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與杜詩
2022/03/31  閱覽數 892  作者 ‧ 編輯部 ‧ 分享至


唐宋時期是中國文風鼎盛的時代,除了培育出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等古文八大家之外,唐詩宋詞也膾炙人口,其中唐詩以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等領銜群倫,而宋詞則由南唐後主李煜、才女李清照雙雙摘得桂冠。
詩聖杜甫名列金聖歎所評六大才子之一,自有其文學上的歷史定位。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又號杜陵野客、杜陵布衣,是唐朝的大文豪。杜甫的著作大都反映現實的社會。因為他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來又隱居於成都草堂,故世稱杜拾遺、杜工部,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自小天資聰穎,七歲能詩,被譽為神童,又因孳孳好學,深得閭里之讚賞。及長,於弱冠之年即數度漫遊郇瑕、吳越等地,數年後回鞏縣考取「鄉並貢」。旋赴洛應考進士落榜。杜甫遂赴兗州省親,並開始齊趙之游。數年後返回洛陽,與李白相偕尋仙訪道,談古論今,並約定於遊齊州轉赴兗州時再與李白會面,從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此時正逢開元盛世,天下一片昇平,因此他在這段時期的詩文表現得特別豪放熱情,開朗而有自信,這是杜甫早期作品的特點。
唐天寶年間,玄宗皇帝詔告天下「通一藝者」可到長安應試,杜甫雖然也上京應試,惟因此次科舉是權相李林甫的「野無遺賢」鬧劇,因此使得應考的士子全部落選。杜甫自忖科舉之路窒礙難行,然而為實現自己的理想,不得不干謁權貴之門,奔走獻賦,惟數年來毫無進展。他客居長安十年,鬱鬱寡歡,一直過著貧困的生活,因此大嘆「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大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攜家帶眷出走三峽,經江陵、公安後,抵達岳陽。此後即漂泊湖南各地。晚年因陷入貧病,不幸於大曆五年(770年)冬天因「風疾」,逝於湘江舟中,時年五十九歲。
杜甫的作品在中國古典詩歌中,以風格雄渾高古,渾樸沉鬱,表現中國古典詩歌之現實主義而自成一格,同時他的詩作也因具有社會時代的意義而被譽為「詩史」。因此相對於李白疏朗灑脫的「詩仙」,杜甫則被尊為「詩聖」。在中國文學史上杜甫與李白齊名,並稱為「李杜」。
杜甫在世時雖然名聲並不顯赫,但是他的作品在身後對中國古典文學和日本近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受到尊崇。
杜甫生前之著作「杜工部集」,計收存了詩作1,400餘首,文章30餘篇,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很重要地位。
現存1,400多首之杜甫詩歌大致可分為:讀書和漫遊時期(35歲以前)、困居長安時期(35至44歲)、陷賊和為官時期(45至48歲)、西南飄泊時期(48至59歲)四個時期,由於他的作品連結了這四個不同時期社會現象,因此也是被稱為「詩史」緣由之一。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