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義人」外一章
2021/07/06  閱覽數 808  作者 台北中山社 李博信PP Marine 分享至


滯美時期的王替夫

在歐戰期間納粹德國大舉撲殺猶太人的時候,有二萬多非猶太人不顧生命的危險,拯救被追殺的猶太人,他們在戰後被以色列政府授以「國際義人」的榮銜。但是還有一些人做了同樣的義舉,但是卻因為他們的身分、政治背景而沒有被列入「國際義人」名單內。從治史的觀點上,既然有此事實,就不應該刻意予以忽略,因此筆者特將蒐集的資料,彙整為文,以饗讀者。

例如當時在滿洲國擔任外交官的王替夫即為一例,他以滿洲國外交官身分拯救了大約一萬多名的猶太難民。

1938年意氣風發的王替夫與夫人何書云在柏林
王替夫,1911年生於吉林省永吉縣,九歲時即通曉英文,並無師自通自習俄語兩年。他曾經就讀哈爾濱工業大學,後來畢業於安東省特別區法政大學,在大學時代他是學生領袖,曾經募款支援抗日的馬占山。他很有語言天分,在大學期間即已通曉日、俄、英、德四種語言。若一切順利的話,他應該可以在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外交部受到重用,然而往往事與願違,當時的時空環境並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後來他進入滿洲國外交部服務,首先被外派到西伯利亞的赤塔,旋即又轉派擔任滿洲國駐德公使館「理事官補」。他到了德國之後也獲希特勒召見,並共進晚餐。當時剛好是納粹德國實施「排猶政策」的敏感時期,直到德國入侵波蘭之後,即正式照會所有邦交國不要發放簽證給猶太人。滿洲國駐德公使呂宜文也接到外交部不得發放簽證給猶太人的訓令。
1939年春天,幾位猶太難民前往柏林的滿洲國駐德公使館申請簽證,當時負責發放簽證的王替夫毫不思索地簽發給他們,此事傳出之後,很多猶太人開始聚集在滿洲國公使館,排隊等候申請簽證。王替夫也義不容辭地一一簽發給他們。德國政府獲悉後,即向呂宜文公使提出抗議,雖然呂宜文也指示王替夫停止發放簽證給猶太人,但是王替夫不為所動,仍然繼續簽發,呂宜文也默許不加阻止。由於申請簽證者眾,王替夫經常加班到深夜。如此到1940年5月前後大約一年,王替夫總共發出的簽證超過5,000份,當時一張簽證可供一家使用,因此受益者多達12,000人以上。這些取得滿洲國簽證的猶太人,到了滿洲國之後大都前往哈爾濱,或轉到上海的日租界,有些則輾轉前往美國,或經由俄國前往巴勒斯坦。
二次大戰結束後,王替夫因為屬於「偽滿」官員身分,而被蘇聯拘捕,關押於西伯利亞戰犯集中營長達12年,被遣返回國後又被下放22年。獲釋後於黑龍江文史研究館工作。退休後因為衣食無著而淪為打更老人長達十年,過著貧困淒苦的日子。
晚年的王替夫,為人親切隨和,雖然歷經榮華富貴和淒寂貧困的生活,但是仍然很優雅的度著恬淡無華的日子,而且在他微薄的收入之中,還是省吃儉用的撥出一些積蓄免費幫助上千名青年學生進修外語。這些學生有些後來擔任外語教師,有些考上了大學、甚至取得碩士、博士學位。


王替夫1940年為猶太人簽發的護照
這位身高近190公分瀟灑飄逸的老人,幾十年來都喜歡吃饅頭蘸牛奶。而他的街坊鄰居也一直都不知道這位孤獨老人過去的來歷。老人也不想提起他複雜的人生:他是唯一和希特勒共進晚餐的中國人;他是拯救1.2萬猶太人的義人,而他也是被稱為「偽滿」政府的高官。

直到2001年,這位謎樣的老人逝於哈爾濱狹小的公寓。


由哈爾濱抵達上海的猶太人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