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傳統節慶──天貺節
2021/07/01  閱覽數 4025  作者 ‧ 編輯部 ‧ 分享至


阿嬤說:「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
在台灣,很多人都幾乎忘了有一個傳統節日就是農曆六月初六的「天貺節」。這個節日,俗稱「六月六」。「六月六」只是一個小節日,沒有甚麼特別熱鬧的活動,主要是祭神、藏水、曬書、曬衣服、被褥;人畜洗浴、驅蟲,祈求晴天等等活動,幾乎都和夏季的酷熱有關。而且這天也是女兒回娘家的日子,故又稱「回娘家節」、「姑姑節」、「蟲王節」等。
「天貺節」是中國漢族的傳統文化節日之一,現在已經逐漸式微。傳說天貺節是和大禹的生日相關,又說是玉帝將天門打開以賜福黎民之日,故又稱開天門、天門節。在民間的農民曆中,人們將「天貺節」這一天視為「開天門」之日,當天為「南天門大開」。此乃源自於民間流傳的說法,即玉皇上帝會在黃曆六月初六這一天開啟天庭大門,任何有緣人都可以瞻仰玉皇大帝的御顏。庶民甚至可以向玉皇大帝祈求寬宏大量赦免自己無意犯下的過錯。
據安平縣雜記:「六月初六,俗名是『日天門開』,人家競曝衣服,謂不虞霉爛。」又據「宋史」記載,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六月六日,因為天書再降,皇帝敕封此日為「天貺節」,「貺」即賜與之意。這天也是補運的日子,官方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民眾可以祈求消災解厄,萬事如意。
慶祝天貺節各地習俗略有差異。台灣的善男信女可以在初六或初七於宮廟慶祝天貺節,祭拜玉帝、天神,以祈求補運。在祭拜祈福後會播撒拜祭後的喜糖讓信徒們分享。現在的一般民眾大都自行準備祭品到寺廟祭拜補運。這類補運習俗目前在台北的關渡宮、行天宮、松山慈祐宮、板橋慈惠宮、艋舺龍山寺、艋舺青山王宮、艋舺祖師廟、西門町媽祖廟、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大龍峒保安宮等知名廟宇都很
盛行。
從前中國各地的風俗也各有相異,例如:在北京有喝綠豆湯、食用肉包、炒韭菜、煎茄子和煎餅等習俗;華北地區吃饅頭,西北地區則吃烙餅;在山東有些地區,還有吃羊肉的習俗,據稱夏季吃羊肉,有以毒攻毒的作用。在中國南方潮州汕頭地區因為西瓜產季已過,因此六月六以後就較少吃西瓜了。江、淮一帶則吃茯苓糕和炒麵。由於這個時節的天氣開始悶熱,因此有些地方也盛行郊遊、賞荷花,以解暑氣。此外,據說從前在元、明兩朝的中國南方,習慣將每年六月六定為洗象日,後來則逐漸演變成替貓、狗等寵物洗澡。
民間相傳的「六月六,曬紅綠」也是傳統民俗之一。「紅綠」,指的就是五顏六色各式各樣的衣服。民諺曰:「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初始是因為皇宮內每年都在此吉日為皇帝曬龍袍。後來從宮中傳至民間,家家戶戶起而效尤,也在這一天將收存於箱櫃中的衣服取出,曝曬在晴朗的陽光之下,可以去潮去濕,此後即久而成俗。此外也有更優雅的傳說,就是要選在六月初六這一天曬書。究其緣由,相傳唐代高僧玄奘從西天印度取經回國,於過海時經書不慎被海水浸濕,於是在六月初六天氣晴朗之日,將經書取出曬乾,此後六月初六就被視為吉利的日子,而成為曝曬書畫以防霉蛀的吉日。
在博大精深的漢人文化中,留下了很多深具意義的習俗,姑且不論其是否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但是其所留下來的精神,仍然傳衍著我們固有傳統文化的
內涵。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