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世界遺產候選地系列之十三── 邊緣人的家園──樂生療養院
2022/02/07
閱覽數 1376
作者 ‧ 編輯部 ‧
分享至
舊兒童舍
曾經為了興建捷運的土地徵收事件,而鬧得沸沸騰騰的樂生療養院,最後終於被列為具有文化景觀及文化資產價值的古蹟,而保住了險被拆除的命運。
「痲瘋病」又稱為「漢生病」(註一)或「癩病」,日治時期此種病症一直被視為無法醫治的傳染病,因此為杜絕痲瘋病的蔓延,患者必須被強制隔離,而成為社會的邊緣人。為此台灣總督府於1929年開始興建收容痲瘋病患的院舍,並於1930年成立「臺灣總督府癩病療養樂生院」,這是台灣第一所防治痲瘋病的公立收容機構。
樂生院最初只有五棟病舍,可以收容的病患約百人,目前仍然保存之建物群,當年是使用於病患之起居間及行政大樓。這些建物仍然維持日治時期原有的建築特色。其中最早完工的院舍興建於1929年,這棟建築物融合了西洋形式及日本傳統建築結構的大正時期風格。
樂生療養院院內設有廚房和餐廳,稱之為「公炊」,是院民們齊聚用餐的場所,後來院民們逐漸改到自己的房舍炊煮,因此炊事房也停止使用,現在只剩下一支大煙囪仍然矗立在原地。而為了因應院友們自炊的需要,院內也設置販售日常用品的「消費合作社」,以及一個小型的菜市場。整體設施就像一個迷你社區似的具有非常完備生活機能。
日治時期的樂生院除了起居的房舍之外,還設有一間圖書室作為院民讀書進修之處,可惜戰後的混亂期間,很多藏書未被妥善管理而遺失不少,後來才有基督教會、佛教團體、宋美齡女士、作家謝冰瑩、鍾梅音等人發起贈書及增建圖書館運動,院內的圖書設施才逐漸恢復原狀。
由於很多院民都是孤獨無依的老者,因此院方於1952年在院區內建造一座納骨塔,以供院民身後奉祀之所,並於每年中元節舉行祭典。此外院方也考慮到院友的精神寄託及宗教信仰,因此在一些院友的建議之下,於1953年由院友自力設計,建造了一座佛堂,以供信仰佛教的院友膜拜,後來基督教會也設置了加拿大長老教會紀念室。
樂生療養院左側原有台南一至六舍、五雲舍、綠蔭舍、靜生一二舍等數十棟房舍,2000年大台北地區在大規模興建捷運系統的時候,這些房舍也面臨拆除的命運,2002年捷運動工之後,大部分原有建築物即遭遷移拆除,而碩果僅存的房舍則保留至今。
樂生療養院原有院舍的存廢問題,歷經多年的爭議,終於在2009年被評定為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而確定了其文化資產的地位。由於院區內部景致優美,因此近年來吸引許多遊客前來遊覽,也成為影視拍攝取景的絕佳地點。
註一:漢生病:痲瘋病的病原體「麻風桿菌」係挪威的格哈德‧亨利克‧阿瑪爾‧漢生醫師(Dr. Gerhard Henrik Armauer Hanse)所發現,並證實是造成痲瘋病的病源,因此痲瘋病又稱為「漢生病」。