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玉器之「美」與「德」(上)
2021/07/01  閱覽數 707  作者 3521地區前總監吳蓓琳PDG Pauline 分享至


▲紅山文化玉器中擬神化的阿嬤雕刻

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形成的早期發展階段,玉器的貴重性已被彰顯在它的用途上,被視為是能貫通天地、與祖靈和神靈溝通的禮祭中核心物質相的載體。經過多個朝代,玉器繼續發揮了延續文明的血脈、凝聚民族共識等重要功能,成為最能代表中華文化的象徵。

東漢袁康《越絕書》中記載的戰國時代風鬍子對楚王說的一段話: 「軒轅、神農、赫胥之時,以石為兵,斷樹木為宮室,死而龍藏,夫聖主使然。至黃帝之時,以玉為兵,以伐樹木為宮室,夫玉亦神物也,又遇聖主使然,死而龍藏。禹穴之時,以銅為兵,以鑿伊闕、通龍門,決江導河,東注於東海,天下通平,治為宮室,豈非聖主之力哉。當此之時,作鐵兵,威服三軍,天下聞之,莫敢不服,此亦鐵兵之神,大王有聖德。」
由此可知,中國的「玉器時代」在公元前兩千多年前黃帝的時候,已經進步到可以之製作兵器。
石材從遠古時期已被人類使用作切割的利器,但從甚麼時候人們開始有能力分辨石質,並在選擇石材時發現「玉」這種美麗的彩石呢?從過去幾十年在中國不同的地區出土的古物中,對於人類使用「玉」的歷史,提供了很清楚的脈絡。
紅山文化 (公元前4000-3000年)
首先是1935年開始發掘的紅山文化遺存。紅山文化分布在蒙古的中南部、河北的北部及遼寧的西部,以內蒙古赤峰山地區最為集中,而紅山文化時期發掘的玉器可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形成的重要標誌。
紅山文化時期以務農為主,還有畜牧及漁獵,所以在出土的陶器或玉器皆可看到與當時生活相關的特徵。紅山文化時期的玉器工藝精湛,令人無法想像五千年前的人是如何獲得此等技術的。當時人類能在地上跑,水中游,唯不能在空中飛,所以崇拜鳥類,所以將玉石打造成鳥的形狀。當時以務農為主,所以崇拜牛,玉器也將牛擬人化。紅山文化的社會是母系氏族社會,女人是家主,主持的長者叫「阿嬤」,玉器中也有將「阿嬤」擬神化的雕刻。
紅山文化出現大量手工精美環狀的龍形玉器,所以紅山文化被認為是中華「龍文化」的起源,也是出土玉器中最早出現的「玉龍」。


紅山文化玉器中的玉龍
大汶口文化玉器上出現的文字雕刻


大汶口文化出土的玉璧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100-2600年)

大汶口文化出現在山東、安徽、河南及江蘇北部一帶。在這些地區出土的陪葬玉器包括玉環、玉鐲、玉瑗、玉墜、玉珠、玉鏟等。而這時的玉器上,已看到雕刻的文字從一個字到十個字的集體出現,還有一些反映了當時的生活狀況,例如捕獸、狩獵、放牧等的雕刻。
良渚文化(公元前3000-2500年)
良渚文化發現的地區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玉器數量非常多,主要是玉琮、玉璧、玉鐲等單件,也出現了組合的飾品。琢磨更為精進,造形優雅、觸感平滑、切割打磨精巧,在美感上又更精進了。

鬼斧神工的玉琮雕刻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尤以玉琮最為重要。玉琮是祭拜用途的禮器,形狀成內圓外方,雕刻工法精細微妙,即使在今天,玉石工匠也不一定能掌握那種細如髮絲,綿密的陰刻雕工。

良渚文化中還有一種重要禮器是玉璧,主要用途是祭天,但在良渚文化中,璧也是財富的象徵。
良渚文化的玉器基本都是呈灰白色的青玉,但良渚文化的範圍內是沒有玉礦的,鑑於那個時期運送這些石材並不可能,所以這些玉器的材料來源,至今尚是一個謎。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