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糖業之父── 新渡戶稻造
2022/06/29  閱覽數 2333  作者 台北中山社 李博信PP Marine 分享至


1984年到2004年間在日本流通的5,000圓紙幣上的肖像人物── 新渡戶稻造(1862-1933),他是日本近代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農學家及教育家,他和台灣也有很深的淵源,對發展台灣的農業經濟有很大的貢獻。
本文所撰之「新渡戶稻造」行誼,僅包括他的「武士道」觀及振興台灣製糖業等兩大區塊,前者代表他的思想,後者是他對台灣經濟的貢獻。
新渡戶稻造,1862年生於日本東北地區的岩手縣的盛岡市,是佐幕派的南部藩武士之子。於明治維新時入學東京語言學校,後來又考入培養北海道拓殖人才的「札幌農學校」。當年日本開發北海道是參考美國開拓西部的經驗,因此聘請著名的William Smith Clark博士擔任創校校長,而校務的運作也大都聘請美籍專家規劃,授課也完全使用英語,成為美式的學校。
1881年,他從農學校畢業後,暫時在北海道開拓使廳、農商務省就職。
1883年考入東京帝國大學,他在面試時對主考官說:「我是要當太平洋之橋梁。」「我要將西洋思想傳到東方,將東洋思想傳到西方!」此後這句話就成為他的信念,也為這個承諾奉獻了他的一生。
他在東大讀二年後,因為不符他的期望,乃於1884年赴美留學,在約翰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大學攻讀歷史與政治。新渡戶稻造在美期間成為基督教貴格會(Quaker)教徒,深受和平運動、婦女權利及奴隸解放精神的影響,也因緣際會結識了日後成為美國總統的威爾遜(Woodrow Wilson)先生。
1887年返日受聘為札幌農學校教授,並獲得公費補助赴德國留學,先後在波昂、柏林、哈勒等大學研究農業史、統計學、農業經濟及農業政策等。1890年以「日本的土地所有、分配與利用」於德國哈雷-維滕貝格大學(Martin-Luther-Universität Halle-Wittenberg)取得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然後轉赴德東研究容客(Junker)階級的殖民政策。1891年返美與美籍的瑪麗·埃爾金頓(Mary Elkington)在費城結婚。同年自費出版英文論文「日美關係史」,獲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名譽學士。隨即返日回到札幌農學校教授農業政策、殖民論等。
1897年因神經衰弱自農學校暫時停職前往加州休養。1899年獲日本文部省頒發日本最初的農業博士學位。
1900年他滯留美國靜養期間,將前一年以英文撰寫的「武士道── 日本精神BUSHIDO - The Soul of Japan」正式付梓出版。接著先後被譯成德文和法文發行之後,世界各國相繼出版譯本多達20幾種的語文,使得新渡戶稻造的名聲遠播世界,甚至美國老羅斯福總統於閱讀之後,才瞭解日本國民的德性,而激賞日本人高尚優雅的天性與誠實堅毅的武士道精神。
新渡戶稻造也將英文原著呈獻明治天皇,並附上「上英文武士道論書」,以闡述撰寫「武士道」的出發點。這本書在1899年出版後,經過幾次增修之後,於1938年由矢內原忠雄翻譯成日文再出版,在日本造成轟動暢銷一時。
1901年他應擔任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的同鄉後藤新平之邀渡台,以臺灣總督府技師的身分,主持振興台灣糖業的任務,後來升任總督府殖產局長。
當時的台灣總督是兒玉源太郎,在新渡戶加入總督府團隊之後,就自然形成以兒玉、後藤及新渡戶三人為核心的「兒玉–後藤體制」,亦即著名的「三頭統治」(triumvirate),尤其當時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所扮演的角色,更特別受到學界的矚目,而其幕後則由一群優秀的文官幕僚所組成的團隊執行,這個團隊實際負責規劃台灣的建設及政務的經營,為台灣建立了輝煌的功業。在這群日本早期的「科技官僚」中扮演相當重要角色的人物,就是奠定台灣製糖業現代化基礎的「新渡戶稻造」。
新渡戶認為農、工、商必須共同合作奠定紮實的基礎,才能帶來社會的繁榮,建造強盛的國家。他希望在臺灣的製糖業實踐這個理念。因此他抵達臺灣履任之後,立即以半年的時間視察台灣全島,他深信臺灣殖產興業的關鍵就在於製糖業。於是他又前往巴黎參加萬國博覽會,並考察歐美各國與其他殖民地的製糖設備,回台途中再繞道埃及和爪哇,實地考察當地製糖業的經營狀況,以充實殖產局長所應瞭解的各種知識。
他在擔任臺灣總督府殖產局長期間,於1901年提出「糖業改良意見書」,這份建言書,立即被兒玉源太郎總督接納,並通令著手實施,以提升台灣的製糖技術及營運效率,促成製糖業的近代化,對臺灣糖業的推展有重大影響,而被譽為「臺灣糖業之父」。
此後新渡戶稻造為了研究製造業的未來發展,乃於1903年回到日本兼任京都帝國大學教授,但仍然擔任臺灣總督府囑託(註:任期制官員),持續指導臺灣農業的發展。
新渡戶回國後,先後歷任第一高等學校校長、東京帝國大學教授、東京女子大學創辦人及首任校長,國際聯盟副秘書長、太平洋國際學會理事長,並於1925年獲任命為帝國學士院會員。
他在擔任國際聯盟副秘書長的七年期間,曾經遭遇日本退出國際聯盟的事件,但是他仍然本著追求世界和平的初衷,妥善的處理尷尬的局面,而受到普遍的尊敬。
1933年,新渡戶稻造參加太平洋國際學會第五次大會後,在加拿大溫哥華突然病倒,去世於加拿大的維多利亞港口西岸,享年71歲。
他是一位學者、農學家、經濟學家、教育家,也是知名的「國際派」人士。他與被譽為「臺灣蓬萊米之父」的磯永吉博士,同為日本時代影響臺灣農業經濟發展的領航者。

名著「帝國主義下的台灣」作者矢內原忠雄先生曾說:「我最敬重的兩位恩師,一位是終生反戰的無教會主義者內村鑑三,另一位就是新渡戶稻造」。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