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輪月刊 2021-11月號

目錄 CONTENTS

顯示更多內容
2021/11/01  閱覽數 2838  單一章節 分享至
一、世界扶輪資訊
ROTARY WORLD NEWS

社長文告


各位親愛的改變者:

我最初發現服務的價值,是在我看到幾個簡單的行動便可立即改變生命。一開始我隨同本社社友進行一項計畫把廁所及乾淨飲水帶到我們城市附近的鄉間村落。後來,由於對我們基層推動者及計畫同樣信任之支持者的慷慨解囊,這擴大為一個在我國各地宣導衛生及提供教育的計畫。
一年當中要記得這份慷慨的最佳時機,莫過於11月了,也就是扶輪基金月。
作為國際扶輪的慈善部門,扶輪基金會是推動世界各地許多扶輪計畫的引擎。基金會將各位的捐獻轉化為改變生命的計畫。協助我們更靠近根除小兒麻痺的目標,向更多人展現我們如何透過實質行動來促進和平,證明我們焦點領域計畫的影響力,都是拜扶輪基金會之賜。
思考一下最近因基金會才得以實現的計畫:
‧瓜地馬拉的瓜地馬拉改革(Guatemala LaReforma)扶輪社及加拿大亞伯達省卡加立(Calgary)扶輪社,獲得一筆近8萬美元的全球獎助金來推動一項全面性的計畫,訓練護理師及鄉間醫療保健人員預防及治療子宮頸癌,並在瓜地馬拉7個區域建立一個永續的轉診制度。
‧因為宏都拉斯德古西巴加皇家鎮(Villa Real de Tegucigalpa)扶輪社及美國密蘇里州瓦多溪畔–堪薩斯市(Waldo Brookside-Kansas City)扶輪社所辦理的一筆16萬9,347美元的全球獎助金,宏都拉斯有20餘家醫院獲得個人防護裝置供醫療人員使用。

我和太太Rashi開了200公里的車去看一位在杜爾加布爾(Durgapur)傳教醫院(Mission Hospital)接受治療的巴基斯坦病患。他的母親說:「我兒子在巴基斯坦出生,卻是在印度獲得生命。謝謝你們,扶輪。」
照片由梅塔Shekhar Mehta提供
‧貝南的鸚鵡螺科多努(Cotonou Le Nautile)扶輪社及比利時的圖爾奈–高埃斯科(Tournai Haut-Escaut)扶輪社獲得一筆3萬9,390美元的全球獎助金,提供農業訓練給貝南索威(Sowe)一個兒童之家附設的小型農場,推行環保的樸門永續耕作。這可協助新一代的農民在經濟上自給自足。
我喜歡把扶輪基金會比喻成泰姬馬哈陵,後者見證一位男性對一名女性的愛。基金會則是我們對全體人類的愛的有力見證。
這個月我要求所有扶輪社關注基金會。它連結世界各地所有扶輪社員,把我們集體的熱情轉化為改變生命的計畫。請至rotary.org/donate;在該網頁各位可以直接捐款給你最感興趣的計畫。
感謝各位對扶輪的全心付出。各位是扶輪能夠做得更多,成長更多的原因。讓我們在以服務改善人生之際,在這個月、這一年,及長遠的未來都延續這項重要的傳承。


Shekhar Mehta
梅塔
國際扶輪社長


扶輪基金保管委員會主委文告

你認識你的基金會嗎

當有人問我
扶輪基金會是什麼,我會告訴他們它是扶輪的心臟。你以前可能聽過扶輪有一顆聰明的心臟。基金會把我們悲憫的情緒反應與務實的行動結合在一起。有了心臟及大腦,你可以改變世界。

因此,基金會對你有何意義?11月是扶輪基金月,可是各位真的瞭解我們的基金會嗎?
首先,它真的是我們的基金會。扶輪基金會不屬於我個人或其他14位保管委員,也不屬於國際扶輪理事會,也不是國際扶輪社長專屬。它屬於世界各地的每位扶輪社員。
而且它的存在就是要讓我們改變世界。我們解救母親及孩童是因為我們有同情心,我們知道如何規劃。我們把乾淨用水及衛生設備提供給有需求之處的有需要的人,因為我們是根據社區的需求來訂定策略。我們把對高風險社區的和平、教育,及經濟穩定的支持,與管理大型計畫的能力做結合。
捐款給基金會也是個聰明之舉,因為這麼做會讓那筆捐款的價值加倍。你可以想到有哪些基金會能夠擬定計畫、提供資金,並自行在基層推動辦理?我們基金會是我所知唯一做得到的。我們把一切完成,花費的行政成本卻相對低。這也是《慈善領航員》(Charity Navigator)持續給予扶輪基金會4顆星最高評等的原因。
我有時候會被問一個問題:我應該捐多少錢給基金會?每年,捐獻你能力所及的金額。對某些人來說,那是100美元,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金額更大。更重要的是你有捐獻,因為每筆慷慨的捐獻都有助於我們滿足社員對全球獎助金及其他計畫日益增加的需求。
今年,我們想要為根除小兒麻痺等疾病計畫募集5,000萬美元,加上蓋茲基金會2比1的配合款,總金額可以達到1億5,000萬美元。每個扶輪社只要捐出1,500美元,我們就可以超越這個目標。我們也有其他目標── 關於年度基金、捐贈基金、其他捐款── 總金額高達4億1,000萬美元。
如果我們全心全力投入,便做得到。可是要記得,重點不在於金錢;而是這筆錢能做什麼。
有一句諺語是這麼說的:「我一個人無法改變世界,可是我可以朝水面拋出一顆石頭,激起許多漣漪。」
基金會就是那顆石頭,讓我們用我們的全心與全力,把漣漪化為滔滔巨浪。


澤恩 JOHN F.GERM
扶輪基金保管委員會主委


2022休士頓國際年會──老少咸宜的盛會

如果明年6月4-8日你計畫到休士頓參加2022年國際扶輪年會,為何不讓它成為一趟家族旅遊?擁有市中心水族館(Downtown Aquarium)、休士頓兒童博物館(Children's Museum Houston),及凱馬步道主題樂園(Kemah Boardwalk)等景點的休士頓可說是老少咸宜。
凱馬步道樂園位於離市中心25英里的加爾維斯頓灣(Galveston Bay),齊聚了水畔餐廳、遊樂設施,及商店。搭乘復刻版的1863年蒸汽火車;試試10層樓高的空中飛索「鐵鷹」(Iron Eagle);或是坐坐俯衝92英尺、令人心臟驟停的雲霄飛車「步道子彈」(Boardwalk Bullet)。年會的地主籌備委員會已經安排在6月4日星期六前往凱馬步道樂園。門票有限,行動要快,購票請至houstonri2022.org/events。
家人中有人是喜歡魚嗎?市中心水族館有超過300種水中生物,包括電鰻、河豚,及海龜,分別位於不同的主題區域,例如水下船骸區、灣岸牛軛湖區,及魟魚區。
休士頓兒童博物館提供體驗活動── 包括多重障礙繩索課程── 獲得國家野生動物協會認證的野生動物棲息地,及發明家工作坊(Inventor's Workshop)。它也是一個評價很高的非營利組織,提供創新課程給該市各地的兒童。
別忘記年會本身的友誼之家,那裡也有許多攤位提供娛樂及啟發給這些小小扶輪社員幼苗。

撰文:Miyoki Walker
詳情及註冊請至convention.rotary.org。


沒有極限 以休士頓的全球多元為背景,扶輪將在2022年年會中擘劃未來

那裡的燈光亮多了──市中心區。


休士頓太空中心展示的土星5號(Saturn V),正是把人類送上月球的火箭。



我瞇著眼看著一個被紅藍色LED燈照亮的玻璃箱,尋找活的生物。那是個豔陽高照的星期五下午,我人在休士頓大都會區,與一群同樣參觀休士頓太空中心(Space Center Houston)──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詹森太空中心的博物館── 的遊客躲進一棟巨大的建築裡。這裡是阿波羅計畫的太空人乘坐重力模擬器接受太空飛行訓練的地方。這台名為離心機的機器,被阿波羅11號太空人柯林斯Michael Collins稱為「惡魔」。今天,你可以走進阿波羅任務控制中心(Apollo Mission Control Center),這裡就是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在月球踏出前幾步時,NASA官員瞪大眼睛坐著的地方。我正在研究的發光箱子是一個蔬菜栽培箱。有朝一日,它可以設置在火星的移民聚落。我看到裡頭正在冒出頭的纖細葉子。萵苣,或可能是芝麻菜。
你不可以自己打開這個栽培箱來品嚐食材,可是有幾個有冒險精神的志願者在2022年秋天可能有機會體驗。屆時NASA會把太空中心的一個停機棚改建為一個模擬的火星聚落。一群志願者將在那裡生活1年,住在一個佔地1,700平方英尺的模組裡,讓NASA可以為太空旅行可能產生的身心壓力來源預作準備:侷限在狹窄空間、與地球的聯繫延遲,及大量的冷凍乾燥食品。這是太空中心所進行的數個太空飛行實驗之一:我們未來的藍圖在休士頓的庇蔭下,正逐漸成形。
還是反過來才對呢?休士頓是美國第四大城,整個都會區居民高達700萬人。雖然與德州連結在一起的熟悉圖像── 太空梭、牛胸肉── 休士頓一樣不缺,身為土生土長的波士頓人,我在此行前很早就開始接收到來自該市各種超越我原本認知的消息。越南裔美國漁夫在墨西哥灣外海捕撈、以越南── 肯瓊風格烹煮的小龍蝦,淋著大蒜奶油醬汁而閃閃發亮的照片。名廚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在市區公園,和年輕男性討論他們加裝肘形輪圈浮誇裝飾的糖果色汽車。這乃是休士頓嘻哈界的創舉。
自1982年起,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的年度「金德休士頓區域調查」便記錄休士頓作為美國數一數二種族及民族最多元城市的演變,非洲裔、拉丁美洲裔,及亞裔居民超過總人口半數。2019年美國人口普查局的一項調查發現將近30%的休士頓人是在美國以外的地方出生。這不僅使休士頓成為一個真正「少數佔多數」的都市,也反映出在全球化及其他因素帶動移民之際,世界各地城市人口組成的轉變。也難怪2022年國際扶輪年會選擇在此舉辦。休士頓不僅是科技創新中心;它也是超越現在窺見未來世界的窗戶。

士頓萬豪酒店(Marriott Marquis Houston)的屋頂泳池區
有一條緩緩流經德州形狀之水泥平台的蜿蜒水道。
可是休士頓今日的樣貌如何?在這個由許多國際元素拼湊而成的馬賽克城市,等待我們的是什麼?那就是我要來這裡體驗一下的原因。
雖然太空中心讓人想起具宇宙感的未來,我行程的第二站── 在到飯店辦理入住手續之前的延遲午餐── 是以更貼近地球的方式一窺未來。餐廳名稱叫「親兄弟烤肉」(Blood Bros BBQ),隱藏在市中心西南方幾英里的貝雷爾(Bellaire)商店街裡。菜單是德州式烤肉,但並不是你可能以為的那樣。老闆羅賓(Robin)及泰瑞‧王(Terry Wong)及桂‧洪(Quy Hoang)在附近的社區長大,鄰近休士頓的中國城(Chinatown),他們開設親兄弟餐廳等同成立一個實驗室來測試德州烤肉的多種變化。橘色的牆壁裝飾著大聯盟太空人隊(Astros)的球衣。櫃台排著一桶桶冰鎮的Shiner Bock啤酒。牛胸肉在菜單的最頂端── 可是從廚房用不鏽鋼托盤端出來的卻讓一切大大改觀。微焦烤豬肚(thit nuong pork belly burnt ends),搭配包裹肉塊的酸甜醬汁光澤。牛胸肉炒飯(brisket fried rice),氣味濃烈,跟煙燻牛肉一起炒。迷人的小黃瓜沙拉搭配米酒及芝麻。
就像被吸進黑洞的中子星一樣,一切都在幾分鐘內進入我的胃袋。
社區觀察
讓我再說一次:佔地637平方英畝的休士頓很大── 它的人口過去10年來每年成長10%。當你開車經過蜿蜒穿過該市、迷宮般的高速公路時,市中心的高樓大廈有時可能像是100英里那麼遠。對新來的居民來說,休士頓的大表示住宅供應量及創業的機會都更多,這讓休士頓比紐約或洛杉磯等大城多了一項競爭優勢。可是對遊客來說,休士頓的大意味著你不可能在一個週末體驗到它的全貌。取而代之,你可以選擇休士頓幾個社區,深入探訪。

上及右:在受到瓦哈卡辣醬啟發的餐廳「蒐奇」,主廚雨果‧歐提加供應各式自製的西班牙餛飩料理,包括這個令人歎為觀止的索索科蘭玉米餡餅(molotes de Xoxocotlan),包著馬鈴薯、西班牙辣香腸、樹辣椒等食材── 再搭配螞蚱醬。
一走進本頭公廟,遊客就會看到觀音像。

在廣大的休士頓找到方向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把你的初次旅程鎖定在環狀線(Loop)裡面的社區。那是休士頓人稱呼該市中心的方式,由610號洲際公路所環繞。我選擇市中心區(Downtown)當作我的基地,並且在休士頓長大的網路工程師及自由作家傑夫‧波克(Jeff Balke)(他有關美食及夜生活的文章曾刊登在雜誌《休士頓》(Houstonia)上)的協助下,我彙整了一份清單,帶領我走過環狀線裡的幾個社區。波克在電話中告訴我:「在休士頓能做的最棒的事就是吃,其他沒得比。基本上,每三天就有一家新的墨西哥快餐店開業,幾乎每家都很棒。我覺得他們下星期就會在我浴室開一家。」
就某方面來說,休士頓市中心區的故事起點不是從雪佛龍汽車(Chevron)及金德摩根工業(Kinder Morgan)等財星(Fortune) 500大公司設立的摩天大樓,而是喬治‧布朗會議中心── 一棟頂端有看似用哥吉拉一般大的樂高積木堆成之鮮紅色裝飾煙囪的超大玻璃帷幕建築。那也是2022年國際扶輪年會的主場地。
不久之前,這一帶處於緩慢的衰敗。20世紀初的石油熱為市中心區帶來商機及活力,可是當公路促進新的郊區發展,市中心區經歷了出走潮。甚至1973年的石油禁運讓原油價格飆升,休士頓的錢淹腳目,許多附帶好處還是落在市中心區以外的地方。10年後,油價暴跌,連帶造成的石油經濟衰退在城市官員間產生一個新的共識:市中心區必須不只是商業中心。尤其,它需要空間讓休士頓人可以休閒娛樂。
該會議中心就是在石油經濟衰退後出現的休閒場地之一,當時是1987年。之後是美粒果棒球場(Minute Maid Park)── 休士頓第一個開頂式的體育館,也是太空人棒球隊的主場地── 以及一連串新開的餐廳、夜店,及公寓。因為休士頓沒有土地使用分區法,在此住宅及娛樂設施比鄰存在。




在休士頓猶太人大屠殺博物館裡,一道仿耶路撒冷的石牆紀念定居在休士頓的近1,000名大屠殺倖存者。

在市中心區散步時,你可以看到這種混合。這是在我把行李袋卸在蘭卡斯特飯店(Lancaster Hotel)後的第一站。這間精品飯店從咆哮的20年代開始營業至今,當時的部分華麗風仍遺留至今(想想白色大理石、金色門鈕,及入住送香檳)。該飯店離「劇院區」(Theater District)的音樂廳只有幾步路,無數的庭園酒吧及餐廳,還有更棒的,我將近傍晚時來到的發現綠公園(Discovery Green)。這座2008年由市府與一個非營利組織合建、斥資1億2,500萬的公園就位於會議中心門外,很容易可以想像6月4日一大群參加地主籌備委員會規劃的開幕夜歡迎活動的快樂扶輪社員及扶青社社員湧進這座公園。這裡有的包括水平如鏡的池塘,我沿著池畔散步,穿過一座座水畔花園;蓊綠的野餐草地,看到年輕人在做瑜珈;噴泉;雕塑;甚至還有一間名為「樹叢」(The Grove)的高級餐廳,該餐廳還在屋頂花園自種香料及蔬果。

它見證了市中心區的重生,作為人們聚會舉杯共飲或想自拍的地方。甚至對於那些住在環狀線外的人來說,四處逛逛也很吸引人。就問問在休士頓都會區土生土長的居民,地主委員會主委朗達‧甘乃迪(Rhonda Kennedy)。她住在市中心區西南方1小時車程的史溫尼(Sweeny),經常和家人一起到此朝聖,也會與她所屬的摩托車社團一起來。甘乃迪說:「我們會住在一間精品飯店,我們帶著大家到劇院區的餐廳吃飯。別忘記,我們在講的是玩摩托車的人。」
在「第八奇觀釀酒廠」(8th Wonder Brewery)後院喝完一整瓶Cougar Paw紅啤酒後── 我來到4座高聳的石像前,以披頭四的成員為本,是由當地雕塑家大衛‧艾迪基斯(David Adickes)所創作──  我往西北走了幾個街區來到蒐奇餐廳
(Xochi)。1984年從墨西哥來到休士頓,沒有人脈也沒有人介紹工作的主廚雨果‧歐提加(Hugo Ortega)在這裡提供的菜單精選了各種瓦哈卡辣醬餐點。期盼大口吃肉盼了兩天的我(畢竟,我人在德州),點了辣醬墨西哥餛飩佐西葫蘆花與野菇。可是我在休士頓第一晚的高潮是坐上輕軌電車,經過市中心區來到市中心南方的赫曼公園(Hermann Park),這片佔地445英畝的綠洲有多樹木的花園及野鴨池塘。

這裡,在米勒露天劇場(Miller Outdoor Theatre)金字塔形的樹冠下,我跟著為數可觀的人群一起享受古典印度舞蹈的饗宴。演出者是休士頓印度武術團(Silambam Houston),其創辦人拉瓦亞‧拉賈哥帕蘭(Lavanya Rajagopalan)在移民到美國之前是在家鄉清奈教導兒童這種藝術形式。在一位穿著鮮綠色服裝的舞者隨著和諧的打擊樂器及弦樂聲旋轉,我決定要從靠近舞台的預定席移動到上方的草坪,大多數的人都在草地上攤開野餐墊,在星空下野餐。你可以感覺人們來這裡看這些舞者的動機跟這個是一樣強烈的── 為了美麗的事物聚集在一起的美妙喜悅。
飛行路線
隔天早上,我喝了米努提咖啡館(Minuti Coffee)一杯馥芮白咖啡補充能量後,再度坐上輕軌。可是這一次,我搭到休士頓的博物館區(Museum District)。在這個綠樹成蔭、適合散步的住宅區,有19間博物館提供包羅萬象的文化體驗,從現代藝術到醫學、捷克文化、甚至還有瑞士心理學家容格(Carl Jung)的心靈探索。博物館、公寓,及公園在這裡交織著:令人再度讚許休士頓沒有土地使用分區法令。
可是這一區也獲益於一個源自於1970年代社區基層的願景。鄰近的蒙特羅斯區(Montrose,我稍後會晃到那裡)的居民自行組成開發機構,再加上其他人的協助,促成興建更多住宅,並且在連結休士頓令人忌妒的博物館群的街道及人行道進行提升行人安全的計畫。該區在1989年正式獲得該市命名為博物館區。
我從休士頓猶太人大屠殺博物館(Holocaust Museum Houston)看起。本身是大屠殺倖存者的休士頓居民賽吉‧伊薩克森(Siegi Izakson)啟發一項義工運動來取得興建博物館的資金及資源,以保存其他倖存者的故事,能與未來的世代分享。在我參觀博物館之際,看著一艘可能運送猶太人到瑞典安全避難所的丹麥船隻,我意外交到一位新朋友。她是一名迎接博物館訪客並擔任解說的接待志工。在她接近我並自我介紹後不久,我們就在談她的家人如何在1920年代末期從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移民到美國。
我從該博物館往北走幾個路口來到一棟看似是所中學的更老舊的紅磚建築。這是黑人軍團國家博物館(Buffalo Soldiers National Museum),專門呈現在南北戰爭後服役的黑人士兵的故事──以及如何促成後來世世代代的黑人海軍軍官、飛行員,及太空人。
這間博物館座落在博物館區的中心,也是休士頓的傳統黑人社區之一:第三區(Third Ward)。如果你正中午來訪,很容易可以從博物館漫步到火雞腿小屋(Turkey Leg Hut),這裡的老闆琳(Lynn)及納基亞‧普萊斯(Nakia Price)將塞滿調味飯的煙燻火雞腿,埋在厚厚的濃郁醬汁及配菜底下,例如小龍蝦通心粉。我在11時半抵達時,已經有一條長長的人龍站在有遮蔭的帳篷下繞著街區排隊。可是我決心要品嚐普萊斯的招牌菜(這對夫妻在2017年餐廳開業之前,本來在休士頓牲畜暨馬術展外頭賣他們的火雞腿)。一支真的因軒尼詩(Hennesy)威士忌閃閃發亮的多汁美味棒腿讓45分鐘的排隊值回票價。

「發現綠」公園裡一條林蔭大道兩旁都是枝葉交纏的橡樹,其中有些活了100年,該公園就在喬治,布朗會議中心外。

飽足但仍充滿好奇,我利用Lyft叫車服務搭車回到飯店,領取我的出租車來對第三區做更深入的探訪。我的目的地是一系列低調的白色狹長小屋。你從街道上看不出來,可是有些房子是獨立畫廊,輪流展示當地或來訪藝術家的作品。茂密的室內植物加上1960年代的長沙發及電視機。金球裝飾在從地板到天花板滿滿的煉油廠照片上方。

佔地160英畝的水牛湖公園保存了開發休士頓時的一部分溼地。

這些就是排屋計畫(Project Row Houses),第三區藝術家及社區領導人構思的成果。他們把這些荒廢的房屋視為可能的創意育成器及催生地。可是排屋計畫也是一個活生生的論證,彰顯藝術可以是社會轉型的推動引擎。這些畫廊不只是這裡唯一的創新。其他有些排屋保留給需要支持、創意環境的年輕單親媽媽,讓她們可以養育子女。較老舊的房子就座落在現代雙拼房屋中央,為姊妹公司排屋CDC (Row House CDC)所持有,提供平價住宅給社區居民。
在排屋計畫的遊客中心,我遇見之前住在這裡的崔妮蒂‧威廉斯(Trinity Williams)。她是一位混合媒體藝術家,從東北部搬來休士頓,在其中一間雙拼式住宅養育她的3個兒子。在我們一邊看著排屋計畫今年夏天在其中一間狹長屋所設置的社區冰櫃中滿滿的庫存時,她說:「養一個孩子要一整個村子的力量,這裡就是這樣的村子。」威廉斯現在以助教身分── 兼具老師及導覽員的雙重身分── 為排屋計畫做事。2018年時,兒子長大離家,威廉斯被診斷罹患多重性硬化症,這促使她全時投入藝術。她解釋說:「對我來說,這是一種治療方式。」她的工作包括以畫布呈現混合媒體及攝影,也包括用「升級再造」素材製作的雕像,在休士頓許多展覽及活動中展出並成功出售。

我很快就瞭解的一點是你越常到處走走並認識休士頓人,就越可能發現自己在跟某人交換生命故事或電話號碼。對一個如此巨大且多元的城市來說,這裡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合群。這彰顯在自然展開的對話,也呈現在休士頓社區一起推行與分享的社會公益計畫。

華麗的蘭卡斯特飯店自咆哮的20年代起就開始接待賓客。
第三區的東緣附近,我又看到一個這樣的群體計畫:史密瑟公園(Smither Park)。若不是藝術家在公園裡的步道、牆壁,及遮陽處所創作的驚人閃亮亮的馬賽克作品,說這裡只是一片綠草如茵也不算過分。用色彩繽紛的玻璃碎片、廚具、電子零件描繪出老虎、天使、魚,及不知名的生物。在我進入這座公園時,一名年輕女性從停在附近的一輛藍色大黃蜂跑車走出來,一手拿部相機,一手拿著一杯冰咖啡。她驚呼:「這裡很火熱,對吧?」我說了句耍嘴皮子的俏皮話:還溼到最高點。可是,我們還是都來了。

在夏天,休士頓人要到戶外會盡量利用白天很早或很晚的時刻,太陽才不會太毒辣。日落時,我到水牛湖公園(Buffalo Bayou Park)慢跑,這塊狹長的綠地佔地160英畝,有許多扁柏及三角葉楊樹及清澈溪流,也是休士頓開發時的溼地的一塊保留區。我注意到小山腰上有人群聚集,盯著橫跨公園中央水道一座不起眼的橋梁。我過去湊熱鬧。一個拿個幾袋福來雞(Chick-fil-A,美國連鎖速食店)猛吃的家庭為我解惑。我們看著的這座橋名叫沃夫橋(Waugh Bridge),住著25萬隻墨西哥遊離尾蝠,日落時,這些蝙蝠會從橋的隙縫處飛出來進行快樂的昆蟲捕食夜。我在馬斯川托斯餐廳(Mastrantos)有晚餐訂位。這是一家賣委內瑞拉、義大利,及西班牙菜的餐廳,其中一道菜西班牙辣香腸蛋奶麵在我行前蒐集資料時看得我口水直流。可是這似乎很重要。所以我加入這群觀眾,橋下傳來令人燃起希望的尖銳叫聲。8時13分,黑壓壓一大片的蝙蝠振翅飛出經過我們,持續數分鐘。我忍不住想:它們要去哪裡?
未來願景
巨量的蝙蝠飛向某個未知地點讓人感到謙卑與著迷。隔天早上,當我從市中心區開車往西到蒙特羅斯區時,關於它們飛行的記憶仍纏繞心頭。蒙特羅斯是休士頓最迷人的社區之一,結合殖民風格的住宅及現代主義的公寓大樓、花園、小酒館、庭園酒吧,及藝廊,感覺與市中心區一樣可親近,但是樹更多,更安靜。吃了羈絆小酒館暨烘焙坊(Common Bond Bistro & Bakery)一塊有翡翠綠橫條紋的開心果可頌補充能量後,我前往羅斯科禮拜堂(Rothko Chapel),這裡是個不限教派的禮拜場所,本身也是件藝術品。內部牆壁有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大型的黑曜石畫,留有模糊的紫色及金色的痕跡。天窗撒落的光線照亮這寂靜的廳堂。

在會議中心外,30英尺高的動態雕塑「水上飛翔」(Wings Over Water)結合了一個1,488平方英尺的噴泉。

所以人們來這裡崇拜什麼?四個字:社會正義。羅斯科教堂經常有民權人士及宗教領袖來此造訪,基於共好的願景而團結一致。為了向支持或促進人權的人士致敬,這座禮拜堂兩年會頒發一次奧斯卡‧羅梅羅獎(Óscar Romero  Award),這是以遭暗殺的薩爾瓦多總主教來命名,他在2018年獲得教宗方濟各封聖。
我來時沒有預料到在休士頓市中心會有這樣的神聖場所。在我停留的兩天裡,我見證了反映當地生態及國際傳承的自然及人造的美。我看到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齊聚在墨西哥灣岸的一座大城市所能成就的事。他們會同心協力,創造新的事物,他們也會為經典菜色、藝術、娛樂添加自己的創意,讓生活更值得品味。
身為訪客,你可以直接走進他們的工作坊,像我在參觀完羅斯科教堂一樣,鑽進一家名叫烤吧(Kau Ba)的越南美式餐廳的庭院。在這裡你可以點一些傳統的早午餐──華麗的蛋料理、含羞草雞尾酒等等── 或者你可以大膽嘗試(跟我一樣),發現有著神祕名稱「阿嬤補貼」(Grandma's Subsidy)的料理到底是什麼。這道菜是在向大廚妮基‧特蘭(Nikki Tran)的祖母致敬,她在1975年經歷過西貢淪陷,學會如何用各種剩餘的食材拼湊出營養料理。這是一道混合各種鮮味的可口餐點,味道比它極簡的外觀看起來更有豐富的層次。
我再一小時就必須抵達喬治‧布希國際機場了,可是我沒有為了要離開感到垂頭喪氣,反而是羨慕那些還沒抵達休士頓的人。這裡是你會想要跟別人講起的城市。
離開休士頓時我想留個伏筆── 預見下次造訪時要去探索什麼。因此,我沒有直接開車到機場,而是往西南走,走出環狀線到市郊的中國城(現在更常稱為亞洲城Asiatown),也是親兄弟烤肉餐廳老闆長大的地方。我經過許多公寓及商店街,直到我抵達本頭公廟(Teo Chew Temple)。磚色圓頂;觀音佛像;一串串紙製燈籠,再加上焚香的迷人氣味。在入口右側的一個庭院,青少年在練習一種武術,棍棒的敲打聲在寺廟內部迴響。我看到一群佛教神祇,他們的模樣呈現在畫作及塑像。他們似乎在說,我們會再見的。

麥爾斯‧豪德(Miles Howard)是常住在波士頓的作家。他的最新著作《新英格蘭公路之旅》(New England Road Trip)將在這個月稍晚由月亮旅遊出版社(Moon Travel)出版。



不可錯過2022年年會的七個理由



無論實體或線上,扶輪的
年度聚會可能會改變人生


1 你可以親自出席
2022年休士頓國際扶輪年會主委約翰‧史馬吉(John Smarge)說:「什麼都比不上親自與人握手,看見彼此微笑。我們必須恢復分享我們在世界各地社區所做的事。」
因為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影響,這會是扶輪3年來第一場實體年會。史馬吉說:「休士頓是個很棒的會議城市。2022年年會主會場喬治‧布朗會議中心(George R. Brown Convention)附近有許多飯店。一切都在步行距離內。」
因為這也是扶輪通過新的焦點領域──環境保護──以來第一場實體年會,重點也會放在如何用環保方式來辦理這場在6月4-8日舉行的會議。舉例來說,會鼓勵出席年會者下載「足跡」(Footprint)這個應用程式來記錄及抵消他們出門到返家之間所有的碳足跡。

國際年會詳情及註冊請至onvention.rotary.org。

2 即使你無法親赴當地
也可參與
路易‧蒙提羅(Luis Montelro)是在2020年檀香山年會改成網路會議時才開始參加扶輪年會。隸屬葡萄牙藍米哥(Lamego)扶輪社的蒙提羅說:「我護理的工作讓我很難長途旅行。」可是他在體驗過年會後便立刻上癮。2021年他再度參加線上年會,並計畫參與休士頓網路年會。他說:「我真的喜歡和扶輪領袖一起出席會議。只要還有此選擇,我會繼續參加線上會議。」
休士頓年會將以實體方式辦理,但同時也提供網路體驗。史馬吉說:「我們會遵循防疫準則。」為了讓這場活動儘可能國際化,他也承諾會竭盡所能來協助來自其他國家的社員抵達休士頓。他說:「我想讓每個想來的人都能來。」





3你可能會遇見
太空人……
休士頓的綽號是「太空城」,所以當地的扶輪社員在為年會出席者規劃在該市各地的其他活動時,理所當然把休士頓太空中心(Space Center Houston)列入。他們也會邀請太空人在開幕夜的歡迎活動中與出席年會者交流。地主籌備委員會主委朗達‧甘乃迪(Rhonda Kennedy)說:「休士頓太空中心不容錯過,可是你不必自己前往,因為我們已經為各位籌劃一場活動。我們會安排來回太空中心的交通工具、餐點,及太空人見面會。」
要瞭解── 並報名──地主籌備委員會的活動請至houstonri2022.org/events,包括參觀博物館、運動賽事等等。


4 或是你人生的真愛
珍妮‧貝茲(Jenny Bates)對於一個人參加2014年年會沒有疑慮,即使是在離她家半個地球外的澳洲雪梨舉行。隸屬加州聖拉法晚間(San Rafael Evening)扶輪社的貝茲說:「每到一個地方認識新的人就是年會神奇經驗的一部分。」所以當某個清晨在一場跨宗教儀式中,蓮恩‧賀德里克斯(Laine Hendricks)在她隔壁座位坐下來,她就主動攀談。這兩位同樣來自加州的女性便一見如故。
那個星期稍晚,貝茲多了一張攀爬雪梨港灣大橋的票,於是她問賀德里克斯是否願意去。貝茲說:「我想要挑戰自己,因為我怕高。」賀德里克斯首肯,於是她們就一起爬過1,332階到達大橋頂端。從那時候起,貝茲和賀德里克斯建立一起旅行時一定要攀高的慣例── 包括2018年多倫多年會去走多倫多塔(CN Tower)頂端的環塔步道(EdgeWalk)。貝茲說:「蓮恩激勵我去做一些瘋狂的事。她非常支持我。」
貝茲和隸屬舊金山(San Francisco)扶輪社的賀德里克斯於2019年結婚,她們繼續一起參加年會。貝茲說:「休士頓一開放報名,我們就都報了。」她也參加2020年及2021年的線上年會,可是對她來說,這不一樣。「我總是會被演講者感動,可是在我客廳裡看著螢幕對我來說,不會跟走進坐滿1萬名扶輪社員的體育館有同樣的衝擊。此外,參加年會對我們很特別,因為我們就是這樣相識的。去雪梨創造了一個永遠改變我人生軌道的契機。」


5
你會聽到世界知名的人演講

田納西州查塔努加晨間(Chattanooga Breakfast)扶輪社社員艾琳‧凱莉(Erin Kelly)說:「光是演講者的水準就值得一去。」佛羅里達州維諾海灘日出(Vero Beach Sunrise)扶輪社社員崔西‧卡羅(Tracy Carroll)同意說:「我看過比爾‧蓋茲(Bill Gates)、摔角選手約翰‧希南(John Gena)、名演員艾許頓‧庫奇(Ashton Kutcher)、加拿大總理賈斯汀‧杜魯道(Justin Trudeau)。和安妮公主(Princess Anne)、比爾‧蓋茲等人同處一室就令人興奮。」
雖然休士頓年會的講者名單還沒公布,史馬吉說社員可以預期會有多元化的節目,包括環境議題的專家。他說:「這會是我們通過新焦點領域──  環境保護── 之後的第一場實體年會。我們希望能夠在我們辦理年會的方式及我們的講者陣容反映出這點。我個人的目標是確保我們能夠安排多元化的講者陣容。」


6你可以體驗一個
新城市
休士頓作為美國太空探索之城的名聲是實至名歸的,而且如上所述,它的太空中心確實值得一遊。可是這裡還有許多地方值得探索。整個休士頓都會區的居民至少講145種語言,這個多樣性還擴散至當地的飲食、音樂,及藝術界。這裡也有許多世界級的博物館,例如休士頓自然科學博物館(Houston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孤星飛行博物館(Lone Star Flight Museum),及獲得高度評價的休士頓兒童博物館(Children's Museum Houston)。
休士頓人也比一般美國人更常外食,因此餐廳很多。該市的代表性美食包括灣岸牡蠣、以香料醃製的小龍蝦、德州式墨西哥料理,以及當然不可少的烤肉──可是同樣呈現該市多樣文化的創意主廚也提供許多味蕾的驚喜。
在年會的開幕夜,地主委員會將在市中心的「發現綠」(Discovery Green)公園舉辦歡迎會。甘乃迪說:「這是每個人都會到的活動。公園四處將有許多娛樂表演,從犰狳賽跑到空中表演── 還有你也不可錯過盛大的終場活動。」
要更清楚看看休士頓為何是個值得一去的地方,請看本期第8頁的「沒有極限」(The Sky's the Limit)一文。



7
扶輪與世界連結的力量

會讓你大為震撼
姬賽兒‧霍爾德(Giselle Holder)參加過4場年會。雖然她無法回想起聽過的每位講者或是參加過的每場議程,卻記得參加年會的感覺。霍爾德說:「氣氛很具感染力。什麼都比不上走過友誼之家,被來自世界各地幾千位社員圍繞。」
2011年,當時是千里達及托巴哥西班牙港西區(Port of Spain West)扶青社社員的霍爾德首次參加年會。那對她是個財務負擔── 也是一趟長途跋涉的旅程。她回憶說:「我們從千里達搭機飛到邁阿密,然後再搭23小時的客運抵達紐奧爾良。」可是她補充說,很值得。「那是我第一次見證到扶輪的可能性及扶輪如何深入世界各地。那是我的『驚艷』時刻。扶輪比本社或我的祖國都大上許多。」
2017年,霍爾德加入馬拉瓦(Maraval)扶輪社。她說參加年會有助於她維持對扶輪的振奮感。她說:「年會提醒你世界各地發生許多需要我們幫忙的事。你總是會認識新的朋友,願意合作推動計畫的人。那是在扶輪發掘新機會的好方法。」



世界各地的扶輪計畫

改變心意
他以為他有了一份夢寐以求的工作。然後,他仔細看了看。
撰文:Jeff Ruby Harriet    繪圖:Lee-Merrion

這是那隻雞導致的。我無法確定具體在什麼時候一切都變得清晰── 我了解我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以及我必須如何改變它── 讓我發出「啊哈!」。但如果我100%誠實的話,雞絕對是某種轉捩點。
讓我回顧一下。
過去24年,我一直在當記者。超過一半的時間都花在寫有關食品和餐館的文章,包括擔任《芝加哥》雜誌首席餐飲評論家11年。我在世界級城市最好的餐廳吃飯還有錢賺,我只要發表我的看法,作為回報就可以。
如果《芝加哥》雜誌需要有人在城市中往來穿梭,尋找最好吃的起司漢堡,或者參與討論最新的熱門地點,那個人非我莫屬。當一位優秀的廚師去世時,我為文說明他的生活對我們所有人的意義。每隔幾個晚上,我就會過幾個小時的有錢人生活。我的日曆上寫滿了與朋友預約晚餐的時間,他們間接透過我的特權地位來過日子。我的冰箱裡裝滿了四星級的剩菜,但我很少去吃。每一份工作都有痛苦之處,私人的和眾所周知的,但我不是傻瓜:我的工作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好。但表面上看,生活並沒有好轉多少。
但是,雞帶來了改變。
在一個黑暗、迷人、空氣中顫動著舞曲、紅色霓虹燈照亮之下的小窩,三支香酥的雞腿躺在我的盤子裡。那是2018年,我不願透露店名(但可以通過Google搜索輕鬆獲得)的知名餐廳對這隻雞感到非常自豪,他們在上面撒上食用金箔片,端上來時還附了一把金剪刀。我以前吃過很多放縱的、炫耀的菜。但是這隻可憐的雞死了,卻再次被侵犯,被扭曲成某種殘暴而荒謬的東西,主要目的不是拿來吃,而是讓公關人員和Instagram大咖拍照。這是我見過的最褻瀆的事,或嚐過的雞。
我就在那裡,一隻手拿著冒汗的日本威士忌高杯酒,用一把金剪刀剪下一隻價值26美元的雞,而就在幾個街區之外,幾十名無家可歸的人擠在下瓦克大道遮風避雨。我感到不舒服。
不用說,我的評論對雞或決定端上雞的人沒有多少好話。我稱這家餐館為「不大情願」和「懶惰」,同時將雞肉比作牠的惡魔小丑,並把它標記為今年最糟糕的新菜── 不,十年來。我這種自以為是的熱情,可能有點過火。
回想起來,我應該說聲謝謝。
打從我有記憶開始,我就一直是個探索者。話又說回來,誰不是呢?我們都在尋找上帝、幸福或更深層的意義。尋找對一個永恆問題的某種回答:我為什麼在這裡,我在地球上做什麼?大多數會自我描述的探索者實際上會做一些事情來接近答案。也許他們透過宗教、生孩子、或志願工作找到了自己。或者他們收集古董茶壺就足夠了。人生是神秘而令人沮喪的,如果讓一個人隔天能完好無損,無論怎麼做都是好的,我不做評判。
但我註定成為有史以來最懶的探索者。自2005年以來,我一遍又一遍打出「我是孩子們的爸爸」牌,直到我的孩子不再符合孩子的定義之後很久還在打這張牌。在我看來,這給了我一個通行證,可以當個局外人,除了唸書給孩子們聽和定期把薪資支票帶回家外,不必做什麼事。雖然我為我作為餐飲評論家的工作感到驕傲,但有時我頓時想到,除了別人的嫉妒和穩定的薪水外,這份工作從未讓我更接近任何目標。當然,我在這個世界上的地位不僅僅是要告訴人們去哪裡吃飯而已。我成了人類的金箔炸雞:一個被動的、曾經前途燦爛、外表亮麗,但裡面很少真材實料的樣本。
這種感覺在2020年夏天,當新冠肺炎大流行的詭異沉默被反對警察暴行的抗議和全國各地的大火所打破時,變得清晰起來。整個美國陷入憤怒,而且生病,民主命懸一線。歷史不只是在開展:它正在爆炸── 而我是一名餐飲評論家。一個被動的49歲餐飲評論家,在全球新冠肺炎大流行中沒有餐館可以評論。
你可以稱之為中年危機或良心危機,但突然之間,我的工作意義似乎有些荒謬,不可思議。當人們的生命岌岌可危、我附近關閉的企業被洗劫、整個餐飲業即將在寧靜的隔離海嘯下沉沒時,我怎麼能喋喋不休和殘酷地誠實── 作為一個好的餐飲評論家必須是這樣?這一次疫情過去後,誰會在乎我對北極炭慢煮燻鱒魚子的看法?我知道我不會。於是我做了一個牌子,我為了社會正義去參與抗議。
除此之外,我沒有任何計畫,對於一個有妻子和三個處於不同焦慮和牙齒矯正各階段孩子的男人來說,這不是一個絕佳的位置。當我考慮與《芝加哥》雜誌斷絕關係時,我做了我唯一知道怎麼做的事:我繼續寫作。
我作為自由撰稿人所服務的刊物之一是《國際扶輪英文月刊》。我寫了一篇關於迪帕‧比斯瓦斯‧威靈罕姆(Deepa Biswas Willingham)的簡介,這位80歲的南加州退休醫院管理員克服了個人悲劇,為印度加爾各答附近的貧困女孩開辦了一個學校。她基本上拯救了整個村莊,並拯救了數百名兒童,讓他們免於被賣到性交易場所。然後我介紹了馬修‧凱恩(Matthew Kane)和凱蒂‧蓋爾斯(Katie Gailes),他們在北卡羅來納州羅利(Raleigh)一個被遺忘的地區啟動了一個計畫,來訓練和幫助有抱負的企業家。該計畫已擴展到該州及其他地方的16個社區。
之後,我採訪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六個傑出人士,其中有幾個在戰爭和難以形容的創傷中倖存下來,在烏干達康培拉的馬凱雷雷(Makerere)大學獲得扶輪和平獎學金。我通過Zoom與所有六個人進行了交談,瞭解他們計劃返回自己的祖國並在家庭暴力、新聞和婦女權利等領域發起社會改革倡議。和平獎學金學生之一保羅‧穆沙霍(Paul Mushaho)在收到民兵的死亡威脅之後,逃離剛果民主共和國:他降落在烏干達農村的一個難民營,在那裡他迅速協助成立了一個扶青社,並著手改善150,000名難民的生活。「我們正在為失去希望的人們創造希望,」穆沙霍說。
就是這件事讓我改變心意。穆沙霍完全有權感到筋疲力竭,或者至少是疲倦。但他沒有為自己感到難過,而是帶著信念和樂觀生活著。這讓我突然感到他的激情和行動的日子與我荒謬的特權之間,有著巨大的脫節。我很尷尬地告訴他我以什麼為生。
當我開始了解穆沙霍時,我感受到別的情緒:興奮。他不是一個稀有天使,被派到地球幫上帝做事。他和任何人一樣有缺陷── 沒有比我更聰明或「更好」。他完全更積極主動。只有一件事阻止我採取有意義的行動:我自己。我只是不知道該採取什麼路線。
當我接近人生的第五個十年的末尾時,還有一個驚喜在等著我:從我雙親那裡我仍然可以學到一些東西。
我的父親是一名臨床心理學家。我的童年充滿了回憶:我們的電話在最糟糕的時刻響了,我爸爸消失在另一個房間,與掙扎的人安靜地交談。一整天在辦公室聽病人們述說問題,他只想回家,穿上舒適的運動褲,第一千次看《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這部電影。相反,他把許多晚上用於提供免費的額外治療。
幫助人們說出他們的故事需要耐心、組織和洞察力,所有這些特質對於社會工作的使命至關重要,每個特質都是可用於解決更大問題的積木。
他41歲生日那天,我們正在吃晚飯時電話鈴聲響起。和往常一樣,我父親走進另一個房間去接電話。幾分鐘後,他穿著外套回來。有個病人正在考慮自殺,我父親正要冒著暴風雪中出門,到小鎮另一端的電話亭見他。等他回家時,已經很晚,我早就睡著了。第二天早上我發現他已經說服了那個人放棄自殺
念頭。
這個慷慨行為最近突然出現在我的腦海中。小時候,我以為我父親的病人在利用他,但他並不這麼看。他知道有些人需要更多的關心,他有能力幫助他們,就這麼簡單。當然,我父親寧可和家人一起吃生日蛋糕,也不願在暴風雪中去見一個持槍的麻煩人物。但是,發揮同情心的機會不會只在你方便的時候出現。
去年春天,我被密蘇里大學的社會工作碩士學程錄取,我父親50年前也是在這所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無論我們是在談論憂鬱症、虐待、成癮還是普遍的不平等,很明顯,許多人都在為了能被傾聽或被理解而掙扎努力。我成為一名社工的計畫只不過是基於一種模糊的願望,希望能向迫切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幫助。這個課程是100%遠程的── 我不會在三年學程期間踏入密蘇里州── 我不知道結果會如何,或者是否對我有用。但我有一種預感,我可以讀得很好。
我已經以我自己的方式,為此訓練了幾十年。作為一名記者,我花了半輩子的時間採訪陌生人,工作上很大一部分就是傾聽他們談話背後未說出的感受,然後寫出感同身受和真實的東西。幫助人們說出他們的故事需要耐心、組織和洞察力,所有這些特質對於社會工作的使命至關重要,每個特質都是可用於解決更大問題的積木。
當我告訴朋友和家人,我準備離開我目前安逸的位置,投入一個不可預知的未來,這個未來錢少而且有難以言喻的精神壓力,我預計會收到很多回應,比如:你在做什麼,瘋了嗎?相反,他們一直說我「勇敢」,就像我是某種聖人或絕地大師,因為在我這個年齡做了什麼新鮮事,更不用說有幾分高貴的事了。但潛臺詞似乎是:你為什麼這麼晚才這麼做?除了此刻這麼做恰如其分之外,我沒有真正的答案。

但此類時刻會過去。也許一年後,一家很棒的餐廳會開張,沒有人會在意我的想法,我會想念我的舊生活。不過,我不這麼認為。我相信我會照鏡子,最後看到自己越來越接近我一直想當的人:一個被愛心而不是榮耀或注意力支配的人。一個會毫不猶豫捲起袖子幫忙的人。如果我看到人們有幾分反思的跡象,我會知道我做出了正確的決定。


會議桌上的一席之地
扶輪在基於社區的解決方案方面的專業知識
將是國家階層教育對話的關鍵

正如下屆地區總監在1月份的國際講習會上瞭解到的那樣,扶輪與全球教育夥伴的關係已經產生了影響。「我們正在共同改變世界上最貧困地區女孩和其他弱勢兒童的生活,」該組織的執行長愛麗絲‧奧爾布賴特(Alice P. Albright)在談到2020年4月建立的關係時說。「扶輪在全球舞台上和在幾乎每個國家,都有獨特的聲音和地位。你可以用這個聲音來鼓吹投入更多資源,然後與政府領導人合作,確保資源的公平分配。」

GPE是一個國際資助組織,旨在促進教育方面有改進的成果和性別平等,並支持全球教育系統的大規模改革。例如,在盧安達,GPE藉由資助訓練5,500多名教師、開發教學工具包和基於遊戲的教材,以及建造400所學校,來協助促進幼童教育。在肯亞,該組織幫助實施了一項包括免費初等教育的計畫,該計畫將入學率從2003年的72%提高到2012年的88%,並縮小了性別差距,實現了男女孩在學人數幾乎相等。在巴基斯坦,GPE為遠端學習計畫提供資金,該計畫使用社交媒體平台以及廣播、電視和手機,讓學生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繼續學習。該計畫甚至可能有助於接觸新冠肺炎大流行前未上學的1,900萬兒童。

GPE支持茅利塔尼亞的教師訓練,使瑪麗安‧穆罕默德‧瓦爾等師範生受益。
GPE本身沒有在特定國家實施專案,而是將圍繞國家教育計畫的公私部門的利益相關者聚集在一起:它還將私人捐助者和政府的資助導入協助提供經費給這些計畫。每個國家的計畫都根據其特定需求量身訂製,且配合政府支持的當地教育計畫。接著,它鼓勵夥伴國家將其國內預算的20%用於教育。GPE的最終目標是讓地方政府全額負擔提供男女孩12年教育的計畫,外加一年的學前教育。
GPE與76個國家的組織和政府合作,其中許多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資金透過獎助金發放給各國政府,世界銀行是全球經濟夥伴關係的主要夥伴,是監督資金分配和監督實地專案的獎助金機構之一。歐盟、美國和其他國家向GPE捐獻資金。自2002年成立以來,該組織已撥款近70億美元,來改善世界各地的教育結果。
扶輪與GPE的夥伴關係將協助扶輪社員們加入GPE 有聯繫的國家層面的對話,並將他們的專案整合到一個國家更廣泛的教育工作中。接著,扶輪社員們可以在其他組織難以接觸的領域動員扶輪廣泛的網絡。「鑑於扶輪在當地社區中的強大作用和社區外展經驗,扶輪將是關鍵的合作夥伴,」GPE私部門和基金會專家阿帕納‧克里希納穆蒂(Aparna Krishnamurthy)說。

在GPE的支援下,寮國正在向學校提供獎助金,並正在訓練教育官員如何最有效地規劃和管理預算,使兒童得到更好的教育。

在夥伴關係的早期階段,扶輪希望促使社員們在已經屬於GPE網絡的三至五個國家參與活動。活動將因每個國家/地區的具體需求而異。國際扶輪基礎教育與識字焦點領域經理瑪麗‧喬‧姜–弗朗索瓦(Mary Jo Jean-Francois)說,

扶輪社員可以扮演關鍵角色,例如幫助家庭了解GPE的哪些教育資源可用於他們的社區,並向政府傳達哪些社區最需要哪種教育援助。「這種夥伴關係讓扶輪社員在談判桌上擁有一席之地,不僅可以表達對教育中可能發生的事情的擔憂…」姜–弗朗索瓦說,「還可以了解有關教育的政策並將其帶回社區。」

在加納、肯尼亞和辛巴威,扶輪社員們將參加女童教育宣導計畫,這是一項旨在協助打破女童教育的社會障礙的GPE計畫。

扶輪社員們已經參加了迦納、肯亞和辛巴威教育部官員和其他私部門夥伴的會議。在這些國家,扶輪社員們將參加女童教育宣導計畫,這項 GPE倡議將利用信息宣傳活動來幫助打破教育女童的社會障礙,例如早婚和家庭內部對男孩的偏愛(女孩被排除在小學之外的可能性是男孩的 1.5 倍)。該計畫將由每個國家的教育部指導,並將與現有策略形成互補。「接受諮詢的扶輪社員們指出了以社區為基礎的強有力方法的重要性,」克里希納穆蒂說,「並分享了他們在最難到達的地區與當地社區領導人建立的各種夥伴關係的例子。」

GPE於7月28日至29 日舉行了全球教育峰會,這是它在未來五年籌集50億美元以支持多達90個國家和地區的兒童的努力的一部分。該組織計劃利用這筆資金確保1.75億男孩和女孩能夠學習,使8,800萬兒童入學,並訓練220萬教師。峰會包括在英國舉行的虛擬和親自活動,由英國首相強森和肯亞總統烏胡魯‧甘耶達(Uhuru Kenyatta)共同主持。這項名為「舉起你的手」的資助活動獲得了世界各國領導人和名人的支持,其中包括美國前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國際足球明星迪迪埃‧德羅巴(Didier Drogba)和超模娜奧米‧坎蓓兒(Naomi Campbell)。
撰文:Susie L. Ma
來自GPE合作夥伴國家的扶輪社員如希望了解如何參與合作,可以發送電子郵件至aof@rotary.org。

在40%的夥伴國家中,GPE獎助金資助與殘疾兒童相關的活動。



扶輪行動計畫優先事項(1)

促使改變者(三)
作者 台北大安社前社長 鍾鶴松PP Harrison譯
派崔克‧寇曼(Patrick Coleman) –
Rotary Governors Council of South Africa,Chairman,扶輪南非總監會議議長

一棵大橡樹已提早地被砍倒…
在116年前,我們的創始者確是把不同職業的人士匯聚在扶輪。在各自努力奮鬥,不同領域的生意人,為了聯誼及人脈,前來會合起來。之所以這麼重要是我們的職業分類,它使扶輪社員成長,開始時舉步蹣跚,因為我們確實阻擋潛在入社的社員,「只因為我們扶輪社已經有您相同職業的社員。」
古老扶輪的心態總是以電話連繫來運作諸事。我們現在的扶輪社有一個單一的焦點工作,在這方面幾乎每一個社員都積極地投入同樣或類似的焦點領域。這些單一的焦點工作之一項就是從事於環境的保護。
幾個月以前,阿爾文‧雅科布斯‧庫思‧博格(Alwyn Jakobus Koos Burger)的辭世引起我的關注。對於那些不認識博格的人,我要告訴你們一個有關一名扶輪社員,他不僅有興趣於環境保護,而且每天都身體力行!貝夫‧弗賴斯利希(Bev Frieslich)形容博格是「一個有感情,有遠見而且充滿熱情生活的人,活力十足,可以感受到而無法休止的…。」
博格天性喜愛戶外活動以及環境保護。他以前是被開普敦扶輪社(The Rotary of Cape Town)所聘用,而這個扶輪社擁有格倫凱恩(Glencairn)扶輪青少年營,他擔任青少年營的看守員暨經理。他能夠辨識山谷裡的每一棵植物,而且,他使用土著的物種,用扶輪標識的形狀,栽種植物。
對於博格而言,職業服務不僅是一個職業性的標籤── 它是一種生活的形態!他不只是有興趣於環境保護,他天性喜愛他所生活的這個世界,但是這個世界的種種事物是如此惡劣地營生。
開普敦扶輪社認定博格為一位保羅‧哈里斯之友(Paul Harris Fellow)而在2017年11月,由當時好望角扶輪社(the Rotary Club of Cape of Good Hope)社長瑪吉‧阿普霍德(Marge Upfold)推薦成為該社的一名社員。他於2020年7月成為該社的社長,今年6月25日,剛好在他精彩傑出的社長任期結束前五天,博格與世長辭了。
他留下了關愛的遺產── 給他周遭的人包括植物,動物以及人類。沒有人能夠待在博格身邊很久,而不會感染到他使我們的世界成為讓我們的子孫一個為更為美好的地方之努力與熱情。
格倫凱恩(Glencairn)扶輪青少年營繼續追隨博格的願景與熱情。如果您有機會去造訪並且使它成為一個優先的選擇…同時準備給予它支持,種植一棵樹也在那裡,留下您人生的一部分。
這是成為一個促使改變者的關鍵。我們的生命在歷史中是一層薄霧── 在時間的長河裡一股消失的塵煙。字面上,「今天在此…明天已不見了。」我以前已見過這類的訃文,但是因為這種例子(與警訊)不斷地重覆:
約翰‧阿凡曼(John Averageman)的訃聞
他出生於一個普通平凡的家庭,上過小學及高中也設法畢業於不分科的大學。如果投票較量的話,最可能的是留在中等平庸的等級。他與瑪麗‧梅蒂歐卡(Mary Mediocre)結婚並且養育了兩個小孩:小約翰‧阿凡曼(John Averageman,Jr.)和瑪麗‧梅蒂歐卡‧阿凡曼(Mary Mediocre Averageman)。他在一家不很著名的公司(Mediocre Products Co.)默默地工作42年。約翰擔任幾個不重要的職位,他設法使不出色的產品帶給他一個基本平均水準的生活。
約翰‧阿凡曼從不鑽營爭取機會。他只是設法做些他沒有才能或本事的實務工作。他從不參與任何事或與人有所來往。他喜愛的書是《不參與攪局》(Non-Involvement)──明哲保身的故事。他活到65歲,卻沒有目標、計畫,信心或決心。他儘量不去嘗試做任何事。
他一生要求不多…生活使他付出他的代價!
約翰將安息在一般人的墓園而不受朋友造訪之干擾。
庫思‧博格不是普通一般的人。他是一位促使改變者。他的生命和遺產一直延續下去,同時,他繼續從事改變人生。他的夢想繼續到下一代(也希望在下下一代)。那些認識他的人更能知道,因為我們已是如此地做了。
所以,我們現在正在做的是否做為促使改變者?我們的熱情如何為我們的子孫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在我們灰飛煙滅,成為歷史空幻的一年後,我們的生活將會變成如何的不同?10年之後如何?100年之後又如何?現在我們在我們社區所營建的生活將辨識出我們是否促使改變者?
我們的職業服務是種子。但我們還是必需種植它!
一棵大橡樹已提早地被砍倒…而它的迴響將會在這世界上感同身受。
The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Rotary Africa/www.rotaryafrica.com


瓦妮莎‧納卡特訪談
這位年輕的烏干達運動家
受到扶輪的啟發,
正在大聲疾呼關注非洲的氣候變化

繪圖:
Viktor Miller Gausa


24歲的烏干達氣候運動家瓦妮莎‧納卡特 (Vanessa Nakate)在2020年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會議後成為國際頭條新聞。但這新聞並不是她所說的氣候危機,而是媒體對該會議的報導漏了她的名字和照片。

納卡特是五位年輕的氣候運動家之一,包括《時代》雜誌2019年度人物格雷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他們參加了此次活動的記者會。但美聯社向全球新聞媒體發佈的照片只包括來自歐洲的四名運動家:這群人中唯一的黑人氣候運動家納卡特被裁掉了。她為回應而製作的一段影片在網上瘋傳,而納卡特自那以後,就把放大氣候運動中未聽到的聲音當作她個人的運動。
「被人從那張照片中裁掉改變了我。我越來越大膽,更直接地談論氣候危機和種族主義,以及我如何闡明家庭現在在許多方面受到影響,」她在11月2日出版的《更大的景像:我為氣候危機帶來新的非洲聲音而奮鬥》(A Bigger Picture: My Fight to Bring a New African Voice to the Climate Crisis)一書中寫道。「我決定,從我作為一個年輕非洲女性的角度來看,我將盡可能多花時間解決氣候危機、環境正義和性別歧視的許多錯綜複雜問題,而且我在這樣做時不會辯解,或害怕被抹去。」
在成為氣候問題強人的道路上,納卡特受到她父親保羅‧穆甘貝(Paul Mugambe)的影響,他長期以來是扶輪社員。作為布格洛比(Bugolobi)扶輪社2017-18年度社長,穆甘貝幫助協調一個為期五年的專案「綠色任務」,其中9211地區(烏干達和坦尚尼亞)的扶輪社在他們所在地區的各社區植樹。(她也受邀在2019年馬德里聯合國氣候會談發言,照片中她穿著她父親給她的「綠色任務」polo衫。)
「由於看到我父親擔任綠色任務的領導者播下一顆種子,我決定為改革發聲,」她告訴《國際扶輪英文月刊》。「他的勇氣和行動激勵我找到自己的聲音,站出來力挺我認為重要的事和社會需要的事。」
在植樹專案的鼓舞下,納卡特在完成康培拉馬凱雷雷(Makerere)大學的工商管理學位後,決定著手進行自己的環境專案。當她研究她所在社區的人們所面臨的挑戰時,她驚訝地發現,對許多人而言,氣候變化是他們的核心挑戰。2019年1月,她開始在康培拉附近的公共場所抗議,要求採取氣候行動,這是幾個月前由桑伯格在瑞典發起的全球「星期五為未來」運動的一部分。納卡特後來創立了「站出來運動」,作為非洲在全球氣候變化討論中發出聲音的平台。在基層,納卡特也努力在學校安裝太陽能板和環保爐。
納卡特在今年7月與《國際扶輪英文月刊》資深辦事員作家Diana Schoberg就為什麼女孩和婦女將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揮特殊作用,氣候變化對非洲大陸的影響、以及扶輪社員如何協助進行對談。
「當然,這就是國際扶輪的意義── 成為行動的人。」納卡特在2021年國際扶輪年會上的一次演講中說。「因此,讓我們停止談論,並開始採取行動。行動必須從今天開始。」
氣候變化對非洲國家會有什麼影響?
近幾十年來,非洲大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僅佔全球排放量的3%左右,然而現在非洲人正因為一些最殘酷的影響而受苦。對於許多非洲國家來說,氣候危機就在當下。
在我自己的國家烏干達,我們看到洪水、山坡塌方和乾旱。在整個東非,我們看到蝗蟲入侵,導致許多人亟需食物,因為蝗蟲無所不吃。我們看到維多利亞湖水位上升,對水資源造成大規模破壞和污染。你看一下查德湖,它已經縮小到50年前的十分之一。去年,我們看到蘇丹有100多人死於洪水。在非洲東南部,我們看到伊代氣旋(2019年3月襲擊南半球最嚴重的熱帶氣旋之一),造成1,300人死亡,更多人失蹤,導致受影響國家陷入經濟危機。
氣候危機甚至在災難發生後仍然繼續影響著人們。這不僅僅關乎天氣或統計數字而已。因為當這些災難發生時,它們會給社區帶來其他許多挑戰。由於資源枯竭,例如水資源枯竭,衝突有升高的風險。如果任由氣候變化將數百萬人推入貧窮陷阱,我們將無法消除貧窮。如果數以百萬計的人必須長途跋涉去尋找食物,我們將無法實現零饑餓,因為極端天氣條件正在使他們的社區變乾旱。
你一直大聲疾呼說,來自南半球的聲音在氣候變化運動中被排除在外。為什麼放大已受影響的人的聲音如此重要?
當我和其他氣候運動家一起出席記者會時,我被從一張照片裁掉,對我來說,這舉動抹去我要傳達的訊息、我的故事,以及我所說的一切。關於我們在我們國家所經歷的一切,以及我們在非洲大陸看到的情況,都從我口中說出,但它從未實際傳達給人們。
很多時候,我們聽到有些人說必須放大不見的聲音,但其實聲音並沒有不見。聲音是存在的:問題是我們發出的聲音沒有被傾聽。我們沒有被放大。另一個問題是其他人在講我們的故事,但我們更有能力講述自己的故事。
傾聽氣候運動中的每一個運動家的意見是很重要的。我知道我的國家正在發生什麼事。但我並不完全瞭解其他運動家夥伴們在他們的國家、肯亞、印度或南非所看到了什麼。我可能有個概念, 但我對人們實際上是吃了哪些苦並不完全瞭解。我可能知道辛巴威面臨缺水危機,但直到我和那裡的一位運動家交談,我才知道水是多麼有價值。如果有些人被放棄了,我們就無法實現氣候正義。如果不傾聽受影響最嚴重的社區的聲音,我們就無法實現氣候正義。
為什麼扶輪社員們在執行專案時必須納入當地聲音?
如果執行一個專案,把它帶到一個社區,然後就離開,感覺就像它被丟棄在那裡一樣──然後這個專案就沒有下文了。但是,當社區成員參與執行時,他們不僅接受這個專案,還接受有關該專案的教育。然後,當你離開時,仍然有些人可以管理該專案,這樣這個專案便可以繼續支持這個社區。
當一個社區不參與專案時,會讓社區居民感到自卑── 他們甚至不能參與決策,不能提出任何建議。因此,有些專案,無論有多好,都可能不會受到社區的歡迎。一個專案可能導致某些人流離失所,或影響社區需要的水源。重要的是讓社區領袖和整個社區一起參與,這樣他們才能就專案達成一致,而且你們可以攜手合作。
「如果受影響最嚴重的社區沒有獲得傾聽,我們就無法實現氣候正義。」
扶輪社員如何參與氣候倡議?
我們現在真正需要的是盡可能提高對氣候危機的認識。如果你在一間著火的房子裡,你會盡一切努力拯救自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繼續大聲疾呼,傳播這個資訊,直到很多人團結起來。扶輪社員可以利用他們的平台談論氣候危機,並分享大聲疾呼的不同運動家們所做的事。
如果世界各地扶輪社邀請運動家們談論他們正在做的工作以及他們面臨的挑戰,那就太好了。有些扶輪社員與媒體合作,或與其他組織有聯繫,他們可以放大運動家們的故事,以接觸不同或更多的受眾。每個運動家都有一個故事要講,每個故事都有一個解決方案,每個解決方案都可以改變生活。
如果扶輪社員們能支持世界各地運動家的有形抗議,也很棒。這可能意味著參加抗議活動,也可能意味著提供經濟支持,以便運動人士可以購買標語牌或橫布條。你可以透過多種方式表示支持。但很多時候,我覺得親自當面支持是最需要的。你出面支持,我們就知道我們是在一起奮鬥。
扶輪社員們為氣候運動發聲的另一種方式是支持運動家們在他們的社區進行的基層專案。即便專案或活動很小,但這並不重要。如果我在做、你在做,而另一個人也在做── 如果我們有數百萬人在社區做專案── 如果我們把它們合起來,我們將改變世界。
教育女孩在抵抗氣候變化方面扮演什麼角色?
很多時候,我們的領導人談論的應對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仍然需要大量的研究和發展。然而,我們知道,現在有辦法可以奏效,其中一個解決方法是教育女孩。為什麼是女孩?女孩和婦女受到氣候危機的影響不成比例。當氣候災難發生時,他們在前線。當農場被摧毀時, 她們的工作時間變得更長。她們不得不為家人尋找食物。她們要走很長的路去取水, 讓她們暴露在疾病和性別暴力中。她們必須去找柴火。
當氣候災害使得家庭失去一切── 他們的家園、農場、事業── 很多時候,男孩子們可以優先上學,女孩不得不輟學,使她們面臨早婚的風險。在這裡,尤其是我家鄉烏干達這個地方,當一個女孩結婚時,家庭期望拿到合適的價格。這不僅僅是氣候危機的問題。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許多女孩被家人拋棄而去結婚,因為她們的家人說,如果她們不結婚,就沒有錢養活這個家。
2017年出版的《減排》(Drawdown)一書列出了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協助減少排放溫室氣體。教育女孩和計劃生育被列為第六和第七個最有影響力的解決方案。對女孩進行教育不僅可以減少女孩和婦女已經面臨的不平等,而且還有助於減少排放,同時增強個人、家庭和社區的韌性。看看氣候運動。大多數發言的年輕人都是要求氣候正義的年輕女性── 如果女孩們有機會上學的話,我們才可能看到她們長大後成為氣候運動的領導者。
為什麼許多女孩和年輕婦女在氣候運動中發出如此強烈的聲音?
我認為這是因為他們意識到,在氣候危機方面,她們屬於最脆弱的人群。她們對這些問題發言熱烈,因為如果不採取任何行動,那麼會有更多女孩繼續受苦,更多婦女繼續被剝削。隨著這場危機的繼續惡化,更多的人將面臨這些不平等。越來越多的女孩和更多的年輕婦女大聲疾呼這個問題,因為她們希望婦女有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一個人們更加尊重地球,也更加尊重女孩和婦女的世界。
您會如何描繪氣候運動家社群,以及您如何融入其中?
我的國家的氣候運動穩健成長,我們有更多的年輕人大聲疾呼、動員和組織起來。我們還透過訪問學校接觸了更多的年輕人。
在全球各地,由於我們無法親自出席集會,因此大部分動員都發生在社交媒體上。這就是我們應彼此支持和放大的地方。這就是我們應提倡展開特定運動以要求氣候正義的地方。
參與我的國家的氣候運動,並且能夠與全世界其他青年人建立聯繫,這是一次很棒的經歷。真正給我希望和激勵我繼續要求氣候正義的一件事是:知道有數百萬年輕人在大聲疾呼── 他們知道,如果今天我不能大聲疾呼,那麼還有人代表我大聲疾呼。我們看到很多人團結,以及彼此給予很多支持。
如果沒有社交媒體, 這在10或15年前可能發生嗎?
或許有可能,但方法或許有所不同。在「星期五為未來」運動之前,已經有其他氣候運動了。我們已經看到其他人站出來,為地球大聲疾呼,為人民大聲疾呼。其中一位以行動主義和故事激勵我,促使我繼續講話的人是已故的旺加里‧馬泰(Wangari Maathai)(一位來自肯亞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環保運動人士)。甚至在我想到行動主義,或「星期五為未來」運動開始之
前, 她就領導了一個強有力的運動。我非常尊重那些為地球奮鬥了幾代的氣候和環保運動人士。我們需要一場跨代運動,來讓我們共同努力,為我們所有人爭取氣候正義和更美好的未來。
在世界應對新冠肺炎大流行中所學到的教訓,有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應用在應對氣候變化?
其一,在氣候危機方面,領導人沒有傾聽。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我們看到領導人如何遵循為保障人民安全而制定的準則。領導者可以傾聽科學,所以決定是否採取行動實際上端視他們的政治意願。
我能想到的另一件事是,很多時候,當我們談論一個健康的世界可能是什麼樣子的時候,有人會說實現改變真的很難。但是,在新冠肺炎大流行中,我們看到,為了保護他人的生命,人們可以做調整。我們可能從未想像過在家工作是什麼樣的體驗,但我們看到它實現了。人們可以很容易地改變和調整,以確保這個世界適宜居住。
您會對可能正在讀這篇文章的扶輪社員們提出什麼要求?
我們都可以為人類和我們的星球做點什麼。氣候危機就在當下,它正在影響社區。如果你不相信這一點,那只能表示你還沒有在你的社區或國家看到氣候危機。我們都面臨著同樣的風暴── 不管你在哪裡,不管你是誰。氣候危機終將影響到我們所有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所有人都必須站出來,共同努力改變這個世界,使它成為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更美好的地方。

持續關注
請在聯合國氣候會談期間關注,以了解最新消息。請到向扶輪基金會捐獻,以支持環境保護焦點領域。



國際扶輪社長當選人珍妮佛‧瓊斯在「全球公民現場」音樂會宣布扶輪承諾提供9,700萬美元用於永續服務專案

國際扶輪社長當選人珍妮佛‧瓊斯(右)9月25日在法國巴黎舉行的「全球公民現場」音樂會期間宣布扶輪為永續性服務專案承諾捐獻9,700萬美元。圖中她與英國女演員Carmen Ejogo一起登上舞台。
這場星光熠熠的全球盛會
號召人們對世界上一些
最緊迫的問題採取行動
撰文:Ryan Hyland

國際扶輪社長當選人珍妮佛‧瓊斯(Jennifer Jones) 9月25日在法國巴黎舉行的「全球公民現場」音樂會登台,並承諾明年本組織將提供9,700萬美元的獎助金經費,用於扶輪主導的永續性服務專案。

「全球公民現場」音樂會(Global Citizen Live)是一項24小時廣播在六大洲舉辦的活動和表演,旨在團結人們採取行動來保護地球、結束COVID-19大流行、戰勝貧困、為所有兒童提供教育並促進對所有人的公平與正義。一些世上最有名氣的藝術家、名人、積極人士及政府領導人參加了今年的活動,以提高巴黎、奈及利亞拉哥斯、英國倫敦、美國洛杉磯、美國紐約市、巴西里約熱內盧、韓國首爾,及澳大利亞雪梨等城市中人們對此議題的認識與支持。
在巴黎,瓊斯承諾扶輪提供支持,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艾菲爾鐵塔附近的代表性地標「戰神廣場」,觀看艾爾頓強、紅髮艾德、黑眼豆豆、克里斯汀和皇后樂團、Doja Cat、Angélique Kidjo等人的表演。其他承諾提供支持的領導人有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和巴黎市長伊達魯古(Anne Hidalgo)。
「每天都有數百萬女孩跋涉數英里去取潔淨的水、數百萬男孩流浪街頭無法上學。每天有許多父母都在努力尋方設法餵飽孩子,」瓊斯在巴黎的主要舞台上說。「每天,扶輪與『全球公民』的社員在開始一天生活之際,都知道我們可以改善世界,有所作為。」
瓊斯說:「今年,我們特別關注增進全球女孩的力量,為年輕婦女開啟創造更光明未來的大門。」「今天扶輪承諾在2022年為永續的、社員主導的服務專案提供9,700萬美元的獎助金,以幫助在全球消除貧困並保護地球。」
她補充說:「我們身為有目標、採取行動的人,與『全球公民』Global Citizen站在一起。」
扶輪與「全球公民」已合作十多年,主要致力於在全球根除小兒麻痺。在紐約市舉行的2012年「全球公民」活動中,國際扶輪秘書長姜修果與名人大使阿奇‧潘賈比(Archie Panjabi)宣布扶輪承諾提供7,500萬美元用以根除小兒麻痺。扶輪與「全球公民」也在扶輪國際年會、大英國協各國領袖會議、根除小兒麻痺宣傳活動與根除小兒麻痺提供經費公告等活動建立人脈連結。
在9月25日的活動也一起宣布承諾將提供的經費總計超過11億美元、植樹1.57億棵,及向發展中國家捐贈6,000萬劑COVID-19疫苗。
2021年9月28日

請前往https://www.globalcitizen.org/en/content/global-citizen-live-world-leader-quotes-videos/參閱活動期間世界領導人的更多佳言與承諾。



二、地區活動報導
DISTRICT REPORTS

榮任國際扶輪2021-22年度職委員 台灣扶輪社員




社團法人台灣扶輪出版暨網路資訊協會 第三屆第二次會員大會及 第六次理事會及監事會會議
作者 編輯部

本會第三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於2021年10月3日星期日上午10時半於中壢南方莊園里昂宴會廳的凱旋、羅浮兩廳舉行。全台各地會員包括親自出席88人以及有效委託書等總共有149人出席,超過法定出席人數。

大會由主席王承熹理事長PDG Horace主持,他於致詞時除感謝大家撥冗出席之外,並說明原擬6月底召開之本次會員大會,因為要補選3461及3462兩個地區總監提名人為後補理事,依內政部規定必須以實體方式舉行,因此在受疫情影響之下延至10月舉行。而將地點選擇在南方莊園則是因為空間寬廣,符合防疫政策的場地規定,且環境優美、休閒設施較多,可提供會員更多輕鬆休閒的空間。
王理事長在致詞中報告了任內各項業務的進展及成果,包括台灣扶輪月刊作品內容的多元化、網站優化、開設臉書社團及發行電子報等等,提供更多更新的扶輪資訊。他也感謝榮譽理事長黃其光及顧問劉啟田的指導,以及創會理事長康義勝及第二屆理事長陳弘修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也感謝全台各地區領導人及社友們的支持。
國際扶輪前社長黃其光PRIP Gary於貴賓致詞時,表示大會出席踴躍代表協會工作受到各地區領導人及社友們的肯定與重視。他也稱讚「台灣扶輪」月刊日益進步,備受國際扶輪的重視,是全世界唯一且資訊完整的華文扶輪雜誌,地位甚為重要,因此他呼籲總監與總監當選人在各地區加強宣導及鼓勵增加訂閱,並期勉扶輪月刊繼續向華語扶輪世界宣揚台灣扶輪的服務成果。國際扶輪理事劉啟田RID Surgeon在致詞中分享了11月26-28日馬尼拉國際扶輪社長視訊會議、12月3-5日新加坡扶輪地帶研習視訊會議、2022年國際講習會、立法會議,以及休士頓國際年會的最新訊息,並鼓勵大家踴躍報名參加。
扶輪協調人康義勝RC Kambo說明了他在國際扶輪前社長黃其光指派下,將扶輪出版委員會改制為社團法人台灣扶輪出版暨網路資訊協會的經過,並勉勵未來從各地區輪流選出的理事長及團隊能把各地區的特色引進協會及月刊。區域扶輪基金會協調人陳弘修RRFC ENT表示月刊及網站迭有進步,每期刊物都能夠上網使社友在疫情期間仍然得以了解扶輪動態,這必須感謝第一屆及第三屆理事長以及幕後之秘書處同仁的共同努力。他在第二屆理事長任內與團隊配合需求,讓月刊降價及發行電子版,目的是吸引全台社友回歸程序手冊規定,每人訂閱一份台灣扶輪月刊,俾增加經費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使得任期結束時月刊訂閱率已經回升至70%左右。他期勉未來各屆理事長繼續努力把月刊發揚光大,增加訂閱人數。
國際扶輪台灣總會理事長李翼文PDG Color表示月刊與時俱進,從1960年4月季刊創刊以來,內容在扶輪活動、文學、藝術等領域配合時代前進、社員人數增加、台灣扶輪運動國際化,幫助國內外社友認識台灣的扶輪。在康義勝理事長Kambo創會後的資訊網站化、ENT的月刊電子化,直到本屆理事長王承熹Horace的內容多元化、趣味化、知識化,均對扶輪運動的成長提供很大的支持。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理事長陳茂仁PDG Tony則呼籲大家踴躍捐獻給基金會,他表示投資有賺有賠,但是教育穩賺不賠。
接著由本會秘書長李博信、財務長林昭呈、監事會主席邱世文分別提出109年度的工作報告、財務報告及監事會報告,隨後大會討論並通過三項提案:(1)109年度工作報告及109年度財務報表暨查核報告書、(2)110年度經費收支預算及110年度工作計畫、(3)撤消會員編號64、152及237會籍。在無人提出臨時動議後,大會進行開票作業,由林華明監票、黃維敏唱票、葉再成計票,最後公布本次大會補選出楊廼津及楊世裕為第三屆理事當選人。
大會在全體合照後,由主席王承熹於正午12時宣布圓滿閉會,隨即於原地召開第三屆第六次理事會及監事會會議,其餘會員則移駕凡爾賽廳用餐。
理事會議在主席王承熹理事長主持下,迅速的討論並通過兩項提案:
(1) 本協會理事、監事通訊選舉辦法修定案,並呈報內政部備查。
(2) 本協會第七次理事、監事聯席會議將於10月28日(星期四)以Zoom視訊方式召開。
會議圓滿結束之後,出席理事、監事們也至凡爾賽廳用餐。
在餐會中,出席大會的卸任理事劉禮修(D3461)、葉惟堯(D3462)、陳景浪(D3482)、朱立德(D3502)等分別接受理事長王承熹頒贈感謝狀;長期投稿人林千鈴(D3502)及吳蓓琳(由D3521地區總監簡承盈代表)也接受頒贈感謝狀;新任理事陳汪全(由總監黃文龍DG Wood代表)(D3490)、葉再成(D3522)則獲頒理事當選證書。3462地區總監謝漢金及3510地區總監蔡政旺因推動地區各社100%訂閱本刊,也接受理事長特別頒贈感謝狀。
餐會在下午2時左右結束。



3461地區寶眷活動──名人講座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作者 台中市政社 李世偉Carrier


社友們在做任何的聯誼與服務時,不只豐富了彼此的人生,也改善了他人的人生,在這個過程中,家人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通常的寶眷活動,多數在各社的各項活動中舉行,為了讓寶眷更熟悉扶輪大家庭的美好,有個獨一無二的年度,地區寶眷委員會主委Lady Chair與寶眷指導顧問Alice(PDG Dental夫人)及委員會委員們,以扶輪有愛、學習成長、奉獻服務、互動聯誼,為核心精神,規劃出合宜的相關活動。



主委Lady Chair提到這次的寶眷活動,因為「疫情」一直處於要辦與不辦之間,考驗著扶輪人的智慧,而因「疫情」趨緩,才如期舉辦之盛會,相信與會的大家都能收穫滿滿,首先登場的是靜態講座,9月22日名人講座,演講者:李艷秋女士,引言人台中大屯社Gordon,提到很早的時候主講人就跟扶輪結緣,參與不少公益活動,對於扶輪並不陌生,也很願意跟大家結識分享,她用蘇軾定風波的詩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湮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分享她的經歷點滴,當今是多變的時代,我們何其幸運恭逢其盛,因為演講者先生的關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事情,人生觀變得相對豁達,一生中追求的名利與經歷,啊!等到煙雲雨霧都過去了,那不就是「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了嗎!給予大家莫大的啟示。

演講最後還有「彩蛋」,李濤也陪同主講人到現場,靜靜的看著屬於艷秋的舞台發光發熱,適逢教師節,台灣有許多美好的價值不該被遺忘,尊師重道就是其一, 一位熱血會教的老師,能改變孩子的老師也需要鼓勵!尤其是今年,在疫情期間,老師一肩撐起線上教學,再苦再累,也絕不誤了孩子學習,小燕姐、黃子佼、李濤在教師節前夕,特別合作一首好聽的謝師歌,用童稚的真情告白,給學校跟我們人生中的老師請個安。歌名:「謝謝老師」,麻煩好朋友分享出去。就在這樣歡樂愉快的午後,名人講座圓滿成功。



扶輪導師 邵偉靈前總監逝世
作者 編輯部
在台灣首創扶輪領導學院的國際扶輪3521地區前總監邵偉靈PDG Dens,最近一年來常為病痛所苦,不幸於2021年9月16日上午六點十八分逝世,距生於1949年9月7日,享年七十三歲。
其生前好友立即組成治喪委員會由前國際扶輪社長黃其光先生擔任主任委員,於2021年10月8日假台北舉行告別式。
邵偉靈前總監畢業於國立中山大學牙醫學系,在學期間因為身材高大魁梧,而被選拔為籃球校隊隊員。大學畢業後曾任空軍總醫院牙醫師,後來自行開業擔任偉靈牙科診所院長。
1984年加入台北圓山扶輪社為創社社員。
1990年成立台北雙溪扶輪社擔任創社社長,積極投入扶輪運動。
1999年當選國際扶輪3520地區第二任總監,此後即擔任多項國際扶輪及地區重要職務迄今。邵故前總監對台灣扶輪的另一貢獻,係2007年在台灣創立了「扶輪領導學院台灣分部」,培育了很多的扶輪領導人。

邵故前總監半生奉獻扶輪,鞠躬盡瘁,深受扶輪社員的敬重,謹此表達哀悼之意。



三重千禧社──以服務改善人生 ──扶輪送愛到花東
作者 三重千禧社社長 王素華Shelly

國際扶輪3450、3481、3490、3501、3510地區全球獎助金GG1877042台灣偏遠地區特殊需求── 學齡前兒童口腔照護計畫暨新北市第8分區聯合社區服務地區獎助金計畫── 捐贈台灣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協會花蓮辦事處等待及服務區冷氣、前後院安全及綠化及台東服務據點捐贈教室冷氣、療育教室地板。

國際扶輪3490地區新北市第8分區三重千禧、三重三陽、三重南欣、新北市陽光社及多地區參與的社友們到花蓮、台東關心偏鄉早療兒童;2018-19年度全球獎助金申請牙齒診療椅及周邊的相關設備,讓慢飛天使們得到完善的口腔照護,2021-22年度申請地區獎助金及自行募款共捐助30餘萬元給予台灣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協會花蓮、台東兩辦事處,捐贈冷氣、設置安全圍籬及更換療癒教室地板,讓台灣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協會如逢甘霖。
國際扶輪3490地區總監黃文龍Wood、總監當選人陳汪全Paul、第8分區助理總監Linus帶領社友們9月10日一早7時從台北出發,搭火車到花蓮、台東進行聯合全球獎助金、地區獎助金及社區服務活動,此行非常開心前總監Young及前總監Li-Shin也一起參與二天一夜的服務活動。



台灣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協會成立超過25年,在全國有300位會員,照顧早療兒童,協會總部位於後山,資源較匱乏,加上疫情捐贈幾乎斷炊,當他們接獲通知,國際扶輪得以提供他們更新老舊地板、冷氣等設備,並與台灣口腔照護協會合作,一起照顧偏鄉兒童口腔時,對他們來說是驚喜連連,隨著捐贈工程一件件完成,他們也宛如美夢成真。

筆者參與社會公益多年,看到這些發展遲緩的兒童因為後山資源缺乏,迫切需要社會公益團體的支持與幫助,所以結合扶輪大家庭及本社的社友和寶眷們的愛心,得以完成此次的捐贈,台灣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協會默默幫助這些小天使,讓他們日後可以走入人群、融入社會,期盼大家能夠看見早療、支持早療,讓慢飛天使們可以飛得更高更好!
做為扶輪領導人,更需要拋磚引玉推動本項計畫,此計畫歷經三屆總監及歷屆社長及社友們的大力支持,在本社PP Marlene用心籌辦下,才能夠開花結果,美夢成真!未來希望我們第8分區在助理總監Linus的帶領下,能為社會付出更多,任何需要我們的地方,我們將盡力發揮扶輪的影響力,為社會盡一份心力「以服務改善人生」,也為扶輪帶來更多正面的公共形象,讓扶輪發揮它的能量和光彩,擴散善的影響力!
2122獨一無二── D3490幸福團隊── Oh! Yeah!



高雄社──「第二代智慧十二導程心電 圖機」捐贈儀式記要
作者 高雄社 陳靜慧

因心肌梗塞猝死的案例時有所聞,本社65週年時主辦GG案十二導程心電圖機正是為病患爭取搶救時間最佳之設備,PP Franz有鑑於此在去年度大力推動,募集本社17顆PHF,加上韓國大田姊妹社(3千美金)、3680地區DDF、3740地區DDF,共向RI申請6萬美金執行此計畫。

5月份RI基金會已撥款,受疫情影響,機器從國外進口後還需測試驗收等流程,捐贈儀式只好延至2021-22年度9月16日下午2時30分假高雄市消防局舉行。

因二級警戒室內人數限制,此次只邀請地區總監伉儷、秘書長及本社社友加夫人出席觀禮。受贈單位消防局則由王宗展副局長代理,簡單致贈儀式後邀請副局長、Ken社長及蔡政旺Wonderful總監致詞,最後全體大合照,為捐贈儀式畫下圓滿句點。


三、扶輪作品
SPECIAL ARTICLES

畫說扶輪

重九憶往
作者 台北西區社前社長 王子哲PP Heart
話說一九七九年,我剛入社第三年,第二十五屆社長為雷樹水PP Thunder,當時例會為每星期六中午。隔年五月十七日(第1311例會),主講人為台大歷史系的楊雲萍教授,他是歷史學家兼詩人,應郭金塔前社長
PP Tower之邀來講解一些台灣詩人的詩詞,其中舉《臺灣通史》作者連雅堂(連橫)的〈稻江冶春詞〉為例,中有「賭酒旗亭畫壁秋,一時名士盡風流,而今繫馬垂楊下,不見春風得意樓」之句。我私下戲稱「如今停車圓環邊,抬頭猶見滿翠樓」(滿翠樓為已故郭玉榮社友K.Y所經營)。春風得意樓,簡稱春風樓,1914年由餐飲大亨林聚光開設於台北市永和街(今大同區民樂街),是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市大稻埕著名的高級台菜飯店,附有藝旦表演。當年「江山樓」、「東薈芳」、「春風得意樓」、「蓬萊閣」並稱為四大旗亭(有歌女陪侍的酒家)。臺灣當年的旗亭,源自日本東京的吉原,而吉原也是仿自古中國魏晉、唐宋文人、騷客、名士風流的場所(風流為指男子的風度、文章、文采,不完全是色情的意思),尤以南京秦淮河畔酒樓林立最為有名。
晚唐杜牧有詩《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玉樹後庭花〉為南朝陳後主陳叔寶所作樂曲。南京秦淮河南岸,有東晉王導、謝安的王謝兩大氏族所居住的烏衣巷,歷經南朝(宋、齊、梁、陳)至隋、唐方才沒落,唐劉禹錫有詩《烏衣巷》詩曰:「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即為明證。隋煬帝喜歡去揚州尋樂(揚州在今江蘇省,古時則含括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地,唐宋時為中國最繁華的大都市),開了一條運河,方便交通。詩人杜牧曾任揚州刺史即有詩曰:「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唐代以後青樓代表妓院)薄倖名」。而秦淮河畔的繁華,直到明末清初,方才沒落。清初孔尚任《桃花扇‧哀江南》中,有「問秦淮舊日窗寮,破紙迎風,壞檻當潮,目斷魂消。當年粉黛,何處笙簫?罷燈船端陽不鬧,收酒旗重九無聊。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之句來描寫世局已變,繁華不再。
古時青樓酒家前面一般種有梅花與柳樹,所以現在「性病」又稱「花柳病」。而昔日四大旗亭已不復存在,令人唏噓不已。
今適逢重九佳節,特舉唐王維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與諸社友共賞。
2021.10.13(星期三),第3345次例會,重陽節前夕


太空競爭時代誰將會是贏家
作者 台北福星社 曲建仲Hightech
廿一世紀將為太空競爭時代拉開序幕,馬斯克的SpaceX公司預計未來在地球上空部署12,000顆通訊衛星稱為「星鏈計畫(Starlink)」,在2019年6月發射第一枚火箭一次載運60顆衞星升空並且成功進入軌道,接著在2020年6月成功實驗回收火箭技術再次創造話題,英國新創公司OneWeb順利發射首批6顆互聯網衛星,未來計畫部署650顆衛星打造「星座(constellation)」,加拿大Telesat公司預計發射512顆衛星,Amazon公司也開始了「柯伊伯計畫(Project Kuiper)」預計發射3,200個衛星提供物聯網服務,到底衛星通訊有哪些優點?在使用上又有哪些限制呢?
什麼是「通訊衛星」?
所謂的通訊衛星,就是把架設在地面大樓屋頂的基地台移到太空中,優點是訊號覆蓋範圍大,幾乎可以傳送到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主要分為三類:
同步軌道衛星(GEO: 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距離地面35,786公里與地球同步運轉的衛星,傳送距離較遠,延遲時間大約250毫秒(ms),由於高度夠高只需要3顆衛星就可以覆蓋大部分地區。
中軌道衛星(MEO: Medium Earth Orbit):距離地面2,000公里到35,786公里之間的軌道,延遲時間大約100毫秒(ms),目前主要是導航衛星使用,包括美國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歐洲的伽利略(Galileo)、俄羅斯的格洛納斯(Glonass)、中國大陸的北斗衛星(Beidou)等,大約需要20顆衛星才能覆蓋大部分地區。
低軌道衛星(LEO: Low Earth Orbit):距離地面2,000公里以下,由於距離地面較近,延遲時間大約20毫秒(ms),目前大多數是觀測衛星、量測衛星,以及一些新的通信衛星使用,距離地面2,000公里大約需要5,000顆衛星,距離地面500公里大約需要10,000顆衛星才能覆蓋大部分地區。SpaceX公司的星鏈計畫衛星高度大約400公里,因此需要12,000顆衛星。
這幾年的通訊衛星有那些進步?
1990年代Motorola公司發起的「銥計畫」到2000年破產倒閉,為什麼這幾年又有許多廠商重啟通訊衛星計畫,主要是這幾年火箭運載能力突破使得發射衛星的成本大幅下降,再加上微型衛星成為主流,不但造價較低而且火箭單次就能投放大量衛星,再加上火箭回收技術實驗成功,可以節省火箭發射成本。此外,射頻元件與天線技術的突破,使得衛星通訊的效能比起20年前進步許多,「高通量衛星(HTS:High Throughput Satellite)」技術的突破,更使得目前一顆衛星可以支援超過10Gbps的資料傳輸率,星鏈計畫的衛星號稱可以達到20Gbps,就是因為這些進步使得SpaceX公司有了說服投資人的機會。
「通訊衛星」會取代地面基地台嗎?
通訊衛星雖然具有覆蓋範圍大的優點,但是缺點也不少,例如:在外太空故障維修困難;所有的衛星都有使用壽命,低軌道微型衛星一般由於攜帶燃料較少而且運行速度較快因此壽命較短,一般大約3-5年;由於距離遠所以延遲時間長(使用者做出觸發動作與得到回應的時間),即使低軌道衛星也要大約20毫秒,比起5G的1毫秒長得多;此外訊號要從手機傳送到500公里的衛星要比5公里的地面基地台耗電得多,因此行動衛星電話需要大電池體積較大;通訊衛星大部分使用Ka與Ku頻段的電磁波,頻率大約10-30GHz,這個頻率的電磁波繞射特性差,不容易繞過障礙物,因此室內無法接收,一般以地面接收站或屋頂的碟型天線接收以後,再轉送到行動裝置比較可行,所以通訊衛星主要是做為兩個地面站之間的連線,而不是和手機直接通訊,因此「絕對不可能」取代地面基地台。
某些深山或鄉村人煙稀少拉光纖的效益太低,例如:在玉山頂上如果要建置一個5G基地台,要拉一條光纖上山,但是使用者明明就很少,該怎麼辦呢?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骨幹網路與玉山頂上各建置一個地面接收站,利用通訊衛星連接兩端,這樣比拉一條光纖還便宜,這樣的應用場景在台灣很少,在美國、澳洲等地廣人稀的國家比較多,不過這能有多大的市場能賺多少錢就要再仔細研究了!要特別注意,如果玉山頂上用戶很少那使用衛星才比較便宜,如果玉山頂上用戶很多那拉光纖還是比較便宜,為什麼大家可以自行思考一下?要從傳送每一個位元(bit)的成本去考量。
星鏈計畫的戰略意義大於商業價值
事實上從商業的角度,星鏈計畫的衛星主要就是取代傳統的中軌道衛星,搶食現有的衛星通訊市場,由於舊衛星的發射與維修成本高,會漸漸被星鏈計畫的衛星取代,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但是從戰略的角度,現在中軌道的衛星愈來愈擠了,只有低軌道還空著,因此世界各國「先搶先贏」,如果從這個角度去思考就不必考慮成本的問題了!
當然,我們前面討論的都是「最近的未來(Nearly future)」,遙遠的未來很難評估,或許有一天我們出國搭的飛機都是無人機,那就真的要靠星鏈計畫的衛星大顯身手了!要注意,我是說跨國無人機,不是地面上的無人車,城市裡的無人車還是得靠地面基地台才行!或許還有一些未來世界的創新應用我們還沒想到,大家可以一起來腦力激盪一下。
除了衛星通訊還有太空旅遊
從2021年開始陸續有不同的公司達成太空旅遊的計畫,首先是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取得了商業太空旅行服務許可,創辦人布蘭森(Richard Branson)也已乘坐團結號飛船(VSS Unity)體驗了一場太空之旅,同時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也已搭乘新雪帕德號飛船(New Shepard)去宇宙邊緣走一回,甚至太空探索(SpaceX)目標是降低太空運輸的成本,並且在不久的將來進行火星
殖民。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Market Study的預測,全球太空旅遊市場將以15.6%的複合年均成長率,在2025年達到14億美元,企業紛紛爭奪太空旅行商機,其中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與藍色起源(Blue Origin)計畫提供的屬於「次軌道太空旅遊」,只是到地球表面的軌道上走一回,可以俯瞰地球並且漂浮在太空船裡,體驗一下短暫無重力的感受,算是技術門檻較低、價格相對便宜的太空旅行方式,維珍銀河販售的太空旅行船票一張25萬美元,目前已經預先售出逾600張,顯然有錢人對這樣的體驗樂此不疲。
此外,太空探索(SpaceX)計畫在2023年啟動繞行月球之旅,這個必須離開地球表面的軌道,才真正是太空之旅,如果覺得太空之旅太不切實際,那太空船或許也可以用來顛覆傳統飛機的長途運輸模式,馬斯克就曾經想像,未來推出的星艦(Starship)從紐約抵達上海只需要40分鐘,因此太空飛行可以取代一部分長途飛行的需求,瑞銀估計如果未來有5%長途旅行改用太空運輸,以單乘費用2,500美元計算,一年將會有超過200億美元的商機,所以您也想要來一趟太空之旅嗎?

作者為台灣大學電機博士、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煙花三月下揚州(上)
作者 3521地區前總監吳蓓琳PDG Pauline
「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講的就是揚州的瘦西湖。
揚州在3到5月是旅遊旺季,因為春天時節奇花異草爭相競艷,4月只開放兩個星期的瓊花,5月盛開的芍藥及魯冰花,遍布瘦西湖的沿岸,美不勝收。
到瘦西湖一定要坐船遊湖,瘦西湖從前是揚州城外一條河道,乾隆年間詩人汪沆的一首詩作而得名:「垂柳不斷接殘蕪,雁齒紅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瘦西湖的特點是湖面瘦長,蜿蜒曲折,當時的鹽商在河道兩岸重金打造水上園林及各種精緻的建築,討好康熙及乾隆兩位皇帝的六次南巡,處處造景,多達二十四處,尤以五亭橋、瘦西湖西段的二十四橋,及為乾隆祝壽而建的熙春台為最有名。
揚州古稱為廣陵國,公元前四百多年即開始鹽業,明清時代揚州更是兩淮鹽運御史鎮守之地,徽商在此壟斷了兩淮鹽業,坐擁鉅額的利潤,直到嘉慶後期鹽業衰退,揚州的重要地位才開始式微。所以說,花無百日好,歷史是最好的明鏡。
鑑真故里的大明寺
大明寺乃古揚州第一名勝,初建於1500多年前的南朝大明年間,所以稱作大明寺。
大明寺是唐代高僧鑑真大師的故里。鑑真14歲就已出家,勤學好問,廣覽群書,在建築、繪畫、尤其是醫學方面,都具有一定的造詣。及後成為大明寺方丈及揚州當地佛教領袖。54歲那年決定前往日本弘揚佛法,先後五次遭遇各種困難而失敗,歷經十年始抵日本,在日本成立律宗,對日本佛教、醫藥及書法都有深遠的影響。75歲圓寂在奈良為他而建的唐招提寺,1980 年中國隆重迎回他的舍利子到大明寺。
1963年中日兩國為紀念鑑真圓寂1,200週年時,特請梁思成於寺中設計鑑真紀念堂。
寺中有棲靈塔共九層,氣勢磅礡,始建於隋朝的601年,唐代詩人李白、高適、白居易均曾登臨,後來毀於唐武宗843年,1995年才完成重建。
揚州八怪紀念舘
揚州八怪是指金農、鄭燮、黃慎、李鱔、李方膺、汪士慎、羅聘、高翔等在乾隆年間活躍在揚州的新派書畫家。揚州鹽官、鹽商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史造詣,而鹽商們與揚州與八怪間的交流,亦刺激了書畫的創作。
揚州八怪紀念館,收藏著八怪的書法,繪畫、雕刻等藝術作品,也紀錄著當年鹽業帶動琴棋書畫等江南文人生活美學的發展,進而造成揚州的文化時尚美學。
乾隆年間,生活富裕,也為中國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文化資產。生活在那個時代,真的太美好了!
揚州博物館
揚州博物館最有名的就是國寶廳中僅列的一件展品,即「元霽藍釉白龍紋梅瓶」。梅瓶是元代景德鎮窰藍釉瓷器中的大型器物,造型秀美,藍釉成色鮮明純正,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藍如深海,釉面勻凈,其腹部白龍環繞瓶身,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反映了元代景德鎮窰的最高燒技術。此種梅瓶目前傳世僅見三件,一件為宮廷收藏,現存頤和園,一件藏於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兩瓶都有殘損,唯有在揚州博物館此件器型最大、紋飾最精美,屬國寶級文物。
朝隆題字的茶社
揚州的趣園茶社,歷史悠久,「趣園」兩個字還是當年乾隆下江南欽賜的字,可見乾隆對這個地方的喜愛之情。趣園有名的是早茶,揚州在清代時因鹽業而富裕,生活方式悠閒又時尚,早茶就是一種非常享受的時光,好茶一盅,淮揚點心幾樣,欣賞著庭園中的細柳搖曳,百花飄香,豈不人生快事?
走過了長長的迴廊,進入了一間大包廂用餐,明清的建築風格,彩色的玻璃門窗,看出去滿園翠綠,說不出來的靜謐。
用餐的環境,與美食同樣重要,而且還有加分的效果。
舌尖上的揚州
在揚州可以享用到非常道地的揚州紅樓宴美食。
林黛玉的父親林如海是蘇州人,青年才俊考上了探花,皇帝欽點為兩淮巡鹽御史坐鎮揚州,所以林黛玉就小就琴棋書畫,享用各種美食。揚州以刀工著名,一道文思豆腐羮就可看出家裡廚子的功力,雞湯清燉獅子頭,肥瘦肉份量要恰恰好,臘腸蒸江白魚,臘腸的油滲到鮮美的魚肉上,脆嫩茭白荀絲,新鮮的河蝦仁,揚州有名的咸肉燉煮的腌篤鮮,像珍珠大小的魚丸在清湯上飄浮,居然還有一味紅燒河豚!
只有富過三代,才會懂得吃。好吃不一定需要名貴的食材,一片鹹肉,一口雞湯,就可嚐出手藝!但為甚麼廣東人做的揚州炒飯要比在揚州的好吃呢?
尋找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朱自清的生平,但一定為他的「背影」這篇散文落過淚。朱自清雖然是浙江紹興人,但世代居住在揚州,他的故居在安樂巷27號,是一幢
建於清代、典型的揚州「三合院」民居建築。

簡約的房子進大門後,右邊院子裡就是朱自清的書房及臥室。進入第一進,只見磚牆細瓦,雕花屏門,古樸大方。
正廳的兩邊是東、西廂房,朱自清的父母親與他的小女兒同住東廂,庶母與大女兒住西廂,房間擺設都保持了當年的原始原貌。
朱自清的白話文散文受過很多人的批評,但在白話文剛開始的年代,沒有今天使用上的流暢及精湛是理所當然的,文章能感動人就是好文章,實在不必矯枉
過正。
朱自清故居呈現了他生活的場景,讓遊人更近距離地瞭解這位文人的背景。


教堂的磚瓦
作者 台北士林社 蘇一仲PDG Antonio

大太陽下,三個工人揮汗如雨的在工地忙著,路人問他們在做什麼,第一個工人苦著臉,有氣無力的說:「嘸啦,就是疊磚塊,混口飯吃罷了。」第二位工人聽了,揮揮手說:「不是啦,是在砌一道牆。」第三位工人哈哈大笑說:「我們是在蓋教堂,希望能蓋得漂漂亮亮的,以後大家就能來這裡聚會,分享好心情。」

前陣子與友人行經台東,參觀某座教堂,這座教室外觀其實平淡無奇,牆面不時凋落著斑駁的歷史痕跡,走近一看,一磚一瓦,似乎都有一個故事,想到砌磚工人當時是用什麼樣的心情?是覺得自己在疊磚、砌牆,還是蓋教堂?
有人怨天尤人,作繭自縛,每天哭喪著臉,彷彿遇到的都是倒楣的事;也有人甘之如飴,隨遇而安,總是笑口常開,即使不順心,仍舊從容面對。如果悲哀痛苦要過一天,開朗微笑也過一天,又何必讓自己的天空總是烏雲密布呢?悲觀的人,在機會中擔心危機;樂觀的人,在危機中看到機會。

換個角度,就能看到萬丈高樓雄偉的氣魄。算算看,如果每天都開開心心,十年下來,就擁有三千六百五十個快樂的回憶,人生數十寒暑,這樣的開懷將堆積出多麼幸福的美好人生。

悲哀痛苦要過一天,開朗微笑也過一天,又何必讓自己的天空總是烏雲密布呢?悲觀的人,在機會中擔心危機;樂觀的人,在危機中看到機會。














談新型態扶輪社的創立
作者 台北北區社 高玉山Gary Kao


近年來國際扶輪社長的年度主題以及主旨,清楚表達對於國際扶輪求新、求變以及要求社友人數成長的殷切期盼與清晰的策略。
國際扶輪社友人數自2017-18年以來略為減少。雖然下降的幅度不大。但是,重點應該不是人數減少了多少,而是持續成長的目標受到了阻礙。造成阻礙的因子,可能對於扶輪的拓展,會有進一步的威脅。小型扶輪社不僅不容易招募到新社友,要維持本身社的經營也會倍感辛苦!
2020-21、2021-22年度社長Holger Knaack以及Shekhar Mehta表達了求變的方法「Rotary Opens Opportunities」,以及社員人數成長「Each one, Bring one」的明確目標。
台北北區社基於2019年國際扶輪理事會議的DEI(多元、平等、包容)宣言,以及近兩屆扶輪社長的策略,設計了一個創立新型態扶輪社的創社模組。在3521地區前總監馬長生Good News、3521地區現任總監簡承盈Dennis、社員發展主委陳文佐PP Solution、台北北區社前社長林炳勳Jerry的領導下於2020-21年度成功的創立了三個以興趣為主題(interest based)的新社(台北鐵人社、台北品酒美食社、台北長跑社),成功的為3521地區帶來了超過200位的新社友。
創新社模組包括了四個元素:
一、主題人才(feature)
二、扶輪經驗傳承與支援(support)
三、推廣模式(promotion)

四、設立模式(administration)

以台北北區社為例,找出社友間以專長、興趣嗜好分類的interest group形成主題人才群。搭配社內嫻熟扶輪事務的社友為支援群。以固定推廣的模式(社群媒體、分享聯誼會),共享推廣文宣、處所、主持主講人來推廣理念並招募社友。當人數跨越申請門檻時,由後勤人員依既有的流程進行國際扶輪及社會局的申請設立。
這三個新社有著共同的特色:
一、年輕化,平均社員年齡40歲
其中品酒美食社女性社友超過50%
二、創意的例會型態及新的社會公益服務模式
開創戶外運動型態的例會模式,採取親手  與社區共同做服務的樣貌
三、黏著性高,向心力強,隔離感低
有著共通的興趣,凝聚力強、黏著性高
在今年度(2021-22),我們使用同樣的模組,展開了三個社的創立工作,分別是台北藝文社、環保主題以及單車社。
這是一個把扶輪餅做大的戰略思維,放大的想如果能夠在其他的扶輪地區推廣,利用這個模組作來推廣主題社,應該是可以有乘冪的效果!



台灣世界遺產候選地系列之十── 棲蘭山檜木林
作者 ‧ 編輯部 ‧


台灣北部的雪山山脈從百岳之一的喀拉業山主脊向東北延伸,經馬惱山、眉有岩山、唐穗山、棲蘭山直到拳頭母山的雪山山脈之主脊稜線的兩側大片山區都屬棲蘭山原始檜木林區的範圍,總面積達到一萬多公頃,被文建會評列為台灣世界自然遺產候選地之一。

棲蘭山的檜木林分布於宜蘭、新竹、桃園及新北四縣市,總面積約45,000公頃。由於檜木非常珍貴,因此從前曾被大量砍伐而逐漸稀少,後來伐木事業受到管制之後,政府就將棲蘭山林區的一部分劃歸森林遊樂區,並在區內再規劃神木園區、蔣介石行館等設施,並開闢兩條森林登山步道,供遊客使用。

由於棲蘭山林區受到高峰深谷及豐沛雨霧等地理及氣候因素的培育,山區除了景色自然優美之外,還蘊藏了很豐富的森林資源。其中「棲蘭山檜木林」更為全國面積最大的原始巨型扁柏純林及本島「霧林帶」之森林。林區中擁有珍貴的自然生態──台灣檜木林,包括不少巨大的原始檜木林都深藏在隱密的深山之間,屬於世界七大檜木種類中最珍貴的紅檜與扁柏就是台灣特有的品種。此外環繞於周邊的紅豆杉、台灣杉、三尖杉等都是台灣島的遠古植物。當我們看到那六十多株千年紅檜、扁柏神木的擎天巨柱,就會情不自禁的激起對大自然的敬畏。
平常的棲蘭山總是煙霧濛濛,山嵐繚繞,若是在天候晴朗的時候,沿著山徑步道行走,很快地就能登上山頂的森林浴場,從這裡可以俯瞰遼闊的蘭陽平原和溪谷,景致極佳。冬天的棲蘭山,也有很特別的景致,在蕭瑟的景色中,可以在精巧多變的枝幹間欣賞到最美的景致,也可以透過濃霧的迷濛,感受棲蘭山寒冷中的溫暖。
同時棲蘭山檜木林區因為擁有很豐富的自然生態環境,因此也成為很多動物的棲息地,培育出不少具有保護價值的多樣性生物。除了本島特有的各類生物之外,園區內也會出現不少保育類動物,例如台灣黑熊、野山羊、山羌等,不但為園區增添不少美麗生動的畫面,而且在人類大肆砍伐林木的今天,棲蘭山不但成為牠們最後的樂土,也是台灣本島生態保育之重要棲息地。
當旅客準備離開棲蘭山之前,還可以再走大約二十里路,即可登上北橫的最高點── 明池,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如明鏡般清澈的高山湖泊,其令人賞心悅目之處,可以真正的感受到人間仙境之美。
由棲蘭山優美壯觀的神木園區、明池、鴛鴦湖等自然保護區構成了名聞遐邇的棲蘭山森林之美。
過去整個棲蘭山林區布滿了珍貴的檜木林,然而這些珍貴的千年巨木,曾經在那個講求現實利益的年代,一棵棵的倒下來,直到政府警覺到森林資源及自然生態遭到破壞時,整個林區已經留下了斑斑的鑿痕。
然而,即便如此,棲蘭山檜木林所擁有的獨特性與代表性,已經被認定為具有登錄世界自然遺產的潛力。


一張郵票的故事──扶輪典範史懷哲醫師
作者 潮州社 丁天降PP Austin

受非洲人譽為「叢林的聖者」艾伯特‧史懷哲(A1bert Schweitzer),1875-1965年。出生在德屬阿爾薩斯凱撒堡的牧師家庭。18歲時進入斯特拉斯堡大學就讀神學和哲學,研讀聖經並學習音樂。24歲獲哲學博士,出版《康德的宗教哲學》成為聖尼古拉教會牧師。

1904年在巴黎傳教師教會手冊上得知非洲黑人的苦況,史懷哲決心要習得醫術前往非洲為黑人治病。1912年春,辭去大學教授和牧師之職,前往巴黎學習熱帶醫學,37歲時和海倫‧布麗絲萊小姐結婚。獲醫學博士後,次年和夫人前往法屬赤道非洲(今加彭共和國(Gabon))的蘭巴倫(Lambarena)籌建醫院。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身為德國人,受法國殖民地政府限制活動,至11月被允許醫療活動。40歲時的秋天,他覺悟到尊重所有的生命是道德的開端,將此一思想稱之為「對生命的尊敬」。1917年拘進集中營,之後在俘虜交換下獲釋放。1924年,夫人患病留住歐洲,自己去非洲,開始重建醫院,並出版《我的童年生活》。先後多次往返歐非兩洲並募集藥品的資助,使醫院不致於關閉。1945年在蘭巴倫舉行七十歲生日慶祝會,各國廣播電台播出史懷哲的義舉善行。1952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1957年82歲時,夫人海倫在瑞士去世,享年79歲。史懷哲呼籲世界各國中止核子試爆,經由挪威奧斯陸(Oslo)廣播電台向全世界發聲。
「人有善願,天必從之」。史懷哲博士在21歲時感到人間有諸多不幸病苦的人,他悲天憫人之情深植內心,他發願祈求:「神啊! 請讓我能夠在三十歲以前為學問及藝術而生;三十歲以後,我將盡我所能為世人服務。」他真的畢生竭力醫治非洲黑人的疾病,因而深受非洲人的敬仰,被尊稱為「叢林的聖者」。是國際扶輪的榮譽社員。


1959年史懷哲周遊歐洲各國演講,之後出席蘇聯莫斯科和平會議並提出論文。1963年4月,慶祝史懷哲醫院設立五十週年紀念。1965年9月4日,因腦血管循環不良而去世,享年91歲。

史懷哲說:「真正具有倫理思想的人,認為一切有生命的都是神聖的,包括人類的心中認為所謂較低的微小生命,祇有在他面對著個別的生命的時候,或者在迫不得已時,才如此區分。例如當他要在兩個生命中而必須犧牲其一而保全另一生命之時。但其在此種情形所作之決定,祇是根據其主觀立場的獨斷,也應該明瞭他當為被犧牲的生命負責。」;「當我在顯微鏡下觀察這疾病的病菌,我必須殘酷的決定,犧牲這一條生命而去救治另一生命。」(為了救人命而殺死細菌的生命。他對微細的生命也心懷慈悲的善念。)
「有兩種觀念對我的一生有很大的影響力。一是我認為世界是不可解的謎,並充滿著諸多痛苦,另外是我誕生於正是逢人類精神頹敗的時代。經過不斷地思考,我已走進『對生命尊敬』的入世倫理境地;也因此,我在這人間立身處世和工作,希望使人類的思想比較有深度,而且合乎倫理準則。」他一直願意為一個道德的原則而做出終極的奉獻。
「我想成為一名醫生,以便可能工作而不必談話。有多年的時間,我一直在言詞中表達自己…我不能說,這種新形式的活動就是談論愛的宗教,只能說是將愛的宗教實際付諸實行。」
「有人問:我是悲觀者還是樂觀者?我的回答是:我的知識是悲觀的,但我的意志和希望是樂觀的!」,「我們所能得到的最有價值的知識是:如何處理失望。」希望的事物往往美夢未能成真,懂得妥善的處理問題才算聰明人。
在史懷哲醫生到非洲行醫為黑人治病之前,白皮膚意味著:鞭打、槍口統治,以及把奴役強加在人類皮肉上,因為整個非洲土地被法國、葡萄牙、英國、西班牙、義大利、德國、比利時等國瓜分殖民統治,一直到二次大戰後的1960年代,非洲各國先後宣告脫離殖民統治而獨立。白人給黑人帶來苦難,而史懷哲醫生所做出的奉獻,讓黑人對白人有了善意的感受。史懷哲醫生並沒有設立「功德會」向人捐款收錢,他以基督的博愛精神,發揮職業道德,行醫不是為著營利開醫店,所以他在1952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是一位奉行扶輪四大考驗的傑出扶輪人。
史懷哲說:「人們都很容易有一種想法,認為既然我那麼關心尊重生命的必要性,所以我的哲學必然是佛教的哲學,尤其是佛教很重視動物生命的重要性。但是佛教的思想不只是如此而已;我希望我自己的哲學可能不只是如此而已。」史懷哲醫生的觀念要比佛教的眾生平等觀,要有更加深厚的尊重一切動物的生命。
「人們會認為,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的一生只是為了說出這一句非常深奧的話『我思故我在』…我很難對於『我思故我在』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還不如講『我牙痛故我在。』這種標語都隱含狡詐的成份。我不認為它們有助於哲學中創造思想的目標。」
「我們不能期望哲學家成為浪漫主義者,但是有一點卻是很重要的:要記住,哲學家不僅必須處理理性的技巧,還要必須處理物質、宇宙星辰,他也必須處理人。畢竟,在哲學家的追求中,應該佔一個重要部分的,人與宇宙的關係,並不全然是一個銀河與另一個的關係,也不全然是一個事實與另一個事實的關係。學術之中確實有過份孤離的情況存在。」「真理沒有它自身特別的時間,它的時辰是現在,經常是如此,當它似乎最不適合實際的環境時最是如此。」
「追求『真誠』的意志,必然不會比追求『真理』的意志來得薄弱。只有顯示出『真誠』之勇氣的時代,才能擁有真理,讓真理在其中發揮精神的力量。」這些話對於追求及力行「真實」與「公平」有啟示作用。
「當我回憶從前的日子,心中非常激動,因為我想到自己必須感謝很多人,感謝他們所賜給我的,感激他們對我的意義。同時一種壓迫性的意識也困擾著我:我意識到自己在年輕時幾乎沒有對他們表示感激之情。他們之中很多人已經告別人世,而我卻沒有讓他們明白:我從他們身上獲得那麼多的慈愛與關照,對我具有莫大的意義!我時常懷著羞愧的感覺,對著一座墳墓自言自語,對死者說出我在他們生前應該對他們說的話。」
「我們越深沉地探討自然,我們就越體認到:自然充滿了生命,也越深深地了解到:一切生命都是一個秘密,我們全都與一切生命結合在一起。」
「只要一個人沒有遭遇到個人的痛苦,他就必須自覺有需要去幫助別人減少痛苦。」



「不要讓你的心變得麻木。要處在警戒狀態中。重要的是你的靈魂。」

「『靈魂』一詞是什麼東西呢?沒有人能夠為靈魂下一個定義。但是我們知道靈魂感覺起來如何。靈魂即是:感覺到有什麼比自己崇高,感覺到有什麼在我們內心激起思想、希望以及抱負,而這三者都以真、善、美的世界為目標。靈魂即是一種熱烈的欲望:欲想在這個亮光的世界呼吸,永遠不失去它── 成為亮光之子。」;「解脫今日痛苦的唯一出路是:人們變得彼此信任。」,自己做一個使人信任的人。
史懷哲醫生不但對人類懷抱著熱情的慈悲,他學習醫術的動機是為非洲黑人療傷治病。他對於微小的生物同樣是重視他們的生命。
他說:「共有生命和維持生命是我們的責任。對所有生命的尊重是最基本,也是最偉大的誡律。如果以否定的語言來表示,則是:『你不得殺害生命。』」
「你會在萬物之中體認到自己。那隻死在你的小徑上的小甲蟲,牠是有生命的動物,像你自己一樣為生存而掙扎,像你一樣在陽光下歡悅,像你一樣經驗到恐懼與痛苦。現在牠只不過是會腐敗的東西,你遲早也會如此的。」他提醒人們,人的生命就像是微小的動物一樣,微不足道。
「只在很少有的時刻,我才會為了活著而感到真正快樂。我禁不住為了自己在四周所看見的痛苦而感覺到同情與懊惱,不僅對人類的痛苦如此,對所有生物的痛苦也如此。我不曾努力要從這種共同的痛苦中退縮。我認為理所當然我們全都應該分擔那強加在這世界上的痛苦。」
「保有希望、保持沉默、孤獨地工作,如果我們真正想以真誠的精神辛苦工作的話,我們就必須學習這三點。但是辛苦工作、耕種,究竟涉及什麼呢?耕田的農夫並不是拉著犁,他並不是推著犁,他只是支配著犁。事情就以這種方式在我們的生活中進行著。我們只能指引事情直接通往我們信仰的神的方向,努力朝神前進,而田地就會自己犁好。」
「生存的目的是:我們人類、所有民族,以及整個人類,應該不斷地朝向完美的境地進步。我們必須去尋求這些狀態,堅持這些理想。如果我們這樣做,則我們的有限精神將與『無限』處於和諧之中。」
「我們年齡越大,就越體認到:真正的力量和快樂只有從那些在精神上對我們有意義的人傳到我們身上。無論他們是在近處或遠處,仍然活著或已經去世,只要我們想發現我們的生命之路,我們就需要他們。只有當他們在精神上接近我們時,我們內心所擁有的善才能夠轉進生命與行動之中。」
「如果我們想成長為真正善良的人,那麼我們全都必須熟悉死亡的想法。我們不必每天或每個小時想到它。但是,當生命的路徑引導我們到一個有利地點,在那兒,我們四周的景色漸漸地消失,而我們沉思遠方的景色,一直到盡頭,此時,讓我們不要閉起眼睛。讓我們停留一會,看著遠方景色,然後繼續前進。以這種方式想及死亡會產生對生命的真愛。當我們熟悉死亡時,我們會接受每星期、每天,視為一種禮物。只有當我們能夠如此接受生命,逐漸地,生命才會變得珍貴。」
「如何征服死亡呢?其方式是:在最深沉地集中心志的時刻,凝視我們的生命,凝視屬於我們生命的一部分的那些生命,好像我們已經在死亡中失去他們,只有一會兒的時間重獲他們。」
「只有熟悉死亡的思想,才能創造出免於財物羈絆的真正內在自由。我們在我們內心保持野心、貪婪,以及對名利權力的喜愛,以鎖鍊將我們與此生束縛在一起,終究無法欺騙正視死亡的人。反而是,如果人能夠沉思自己的終結命運,那麼他最後就能夠感覺內心很純潔,解脫較卑低的自我,解脫財物的羈絆,解脫其他人,以及解脫自己同胞的恐懼與憎意。」
「不曾有人從另一個世界回來。我無法安慰你,但有一件事我可以告訴你:只要我的理想活著,我就是活著。」
古老的漢醫說:「大夫看人,人人都是病人。」所以「病」字裡面有「人」。人除了身體容易患病之外,還有心靈、言語、行為,以及習性諸多方面的毛病,很不容易醫治的小毛病,不勝枚舉,真的是「江山易改,習性難移。」有句成語說「人滿為患」形容人太多很擁擠,道路上大塞車,街上人擠人,甚至講得誇張一點「水洩不通」形容人群擁擠不堪的情形。看那些比較有名氣的醫院,確實是「人滿為患」擠滿了求診看病的患者,患病的人太多了。還有「人慾橫流」這句話,說人類只知滿足慾望,什麼禮義廉恥,職業道德,在所不顧,重視賺錢享受,這也是一種病態。又說「人面獸心」比喻心地不良善,貪而好利的人,這是人類的大患。不幸的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聽由人宰割的無奈,因為是患病的無可奈何。
1952年諾貝爾獎得獎主史懷哲牧師,傳教是為著拯救人們的靈魂,要讓人們的心靈不要生病。之後,他為了醫治非洲黑人的病痛而習醫,同時善導人心朝向善良的追求,雙管齊下,救心靈、醫病痛。這是促進人類和平的一種原則,他引用使徒保羅的話:「如果可能的話,盡你的能力所及,與所有的人類和平地生活吧。」
人常犯上的一種毛病是經不起誘惑,除了酒色財氣之外,誘惑人的事物,花言巧語太
多了。
史懷哲醫生說:「我不想驚嚇你,告訴你生命會帶來誘惑。只要一個人在精神上很健康,他就能夠克服誘惑。但是我要你體認一點。你做什麼事,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所做的事是否傷害你的靈魂。如果你的靈魂受到傷害,就會有無可挽回的事情發生,等到你發現事態嚴重時,已經太遲了。」
「有的人甚至沒有接觸很大的誘惑,也會傷害他們的靈魂。他們只是讓他們的靈魂枯萎。他們讓生命的歡悅、憂慮和娛樂鈍化他們,不知道那些在青春期對他們意義重大的思想,卻變成了無意義的聲音。最後,他們完全不再感覺到構成內在生命的一切。」
「不要讓你的心變得麻木。要處在警戒狀態中。重要的是你的靈魂。」活著的人,很少人關心到自己的靈魂。很多人會為著親人的死去,請人超渡亡者的靈魂,有效嗎?
「對於死亡的自然沉思,會令人很舒慰,你曾經想過嗎?如果我們的生命沒有指定的終點,只是永遠持續下去,那會多麼可怕;你能夠想像嗎?在眼睛所能看到的將來之中,我們竟然被束縛於此生的欲望與困惱之中,並且,緊接著而的嫉羨、憎意以及惡意,我們自己的,以及別人的,竟然繼續堆積,不曾減少。」
「我們生活在一個黑暗而可怕的時代,其中的一個原因是:在我們的時代『非人性』的意識形態扮演了一個角色。」這段近百年前的話語。『非人性』的人類行為,一直綿延不息地在世界上不同的角落裡發生,造成人類及自然環境的損害。儘管科技與文明的提升進步,人們的善意,公共道德並未能跟著提升進步,人們仍舊生活在一個缺乏善美、道德的黑暗時代中。欲界人間,貪婪的人性,不止息的黑心事物,是日常生活的無奈、嘆息。
「人類不再只能為自己而活。我們必須體認到:所有的生命都是有價值的,我們都與所有的生命結合在一起。從這種瞭解就產生了我們與宇宙的精神關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呢?史懷哲博士呼籲人們不要只顧著自己而活的自私自利作為,應該明白人類與宇宙是生命共同體。「解脫今日痛苦的唯一出路是:人們變得值得彼此信任。」
「當我們觀察當代社會時,會為一件事感到驚奇。我們不斷在辯論,但卻無進步。為什麼呢?因為身為各個種族的我們並不彼此信任。」他盼望人人能夠互相信任。

錄自印度加爾各答兒童之家
希舒‧巴滿牆上的標語

不管怎樣,還是要…
人們不講道理,思想謬誤,自我中心
不管怎樣,總是要愛他們
如果你做善事,別人卻說你自私自利、別有
用心;
不管怎樣,總是要做善事。
如果你成功以後,身邊盡是虛假的朋友和真正的敵人;
不管怎樣,總是要成功。
如果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被遺忘;
不管怎樣,總是要做善事。



誠實與坦率使你容易受傷;
不管怎樣,總是要誠實與坦率。
你耗費數年建設的可能毀於一旦;
不管怎樣,總是要建設。
人們確實需要幫助,然而你幫助他們,卻可能遭受攻擊;
不管怎樣,總是要幫助。
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你卻可能被踢掉牙齒,
不管怎樣,總是要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


研究高砂族建築的先驅──千千岩助太郎
作者 台北中山社 李博信PP Marine
在台南赤崁樓的城外,有一座1944年樹立的石碑「赤崁樓脩復工事概要碑」,上面鐫刻著修建工程的功勞者名錄,其中有一位以研究台灣各原住民住屋有名的學者── 千千岩助太郎。
千千岩助太郎,日本北部九州佐賀縣三養基郡人,為台灣日治時期有名的建築教育家,他從名古屋高等工業學校建築科畢業後,歷任廣島、宮崎、名古屋等工業學校教諭。1925年4月來台任教於台北州立台北工業學校(現國立台北科技大學之前身)建築科。1930年加入台灣建築會,並擔任「台灣建築會誌」編輯,成為井手薰會長的得力助手。
1940年代理台北州立台北工業學校校長,但僅任職三個月即奉調台灣總督府營繕課,並短暫兼任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學校兼任講師,講授「住居學」。
千千岩助太郎到了台灣之後,即積極投入原住民住屋的研究。他首先進行了解台灣原住民聚落的分布狀況,然後跋山涉水深入原住民部落,一方面瞭解原住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機能,一方面也藉此體驗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並且一一做成紀錄,匯成學術資料。



1934年初,千千岩助太郎登上了大武山及霧頭山山頂,他雖然經常登山,但是這次他從大武山縱走霧頭山的所見所聞,包括排灣族用石板砌成的房屋及部落周邊環境的景觀,以及泰雅族人用竹枝緊密紮成的住屋等等,一切原住民運用自然材料建造的建築,都令千千岩助太郎感到驚艷,也促使他決心深入了解原住民的文化。由於以往的學者大都研究原住民的風俗習慣,或是自然資源及舊慣的調查等等。而他則以自己所學將高砂族的住屋建築設為研究主題,透過測量、繪畫及記錄的方式,描繪原住民的建築風貌,將台灣每一處高砂族部落的建築物都留下了紀錄及資料。




他在每次深入考察原住民住屋型式的時候,都會從拍照到記錄,從觀察結構到測量尺寸,將每一棟住屋的外觀與格局,仔細而工整地描繪下來。如此日積月累,他跑遍了台灣各地的原住民部落,甚至遠渡離島,考察蘭嶼達悟族的聚落等等,到處都留下他的身影。要做如此周密的測繪調查研究,必須常常和當地的頭目交往,因此有時會為一幢住屋花上數天數月的時間,所以還要有好的體力與堅強的
意志。
除此之外,千千岩助太郎也研究漢族及南島的建築文化,他曾經花了一段時間勘察台灣的漢人宗廟、宅第等古建築,荷蘭、西班牙據台時期文物的考古、南島語系民族的風土、習俗及建築。但是這些部分並未像研究高砂族住家般眾所周知。
1943年,台灣總督府規劃台南赤崁樓的修復工程,並責成當時的建築權威── 總督府營繕課長大倉三郎技師,及台灣文史專家總督府圖書館館長山中樵分別做技術性及史蹟保存的指導。旋於同年8月指派千千岩技師以工事顧問常駐台南主持修復工程之指導,對於赤崁樓的修復貢獻很大。
在建築教育方面,他曾任台北工業學校(今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科教諭14年,最後擔任校長;在台南的這段期間,則受聘擔任台南工業專門學校(現國立成功大學之前身)工科教授,並在1945年創立台灣第一個大學層級的建築科系並擔任教授。
千千岩助太郎先生是日治時期研究高砂族原住民住屋之先驅,也是台灣的前輩登山家,曾經攀登百岳,留下很多珍貴的照片。他在建築學、建築教育、建築史、人類學、民族學都具有崇高的聲望。由於他在日治時期也主持「臺灣建築會誌」的編輯工作,因此他也擁有台灣建築史建構者的地位。
1945年8月終戰後,他被繼續留用,並於1946年奉命主持台南師範學校(現國立台南大學)在戰爭期間被美軍炸毀之紅樓本館的修復工程,迄1947年4月被遣返日本。


千千岩助太郎於歸國後,即先後任職於文部省,負責九州地區國立大學校舍的設計。1960年在日本出版「台灣高砂族之住家」,1962年獲九州大學工學博士學位;1966年擔任九州產業大學校長。
1983年應日月潭九族文化村之邀請專程來台指導,除了提供日治時期所拍攝之寫真、測繪等資料之外,並主持園區內台灣原住民住屋樣本之興建。
1991年4月5日,逝世於日本福岡市自宅。
千千岩助太郎所留下日治時期之1930到1945年間手繪的建築圖稿、攝影寫真等都是彌足珍貴的史料,後來的「九族文化村」就是以他的研究資料作為復原原住民建築的重要佐證素材,因此在2006年日月潭九族文化村二十週年慶的時候,特別舉辦了「千千岩助太郎紀念特展」。
2009年,國立台北科技大學,也為他成立「千千岩助太郎數位博物館」,將千千岩家屬所捐贈的手稿、照片、測繪記錄圖稿等數位化後妥善保存。


老年生活的推薦
作者 台北北區社前社長 賴東明PP Brain
人從出生到死去的一段稱為人生。佛教將人生割分為四期,有出生到25歲的為學生期,有到50歲的為家住期,有到75歲的為林住期,有到100歲的為遊行期。
日本昭和女子大學校長坂東真理子著有一本書,名為「老活的推薦」,其意為老年生活的推薦,出版社「飛鳥」為其出版並刊登廣告。
廣告標題是「老活的推薦」,廣告畫面有作者笑面迎人的畫面及新書。
作者見解豐富,經過精挑細選將其翻譯解說如下。
廣告內文如下:
  • 為將來播下種子吧
  • 重新學習自己得意的領域或喜愛的事項
  • 交心的朋友,有別於舊好
  • 如對人世間有立功,則可肯定自己
  • 從受人照顧變成照顧他人
  • 培養孩子是高齡人的重拾生活
  • 在林住期讀書,以充實心靈
  • 均衡飲食是健康之最高方法
  • 要鍛鍊身心,就要有教養或教育
  • 以「比沒有更好」思考,來快樂行事
從上看之,抱正面理念來渡老年生活將會健康長壽。是吾等扶輪人的服務心態或可從此獲得啟發。



老建築的巡禮──屹立不搖的臺灣金融重鎮
作者 ‧ 編輯部 ‧

第一代臺灣銀行── 大稻埕

當我們走在重慶南路總統府旁時,就會看到有一棟灰色的典雅建築,由於鄰近巍峨的總統府旁,因此會顯得不夠宏偉,但是不失持穩莊重的氣勢。這就是「臺灣銀行總行」的
廳舍。
這是一座建於1937年新古典主義的建築,共有地上三層及一層的地下室。外牆和正面的列柱使用花崗石建造,從銀行正門仰頭看,屋簷下與圓柱上有好多細節,相當壯觀,尤其晚間的夜燈更襯托出總行大廈的神秘與華美。
1895年日本領臺之後,大阪中立銀行立即在基隆設立「大阪中立銀行基隆出張所」,次年臺灣總督府核准升格基隆分行。1897年,日本國會正式通過「臺灣銀行法」,使得籌備中的臺灣銀行成為臺灣的金融經濟重鎮。

1940年臺灣銀行雄姿


1897年,日本國會通過「臺灣銀行法」後,臺灣總督府即積極展開籌備作業,首先拆遷大稻埕城內官立孔廟與關帝廟之後,在其附近興建紅磚與斜頂之仿文藝復興後期之新古典主義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築物,並積極覓地興建臺灣銀行的總行大廈。

日治時期臺灣銀行全影
1899年臺灣銀行成立,九月開始正式營運,是為臺灣最早的現代化銀行。同年開始興建豪華雄偉的大廈。1903年,因業務量遽增,遷至文武町興建紅磚與斜頂的文藝復興式木造建築的行舍,其中部分材料使用臺北城拆下的石材。後來這棟建築因為受到白蟻蛀蝕,乃計畫遷移現址重建。
1934年,由於臺灣銀行的業務急速擴充,乃於榮町舊址西側籌建新廈,由曾經設計日本第一銀行本店及部分支店、山二證券、滿洲中央銀行、愛知縣廳舍等多項建築物之名師西村好時所設計,並於1938年竣工啟用。
這棟新完成的銀行大廈,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新古典主義建築,外觀牆面及羅馬式圓柱均使用花崗岩石材;內部一樓基座的主建材為花崗石,部分為仿假石,線條簡潔,有如石材疊砌,大廳天花板的燈飾,呈黃色調,有溫馨和諧的感覺。
全棟樓高三層地下一層,呈現典雅穩重的風格。新廈在當初興建時為求建築物堅固耐用,因此使用的鋼筋數量間距甚密。建築物牆體,以及二樓高的八根圓柱都以花崗石為主建材,融合多元的古典建築元素。其他如轉角渾厚的台柱、石雕花瓶欄杆、科林斯式的變體柱頭、女兒牆連續飾帶,以及厚實的玄關木門等設計,都呈現穩重莊嚴的美感。二、三樓以柱列做出的柱廊,具有明治時代歐化的風格。

日治時期臺灣銀行營業大廳
日治時期的臺灣銀行大廳


臺灣銀行總行大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臺北大空襲期間,屋頂曾遭美軍轟炸嚴重受損。戰後經過重建修復之後,於1946年5月20日完工恢復使用。重修後的建物,整體外觀仍然保持日治時期莊嚴穩重的氣勢,充分表現出理性主義的踏實感。

1998年5月,臺北市政府將這座建築列為臺北市定古蹟。
現在當我們在晚間經過這條寬闊靜謐的道路時,可以這些西式建築群的暖色燈光下,想像歐洲城市夜晚的浪漫氣氛。

夜晚的臺灣銀行


老照片的故事──保羅‧哈里斯的月桂樹
作者 ‧主編‧
1935年一月,扶輪創始人保羅‧哈里斯(Paul P. Harris)伉儷出席了在馬尼拉舉行的國際扶輪太平洋大會之後,於一月底陪同當年的國際扶輪社長希爾(Robert E. Lee Hill)夫婦離開溫暖的馬尼拉,搭乘克利茲總統號客輪順道前往日本訪問。
由於天候的惡劣,使他們的航程延遲了三天,客輪航行了一個多星期之後,直到二月九日凌晨五時才航抵橫濱港。抵達之後立即受到橫濱市市長、東京扶輪社鹿島會長等的熱烈歡迎。於是他先到橫濱的New Grand飯店稍事休憩,隨後搭上午10時半電車前往東京,下午2時抵達東京後直驅帝國大飯店辦理入住。那一天雖然已經到了冬天尾聲的一月底,但是氣溫還是很冷。
東京帝國大飯店是日本最豪華精緻的飯店,擁有現代化的西式裝潢及優美的和式庭園。保羅‧哈里斯先生在這裡短暫休息之後,即在日本扶輪社員的陪同下,於酒店的前庭種植一株月桂樹以資紀念。他希望藉著這棵樹的成長,將扶輪的生命移植到全日本,並在全國各地開枝散葉。

1935年2月9日保羅‧哈里斯於日本植樹
保羅‧哈里斯先生在植樹之後即前往芝公園內之紅葉館,出席日本扶輪社為他舉行的純日式風味的歡迎午餐會,他對於精緻美味的日式午餐讚不絕口,也留下深刻的印象。
由於他們一行只有一天的逗留時間,因此在宴會結束後,他即乘船前往神戶,由此開啟他在關西地區的訪問行程。
他們航抵神戶之後,即轉往大阪其住宿的新大阪飯店出席當地扶輪社為他舉行的歡迎午宴,也接受大阪扶輪社的創辦人星野直樹的熱烈歡迎。
由於當時的航程緊迫,因此他只抽空去了一次短暫的京都之旅,即於當晚匆匆搭船離開。這次的訪日,雖然因為行程匆忙,使他無法暢遊日本,但是這趟短暫的停留也讓他感受到東方的優美文化。
幾年之後,他在帝國大飯店種植的這棵月桂樹不幸枯死,但是其插枝的七株小樹已經在日本各地生根,而且成長的很茂盛。又過了數年之後,這七株月桂樹的第二代、第三代,也繼續在日本綿延繁殖,象徵著保羅‧哈里斯的扶輪生命在日本牢牢生根,生生不息。
目前保羅‧哈里斯種植的月桂樹還在繼續傳衍之中,象徵著扶輪在日本的蓬勃發展。


饕餮奇譚──台南招牌小吃──棺材板
作者 ‧ 編輯部 ‧
只要到台南旅遊,少不了會到夜市沙卡里巴(康樂市場)品嚐當地的美味小吃。「沙卡里巴」係源自日語「盛り場」的譯音,意指繁華的鬧區。沙卡里巴有很多的美味小吃,包括鱔魚炒麵等等,但是最吸引人的還是名聞遐邇的「棺材板」。
「棺材板」名稱聽來令人毛骨悚然,卻具有獨特的風味,是台南頗負盛名的一道美味點心,既然是令人垂涎的美食,又為何被稱為「棺材板」呢?
話說日治時期的1940年代,有一位許六一先生,他對於烹調一直有極濃厚的興趣,也曾在沙卡里巴賣鱔魚意麵、八寶滷飯等小吃。而就在戰爭最激烈的時期,他應召前往南洋當軍伕,直到終戰後才回到台灣。
太平洋戰爭結束後,百廢待舉,不數年即逐漸欣欣向榮。許氏就與一位昔日的軍中同袍共同在台南夜市開了一家小食堂,經營台式料理。可是沒多久又遭逢國共戰爭,引發了史上有名的1949年大遷徙,大約有200萬軍民撤退台灣。1950年韓戰爆發後,美軍顧問團駐紮台灣,西式餐點也隨著美軍的駐地散布在台灣各地。
台南在這段時期流行一道形狀方正的點心,因為類似木盒而被戲稱為「棺材板」,而流傳至今。至於「棺材板」名稱的由來,又是一段頗饒趣味的傳說。
話說某一天許六一先生與朋友在聊天中討論起如何開發一種結合中西口味的新食譜,因為許六一先生曾經學習過西餐的烹調,因此他就突發奇想地採用雞肝為主要內餡,再加上其他中式配料,填在西式酥盒內,創造了台西合壁的小吃,取名為「雞肝板」。後來也幾經改良,首先將特製的麵包炸過之後,將中間挖空,做成木盒的形狀,再倒入熱騰香濃的內餡。由於「雞肝板」的形狀類似棺材,因此許六一的友人就戲稱為「棺材板」,許六一不但毫不忌諱,而且在1959年正式將這道點心定名為「棺材板」。此後這名稱,就成了家喻戶曉,代表台南道地傳統的點心小吃,而流傳至今。
現在則為了配合現代人的飲食習慣,而將內餡改為奶汁海鮮蔬菜與吐司搭配食用,使得酥脆與滑順的口感融合在一起,充滿絕妙的美味。改良後的「棺材板」是將厚實的吐司麵包油炸後,將上端部分切開作為頂蓋,再挖空中間部分,加入炒香的麵粉,及由洋蔥、高湯、牛奶、雞肉、墨魚、豌豆及紅蘿蔔等食材芶芡做成的內餡,再放上用土司做的蓋子,棺材板即告完成,在食用的時候,要先吃頂蓋,再依序品嚐內餡。由於它的食材吐司以及使用刀叉就食等,處處隱藏著西方的元素,因此頗饒趣味,另有某種微妙的吸引力。
想當年,許六一先生的偶然巧思,卻成為今日家喻戶曉的美味小吃,誠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現在只要到了台南,大家一定會想到「沙卡里巴」品嚐許六一先生所發明的「棺材板」。


台灣采風錄──自然界的守護神──三界公
作者 ‧ 編輯部 ‧
阿嬤說:「天官好樂,地官好人,水官好燈。」
我們都知道有上元節、中元節,但是很少聽到「下元節」。其實每年農曆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也是華人社會的節慶之一。相傳這一天是三界公之一的「水官大帝」的生日,也是祂下凡人間為民解厄之日,因此這天人們會準備香燭祭品祭拜,以祈求國泰平安,因此又被稱為「消災日」、「謝平安日」、「下元水官節」等節稱。
民間俗稱的「三界公」在道教中稱為三官大帝,即為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又稱為天官堯、地官舜、水官禹,意即掌管天界、地界、水界三界之神明,其位階僅次於玉皇大帝。民間將此三官的生日分別訂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因此下元節,即為民間信仰中之水官洞陰大帝的誕辰。
此乃源自於中國古代的君臣百姓對於蒼天覆蓋萬物,生風化雨,大地生成五穀,負載萬物,水源滋潤生靈,培育生命,因此對於天、地、水等大自然之神存有敬畏之心。經過數千年之流傳,逐漸將天、地、水神格化,尊稱為三官大帝或三界公,並賦以「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神威。這種現象充分反映了老百姓對蒼天護佑生靈的崇敬之心,因此也演變成一種信仰。而三界公的誕辰日也分別被尊為上元、中元、下元的「三元節」,詳細說明如後:
天官大帝:
上元節,又稱元宵節,即為天官大帝誕生日。民間將祂視為福、祿、壽三仙之中的福神。由於天官是上元一品賜福紫微大帝,因此又以天官為福星,所以在戲曲「天官賜福」中,即將天官視為賜福之神。
地官大帝:
中元節,乃是地官大帝的誕辰日,名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地官由元洞混靈之氣和極黃之精索結成,總主五帝五嶽諸地神仙。因此在中元節當天或普渡時,都要祭祀所有亡靈,也祈求赦免祖先亡魂之罪。
水官大帝:

下元節,乃是水官大帝的誕辰日,三品水官掌管水帝暘穀神王、九江水府河伯神仙及水中諸神。水官有解厄之威,因此民間必會祭拜水官為流年不利者祈求改運。此日也是進補財庫的大吉日,因此人們都會在此日祈求招財進寶。
有關三界公的傳說,也有自然神人化的說法,此說主張元始天尊所生,天官為堯,地官為舜,水官為禹;另一說則是「三清」元始天尊化為上元天官之神、靈寶天尊化為中元地官之神、道德天尊化為下元水官之神云云。
華人社會在農曆十月十四的子時便開始祭拜三界公,一般祭品為牲禮、鮮花、素果、壽麵、菜碗、酒菜等神饌供品。宮廟中的祭祀更為盛大,除了豐盛的祭品之外,當日再由管理人或爐主主祭祈福。
無論如何,十月十五日下元節這一天,傳統上道觀會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排難解憂,家家戶戶也都會備妥供品,祭拜水官大帝,祈求闔家消災避邪、解脫厄運,迎接平安好運的一年。




各社活動輯要

編輯後記
作者 ‧主編‧
位處亞熱帶的台灣,到了十一月份才真正的入秋,相信我們已經逐漸感受到秋天的涼意了。從去年開始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我們台灣很幸運的已經有效的控制了疫情,這一切都要感謝政府及全體國民的努力,但是我們仍然要呼籲全體國民不能鬆懈我們的危機意識,以免在秋冬季節又死灰復燃,使我們的努力功虧一簣。
下年度的國際扶輪年會將在美國德州的休士頓舉行,休士頓市是德州的首府,也是美國的第四大城,休士頓的林登‧詹森太空中心是美國重要的太空基地,因此也被稱為「太空城」,本期的「沒有極限」一文,詳細的闡述了休士頓如何以全球多元化的背景展望未來,全文長達12頁,以配合「不可錯過2022年年會的七個理由」一文,鼓勵各位社友踴躍報名出席2022年國際年會。
在全世界氣候暖化的危機逐漸逼近的此刻,年輕的烏干達氣候運動家瓦妮莎‧納卡特對國際組織疾呼應該關注非洲的氣候變化,本刊特別轉載了訪問瓦妮莎的紀錄,希望喚起人們對氣候變化的關切,畢竟這是全人類共同的議題。
國際扶輪社長當選人珍妮佛‧瓊斯在「全球公民現場」音樂會中宣布扶輪將提供9,700萬美元做為永續服務專案之用,本刊特別撰文報導。2021-22年度台灣扶輪社員擔任國際扶輪之職、委員職務的名單已經正式公布,請參閱本刊之報導。
國際扶輪3521地區邵偉靈前總監罹病一年多,不幸於本年9月16日清晨去逝,本刊特別專欄介紹邵故前總監的略歷及對台灣扶輪的貢獻。
台灣各地區的扶輪社已經如火如荼的展開各種服務活動,如3510地區高雄社的「第二代智慧十二導程心電圖機」之捐贈,及3490地區三重千禧社的「送愛到花蓮」都是很好的服務計畫。
3481地區台北西區社王子哲社友的「重九憶往」、3521地區吳蓓琳前總監的「煙花三月下揚州」辭藻優美,字字珠璣,值得我們細細品味,3522地區蘇一仲前總監的「教堂的磚瓦」發人省思,都是令人激賞的作品。世界各國郵票的設計,常常都會隱喻一段故事,3510地區潮州社丁天降社友所撰之「一張郵票的故事」就述說了史懷哲醫師的行誼,他的故事其實就是我們扶輪所追求的典範;3521地區台北北區社賴東明前社長的「老年生活的推薦」,激勵我們資深的扶輪社友做一位優雅的老人,過一個有意義的老年休閒生活。
本刊在最近幾期承蒙3481地區台北社溫銘嚞前社長的邀稿之下,刊登了最先進的科技知識,本月號由曲建仲社友撰寫「太空競爭時代誰將會是贏家」,這是既神祕又令人期待的未來,讓我們聽聽他說些什麼?
我們目前開闢的一些專欄,如:「老建築的巡禮」、「老照片的故事」、「饕餮奇譚」等等,都是我們擁有的園地,也是我們共同的回憶,歡迎各位社友踴躍投稿,分享我們過去精彩感人的記憶。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