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AKS Foundation Circle會員 PP ER蔡衍榮
愛心與行動寫就一生的善行
2024/10/30  閱覽數 82  作者 撰文:台灣扶輪駐地記者 3482地區台北中城網路社 PP Dolly杜孟玲
照片:PP ER辦事處
分享至


台灣第一位AKS Foundation Circle會員是3522地區台北仁愛社PP ER蔡衍榮。不喜歡宣揚,行事低調,但他所做的服務卻意義深遠,激勵著周圍的人一同前行。接洽台灣扶輪月刊封面人物專訪邀約時,他謙虛地表示自己更希望能以「連續38年100%出席率、熱心參與公益活動的資深扶輪人」為專訪重點。
簡介
PP ER留學日本,台北市大稻埕望族蔡合源家族第三代長子。因對藝術及建築有深厚的興趣,早年旅居日本及歐洲旅行豐富了他對建築及藝術的閱歷,除了收藏藝術品,對台灣本土藝術家格外相惜,除了長期贊助支持如朱銘、楊英風等大師,對於後進更是不遺餘力的支持。在事業體不定期展出小部分收藏品,是一位藝文愛好者。也長期捐助各式獎學金及藝文活動。
耳濡目染行善情‧家學淵源做公益
從小看著父母親行善助人,家庭氛圍讓修路、補橋變成義不容辭的志業。圓山飯店後面登山步道便是父親常常津津樂道引以為傲之作,常說修路只是一件小事,卻可以帶給人們長久的便利。
沿襲家風,其父蔡阿仕帶有理想色彩的思路,讓ER對公共事務始終堅持:只要對的好事,只要不超過能力範圍,都值得去做。
寬闊的扶輪成為他可以體現對社會服務熱忱的新道場。從社、分區到地區的活動,感覺起了微妙的變化。透過服務,朋友越交越廣,服務越做越深入,參與其中,感受到服務的喜悅,「服務最多、獲益最大」,意識到成為真正扶輪人,知曉扶輪的偉大。
100%出席與永不止息的扶輪熱忱
PP ER連續38年保持100%出席率,背後是對扶輪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堅守,並且用自己的行動證明。參加扶輪,不僅僅是參與活動,更是一種責任和承諾。儘管ER十年前就免計出席,還是週週報到,積極參與各項扶輪活動。仁愛社裡面有6位38年連續出席100%,不簡單。不用互相提醒,不必互相打氣,一定來的。6個人從頭到尾不遲到、不早退。6個裡面ER是最帶笑臉,大家都知道ER很忙常出國。連分區、地區的活動、會議都算,可以做到200%出席率,平常一個禮拜大概就有兩、三次為扶輪奔走。從出席中學習新事物,和社友們的努力和熱忱互相感染,這是持續參與的最大動力。
扶輪社友娶媳婦或者嫁女兒,最早到的那一群人一定是主人家的扶輪社友。扶輪社友高標準的準時傳統,是很好的一種生活教育和習慣。
2024年8月初,ER有緊要急事必須出國處理,他還是專程參加社例會,當時主講人已經開始講話,進去先跟大家抱歉:「我有重大事情,過來打個招呼,就要離開,因為明天一大早搭飛機出國。慎重地和每個社友一一握手,然後,與6位老社友互相擁抱之後,便回家去。社友雖然嚇了一跳,但都明白ER萬不得已從不遲到,也不早退。
捐款從小額做起
有些社友真的比較慷慨,以前每次例會寫IOU單,每屆捐款會越加越多。記得那時仁愛社授證還要拍賣,30年前喊一幅一萬塊、兩萬塊的畫,要拍賣到十萬、二十萬。ER認為每個人年紀、經濟條件和參加扶輪社的出發點均不一樣,應該改變比賽捐款的風氣!捐款不應該成為壓力。於是,他擔任仁愛社第10屆社長時,率先推動每位社友統一為小額捐款兩百元,讓每個人都能輕鬆參與,成功激發更多社友的參與感。
ER覺得社友相互關心比什麼都重要,會關心社友,便會感動社友,繼而一起幫忙社區、社會、國家。扶輪的精神不在於捐款的多寡,而在於每個人都能透過行動關心社區,幫助他人。因此,也從各個面向鼓勵社友養成捐款的習慣,譬如,當社友診所開業、公司開幕、弄璋弄瓦喜獲麟兒、喬遷或有婚喪喜慶時,鼓勵社友寫個小額IOU單慶祝,祝賀的對象也感受到每位社友的祝福,彼此都很開心。不攀比財富,凝聚社友向心力才是目標。
情緣串起件件美事
建國中學管弦樂團是仁愛社的扶少團,因此仁愛社十週年授證,在君悅飯店盛大舉辦時,邀請建中很出名的樂旗隊,來了4人表演。隔年,從媒體得知他們比賽去年是亞軍,今年是冠軍,過程艱辛。得獎的影片中,樂旗隊全程在隊伍行進中表演,很不容易。ER惜緣、惜才,第一時間請人聯繫,才知道他們申請經費,教育部給五萬,外交部給三萬,杯水車薪不足支應。樂旗隊每次出去約80個人,外加一半以上的家長跟著去幫忙搬大鼓等大型樂器、制服和配備當後援團,整團至少上百人需安置、管理。當時ER的基金會成立,所以一路贊助樂旗隊出國樂器的運送、教練費等等16年。
有次室內成果發表會安排ER坐在校長的旁邊,看樂旗隊表演生動,但學長傳學弟,隊員代代相傳腳跟著地的專用黑鞋,都褪色了。於是,每年送全隊隊員每人一雙德國進口新鞋子。這事讓ER驗證親力親為參與服務才會得到該關心的重點,才會知道學生缺鞋,繼而製造善的迴圈。
十年一大案
藝術與公益的結合,守護文化的初心
ER不主張留給孩子太多錢,善用其中便可以做很多事。這樣的信念讓他在民國98年,60歲時,安頓好事業,成立「財團法人旺台環境文化基金會」和「財團法人旺台文化教育基金會」。
事無大小,一切都是時機和緣分。基金會做的每一個案,件件都已水到渠成,幾乎是想要做的事情都已完成。廣博美譽之作有:
1. 60歲
1)「台北大同區日新國民小學百年紅樓」
這是ER帶領基金會做的第一個案子。先前,父親在基隆為他留下了一間不太賺錢,一百多年的日據時代冷凍老工廠,員工24小時在零下20度工作非常的辛苦,一直不知道怎麼處理,很頭痛。而且,30年前因樂旗隊去建國中學大門口看到紅樓,百年校舍用不一樣尺寸、顏色和質感不一樣的磚頭補修,覺得很醜。
ER和父親讀的小學也是日據時代,大正四年蓋的日新國小,延續父親對學校的情感,時常贊助學校所需。在當時,學校再四年就是台北市唯一一間百年校史的小學,修整紅樓校舍別具意義。恰巧敲工廠的磚頭,發現居然跟日新國小紅樓是一樣的。於是,把父親的工廠拆掉,取得36,500塊一百年前的磚去整修96歲的紅樓,卸下放心裡20多年,心頭最沒辦法解決的難題,頓感舒暢。
100年的校舍,也成功申請成為歷史建物。地區扶青社幾乎都在這裡辦活動。屬無償修復台北市古蹟,2013年獲台北市政府頒發「台北市傑出市民證書」的殊榮。
2)「蔡合源宅第」是蔡氏家族的起家厝,建於1947年,2010年登錄為歷史建築,現為基金會之用。
3) 「日新國小的仕招樓演藝廳」,紀念父親蔡阿仕與母親蔡陳招老夫人,各取其名一字建造。這是一棟集教學、會議、音樂、舞蹈等多功能的樓房,希望學子們能在專業優質的環境中學習、表演。
4) 「仕招亭」紅樓整修期間,特將其父蔡阿仕捐贈之文道亭拆除重建兩座仕招亭,以紀念父親長期熱心對日新國小教學資源與環境改善的捐助。
2. 70歲,承先啟後、勇於創新的「旺台樓」
配合台北西區大翻轉,歷時2年9個月完工落成。1樓為國際教室、2樓是對外開放的科技中心,300人的演藝廳,民眾可租借、舉辦藝文活動。溫水游泳池、演藝廳、多功能教室,最重要的是台北市的Makerspace(製造者中心)正式搬進大樓,預想成為台北市科技教育的中心。
3. 80歲的作品,設計規劃中。
ER認為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根基,保存歷史建築讓下一代能夠瞭解並珍視過去的文化遺產。只有當我們珍惜並守護它,才能讓我們的後代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蘊。通過兩個基金會讓創辦人ER 60歲、70歲的夢想得以實踐。從少年到現在,ER做的每件事是後半輩子快樂回味的泉源,愛台灣、愛鄉土,積極維護環境景觀及歷史文物資產保存,為社會、文化和教育貢獻更多力量。
國旗在海外的震撼
ER參加第一次國際年會,到大阪就為了一場活動裡面那幾秒鐘的興奮,幾分鐘的感動,然而真足矣!
38年來,仁愛社社友參加過國際年會,除ER之外大概只有一兩位。2024年有感新加坡的國際年會離台灣又近,一樣是華文、華人社會但和台灣就是不一樣,必須身歷其境去感受,在ER號召之下總共帶了六十幾位都是第一次參加國際年會的社友,最後,每個人都在新加坡年會會場被那股愛台灣的熱情感動了。
挑戰文化差異的巴西年會
參加國際年會帶來榮譽感與驕傲,參加的次數越多,越能感受舉辦這麼大型活動不易之處,好幾場幾萬人同時開會,享受每一次開會累積出來的成果,想想這些是多少人,多少日子辛苦的規劃、執行,我們只要坐在那邊享受扶輪。
記得,2015年飛機坐了很久,很辛苦,去巴西這一趟因為Gary是第一位代表台灣人當上國際扶輪社長,ER覺得十分值回票價。
人生地不熟,其實很折騰人。在巴西總共住了四天,記得第一天去很出名的商場走走,想要點個麥當勞大麥克,點了半天不得要領,結果靠排後面的一個日本人幫忙。這件事讓不喜歡求人的ER從此不是在會場,就是待在飯店裡面,不敢出去。但又因為了Gary的關係,為了這位代表台灣出去的社長,一定要捧場、一定要相挺,晚上還是冒險出去參加AKS晚會,一路覺得好可怕!但是,無論如何,必須站出去,也由於全程參與,瞭解這是一次成功的國際年會,Gary給足了台灣人面子,一點都沒有漏氣。
台灣是國際組織的一員
很多社會服務的本質,可以激發人們善良的本性。
為善最樂 —— 激發善的本性,越做越大。捐款也一樣要從小額開始捐。譬如咖啡錢對每個人都不是問題, EREY鼓勵以一百塊美金一天一杯咖啡的錢就可以捐款行善。少少的EREY開始集結所有台灣社友的善心,擴大的效益感動很多台灣內部與外在的人,台灣內部的人驚訝自己可以越做越大,越多人因此受益;台灣以外的人可以因而正視台灣的存在與實力,隨著時間慢慢地去感受到台灣對世界的善意。
社友常問:為何捐給國際扶輪?本土當然要持續照顧,放大格局,無非是要展現台灣的規格讓世界看到,的確,靠著你我的努力,台灣今天已是不容小覷的扶輪大國。
支持中文成為國際扶輪官方語言
2014年10月,成為AKS會員2年後,跟著Gary去芝加哥,Frederick帶他到外面指著一面主牆,比爾‧蓋茲因比例贊助每筆根除小兒麻痺捐款的一半,位列中間最上面的位置。第三排的左邊下方是台灣政府,因為李登輝、陳水扁和馬英九3位總統都承諾5年捐五百萬。Frederick問ER想不想放在比爾‧蓋茲的下面?ER當下沒做任何表示,Frederick也沒有再勸進,然而,這件事他已放在心上。
後來ER做出捐獻卻為善不欲人知,社友都不知道他是任何獎項的會員,也查不到他的名字,因為芝加哥扶輪世界總部捐獻名人牆上牌子只寫「台灣Yes」,意寓為台灣加油。
他捐獻的機緣是因為恰逢1.Gary馬上就要上任RI社長和2.中文可以成為支援語言是最重要的,ER想一方面給Gary加油,一方面為台灣打氣,也幫台灣推一把上去。
他發現中文社友人數還不夠,便和社友們心急火燎地把太太都拉進來,希望早日可以達標到4萬人。
單純的喜悅‧永續的服務
這筆助益規劃一半永久基金,另一半贊助外國學生到台灣讀書。最近幾年都沒人來申請,反而贊助一位在台灣做很多公益事業的年輕人出國深造。還有自己私人的文化教育獎學金贊助很多國外的學生到台灣來讀博士班。已經累計好幾十個,其中,每年還有固定3個台灣米山獎學金。
ER每年都跟這些還在台灣的受獎生像Niki、Neilie、Benjamin,還有台中Brain一起過年吃飯、發紅包,他們都很開心。一般贊助的都是亞洲人,有的會寫信,有的過年過節會來拜訪。每年日本米山有5位日本學生,他們寫賀年卡、送聖誕卡,回報的比例比較高,有一個丹麥學生寫過一次兩次信,算很特殊。也有不善表達感恩之心,離開就無音訊。
基金會請了3個專業人士處理獎學金、聯絡學生,ER希望除了米山獎學生加強台日友誼交流同時鼓勵世界各國優秀人士來認識台灣,其實,ER對這些學生沒有具體的期望,也沒希望他們做什麼,只是期望他們在台灣的時間感覺很好,感覺到我們台灣人的友善。
假如沒有參加扶輪社,不會去接觸扶青社,扶少團和受獎生等年輕人,接觸後覺得很喜歡年輕人。快樂是一種心情感受,學生帶給ER是自然產生的快樂。
大家都認為ER很慷慨,其實他是很有原則,不會隨意亂贊助。一般社團裡面對救濟急難很捨得,文化的事情比較不積極,ER卻對於歷史、文化情有獨鍾,自己理想自己完成。一切是機緣,每年也固定提供獎學金培養兩位音樂系或藝術系的學生,純粹栽培,沒有什麼條件,申請、書審、通過即可。
親力親為做服務‧感動自己‧感動社友
ER有感而發:台灣有錢的人很多,但實際出錢做公益,沒那麼容易。
剛剛參加扶輪社時,覺得知易行難,講是容易,但要做到就沒那麼簡單。38年來從不太在意,慢慢學習用心感受,一直感受到現在,受益無窮。以每年地區年會為例,幾乎都是從頭參加到尾全場學習。越融入,越感動,才會越參加越多。沒有親自參加活動,就不會瞭解主辦社友以智慧和辛苦希望呈現的主題。活動用心辦,從其中得到社友的感動。當然, ER是常出國的人,但是只要在國內、活動有意義、有空可以參加,基本上都會自動參加。總監和主辦人不用特別拜託,一定出席支持。
由於全心投入,曾成為一個沒有當過PDG,以社長身分作為國際扶輪社長代表被派到東京最大的日本2580地區,許多社友對此並不訝異。
ER是三個社的保母,ER一出現大家就會比較守規矩。第一、大家知道他是四四方方講規則,但是有自信會給很多好的示範,第二、很少承諾,但說話算話。因為參加扶輪社,可以一面觀察,一面付諸行動,並且產生很多發想,默默做,不間斷地做,分內的事情一定要做好。要從小的地方開始做起,你要從身邊的人開始關心,才有辦法擴大到社會層面。
期許與呼籲
點滴善行,累積起來也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都說台灣最美的是人,只是最近好像看到一些反例,令人憂心。我們扶輪人都是社會的菁英,應該要帶頭來關心大家才對,儘量去關心自己身邊的人。一個人力量有限,讓扶輪人集聲號召,用愛心與行動延續希望,做好真的實踐家、善的領頭羊、美的代言人。扶輪是一種生活態度。期待更多人加入扶輪,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