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築的巡禮──人文薈萃的台北高校
2022/02/25
閱覽數 837
作者 ‧ 編輯部 ‧
分享至
矗立於和平東路一段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在日治時期是臺灣總督府台北高等學校,為培育台灣菁英的主要搖籃,在當時是進入帝國大學前必經的途徑,因此校舍的規制和其建築設計也就受到重視,從目前所保存之台北高校的建築體來看,處處可以看到當時規劃設計者的用心以及日本工匠的精良技術。終戰後,因實施新學制而撤銷高等學校,原校舍則由新成立的台灣省立師範學院使用,現已改制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台北高等學校的校區共有1926年最早始建的生徒控室(現文薈廳)、普通教室(現普字樓)以及1928年建造的行政大樓、講堂(即禮堂)等四個區塊。整個建築群都屬於19世紀末葉日本所流行的仿歐古典建築的設計,透過哥德復古式的樣式,呈現1920年代日本時代的建築風格,整體規劃表達了校園的浪漫氛圍。校舍的整體建築的特色是穩重樸實,沒有繁複的紋飾。由於當年的建築工匠施工嚴謹,因此每個部位的尺寸、邊角都很方正不茍,給人堅固踏實的感覺。
所有建築物中,文薈廳、行政大樓,普字樓等建築均為仿文藝復興的式樣,而擁有95年歷史的「文薈廳」是整個校區的象徵,屬於1920年代類似文藝復興式樣的仿哥德式古典建築,目前做為學生活動中心使用。
此三棟建築物之角邊及女兒牆的出簷線均為精緻洗石子,並且採用現在已經式微的導圓角工法,這些特點都反映了高等教育的古典精神,甚具藝術性及學術性的研究價值。
「文薈廳」是台北高校最精緻美觀的建築,它的設計運用了象形的概念。兩邊屋頂長度並不等長,靠近蝙蝠廊那邊的屋頂向外延伸,成為遮風避雨的走道遮頂。蝙蝠廊則是文薈廳的一大特色,其設計是屬於仿哥德式之飛扶壁穿廊(又稱:蝙蝠廊)的近世文藝復興的樣式。支撐廊邊的是方正穩重的柱子,呈四面突出狀,柱頭裝飾製作精細。柱子總共有六根,象徵六隻蝙蝠,其形狀很巧妙的描繪出蝙蝠的形體。靠近內側的柱子嵌入牆內,它配合屋頂的斜度建成類似扶壁的構造,外部則以柱子支撐,由於其內側較高,因此不會造成廊下行人的沉重壓迫感。
台北高校講堂也是市定古蹟,講堂格局整體方正,採用類似哥德建築風格的形式,是屬於折衷主義初期的現代建築。建築形式以線條及直角構成,這項特色即成為整體裝飾的風格。整體建築以講堂為主體,入口兩端建有衛塔,並往後延伸到拱廊,後方則有一圓龕,與音樂系館相連接。建物外牆砌貼深紅色面磚,而門窗及簷板則為洗石子,磚柱轉角則為加強仿砌石,形成紅灰相間的外觀,這種紅灰相間的裝飾牆面也成為高校古蹟建築共同的特色。
講堂入口外觀為都鐸王朝風格,中央立面採用三角山牆,沒有繁多紋飾,僅開部分裝飾帶。兩翼的方形衛塔形狀經過簡化,與屋頂合為平台。牆面上的窗口雕飾精緻,華而不繁,其強烈對比甚微凸出。據稱講堂內講臺之後牆,仍保存有放置日本教育敕語之金庫,這是深具歷史價值的文物。
回首這棟將近一世紀的老建築,它曾經孕育了無數的社會菁英,迄至目前仍然如此蒼勁有力的繼續培育我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