽、五工、宜蘭西區、羅東、蘇澳、羅東東區、羅東西區、羅東中區、冬瓜山、新北市單車網路、新北卓越、新莊菁美、新北市豐彩、新北綠家、永大、2015-16年度6、9分區歡喜扶輪團隊、新北光耀、板橋北區社前社長郭博德、2021-22年度秘書長Alex、新北市和平社、康睿醫療器材、玉里、板橋東區、新北市第6分區林口、五股、五股金鐘、新北市新世代、林口幸福、大坪頂等扶輪社及社員以公司、個人參與「扶輪號移動式正壓篩檢站」捐贈。
門諾醫院院長吳鏘亮說,非常感謝國際扶輪3490地區捐贈2座移動式正壓採檢站,不僅有正壓防護、舒適的空調、寬敞空間,也讓醫護人員的工作環境更安全、更有保障。
在北部醫院篩檢站服務的陳姓護理師也說,他服務的醫院在6月中下旬開始支援專案PCR採檢,6月下旬面臨梅雨季節,常常不經意就下起滂沱大雨,而醫院提供的篩檢路線、有部分路線沒有遮蔽物,因此護理師必須克難撐傘,協助採檢民眾,常常被迫淋雨近3小時,更誇張的情況是,部分採檢棒也被雨水沾濕。他說,很感謝台灣的扶輪社看到他們的需求,出錢出力打造移動式正壓採檢站。
要記得── 2021年7月,三萬多台灣扶輪社員,一起開心地做難做的事,一起出錢出力建造扶輪號移動式正壓篩檢站,新的篩檢站更安全了,擁有正壓防護、無塵無菌規格。空間更大了,一座篩檢站最大可容納6位醫護人員,每人都有座位。可以一次坐著完成採檢、檢驗、注射、行政等工作,就像一座小型醫院。可以移動自如,就近支援或到村里衛生所篩檢及接種疫苗。太感動了,一切努力,只想為這個不安的世界寫下深深的祝福。
2021-22年度社長,在第三級警戒期間雖然辦活動有諸多限制,但他們用最全力以赴的拚勁付出,更以捨我其誰的精神,為台灣醫護撐腰,經歷這一趟路,人人心中各有意義,但最令人動容的,是他們為的都不是自己,我發現很多社友出錢、出力、出時間奉獻一己之力,「這麼多人不求回報的付出,這才是扶輪社員最原始、只付出不求回報的樣子」。
照片提供:新北單車網路社創社社長林子傑CP Wedding

3502地區齊心抗疫‧守護台灣──全台扶輪「挺醫到底」
作者 桃園東區社 高國安PP Building

挺醫到底

2021年6月23日9時,入夜酷熱(白天氣溫39.5度),晚餐忘食,6、7人揮汗如雨,忙進忙出,吊車、堆高機聲嘎嘎作響,不絕於耳,滿心歡喜,迎接「它」的履職──「兩座移動式PCR採檢亭」,頓時忘記我們從工廠檢驗出場,等待了7個小時,今晚堅持一定要完成,明日「它」將帶著我們熱情與愛心,支援不畏死亡、疾病威脅,守護國人生命的醫護人員。
扶輪服務啟動
國際扶輪3502地區所屬社友,隨時隨地都在關心自身社區、地區、乃至全球需要我們的地方,我們結合人們,採取行動,扶輪的服務,立即到達。
八德PCR採檢站
5月初疫情擴延,國人憂心重重,政府決定熱點PCR普篩,全國醫療全力抗疫,扶輪身先士卒,竭盡所能,結合社員專業與專長,投入抗疫隊伍,本地區DG Water率領2021-22年度卓越團隊,於6月5日與桃園市政府合作建置八德區陽光活力園區,大型PCR採檢站(新台幣210萬元),提供八德區、桃園區大樹林、龜山工業區、新北市鶯歌區等居民與外籍移工(桃園市移工約11萬人)採檢,受益範圍約20萬人;讓我們再一次感謝捐贈人。
扶輪醫護‧齊心抗疫
5月24日疫情嚴重,全國防疫措施提升至第三級警戒,市府擴大採檢量能,熱點篩檢可能個案,減少疑似個案社區活動,達到醫療分流、分工合作,降低病毒傳播風險,更讓人敬佩的是地區醫護社友計28人,組成PCR採檢支援隊伍,不辭辛勞,不畏危險,守護國人,投入抗疫行列。
全國12地區共同發起移動式正壓篩檢站捐贈
5月下旬疫情日益嚴峻考驗,感染源不明案例,逐漸影響整體基層醫療服務量能;社區、工廠急需臨時採檢站,降低病毒傳播風險,然,適逢酷暑,炎熱難耐,提供醫護安全舒適的採檢環境,頓時更顯重要與急迫。
對抗疫情的艱難,醫護人員的犧牲,
守護國人健康的重要
全國12地區在短短一個多月內,排除萬難,地不分東南西北,轄不分縣市區域,時不分白晝黑夜,人不分你我彼此,結合全體社友力量,努力不懈,只求早日支援醫護,對抗疫情,守護國人安全,全島一命,扶輪熱情與愛,堅持到達,期間我們結合發揮扶輪社員專業長才,打造135座多功能正壓採檢亭,捐贈115家醫院與縣市衛生局,支援勞苦功高第一線醫護人員,安全快速、免於39度高溫炙熱危險環境,能夠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採檢環境是我們的榮耀。

國際扶輪3502地區在DG Water(卓越團隊)領導下,先後完成9座移動式正壓篩檢站,捐贈本地區所屬區域範圍衛生局與醫院;讓我們再一次感謝捐贈人。
台灣加油3502卓越團隊Yes We Can
多元、包容、平等,全民一心,全島一命,感謝參與齊心抗疫‧守護台灣── 全台扶輪「挺醫到底」全體社友,您的驕傲永遠寫入扶輪歷史,期望疫情早日根除,返回平靜,我們一起展望的世界裡,人們結合力量,採取行動,在自身、社區及全球各地創造持恆的改變。台灣加油,3502卓越團隊Yes We Can!


3523地區善的循環,永不止息
作者 台北龍欣社社長 吳宗儒DK

受贈儀式:捐贈者簡周珠女士、台北福星社PP CPA 與醫院院長暨同仁合影

7月8日在LINE群組看到隔天正壓篩檢站就要送到醫院,心中的興奮莫名無法停歇。這個LINE群組是由國際扶輪3481地區2021-22年度地區總監黃永輝DG APPS成立,名稱是「正壓篩檢站捐贈案(醫院端)」,來與各個受贈醫院溝通有關正壓篩檢站的規格、運送、放置時間等等許許多多瑣碎的事情。我在6月16日加入這個群組,知道正壓採檢亭預計在6月17日至7月15日陸續運送到全國各地的醫院,支援前線對抗疫情的醫護人員,讓全副武裝的醫護人員能免於高溫高風險的環境。

使用情形:採檢者可以在舒適安全的環境中採檢

筆者是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的小兒感染科醫師,負責診療新冠病毒確診的兒科患者,規劃門診、急診篩檢可疑的兒科病患,及制定及修正院內的感染控制計畫,保護醫院的工作同仁與住院及手術患者免於新冠病毒的威脅。聯合醫院還肩負起台北市抗疫的第一線,我們執行衛生局的指令,設置大規模的篩檢站,協助加強型防疫旅館的安全運作,以及增加篩檢量能以偵測社區潛在的感染源。照顧或接觸確診或疑似患者的時候,就是我們必須全副武裝的時候,呼吸因為N95口罩而費力,汗水因為一層又一層的隔離衣而不斷滲出,內層工作服濕透是家常便飯,如果是戶外炎熱的環境,更是艱難的挑戰,因脫水中暑昏厥的消息時有所聞,是病毒以外對我們的一大威脅。

筆者同時也是台北龍欣社2021-22年度的社長。在今年6月2日我們現在的總監DG Michael召集3523地區的現職社長們開了一次網路會議,我參與了地區整個認捐的過程,深刻感受到扶輪人對前線醫療人員積極的熱情,許多社團二話不說就是支持,付諸行動,會議結束後兩天內,我們地區認捐了15台多功能正壓篩檢亭,而全國12個扶輪地區也同時期做了一樣的事情,快速完成了135座多功能正壓採檢亭的募集。在LINE群組得知正壓採檢亭是如何的趕工、如何克服運送人力物力的困難、如何在兩週後就能開始把正壓採檢亭送到醫院,也配合檢驗試劑的捐贈,我深深以身為扶輪人為榮。

與簡媽媽及PP CPA合影
7月9日接近上午11時,一輛黃色的大型吊車緩緩的駛近醫院,依照LINE上的約定,車上一台剛完工的正壓採檢亭準備捐贈給我們醫院。當時的情緒很複雜,雖然這台採檢亭是3481地區台北福星社PP CPA及媽媽簡周珠女士共同捐贈,並以媽媽名字冠名(見照片),但扶輪都是一家人,一方面我亦與有榮焉;一方面同時我也是醫院的受贈者,當我和院區院長、副院長、醫務秘書、主任、護理長、社工師看著這台吊車接近、迴轉、停靠,吊車緩緩的放下採檢亭,我收下了扶輪人對我們滿滿的愛,頓時感動的淚滿盈眶。原來這就是受贈者的感動與開心啊!我們不是孤軍奮戰的前線,有一群不認識但支持我們的人,因為抗疫而自動自發的來到我們身後,給了我們無條件的愛。

台北龍欣社社友及貴賓與採檢亭合影
我們常說,施比受更有福,那是因為我們帶著受人點滴的感恩,去體驗湧泉以報的付出他人。就這樣,在我的心裡,神奇地瞬間完成了愛的傳遞與善的循環。因為體驗了受贈者的感動和感恩,也讓我在生活更有體驗的去做一個付出者。同時明白受贈者要回饋感恩給施贈者,即便我們也常說為善不欲人知,但真心的反饋施贈者也會創造更多善的循環。在扶輪很棒的是做好事,不管是出錢、出力,還是給出愛的鼓勵,不管是付出還是反饋,這樣的力量會激勵跟幫助到很多人,而他們會有著與我一樣的感動,像被點燃的火把,繼續將愛傳遞出去。善的循環,永不止息。
文末,謝謝DG Michael的邀請,讓我有機會再一次細細反芻這股澎湃也細膩的愛的暖流;也謝謝DS Joy回覆我有關扶輪基金問題的時候,對於善的循環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並再一次謝謝PP CPA和媽媽簡周珠女士,您們帶給我最棒的扶輪人榜樣。


樹林芳園社──拯救生命──愛在樹林捐血室
作者 樹林芳園社

樹林捐血室啟用典禮──與會人員合影

為儲備醫療能量,扶輪打造樹林捐血室供應北台灣用血需要。本計畫協助台北捐血中心打造「樹林捐血室」,固定的捐血地點,讓捐血的民眾不用苦等捐血車來,更不用大熱天在太陽下排隊等候捐血。樹林捐血室有新穎的設備、捐血環境非常的舒適。台灣的捐血比例高達7.77%,高於國際衛生組織5%的標準,在樹林設置捐血室,相信能吸引更多民眾前來捐血。
4月16日樹林捐血室啟用典禮,醫療財團法人台灣血液基金會執行長魏昇堂致詞時表示,根據健保局的統計資料顯示,一年有70萬人次需要透過輸血才能搶救他們的生命、才能延續他們的健康,所以成立樹林捐血室是非常需要的服務。

樹林捐血室啟用剪綵儀式
主辦社樹林芳園社社長Bank致詞:「去年6月我還沒上任前就開始籌劃這個計畫,剛開始我實在沒有信心可以完成這項全球獎助金的申請,因為金額高達20萬5千多美金,俗話說得好有願就有力,要特別感謝3490地區總監Brian、韓國3750地區烏山白合扶輪社、泰國3350地區曼谷納哇民扶輪社的支持,還有新北市第4分區各社、新莊中央社、五工社、3490地區網路社、新北卓越社及CP Boris、永大社、大坪頂社、三峽北大菁英社CP Amy、惠生醫療機構、建泰國際五金有限公司、靈鷲山佛教團體的贊助,才能讓樹林捐血室順利的成立,樹林捐血室除了全血捐贈外,最主要的功能是要募集血小板,因為執行血小板分離術,每次需要1.5小時,我們希望捐血小板的民眾能在舒適的環境中進行,才有了在樹林成立捐血室的想法。邀請大家踴躍前往捐全血或血小板,讓捐血室發揮最大的功能。」

主辦社樹林芳園社社長Bank致詞
地區總監 Brian致詞
3490地區總監Brian致詞:「我是腎臟內科醫生,每天面對血液透析的病人,難免有需要輸血的時候,要輸血當然就要有人捐血。成立樹林捐血室相當符合扶輪的七大焦點領域:疾病預防與治療的項目,希望藉此打開機會,橫跨三個國家17個扶輪社及企業、個人、慈善團體共同來完成樹林捐血室的成立,這是今年度3490地區金額最龐大的全球獎助金計畫案,是非常有意義的服務項目。」
醫療財團法人台灣血液基金會──台北捐血中心樹林捐血室位於:新北市樹林區中山路一段276號6樓(日盛銀行樓上)。

與會人員於樹林捐血室合影



三、扶輪作品
SPECIAL ARTICLES

畫說扶輪
作者 朱魯青

企業要有兩套帳?
作者 台北士林社 蘇一仲PDG Antonio

猶記在報紙專欄寫這一篇的時候,本來的題目是「企業要有兩套帳!」但是被總編以「過於聳動」退回,忠於原味與媒體教育的權衡,為了不造成廣大視聽的混淆,同時保留原來的標題創意,把驚嘆號改成問號。
一七七九年,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於所著《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提出「看不見的手」,市場跟人一樣,具有「同理心」,會啟動自律機制,調和私利與公益,讓資源達到最適分配。「財報」主義的今日,營利事業所引發的一連串金融風暴、官商勾結、工業污染、黑心商品、勞工事件,致使堪稱「福報」的企業社會責任(CSR)成為各界倡導的經營方向。
那雙「看不見的手」,是否依然是具有同理心的天使?還是邪惡心的魔鬼?有誰能了解企業社會責任的真諦?這是企業可有可無的附加選項?還是藉由捐錢來提升公共形象?
或許大家常在報章雜誌上,看過和泰興業對公益團體捐贈設備或慈善款,但老實說,對社會而言,長期的回饋應是「教大家釣魚,而不是只給魚吃」。
以空調業界需求來說,每年需三千人。目前全國冷凍空調科相關的高職學校約計十一所,每年平約有五百位畢業生,但大學僅有三所(台北科技大學、勤益科技大學與東南科技大學),由於名額有限,造成空調人才斷層現象。
只見新聞常說社會新鮮人起薪才22K,但我們公司卻是出50K、60K還找不到人才。於是公司近年開始著手於技術專科的產學合作。但是,這樣還不夠,因為一技之長,愈早開始培養,就能愈扎實。
二○一四年起,公司針對全台育幼兒院及少年之家的十五至十八歲青少年,進行為期兩週的冷凍空調受訓;學成之後,安排前往經銷商實習,以達到技術與實務的接軌。
即使努力創造提升產業發展的機會,但在企業社會責任永遠都有進步的空間。
社會責任,從個人到團體,人人有責,從經濟「自利」到慈善「他利」,再從法規「他律」到倫理「自律」,追求業績長紅外,更要負起社會的責任。「財報」與「福報」,兩套帳成為趨勢,財報看近利,福報看永續。


如今,企業那雙「看不見的手」,是否依然是具有同理心的天使?還是邪惡心的魔鬼?有誰能了解企業社會責任的真諦?這是企業可有可無的附加選項?還是藉由捐錢來提升公共形象?



美國當代裝置藝術家──羅伯‧歐文
作者 桃園東南社前總監林千鈴PDG Soho
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
蘇荷美術國際教學體系創辦人







空無一物的展覽廳
「覺察的門」Door of perception 2001年紐約展出,第一次走進羅伯‧歐文裝置藝術的展覽廳,一時找不到可看的作品,原來這裡沒有任何畫作,展覽廳本身就是作品,是光、影子和觀看的我們自己──融合的作品。
觀眾的介入和參與是裝置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完全打破了以創作者為主體的傳統藝術觀念。歐文從加州藝術學院藝術系畢業後,起先只是作繪畫創作,但後來和及其他很多新藝術創作者一樣,努力尋找突破畫筆、畫布的框架,嘗試找到新的媒材、新的表達條件。
他們發現畫布畫下來的風景場景,觀看者都是間接的、第二手的感覺經驗。如果要獲得直接經驗,就是藝術家要設法讓觀眾直接進入到這個實際或虛擬的景物空間,親身參與實際體驗。於是這些年輕有新意的推動者,為「裝置藝術」打開第一扇門。
裝置藝術的先驅
現在的歐文已經是公認的裝置藝術的先驅者,他善於直接使用展覽場的在某個特定環境空間,用他發自內心深處的概念性藝術經驗,為觀看者的我們創造一個能親自參與的體驗空間。這種裝置性的「作品」,需要時間才能「感覺」作品的存在。在這個特定的「場地」與「時間」內,讓觀眾直接感覺和經驗。

歐文認為經驗比作品重要,他不讓人照相,因為直接經驗比物質視覺重要。他期待對看他作品的人有直接的影響,這影響不只是站在畫前的幾分鐘,而是深遠長久的改變觀看者的覺察。幾年來歐文的創作風格已越見清晰,總是在光與影之間,在眼睛與「看見」的關連中,延伸出生命的反觀與自覺。他曾經在一個畫廊最遠的角落牆前一呎處,布置一塊紗,匆忙粗心的參觀者甚至找不到作品在哪裡。
百分之九十的觀眾以為展覽廳裡頭沒有東西,但朦朧間卻感覺有一個東西在,似乎不能立即說出什麼,但只要給自己一點時間,就會發現薄紗橫在眼前,否則這一層紗,薄到讓人無法覺察它的存在。
就如藝評家所說,光是平均的,你站在那裡一陣子,就會感覺其中有一塊沒焦點的模糊,像下雪一般。歐文大半作品的典型的風格,都是要讓人沒有焦點的「看」,反覆挑戰著人類視覺的慣性。
歷史上有很多傑出的偉大創作,多是過去藝術家都從自己知道的、熟悉的開始創作,而羅伯‧歐文是從事先不知道、不懂得的東西開始。他從「心靈」著手,想捕捉迷離的、稍縱即逝的內在感覺。但是如何畫?歐文自述他的動機是:「我最強烈的地方,是我花很多時間去觀看我的覺察」。他認為當畫家的不只是做作品而已,畫家的意識和觀察-自己的感覺知覺感受-透過作品和觀看者的知覺融合而成一體。
美重不重要?
當代的藝術家根本不關心作品美不美,好像美幾千年來都被畫過、做過了。再說傳統的畫都在說美,從美術史來看以前的美,只侷限在西方的標準美,因此很多後現代藝術家會把「美」想成是一個沒有意義的負擔,認為「美」這個字應該被重新拿來檢視,它太不公平太偏執,所以需要被質疑、被顛覆。
但是歐文覺得「美」是他的作品裡很重要的一部分,他常常說美,常常做美,他的美,美得如夢似幻,美得淋漓盡致。但這美與後現代的藝術思潮並不相違背,因為他已經拋棄物質上所謂的美,進入心靈,而靈性之美當然無可質疑。
2001年在紐約「知覺的門」展出時,他把整個展覽廳完整空間分割成18個方塊,每個方塊從天花板到地板都有一個燈,每個處有四個門,用薄紗當隔牆。一片片紗幔隔著的空間裡,空間好像是隔開了,但是眼睛仍然穿透看見一切。用作隔間的薄紗似煙霧瀰漫我們的眼,你越想看清,就越看不清楚。裡面的你我變成畫的一部份、像一團魅影。
因為沒有前面、沒有中間與後面;也沒有線性順序、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從四面八方任何方向而來,所有的次第秩序都失去了意義,所有的分類階級也模糊了界限,自然消逝在觀看者隨意任意的徘徊之間。有時在另個空間別人成為我們眼中的霧團,別人看過來,我也是他眼中的一團霧。這一道霧牆似乎把我們一貫依賴的視覺秩序打亂了。
歐文在荷蘭找到窗簾、布景所用的一種紗,並帶回美國作實驗,發現紗的前後都有燈,就會有「不是物體」的感覺,純粹只有「光」的感覺。在舞台上,紗的後面有光,紗就會透明,反之就不透明。在這樣單純光的表現下,歐文在不同的美術館展開創他的裝置藝術。
為展覽廳量身定做的展覽
他的作品不是在畫室裡完成的,全部是為每一個展覽廳個別特定空間、特定地點的特定裝置。歐文詮釋他的裝置藝術不同於一般的裝置藝術家。這種Site-Specific是有條件的受空間、環境影響並隨空間轉變,作品可大可小、可強可弱完全融入環境。它們兼容了作品本身與環境交融互生的美感。但也因這個特定的優點,展出的作品也有它特定的侷限。


視覺的美是可見的,所以可以評斷,但有一種美無法評斷,那是內在的靈性之美,靈性的美不可見,所以無從論斷。繪畫太依賴視覺,所以歐文想要拆解人們對眼睛的依賴。眼睛的看太單一、太不可信,就好像從一幅美麗的風景畫中,雖然看到了美卻沒有置身在如畫的美景中,而眼睛看到的美,不等同於感覺到了美。

眼睛不可信,從眼睛看到平面繪畫的美不可信,從眼睛「看」來的感覺更不可信。歐文要人們全方位的覺醒,讓你置身在他如畫的「畫」中,從眼睛擴展到整個肌膚、整個感覺,甚至放棄肉體實質的感覺,讓非常內在、非常精神性的靈性來替代肉體感官。直接用靈性來感知生命,生命裡的真實覺察有很多門道。
透過四道彼此相通的門,歐文串出了對生命的警醒暗示。他的作品「直接經驗」是那麼直接,你才真正體驗到了「直接經驗」。即使反覆再三描述,連文字也是平面,也是虛幻的。
看,卻不能見
站在四面白紗的霧牆之間,以為什麼都看得見,穿得透。彷彿看見了什麼,但再看下去,其實什麼都看不見。如果是真的牆,我們的眼睛被實實在在框在可見的空間範圍內;如果真的在黑暗或濃霧中,因為能見度太低,我們認了,也就安分的不去定義眼見的世界。
而在歐文的「門」裡,我們很真實、很確定看到,但是卻看而不見,這是一種很奇怪的,如身陷濃霧中的感覺。當一個人置身在一個能視而卻不能見的空間裡,空茫一片,眼睛與耳朵失去了它感覺的「先鋒部隊」功能,看與聽的慣性能力被截斷了,你被逼迫用別的感官來感覺。只能感覺,用生來就有,卻一直被閒置在旁,卻更真實、更直接的知覺,這時連言語都嫌多餘,只能走入內在,走向生命最底處的靈性深處,在虛茫的空無中與自性對話。
本文圖片僅提供教學使用,請勿轉載。



奧運史上的扶輪光芒
作者 台灣扶輪駐地記者3482地區台北中城網路社杜孟玲PP Dolly
2020年第32屆東京奧運因疫情延滯至2021年7月23日至8月8日,為期17天裡,凡有台灣選手的賽事,舉國為之風靡,時而歡呼震躍屋頂,時而懊惱惋惜頓足,在在牽動人民心緒。目前,國手們已陸續高唱凱歌,喜迎二金四銀六銅的佳績。8月4日蔡英文總統還特派空軍幻象戰機在我國航空識別區護航奧運健兒英雄,天候允許下時而施放熱焰彈慶祝。
培育基層運動選手,是國家大事,必須長年耕耘。回首2009年台北聽障奧運、2017年的世大運,台灣扶輪動員人力、財力和物力熱情支持。平時,扶輪社友贊助社區各級學校運動會,此次東奧,亦有扶輪社贊助田徑選手、教練,實為扶輪美事。
國際扶輪的三道奧運光芒
116年的國際扶輪,人才濟濟,有企業家、太空人、總統,以及以下三位奧運金牌得主等各界翹楚。希冀透過他們故事中的密碼,從而創造屬於自己的美麗人生。
第一位,杜克‧卡哈那莫庫Duke Paoa Kahinu Mokoe Hulikohola (1890.08.26-1968.01.22),國際扶輪5000地區美國夏威夷檀香山扶輪社
(一)世界上最偉大的自由式運動員
杜克身材高大,天生泳將。從小遨遊檀香山外海,而非游泳池。1911 年,杜克打破了美國 100 公尺自由式紀錄四秒,卻無人能證明。於是,杜克前往紐約並獲得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會選手的資格。預賽中打破了100 公尺自由式的世界紀錄,並從斯德哥爾摩奧運得到了100公尺自由式的金牌4×200公尺接力賽的銀牌。1920年安特衛普得了兩枚奧運會金牌,1924年巴黎獲得了銀牌。終其一生,囊括奧運三金二銀的紀錄。他獨創的顫振踢水法,取代了傳統的剪刀踢。
杜克在1913年7月5日至1917年9月5日期間,三項世界公認的100公尺自由式世界紀錄(53 秒;1922年被約翰尼‧韋斯穆勒打破)。100公尺自由式中,杜克是1913年的美國室內冠軍和1916-17年和1920年的室外冠軍。在1912 年斯德哥爾摩奧運會上,他贏得了100公尺自由式項目,並在1920年比利時安特衛普奧運會上雙料冠軍,美國隊在800公尺接力賽中獲勝的一員。杜克成為第一位連續兩次贏得奧運會 100公尺自由式冠軍的游泳運動員。
(二)現代衝浪之父
杜克擅長衝浪,也因普及衝浪運動而享譽全球。他被視為這項運動的傳奇偶像。人們喜歡津津樂道的有:1917年5月,紐西蘭附近的一場風暴產生了巨大湧浪,從南部襲擊了瓦胡島。杜克便複製了他祖先的壯舉,使用Koa木製成長約9-12 英尺,重約100 磅的衝浪板,劃過30英尺的波浪躍到浪頂。一路從 Kalehuawehe沿著威基基海岸線滑行。此一豪舉,讓杜克又稱「現代衝浪之父」。
(三)救出12名翻船漁民
1925年,位於紐波特港入口以南的Corona del Mar是西海岸最棒的衝浪勝地之一。長長的Left breaks酷似威基基,是少數杜克可以使用鍾愛的厚衝浪板的地方。相對海浪和沙洲也使港口入口難以導航。
6月14日,一場風暴吹翻了一艘40英尺的漁船塞爾瑪號。正巧杜克和朋友們準備衝浪,當他們發現船難時,便以衝浪板上划入巨大的海浪,救出12名溺水者。杜克回憶說:「當時,我和我的朋友們都沒有想到要逞英雄。」 「我傾力地拍擊水面,向前推進,甚至手臂受傷。」救生員受塞爾瑪事件影響,開始使用衝浪板進行救援。因此得以加速馴服紐波特港附近的狂野水域。
(四)擔任檀香山警長20年
九年級輟學,儘管他以游泳運動員和衝浪運動員而聞名,但杜克經濟上經常困窘。1912 年參加奧運會後,以游泳大使的身分,巡迴美國和澳大利亞各種游泳展覽會。然而,他也在檀香山擔任抄表員,甚至一度在市政廳擔任看門人。
1925年,杜克在加利福尼亞洛杉磯體育俱樂部表演游泳,並為好萊塢電影扮演異國風情外國人之類角色,先後演出了近20 部電影。
1932年,在他最後一次嘗試參加奧運會後,杜克回到夏威夷並擔任加油站服務員。1934年,他的名聲和社會關係成就杜克擔任檀香山警長20年。
最後,經紀人幫他取得與一家連鎖餐廳、夏威夷衫等代言機會。
(五)以阿爾弗雷德王子的名字命名
杜克‧卡哈那莫庫這個名字經常被誤認為是夏威夷皇室。其實,這個名字既不是頭銜,也不是暱稱。而是為了紀念愛丁堡公爵阿爾弗雷德王子訪問夏威夷,杜克的警察父親因而被命名為哈拉普公爵,作為長子,杜克以他父親的名字命名。
晚年,夏威夷的傳統運動因杜克讓世人認識,並推廣至全世界。加上奧運的彪勳讓杜克贏得聲望和尊敬。1966年,他是第一位入選國際衝浪雜誌名人堂,並於1994年在亨廷頓海灘衝浪名人堂獲得殊榮。許多人推崇他是現代衝浪之父,一位幽默風趣、溫文爾雅的運動大使。
第二位,塔皮奧‧科爾尤斯Tapio Korjus (1961.02.10-),國際扶輪1380地區芬蘭拉普阿石十字架區扶輪社社員
塔皮奧年少時喜歡家鄉具悠久傳統的越野滑雪,祖父和父親都是滑雪愛好者,他從7歲起參加滑雪比賽。曾就讀於索特卡莫體育高中和沃卡蒂體育學院。10歲開始練習鉛球,模仿當時最好的鉛球運動員專注於最後一次投擲以提高成績。這個想法對他後來的訓練有正面影響。
背部問題讓塔皮奧在18歲時放棄滑雪,試了幾種運動,標槍成績總是表現出色,因而轉練標槍,成為1980年代芬蘭擲標槍運動的主要代表之一。塔皮奧成功運動生涯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體育與健康研究學院學習期間,在閱覽室和測量實驗室中奠定的。根據測量數據和結論,讓他和教練Leo Pusa能夠設計正確訓練重點。四年後,成績也顯示:塔皮奧投擲進步。1987年,他贏得了他第一個芬蘭男子標槍冠軍,那年尚未入選芬蘭世界錦標賽。一年的時間,塔皮奧使用新的標槍方式將自己的記錄提高了7米。1988年成功衛冕芬蘭冠軍頭銜,然後在奧運會前一個月締造個人最佳成績:男子標槍86.50的新芬蘭紀錄。排名在受歡迎的隊友Seppo Räty和年輕的捷克標槍神童Jan Železný之後,是當時標槍表現第三佳。首爾奧運以 84.28 獲得男子標槍金牌(Javelin Throw Men)。
奧運勝利第二年終結他相對較短的田徑生涯。他獲得體育與健康科學碩士學位,並在拉普阿普通高中擔任田徑教練指導著名標槍運動員米凱拉‧英格伯格。塔皮奧擔任庫爾塔內奧林匹克訓練中心主任時,以推行精確、系統的科學輔佐運動方法著稱。他一直積極參與高性能運動的開發工作,並擔任多個相關職位。曾管理芬蘭田徑聯合會,2007年、2015年擔任芬蘭國家體育委員會主席。2010年,塔皮奧成為芬蘭國家奧委會職業體育委員會主席。目前,塔皮奧是KIHU奧林匹克運動研究所的董事會主席。他認為KIHU研究高性能運動,是體育教練的開發者和獲得競爭優勢研究數據的生產者,專業角色特別重要。如同這項研究為他開啟,他堅信沒有科學研究,他就不會成為奧運冠軍。
第三位,王齊麟 (1995.01.18-),
國際扶輪3521地區台灣台北中美扶輪社社員
王齊麟,摩羯座。台北市松山區民權國小、台北市立中山國中、能仁高職畢業,現就讀台北市立大學。專攻雙打項目,為土地銀行羽球隊隊員。
王齊麟天生常勝選手,是學校的雙打扛霸子,在國內各級比賽嶄露頭角。不過,所向披靡的王齊麟也並非沒有敵手,同是中山國中,今年征戰奧運男子單打的王子維,在單打賽場上王齊麟始終無法超越勁敵王子維。所以,教練安排王齊麟轉戰雙打,賽事不斷,得獎無數。升上高中後,在第1次全國羽球排名賽晉升甲組,取得參與國際賽事資格。更拿下全國排名賽冠軍。6月,兩人代表中華台北,贏得亞青賽亞軍。17 歲那年,他甚至就和當時的搭擋拿下亞青賽銀牌、隔年更打進世青賽準決賽。轉職業後,王齊麟早是羽球國家隊重點栽培的雙打明星。


王齊麟(右)和李洋獲得2020東京奧運羽球男子雙打金牌

2014年,在球團安排下,與台灣男雙第一組合、前場組織經驗豐富的陳宏麟搭檔,此後兩人成為固定搭檔四方征戰,戰果輝煌,成績突飛猛進,2017年,黃金大獎賽三冠、世大運羽球混合團體、混合雙打雙金得主。這組雙麟組合的世界排名已高居前十,2018年勇奪世錦賽季軍、亞運會銅牌,這是台灣羽壇最佳成績,最好紀錄世界排名第四。

2019年陳宏麟從國際賽退役,王齊麟改與2018年底轉隊至土銀羽球隊的國中同學李洋搭檔,李洋內斂穩定,擅長組織,共組麟洋配、聖筊組合,最高紀錄世界排名第三。「麟洋配」迅速在男子雙打項目中崛起,短短兩年內已經拿了一座超級500等級賽事冠軍、兩座超級1000賽事冠軍,更在2020年世界羽聯世界巡迴賽總決賽封王。
「麟洋配」號稱各國男雙挑戰奧運頒獎台的頭號勁敵,然而2020東京奧運開幕第一天小組賽首戰卻輸給印度。好在,兩人默契奮起直追先後扳倒英國及印尼,以分組第二的成績得以晉級。在半準決賽擊敗日本,準決賽擊敗印尼。最終決賽以直落二(21-18、21-12)擊敗中國雙塔李俊慧和劉雨辰,在中國方挑戰最後一球線審失敗後,獲得東京奧運羽球男子雙打金牌,亦是台灣奧運史上首面羽球男子雙打金牌(Badminton-Doubles/Men)。

一場場壯麗完賽,讓我們一起為世界各國的奧運健兒喝采!

有關王齊麟社友在此次奧運會的詳細情況,本刊將於下期做詳細報導。



日本靜岡熱海的一顆鑽石──MOA美術館
作者 3521地區前總監吳蓓琳PDG Pauline
MOA 美術館入口的雕像

最近日本熱海有一則大新聞,就是因為大雨造成頗嚴重的土石流。當時很多民眾都躲到了熱海山上比較堅固的的MOA 美術館去
避難。
MOA美術館在1982年由世界救世教的岡田茂吉(Mokichi Okada)成立,於五年前重建,由現代美術家杉本博司及建築師榊田倫合作設計,收藏令人驚豔,是一個去東日本不能錯過的藝術殿堂。

MOA 美術館入口的雕像


長長的電扶梯
美術館建在山上,需通過三段長長往上的手扶梯,每一段兩旁的燈光都非常特別。到了第三層,天花板是用萬花筒的概念建構出不斷變換的折射光影,令人驚嘆!手扶梯結束後,走了一段階梯才到美術館的正門,從這裡看出去的相模灣海景一覽無遺,令人心曠神怡。

美術館有個非常大的庭園,遍布山頭,有三百多株櫻花樹的櫻花林、竹林、三千多株洋紫荊的花林、以及楓樹林,所以不論什麼季節去,都可以欣賞不同的美景。
MOA的收藏品以東洋藝術為主,繪畫、雕塑、瓷器、書法作品、漆器等約數千件,其中包括奈良室町時代的「手鑑」翰墨城、江戶時代「琳派」畫派大師尾形光琳的「紅白梅圖屏風」,及彩色畫藤花文茶罐等三件重要國寶。
聽說日本有五件瓷器國寶,藤花文茶罐即是其中的一件。
美術館每年也配合梅花盛開的季節,將山上的梅園布置成尾形光琳晚年最有名的作品「紅白梅圖屏風」的場景。「紅白梅圖屏風」是江戶時代日本裝飾畫的高峰作品,二曲一雙的屏風以金箔為底,左屏風是沿襲唐朝繪畫傳統的白梅,清雅脫俗,右屏風是繼承大和繪畫的紅梅,高貴華麗。維也納分離派克林姆(Klimt)的畫作,便與尾形光琳的作品在金銀箔片的使用、流暢蜷曲的線條,風格上有很多相似之處。

尾形光琳最有名的紅白梅屏風
豐臣秀吉黃金茶室的複製品

從MOA美術館的主建築走一小段下坡後,眼睛一亮,彷彿到了另一個時空。這一區是十八世紀日本式的庭園及建築,不但將豐臣秀吉一位重要的大臣家中的大門給搬了來,而且還在此複製了尾形光琳晚年居住的傳統日式房屋。

板東三郎的戲服
尾形光琳於1712年親自設計,為自己在京都打造了這棟大大小小有十幾個榻榻米房間的房舍,後來被火燒了,但因手繪的原設計稿有留下來,MOA 美術館本著保存傳統藝術的精神,便決定讓這位大師的建築作品重現在這裡。
其中最精彩的當屬尾形光琳的私人茶室,小小一間,當然還有喝茶前表示平等和謙卑要鑽的小小門。和室裡可以預約進行花道及茶道的活動,還有供人穿著的漂亮和服。能在文化遺產級的建築中進行茶道應是多美好的體驗!
美術館其中一個精典是他們美輪美奐的「能樂堂」,經常會有國寶級的能樂大師野村萬斎、辰巳滿次郎,及國寶級的小鼓大師大倉源次郎在此舉行講座。另外一樣則是整座豐田秀吉當年在京都為了邀請天皇喝茶,全部用金子打造的「黃金茶室」,美術館也打造了一座一模一樣的複製品。這兩樣展品正是代表著日本人追求極致完美及華麗的最高精神及文化。

MOA 的能樂堂
MOA 美術館還收藏了一襲驚世的服飾,是日本歌舞伎第一把交椅的人間國寶坂東玉三郎演出吉原繪卷的「傾城」時所穿著過名為「紫襦子孔雀牡丹繡」的戲服,繡工、織工、手工均為曠世絕作。

MOA在收藏的品味上非常獨特,也就是為什麼到東日本,一定要去MOA美術館,體驗極致的藝術美學那種享受!




台灣世界遺產候選地系列之八──台灣原住民的石板屋聚落
作者 ‧ 編輯部 ‧


嘉蘭陳家石板屋及其廣場 ──林泊享攝影

從屏東縣春日鄉境的北方,可以看到位於海拔約570公尺高處排灣族的老七佳社石板屋部落,這裡目前還留有約50幢完整之石板屋,為保存原住民石板屋最完整的聚落之一。

排灣及魯凱石板屋聚落
排灣及魯凱石板屋

台灣排灣族的建築樣式以士文溪為界,分成石板屋和茅草屋頂建築兩種形式,而七佳舊社距士文溪僅一山之隔,因此在住居建築的表現上也承襲了母群帕毛麻paumaumaq的建築風格。此種排灣族石板建築的特色是以石材作為主建材,而石材必須到距離兩個小時腳程的七佳溪上游溪流處,將石板一片一片的從河谷搬運上來,採取的過程非常辛苦。
排灣族人在蓋房子前會先尋找適合的緩坡,並在上面剷出一畚箕形的地台以作為建築基地。石板屋的結構是以承載重量的石牆為主,並以木材做為梁柱。正面壁體採取板岩植立而成;側壁均由頁岩石板層層疊砌而成,寬度大約60至90公分,排灣族語稱為「ubu」。屋頂則以樹皮、蘆葦等植物或以雙坡式岩片搭蓋砌成,前坡較長,後坡較短,分別面向前庭及後側山壁,整體屋架由簷桁、梁、椽板、板岩所構成。雙坡呈山頂形式,前坡屋頂較後坡屋頂為長。屋頂以木質椽板鋪底,以由大而小、由下而上的順序舖設石板,並不使用任何接著劑或固定物。屋脊部分因石板較小容易被風雨吹落移動,因此以竹條旱溪白石加壓固定。
七佳舊社的聚落遺址都是順著山坡隨階梯依山面海而建。石板屋的構造大致相似,房舍前挖有水溝做排水之用,住屋前則留有大小不一的前庭或空地,以供家人或客人聊天休憩之用。有些空地會以石板層層砌成一個平臺,尤其頭目家族的平臺特別寬廣,可作為豐年祭、五年祭祭儀等慶典儀式之用。
傳統的家屋還會在平臺上建欄式穀倉,可以堆積收成的小米、芋頭等農作物。頭目的家屋還仿造石板屋的構造,另蓋祖靈屋,相傳是開基頭目建立家屋時最先開挖的位置,稱為:「tsinektsekan」,意即:「插矛矢的地方」。每年的豐年祭及五年祭的祭典,都會從祖靈屋開始祭祀。

排灣及魯凱石板屋
排灣族是台灣南部原住民的大族,有關排灣族的遷徙傳說,依據日本學者的研究,排灣族最早是居住在paiwan(隘寮)溪流域之山腳地帶。此後即以此為根據地逐步向四周開拓,最終到達台灣島最南端之goloan(鵝鑾鼻)。日本的人類學家伊能嘉矩首先賦以日文的族名「パイワン」,而民族學家鳥居龍藏則寫成paiwan,中文譯為「排灣」。「臺灣蕃人風俗誌」的作者鈴木質於擔任臺北州警務部理蕃課視學的時候,深入研究原住民的習俗,他說:「神話中『排灣』是祖先發祥的靈地,在大武山的某個高處,現在的排灣族即是由這個地方分布到各地。因此將此地名取為自己的族名。」
居住石板屋的原住民不只是排灣族,包括魯凱、布農等大族也都居住石板屋。其中魯凱族所使用的石材,都取自居住地附近出產的黑灰板岩及頁岩,經過簡單的磨鑿加工成整齊的片狀再堆砌而成。
布農族則以大型石塊做為牆柱,用較薄的頁岩當作屋瓦。以木材製成梁柱和窗戶,其餘部分都用大小石塊堆疊而成。室內隔有穀倉,外部周圍則繞以石板堆積的矮牆作為防護
之用。
一般平民階級的石板屋,只要三個星期即可建築完工,而頭目及貴族居住的石板屋因為較為講究細節,因此需要較長的工時。
目前現存的石板屋並不多,因為石板屋是原住民部落祖靈的象徵,因此常有族人定期返回探視,但卻無法獨力修復。現在政府已指定石板屋所在當地為國家古蹟,但是保存的難度很高。2016年,「世界建築文物基金會The World Monument Fund,WMF」選出屏東魯凱族舊好茶部落石板屋,登錄為「全球守護文物名錄」,係強調魯凱族聚落傳統文化的象徵。

電動車和你想的不一樣:到底是真環保還是炒作?
作者 台北福星社 曲建仲Hightech
近年來空氣污染讓大家忍無可忍,溫室效應造成的氣候暖化日益嚴重,讓世界各國政府推出新的碳排放法規,不約而同喊出 2030年或2040 年禁售燃油車的口號,許多車廠被迫積極開發電動車,彷彿電動車能夠解決人類的空氣污染與能源問題,豐田社長怒批世界各國政府力推電動車只是炒作,許多人可能認為那是豐田(Toyota)眼見特斯拉(Tesla)股價節節高升而吃醋,所以電動車真的是未來環保的新希望嗎?事實恐怕和你想的不一樣?
電動車的普及有賴電力基礎建設
電動車要充電,但是如何充電是個大問題,像Gogoro的電動機車一個電池只有9公斤,使用者可以到電池交換站自行更換電池,但是Tesla電動車的電池重達500公斤以上,只能以定點充電的方式進行,即使目前的規格要求在1小時內完成充電,使用者是否能在加電站等1小時卻是個問題。
如果必須把車開回家在停車場充電,最大的問題是目前的電力基礎建設不足,假設大樓停車場有100個停車位,每個都設置插座,當100台電動車同時充電時,大樓的變壓器無法承受如此巨大的電流,因此整個電力基礎建設,包括:變壓器、變電所、高壓電塔都必須重新設計才能達成,聽起來就不是短期內可以做到的事,可能的解決方法是在大樓停車場建置大型儲能電池,當大量電動車充電時可以由大型儲能電池供電,考慮到成本與安全,大型儲能電池使用釩電池或鋁電池是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電動車不會排放廢氣更環保而且節省能源?
由於我們的發電廠是以高壓交流電(AC)傳送到使用者家中,再以「電源供應器(PSU:Power Supply Unit)」轉換為直流電(DC)才能對鋰電池進行充電,如果使用的是交流馬達,則鋰電池供電時要再轉換為交流電(AC)給馬達供電,每一次的電源轉換效率大約80%-90%,因此這樣轉來轉去其實浪費許多能源。根據德國慕尼黑經濟研究院(IFO: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考慮電動車的碳排放量時,如果將鋰電池的生產製造、能量轉換,以及供電過程中發電廠發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算進去,電動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會比傳統燃油汽車高。
根據IFO的資料,最環保的能源形式是使用「甲烷」,也就是我們家裡用的天然瓦斯,它與一般的「瓦斯車」類似,差別在目前瓦斯車使用的「液化石油氣」是丙烷和丁烷的混合物。以甲烷為主要動力的內燃機(引擎)可以使汽車減少碳排放量,而且甲烷裡含有的氮化物、硫化物等雜質更低,是汽車製造商可以採用的環保能源,搞了半天最環保的竟然是瓦斯車,看來豐田社長怒批電動車只是炒作算有幾分道理,不過瓦斯車還是會排放二氧化碳,無法解決溫室效應的問題。
電動車只能改善空氣污染無法解決能源問題
充電站裡的電是哪裡來的呢?還是由發電廠來的,說來說去,又回到了最原始的火力、水力、核能發電來提供,核能目前被社會接受的可能性很低,在台灣想蓋水庫都很困難了更別說水力發電廠,因此又回到最原始的火力發電,不論是使用天然氣或煤碳,最後還是免不了要造成空氣污染的,因此有人說電動車只是把城市裡的空氣污染轉移到郊區發電廠而已,台灣目前全力推動太陽能與風力發電,這是應該做的,只是核能電廠要除役,太陽能與風力發電只怕用來補上這個電力缺口都不夠,沒辦法多出來給電動車使用。
汽柴油車與火力發電廠最大的差別在於對污染物的控制,汽柴油車滿街跑到處噴廢氣,只能使用觸媒轉化器進行處理,由於價格與體積的限制,無法對廢氣有效回收處理;而發電廠是將廢氣集中處理,可以使用更昂貴體積更大的工業設備對廢氣有效回收處理,污染的確變低,因此使用電動車一定會減少城市的空氣污染,再加上近年來電池從製造方式到回收技術都快速進步,發展電動車仍然是重要的選項之一。
氫能與燃料電池被視為終極環保能源但是困難重重
傳統電池直接使用化學反應產生能量,優點是能量轉換效率很高(80%以上),但是充電需要比較長的時間;而使用燃料以內燃機(引擎)進行燃燒反應產生能量,優點是可以直接補充燃料,但是使用內燃機的能量轉換效率很低(30%以下),科學家開始思考,有沒有一種方法同時具有「電池」與「燃料」的優點呢?於是燃料電池從此誕生了。
燃料電池和傳統電池的原理相同,都是將活性物質的化學能轉換成電能,但是傳統電池的電極本身是活性物質,會參與化學反應;而燃料電池的電極本身只是儲存容器而已,並不會參與化學反應(觸媒只用來引發化學反應),必須將活性物質加入電池內,就好像我們的汽車補充燃料一樣,才能產生化學反應形成電能,是一種要補充燃料的電池,故稱為「燃料電池(Fuel cell)」。
儲氫技術價格偏高目前仍然無法擺脫石油
燃料電池使用氫氣與氧氣反應產生水,反應後排放的氮化物或硫化物極少,幾乎沒有任何污染,因此被視為終極環保的再生能源。但是燃料電池必須使用氫氣做為燃料。高壓儲氫技術如何把又大又重又危險的氫氣鋼瓶放在車上是個大問題;因此有國外公司開發出可以承受700大氣壓的航太複合材料儲氫瓶,可以取代氫氣鋼瓶,Toyota公司更在推出氫燃料電池車款Mirai創下單次加滿氫氣可以行駛500公里的紀錄,已經是成功的商品了,那麼它的問題到底在那裡呢?
首先車上放了一個壓力這麼大的儲氫瓶是否安全是個問題,氫氣的來源則是更大的問題,大家都知道電解水可以產生氫氣與氧氣,問題是電解水產生氫氣的成本很高,而且這些電還是來自發電廠。為了降低成本目前工業上主要是將碳氫化合物(石油)以「蒸氣重組(Steam reforming) 」的方式分解生產氫氣,搞了半天還是要以石油做為原料,看起來人類要擺脫石油還真困難。
為什麼世界各國都訂定2030年或2040年禁售汽柴油車?
很有趣的現象,世界各國都訂定2030年或2040年全面禁售汽柴油車,為什麼是這個時間呢?主要還是覺得前面介紹的這些問題,包括充電站建置、電力基礎建設、新建大型發電廠,或是太陽能、風力發電等新能源開發,大約需要20年時間,因此選擇了這個時間點,問題是如果時間訂定了,卻沒有看到政府加蓋發電廠,那時間到了要怎麼辦呢?
不過各國政府爭先恐後這樣「宣誓」,還有一門不可言傳的心思,那就是老百姓對空氣污染已經忍無可忍,但是眼見要解決這個問題困難重重,宣誓「2040 年」禁售汽柴油車,等於是給老百姓一個交代,反正2040年是 20 年以後的事了,到時候站在台上的一定不是現在宣誓的這個人,這種只靠嘴巴說說就可以成功的「政績」,何樂而不為呢?
能源問題人人有責不能把責任推給政府
經過前面的介紹,大家一定發現人類的能源問題沒有這麼簡單,政府該做的不只是靠嘴巴宣誓禁售汽柴油車,而是必須認真開始發展綠色能源。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電價太便宜造成使用者沒有節約用電的習慣,各種價格較高的「家庭能源管理系統(HEMS:Home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乏人問津,電價如果真的大漲又會造成物價波動,受限於選舉與政治因素,要讓電價上漲也是困難重重,只能靠我們自己養成時時節約能源的習慣,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作者為台灣大學電機博士、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郵趣扶輪
作者 潮州社 丁天降PP Austin


論語與算盤
作者 台北北區社前社長 賴東明PP Brain
初看此論題,一般人會認為這是觀念相異,或相剋之字義。但,他是近百年來日本暢銷不輟的古典書籍。
作者是澀澤榮一,大家尊稱為「日本實業界之父」。其創立或其協力之公司行號有:金融界的日本銀行(註一)、教育界的早稻田大學、日本女子大學、同志社大學、百貨界的高島屋百貨店、醫療界的聖路易加醫院、社團界的日本紅十字會、東京市養育院等不勝枚舉。可見其關心廣泛,精力旺盛。澀澤榮一在實業界有如此非凡之業績,實基於「論語與算盤」。
守屋淳作家將百年前出版之古書譯為現代語而出版,並由筑摩書房推銷於現代市場,實在用心良苦,值得借鏡。
現代語版的「論語與算盤」之出版廣告如下:
  • 其廣告標題:論語與算盤(現代語譯版)
  • 廣告畫面:作者肖像
  • 廣告內文:
  • 如意志堅強,對手雖是富豪人或有權者也不會屈服。
  • 忽視女性的工作則如在寒天凍僵身體。
  • 青年時代所染身的惡習,在老後的今天,只要努力就可改善之。
  • 把填鴨式的知識教育當成是,就形成了相似見解的人才群。
從以上勸之,實業界之澀澤榮一在百年前就有先見之明。
總之,吾等扶輪人有堅強之志在服務社會,也得有女性扶輪人之共同協力;一年一期擬定服務計畫限期完成,有改善而無改正,雖有社長之命需去完成,亦有自願之志願者從事扶輪服務工作,肯定自我之一年成長,扶輪人值得自我肯定,但,應持續努力。
註一:日本銀行相當於我國的中央銀行。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推動平民教育的先驅晏陽初
作者 台北中山社 李博信PP Marine
清朝末年,中國的基礎教育還很匱乏,除了家境富裕者外,鮮有一般庶民得以接受基本的識字教育,因此文盲的比例很高,遑論接受正規的現代教育,因此平民基本養成教育備受當年有識之士的關切。
當時有山東堂邑丐民武訓,畢生以乞討維生,並以生活所餘辦學推動平民教育,而受朝廷的表彰;現代者有台灣的拾荒老人王貫英先生,將日常所得購買書籍贈送圖書館,以推動讀書風氣,因此台北市立圖書館將其分館定名為「王貫英圖書館」以資紀念。這些都是發生在艱困年代之教育義行的典範。


武訓
宴陽初與愛因斯坦



王貫英
左起麥克拉肯博士、愛因斯坦、夏普瑞博士、晏陽初

中國在1920年代正是遭逢內憂外患的艱苦時期,因此經濟發展受到嚴重阻礙,導致人民生活困苦,無法推動一般教育。
1920年,出生於四川,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的晏陽初回到中國,他矢志不涉官場、不發財,而將終身奉獻給社會大眾。因此他首先在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主持平民教育的工作,並編印「平民千字科」等教材。

宴陽初出席國際教育會議

1922年晏陽初以「除文盲、做新民」為口號,發起「全國識字運動」;旋即轉到湖南長沙召開「平民教育討論會」,並推行「全城平民教育運動計畫」。不久他又籌建了200所平民學校,前後培育了2,500餘學生,此計畫發揮了重大的影響。1923年晏陽初來到北京,獲得文化界名人張伯苓、蔣夢麟、陶行知以及熊希齡夫人朱其慧等社會名流的支持,「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並任總幹事。這個組織先後在華北、華中、華東、華西、華南等地推動了「義務掃盲活動」,甚受矚目。

宴陽初與蔣夢麟等人
1928年,晏陽初和中國駐美國第一任大使
施肇基(左一)在美國華盛頓合影

在這段期間,晏陽初意識到中國的平民教育重點要放在農民,因此設立了鄉村教育部。1926年晏陽初開始在河北定縣推動「鄉村教育計畫」,1929年全力在這裡落實鄉村教育。晏陽初看出農民的問題在於「愚貧弱私」,因此提出以「學校式、社會式、家庭式」三大方法結合「以文教攻愚,以生教治窮,以衛教扶弱,以公教克私」四大教育方針的「農村改造方案」。直到1930年代初,晏陽初的「鄉村教育計畫」獲得國民政府民政部的肯定,於是將晏陽初的經驗推廣到全國,並設立了「鄉村建設育才院」,在中國各省先後劃出幾個鄉村試驗縣作為鄉村教育實驗區。1940年「鄉村教育育才院」改名為「鄉村建設學院」,晏陽初先生受聘擔任院長。

宴陽初1982年於紐約寓所
1936年,日軍步步逼近華北,晏陽初和平民教育總會為逐漸向南撤退。1937年晏陽初受湖南省主席何鍵之邀,協助動員3千萬平民參與抗日。晏陽初於上任之初即裁撤了三分之二的縣級官員,而招募了近5千名學者和科學家參與政務的改革工作,這是中國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基層政治改造計畫。
1945年戰爭結束,晏陽初曾建請蔣介石投入更多鄉村教育資源,但是由於國共內戰而遭受拒絕,晏陽初乃轉而尋求美國的支持,他遊說杜魯門總統和美國國會議員為中國鄉村教育運動提供資助,最終獲得美國國會通過一項名為「晏陽初條款」的法案,規定「對華四億二千萬經援總額中,必須撥付至少百分之五、不多於百分之十的額度,作為中國農村建設復興之經費」。
1949年的國共戰爭,共軍獲得勝利,晏陽初輾轉撤退台灣,從此晏陽初推動的「鄉村教育運動」即告終止。

宴陽初紀念牌
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思想。他也為中國和開發中國家培育了不少平民教育專家和鄉村建設人才。因此晏陽初這位出生於中國四川的教育家之名,也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譽,被尊稱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並受聯合國聘任為「終生特別顧問」。
綜觀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有其個人的觀點。他根據「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中國古訓,結合平民教育與鄉村建設,以整體推動創造出「一大發現、兩大發明、三種方式、四大教育、五個結合」的平民教育思想,建構了完整的體系,而受到普遍的重視。
後來他被尊稱為「中國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的奠基人」。


老建築的巡禮──台中市中央書局──九十年歲月的書局
作者 大里國光社 劉顯彰Arch









台中市中西區內不乏日治時代留下來尚未改建的構造物,這些記憶透過現代工藝技術配合整建延長了生命週期,在周邊環境迥異的條件下依舊挺立著,見證了這個城市的演變。位於台灣大道與市府路口轉角自1927年創立的中央書局就是一個鮮活的實例,當年書局裡親切的店員、寬敞明亮的空間、磨石樓梯的氣派、擺設新潮文庫系列流行書籍、暢銷的學生參考書、萬用的文具用品等這些畫面是老台中人記憶中的都市場景,成立之初中央書局為當時全島規模甚鉅之中文書局,業務內容包括:銷售「漢文書籍雜誌、文具學藝用品、洋畫材料、運動器具服裝、留聲機西洋樂器」、發行《南音》與《臺灣文藝》雜誌,也多次舉辦美術展覽與講習會等。在資訊取得相對困難的年代裡,中央書局成為補給知識與藝文養分的重要據點。歲月更迭,舊時的人們對於美好社會有著豐裕多采的想像,並且為了這樣的理想,努力地實踐所有可能。
世界史於20世紀初的三十年間是尋夢與實踐的年代,同時也是個徬徨的年代,晚清邁入新中國的民族主義與蘇俄的共產主義在亞洲激盪,世界各國經過一次大戰戰後的重建,無可避免在左右路線中選擇,台灣也被這股漩渦衝擊,卻是文化運動最蓬勃發展的年代,中央書局創辦人莊垂勝曾擔任林獻堂的秘書,書局繼承了1920年代的文化運動精神以書與藝文活動承接了日本殖民下精神層面的糧食。1928年由台灣美術舞台上的燈光師張星建接手營業部主任後,儼然成為台灣重要的藝文重鎮,邀請廖繼春擔綱暑假西畫講習會的講師,曾為畫家郭雪湖、李石樵、書法家曹秋圃舉行個展。
在二二八事件中書局的經營者也不慎捲入,因事變前曾與中國大陸左派合作出版的黑史,事件當中文人楊逵於書局成立輿情調查所而被官方盯上,連帶使時任台中圖書館館長的莊垂勝被捕下獄,種種細節書局都連結了台灣近代史的事件。 挺過九十年的中央書局,曾有各種自由思想匯集於此,現今的我們,也是台中人重要的文化記憶所在,書局營運至1998年結束,消失在台中近二十年後因文化界人士找到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女士從2016年開始,接手整建以耗時近三年的艱辛修復過程,終於在2020年正式與大家見面,將延續相同的人文精神,以嶄新的視域詮釋生活與文化,並憑藉這股浪漫的力量,讓各種美好再次相會在島中央。



老照片的故事──「保羅‧哈里斯之友」獎章的故事
作者 ‧主編‧
1969年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舉行的國際扶輪年會上,首先公布了第一枚保羅‧哈里斯之友獎章。圖為1955-56年度前國際扶輪社長貝克A.Z.Baker正仔細端詳剛出爐的獎章。
「保羅‧哈里斯之友」名銜是頒贈給被國際扶輪基金會確認累計捐款金額達到1,000美元,或以其名義捐款的個人。此一頭銜緣起於1957年,當時的目的是針對扶輪基金會之唯一計畫「扶輪基金高級研究獎學金(大使獎學金的前身)」著有重大貢獻者,予以頒發「保羅‧哈里斯之友」認可證書,以資表彰。
最早獲頒「保羅‧哈里斯之友」名銜者,包括補行頒贈曾在1946年捐款的1937-38年度國際扶輪理事阿里森‧布魯西(Allison G. Brush)和長期擔任國際扶輪財務長的若福斯‧夏朋(Rufus F. Chapin)兩位。而獲此殊榮的第一位女士是雅丹‧娃葛詩(Adan Vargas)夫人;哈里‧瓊絲夫人則是第二位,她們都是在1957年獲頒的五位貢獻者之一,但是當時只頒發一紙「保羅‧哈里斯之友」證書,並沒有頒贈獎章。
「國際扶輪基金會」成立之後,募款的成效並不理想,直到1947年保羅‧哈里斯去世之後,世界各地的扶輪社員為了紀念哈里斯先生的豐功偉業,很多捐款才蜂擁而至,於是立即登記為伊利諾州財團法人。
「保羅‧哈里斯之友」名銜的表彰,最初是在1957年被提出的構想。因為當時要推動捐獻一千美元給「扶輪基金會」的觀念,發展得極為緩慢。
直到1969年,國際扶輪基金會才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舉行的國際年會中首次頒發「保羅‧哈里斯之友獎章」。這枚獎章是由日本有名的金屬藝術家津田斐久(Ayahisa Tsuda)在前國際扶輪基金保管委員會委員湯淺京三(Kyozo Yuasa)的指導下完成的創作作品。從這次在國際年會首先頒發「保羅‧哈里斯之友」獎章之後,這項計畫就逐漸普及到世界各地。
當這枚別具特色的「保羅‧哈里斯之友」大獎章,佩在衣領上,加上精美的證書,即成為全世界扶輪社員及其友人對實質支持「扶輪基金會」者之高度尊重的象徵。
扶輪社的傳統是透過尊重他人來支持基金會。而「保羅‧哈里斯之友」表彰則發揮了極為重要的鼓勵,以持續支持「扶輪基金會」之諸多計畫的財務需要,從而建立國際間的親善與瞭解。
捐贈扶輪基金也有很多有人情味的捐獻理由,例如:在1978年的時候,當時的地區總監范‧泰勒(Vann Taylor)透過他的妻子艾達‧勒圖勒‧泰勒(Ida LeTulle Taylor)的名義捐款,以紀念他們結婚34週年之慶。這份特殊的禮物使她成為第25,000名「保羅‧哈里斯之友」。
在1979年,當時的國際扶輪社長詹姆斯‧伯馬James Bomar在國際年會中挑戰每個扶輪社,讓一位非扶輪社員成為保羅‧哈里斯之友。為了呼應這項挑戰,美國馬里蘭州派克斯維爾扶輪社於1980年以德蕾莎修女的名義捐獻保羅‧哈里斯之友;同樣的,馬薩諸塞州科德角扶輪社也在社友們的共同努力之下,讓藝人珀兒‧蓓莉(Pearl Bailey)成為保羅‧哈里斯之友。
其他許多著名的人物也被頒贈「保羅‧哈里斯之友」銜,包括美國總統吉米‧卡特、俄羅斯總統鮑里斯‧葉爾欽、美國太空人詹姆斯‧洛弗爾、聯合國秘書長哈維爾‧培瑞茲‧德奎利亞爾,和發明小兒麻痺症疫苗的約納斯‧沙克。
因此在扶輪社員的生涯中,成為「保羅‧哈里斯之友」已經是一種榮譽,也是必然的目標,更意味著信仰扶輪精神的象徵。

饕餮奇譚──螞蟻上樹
作者 ‧編輯部‧
螞蟻給我們的正面形象就是勤勞合作,就如伊索(Aesopus)筆下的「螞蟻與蚱蜢」般的發人深省。但是有時候我們只要一聽到螞蟻,還會覺得全身癢癢的很不舒服。然而在非洲有些國家還把螞蟻當作美味的食物。
無獨有偶的在中國也有一道名菜「螞蟻上樹」。這是一道經典的川菜,但並不是以螞蟻為食材,而是將爆過香的肉末與嫩粉絲,以辛辣的豆瓣醬調味拌炒而成的一道普通家常菜,充分展現出川菜香辣的好滋味。這道菜是以醬汁烹煮肉末然後放在粉絲上,其他的材料還包括米醋、醬油、芝麻油、青蔥、蒜、薑及辣椒醬等。因為這道佳餚的肉末很細小的沾在粉絲上,有如爬上樹的螞蟻,因此被稱為「螞蟻上樹」。由於主要食材是肉末與粉絲,故也俗稱為「肉末粉絲」。
這種光怪陸離的菜名,一定有某些典故或傳說,經筆者搜查後發現它的故事還是來自「六月雪的竇娥」。
相傳中國楚州有名竇娥者,三歲稱哀,父親是位窮秀才,因為上京應考缺少盤纏。於是就將年僅七歲的幼女竇娥,賣給早年喪夫的債主蔡婦作為童養媳,一來抵債,二來也有人照顧。剛好蔡婦育有一子,也看上竇娥乖巧伶俐,就盤算著讓他們長大成親。 
十年之後,竇娥從童養媳成為蔡家媳婦,與夫婿過著幾年的恩愛生活,可惜不久丈夫因病去逝,婆婆也因傷心隨之病倒。為了替婆婆醫病,竇娥不惜花費鉅貲,尋求名醫及高貴藥材。又為了調養婆婆的病體,也烹調美味的三餐佳餚。雖然婆婆的病情日漸好轉,但是也花盡儲蓄開始出現了困境。
竇娥為了讓婆婆早日康復,只得向肉攤一再賒帳,最後因為欠帳過多,肉販只能給她一小片肉片。竇娥正思索著要如何烹煮這小肉片時,剛好看到家中尚有一小把粉絲,於是他靈機一動,將粉絲用水泡軟膨脹,再將小肉片切成碎末後,加些蔥、薑、辣椒與醬油拌炒,就成為一盤香香噴噴的肉末炒
粉絲。
老眼昏花的婆婆問:「你炒什麼這麼香?」竇娥答:「炒粉絲」,婆婆在動筷前,看見粉絲上面有許多小黑點,就問道:「這粉絲上面怎麼會有螞蟻?」竇娥只好從實說明。婆婆明白箇中原委後,趕緊動筷嚐了一口說:「這麼好吃的炒粉絲,咱們就叫它為『螞蟻上樹』!」於是,這道「螞蟻上樹」就成為四川有名的家常菜。
現在「螞蟻上樹」的主要材料是粉絲、肉碎,四川風味當然少不了辣椒,品嚐時肉碎黏著粉絲,就如螞蟻一樣,但味道十分鮮美。其所使用之食材還有:粉絲(三兩)、瘦肉(二兩)、紅椒(一隻)、蔥(一把)、薑茸(半茶匙)、上湯(半杯)、調味料:醬油(兩茶匙)、  豆瓣醬和酒(各一茶匙)、鹽和糖(各1/8茶匙)、酒糟(南北貨店有售)(一茶匙)。
各位看倌,您不訪試試看…。

台灣采風錄──明月幾時有?
作者 ‧ 編輯部 ‧

阿嬤說:「八月十五看桂花── 花好月圓。」

農曆十五日夜晚的月亮稱為「望月」,因為又圓又亮,又稱為「滿月」。每年又以農曆八月十五中秋夜的月亮最大最圓,因此被譽為「中秋月圓」。
中秋節是華人習俗中的傳統節日。依照農民曆所顯示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恰好在三秋的中間,古時候稱為仲秋,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現在都稱為中秋,這一天的月亮呈現滿月之最,象徵團團圓圓。有些地方認為16日的月亮最圓,因此有「十五月亮十六圓」的諺語,而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傳統習俗有祭月、賞月、拜月、嚐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以月之圓,喻人之團圓,並寄情仲秋月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求五穀豐收,幸福圓滿,而成為流傳千古的無形文化遺產。
「中秋」最早出現於「周禮」:「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中秋節慶則始於唐初,盛行於宋朝,而傳至明清。中秋時節也是農作物收穫的季節,因此民俗學家認為中秋祭月是源自於慶祝秋季豐收,所以當天會拜祭土地神,以感謝神恩的造福。
「月夜之美」自古至今總是騷人墨客最喜歡吟頌的夜晚,在文學領域中一直佔有主角的地位。尤其到了仲秋的夜晚,因為最能展現「月之幽雅,夜之寧靜」,因此成為文人雅士爭相吟頌的時節,如斯之故,在文壇上留下了很多以月夜為體裁的作品,其中又以中秋夜為甚。
有關中秋節的傳說及月餅的由來,故事非常豐富,包括嫦娥奔月、吳剛伐桂、朱元璋起義之類的神話及故事流傳甚廣。其中最為浪漫傳頌最廣的故事,就是嫦娥之夫后羿射下九個太陽之後的八月十五日夜,嫦娥誤吞仙藥而飛奔月亮,此後長居廣寒宮,后羿在夜夜思念之下,每逢八月十五日夜,必會擺下宴席對著月亮與嫦娥團聚,這就是中秋團圓的故事起源。
另一說為元朝末年,朱元璋號召民兵揭竿起義時,將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密令,與軍士們約定在八月十五日中秋夜起兵。後來朱元璋終於推翻元朝,成為明朝的第一代皇帝。此後每逢八月十五中秋夜吃月餅的習慣就在民間傳開,成為漢人的習俗。
也有傳說唐朝玄宗皇帝於夢遊月宮時,得到了霓裳羽衣曲而傳為美談,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又說唐僖宗曾在中秋節當日命令御膳房用紅綾將小餅賞賜給新科進士,也是月餅緣起的傳說之一。
有些民俗學家認為,中秋節最早盛行於宋朝。北宋時月餅在宮廷內流行,故被稱為「宮餅」,後來流傳到民間,俗稱「小餅」和「月團」。所以詩人蘇軾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直到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漢人的重要傳統節慶。據古誌記載,江寧人(註一)於中秋夜必定會闔家外出賞月,稱為「慶團圓」,圍坐聚飲稱為「圓月」,出遊待市稱為「走月」等等不一。
總而言之,到了中秋時節,一輪皓月高掛天際,亮潔渾圓,人們在觀賞月娘之際,也會興起懷念故舊之情;有情人則仰頭望月,無盡相思。涼爽的中秋夜就是如此浪漫優雅的時節,也是充滿淒美的夜晚。
註一:江寧又稱為「金陵」,即為現之「南京」。

各社活動輯要

編輯後記
作者 ‧主編‧
這真是惱人的一年,新冠肺炎持續在全球漫延,我們衷心的要求全世界所有的扶輪社員都向自己所信仰的神,祈求疫情早日平息,讓我們重見大雨過後的晴天。我相信在一百年後的歷史上,將會留下一則紀錄:「21世紀的人類克服了曾在地球上橫行的大瘟疫」。 
新的扶輪年度已經開鑼兩個月了,我們所接到的最新訊息,就是很多扶輪社在九月份已經逐漸恢復了因疫情而暫停的實體例會。儘管過去的一年,是如此的蕭條沉寂,但是這一年來很多服務活動仍然在默默的進行中,並沒有因此而導致停滯服務的現象,充分展現了扶輪人處變不驚的堅韌精神。
本月份首先要通知各位社友的重要訊息,就是蘇格蘭籍的葛登‧麥金納利Gordon R. McInally已經被選為2023-24年度國際扶輪社長提名人,並將於本年度的國際年會中正式被選為社長當選人。 
「掃除文盲」是國際扶輪為了開發中國家的基礎教育所策劃的長期性服務計畫之一,因此特別訂定本月份為「基礎教育與識字月」,以鼓勵各扶輪社舉辦相關的活動。本月號也為此刊登「識字才有未來」,以及介紹平民教育家宴陽初先生事蹟的「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一文。 
國際扶輪基金會本年度所強調的「捐獻與獎助金 Giving & Grants」政策,對於今後扶輪基金的勸募及運用都有新的構想及展望,我們除了詳細介紹之外,希望社友們能夠更深入的了解。
3521地區吳蓓琳前總監的「日本靜岡熱海的一顆鑽石――MOA美術館」、3502地區林千鈴前總監的「美國當代裝置藝術家――羅伯‧歐文」,分別闡述東、西方有名的美術館及藝術家,兩篇大作的並列,相得益彰,都為本刊增添了濃厚的文藝氣息。
3521地區台北中美社王齊麟社友獲得東京奧運羽球男子雙打金牌,舉國歡欣,他不僅是「台灣之光」,也是「扶輪之光」。本刊原擬將王齊麟社友的英姿作為本期的封面人物,經向拍攝的媒體交涉購得刊載權,並提供給國際扶輪雜誌刊登,惟在付梓前夕接獲該媒體緊急來電,表示此照片並非奧運會授權之攝影記者所拍攝,因此不得刊登於任何公共期刊,只好臨時下架,甚為遺憾。幸蒙杜孟玲社友提供「奧運史上的扶輪光芒」一文,介紹曾經揚威於奧運場上的三位扶輪社員之輝煌成就。 
扶輪成立一百多年以來,世界各國家都發行過紀念郵票,丁天降社友特以「郵趣扶輪」為題敘述一些扶輪紀念郵票及資料,頗饒趣味。國際扶輪基金會對於贊助扶輪基金的社友,訂有一系列表彰辦法,最初只頒發感謝狀。後來才請一位日本的藝術家設計了一枚獎章,也就是沿用至今的「保羅‧哈里斯之友」獎章,其詳情在本期的「老照片的故事」單元中有詳細的敘述。
《國際扶輪英文月刊》最近將再度舉辦「攝影比賽」,歡迎各位社友踴躍提供你的作品參選,希望能夠獲得評審委員的青睞,再為我們台灣扶輪爭取榮譽。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