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
2022/02/25  閱覽數 1915  作者 3501地區總監 王元甫DG Medico 分享至


我們有美好家庭、美好事業、美好人生。基本上,這都需要有健康的身體當後盾。當一個人沒有病痛,會認為健康是必然的,不會知道健康的重要;只有失去健康的人,才真正了解健康的可貴。許多人想用金錢換取健康,只可惜有時候萬萬不能。健康不只是個人的事,一個人的健康關係到全家的幸福。
養生保健的重要
西方諺語說:「預防勝於治療」,東方諺語有云:「有病要早治」;東西方對疾病都有共同的看法:疾病治療不容易,早期的預防與治療是很有必要的。西醫的預防醫學講「保健」,而中醫則講「養生」。養生保健為什麼那麼重要呢?因為人都會經歷衰老,進而產生疾病;當疾病一旦出現症狀時,要想根治是有困難的,所以要及早養生與保健。
健康三大危機
我們正面臨健康三大危機:(1)癌症、(2)心腦血管疾病、(3)傳染病(如新冠肺炎)。現在癌症病人很多,許多發現都已是末期,末期癌症想要治癒是很難的;癌症的治療過程非常辛苦,身心備受煎熬,全家人也跟著受累。心血管疾病更是可怕,可能外出爬山、騎車,心臟病發作,就天人永隔,永遠回不了家。現在自然環境遭受到非常嚴重的破壞,超級細菌、超級病毒都正相繼出現,人類正在面對非常嚴峻的健康危機,尤其是這兩年出現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
西醫「保健」VS.中醫「養生」
西醫保健與中醫養生有顯著的不同,主要是因為西醫與中醫對生命內涵的看法不同。西醫主要是研究「有形」的人體;而中醫除了「有形」的人體(精)外,還特別重視「無形」的氣與神。
西醫「保健」的方法
西醫保健的方法主要包括健康的飲食、經常的運動、預防篩檢。
(1)健康的飲食:營養均衡,多吃蔬菜水果,減少脂肪與碳水化合物攝取,避免攝入對身體有害的物質如香菸及酒精,避免高溫油炸食物。
(2)經常的運動:美國糖尿病預防計畫(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建議:持續地中度運動,例如每天30分鐘快走,每週至少5天,達到每週有150分鐘的運動量。肌力和肌耐力的訓練也很重要,可以預防肌少症。常見的項目有伏地挺身、仰臥起坐、深蹲等。重量訓練是以負荷重物或特定器材的方式來訓練,常見的項目有啞鈴、槓鈴等。
(3)預防篩檢:依據流行病學的調查,西醫對疾病的預防,找出各種疾病的危險因子,例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酯,然後針對危險因子,訂定出預防與治療的方法。癌症已成為現代人健康的最大威脅,癌症很不容易早期診斷,所以癌症的篩檢相當重要。基本癌症篩檢有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篩檢,肝癌則針對肝炎或肝硬化患者定期作肝臟超音波掃描檢查,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術(LDCT)可以早期篩檢肺癌。
中醫與西醫大不同
筆者行醫已36年,1986年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在學醫階段,當然完全相信西醫學的理論;但是,行醫之後,發現西醫有許多瓶頸,例如高血壓的病人要吃一輩子的藥,失眠的病人要一直吃安眠藥,不吃就睡不著,疾病無法根治。
1997年筆者移居加拿大,因緣際會,接觸了氣功,煉功產生許多「氣功現象」,令我非常驚訝,我終於相信古老的氣功是真實的;也因此對中醫產生興趣,2001-06年到南京中醫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博士論文《三焦之文獻與研究》寫了三十多萬字。
要使學西醫的人相信中醫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兩者的本質差異很大。西醫屬於「實證醫學」,我深入研究中醫發現,中醫屬於「神傳醫學」,是東方道家的神「上帝」所傳,這都記載在中醫聖經《黃帝內經》。《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上帝(玉皇上帝)是天界的皇帝,《尚書‧伊訓》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中醫對生命內涵的看法與西醫不同。《黃帝內經》說,人是「天地合氣」所形成的,《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曰:「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是「天地合氣」所生成,所以生命的組成包含「天的成分」與「地的成分」。「天的成分」屬於無形,包含神、魂、魄、氣、命門;「地的成分」屬於有形,包含五臟、六腑、四肢、百骸。
人有生命三寶:精、氣、神。「精」屬於「有形」,是人體的精華物質;「氣」屬於「無形」,是眼睛看不到的,是能量;「神」又稱為「元神」,是無形,來自於天國,是人真正的主宰,人有道德、善良的心,是因為人有元神。
中醫「養生」的方法:
保養生命三寶(精、氣、神)
「有形」與「無形」是以人的肉眼作為判斷標準。「有形」是肉眼看得到的,而「無形」是肉眼看不見的,但不是沒有物質,而是在另外空間。例如X光我們肉眼看不見,但是它確實存在。西醫主要研究有形的「精」,而中醫認為人的生命包含有形的「精」與無形的「氣」、「神」。「生命三寶」可形成身體多層保護的屏障,護衛生命,中醫養生就是要養護生命三寶「精」、「氣」、「神」。
(1)養精:飲食、藥物養生法
《黃帝內經》說:「夫精者,身之本也」。「精」屬於有形,是人體的精華物質,是構成人體的基本成分,中醫常藉食物與藥物來養精,主要是要調和人體的陰陽,「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例如虛寒之人要多吃能補養陽氣的食物,例如肉類,尤其是羊肉;氣虛(容易疲倦)的人可加用些補氣的中藥,例如黃耆、人參;陽虛(手腳容易冰冷)的人可加用些溫陽的中藥,例如乾薑、肉桂。
(2)養氣:煉氣功
「氣」屬於「無形」,是眼睛看不到的,是一種「能量」形式,「體溫」是人體的氣反應到皮膚體表最簡單的表現方式。人死之後,氣的循環也跟著停止,所以身體是冰冷的。「精」是有形的、靜止的;而「氣」是無形的、不斷活動的。有形的「精」必須依賴無形之「氣」的帶動,才能產生生命活動,所以「氣」是生命活動的動力來源。
《黃帝內經》說生命有五大階段:生、長、壯、老、已;人出生之後,就會自然經歷成長階段、強壯階段、衰老階段,最後走向死亡。「衰老階段」是人生的轉捩點,因為從此身體的機能開始走下坡,因此產生疾病,疾病會不斷的惡化,而且愈來愈嚴重。
為甚麼人會衰老?與什麼因素有關呢?《黃帝內經》說人的衰老與「腎中精氣」的強弱有密切的關係。在成長與強壯階段,腎中精氣很旺盛,人跟著生長與發育;然而,進入衰老階段時,腎中精氣開始衰弱,臟腑功能與氣血循環也開始變差,疾病也就發生了。
「氣」的強弱與人體的健康好壞有著直接的關係,《黃帝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又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人的「氣」若強,則外邪不能侵犯;當外邪來犯,必定是「氣」虛弱。「氣」有很強護衛生命的功能,能夠抵抗外邪的入侵,所以「養氣」是養生的要點,因為「氣」是生命的重要防衛力量。
煉氣功可以增強人的「氣」,是很好養氣的方法。氣功古代稱導引、吐納。《黃帝內經》有導引的治法。正傳氣功都有很長的歷史淵源,有完整的功法機理,能夠打通淤塞的氣脈,使氣血流通循環。氣功分為動功與靜功。動功強調動作要緩、慢、圓,可促使經脈中的氣血循環圓滑柔順﹔靜功則分為站樁與打坐方式,要求入靜,達到最佳的煉功狀態。一般的氣功只是練氣,更上一層是煉功,就是修煉。
(3)養神:修養道德
「神」又稱為「元神」,來自於天國。「元神」才是人真正的主宰,是構成完整的人所必須具備的,所以《黃帝內經》說:「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中醫養生特別重視「養神」的部分,因為「元神」構成的粒子最小,擁有的能量最大,護衛生命的能力最強,是人體對抗疾病最好的「法寶」。
要如何運用「元神」這項法寶呢?《黃帝內經》說養生要「重德」,要「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要能夠清心寡欲、看淡名利,不受外界的引誘,才能養護丹田的先天「真氣」,並使「精」、「氣」、「神」生命「三寶」緊密結合,內守而不外洩。
《黃帝內經》說,過度的情緒反應(喜、怒、思、悲、恐)都會傷害五臟;「怒傷肝」,憤怒會傷害肝臟;「思傷脾」,思慮會傷害脾臟;「喜傷心」,過度歡喜會傷害心臟;「悲傷肺」,悲傷會傷害肺臟;「恐傷腎」,恐懼會傷害腎臟。
我們要如何管理好情緒呢?許多事情都在一念之間,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一念之間決定健康的好壞,一念之間決定婚姻的成敗。關鍵就在於處理問題的態度,是否能互相溝通、體諒與容忍;但是一念之間是要先做好準備的,就是要「修養道德」。
《詩經》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夫妻結婚本就要白頭偕老。夫妻之間要做到「真」,彼此真心誠實,不能有貳心;夫妻之間要做到「善」,彼此關懷,表達善意;夫妻之間要做到「忍」,彼此忍讓,相互體諒;所以幸福的婚姻需要「真、善、忍」;同樣地,做人處事也都需要「真、善、忍」。
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告訴世人說:「勿汲汲於所欲,勿懷忿恨,皆損壽命。若能不犯者,則得長生也。」(《千金要方‧道林養性》)不要汲汲營營於追求名利,不要心懷怨恨,這都有損壽命;如果沒有名利與怨恨之心,就可以長壽;也就是說,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清心寡慾、心平氣和,這樣才能健康
長壽。
孫思邈是修道人,他看透人世間的一切。因為人同時具有自私與善良,人的「情緒」喜、怒、哀、樂是自私的、放縱的,而人「元神」是善良的、克制的,兩者同時表現,相互抗衡。我們修養道德,一方面是要減少情緒的失控,降低自私與放縱;一方面則要提升「元神」的能量,增加善良與克制。
結語
西醫是當今的主流醫學,其預防保健的方法是大家所熟悉的;中醫是古代醫學,是老祖宗智慧的結晶。西醫注重「有形」身體的養護,中醫更進一步強調養護「無形」的氣與神。雖然西醫與中醫對生命的看法不同,預防疾病的方法也不同,不過西醫「保健」與中醫「養生」是可以互補,可以相輔相成。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