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奇譚──驢打滾
2022/02/11
閱覽數 3199
作者 ‧ 編輯部 ‧
分享至
在中華傳統食品之中,各地都有很多美味又有趣的甜點,這些甜點經常會取一些詼諧的名稱,聽來令人發噱。其中有一道北京菜館總會出現的甜點「驢打滾」,北方人聽了不覺得奇怪,南方人聽了就忍不住噴飯。
「驢打滾」源於中國東北滿洲滿族的宮廷甜點,最早緣起於承德,由於甚受清朝八旗子弟的喜愛,後來滿人入關後即很快的傳到了北方,成為以北京為中心流傳於東北、平津一帶的北方傳統風味小吃之一。因此北京人吃「驢打滾」習俗已有很久遠的歷史。
「驢打滾」又稱為「豆麵糕」或「打麵倉」,表示倉滿儲糧多,年年有餘,因此每逢過年都會以此作為甜點。「驢打滾」是以熟芝麻代替黃豆麵,糯米做皮,紅豆做餡,用煎炸代替蒸製而成的滿族傳統小吃。
中國的很多事物,都會有一些傳說或典故,當然像「驢打滾」這種奇特名稱的甜點也少不了一些故事。
據說清朝慈禧太后很喜歡吃糕點,可是宮裡的那些點心她早就吃厭了,因此就喻御膳房做一道從來沒有吃過的甜點。御膳房的廚師們想了半天之後,就以紅豆沙配江米粉做成糕點。廚師們原來想將紅豆沙裹進江米粉裡,再上鍋蒸熟後端送慈禧太后食用,沒想到放到桌子上時,一個叫「小驢兒」的太監進到御膳房,不小心將糕點碰倒在盛有黃豆粉的盆子裡,太監們只好直接將這道沾有黃豆粉的點心呈奉給慈禧太后享用。慈禧一眼看到後,直覺這道點心還挺有創意,吃起來味道也很可口,就問御膳房:「這叫什麼名字?」廚師一時想不出一個所以然,忽然想到那個小太監闖的禍就像驢子在黃沙土裡打滾似的,於是御廚們臨機一動,便隨口答道:「這叫『驢打滾』」。其實,「驢打滾」名稱真正的由來,是因為糕點在製作過程的最後程序,會撒上一些黃豆粉,看起來就像驢子撒野打滾時揚起的塵土,因而得名,也在清朝時被列為宮廷食品。
後來這道宮廷甜點傳到了民間,「驢打滾」的名號也成為北京人的驕傲。
「驢打滾」的主要食材有大黃米麪、黃豆麪、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紅絲和瓜仁等等。製作過程分為製坯、和餡、成型三個階段。成形之後在外層沾滿黃豆粉,就呈現了黃、白、紅三色,色色分明美觀,豆香餡甜,黃豆麵餡入口後,口感綿軟可口,不必咀嚼即可下嚥,是別具風味老少咸宜的傳統小吃。據文獻的記載:「驢打滾」,乃用黃米粘麵蒸熟,裹以紅糖水為餡,再滾於炒豆麪中,而形成球狀,即為「驢打滾」。
在北京的各大小廟會中,「驢打滾」是必有的小吃,因此會聚集很多擺攤販賣,也有沿街叫賣者。後來則因時代之變遷,盛況已大不如前,而逐漸式微,僅能在記憶中追尋。
後來在1949年大遷徙的時候,風行中國大陸的很多奇饌美食逐漸出現在台灣各地的街頭。「驢打滾」也在各地的北京菜館中佔了一席重要的地位,使得台灣的飲食文化更為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